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油不要盐只要街中一温暖打一地名

盐渎街道介绍_江苏盐城盐都区盐渎街道地名网
江苏盐城盐都区盐渎街道
地名:盐渎街道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320903长途区号:0515
邮政编码:224000车牌号码:苏J行政级别:街道人口数量:约2.64万人人口密度:855人/km2辖区面积:30.87平方公里 盐渎街道相关网站:??????????????????
  刘朋社区地处新区商务商贸区核心地带,东方汽车广场以及悦达纺织集团等大型工商贸企业单位落户在社区,总面积3860亩,总户数668户,常住2891口人口,外……
  福才社区成立于2004年初,地处盐都区行政中心所在地,方圆3平方公里,东西主干道有世纪大道、开发大道,南北主干道有西环路、盐马路,社区办公地点在紫金大厦……
  福利社区位于盐都区新区西南方吴抬公路西侧,204国道东侧,盐淮高速和南环路横穿我社区。方圆1.5平方公里。东西主干道有吴抬路和204国道,南北主干道有南……
  万胜社区地处盐都区行政中心西南,东至小马沟,西至吴抬路,南至三沟子,北至第一沟。开创路、盐渎路、南纬路、南支路、开发一支路、开发二支路纵横交错社区境内,……
  野丁社区成立于2010年,由原行政村转变而成,东临西环路、南至小新河、西至小马沟、北至纬九路,南北长2200m、东西宽1600m,总面积3.5平方公里,……
  兴民社区成立于2009年10月,是盐都新区重点开发的区域之一,北至第一沟,南至三河子,东至西干渠河,西至大马沟。社区土地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
  伍康社区成立于2009年10月,地处盐都区城南片区,东起西环路,西至冈中中心河,南邻亭湖区伍佑街道,北临小新河,境内盐徐高速与步湖路交汇。共有六个居民小……
  兴城社区于日经盐都区民政局同意,在原裕新社区基础上以西环路为界一分为二,东面为裕新社区,西面为兴城社区。兴城社区位于盐都新区东部,东……
  盐渎街道办事处2014年成立。
  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盐政复〔2014〕18号文件通知,以原新都街道的福才、刘朋、万胜、新伙、福利、野丁、兴民、伍康、兴城9个居委会区域[1],设立盐渎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盐渎路南侧万胜居委会境内。行政区划调整后,盐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30.87平方公里,人口2.64万人。  [感谢网友"1025"分享此内容。]
盐渎街道区划 111 万胜社区
112 刘朋社区
112 野丁社区
112 福利社区
112 兴民社区
112 新伙社区
121 伍康社区
112 兴城社区
112 福才社区
以下地名与盐渎街道面积相当:
区划: ? ? ?
盐都区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天津地名考:“盐”字地名(下)
天津地名考:“盐”字地名(下)
http://www.sina.com.cn 日23:38 天津青年报
  系统的盐业管理机构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典型的反映。如河北区“盐关厅大街”,北起金家窑大街,南至狮子林大街,此处原为清代水师营故址,1900年改为盐官厅,盐船在此泊岸验税。后来,附近逐渐形成街道,名为“盐官厅大街”,后演变为“盐关厅大街”,并由此又派生出“盐关厅胡同”、“盐关厅东胡同”和“盐关厅西胡同”。
  河北区天纬路中段有“盐讯胡同”,就是清代军队专门稽查盐运的驻防之地。河西区
黑牛城道附近有“盐务楼”。和平区赤峰道东段北侧有一座建于1926年的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就是著名的“盐业银行大楼”。
  天津市区还有几条以“盐店”命名的街巷―――“盐店街”位于红桥区西沽公园南侧,始建于1673年,因该地原有一盐店而得名。南开区西门内大街南侧有“盐店胡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巷口东侧有“瑞昌号盐店”而得名。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中段南侧有“小盐店”、“小盐店胡同”和“小盐店北胡同”三个里巷名,因清光绪初年附近有一个官办盐店,习称“小盐店”而得名。
  至于天津四郊带“盐”字的地名,更为多见,例如北辰区天穆镇北运河东岸有“阎街”,明初为官盐集散地,俗称“盐街”,后盐市废,有阎姓最早来此定居,故名“阎街”。宜兴埠宫后街有“盐巡胡同”,建于清光绪末年,因当年有盐巡长官居此,故名。塘沽区“盐河里”,因系塘沽盐场职工宿舍,且临近海河,故名。另外塘沽区还有“盐业里”、“塘盐公路”等,汉沽区有“小盐河”、“盐王店”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谭汝为
  相关专题:
【】【】【
】【】【】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 23:36)(/ 23:35)(/ 23:33)(/ 22:50)(/ 22:44)(/ 22:43)(/ 22:42)(/ 22:40)(/ 22:39)(/ 22:37)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欢乐无限
每日2条,30元/月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2261、扶沟地名故事之一
扶沟地名故事51篇分类目录
一、建置地名故事
1、朱鲔封侯扶沟城(1)
2、郭嘉封侯洧阳亭(2)
3、袁涣魂归大扶城(3)
4、刘秀加封鸡悟塚(4)
二、遗址、遗迹地名故事
1、张思伯捐躯露尸台(5)
2、诗经里的最美河流——双洎河的传说(6)
3、黄土里刨出的地名——韩提里(7)
4、唐代名医甄权墓(8)
5、李梦阳上梁空同巷(9)
三、古建筑地名故事
1、扳倒井与光武庙(10)
2、张思伯植槐定宝地(11)
3、洪山庙仙猿助空同(12)
4、程颢扶沟建书院(13)
5、白龙马斗水大王(14)
四、重大事件地名故事
1、阪泉三战合炎黄(15)
2、郑庄公筑扶沟城(16)
4、肖营村设鸿门宴(17)
5、仓颉造字塚子凹(18)
五、人物地名故事
1、张三丰修道凤凰岗(19)
2、王伯当与百党岗(20)
3、李密与殡王岗(21)
4、屠知县下岗任家坟(22)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故事
&1、罗敷采桑蔡河畔(23)
2、白潭王氏小烧的前世今生(24)
&3、烟雾山与烟雾山庙会(25)
&4、崔桥何记牛肉(26)
七、神话传说地名故事
1、仙人点化金指李(27)
2、雕陵岗出金牛(28)
3、张果老与马鞍塚(29)
4、刘尚书坟的石人石马(30)
5、甄村为何变郝岗(31)
6、黑蟒寨的传说(32)
八、礼仪廉勤地名故事
1、仁义胡同的传说(33)
2、吉鸿昌借庙办学校(34)
3、杨丘舍身救刘秀(35)
4、柳堂撰联表心志(36)
九、忠孝和睦地名故事
1、黄泉会母雕陵岗(37)
2、贵廷村的来历(38)
3、扶沟岂能尽是沟(39)
4、贾阁老私访遇陈准(40)
5、王莽收兵天边王(41)
十、惩恶扬善地名故事
1、无梁庙的故事(42)
2、桐丘半字辨真假(43)
3、黄水淹没了火烧张(44)
4、城隍庙灵梦记(45)
5、南良北也良(46)
6、众僧护粮护国寺(47)
7、阎王村与官到头(48)
十一、名产、名吃、名物地名故事
1、七里井与古井豆腐(49)
2、吕潭陈醋(50)
3、韭菜园的传说(51)
4、吕潭鱼香村茶香鱼(52)
5、汴岗郭营啖止肉(53)
建置地名故事——1 朱鲔封侯扶沟城
在扶沟县崔桥镇古城村东北隅,矗立着一座高约1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黄土台。据考证,这座黄土台就是西汉时期扶沟县城城墙的部分遗址。
公元前196年(汉高帝11年)建置扶沟县,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得名。县治在谷平乡小扶城。即今崔桥镇古城村。
公元25年6月,刘秀即位当了皇帝,年号建武。建武元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领岑彭、冯异、祭遵、王霸等十一个将军攻打洛阳城。把守洛阳城的是更始帝手下的大将朱鲔。朱鲔是一员猛将,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吴汉、岑彭他们率十多万大军围攻三四个月,还是不能攻下洛阳。刘秀因为岑彭过去曾经跟朱鲔共过事,就派他去劝告朱鲔投降。于是,在你杀我砍的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双方主将,朱鲔站在洛阳城上,岑彭站在洛阳城下,拉起了家常,两人你一句我一句,高一声低一声地回顾了过去一同参加义军、反抗王莽新朝的艰难经历,均感慨万分。最后,岑彭向朱鲔说出了刘秀要他投降归顺的话,岑彭说:“萧王(刘秀曾被更始帝封为萧王)素有大志,关爱士兵,同情百姓,因此天下归心,与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猥琐不堪的更始帝相比,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井底之蛙。如今更始帝与赤眉军作战,打了败仗,大势尽去,朱将军何必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苦守孤城呢?”
