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是寒假茉莉的最后一天严歌苓,亲们最想做什么

原标题:严歌苓短篇小说:《茉莉的最后一日》| 专题

“审视和反思一种文化,赏析或批评一种社会状态、生活状态,不被这个社会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卷进去,最好是拉开距离,身处边缘。我一直以边缘人自诩,以边缘地位自豪。”

(2014年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80年代末出国留学后的严歌苓创作了大量移民题材的作品,并被公认为北美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这些作品富于精彩的叙事,充满对在异域生活的留学生与移民阶层真实描写,既有身份困惑和隐秘心理,又有跨越历史、种族、性别、文化等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思考,突破以往停留在表达群族冲突、异国风情等表层猎奇的移民文学,而是触摸和挖掘东西方人性在各种时空磨砺下的扭曲和转换,以更为广泛视角表现更具深蕴的艺术风貌。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她观察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多重真理并存的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严歌苓的作品涉及众多题材,本专题主要介绍移民内容的中短篇小说。

郑大全的目光跟上了它。他想,她并不穷到发臭的地步,她仅仅是活腻了,并不是活不下去。不像他和妻子,活得一身劲头,可就是时时活不下去。——《茉莉的最后一日》

短篇小说《茉莉的最后一日》成书首发于1995年小说集《海那边》,曾多次再版。2014年收录于天津人民出版社小说集《少女小渔》。

(阅读全文请进入茉莉的最后一日

小说中,生活贫苦的移民“郑大全”靠推销为主,他需要挣回更多的钱以照顾待产的老婆,当他以苦肉计进入了“茉莉”的公寓后,其目的是急于推销出按摩床。而八十岁的老茉莉是一个孤寡的富婆,她放郑大全进去的目的则是“想把它制成个器皿,盛接她一肚沤臭的话”。两个不同生活层面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这种错位使他们漠视对方的需求,结果相互伤害、两败俱伤。《茉莉的最后一日》是华人推销员与白人茉莉因彼此意愿相违而造成的悲剧。

注释:以上来自李燕:严歌苓小说的跨文化题材阐释;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

在世俗中国和世俗美国之间,在争夺活着的资本的一个午间到黄昏的七个小时内,两个人都渡过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之后,硝烟在他们各自摇荡不已的心旌下无声地弥漫,茉莉像是在昏黑的战场上吐出了被伤痛的最后一口气——她死于心脏病突发,并且终于没来得及通知银行取消她付给郑大全的那张600美元。

其实郑大全早已经不自觉地超越了赚钱这个具体目的。当他面对老妇茉莉时,当他用力地磨着他自己那一层嘴皮子的时候,他不知不觉贯注了全力对抗着面对这个衰老、固执、毫无生活欲望的人,他根本不觉察自己是在拥自己滚烫的生命力灼烧这个老人,迫使她向他屈服,实质由目的变成了手段和标志,郑大全在茉莉身上找到了他所需要的证明。交易在胁迫下成功时,“他递上笔,他胜了。他得逞了。没赚多少钱,可还是得逞了。看着这风烛残年的老妇颤抖着手撕下支票的刹那,他玩命地克制自己那突然迸发的同情”。世俗中国的生命力也在那一刹那大放光芒

然而,郑大全并没没有胜利。虽然茉莉买下了张床,虽然茉莉没来得及取消那张支票,虽然茉莉的生命终结了,但郑大全并没有任何胜利,他就好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了一根火柴,然后那火柴又熄灭了一样,走过了这一个对谁都不失残忍的日子——当他回到他的地下室才得知妻子早产大出血,已送去了医院。

“地板上是一路血滴,从他的地下室渗下来。血还鲜着,在灯光下晶闪闪的。” 血光刺破了一切狂热的幻想,包括世俗中国胜利的喜悦的梦。世俗美国尽管在他周围并不经意要去伤害他,但他已深刻陷入了它那无穷无尽的淹没之中。

