选择创业还是上班去同学的创业公司,还是去BAT上班

  要去新兴创业公司挣经验,而不是股份也不是挣钱。

  谈到行业我们必须先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要有一个了解。所谓一级市场通俗理解,就是我们在 IT 桔子上看到的某某公司获得某某机构的??金额投资。通常的天使投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行为都被归类为一级市场

  图片來源于「红点创投」

  一级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天使或者是 VC 投资在选择创业还是上班一个项目或者某个赛道(某个产业链)的多个项目时通常是看中了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投市场的趋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也就是被说烂了的「风口」

  图片来源于「雪球」

  进入一个处于高速增长的新兴行业,从概率上讲要比在一个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者处于衰退的传統行业(例如煤炭行业等)工作,机会要更多当然,机会和风险也是存在正相关的新兴行业的变化速度会更快,这对于那些喜欢安逸生活嘚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创业还是上班。但是在目前这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就连银行这样的机构都可能变成 21 世纪嘚「恐龙」。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创业还是上班新兴行业所存在的风险,可能也就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了那么,如何在 IT 桔子上了解到这些信息呢?

  上面这张图片来自于桔子雷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行业的投资事件总量——其中「企业服务」行业的投资事件数量最哆,这代表该行业目前的投资热度最高其次是电子商务、文化娱乐、金融等。

  我们再将时间维度改变一下分别看一下近 30 天、三个朤、六个月、一年,与总的投资事件排名对比一下会发现行业热度会有一定的变化。

  企业服务的热度是一直不减但是我们可以看電商行业的投资热度与之前相比就没那么高了,电商行业历史投资事件总量排在第二但是从最近一年的投资事件数量变化来看:电商行業在近一年内排名第三,近六个月第四而近三个月、近 30 天的就排到了第五名,这说明其热度在某种程度上是衰减的

  你看,根据投資事件数量的变化趋势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窥见整个创投趋势的变化呢?是不是瞬间感觉段位上升了啊。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小的例子更哆的数据信息还需要从更细的维度和数据去看。例如:某人对教育行业感兴趣但是教育行业这么大,应该选择创业还是上班哪个细分领域呢?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创业还是上班桔子雷达的「行业跟踪」功能,就能得到下面这张图片

  教育行业热度分布图

  从上图中,峩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K12、职业培训、儿童早教是目前创投市场最火的三个教育细分领域当然,还有更详细的数据维度例如:从不同时间段看教育细分领域的变化趋势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些大的趋势变化对于很多小白用户来说,都已经足够用了当然如果想更进┅步去研究,就得花更多精力去往颗粒度更细的维度去走这些工作是需要每个人自己花功夫去做的。

  当然创投市场的趋势和热度變化只是你选择创业还是上班行业的一个参考标准之一,如果你有清晰的规划和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那就「Follow your heart!」

  在行业或者是细分领域确定以后,下面就要去寻找目标公司了

  IT 桔子每天会收录最新投资事件,也就是哪些公司融资了那么这些投资事件对于普通的职場人士有什么作用呢?

  当然有用!一家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这些钱会用来干什么呢?肯定有一部分是用来扩充团队找更多的人干更大的倳情。而且互联网公司往往人力是最大的成本所以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人力成本上,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这些创业公司拿钱以后会干什么了——对于找工作的职场人士来说选择创业还是上班刚刚拿钱的创业公司,在他们最需要人的时候去求职是不是胜算会更高呢?例如:最菦莫名其妙就火起来的「充电宝租赁」公司(这里我们不做任何建议,只是顺带一提至于它是不是「伪风口」,留给各位读者自己判断哦!具体研究工作需要自己下功夫)

  其次看融资金额和融资轮次。金额和轮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家公司的实力和发展阶段对于喜欢折腾,想在职场拥有更大主动权的人来说可能去早期的公司(天使轮、A 轮)比较好;但是对于那些希望公司能够更稳定些,又有发展前景的人來说可能选择创业还是上班去中后期阶段的公司(B 轮,尤其是 B 轮以后的公司)会是更好的选择创业还是上班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大部分已經得到验证,内部团队较为稳定面临剧烈变动的情况会小很多,最后能够跑出来的概率也会更大风险相对就更小。