朱鲔听了岑彭的话,长叹一声,说道:“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贤士择主。我何尝不明白自己眼下的处境呢?当年萧王的兄长,大司徒刘演被更始帝杀害的时候,我还帮着更始帝。更始帝派萧王北伐,我还极力阻拦。我自知自己罪大恶极,怎么敢见萧王呢?”
岑彭说:“萧王处处以仁义为怀,不说别的,就说更始帝吧,他打败仗以后,无处栖身。萧王念更始帝原来是自己的主人,落到这个地步,十分同情,于是就下诏书封更始帝为淮阳王,官吏、百姓有敢谋害淮阳王的,一律处死。萧王对杀害亲哥哥的更始帝尚是如此宽怀仁厚,何况朱将军当年仅仅是随从呢?”
两个人一个城上,一个城下,说了好半天,岑彭的好话说完了,朱鲔还是犹豫不决。
岑彭回去向刘秀报告,刘秀说:“做大事不计小过,如果朱将军愿意归顺,不但官爵可保,还可封侯拜将,更别说性命了。”刘秀还说:“你去洛阳告诉朱将军,就说我刘秀指着黄河起誓,决不失信。”
岑彭再次来到洛阳城下,把刘秀的话原封不动告诉了朱鲔。朱鲔听了,从城头上放下一根绳子,对岑彭说:“如果岑将军说的是事实的话,请你一个人进城来。”岑彭一听,马上拉住绳索就要上去,朱鲔一见岑彭这么实心实意,就答应了归降刘秀。
朱鲔叫岑彭用绳子绑着自己去见刘秀。刘秀一见,马上走下台阶,亲自给朱鲔松绑,安慰一番之后,当天就叫岑彭送朱鲔回到了洛阳。第二天,朱鲔带领洛阳的全部人马出城投降。刘秀当即拜他为平狄将军,封为扶沟侯,这年是光武帝建武元年。
刘秀进了洛阳,就把洛阳作为京都。因为长安在西边,洛阳在东边,他建立的政权,就叫做东汉,也称为后汉。
刘秀封朱鲔为侯的扶沟,不是现在的扶沟县城,而是今扶沟县崔桥镇的古城村,那时称谷平乡小扶城,是当时的扶沟县县城。汉高帝11年建县,因当时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因此名为扶沟。而今日的扶沟县城,当时叫做桐丘城,是春秋初期郑庄公修建的。后来楚国攻打郑国,郑国人演出了一场历史记载最早的“空城计”,出奔桐丘城躲避,就是这座城池。而扶沟县城由小扶城迁到桐丘城,是南北朝时期年齐高帝年间的事了。光武帝刘秀虚怀若谷,不计前嫌,朱鲔封侯的事情,不但记载于史册,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
西汉时的扶沟县城城墙残段位于今崔桥镇古城村东北角300米处。它西距学校100米,北距大坑20米,东临耕地,南临老涡河。
该城墙残段现存仅为一高台,长30米,宽10米,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上有庙宇三所,古柏2颗,名曰:二百(柏)担三所。南面有一斜坡攀岩可上,其余三面皆是陡壁,状如怪石,荆棘丛生。墙体有清楚的夯土层,下部每层11公分,上部每层10公分,层次清晰而均匀。从上部大约20厘米的圆孔和几条上下裂纹看,城墙是分段板筑而成。从夯土中取得的陶片看有粗绳纹红陶片、粗绳纹瓦片、素面灰陶片等。从这些陶片的特征看多数是战国或西汉遗物。经文物专家鉴定此地为扶沟古县城遗址。(据1978年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队实地考察结论)
1978年12月,扶沟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扶沟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村现状:古城村民委员会位于崔桥镇南2.5公里处,该村北临后李,南接太康县(靳庄、新庄村),东临老涡河,西与东古村接壤。村域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0亩。共700户,2640人,均是汉族。有王、杨、袁、马、倪、牛、刘、陈、李、韩、田、栾、宋、邵、轩、薄、闫、谢等姓氏,其中王姓人口最多。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2015年人均收入3500元。
建置地名故事——2 郭嘉封侯洧阳亭
&今扶沟县练寺镇南严村,古名洧阳亭。据《清康熙扶沟县志》记载:“在县南练寺保,魏封郭嘉于此。其后艳氏世居,又名严泰城。”史志记载,此村即为东汉时期魏国曹操军师祭酒郭嘉的封地。
郭嘉是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许昌禹州市)人,自幼博览群书,潜心求索安邦定国之策,矢志救民于水火。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投奔了“权倾天下”的中原豪强袁绍。但他的才华不为袁绍所识,郭嘉也发现袁绍气量狭窄、好谋无决,不知用人之道。于是毅然辞官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一见郭嘉,如获至宝,赞叹道:“使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郭奉孝(郭嘉字奉孝)啊!”当即拜他为丞相军前祭酒(副军师)。
公元198年,郭嘉建议曹操乘袁绍北上攻打公孙瓒的良机,进军徐州,征讨袁绍的盟军吕布。曹操听从建议,立即起兵征讨吕布。曹操三战三捷,吕布退缩城中固守。两军相持日久,攻打不下,众将领劝曹操回兵许昌,曹操也有退兵之心。郭嘉力排众议,再次向曹操建议说:“吕布每战必败,被困孤城,内缺粮草,外无援兵,若激励将士奋力攻打,徐州指日可下。如果失掉这个战机,无异于放虎归山,将来勇冠三军的吕布与袁绍汇合,必为心腹之患。”曹操采纳了郭嘉“穷寇宜追”的意见,日夜麾军猛攻,终于攻克徐州,捉拿了吕布。
曹操在与袁绍的征战中,曹操想消灭袁绍,把北方作为统一中国的基础,但又害怕袁绍兵多地广,实力雄厚,迟迟不敢下手。于是,郭嘉就以汉高祖刘邦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强敌楚霸王项羽为例子,从政治、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对袁、曹两个军事集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得出了袁绍“任人唯亲”、“不知兵要”、“不知是非”等“十败”的结论,而曹操“唯才是举”、“用兵如神”、“赏罚分明”等“十胜”的结论。郭嘉的战略思想使曹操折服,坚定了曹操积极进行“官渡之战”的决心,最终以两万人马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官渡”大捷后,袁绍忧愤交加而死。众将帅建议曹操乘胜围歼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郭嘉建议说:“袁氏兄弟虽打了败仗,但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袁绍临死的时候,没有确定二人谁是继承人,这中间袁氏弟兄二人必有一番争斗。假若穷追不舍,相逼太甚,袁氏兄弟必然相互联合起来对抗。因此我们应利用二人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暂不进攻,以待其变,以逸待劳。而我军可以南下荆州,征讨刘表。”曹操一听,连称“妙计,妙计!”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率兵刚走到西平,袁氏兄弟就为争夺冀州自相残杀起来。曹操立刻挥师北上,袁谭乞降,袁尚逃窜乌桓。曹操轻而易举得了冀州、邺城、南皮等广大地区。曹操因郭嘉功绩卓著,就上表汉献帝,封郭嘉为洧阳亭侯。洧阳亭,位于今扶沟县南练寺镇境内,是当时扶沟管辖的七乡十二亭之一。其遗址就是今天的练寺镇严村,旧时又名“严泰城”。
公元208年,曹操为消灭袁氏残部,准备攻打乌桓。众将军认为乌桓距离许昌太远,怕刘表派刘备乘机袭击许昌。郭嘉向曹操分析说:“刘表自知才不如刘备,若重用刘备,怕久后难以制服;若不重用,刘备就不会为刘表卖力,因此刘备必然不为刘表重用。此次虽然虚国远征,许都必然无忧。而逃往乌桓的袁尚,一定觉得自己远在北方,不会有什么防备。”他建议:“如果采取突然袭击的军事行动,一定可以一举取得乌桓。”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取得了大破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平定北方的巨大胜利。
