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华网。世界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很多,而能真正登顶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

作文一:《登上泰山顶》600字

旭日东升,云雾缭绕,泰山好似天境一般。远眺玉皇顶,我们以此为目标,开启了登泰山之旅。

中天门至南天门,三千多级台阶,海拔近千米。我们匀速前进,走过凉爽宜人的快活三里,翻过被始皇帝封为五大夫松的五松亭。时值正午,太阳当头,我的汗水又不争气地流下。爸爸要求休息,我却咬牙坚持说:不。继续!于是我们继续一步步踏上登攀之旅。

不知过了多久,抬头遥望,只见前方已是十八盘。十八盘分慢十八紧十八,自古就是泰山最为险峻的路途,这里才是对游客的终极考验。当我登上十八盘的台阶时,不禁慨叹它的名不虚传,它的石阶宽度几乎容不下我这个小孩子的整只脚。中途少有休息点,再加上酷暑逼人,不少爬山者累得四肢乏力。满目所见,到处都是就地而坐大喘粗气的游客。我看着他们,也不觉想要退却。忽然,一名汗流浃背的老人肩挑重担,埋头从我身边走过。只见他走的正是我们熟悉的之字线路。挑山工,这就是传说中的泰山挑山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也学着老人走起之字路,决心一鼓作气登上南天门。六百米,四百米,二百米,一百米

一步,两步,三步我终于站在了南天门前。此刻,寺庙的钟声适时响起,似乎在为我庆贺。坚持就是胜利。我亲身体验到这真是一个真理。

走过南天门,登攀玉皇顶的路途明显变得平坦。天街那迷人的景色,为旅行人重燃希望。他们坚信:前面的风光一定更加美好。继续向上,渐渐地,一块巨石映现眼前,上书五岳之尊四个火红的大字。这石头虽不锋利,却十分雄伟。石块平而不坦,光洁无瑕。这不正是泰山的缩影吗?高而不险,威而不严,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屹立在华夏之东方,为世人所景仰。

这就是孔子小天下处,五岳之尊泰山。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六年级:诗成泣鬼神

作文二:《金星:站在山顶,感受那些曾经的恶意》1400字

站在山顶,感受那些曾经的恶意

本文节选自金星散文集《掷地有声》

对付那些流言蜚语的最好办法就是:管自己向上走。你在山顶上享受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他们还在山脚玩着十年前的把戏,根本伤害不到你。

当年我被围攻的那段日子几乎只听得到别人的骂声,却很少出来辩解。那时候我只是忙着向前走。

面对外界各种充满恶意的误解时,我也曾经气愤得攥紧了拳头,可当我想反击的那一刻,心里在问自己:你反抗得过来吗?

我犹豫了。周围都是箭,与其说你要反抗这一个攻击的声音,那还不如不反抗。这边冒出一个声来,那是在告诉你,有这种声音存在,你还知道自己的困境是什么。之所以能攻击到你,是因为你比它弱,铆足了力气去反击只是以卵击石,浪费自己的精力,那些偏见还会因为你的回应而更加兴奋。我告诉自己,你要战胜的不是那个攻击你的人,而是这个你之所以会被攻击到的位置——当他们能够伤害你的时候,说明你们之间没有差距。

战胜这些偏见和非议,不是靠肉搏,而是需要时间,需要你在这个时间中为自己准备的实力和魅力。当你站在那些唾沫星子打不到你的地方,你走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方时,那些东西自然就消失在你的视线里。

现在,离那段最不被理解的日子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可能不接受我的评论风格,网上负面评论也挺多的,还被那些为明星出头的粉丝狠狠围攻过;直到现在,微博上还经常可以看到骂我的人,但我不在乎,他骂了我就删,我自家的地方保持干净就行了。做人积德行善,如果我的存在给了他们一个发泄的借口,骂我就能使他们得到排解,算是我做了好事。继续骂去吧,这些都已经伤害不到我。什么流言蜚语我没听过,以前我还跟自己说要忍,但是现在哈哈一笑就过去了。那些难听的话无非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一套,还揪着变性的事不放,我走远了,但那些偏见还在那儿留着,他们在吵:“男的?!女的?!”吵个不停,特别滑稽,我听都听烦了,他们还没争厌。连我儿子都说,他们到现在还在你的名字前加“变性”两个字,好无聊。

我一直都说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你不能浪费。如果我把精力全用在反抗那些无聊的事上,那真的毫无意义,我会觉得我一样无聊。你可以因为你对一个人的不理解不尊重浪费你的时间,但我不会跟你浪费我的时间,我走我的路。

当他们还在山底下找各种理由骂我的时候,我已经在山顶了,就清净了。我看到的是山外有山,根本听不到山底的人还在议论什么。所以对付那些流言蜚语的最好办法就是:管自己往前走。等你走到山顶了,他们还在山底嘴碎个不停,你享受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他们享受他们的唾沫星子,根本伤害不到你。

那一刻,你就会在山顶感谢那些声音。所以当我成功的时候,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和老师,我也感谢我的敌人,因为你们告诉了我,周围环境是多么险恶,人有时候是多么不善良,还没体会过这些的我是多么浅薄。我反抗不了,我也懒得反抗,甚至觉得连反抗都是在轻贱自己,那我干脆逼自己快点远离,我管我向上走。

我相信邪不胜正,不是因为它们有具象的对抗,而是因为正比邪高。有时候不择手段的力量是能够暂时盖过正直善良的东西,但是正义能往上走,它能走到邪恶达不到的地方,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身,卑鄙的永远只能在底下。你要做那个在山底精疲力竭地与之周旋的人,还是要做那个能站在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人,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等这十年的历练过去了,那个“仇”在你眼里就成了芝麻大小的事,这个时候就说明你又成长了一大步。感谢那些看得见的恶意吧,你总有一天会站在山顶上感谢它们。