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

严歌苓有时还巧妙运用人物思想的错位,构成彼此的矛盾关系,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50年代后期以来的老一代美华作家,多是从港台赴美的留学生,他们在事业、爱情、生活等方面的梦幻屡屡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倍感迷惘与痛苦,异国土地让他们深感自己是被放逐的一代,无根的一代,特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心态让他们形成一种无法开释的寻根心态与怀乡情结。而新移民作家的杰出代表严歌苓,却能在类乎前辈感受经历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人物内心,以刻写人物的精神错位为指归。正是在不动声色地对异质文化中错位意识的传达中,严歌苓完成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自省和对西方当代文化的锐敏审视,从而孕育出文化交流土壤上的文学奇葩。辈

——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

在严歌苓的“异域”书写中,有一部分作品重复着以下模式:华族“边缘人”向着客居国的“边缘人”寻求心灵和情感的契合。在《初夏的卡通》《学校中的故事》《女房东》《抢劫犯查理和我》《茉莉的最后一日》中,贫穷困顿的华人移民与美国人产生了生存、情感和精神上的联系,这些美国人都是被主流社会排斥、抛弃的边缘人和多余人:精神病患者、同性恋者、癌症晚期患者、抢劫犯、“活腻了”的老女人。华人移民在他们那里感受到久远的心灵呼应、共振或需求,抢劫者查理那“不黑不白的肤色”本身就是两种疆界交叠或者说中间地带的象征,但这些联系最后都中断了。

——曹霞:“异域”与“历史”书写:讲述“中国”的方法

——论严歌苓的小说及其创作转变

(《茉莉的最后一日》)物质欲求侵蚀下发生的人性变异便成了障翳,他们对于对方的困境视而不见。弱势文化间彼此设防中的非交流状态,使他们陷入了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也许正是文中所提及的“宿命意识”的所在。

严歌苓在作品中表现更多的,是弱势文化间从相遇到相知,所生出的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作家用细腻的文笔描写出这一过程中的微妙之处,十分值得反思。

——葛亮,著名作家,代表作《北鸢》

弱势的宣言—华族与美国的其他弱势人群

(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

2014年 小说集《少女小渔》

您对本文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

代表作:《雌性的草地》《扶桑》《白蛇》《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赴宴者》《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床畔》《舞男》《芳华》,散文集《波西米亚楼》《非洲手记》等。

原标题:品读 | 严歌苓短篇小说《茉莉的最后一日》

新浪微博:@严歌苓读书会

“人在寄人篱下时是最富感知的。杜甫若不逃离故园,便不会有‘感时花溅泪’的奇想;李煜在‘一朝归为臣虏’之后,才领略当年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才知‘别时容易见时难’;黛玉因寄居贾府,才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触。寄居别国,对一个生来敏感的人,是‘痛’多于‘快’的。”

“我的情结是一代代移民们不能解脱的情结。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既是客观的,也是我的主观。同样的情结贯穿了我们,使他们作为我在行为,使我作为他们在思考。”——严歌苓

郑大全这才看清整个的茉莉。她身上一件邋遢的睡袍,一双踩塌了帮儿的鞋。房子很小,气味却很大,是那种孤苦、灰心、活得不耐烦的气味。

——《茉莉的最后一日》

郑大全的目光跟上了它。他想,她并不穷到发臭的地步,她仅仅是活腻了,并不是活不下去。不像他和妻子,活得一身劲头,可就是时时活不下去。

——《茉莉的最后一日》

(本文成书首发于1995年小说集《海那边》)

一幢、一幢、一幢相似的小楼数过去,第二十八幢里就住着茉莉。茉莉后面还有两幢楼,街就没了。接壤的是一大片杂树林,叫橡树公园,乍看一个人影也不见,据说里头干什么的都有:有杀、有奸、有劫,连同野餐的、游戏的、男欢女爱的。有条自行车小道给你走。不久郑大全就从这条小道上来,找上了茉莉。