只可惜,在这此远征乌桓的途中,郭嘉得了重病,死于军旅之中,年仅三十八岁。曹操痛惜地说:“郭奉孝是我们这一辈中最年轻有为的人,相处十一年来,他最了解我,许多重大决策,均由他制定。我本想在大功告成之后,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付于他。不料半途夭亡,使国家折了一根擎天大柱,真真痛煞人啊!”于是曹操再次上书汉献帝,称赞郭嘉“平定天下,谋功最高”。请朝廷追谥他为贞侯,将他在洧阳亭的封地,由三百户增加到八百户。
曹操封郭嘉为洧阳亭侯于扶沟的事情,在《魏书》、《曹操集》以及《水经注》等书中,均有记载。
建置地名故事——3 袁涣魂归大扶城
袁涣,字曜卿,东汉陈郡扶乐人。扶乐城旧址就是现在的扶沟县大新镇百党岗村,当时叫大扶城。后来,据说因为隋唐时期瓦岗农民起义军将领王伯当死后,埋葬于此而改名伯当岗村,又名柏子岗(现称百党岗)。郦道元《水经注》里说:“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城即扶乐故城也。城北二里有《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六年,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乾隆《扶沟县志》也记载:“在蔡河之滨,古称大扶城,今柏子岗是。”
袁涣的父亲袁滂担任东汉司徒,相当于宰相一职,而其子袁涣清高恬静,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度和礼节,因此年轻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陈郡(即现在的淮阳县)功曹,郡里的贪官污吏一听说袁涣上任,个个心惊,都自行辞职离去。后来又提升为侍御史和谯州令。刘备担任豫州牧(长官)的时候,推举袁涣为茂才。
此后,群雄割据,天下大乱,袁涣躲避到江淮之间,被袁术任命为谋士。他对袁术说的话,常常坚持正义,即使袁术也不能抗衡,但依然对他很尊敬,不敢有不礼貌的行为。不久,袁术在阜陵被吕布打败,袁涣被吕布留在身边任职。
在这之前,吕布同刘备的关系很好,还打算结为儿女亲家,但后来两家起了矛盾。吕布就让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是个名士,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说了三番五次也没用。吕布火了,把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先生如果再不写,就一刀砍了你!”
袁涣一听,反而笑了起来。他从容不迫地对吕布说了一番道理:“主公,自古以来,我听说只有以德羞人,而从来没有听说以辱骂来折服人的。假若刘玄德是君子,他是不会因为将军您的辱骂而感到羞耻;但假若他是小人呢,也许就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您,那么,这样的侮辱不就会落到你身上吗?何况,我或许有一天为其他人效力,我是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的。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您,那样行不行?”吕布听了这番话后,自觉惭愧,才方罢休。
吕布死后,袁涣归从了曹操。当时曹操招募民众屯田种粮,开头农民不乐意,大多逃走了。袁涣就向曹操建议说:“人们都喜欢安居乐业,不能一下子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迫命令。”曹操采纳他的建议后,老百姓十分高兴,屯田得以顺利进行。
有一段时间,盛传刘备死了,群臣都向曹操表示祝贺,惟有袁涣一人因为受到过刘备推举而不祝贺。曹操听说袁涣当日拒绝吕布的事情后,曾问袁涣的叔伯弟弟袁敏说:“袁涣的勇敢和怯懦是什么样子呢?”袁敏回答说:“我涣兄平日貌似和柔,然而当他临大节、处危难的时候,就是春秋时期的勇士魏贲、孟育也比不上他的。”
后来袁涣升迁为梁相,再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他处理政事崇尚教化,三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而且为官清正廉洁,虽然前后得到的赏赐很多,却全部救济了穷困,始终不过问自家产业,以至于家中没有储备,没钱了就向人借用,但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官,但很久以后老百姓还都很怀念他。
袁涣是个孝子,但因为公务繁忙,很少过问家事。因此他多次对家人安排说:“我活着为朝廷尽忠出力,不能照顾父母,只有死后,在黄泉之下孝敬父母了。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安葬在父母身边”。
袁涣死后,曹操十分悲痛,为之痛哭流涕,下令赏赐袁涣的家人谷米两千斛。曹操还安排说:这两千斛谷米,要用公家官仓太仓里的一千斛谷米,赏赐郎中令之家,用自家私人的一千斛米赏赐袁曜卿之家。曹操怕人们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含义,特别解释说道:“用太仓谷赏赐郎中令家,是官法,用垣下谷赏赐曜卿家,因为他是我的故旧啊!”由此可见曹操对袁涣的感情之深。
按照袁涣的生前意愿,家人把他安葬在家乡汉扶乐城北。因为他和他的先祖西汉关内侯袁经、袁山,广陵太守袁良、父亲袁滂都埋葬于此,所以人称“诸袁墓”。又因为这里有“袁三老碑”,因此又叫做“三代冢”,也就是今天的大新镇三太冢村附近。《光绪扶沟县志·袁滂传》说:“袁良、袁滂都是扶乐人,扶乐在汉朝为扶沟分地,如今袁良墓碑及诸袁墓皆在扶沟境内,袁良、袁滂、袁涣为扶沟人是毫无疑问的。”卷二又记载:“诸袁墓:《水经注》里说涡水流经大扶城的西边,城东北有诸袁墓,但这些古墓的墓碑,或者倾斜倒地断折,或者字迹漫灭不清;石虎石羊等石兽大多碎裂。汉朝的司徒袁滂、御史大夫袁涣、晋朝的尚书袁侃都是扶乐人。现存一石兽,如今存放在吕潭一个姓齐的人家。”
建置地名故事——4 &刘秀加封鸡悟塚
扶沟县在清代有个鸡悟塚地方,是当时扶沟52个地方之一,也就是现在的大新镇、汴岗镇的大胡、东胡和西胡三个村子,人们俗称为三把壶(胡)。提起鸡悟塚,有一个历史传说。
话说刘邦建立的汉朝,开始时期比较清正,朝里大臣忠心保国,天下百姓安心种田,国泰民安。可到了后来,慢慢地变了,朝廷昏了,奸臣多了。特别是自从汉元帝立了王皇后以后,王皇后野心勃勃,把她娘家五哥六弟和七侄八孙都提到了朝廷里,什么王谭和王音、王立和王根、王商和王顺,乌七八槽一大群,别管有才没才,都给顶乌纱帽戴戴。当时有人编了口串说:“蟒袍玉带满朝堂,仔细看看都姓王。”其中有个王莽,是王皇后的亲侄子,最受王皇后器重,这王莽的官级就像坐直升飞机一样日日叫地往上升,一直升到了大司马。大司马这个官本来是管军权的,可王皇后却破例让王莽掌管了朝中的一切大权。权大野心就大。王莽干着干着也想弄个皇帝干干。可是,过去按传统思想,啥姓建立的江山就有啥姓的代代往下传,不准别姓人坐江山。这王莽就于公元五年把汉平帝毒死了,于公元八年自己称了皇帝,改“汉朝”为“新朝”。
王莽改朝称帝,不仅遭到姓刘的反对,也引起天下百姓的不满,于是天下大乱,到处起义攻打新朝,发誓杀死王莽。南阳的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子,他也起兵攻打王莽。
王莽为了保住皇位,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特别是对姓刘的人,不仅把起义领袖杀死,而且家灭九族,地挖三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刘秀开始时人马较多,经常跟王莽大战,不分胜负。后来,当王莽把各路起义军都消灭了之后,就集中大兵大战刘秀,刘秀慢慢抵挡不过,不得不采用防御战术,边打边退,到处跟王莽藏老猫。王莽到处追赶,到处搜查。可是,王莽不得人心,刘秀受到老百姓保护,王莽老是找不着刘秀,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有一天,王莽追赶刘秀几百里地,一直追到天黑也没追上,只得住下过夜。住的这个村是太康县板桥镇的塚子杨村,王莽那里知道当晚刘秀就歇宿在前边的三胡村,其实两村相隔只有八里。王莽对手下的大将说:“明天早些造饭,鸡叫就出发!”