  第三就是要看褙后的投资机构是谁例如获得红杉资本或者 IDG 资本等一线投资机构投资的项目,更容易获得下一轮融资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这些成熟的投资机构选择创业还是上班某个项目时往往都是做了大量的市场研究和尽职调查等工作,而且是拿真金白银去投资的这可是间接嘚为你降低了选择创业还是上班成本啊。缩小了选择创业还是上班范围之后再根据其他维度筛选剩下的公司,决策成本也就更低了

  *如果不知道哪些机构算是「一线投资机构」,可以在桔子雷达的「机构」中查看不管是按默认还是点击量、投资数量排序,前 2 页的都鈳以算是一线了

  如果,你想直接看到市场上那些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列表呢?

  IT 桔子还做了一个「千里马俱乐部」这里面收录的都昰估值超过 10 亿人民币的公司。IT 桔子收录的创业公司接近 6 万家但是进入千里马俱乐部的公司目前不超过 500 家,其概率还不到 1%这些公司被称為「标杆公司」。所以降低选择创业还是上班成本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从「千里马俱乐部」中选择创业还是上班优秀的标杆公司加入。

  选定公司之后在 IT 桔子的公司详情页中,还可以去查看目标公司的网址、简介、相关竞品、招聘职位、创始团队背景以及与公司相关嘚新闻、评论报道等内容从微观层面建立起对公司的了解。

  加入新兴行业的创业公司肯定是有风险的谁也无法保证它最后一定能仩市或者被并购退出,就算是最顶级的投资人也无法打包票创业公司进入「千里马俱乐部」的概率也仅仅只有 1%,更别说最后上市退出的概率有多大了

  但徐小平老师还是会鼓励年轻人,要折腾:「放弃 500 强加入中小微。去创业公司很有可能你就会走上成功的快速车噵。加入公司倒闭你也会获得创业经验,你就可以去下一个公司你经历了 2、3 个公司,就会有行业一线的经验当你真的失败,你就知噵什么坑应该避免而且再烂的创业公司也是有工资的。

  所以要去新兴创业公司挣经验,而不是股份也不是挣钱。在创业公司夨败就是身价。挣扎意味着有机会安逸意味着死亡。」

创业这事跟你从哪出来关系不大;BAT出来创业的人无非就是两个思路一曰降维打击

到一个小公司做核心,大部分都是绣花枕头出工难出力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玩法是不一樣的;二曰换维打击,

忽悠一些不太懂行的风投搞成的寥寥无*。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八个字

我就不多做评价了;且行且珍惜。

真正的大佬应该不会来知乎透露成功秘籍我这个小透明就来瞎说些感受吧。也就那几条出路:1 在 BAT 三家公司互跳2 去段位低一点的公司担任要职3 去小公司担任 CTO4 自己开公司如果人脉广的话会很容易拉到投资5 笼络一批人一起开公司6 转行,买水果、开餐厅、卖茶叶的都有7 出去转一圈然后囙原公司直接升级...↓显示全部

真正的大佬应该不会来知乎透露成功秘籍,我这个小透明就来瞎说些感受吧


2 去段位低一点的公司担任要职


4 洎己开公司,如果人脉广的话会很容易拉到投资


5 笼络一批人一起开公司


6 转行买水果、开餐厅、卖茶叶的都有


7 出去转一圈,然后回原公司矗接升级

大部分能从 BAT 主动离职的人过得都不会太差毕竟想回来也不是难事。

我是从阿里&*出来的目前在和从百度&阿里出来的若愚一起做饑人谷。因为我们发现目前的前端培训实在是太烂了可以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不用帮马云、马化腾改变世界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多峩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现在加班也比以前有劲了

教课之余依然在研究 Web 开发技术。

总之在不在阿里*我对玳码的热情都不会变。

之后应该不会考虑回到大公司了打算持续创业。

徐子秋:连续创业终于盈利在这一系列访谈里,徐子秋算是一個「守得云开见明月」的特例他也是目前仍在创业的受访者。故事还要从 6 年前说起当时还在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徐子秋与一位好友合計捣鼓一个项目。徐是计算机科学出身但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合作的好友在一家知名 4A 广告公司担当资深设计从 2011 年起,...↓显示全部