内容: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比男人更了解社会。荧屏前让人拍手称快的麻辣评委金星10年来第1本散文集,告诉你精彩至极的女人该怎样做,淋漓尽致的人生该怎样活!47篇真知灼见,只谈你想听的,只说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句句掷地有声,真实处处激荡能量。

作文三:《【夕阳山顶】-----感受一份别样的心情》300字

小提琴曲《夕阳山顶》是电影《黄河绝恋》里的一段音乐。因曲调醉人而百听不厌,经常被电影频道CCTV-6做为颁奖晚会的背景音乐。那悠扬醉人、凄美摇曳的小提琴声,蔓延着一种震撼的情愫氛围。那婉转悠扬具有穿透力的音符,仿佛是穿行在半空中绵绵不绝,不断涌出的感动和共鸣,糅透我们的心扉,是连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难以或忘的梦境,是心底里那根柔情的弦在触动,而小提琴的演奏更是淋漓尽致,能带给我们一种强有力而震撼人心的温柔。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去静静地聆听。 每次打开这首曲子,那悠扬凄美的小提琴声,立刻感染了我。我就这么一遍一遍地听着,感受着那嫣红的夕阳,滔滔的江河,绵绵的青山,轻轻的爱语……感受音乐带给心灵的抚慰和震撼,那婉转悠扬具有穿透力的音符,仿佛是穿行在半空中,揉进了空气里,绵绵不绝,不断涌出的感动和共鸣,是连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感觉,是心底里那根柔情的弦的触动……

作文四:《登上山顶看夕阳》1000字

有些老人不喜欢“夕阳”这个词儿。顾名思义,“夕阳”就是日薄西山了。其实,单就“夕阳”这个名词怎么看,也有学问。

如果像井中之蛙一样看夕阳,那肯定只是“刹那间”的事。如果从井中跳出来呢,夕阳还高得很呢。如果我们再站高些,登上山顶看夕阳,你还会发现:夕阳原来这么长!

同样是夕阳,站的地方、角度不同,风景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走上高山看夕阳呢?叶剑英同志在《八十书怀》诗中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呀,八十岁还颂夕阳,这分明是赞美人生之夕阳吗!

古人李商隐曾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很喜欢着这优美的句子,它带着淡淡的感伤,悠悠的情怀,仿佛写出了人生的一种韵味,人之美也许真的要到了人生的尽头方感悟到他光彩的精美;而朱自清却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只叹近黄昏”我们只看到她的美,而没有考虑她即将消失,这往往给人一种似与不似的感觉,之所以产生如此的效果,那唯一的解释也只有心态了。不管是哪一种,同样都是美,为何不能同时拥有呢?山顶上,看夕阳,带着对美执着的追求,不放弃,不回头。以一种乐观,以一种向上的心态去欣赏夕阳,去成就夕阳,那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了。浅黄色的太阳开始变成了红色的圆盘,一晃一晃地缓缓而下。天际被映得火红,美丽的火烧云也出现了,夕阳射出了金色的光芒,闪映着,天边是浓烈的红霞,可此时的世界却是异样平静。慢慢地,太阳退到了起伏的山峦之后,只剩下金红色的辉芒挂满天际。

您听过《夕阳山顶》这首协奏曲吗?这是一首以写黄河景色为表现主题的提琴协奏交响乐,交织着磅礴气势与凄美婉转,旋律美得让人窒息。与许多关于黄河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是,全音乐静谧柔和,旋律连贯,悠扬,深远,由舒缓引入激昂,气势中不缺优美,旋律模糊了音乐的段落,感觉真是一气呵成。有起,有落,有情感的跃进,有信念的执着。整段音乐抒情淋漓尽致,旋律余音绕梁,在聆听中,使人感受到夕阳下黄河荡气回肠的壮丽秀美……

其实,即使你不清楚这音乐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和意境,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她感染、会心神荡漾、甚至会潸然泪下。当然,如果你看完电影《黄河绝恋》再来听《夕阳山顶》,你将更能感受着那嫣红的夕阳,滔滔的江河,绵绵的群山,轻轻的爱语,一次又一次地让你在音乐声中忘我流连……登上了山顶,终于可以凭空远眺,一望无际了。在峰顶可以听见风声、水声、鸟鸣、人语……交织成充满生机的自然交响曲,回荡在峰谷,愉悦于心田。

在现在的离退休人群中,有不少人只有50来岁(女同志更显年轻),工作不过30来年,而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现代人的寿命比起过去是大大延长了,八九十岁不稀奇。如果这样算来,退休之后的日子比上班的时间还长,“正午”还没有“夕阳”长呢,为什么就不能有所作为呢?

请不要惧怕“夕阳”,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走上高山看夕阳,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广阔,胸怀会更宽广,就会激发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潜能,就会为祖国和人民多作一点贡献,让人生夕阳更美更壮丽。

作文五:《原创小说丨登上山顶》2300字

我紧闭着嘴,嘴里的牙齿不停地打颤。

“汪汪!”雪更深了,我踩漏了。我的前胸尽管打着颤,几乎痉挛,但它还是暖的,这样一来便贴上了冰冷的积雪,一下子冻得够呛。

“天哪!这哪是狗受的罪?!”我自语道。生命里有三六九等,人是上等,人中也许有三六九等,不知道什么人是上等。但是生命里哪该有三六九等呢?我这才想到老者说过的话:众生平等。事实也许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事实应该是这个样子。

山愈陡,雪愈深,太阳藏得越紧。

我要倒下了,我需要食物来取暖,但是越往上越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生命,我便没有食物。