三胡村有个老族长叫胡心智的,他听说王莽的人马就住在不远的村庄,明天鸡叫就发兵,担心明天早上刘秀起床晚了被王莽赶上,就把庄上的一些能人喊到一起,如此这般交待了一番。
第二天鸡叫时分,王莽的人马黑压压一大片上了路,急急地向前追赶起来。当王莽赶到三胡村的时候,天还没明哩。他一打听,才知道昨天晚上刘秀就住在这个庄上,刘秀也是鸡叫起床向前逃跑的。王莽一听心中大喜,说道:“两军都是鸡叫出发,中间只距七八里远,我们加鞭,这—回你刘秀就像钻进院子里兔子——跑不掉啦!”于是下令加速追赶。
王莽一口气追赶了上百里也没瞅见刘秀的影子,向老百姓一打听,才知道刘秀早就过去了.大概已经向前跑了一二百里了。就这样,王莽一直追到天黑也没追上刘秀。
原来,三胡村那个胡心智让那些能人学会模仿公鸡打鸣的声音,吩咐他们三更天一齐学鸡叫,他们一叫,全村的鸡也都叫了起来。刘秀的军队听见鸡叫就起床上路了。而王莽听到鸡叫的时间却是五更,晚两更时间,他咋会赶上刘秀呢!
&刘秀称帝后,为感谢此村鸡鸣救驾之功,在此地筑土为塚,作为葬鸡之处,并命名为“鸡悟塚”。后来更名为塚子胡。
&鸡悟塚在大胡村西北角,虽然经历了八年黄水,尚有残存。清代扶沟县在此设立鸡悟塚地方,为当时扶沟县下辖五十二地方之一。辖鸡悟塚集(含大胡、东胡、西胡村)、张家营、张家庄、杨家庄。
大胡村现状:位于汴岗镇政府驻地东南6千米处,是大胡村民委员会驻地。东邻大新镇霍堂村,南邻王堂村,西邻大善寨村,北邻大新镇东胡庄。村庄呈正方形。总面积1.69平方千米,耕地1926亩。220户,871人,汉族。主产小麦、大豆、花生、辣椒、西瓜。东临霍堂沟,西邻王堂泓。村道157、161过境。南距永登高速1千米。道路硬化率60%,自来水普及率95%,有线电视安装率60%。小学一所,
卫生室一个。
建置地名故事——4 &刘秀加封鸡悟塚
扶沟县在清代有个鸡悟塚地方,是当时扶沟52个地方之一,也就是现在的大新镇、汴岗镇的大胡、东胡和西胡三个村子,人们俗称为三把壶(胡)。提起鸡悟塚,有一个历史传说。
话说刘邦建立的汉朝,开始时期比较清正,朝里大臣忠心保国,天下百姓安心种田,国泰民安。可到了后来,慢慢地变了,朝廷昏了,奸臣多了。特别是自从汉元帝立了王皇后以后,王皇后野心勃勃,把她娘家五哥六弟和七侄八孙都提到了朝廷里,什么王谭和王音、王立和王根、王商和王顺,乌七八槽一大群,别管有才没才,都给顶乌纱帽戴戴。当时有人编了口串说:“蟒袍玉带满朝堂,仔细看看都姓王。”其中有个王莽,是王皇后的亲侄子,最受王皇后器重,这王莽的官级就像坐直升飞机一样日日叫地往上升,一直升到了大司马。大司马这个官本来是管军权的,可王皇后却破例让王莽掌管了朝中的一切大权。权大野心就大。王莽干着干着也想弄个皇帝干干。可是,过去按传统思想,啥姓建立的江山就有啥姓的代代往下传,不准别姓人坐江山。这王莽就于公元五年把汉平帝毒死了,于公元八年自己称了皇帝,改“汉朝”为“新朝”。
王莽改朝称帝,不仅遭到姓刘的反对,也引起天下百姓的不满,于是天下大乱,到处起义攻打新朝,发誓杀死王莽。南阳的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子,他也起兵攻打王莽。
王莽为了保住皇位,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特别是对姓刘的人,不仅把起义领袖杀死,而且家灭九族,地挖三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刘秀开始时人马较多,经常跟王莽大战,不分胜负。后来,当王莽把各路起义军都消灭了之后,就集中大兵大战刘秀,刘秀慢慢抵挡不过,不得不采用防御战术,边打边退,到处跟王莽藏老猫。王莽到处追赶,到处搜查。可是,王莽不得人心,刘秀受到老百姓保护,王莽老是找不着刘秀,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有一天,王莽追赶刘秀几百里地,一直追到天黑也没追上,只得住下过夜。住的这个村是太康县板桥镇的塚子杨村,王莽那里知道当晚刘秀就歇宿在前边的三胡村,其实两村相隔只有八里。王莽对手下的大将说:“明天早些造饭,鸡叫就出发!”
三胡村有个老族长叫胡心智的,他听说王莽的人马就住在不远的村庄,明天鸡叫就发兵,担心明天早上刘秀起床晚了被王莽赶上,就把庄上的一些能人喊到一起,如此这般交待了一番。
第二天鸡叫时分,王莽的人马黑压压一大片上了路,急急地向前追赶起来。当王莽赶到三胡村的时候,天还没明哩。他一打听,才知道昨天晚上刘秀就住在这个庄上,刘秀也是鸡叫起床向前逃跑的。王莽一听心中大喜,说道:“两军都是鸡叫出发,中间只距七八里远,我们加鞭,这—回你刘秀就像钻进院子里兔子——跑不掉啦!”于是下令加速追赶。
王莽一口气追赶了上百里也没瞅见刘秀的影子,向老百姓一打听,才知道刘秀早就过去了.大概已经向前跑了一二百里了。就这样,王莽一直追到天黑也没追上刘秀。
原来,三胡村那个胡心智让那些能人学会模仿公鸡打鸣的声音,吩咐他们三更天一齐学鸡叫,他们一叫,全村的鸡也都叫了起来。刘秀的军队听见鸡叫就起床上路了。而王莽听到鸡叫的时间却是五更,晚两更时间,他咋会赶上刘秀呢!
