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沉迷游戏被列入精神疾病不理我咋办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中将“游戏沉迷”列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这一举动首先在学界引起诸多不满,如今ESA(美国娱乐软件协会,E3的主办方)也发表声明称“WHO这样轻率且动用公权力给游戏活动贴标签的行为,容易转移医疗机关对社交障碍、忧郁症这些真正值得注意的精神疾病的关注度”,并强烈要求世卫组织撤回这次的提案。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disorder”(游戏障碍)被列入精神疾病范围,与“赌博障碍”同属行为成瘾障碍,引发众多讨论。“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说明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且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应该引起社会重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教授指出,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一新的疾病分类,有助于业内医生规范诊断和治疗,她同时也指出,游戏成瘾的治疗不仅需要家庭和医生的干预,更需要社会参与。

    游戏成瘾和游戏障碍其实是同一个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障碍”的定义,是指“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必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在诊断方面,这种游戏行为通常需要持续12个月,但如果所有诊断要求得到满足并且症状严重的话,所需确诊时间也可缩短。

    “游戏成瘾的争议不亚于当初的同性恋,ICD-11的出台,意味着游戏障碍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有了依据,有着重要意义。”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精神科医生何日辉指出,早在2003年,随着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关于游戏成瘾的讨论已经在国内引起关注。2008年,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编制了一套《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大部分“网络成瘾”患者属“网络游戏成瘾”。2013年,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DSM-5已经将“网络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的“候选名单”,认为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证研究来确定统一的游戏成瘾诊断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当时也引起非常大的争议。

    何日辉介绍,争议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精神医学最大的短板在于主要依靠症状学诊断,而非病因学,而通过症状给人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缺乏确切证据,仍存在很大争议;其次,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也触动了庞大的游戏厂商的利益。事实上,在此次事件后,多个游戏厂商已经发出反对声明,认为电子游戏没有上瘾作用,要求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评估。“而且成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后,如何治疗,如何评价疗效等等,都缺乏好的手段和标准。业内也对过度治疗有担心。”

    何日辉指出,从成瘾心理机制来说,游戏成瘾是心瘾的一种,即心理渴求,是预想到这种行为就开心或兴奋,就想去玩,如果遇到阻止就可能情绪失控甚至暴力反抗等等。有人曾经把网络成瘾类比为“电子海洛因”,与毒品成瘾相提并论,但确切来说,游戏成瘾与酒精成瘾更有相似性。“很多人都打游戏来娱乐放松,但大部分不会成瘾,就跟很多人都会喝酒,但酒精成瘾只是少部分一样。”

    专家们认为,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强,虽然很多人也玩游戏,但只是在下班空余时间玩,社会功能受损轻微,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青少年游戏上瘾现象。

    查彩慧主任告诉记者,她在门诊遇到过最小的游戏成瘾儿童,还在读幼儿园。“家长刚开始没有防范,还觉得孩子无师自通玩手机很厉害,但发展到后来,孩子玩游戏不能停止,不让玩就哭闹不休,令人震惊。”查彩慧粗略估计,每逢暑假,她的门诊有1/4至1/3的小病患,都跟游戏成瘾有关。“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标准,预计沉迷游戏、兴趣降低、不愿外出的孩子中,大约有10%-15%可以列入精神疾病的范畴。这个比例已经相当之高。”

    何日辉指出,首先,游戏设计是利用大脑的反馈机制奖赏效应,让人快速获得兴奋和成就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上瘾,这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青少年相对成人来说,更加容易受游戏诱惑上瘾。其次,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三观”尚未建立,如果被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长期沉迷一些暴力游戏、色情游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而且青少年如果因为游戏上瘾错过了学习成长时期,失去将来有所成就的基础,那么成人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或人格障碍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是一个事实。有的孩子因此丧失社会功能,完全没有人际交往。更需要注意的是共病现象。何日辉曾经遇到广东一名初中生,因为之前有抑郁症,存在学习障碍,不愿意去上学,就整天在家玩游戏,游戏上瘾后,为了玩游戏,跟父母打架,完全丧失理智。因为常常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弯腰姿势,导致佝偻病加重,“初三的孩子走起路来跟老头子一样。”

    “这也跟我们很多家长习惯用手机安抚孩子,缺少与孩子的互动等不良模式有关。”查彩慧说,所有不良行为的治疗,都需要建立正常的行为习惯,但如果家长自己建立正常行为习惯的努力不够,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纠正孩子的行为就非常困难。

    “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不是周末玩玩手机就算精神疾病,这一点大众不用担心。”不过,查彩慧指出,从医生角度来说,游戏成瘾的治疗非常难,需要相当长的疗程和多样化的手段配合,而且单靠医生或家庭的干预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参与,对游戏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否则很难根治。

    何日辉建议,就像不得卖酒给未成年人一样,国家相关部门应健全游戏市场体制,规范市场,成立“游戏分级制度”,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设立相应的内容限制。此外,相关部门应该牵头,要求游戏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成立“游戏障碍公益治疗基金”,专为经济困难的游戏障碍患者提供治疗经费。

原标题:游戏上瘾将被列入精神疾病!青少年重灾区该怎么拯救?

从今天起,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青少年儿童群体,是游戏成瘾的重灾区。

各位老师家长,在你身边,是不是也有经常做事毫无动力但是只要一打游戏就浑身来劲的孩子?

各位老师家长,当你在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也游戏上瘾了呢?要是孩子真的游戏上瘾,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1、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2、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如果以上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或者非常严重但少于12个月,那么就会被医生确诊游戏成瘾。

15到19岁人群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和20172018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国内较早开展网络成瘾治疗者、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称:“游戏成瘾,早就应该纳入精神疾病!”

陶然曾表示,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他们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游戏成瘾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成为亟需关注的群体。

陶然认为,游戏成瘾肯定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国际上很多研究发现,长期沉迷游戏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等都发生了改变,大脑不同程度受损。2009年,陶然通过核磁对60个病例进行的研究发现,游戏成瘾者的大脑额叶比正常人缺血8%~10%,这将导致自制力下降。与此同时,游戏成瘾者往往可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视力下降、键盘手、颈椎病等。

游戏成瘾的危害极大,总体上看,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严重影响社交能力。成瘾者往往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

2、导致社会能力丧失。不上学、不工作,未来堪忧;

3、认知变得固执、偏执,行为怪异。为了网络游戏,其他一切不管不顾,不洗头、穿尿不湿者大有人在;

4、情绪问题严重。很多人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等。

在陶然看来,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好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将打击社会上鱼龙混杂的网瘾戒断机构。“既然确定为一种疾病,那么只能由医疗机构来进行诊疗,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陶然表示,这也将挽救一大批青少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于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我们认为:游戏可以玩,但一定不要让孩子被它控制住,而是要让孩子去控制游戏。

如果家长老师引导得好的话,网络游戏是孩子们休息娱乐的一个好项目。但如果引导不好,反而会让孩子沉迷其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心,帮孩子鉴别游戏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言。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研究。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游戏被列入精神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