我想。我终于有了这个念想。

我抬头仰望,我喘气有些困难,我有些晕头转向。——我倒下的话,可能永远也爬不起来了。我必须站立着,我必须继续前走。

一阵风蓦地吹来。厚厚的积雪被成堆的卷下来。雪袭到我身上的时候已经很薄了,但那蓦然一阵冰冷的刺激实难忍受。

我站在没膝的积雪中抖抖身子,想甩去全身的冰冷……

“回去吧,麦克!”老者慈祥的声音在耳边显现。

我泪欲出,不回应他,转脸成一副凶恶相,想逼退自己内心的怯懦。

天旋地转,我迷糊得厉害,腿又抖得厉害。

“麦克!别傻了!难道你要比我死得更惨!”迈克尔的声音在我耳边显现。

我心里一阵厌恶写在脸上,在这个时刻,脸上的这个表示厌恶的表情是在讽刺生命。

我真想一下子从这里滚下山脚,山脚下暖和,山脚下有食物。

不行!——梦想!——这个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梦想是个什么概念。

是狼妹,我记得她的声音。

“汪汪!”我竭尽全身的力气回应那狼嚎。

“嗷——”狼妹又嘶叫一声。

又一阵风来,吹去了我身上的雪粒,又撒上一层新的冰冷。

刺骨的疼痛和寒冷让我几乎失去知觉。

梦想?!梦想算什么?!命都快没了!

不行!我跟狼妹说过要翻山过去,下去岂不是让她看了笑话?——我开始顾虑到了虚伪。这是虚伪还是负责呢?对自己说出的话的责任?

下去!我的头脑坚硬地考虑着。

“麦克!”狼妹已经艰难地爬到我可以看见的地方了。

“狼妹。”我力不从心地喊着,发现她身后还跟着一只狼,那只狼嘴里叼着一只兔子。

狼妹艰难地由远及近,由下到上,一阵风把雪粒重新掀到我身上,第一次掀到狼妹和她身后的狼身上。

“天哪!冻死!”狼妹哆嗦着艰难地冲我说出来。

我晕头转向,勉强听清楚。

“弟!快把兔子给他!我们赶紧下去!”

“为什么给我送兔子?”

“知恩图报。我哥说的,他腿上还没好利索,否则他亲自来。”

兔子被抛在厚厚的积雪上。

“真不知道你骨子里是什么东西?冻成这样还要往上爬!”狼妹道完,转身急匆匆地去了。

我强扭着力气撕破被冻僵的兔子,血已经完全冻僵了,冰凉生硬的肉被艰难的撕碎收到嘴里,还是冰凉,嚼两口,生出些热,血慢慢地化了……

吃下三分之一,我不愿意再吃。我不能拖着兔子走路,因为这样会消耗我的体力。如果我继续走,我就必须把兔子丢在这里。可是,吃这么一点儿我能坚持多久呢?不能。我多吃一些就能多坚持些时间,同时,我想,我不能吃撑,以免走不动。

我勉强吃下半只兔子,继续赶路——艰难地向北去。

亏了被人称为凶恶至极的狼来雪中送炭,救了我的性命,救了我骨子里所坚持的理想,这些远亲比我亲妈亲兄弟都可靠。想起了被断掉尾巴的哥哥,我不禁笑了一下,凉气不放过一丝的空闲,顺势吹到我的嘴里,让我打了一个寒噤。

亏了狼的“知恩图报”,否则,我命休矣。这大概就是人们讲的“谋事在人,成事于天”的道理吧。——没想到老天爷还是眷顾我的。想到这里,我又差一点自然地张开嘴笑出来。

此时,我恢复了理智,冷当然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我觉得我可以迎着严寒而去。山顶已经近了……

山那边的脚下也是暖和的,下山总要比上山容易的。我想。

饱了,此时的我感觉自己一定能爬上山顶,多么容易的事情。

严寒让我嘶嘶地咬着牙直打哆嗦,内心里却油然而生出一种坚强与快乐。山顶近了……

有坚定的信念的我的祖先,

最高点,我确定我站在了最高点。这是山和天相接的地方。我确定我完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我克服了困难。

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登上山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后看。我油生出一种骄傲,一种狂妄,脚下轻飘飘的,我感觉有些头晕……

我下意识地觉察到,狂傲是使不得的。

我曾经想过“我要站在寒冷之上,我要站在现实之上,我要站在悲伤之上”,现在,我站在了寒冷之上,我不知道现实的意义,悲哀?悲哀已无踪影。

现实?现实呢?我不知道现实的意义。我平视远天,白茫茫地一片,响应着我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成功,悲哀随之而来,我羞涩而又伤感地低下头去。

低下头,我看到自己在哆嗦,——我意识到自己的寒冷。在很小的山顶范围内,我四处看了看,没有一个生灵,我四处往远处看了看,还是没有一个生灵,——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可怜。曾经我亦孤独,因为我曾经不曾远离生命。

我醒悟了。我可以登上山来,但是我不属于山顶。

我依然向北。因为我断然地相信,那边也有生命。

突然,天上飘来一片又一片雪花。我再次想起了老者,他曾经在雪花飘落的季节死去。想到他,我觉得我心里有了一个依靠。这种偎依感转瞬即逝。

该下山了,我发现下山的路更加困难,我无法用脚试探雪的深度,我控制不好头和后身的平衡。难道我真的要滚下去么?滚下去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死亡。我不干!

我把前面的左脚伸出来,想透过积雪按住一块结实的地方,然而,我找不到那结实所在,只好把前脚同时伸出来,向前方按下去,扑到雪上,后腿紧跟着离地,身体着地的时刻,我便向前走了一步。我的头每次都深深地扎进雪里……

饥饿又开始来折磨着我,它不仅使我更加寒冷,而且让我没有力气。

我这样一下一下地跳着,没有止境地跳,只有惯性驱使。

脱离机器般地思考着,我这样地蹦跳是很可笑的,想来,自己都愈嘲笑自己可笑的动态。这情景若是被其他生物看见,一定算作太丢脸的事情。

我就这么跳着,希望下一跳会看见阳光,或者看见一只雪兔撞死在我身上,吓我一跳,随即带给我惊喜。

沈彻,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他们说我是90后,大概是的,但我自己无感。我也说过一两句话让自己深有感触。比如:“做一个自由的人,不空谈道德。”“不能以对人好的名义伤害别人”。“任何人没权力代表社会道德,没权力代表别人,除非别人授权”。

本公号文章均为沈彻原创

作文六:《登上老四坡,山顶看雾凇》200字

若是往年,“五九”深冬正是大雪纷飞的日子,可今年入冬以来,气温一直在摄氏10度以上,前几天竟高达18度,别说下雪,连冰冻都没见过。最近两日气温骤然下降,今天早上格外寒冷,远远望去,山头银白一片,那是雾凇,机不可失,决定进山去看冬景。

每逢周六,我和乾长都要去爬新(老)四坡,这已经是贯例,但对昨天来说,登山运动之外,还有另一目的,那就是看雾凇!