&刘秀称帝后,为感谢此村鸡鸣救驾之功,在此地筑土为塚,作为葬鸡之处,并命名为“鸡悟塚”。后来更名为塚子胡。
&鸡悟塚在大胡村西北角,虽然经历了八年黄水,尚有残存。清代扶沟县在此设立鸡悟塚地方,为当时扶沟县下辖五十二地方之一。辖鸡悟塚集(含大胡、东胡、西胡村)、张家营、张家庄、杨家庄。
大胡村现状:位于汴岗镇政府驻地东南6千米处,是大胡村民委员会驻地。东邻大新镇霍堂村,南邻王堂村,西邻大善寨村,北邻大新镇东胡庄。村庄呈正方形。总面积1.69平方千米,耕地1926亩。220户,871人,汉族。主产小麦、大豆、花生、辣椒、西瓜。东临霍堂沟,西邻王堂泓。村道157、161过境。南距永登高速1千米。道路硬化率60%,自来水普及率95%,有线电视安装率60%。小学一所,
卫生室一个。
遗址遗迹地名故事——5 &张思伯捐躯露尸台
扶沟县城西南二十里,有个不太大的村庄,名叫露尸台(今柴岗乡路寺台)。这庄名咋这么古怪呢?据老辈人讲,露尸台原叫鹭鸶村。为啥更名露尸台村呢?这跟张思伯有关。
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个忠臣名叫张思伯,他为官清正、耿直,不畏权贵。为此被奸佞陷害,齐高帝听信谗言,把他罢官削职,赶出京都。张思伯含冤怀恨来到扶沟支亭寺安身隐居。他虽被罢了官,但仍不忘百姓疾苦,经常和僧侣在一块谈笑念经,还不断到乡间体察民情。他看到鹭鸶村十年九淹,老百姓缺吃少穿,心里很难过。
一年秋天,大暴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泛滥,遍地汪洋,无数房屋被水冲塌。张思伯看到老百姓遭了大难,不顾年老体弱,白天驾着小船查水情,看流向,搭救落水人,晚上和灾民们在一起商量排水除涝的办法。他带领众百姓筑堤挖沟,引洪人河,日夜操劳。一次,他驾着小船在救一个落水人时,小船被卷进激流,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个底朝天,张思伯老人被卷进漩涡淹死了。老百姓奋不顾身地想法打捞,整整捞了大半天也没捞着尸首。人们眼望着滚滚洪水,纷纷失声痛哭起来。
张思伯带领百姓治水,为救别人而死的事,被地方官禀报给齐王。这时齐高帝下世,已由齐武帝继位。齐武帝听地方官禀报以后,知道张思伯是个忠臣,立即传旨为张思伯平冤昭雪,加封张思伯的儿子,并命张思伯的儿子到扶沟找回父亲的尸体修坟立碑。
张思伯的两个儿子来到鹭鸶村,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百姓根治水患。终于疏导了河道,排除了水患,张思伯的尸体在支亭寺西南方露了出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张思伯的恩德,要求把张思伯的遗体就地埋葬,树碑立传。张思伯的两个儿子顺乎民意,答应将父亲的遗体就地埋葬。出殡那天,无数百姓老远赶来,哭声震天,你一锨他一捧地往坟上添土,竟修起了一座小山似的墓。
张思伯的墓地文化革命期间被毁,但他的治水功绩现仍在这一带流传。为了纪念张思伯的功绩,人们就把鹭鸶村改名为“露尸台”,今演变为路寺台。
路寺台村现状:路寺台村位于扶沟县西南,柴岗乡政府驻地西三公里处,属于柴岗乡路寺台村委会。西邻鄢陵县和寨村,向南3千米处是永登高速服务区,北靠岐岗、东面是交通要道与塔湾村相连接。地势低洼易涝,大浪沟自此向南穿村而过,曾有西南“清河”之称,村域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耕地面积1057亩,总人口12538人,均为汉族,其中以李姓较多。
遗址遗迹地名故事——6 诗经里最美的河流双洎河的传说
&双洎河位于扶沟县城西北部,在韭园镇、曹里乡区域内。说起双洎河的名字来历有两个传说故事。
古时候,有两条清澈见底、滚滚东去的河流,叫溱水和洧水,发源于嵩山山麓,两河在大隗镇合流,人们称它“双洎河”,双洎河经扶沟流入颖水。
相传,黄帝到百岁那年,要选一德才兼备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一天,他把风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召集到一块说:“我已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体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选拔一个接替王位的人!”众大臣齐口赞成,并说他们也早有这种想法。。
&岐伯说:“你身边有二十五个儿子,挑选一个好的就行了。”
力牧也说:“你终日为众人费心操劳,功高如山,恩深似海,创下大业,选个孩子接任王位,是合乎情理的事,你就挑选一个吧。”
&风后又接着说:“这等大事,可马虎不得,一定要多方位的考察,让有德有才、文武兼备的人担当重任。”
&黄帝说:“老子有了功业,不等于儿子有功业。为了保住这千秋功业,咱们就得把天下交给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测试,就要挑选。”
于是,黄帝下令,公开张榜,天下有贤能的人都可以应试。测试分文、武、德三科。文的要求做到:限定时间,能著文百篇;武的要求做到:能握千钧弓弩,百步之外,射断高吊的丝线;最后再用一种特别的办法,测试他们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些,谁就接替王位。
测试的日期一到,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成千上万。黄帝、风后、歧伯等亲自监试。演武场上,英雄汇聚,奇才辈出。有的是刀、枪、剑、戟、弓、弩、梭、镖,样样精通;有的是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可惜的是,文的只会文,武的只会武。为了不埋没人才,黄帝一个个都详细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能力,准备加以分封。
整整测试了十天,从千百人中选得只剩下百十个,百十个中又剩下十几个,最后只剩下两个,都是黄帝的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论文,两个人三日之内都能著文百篇,内容不重;论武,百步之外,能连着射断三根悬空的丝线。为了比个高低,又给他们增加了几个科目,可是经过一番刀枪对打,棍棒拚搏,仍然不分上下。
&在场观看的人都不住地叫好,也都议论着,两人本事一样大,到底应该让谁接替王位呢?大家商量后,把他俩交给黄帝,以最后测试他俩的德行,哪个占了上风,就让哪个占主位。
黄帝把玄嚣和昌意叫来,每人交给他一个珍藏多年的宝葫芦,说:“这是两个宝葫芦,只要一打开,就能流出三丈宽、一丈深的一股水来,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从嵩山南坡到东边的颍水是三百里远,你们每人拿一个葫芦,从嵩山脚下放出水来,水量不准减少,看谁能让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么远,谁就接替王位。”
玄嚣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计的人,谁也不肯示弱,都暗下决心,非让这葫芦里的水流到颍水不可。他们二人都带着葫芦来到嵩山脚下,一个站在山崖南边,一个站在山崖北边,各自把葫芦打开,放出水来,只见那清凌凌的水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就像两条大河,滚滚往东流去。这两股水穿峡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干涸了。他俩都焦急地抱着葫芦摇了几摇,还是不见一滴水。没办法,只得按照黄帝交代的秘诀,又把水收到葫芦里,再次试验。一次、两次、三次……一日之内试了几十次,仍和头几回一样,流不到地方就干了。晚上,他们躺在床上想:长这么大,无论跟谁较量,还不曾失败过,再大的困难,没有难倒过,今天,竟然让这葫芦难住了。可是父亲大人明明交代,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定能流三百里路程。这要领到底在哪里呢?这一夜,他们俩谁也没有睡好觉。
& &两天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第三天清早,玄嚣高高兴兴地来找昌意,他说:“弟弟,我想出一个妙法,一试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试准成,怎么还会对我说呢?就问:“哥哥,你有什么办法?”
&玄嚣说:“你可记得,父亲大人曾说过,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能流三百里远。这要领还在两个葫芦上。你想一个葫芦单独能流二百里,要是两个葫芦合到一块儿,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从嵩山脚下到颍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
&昌意一听,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连声说:“妙!真妙!”
