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1岁宝宝有痰如何去痰核应该用怎样的二陈汤加减每

我平时不抽烟...但最近总是有痰...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请问下各位...有什么办法可以去痰啊...谢谢... 我平时不抽烟...但最近总是有痰...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请问下各位...有什么办法可以去痰啊...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痰多有很多原因: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

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

@ 半小时化痰: 蒲公英7克,独活5克,九节菖蒲7克,当归2克,桂枝 桔梗 瓜蒌仁 杜仲各1克。开水泡后服下。10分钟,咳息气畅。30分钟后,痰不吐即化了

   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

   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

   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欬,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薑制二钱〕、〔去白〕、〔一钱〕、〔五分〕、加薑煎。{

   薑能制半夏之毒,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半夏辛温,体滑,性燥,利痰为君,

   痰因,气顺则痰降,故以利气,

   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为臣,

   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经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鹤皋曰,渴而喜饮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

   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已之化,非真象也,

   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主脾家湿痰,虽俱,而燥润各异,脱或误施,贻害匪浅,用者宜审之,

   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家受伤,肃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浑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门冬之类,,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

   有痰饮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加薑黄,

   大凡痰饮变生诸证,当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

  眉稜,投以风药不效,投以见功,

   又如眼赤,与之凉药不癒,投以痰剂获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

   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不能摄涎,不可用,宜六君子加一钱以摄之。}

   本方加白朮,名,治气虚有痰,

   本方去茯苓甘草,名,再加,名

   本方去陈皮甘草,名,再加生薑,名,〔金匮〕并治呕恶,

   本方加生薑,名二陈加栀连生薑汤,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去生薑,治

本方加枳实,名导痰汤,治胶固,非二陈所能除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治满,喘欬

   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山查、神麴、治发热,

   本方加苍朮、枳壳、片子薑黄、名,〔仁斋〕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

   本方除甘草,加乾薑薑汁,名,〔宝鑑〕治胸膈寒痰不快,

   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麴糊丸、薑汤下、名,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飢,

   单用陈皮生薑,名,〔金匮〕治乾呕哕,及手足厥者,

   单用半夏薑汁,名生薑,〔金匮〕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然无奈者,

   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薑汁丸,名。{见暑门}

加载中,请稍候......

二陈汤被尊为祛痰“ 祖方” ( 王子接) ,后世医家宗此加减衍化出许多祛痰之剂,是因本方所体现的配伍方法对祛痰剂组方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不仅针对湿痰制方,即使是治疗热痰、寒痰、燥痰、风痰等诸方亦是如此。后世以二陈汤为基础的加减应用十分广泛,二陈汤类方也为数甚多。因此,费伯雄称:“ 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从上述二陈汤渊源来看,该方立意重在“ 燥” 、“ 和” 、“ 行” ,即燥湿化痰,和中降逆,行气散结:组方结构为化痰药配伍行气药为主,佐以渗温和中。后世加减变化虽多,总离不开二陈汤基本药物(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制方大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和主因主证( 脾不健运,湿聚为痰,气机阻滞) 三个基本要素。涉及的病证也总是与脾湿生痰相关。

古人常言“ 方从法出” 、“ 方即是法” 。二陈汤作为治痰基础方,其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具体反映了治痰大法中“ 燥湿” 与“ 行气” 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二陈汤的功用就是治痰基本法则的代表。因此,本文采取“ 以功用类方” 的方法,选择与二陈汤有渊流关系,符合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功用的方剂,作为二陈汤类方。方剂选择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医韶全录》、《普济方》为监本,整理《局方》以来与二陈汤制方立论相吻合的方剂400余首,并从中筛选70余方为代 友,进行重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众多类方,丰富拓展了二陈汤本方的功用范围。

其一、增强效力。二陈汤为燥湿化痰,理气和巾的基础方,。诸多类方常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以增强其效力。如导痰汤加南星、枳实,理气化痰之力更强;朱丹溪加味二陈汤加砂仁、青皮,行气导滞之力更优;茯苓二陈汤倍用白茯苓四钱,和胃化痰,更增强利水渗湿之功;二术二陈汤加入苍术、白术,突出了健脾燥湿,用治牌虚痰湿不化。

其二、改变性质。二陈汤辛温苦燥,主要用于治疗湿痰、寒痰证,通过适当加减,可改变原方温燥之性,扩大其适用范围。如加竹茹、枳实之温胆汤,加黄芩、黄连之芩连二陈汤,则转为清热化痰剂,可治疗痰热证;加当归、熟地之金水六君煎,可缓和二陈苦燥之性而寓补肺益。肾之功,用治阴血亏虚兼痰湿之证。

其三、治疗痰饮变生它证。痰饮致病,变化多端。二陈汤治疗痰证之本,常需适当加减以除兼症。如《罗氏会约医镜》( 以下简称《会约》) 芎归二陈汤,用二陈汤加当归身、川芎、滑石等,治疗痰阻经闭;《会约》加味二陈汤,以二陈加川芎、蔓荆子、北细辛治疗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头目眩晕;四物合二陈汤治积痰经水不通:二陈平胃散治疗痰湿兼脾失健运;桂术二陈汤治疗痰湿兼脾阳不振,等等。

另外,临床常见多种疾病兼有痰浊,临证施治可用二陈汤以为辅助,治疗他证兼痰。如六君子汤治疗气虚生痰及带下虚、藿香正气散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均合用二陈汤,取其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但此时病证已非二陈汤主治,故可以不作为二陈汤类方。

二陈汤类方扩大了二陈汤的功用范围,使之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上,形成了旨在加强二陈本方功用的化痰和胃、化痰利肺、化痰利湿、化痰开郁,以及扩大二陈汤功用范围的温化寒痰、清热化痰、祛风化痰、解表化痰、消食化痰、定惊化痰、扶正化痰等众多类方。其主治范围也涉及咳喘肺胀、呕恶纳呆、结胸痞满、水湿肿满、寒热疟瘴、痹阻身痛、惊 眩癫狂、头眩目暗、瘰疬疮疡、二便不凋、经带泄浊、肥满不孕等诸多病证。根据《局方》二陈汤主治及后世发展变化,按功用特点将二陈汤类方归纳为10类,并分类论述如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岁宝宝有痰如何去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