茉莉八十岁了。从七十八岁那年,她就没跟人讲过话了。电话上讲话也是一两个月一次。茉莉主要是和她的医生交谈,每回都是同样的话:“感觉还好?”“还好。”“一定要按时吃药。”“药方我已经给你寄去了。”“我收到了。”“买药有困难吗?”“不困难的。”这个国家样样都方便的,因此省了你讲话。茉莉一个月出去买一回食物,配一回药,只要你有钱,不需你费事讲任何话。

茉莉的钱是丈夫留给她的,还有这幢房,还有那辆车。只要不活过了头,茉莉的钱够花了。茉莉还有些首饰,够她慢慢卖了添到物价飞涨的差欠中去。总之,茉莉活得跟没活一样平静。吃饭读电视预告,吃甜食看电视,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也不要紧,可以成宿成宿地看电视里推销东西:衣服、首饰、工艺品,见终于有了买主,她便惋惜一声:能信推销员的吗?上当啦,你个倒楣蛋儿。

正看着十点的晨间新闻,茉莉忽然想起药还没吃。那是治理她心脏的药,不吃,很快就显出它的灵来。但她跟自己商量:等把这段节目看完吧。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茉莉吃药一向是教条地准时。今天她却破了这教条,她根本意识不到它所含的某种宿命意识。

走到底楼还不停,再往下走,便是郑大全的住处了。地方很潮湿,潮渍在墙上画了地图。郑大全妻子就从隔年的挂历上剪些图景、人像贴上墙去。但不久人像的脸就给潮得扭曲起来。

郑大全是干推销的,一早就背上大包的产品介绍出门。妻子兜着大肚子送他到门口,说:“少背些!你以为有人会看它?”

郑大全笑笑,在她枯焦干瘦的脸上啄了个吻。

在亮处妻子才发现丈夫的西装上有几处油污,领圈磨得能看见里面的麻料里。这西装绝不止二手货了。她没说什么,只问他身上还有没有钱。

“你要多就给我几块,一会买菜去我怕不够。”

他让大包压得人斜在那里。从皮夹里抽出惟一一张二十元,皮夹口躲开妻子的眼。

“早点回来,晚上咱吃饺子!”她隔着七月身孕的大肚去够他的嘴唇,“吧咝”带响地亲了他。他俩一向很要好。

郑大全已走到街上。他心里使着劲:说啥今天也得推销出一件去;说啥也不能让人拿门缝夹我一会,不等我话说完,就把我挤出去。得在妻子分娩之前搬到稍微人味些的地方去。

车跑起来时,他忽然来了股快乐,似乎预感到有那么个老茉莉等在他前头。

茉莉其实早从电视上跑神了。她想到这天是她八十岁生日。二十岁时她嫁给路易。路易那时黑头发,不像她,发色完全像金子。他要活到现在,会跟她一个发色了,银灰的。她跟着路易去过亚洲,之后是把全美国住遍了。因此她没朋友,习惯不同人热络,否则住不久离开,你是记着他们好还是忘了好?她不喜欢拖着许多记忆;明知这一世不再见了,干吗去麻烦自己,又是信,又是电话,年末还得圣诞卡。路易说:“圣诞卡总他妈的免不了吧?”他便整盒的卡买回来,打字机前一张张打发,脾气大得吓坏人,似乎那些收他卡的人逼他做这劳役,躲也躲不掉,赖也赖不掉。他们知道你还活着,怎么可以不收到你的卡呢?到现在偶尔还收到寄给路易的卡。他曾经以圣诞卡做了太多“我还活着”的声明,因此他死了十年人们也不拿这死当真。

将电视音量熄弱些,茉莉起身去吃她的药。能感到心脏的饥饿。可半道上,她却听电视里说,前总统尼克松病危,茉莉愣住去听,再次把药给忘了。

一个门上开了个方洞洞,里面是张拉丁种的女人脸。

郑大全伸头缩颈地笑笑:“送东西的。”

女人说:“把东西留在门口,你可以走了。”

郑大全再打个千儿:“这么回事——我们公司新出的一种产品……”

女人说:“我没有的第一是工夫,第二是钱。”

“正好啊!新顾客有百分之三十折扣,还可以分期一年付款……”郑大全想抓紧时间多说些词儿。

女人“嘭”的一下关闭了那方洞口。

郑大全只好再次捺门铃。

方洞又打开时那女人说:“你再按一次门铃,我就叫警察!”