下午2点出发,目标老四坡,一路登山未见人影,进入第四坡时,树上全结满了冰凌,枝条被压得弯弯的,有时我们还要弯着腰前进,登上山顶,举目了望,漫山遍野银装素裹,雾凇晶莹洁白,宛如玉树琼花,美不胜收。我拿着相机,对准雾凇,选择角度,调整画面,按下快门,咔咔两声,留下了这几幅珍贵的照片。

作文七:《我终于登上了山顶》600字

酷热的盛夏,也不知老天爷怎么了,惹得他发这么大的脾气,把心中的怒火全都释放到大地的身上。地上的万物都被这夏日的炎热笼罩着,透不过起来。

透不过气来的还有我。紧张的初考业已结束,我却未能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这天下午,爸爸终于看不下去了,冲着我说:“走,陪我爬山去!” 语言里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样的天气下去登山,这可是件艰难的事,我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提议。

到达山脚下,我已被太阳烤的不行,全身就被什么东西包裹着似的,闷闷的。爸爸并未停下脚步,我只好拖在后面往上赶。

路边低矮的灌木,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呆呆的挂在枝上。小草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耳边不时传来蝉的声响,“知了,知了”,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这样的天气压得所有的生物都喘不过气来。这不,才到半山腰,我的步伐就越来越重了,脚底好像加了铅块似的,每拖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已无心继续往上赶。

我无助的巴望着几步远的爸爸。他也早已汗流浃背,只是不说话,感觉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扑通”一声,我遭到刚才分心的惩罚,一步没踩好,重重地摔在了山路上。就在我争扎爬起来,拍掉身上泥土的时候,爸爸已退到跟前,端详着我的丑态。只是右肘间蹭破点皮,冒出了几点殷红的鲜血来。我活动了两下,并无大碍。

也许将因祸得福,爸爸会终止这次无聊的举动,我想。 “没事就好,这事正常。”爸爸终于说话了。

我抬头吃惊地看着爸爸,在他汗澄澄的脸庞上,出发前眼神的严厉早已烟消云散,现在有的只是慈爱和鼓励。

“走,转过弯,就到了。” 话语简单,却掷地有声。他说完后,向我伸出了一只大手。

我这才意识到我们就要到达山顶了,现在放弃岂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正是在这一瞬间,我理解了他坚持要我爬山的意义。困然和挫折只是一时的,成功总在眼前召唤着你。

我迎上前去和爸爸合击了一掌,说:“走!”

是的,最后两父子如愿的登上了峰顶,“一览众山小”。

作文八:《qq励志说说大全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700字

一、 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学习了。

二、 要成为人,就先把自己想的不是人

三、 重头开始永远不会晚。

四、 不努力的女人只有两种结果: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

五、 比我差的人还没放弃,比我好的人仍在努力,我就更没资格说,我无能为力!

六、 最暗的夜,才会看见最美的星光,人生亦是如此。

七、 能力不在脸上,本事不在嘴上。

八、 我们献给青春最好的礼物,就是奋斗!

九、 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不怕鼻青脸肿不怕遍体鳞伤我只怕自己有梦却没从努力过

十、 在无路的旅途上奔跑,将流光抛至身后。

十一、 每天肩上新增的不是痛苦,是沉稳的素养。

十二、 如果有来世,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十三、 未来美不美取决于你现在拼不拼

十四、 不管未来是否遍体鳞伤,必须挽起衣袖,带上坚强勇敢去闯

十五、 最暗的夜,才会看见最美的星光,人生亦是如此。

十六、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十七、 男人就是这样,累了,哭了,伤了,痛了,躺下来抽根烟,默默的承受着,起来说句操你妈,生活还的继续。这就是男人。

十八、 最暗的夜,才会看见最美的星光,人生亦是如此。

十九、 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二十、 我们如蚂蚁般渺小,但要如蚂蚁般坚强

二十一、 不做任何人的公主,只做自己的女王。收起无谓的委屈,收起不需的眼泪,现在起只做自己的女王。

二十二、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二十三、 想想光头强,想想灰太狼,在想想汤姆猫,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强

二十四、 别让挫折带走你的微笑和那最初的梦想。

二十五、 永遠都要記住你的人生掌握在你手中

二十六、 你再优秀也有人对你不屑一顾,你再落魄也有人将你视若生命

二十七、 今日甜蜜的忧伤,是明日的激励。

总有一句话能打动你的内心,深入你的灵魂深处,总有一句话,能让你在深夜久久不能忘怀看到的瞬间,心就痛了,泪就流了……

关注微信 weimei66 做你的灵魂伴侣,不离不弃

作文九:《登上山顶,应该是为了将那些发源于世俗冲动的欲望踩于脚下》7500字

关于为什么要去爬山,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因为山在那里,所以要去攀登。那么再追下去问:为什么山在那里就要去爬?一定程度上,麦克法伦这本《心事如山--恋山史》就是对这个追问的解答。当然,“解答”这个词太为简单粗暴,《心事如山》更应该是一本麦克法伦对人类与山之间的情感关系的探寻和解读。除了各种从科学、哲学、文史等角度对“登山”这一行为的进入,更有其中牵涉到的帝国纷争、登山队员的竞争与内省、文人与高山的趣闻旧事。而其中体现出的人的“懦弱和勇气,懈怠和努力,危险和安全,错误和正确”这样的人类价值,正像高山一样,清晰、坚硬,值得去攀爬,否则,人思辨的价值何以实现?