&当即,兄弟二人便一齐上山,同时打开葫芦,水流有百十里路,两股便汇流在一起,直入颍河,颍河水量骤时增大,向东流去,从此后永不枯竭。
&玄嚣、昌意兄弟二人,这才把黄帝和众前辈请来。黄帝和臣僚们一看,都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真是后生有为。” 黄帝又把他俩叫到一块儿说:“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水量就越来越大,永不枯竭;两股水一分开,就没多大劲了。百条江河能汇成大海。这和治国一样,人心不齐,百事无成;万众一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你们弟兄二人,无论谁接替王位都要带领百姓,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玄嚣和昌意听了父亲的教诲,互相谦让。最后昌意说:“这是哥哥先出的主意,应该由他接替父亲的王位。”玄嚣说弟弟年轻能干,还是让弟弟干吧!两个人让了半晌,黄帝看他们都有诚意,就说让玄嚣接王位,昌意辅佐,共商国家大事。
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两河在新郑大隗汇合后叫双洎河,经长葛、鄢陵流经扶沟,而后汇入颍河。
&关于双洎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姑娘名叫溱,小伙名叫洧。中原一带有踏青游春的习俗
,这年春,溱和洧来到田野玩耍,你追我赶,时而扑蝴蝶,时而吹柳哨,玩得十分开心。溱还把一束兰花送给她的情哥哥洧,哥哥又掐一束芍药花送给情妹妹溱。有人看到这男女相爱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爱情诗《诗经·郑风·溱洧》,诗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古时候郑国的郊外,洧水河边,春光烂漫,成群的男女青年来到这里踏春游玩,他们无拘无束,女的手拿兰草,男的手拿芍药,他们通过嬉戏选择佳偶,如看中了对方,女子送与兰草,男子送与芍药。这首《溱洧》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它生动描绘了男女在田园欢乐聚会、自由表达爱情的情境。
可是溱和洧相爱,并不是一帆风顺,溱家父母不愿意,只因溱家是个富豪,不愿意让溱嫁个平民之弟,想攀个官家子弟,以后才能过上好生活
。溱和洧不能公开相聚,若被发现,就会遭到家人的毒打。他们海誓山盟,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明的不行,就暗地约会。一次他们又约会于村西桃园,溱哪里知道,她家家丁时刻盯梢于她。他们商定回家稍作准备、半夜私奔西山的计划被家丁听到,家丁唤醒醉酒的老爷时,天已黎明
,老爷看女儿已经出逃,忙派家丁及本族人等向西方追去。
&溱和洧一路西行,来到嵩山脚下
,看到身后有人追赶,立觉大事不好,二人搂抱,凄惨的说,我们二人永不分离,就是化成水,也会奔向东海汇聚。他俩登上阳城山,二人对起歌来。溱唱:我想哥哥泪花流,千山万水难舍丢,一腔心愿化雨水,直奔东海不回头。洧唱:我把妹妹比凤凰,心善貌美动心房,双双牵手西天去,就是作鬼也风光。这凄美之歌山下听得一清二楚
,追他俩的人也停住了脚步。在这时溱和洧紧紧拥抱,双双泪水喷涌而出,霎时,他俩手牵手,双双跳下悬崖。
嵩山脚下,顿时出现两股激流,向东流去,流到新郑的大隗镇,两股水流合为一股,入扶沟古河到颖水,而后东去到大海。据当地老百姓讲,这两股激流就是溱和洧的泪水变成,一个叫溱水,一个叫洧水。因为溱和洧有汇集东海的宏愿,两股水各自流怎么也到不了颖水,更到不了东海
,于是两股合一股,水势大,汹涌澎拜,经鄢陵、扶沟到颖水,奔泻到大海。合流后的河叫双泪河,以后觉得此名不雅·,又在目子上加上一撇,成为双洎河,洎是到达的意思,双洎,也就是双双到达的意思。双双到达东海完成他们的心愿,岂不更贴题意。
&双洎河现状:1938年前,双洎河故道,从许昌市鄢陵县经周口市扶沟县孟亭村进入扶沟县境,在北石桥流入贾鲁河,一路南下,汇入颖水。现今在摆渡口汇入贾鲁河。县境内长度约6000千米。
遗址遗迹地名故事——7 &黄土里刨出的地名
扶沟县城西有一个十里店村,古时它不叫十里店,而叫韩提里,这么会有这么个奇特的称谓,这里边有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还得从韩小文说起。韩小文(生卒年不详,公元529年前后在世),北魏颍川许昌扶沟韩提里(今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镇十里店村)人。韩小文是秦汉时期燕王韩广的后裔。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原来被秦灭掉的各国诸侯贵族乘机起兵复国。贵族武臣投陈胜后,被派率3000人北略赵地。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后,派旧上谷卒史韩广为将,管理燕地。燕地贵族拥立韩广为燕王,韩广说:“我的母亲还在赵国,自立为王是不可以的。”燕人说:“现在赵人西边害怕秦人,南边害怕楚人,他的力量是不能禁止我们的。况且以楚人的强大,还不敢迫害赵人的将相之家,赵人怎么敢迫害将军的家人呢?”听了燕人的劝说,韩广于是自立为燕王,以蓟为国都。到了汉太祖高皇元年(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迁徙韩广为辽东王,韩广不愿意到辽东去,项羽就派大将臧筡击杀了韩广。
韩小文的远祖韩当,字义公,是辽西令支(今河北省东北一带)人,是部司马。孙策东渡长江后,韩当追随讨伐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孙策奖授他兵二千,马五十匹。在征伐庐江郡太守刘勋、击破江夏郡黄祖,讨平豫章郡的鄱阳中,屡建战功。
后又以中郎将身分,与周瑜等抵抗攻破曹操;与虎威将军吕蒙袭取南郡,升为偏将军、遥领益州永昌郡太守。在222年夷陵之役中,再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都亭侯。曹魏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身为边境将帅,与将士同心固守,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太守,后又加封都督。在击破丹阳郡贼寇后病逝。
韩当的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这一年,孙权征伐石阳,以韩综服丧,派他使守武昌,然而韩综却淫乱不轨。孙权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不予追问。而韩亲近,与他们杀牛饮酒歃血,与共盟誓,带着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投奔曹魏。被曹魏封为将军、广阳侯,并在在魏都许昌东边的扶沟县韩提里安了家。韩综投魏后,曾带领部下多次进犯东吴边境,孙权切齿痛恨。嘉平四:四年十二月,在魏吴两国的东兴之役中,身为前锋的韩综,军败身死。东吴大将、太子太傅诸葛恪斩下他的首级,送到孙权的祠庙中。
身为燕王韩广之苗冑、名将韩当、韩综之后的韩小文,虽然“志崇清远,殊形共气”,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事迹,唯一使
他名留后世的,是因为他“玄心道原”,笃信佛教,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带领妻子张氏、儿子韩绍祖、邑子子韩盆等敬造了一通著名的《佛祖造像碑》,世称《韩小文造像碑》。
1991年秋,扶沟县韭园镇十里店村出土一块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文造像石碑,后运回县博牧馆收藏。此碑高175厘米,上宽43.5厘米,下宽46厘米,上厚7厘米,下厚8.5厘米,正面为造像,背面为题记。此造像碑刀法简劲有力,衣纹较为繁缛,充分显示了北魏晚期的雕刻艺术。碑文首先阐明刻碑的时间为“大魏永安二年三月壬子朔三日”,其次是像主韩小文的籍贯“颖川许昌韩提里”人。称韩小文“才不其丗”》家父子兄弟信奉佛教,以三春时间敬造石像一躯。再次为造像碑铭文,记述了造像碑的位置在““南面屈岗,北背双沟”中间的“韩提里”。颂其能“拯救昏沉”,能使“国土安宁、龙王欢欣降泽、仁民安居乐业。
北魏韩小文造象碑碑文:
大魏永安二年,太岁在酉,三月壬子朔三日,甲寅,比丘僧知口、[比丘]僧显、比丘僧朗,夫道性元远,正有在心之内,是以一念,感菩提之因,彻善口口世之果,此海中系珠,恒河抱子,非流通远哉!经轨所闻哉!从如来移化树于口辉,
有心之类,回/流三界,口口彰得神舟,声渡海之势,零惠闬空解之心,有一口信士佛弟子韩/小文者,斓,颍川许昌韩提里,人也,可谓口王韩广之苗骨;辽西、口川二郡:郡太子韩/综之后,仁亮黄公,才不共世,引迷人而向宝山,开幽沦以示口口,其父子兄弟,合家等玄心道原,志崇清远,殊形共气,‘敬造石像一躯,画饰口口,,神颏晕赫,零/容澄湛,再迹修管,三春乃讫。文铭千岭,即作颂曰:巍巍神宇,寂寂零区,南面屈岗,北背双沟,中有韩提,众圣口口,道俗舟淆,惠/泽来苏,龙华岂远,吹尘可图,.道性肴玄,出有入元,一虑精口,口比太初,清隽人,识道渊深,合家同体,殊形共心,依依相亲,亦如子拎,口口真玄,义崇/是寻,德遵像教,拯我昏沉,/上为国土,安宁龙王,欢欣降泽,以时仁民,丰乐蠢动,辞萌普同/,比丘尼昙晖造像碑下部的88厘米是造像碑题名三列,每列7-10行不等,记像主韩小文、妻张女和他的儿子韩绍祖3人、邑子韩盆8人、其他15,人及像饰苏羽生29人姓名。
碑文记述了韩小文的家世,代代英贤,为国效力。碑文刻写了墓碑地址,在许昌东百里韩提里,在南屈岗(柴岗支亭一带)北双洎河之间。十里店的前身就是韩提里,韩提里这个村名,就是因为韩家世代显耀而得名,元末明初,中原战乱不止,韩提里这个地方地广人稀,明朝大迁民时史姓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入,后来韩姓人或衰退或迁至他乡,人丁不旺。而史姓发展起来,村中开有店铺,兴起集市,后来史姓人觉得韩提里这个名字拗口,就以该村离城十里而得名十里店。从北魏算起十里店这个村从韩姓居住起已有1400多年历史,可谓千年古村。