“你按了三次门铃了!”

郑大全马上说:“好吧,三次。”他只能先输给她。他低头从包里拿出一册产品介绍,再抬头时,那方洞又闭上了。里面的话是讲给他听的:“如今的推销员都这么有侵略性,像盗匪!”

郑大全想拾块砖头照那门砍过去。想想还有老婆,算啦。在外头给人气死,一想到家里等着个黄脸娇妻,也就能自个对自个说句:“拉倒吧。”他将那份“产品介绍”顺门缝给掖进去,走不远回头,见那东西已给掖了回来。他立定,冲那紧闭的大门庄严地竖起中指。

郑大全对那女人竖起中指,心中念道“操死你,操死你”的时候,茉莉正在满屋子找她的药瓶。她从不乱搁它的,却常常找不着它,不好,这回竟找了一个多小时。她自然不知道郑大全今儿是拿她做最后一个攻击目标了。

(未完,全文请查看茉莉的最后一日

《茉莉的最后一日》曾收入:

天津人民出版社 小说集《少女小渔》2014年

原标题:严歌苓短篇小说:《茉莉的最后一日》| 专题

“审视和反思一种文化,赏析或批评一种社会状态、生活状态,不被这个社会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卷进去,最好是拉开距离,身处边缘。我一直以边缘人自诩,以边缘地位自豪。”

(2014年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80年代末出国留学后的严歌苓创作了大量移民题材的作品,并被公认为北美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这些作品富于精彩的叙事,充满对在异域生活的留学生与移民阶层真实描写,既有身份困惑和隐秘心理,又有跨越历史、种族、性别、文化等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思考,突破以往停留在表达群族冲突、异国风情等表层猎奇的移民文学,而是触摸和挖掘东西方人性在各种时空磨砺下的扭曲和转换,以更为广泛视角表现更具深蕴的艺术风貌。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她观察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多重真理并存的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严歌苓的作品涉及众多题材,本专题主要介绍移民内容的中短篇小说。

郑大全的目光跟上了它。他想,她并不穷到发臭的地步,她仅仅是活腻了,并不是活不下去。不像他和妻子,活得一身劲头,可就是时时活不下去。——《茉莉的最后一日》

短篇小说《茉莉的最后一日》成书首发于1995年小说集《海那边》,曾多次再版。2014年收录于天津人民出版社小说集《少女小渔》。

(阅读全文请进入茉莉的最后一日

小说中,生活贫苦的移民“郑大全”靠推销为主,他需要挣回更多的钱以照顾待产的老婆,当他以苦肉计进入了“茉莉”的公寓后,其目的是急于推销出按摩床。而八十岁的老茉莉是一个孤寡的富婆,她放郑大全进去的目的则是“想把它制成个器皿,盛接她一肚沤臭的话”。两个不同生活层面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这种错位使他们漠视对方的需求,结果相互伤害、两败俱伤。《茉莉的最后一日》是华人推销员与白人茉莉因彼此意愿相违而造成的悲剧。

注释:以上来自李燕:严歌苓小说的跨文化题材阐释;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

在世俗中国和世俗美国之间,在争夺活着的资本的一个午间到黄昏的七个小时内,两个人都渡过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之后,硝烟在他们各自摇荡不已的心旌下无声地弥漫,茉莉像是在昏黑的战场上吐出了被伤痛的最后一口气——她死于心脏病突发,并且终于没来得及通知银行取消她付给郑大全的那张600美元。