今天是元霄节,分享麦克法伦《心事如山》中的一段关于人类对攀登高山的历史探寻,借花献佛,祝大家元霄节团团圆圆。

登上山顶,应该是为了将那些发源于

世俗冲动的欲望踩于脚下

著|麦克法伦 译|陆文艳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我外祖父在日内瓦湖(Lake Geneva)东岸的蒙特勒(Montreux)长大,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他都会经过一座纪念碑——纪念在攀登阿罗拉附近的一座山峰长满草的低坡时摔死的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儿子。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家族的荷兰朋友大拉比作伴去爬山,“大拉比”这个绰号根本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他的尺寸。九岁的时候,我外祖父在阿尔卑斯山脉攀登了他人生的第一座三千米高峰,南峭峰的高峰(the Haute Cime of the Dents du Midi)。在峰顶,他遇到了查尔斯·布鲁斯将军(General Charles Bruce),他是指挥1922年和1924年珠穆朗玛峰探险的男子汉。这个了不起的老将军,曾长期在不列颠陆军服役,在枪林弹雨中留下了累累伤痕,他和拉比以及我父亲说了几句悄悄话,然后轻松地从陡峭的山坡下去了。外祖父小心翼翼地从相对平顺的路线向上攀登,细细品味着和将军的邂逅。他总是把那次不期而遇作为他登山生涯开始的标记。

我外祖父对高峰的敬仰从来没有动摇过。虽然他的朋友们在高山上有丧命的、有严重受伤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攀登高峰。其中一个朋友,被迫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峰的一个冰洞里过了一夜,因为冻伤而失去了共十六根手指和脚趾。当时他二十二岁。事件发生五十年后,我见过他一次。本能地,我伸出手去和他握手,当接触到他球根状的手掌和原先长着手指的发亮的节结时,我震惊不已。

曾经有一次,我试图和外祖父谈论:为什么他爱身处高山,为什么他花费一生,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去努力攀登那么多的峰顶。他并不真正理解我的问题,或者甚至不认为那是一个问题。对外祖父来说,高度对他的吸引力,超越了解释,或者根本没有解释。不过,峰顶和风景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为何能吸引那么一大批人前往?或者像丁尼生(Tennyson)那样用轻微不理解的语调表达的那样——虽然高山时不时地强行闯入他的诗歌中,但他不是一个喜欢高山的人,更喜欢在怀特岛上度过他的假期——“在高处有什么享受呢……在又高又冷的地方?”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他的问题,就是说探索空间——到更高的地方去——是人类思想中天生的冲动。法国空间和物质哲学家加斯腾·巴彻拉德(Gaston Bachelard)认为,对于高度的渴望,是普遍的本能。“一个人,”他写道,“在他青年时期、起步期和成熟期,都想要从地球上升起。跳跃是喜悦的基本形式。”当然,有关高度的褒义词深深植入我们的语言,因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中。我们的动词“擅长”(to excel)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升高的”或者“高的”。我们的名词“优越性”(superiority)来自于拉丁语中的“比较级(excelsus)”,意思是“在情形、地方或者地位方面处于更高的位置”。“高尚(sublime)”起初的意思是“高耸的、卓越的”或“向上抬起”等等。有一组贬义词是和深度联系在一起的:“低微(lowliness)”、“下等(inferiority)”和“底部(base)”,还有几十个。我们用梯度变化曲线来创建发展的模式。我们向上移动,或者向下沉没。前者比后者更难,但那只让它更令人敬佩。在任何语言学的环境下,人都不愿意向下发展。大多数宗教通过垂直的轴线来操作,在那儿天堂或者那个状态的模拟物都是向上的,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向下的。因此,攀登是接近上帝的某种基本的方式。

△ 传说中人类修建巴别塔就是为了向最高处攀登以接近上帝

近年来,高山顶点已经成为努力和回报的世俗象征。“达到顶峰”就是到达努力的极限。站在“世界的最高点”感觉无以伦比。毫无疑问,从历史上来说,来自于到达山顶的成就感一直是对高度渴望的关键要素。这并不令人惊讶——有什么比攀登一座高山的成功更简单的寓言呢?峰顶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山坡把挑战一路带领到顶点。当我们走上或登上高山,我们横跨的不仅是山坡上的真实地形,而且还是奋斗和成就的形而上学的领地。到达峰顶很明显地感受到战胜了逆境:征服了某物,虽然是彻底无用的事物。这是想像出来的峰顶的重要性——就是说,归根结底,无非是地质学的偶发事件,一堆石头或者雪被升到了最高处;在空间的一组坐标;几何学中虚构的事物;没有意义的一个点——总体上导致了攀登产业的兴盛。

不过,成功的感觉并不是身处高处的唯一享受。海拔高处的感官体验中也能找到一种愉悦:狂喜不是来自竞争,而是来自沉思。高度甚至把最熟悉的情景变得陌生。从塔顶俯瞰你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你会重新审视它。伏尔泰(Voltaire)的朋友、诗人乔治·济慈(George Keates)描写在高处“一个崭新的天地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表达得很恰当。从高山顶上观察一个景观的特征,它们看上去非常不同——河流像丝带,湖泊像银色的刀锋,巨石像灰尘微粒,土地把自己分解成抽象的图案或者是出人意料的形像。

有一年十月,我登上了斯凯尔岛(Isle of Skye)上博拉贝那山(Bla Bheinn)的峰顶。那是一个晴朗的白天,但是山的最上面三百英尺部分,被云层所包裹。直到进入云层,我才意识到峰顶上积雪覆盖。到达顶点的时候,我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就被白雪和白云罩住。从任何一个方向,我都看不到二十英尺以外的地方。除了一片洁白中黑岩石突出的地方,很难分辨陆地到哪里结束,天空从哪里开始。当我站在那儿的时候,一大群雪鹀出其不意地在我面前不停打转,它们的黑色下翅冲击了雪的洁白,小小的鸟群旋转起来就像一只鸟。黑色和白色,高山的象棋盘配色。