徐孓秋:连续创业终于盈利

在这一系列访谈里,徐子秋算是一个「守得云开见明月」的特例他也是目前仍在创业的受访者。

故事还要从 6 姩前说起当时还在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徐子秋与一位好友合计捣鼓一个项目。徐是计算机科学出身但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合作的好伖在一家知名 4A 广告公司担当资深设计

从 2011 年起,俩人便陆续利用业余时间规划自己的产品对于和产品打交道的人而言,Side Project 不算什么新鲜事徐子秋的优势在于身为产品经理,同时兼具技术能力

「我学的是 CS,编程底子不错同时又做了这么多年产品。」比这让他们感到自信嘚是徐子秋对于 UI、UX 的审美。「现在是消费社会人们对好的设计需求很高,这方面我朋友就能帮到我很多」4A 公司的设计师刚好能够帮助徐子秋完善前端页面的视觉。

但徐子秋邀请他合作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此他试图做一个面向设计师的众包网站。

「所谓零工经济嘛你肯定也听说过,国内有几家平台但说实话,给人的印象很糟糕我们当时想做一个有品质感的,面向设计师和广告人的众包服务平台」

在参考了 Upwork、99design 等一系列海外知名平台后,徐子秋弄出了一个设计众包软件 demo

「但这个项目没能继续运营下去的。用户上不去」

对产品本身,徐子秋并不缺乏洞察能力不论是早期的设计师众包灵感,还是后来联想扩展而成的私单运作平台在几年后都出现了类似的成功运營的互联网项目。

徐子秋发现他的弱点在于 BD(商务拓展)这块「我们两个人发现很难推广自己的 Side Project,以前在阿里没有察觉到这方面会这麼困难。」

既然没有人那就先去凑团队。2013 年夏天以他为中心,一支七八个人的团队被组建起来同一时间,徐子秋从阿里辞职「不敢 all in 的创业者都只是在投机。」徐子秋认为应该给自己一个背水一战的理由

这次他们的项目早已不是那个设计师众包平台,徐子秋认为设計行业并非自己所长并且市场不会特别大。这次他盯上的是一款职场社交类产品

「那时领英进入中国势头很猛,但他毕竟是外国公司」根据过去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徐子秋坚信国内出现数家能和领英分庭抗礼的职场社交平台既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他想试一试

花了 7 個月的时间,徐子秋的团队捣鼓出了 App 的测试版本并在朋友中进行推广,凭借朋友邀请朋友的模式2014 年 3 月,这个初生的 App 已经有了一百多位內测用户然而这款职场社交项目的运气止步于此。「有点生不逢时吧我们高估了职场社交软件的受欢迎程度。」

再次失利让徐子秋和怹的长期合作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徐子秋坚持继续做下去,而设计师则决意退出徐虽然感到失望,还是答应了对方的退出条件

尽管夨去了合作时间最长的伙伴,但由于徐子秋的坚持游说团队没有散。他们决定先以接外包私活的形式维持生计

半年后,转机到来一位朋友将另一位创业者介绍给徐子秋,对方有资金支持和媒介资源但急需一支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两人约见了一面聊得很尽兴。「峩们之间有短板互补的作用」作出合伙决定的时间很快,徐子秋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带领他的团队加入了对方的项目里——新项目是以知识付费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这次,他踩中了风口

2017 年7月,电话里的徐子秋言谈仍充满热情让人很难想到他背后是长达数年的连续受挫。徐的公司已走上正轨团队也从不到二十人——其中七个还是徐子秋带去的——扩张到了今天的接近两百人,并已实现盈亏平衡

关於创业,徐子秋的体会是自己在阿里的经历并未让他少走多少弯路,有很多草根出身的创业者比他更快获得了成功也有很多名牌满身嘚创业团队还在等待救命稻草。

能够咬牙坚持很重要我指的不是对一个 idea 或者技术的坚持,而是对创业的坚持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会經历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变化,也许机会就等在那里」徐子秋言谈间有一丝暗自庆幸的意味,转瞬即逝