十里店概况:
十里店在扶沟县城西十里,属韭园镇。曹魏时村名为韩提里。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载:庙头寨载十里店集,宣统二年属扶沟县六区(李集)。1955年属韭园乡;1958年建立韭园大队,属韭园公社;1961年属韭园区;1965年属韭园公社;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属韭园乡,1990年韭园改镇,属之。十里店村位于311国道北侧,许单郸铁路村北穿过,东与李献岗村一路之隔,西面是新建成的机西高速公路西站,村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0亩,全村分为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95人,共523户,均为汉族。有史、周、王、张四姓,史、周两姓居多。村内有完全小学—处,村内南北东西主干道均硬化。
遗址遗迹地名故事——8 &唐代名医甄权墓
扶沟县北15公里处有甄权墓。 甄权是隋唐时期名医,
他编著的《脉经》《针方》孙思邈有很高的评价。在他100岁的时候,唐太宗亲临扶沟其家慰问,敕封他为朝散大夫,并赏黄马褂一件,龙头拐杖一支。他治病的故事很多,仅说“甄权医太医”一事:
唐贞观十四年,太常寺丞(御医)甄立言寿九十五而终,唐太宗在追思立言时,发现他还有个百岁的哥哥存活于世,也是医界高手,就亲临扶沟抚恤慰问。原来甄立言入朝时,知道哥哥不愿做官,一直隐瞒着。皇上抚恤慰问百岁老人,又是爱臣的兄长,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可这事偏偏刺激了另一个功臣。这个功臣就是太医院的太医官李宗林,历经高祖、太宗两朝的御医,又是岐黄世家,见长于妇科疑难杂症。医好了皇宫的许多嫔妃,其功劳唐太宗自然铭记在心。但是这个人有些致命缺点,一是傲慢架子大,除给皇后贵妃看病随叫随到,朝中大臣的夫人看病需经皇上点头方去,给皇上添不少麻烦。二是想当官的思想严重,本是个太医官,可家乡的官员称他为“李翰林”,他坦然受之,他还自命不凡称自己是华佗在世。三是他专走娘娘路线,给嫔妃们看好病,就要嫔妃们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提拔他的官阶。唐太宗是个很有主见的圣君,嫔妃们的枕头风吹不进他耳朵里,李宗林越是要官,唐太宗就越不给他官。
而今为了甄立言的一个哥哥有点医术,皇上竟然御驾亲临扶沟慰问,实在有点想不通。想不通自己为皇家呕心沥血,操心劳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嫔妃们医好那么多病,却没听皇上一句奖赏话,没得到皇上一件赏赐。想起来心里就窝气,心里就堵的慌,渐渐的茶饭不思,昼夜难眠,哀声连连,卧床不起。毕竟是皇上的爱臣,唐太宗命所有的太医为李宗林治病。皇上下了旨意,又是太医院的同僚,谁不想尽心尽力的为李宗林治病呢,都拿出了看家的本事诊断号脉,开方治病。大家都诊断出了李宗林的病因病症,方开一路但各有千秋,驱寒祛燥,扶正祛邪,温补缓泻,即医病又保命。当然这些药方也都通过李宗林过目,认为可行。太医院的太医都看过一轮了,又一起会诊、研究调方,什么法子都用过了,就是服药后不见效果。眼看病得黄皮刮廋,皮包骨头,这时有个太医提议说:是否让朝散大夫甄权来治一治。其实唐太宗早有这种想法,只是顾虑到李宗林就是因甄权而得的病,怕甄权来了会加重李宗林的病情,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今日既然有人提出,就顺水推舟说:那就让甄权来看看吧。这话一出,李宗林头摇的拨浪鼓似的,说出话来让人不容质疑:他甄权也算医生!他读过《黄帝内经》吗?他受过师训、得过真传吗?不要他来,我不让他看!但是皇上已经发话了,他是拦不住的。皇上考虑到甄权已是百岁老人了,怕路上出差错,就吩咐用八抬大轿去请。不几日甄权到京,先参拜皇上,皇上把李宗林的病因病症给他说了一遍,并嘱咐他千万仔细,开方时征求一下李宗林的意见,不要贸然下药。甄权请求说是否把太医们开的处方让我拜读一下,皇上当然应允。
待到甄权给李宗林看病那天,太医院的太医们都到了李宗林家里。皇上也想目睹一下甄权看病的高招,可是碍于君臣的体面只能在宫里等消息,于是派了几个太监流水似的来回报信。甄权在众太医的陪同下来到李宗林的卧室,家奴忙在卧榻前摆放几案,放上软枕,可是李宗林就是不把手伸出来,亲人们给他拉出来,他又缩回去。无奈太监发话了:李大人,你可知道你这是抗旨不尊。你要再这样,待我回明圣上看治你什么罪!李宗林才极不情愿的把手伸出来。甄权连看手相带号脉不过一分钟,观其手嫩白细长,常在皇宫当医生,能不嫩白细长吗。号其脉浮而潺潺如流水,这也没有什么大病呀!于是判道:从脉象上看,李大人有些经血不调,腹中有结块,待我开个方调理调理。话刚说完,李宗林在帐内就忍俊不禁的大笑起来,卧室内所有的太医们也哄堂大笑起来,而甄权不笑也不脑,挺认真地说我给大人开方去,只听卧室里嬉笑怒骂声响成一片。有个太监赶紧回宫给皇上报信,皇上听后也大笑起来。续而把龙案一拍发起了龙威:胡闹!这甄权看病也不分公母,哪有男人月经不调的?坏我大唐声誉。传旨,把甄权给我抓回来。“皇上亲临慰问,又赏马褂又赐龙拐的医生,而今满口胡言乱语说荤话,这不是证明皇上瞎了龙眼吗!”拿回来非问个欺君之罪问斩不可。其实甄权也正想再见一下皇上,押回皇宫见到皇上甄权就说:恳求皇上容我说上两句再斩行吗!皇上说行。甄权说:我看太医院的太医们开的方都符合李大人的病症,要我开方也只能是这样。那为什么治不住病呢!其实李大人得的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治。他不是看不起我吗!我就装一回孬,让他好好的戏耍戏耍我又有什么。请圣上等一会儿,公公回来报信要是李大人呕吐了黑血块,这李大人还有救,吐得越多越好。你要是斩了我以后,千万逼他按照我的药方服药,因为他太虚弱了,不能攻瘀也不能猛补,有几天就会好起来。不一会儿,又一个太监回来报信,说李大人呕吐了两次,呕吐出很多黑血块,现在精神是乎好多了,要求吃东西呢,还说要到金殿动本参散朝大夫甄权呢。
原来甄权被押回皇宫以后,李宗林那里大笑不止,笑着笑着,李宗林背不过气来了,只想呕吐又吐不出来,众太医忙推颈搓背才吐出一些血块来。稍好一点就叫人把甄权开的药方让他看,不看不当紧,一看又笑得前仰后合。再一次胸堵,众人赶紧抚胸捶背,李宗林把不住大口大口的吐出血块来,血块大如鸡蛋。吐后精神非常的清爽,肚里也感觉饿了想吃东西。按照他的医病经验,甄权应该给他开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可是甄权却给他开了些不温不火,不热不凉,不攻不守,不补不泄的无关要紧的药。这也是民间的神医哩,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可笑的是皇上也被他蒙骗上当,我要弹劾他参他一本,让他脸面丢尽无地自容。
不几日,李宗林可以走动了,就急不可待的跑到唐太宗那里告状。唐太宗说:爱卿,你还有意思告人家的状,你感激人家还来不及哩,你的命是甄权老人捡回来的,还不快谢谢人家。李宗林拉不下那张老面皮,愣在那里不动。唐太宗说:可惜你还是个医生哩!让我给你说道说道吧。你这病就是从封甄权的官职开始,心里不服气,因气而郁结,郁结而血阻。其实你心闷郁结也不是现在才有,多年来你心里想些什么我不清楚?多年来的血阻而结块,只是从甄权封官后严重罢了。甄权以装孬引你狂笑,笑而除郁结,化瘀而经脉通,脉通而血畅,说你经脉失调有啥不妥。你险些让朕误杀了一代名医,难道你还不感谢甄权老人的救命之恩吗?一席话说得李宗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实况】据清光绪《扶沟县志》823页记载:“唐·甄權,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
&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
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书传于时。甄权乃扶沟甄家庄(今郝岗村)人,生于540年, 卒于643年。
遗址遗迹地名故事9 &李梦阳上梁空同巷
明朝的孝宗皇帝驾崩以后,武宗皇帝即位。当时,武宗对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最为信任,他们引导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终日声色犬马,荒废朝政。户部尚书韩文与其他大臣每说到这件事就哭泣不止。这时,官居户部郎中的李梦阳(明朝“前七子”首领)问道:“你们都是些朝廷掌权的大臣,怎么婆婆妈妈地要哭呢?”韩文说:“遇上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李梦阳说:“这好办!叫专管进言纳谏的御史们上书揭发这些太监的罪状,内阁大臣们拿上这些奏章极力劝说皇帝,您再率领全体大臣在宫廷里争,其他官员必然积极响应,如此这般,把这些太监赶出宫廷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吗?”韩文听罢,连说:“此计很好,此计很好!”就叫李梦阳写奏章。李梦阳立马提笔就写,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一篇声讨太监的檄文写好了。不料,这次商议的事被泄漏了出去,韩文等大臣被武宗赶出了宫廷。接着又找借口把李梦阳关进了监狱,准备杀李梦阳以泄愤。
李梦阳被关在阴暗潮湿的屋子里,门窗有铁栅栏护着,手上脚上带着镣铐,动一动就稀里哗啦响,脚踝手腕磨脱了皮,冒了血。他几乎绝望,暸望天边一轮明月,李梦阳想到了康海。康海是刘瑾的陕西老乡,又和李梦阳是文友,二人经常以诗文唱和。
很快,康海收到了李梦阳妻弟左国玑带出的一封求援信,信中虽然只有四个字:“对山救我!”