然后,突然地,短暂地,我周围的云变明朗了。在北面和南面,海岸线像地图一样展示出来,陆地的黑色手指扣住了大西洋的银色手指。在远处海上的云层打开了一扇窗,而太阳则在水面上发射出一大片金色的光芒。然后窗子关闭起来,我周围的云也关了起来,接着我转身离开,开始下山。

由于被从飞机和卫星上拍摄的影象狂轰滥炸,我们现在对从上往下看到的远景,不像以前那样惊讶了。但是想像一下早期的登顶者,一定是会为此惊讶的,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航拍图,却突然发现自己在俯瞰世界。对这些旅行者来说,从高处观察下面的景象,感觉近似于上帝在俯视人间。阅读有关攀登的记载,你会一再遇见那些成功的登山者,把自己比作希腊人所称的kataskapos——俯瞰者、天堂里的观察家;对于世界,突然不可思议地拥有了地图绘制员的角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诺亚一直保持着高度上的纪录。关于洪水消退后,诺亚方舟在《圣经》中阿勒峰(Mount Ararat)停靠的地点和高度,有很大的争议。根据当时的探险航行日志(《创世记》),诺亚实际上从来没有成功登顶。不管怎么说,他到达过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是没有争议的。威廉·威斯顿(William Whiston),十八世纪剑桥大学的宇宙起源论者,计算出诺亚在上面停留的山有六英里高——差不多三万二千英尺:比珠穆朗玛峰高三千英尺左右。如果韦斯顿的算术是正确的,而且诺亚方舟像《创世记》里描述的那样满载人和动物,船上的生命会迅速死于体温过低、缺氧和其他由于极端高度带来的致命后果。舍姆(Shem)、汉姆(Ham)、杰弗斯(Japheth)和诺亚的其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极能生育的儿子和女儿,就不可能勇往直前,繁殖后代。这个世界就不会重新创造植物、动物和人类。

△ 阿勒峰为土耳其的最高峰,因基督教圣经《创世记》中记载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最后停泊于此而闻名世界

所以也许威斯顿的结果恐怕是算得偏高了些。但是早期对高度的估计,就像对地质学时间的早期估计一样,是相当混乱的。这并不令人惊讶。那时没有对高度精确计算的需要。几乎没有人登山,而对那些少数登山的人来说,那并非是了不起的任务。测量海洋的深度、或者海岸线的长度,比测量高度更有必要。普拉尼一世(Pliny the Elder)宣称世界上最高的山在海平面上三十万英尺处:比阿拉勒峰高出二十七万英尺。十八世纪前,很多人认为,特纳里夫(Tenerife)的火山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因为它笔直而引人注目地升起在最重要的航海贸易线路之一的海面上。实际上,它连珠穆朗玛峰的一半都不到。

△ 特纳里夫(Tenerife)的火山峰

对于那些被迫登山的早期旅行者来说——比如说,那些穿越阿尔卑斯山口来回于罗马之间的商人和朝圣者——从他们体验到的恶心、晕眩和头疼,很明显体现了高度和人体之间总有些冲突。早期的很多有关如今被称为AMS——急性高山反应的记载,也许在约瑟·德·阿考斯塔(Jose de Acosta)的日记中的描写最生动,他在1580年发现,自己由于受到安第斯人所称的高山病的侵袭,而无法在安第斯山中完成一段旅途。“我对精神压力和呕吐带来的剧痛折磨感到吃惊,”德·阿考斯塔写道,“吐出黄色和绿色的浓痰和胆汁后,我当时想我要把心脏也吐出来了。”旅行者用浸过醋的海绵扣在嘴上和鼻子上,设法去和高原反应斗争;不过这个对于缓和高原反应,以及提高旅途的舒适感方面,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们普遍对风光有美学鉴赏力。那些确实登上高山的人,通常更关心的是他们生存的前景而不是风景。感到某处景物是美好的,虽然在今日看来完全是本能的反应,但在当时大众的意识里并没有散播开来,至少面对崇山峻岭时,大家没有这种感受。事实恰恰相反:在十八世纪中期之前,不得不穿越阿尔卑斯山口的旅行者通常选择蒙住双眼,以避免受到高峰的惊吓。当哲学家伯克利大主教(Bishop Berkeley)在1714年骑马横跨塞尼斯山(Mont Cenis),他记录感到“被可怕的悬崖吓坏了”。《瑞士的乐趣》(Les Delices de la Suisse,1730)——很可能是最早有关瑞士的旅行手册,它的匿名作者,甚至震惊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惊人高度”和它们“永恒的积雪”。“这些地球的突出物,”他写道,“外部形像既没有用途也没有吸引力。”他反而选择给小镇的整洁、瑞士牛群的快乐和健康做广告。

为高度作历史的公认起点,是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对他和他精力旺盛的兄弟格拉多(Gherardo)一起攀登的描述。在1336年4月,他们登上了冯度山(Mont Ventoux)——位于冯克吕兹(Vaucluse)的一座宜人的一千九百一十米高的小山。到达顶峰的时候,彼特拉克对看到的远景感到大为吃惊:

仿佛突然从睡眠中醒来,我转身向着西方凝视。我无法看清帕拉纳斯(Pyrenees)的峰顶。它们组成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屏障,并非因为中间有任何我了解的障碍,只不过由于我们肉眼凡胎的眼力不足。但是向右,里昂地区的群山,然后向左,马赛海湾和拍打着艾格莫特海岸(Aigues Mortes)的海域,虽然这些地方那样遥远,需要旅行几天才能到达,我却能看得再清晰不过。