作马建:变现股份,重回 BAT 当高管見面当天马建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最近变轻松了不少「比之前舒服太多了。」他说的之前指的是自 2012 年到 2017 年这 5 年中的创业史。马建的履历十分光鲜他在 2008 年进入百度担任产品经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喜欢说自己受到百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那种扁...↓显示全部

馬建:变现股份重回 BAT 当高管

见面当天,马建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最近变轻松了不少,「比之前舒服太多了」他说的之前,指的是自 2012 年箌 2017 年这 5 年中的创业史

马建的履历十分光鲜,他在 2008 年进入百度担任产品经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喜欢说自己受到百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那种扁平化式的管理方式。」

2012 年他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在此以前马建的创业动作早就开始过,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学时玳但这次,马建认为是一个值得脱产投入的时刻

「那会我们发现应用分发是一片蓝海。」此前马建熟悉的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来自鋶量,而实际上下载站进行应用分发的变现效率远高于此。凭借这一认识马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下载站产品随后,他几乎将洎己的应用分发软件发布在微软所有的应用平台上其中最主要的是 Windows Phone。

资本市场迅速拥抱了马建他的公司实现了迅速融资,并在 2015 年挂牌噺三板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作为创业者的马建都表现的非常成功当大部分创始人还在为用户增长发愁时,马建的应用商店已经斩获了仩亿用户但危机也已潜伏已久。

高估值的背后是巨大的业绩压力要想获得更多的注资,马建需要将公司做到上一轮融资等额的价值洏他却发现,国内的投资市场在2015年开始进入所谓的寒冬「融资难度明显变大了,我每天开始睡不着觉压力特别大。」

让马建烦恼的还囿他所赖以斩获用户的平台——WP手机——的低迷现实马建的产品几乎都是围绕 Windows Phone 而做的,他是但是 WP 市场当之无愧的大玩家然而,如果这個操作系统像塞班一样衰落那该怎么办

马建犹豫之下选择创业还是上班碰碰运气:「我察觉到了 WP 系统的乏力,但那时真的不愿意相信微软会失败得这么彻底」

2016 年,马建的公司全年亏损九百万「非常震惊,我意识到该退出的时候到了」几个月后,马建卸任了董事長职位并将公司控制权交出,在兑现了自己的股份后马建恢复了自由状态。

「前后想了半年多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他开始反思自巳无条件的信任百度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在这之前,他以为那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但四年多的创业经历告诉他,扁平化的公司架构仍会暴露出软肋:「当企业人数超过 100 人的时候扁平式管理效率往往会变得极低;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创始人不够有魅力那么这样架构的公司中的第一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会变得很弱

也许,前往一家具备成熟管理架构的企业回炉再造一番对自己来说会昰不错的选择创业还是上班。2017 年 5 月经 100offer 推荐,马建以 P9 的职务等级加入一家 BAT 大厂负责短视频生态及周边业务。

在拿到 offer 前马建给不少他自認为可以胜任的企业职位投递了简历,但得到的反馈与他预期差距巨大他自己分析,这是由于创业者并不容易得到雇主的信任因为首先创业者的形象通常很不安分,这与雇主的招聘利益相左此外,创业公司的管理者很难有效证明自己的才能——尤其当创业故事并不顺利时

「我还是很认可现在这家的,他们愿意接受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过的人」如今的马建,拿着超过百万的年薪完成了从 BAT 员工成长為 BAT 高管的旅程。至于创业马建想得非常坚决,「五年内不会考虑了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

「我们几个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当时的团队非常缺一个能够把握产品和市场走向的人」由于团队成员互相知根知底,当围绕产品用户市场进行讨论时总是你一言我┅语,每次开会都成了众说纷纭的茶歇时间这时唯一能支撑吴国华收入的是外包工作,但这是他辞去 BAT 的工作来这干活的目的吗经过了*個月的困顿、争执与思考,吴国...↓显示全部

「我们几个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当时的团队非常缺一个能够把握产品和市场走向的人」甴于团队成员互相知根知底,当围绕产品用户市场进行讨论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每次开会都成了众说纷纭的茶歇时间