其实郑大全早已经不自觉地超越了赚钱这个具体目的。当他面对老妇茉莉时,当他用力地磨着他自己那一层嘴皮子的时候,他不知不觉贯注了全力对抗着面对这个衰老、固执、毫无生活欲望的人,他根本不觉察自己是在拥自己滚烫的生命力灼烧这个老人,迫使她向他屈服,实质由目的变成了手段和标志,郑大全在茉莉身上找到了他所需要的证明。交易在胁迫下成功时,“他递上笔,他胜了。他得逞了。没赚多少钱,可还是得逞了。看着这风烛残年的老妇颤抖着手撕下支票的刹那,他玩命地克制自己那突然迸发的同情”。世俗中国的生命力也在那一刹那大放光芒

然而,郑大全并没没有胜利。虽然茉莉买下了张床,虽然茉莉没来得及取消那张支票,虽然茉莉的生命终结了,但郑大全并没有任何胜利,他就好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了一根火柴,然后那火柴又熄灭了一样,走过了这一个对谁都不失残忍的日子——当他回到他的地下室才得知妻子早产大出血,已送去了医院。

“地板上是一路血滴,从他的地下室渗下来。血还鲜着,在灯光下晶闪闪的。” 血光刺破了一切狂热的幻想,包括世俗中国胜利的喜悦的梦。世俗美国尽管在他周围并不经意要去伤害他,但他已深刻陷入了它那无穷无尽的淹没之中。

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

严歌苓有时还巧妙运用人物思想的错位,构成彼此的矛盾关系,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50年代后期以来的老一代美华作家,多是从港台赴美的留学生,他们在事业、爱情、生活等方面的梦幻屡屡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倍感迷惘与痛苦,异国土地让他们深感自己是被放逐的一代,无根的一代,特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心态让他们形成一种无法开释的寻根心态与怀乡情结。而新移民作家的杰出代表严歌苓,却能在类乎前辈感受经历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人物内心,以刻写人物的精神错位为指归。正是在不动声色地对异质文化中错位意识的传达中,严歌苓完成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自省和对西方当代文化的锐敏审视,从而孕育出文化交流土壤上的文学奇葩。辈

——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

在严歌苓的“异域”书写中,有一部分作品重复着以下模式:华族“边缘人”向着客居国的“边缘人”寻求心灵和情感的契合。在《初夏的卡通》《学校中的故事》《女房东》《抢劫犯查理和我》《茉莉的最后一日》中,贫穷困顿的华人移民与美国人产生了生存、情感和精神上的联系,这些美国人都是被主流社会排斥、抛弃的边缘人和多余人:精神病患者、同性恋者、癌症晚期患者、抢劫犯、“活腻了”的老女人。华人移民在他们那里感受到久远的心灵呼应、共振或需求,抢劫者查理那“不黑不白的肤色”本身就是两种疆界交叠或者说中间地带的象征,但这些联系最后都中断了。

——曹霞:“异域”与“历史”书写:讲述“中国”的方法

——论严歌苓的小说及其创作转变

(《茉莉的最后一日》)物质欲求侵蚀下发生的人性变异便成了障翳,他们对于对方的困境视而不见。弱势文化间彼此设防中的非交流状态,使他们陷入了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也许正是文中所提及的“宿命意识”的所在。

严歌苓在作品中表现更多的,是弱势文化间从相遇到相知,所生出的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作家用细腻的文笔描写出这一过程中的微妙之处,十分值得反思。

——葛亮,著名作家,代表作《北鸢》

弱势的宣言—华族与美国的其他弱势人群

(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

2014年 小说集《少女小渔》

您对本文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

代表作:《雌性的草地》《扶桑》《白蛇》《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赴宴者》《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床畔》《舞男》《芳华》,散文集《波西米亚楼》《非洲手记》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茉莉的最后一天严歌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