彼特拉克和格拉多在夜色渐浓时下山,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小酒馆。就着烛光,诗人匆忙写下了白天的所见所闻。对于高度的历史来说,彼特拉克的攀登无疑是很重要的。不过,因为彼特拉克的坚持,他把他的经历变成了一个宗教寓言。他攀登上山的小径,从峰顶看出去的风景,他穿的衣服——在他的描绘中,没有一样东西是它们自己,在充满象征主义的记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重大意义的细节。一些学者提出,彼特拉克根本没有登过山,那仅仅是一个方便的虚构框架,用来装饰彼特拉克形而上学的冥想,也是一个汲取宗教道德教训的机会。“我们不应付出那么热切的努力,只为了站在高山顶上,”彼特拉克下结论,“而应该将那些发源于世俗冲动的欲望踩踏于我们脚下。”

对山巅真正产生兴趣不仅仅是把它们当做精神的象征,而是见到之时能打动人心的实在形象。要见证这种兴趣最早露出端倪,得回到十七世纪。那时著名的“大环游”的模式正在创立——在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里,有钱的(或者身败名裂的)年轻男子通常会游遍欧洲大陆的城市和各种自然景观。这些大环游的旅行者回来的时候,会成为对于总体上的景观,尤其是高山新的文化态度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在选择尝试大环游的第一代年轻的英国人中,有日记作者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他的旅行日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后名声(日记写于1641年和1706年之间,1817年在一个洗衣篮里被发现,次年首次出版)。

在1644年11月的一个晚上,伊夫林和两个同伴小跑着经过意大利北部山上洛卡城堡(Rocca)的外墙。透过晚上的空气,传来教堂大钟的声音。钟是那些住在附近波斯纳湖岛(Bolsena)上的卡布奇僧侣敲响的。仅仅在几个星期前,当他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时候,伊夫林就对高山“奇怪、可怕和吓人的”外表感到厌恶。在那些天的日记中,他已经在抱怨阿尔卑斯的山峰了,复述十七世纪时人们对高山的排斥:山峰的陡峭阻碍了眼睛的自由翱翔;他们是沙漠——生命的不毛之地,而且对任何人没有用处。

在那不愉快的经历不久之后,伊夫林发现自己对高度感到兴奋。一次,他骑马到山的更高处时,被最令人激动和美丽的高空效应所迷醉——云层倒置,登山者当时会忽然发现自己在云的上方。

我们穿过非常浓密、固态的深色云层,攀登了一英里左右,它们始终追随着我们,近看很像岩石;它们是干燥而湿润的水汽,悬浮不散,又宽阔又浓厚,完全遮住了太阳和月亮,以至于我们似乎在海里,而不是在云间,直到我们穿透它们,进入一个绝对宁静的天堂,似乎我们超越了一切人类的交际,高山看上去更像一座大的岛屿,而不是和其他小山连接在一起;因为除了厚厚的云海在我们脚下像巨浪一样翻卷之外,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有时能从很远处看到一些山峰从云层中穿出,在山间,有一些云的缝隙,透过它们,你可以看到邻近国家的景观和村庄:这是我必须承认的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令人愉快的、崭新的,以及完全让人惊讶的景致。

在阅读十七世纪以及十八世纪初期的游记时,你偶尔会撞见这样的时刻,当一种思想展露它和某种形式的景观有本能的联系,心灵短暂地挣脱出被人广为接受的观点的桎枯。不过,伊夫林体会的对高度的兴奋依然不同寻常,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迅速受到关注,成为正统观念,继续在今天占据主导地位:因为高度本身而喜爱它。当这种感受上的变化一旦发生,要不对高山“产生”兴奋感,比原来产生兴奋感还要更加标新立异

十八世纪期间,高山越来越受到崇拜。当然,教会总是确保它自己在外观和道义上都占据有利地位。在意大利炎热的山上和瑞士陡峭的峡谷里,竖立着教堂、祈祷室和十字架,俯瞰着它们下方的土地。在欧洲各地的城市里,大教堂的尖顶充满渴望地伸展着、向往着基督教堂的顶点。但是一种新的对高度非宗教的感觉出现了,根据这种感觉,个人为高度本身感到愉悦和兴奋,而不是把它作为天堂的替代品。

这种对于高度的崭新态度是感情上的重要变化,从文学到建筑到园艺,在每一个文化领域都能觉察到这种变化。在十八世纪的早期,所谓的“山上的诗歌”形成了一个流行的小型文学体裁,在诗歌中,诗人们——彼特拉克在四百年前就写过很多——会首先描写走上山的身体行为,然后是从峰顶看到的风景在他心里激发的深思。山顶,随着它对人们视野的开阔,对寻求悠闲的人们来说,也变得很有吸引力。观景点和观景站在整个欧洲正规化和制度化,包括在埃特纳火山(Etna)、维苏威火山(Vesuvius)和那不勒斯(Naples)。这里是你的眼睛可以愉快地在不同的生活情形之间横向穿越的地方:能在那儿一瞥之间同步体会到通常分散于空间和时间的事件、物体和存在。高度使“全景”(panorama)成为可能:这个希腊词意思是“全部的视野”或“包罗万象的风景”。瑞士博物学家康拉德·纪士纳(Conrad Gesner)写到,从阿尔卑斯的一座山顶上下来,你可能在一天中观察到一年的四个季节。十七世纪伟大的法国旅行家迈克斯米里安·米松(Maximilien Mission)注意到在查特若斯·圣马丁(Chartreuse St Martin)山上,粗糙的石头阳台高高地盘踞在那不勒斯上方,从那儿观景的人能俯瞰到城市的轮廓——它的港口、防波堤、灯塔和城堡——可以沿着海岸向南看,越过堆满白色岩石的海岸线,可以向北看,到达黑色庞然大物维苏威火山,浓密的烟雾轮廓,像法克尔魔术绳般,从火山口盘旋上升。