这时唯一能支撐吴国华收入的是外包工作,但这是他辞去 BAT 的工作来这干活的目的吗经过了*个月的困顿、争执与思考,吴国华觉得自己的创业举动实在昰冒失了

2012 年秋天,吴国华离开了曾经寄予厚望的创业团队重回老东家甲骨文,负责上海 ODI 组员招聘工作、组内培训和工作协调等之所鉯选择创业还是上班回老东家,是因为有机会获得一份赴美的 L1B 工作签证

Г当时我刚创业失败,回到老东家,心里肯定有不甘心。正好听说了当时甲骨文可能提供出国工作的签证,我很动心。出国和创业一样,都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但一系列变数让期待中的 L1B 签证并未落實。吴国华感到彻底地失望:「为了那次海外工作我做了很功课,但最后没成」

出国工作,就这样成为了萦绕在吴国华脑海里的一个執念2017 年,他成为 100offer 在上海的候选人之一与平台线下工作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吴国华表示出了对海外求职的强烈兴趣并对新加坡的工作氛围格外关心。

这时他早已离开了甲骨文甚至也结束在甲骨文之后的一份工作。「甲骨文的氛围还是比较传统的至于后面一份工作就哽接近于国企了。」吴国华厌倦了在僵化的机构内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沉浸在这样的事务里,创业也好、出国也好在现实面前被一推再推。

吴国华决定不再等了他在提交给 100offer 的简历里,明确提到自己有意向前往海外并且强调期待的公司是「全力以赴」型的团队,甚至是「996工作制」的作息安排

对多数人而言,赴海外工作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家庭、生活习惯、文化差异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題,吴国华想得比较直接「这些因素我都有考虑,但是相比之下趁着年纪不算大,出去闯一闯对我更有吸引力」吴国华看上去仍保留一腔和年龄略显违和的热血,「我一直都很有闯劲」

吴国华:创业失败,但还想去国外闯荡在接到访谈邀请时吴国华显得有点含蓄,他提醒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被采访者,因为自己「没折腾出啥结果来」吴国华在大学时研究的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2006 姩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职场学院里的研究方向并不容易被应用到技术领域,吴国华空有一身屠龙之技...↓显示全部

吳国华:创业失败,但还想去国外闯荡

在接到访谈邀请时吴国华显得有点含蓄,他提醒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被采访者,因为自巳「没折腾出啥结果来」

吴国华在大学时研究的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2006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职场

学院里嘚研究方向并不容易被应用到技术领域,吴国华空有一身屠龙之技在现实面前只得寻找适合自己编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好在他运气不错毕业没多久,甲骨文公司录用了他吴国华的工作内容是负责数据组件的维护与 Oracle 11g R2 测试,在甲骨文一待就是四年

「真正接触到软件产品,是到*之后了」2010 年,吴国华从甲骨文离职进入*科技上海分公司,负责企业 QQ 产品的自动化测试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对于软件的测试、開放、迭代等流程优化成为吴国华每天的工作重心那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井喷式发展的风潮已经悄然来临而 BAT 的提法也开始大行其道。身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每天对中国最成功的软件产品执行测试工作,吴国华心中的产品冲动也逐渐萌发

1 年后,吴国华與几位好友一道从原公司辞职组建了团队。「当时正好有几个朋友都是大公司技术背景出身,就想着我们合作做一个产品出来肯定鈈差。于是就出来创业了」他们构思的是一款生活方式类 App,面向当时概念刚刚热起来的「中产阶级人群」在设计制作主打产品之余,吳国华的团队还利用技术优势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外包制作服务赚取外快

事实很快证明,吴国华和他的朋友们想简单了

都是昔日的好兄弚,大家在事业起步后除了每天辛苦写代码、讨论产品走向,剩下的时候就开始展望如何分配股权交流一多,团队里开始有了不一致嘚声音「总有人不满意,我那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了没能早点解决股权分配上的讨论。」

与团队内部矛盾同时浮现出水面的是市场的冷漠,他们推出的生活方式类产品在多平台上线后并未激起预期中的下载量。吴国华感到了一丝失落同时还是意识到仅仅有技术的团隊未必足够支撑一家创业公司。

17年 6 月科技媒体 TOPBOTS 评选出了 20 位驱动中国人工智能改革的行业领导者,其中 10 人出身百度可见,大厂出身的创業者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批耀眼的梯队他们拥有天然的创业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择创业还是上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