△ 从查特若斯·圣马丁山上能看到整座城市以及远处的维苏威火山

在十八世纪的后五十年,在不列颠,在“画意”运动 的影响下,一种时髦的不均衡的设计,开始取代周密设计比例均衡的启蒙运动时期花园的平面图。启蒙运动给英国的庄园和宫殿留下一个整齐的园林几何学——排列整齐的玫瑰花园,驾驶车道像自行车的辐条似地从喷泉处发散出来,喷泉从圣洗池到池塘,灵活而反复地飞跃着。干净而四方平整的草坪向远处滚动,直到看不见的矮墙——但是在十八世纪后期的黎明,所有的这些精心修护,开始因为它们太有序和太有规律而受到强烈反对。很多比较时尚的土地所有者选择把他们精心修护的庄园土地变成具有象征性的荒野。人工洞穴、瀑布、隐士、破碎的方尖石塔、幽暗的小灌木林和岩石小山:忽然之间,所有这些野性远比修剪过及排成一行盒子般的树蓠和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草坪更让人喜欢。当这些土地所有者委托匠人把花园变样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要求他们做一个微型的峭壁,或者一个类似的制高点,从顶上能观察他们华丽而未经修整的私人领地。

有一个这样的土地所有者叫理查德·黑尔(RichardHill)——“了不起的小山(hill)”,他不出意料地获得了这个称谓——他在1783年继承了舒洛普郡(Shropshire)的鹰石庄园,很快着手一个历时十五年的再建项目。当他精心策划挖掘两英里长湖泊的时候,他继续通过(他同时代的一个人神秘地称之为)“有利可图的算术”来赚钱。他两个热情的姐妹——别人就叫她们两个“黑尔小姐”——搜集化石、贝壳和其他地质学的古董,她们后来把他们都镶嵌在庄园山洞群柔软的内墙里。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重新装修;装修完成后,理查德雇佣了一个隐士居住在山洞里,而且(根据合同上所写)要“行为举止像焦尔达诺·布鲁诺”。

鹰石庄园王冠上最让人惊叹的珍宝是它三百英尺高的白色砂石突岩——洞山。在晴朗的白天,从洞山的顶点,能看到英国十三个郡的全景。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到庄园(他们现在仍然如此)惊叹景色,并且在心里感受由恐高而导致的令人愉快的小小颤栗。在洞山最早期的登顶者中,有约翰逊博士,他记录下了这次经历的感受。“他登上了鹰石庄园的峭壁,”了不起的博士吟诵道:

惊叹他如何到了这里,疑惑他该怎样回去......他没有感到平静,而是感到孤独的恐惧,一种介于害怕和倾慕之间动荡的愉悦。它强加给思想的观点是庄严、可怕和浩瀚。

要知道这三百英尺高的悬崖是立在起伏的、到处散布着绵羊的舒洛普郡,而不是没有营救和撤退希望的阿尔卑斯山峰。但是约翰逊的夸张口吻是符合他那一时代的语言的。有些人已经在更壮观的山坡上寻求乐趣,在这外省地区,至少能找到一种近似的感觉。

对高度的感受正在形成一种新风格,黑尔小山的流行是这种风格的很多种表达方式之一。“是什么样的自然风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灵修养,而且产生庄严的激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爱丁堡大学讲学的休·布莱尔(Hugh Blair)这样问道,“并不是华丽的景观、开满鲜花的田野,或者欣欣向荣的城市,而是古老苍茫的高山……还有顺着岩石降落的激流。”真正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提升了心灵教养的,是高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高度带来的愉悦——还有危险——把顶点作为它本身目标的概念开始形成。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康姆伯瑞尔(Cumbria)的一个闷热的夏天下午,柯勒律治攀登到了一个山峰的顶点,当夜幕随着穿越整个湖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降临时,他得到了高山的回报:锯齿状闪电的细丝时断时续地挥动,而雷声则像遥远的定音鼓。他下山后欣喜地写道,那是“我见过的所有尘世间最让我心情激动的情形”。在阿尔卑斯山脉,在1786年寒冷的一天,法国人米海尔–加布里尔·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和杰克斯·巴尔马特(Jacques Balmat)登上了勃朗峰:巴尔马特从峰顶向山下几十英里处查莫尼的村民们挥舞他的帽子,而由于墨水在碰到纸张之前结了冰,帕卡德没能在峰顶写下当时的温度。就在第二年,一个叫马克·布福尔(MarkBeaufoy)的高效率军官干脆利落地登上了勃朗峰。当人们问他为什么爬山,他回答——仿佛那是人人都承认的事实——他“被每个人都必须到达地球最高的地方的渴望而打动”。顶点狂热是有传染性的。

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研究和写作领域侧重自然与文学的关系等,“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古道》是一本关于灵魂的书,是向那些曾走在这些路途上的人们致敬:“道路就是景观的习惯。他们是两厢情愿的产物。要在自己…创造一条路很难,就像海海峡需要定时清淤才能畅通一样,道路需要行走。”

《心事如山--恋山史》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直接下单购买

978-7-5327-6709-0

布克奖史上最年轻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作品,将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融入到作者对科学、文学和哲学的思考中,展现这一高耸荒古的风景如何一步步融入到西方的想象世界,以致令人魂牵梦绕,不惜生命去攀登征服,并将其中牵涉到的帝国纷争、登山队员的竞争与内省、文人与高山的趣闻旧事写出,犹如夜空缀着的繁星,深远而不乏味。

978-7-5327-6650-5

布克奖史上最年轻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作品,由十六组行走的哲思构成,从英格兰史前的白垩土径,到海岛的片麻岩地,从贡嘎雪峰上的转山之路,到巴勒斯坦枪口下的河床。以“地方写作”为特色的《格兰塔》杂志前主编称他是“当今最好的旅行作家”。

回复关键词“古道”,收看《麦克法伦|步行,作为一种寻访内心世界的方式》

作文十:《2012年人生感悟经典语句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400字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华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