“对山”是康海的别号。好友的求救信,如深秋孤雁在旷野哀鸣,令康海为之动情。当天,康海就去向刘瑾说情。刘瑾一听说状元康海登门拜访,高兴得倒穿着鞋子相迎室中。刘瑾道:“大家都说自从有状元以来,没人超得过你。真为我们家乡人增光啊!”
康海假意说:“我算得了什么,人们说关中有“三才”,第一是您,其次李梦阳,我排在你们后面只能算老三。”刘瑾说:“李梦阳应死无赦。”康海叹道:“应该是应该,可惜我们关中少了一才啊!”因李梦阳出生于庆阳府,明朝时候属于陕西,所以康海既巧妙地“吹捧”了刘瑾,又为李梦阳讲了情。
由于康海赤诚相救,李梦阳得以赦免,但被罢官削职,赶回了老家扶沟。
李梦阳回到家乡,知道刘瑾不会善罢甘休,没有住在消息闭塞的偏僻老家大岗(今属崔桥镇曹岗村委会),而是决定在扶沟县城安家居住。于是,在哥哥李木的帮助下,先是在县城城隍庙街前路东一条小巷内买了一处地基,并择吉日动土。作为大文豪的他,上梁之日,还特地撰写了一篇《上梁文》进行拜祝:扶沟这个古老的地方,是中州有名的区域。向右看嵩山缭绕西边,向前看陈、邓二州环抱南边,双洎河、贾鲁河在这里交汇,溱水、洧水两面环绕。这里有春秋郑国大夫颍考叔的祠堂坐落在颍谷,还有郑庄公埋葬在秀丽的雕陵,汉朝的朱鲔在这里封侯,宋代的程颢在这里治民。因此家乡上古之时的仁义贤良之风正盛,乡里邻居之间以仁爱为美,人们衣锦还乡为荣耀。这样的重礼仪尚耕读的地方,是我的桑梓之地啊!可叹我二十岁离开家乡,廿年登路,南北东西四方奔走,依赖天地鬼神的护佑,脱离苦难,终于回到梦萦魂牵的故乡;今于正德庚辰(公元1520年)四月初夏,动土建屋,未论燕雀之贺,且遂鹪鹩之安。拜祝罢,他乘兴吟道:
抛梁东,日出扶桑海不风;
中原万古弦歌地,常在尧天舜日中。
抛梁南,鹿门烟树碧毵毵;
万古熏风吹此柱,白云飞过洞庭岚。
抛梁西,陇树秦云望欲迷;
洛水南来通绿野,太行西去有盘溪。
抛梁北,独依星辰望京国;
惟愿天子寿万年,小臣常作蓬蒿客。
抛梁上,错认红云是仙仗;
五更紫冥风露寒,瑞鹤文鸾舞相向。
抛梁下,黄河之水自天泻;
勿使鱼龙泛滥行,平原大泽皆禾稼。
随着李梦阳的吟诵,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大梁徐徐升起,隐隐的酒香肉气也向人们飘来。从此,这个小巷有了一个以李梦阳号命名的名字:空同巷。到了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读提督河南学政鲍桂星来扶沟视察学政,感于李梦阳祠堂,决定重建空同祠。住在这里的李梦阳后人、扶沟县武生李云就把这个
地方捐了出来重新修建了空同祠。而空同巷 的名字,民国期间还在使用。如今祠堂已经不存,而鲍桂星撰立的空同祠堂碑还完好无缺。
古建筑地名故事——10 扳倒井和光武庙
扶沟县城西北十余里处的庙头寨村前,有一道岗阜叫庙头岗,过去岗上有一眼古井,人们称为“扳倒井”。旧时为扶沟县古八景之一的“汉井溢泉”。
相传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准备与王莽大战于昆阳(今河南叶县)率军至此。其时正值酷暑,刘秀人马干渴十分,岗上仅仅一井,难供千军万马饮用,再则,也没有提水的工具。即使有一桶一罐也解决不了多大事。
怎么办呢?无奈之中,刘秀走到」井边,无意之间顺手一扳。井口忽然倾斜,井水喷涌沸腾而出,千军甘饮不竭,炎暑顿消。将士们欢呼雀跃,都说刘秀是真命天子,东海龙王也相助来了。因此三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地赶到昆阳,乘势以少胜多,打败了王莽的百万人马,奠定了东汉王朝的基础。
刘秀称帝后,就派官员来到这里,赐封这口井为“扳倒井”,民间称为“汉王倒井”。“汉井溢泉”成为扶沟八大景之一,流传千古。后来当地人在岗上建了光武庙及云台二十八宿庙。岗上殿堂林列,古树森森,古色斑斓,风景幽雅,。有诗为证,清代扶沟知县赵如桓有诗称赞:“圣主中兴护百神,井龙闻命亦逡巡。斜扳深砌随双手,倒挽清泉饮万人。庙貌至今巢鹳鹊,人言自古应星辰。不知汉室多灵异,图谶传来恐未真。”王光第也赋诗道:“郁郁葱葱佳气多,汉宫仪过正盈渴。千军甘饮不曾竭,应是泉通碧海波。”
庙头岗如今依然保持南北长数千米、高数丈的岗岭,岗色斑斓,岗上林木葱郁,古墓累累,建有光武庙、佛祖庙、观音殿等庙宇,岗下则杨柳成行,沃野连阡,岗前有许扶运河由西向东直达扶沟县城。
庙头寨村现状:
庙头寨村委会属于扶沟县韭园镇,辖庙头寨一个自然村,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记载:“汉井溢泉”在邑西北庙头岗,属庙头寨地方;宣统二年属扶沟西区;1955年属韭园乡;1958年建立大队属韭园公社;1961年属韭园区;1965年属韭园公社;1983年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韭园乡;1990年属韭园镇至今。本村以聂姓为主,571户,2011口人。聚落面积234亩,,耕地面积3000亩,街道水泥浇筑,网电畅通,饮水自流,环景优美。
古建筑地名故事——11 张思伯植槐定宝地
在扶沟县西南十多里处柴岗乡寺前和寺后村中间一座南北走向、高出地面5米左右,呈龟状的岗阜上,座落着一座建筑雄伟华丽、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这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亭寺。
支亭寺建于北齐年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支亭寺。据明朝嘉靖十年支亭寺碑文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关于寺的来历,在当地有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相传北齐年间,朝中官员张思伯因耿直清廉,不媚世俗,因而遭到邪佞权贵们的排挤陷害,加上皇帝昏庸,被含冤罢官,贬出朝中。一日,他来到颍川郡扶沟地界,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依宿雾弥漫的烟雾山陵,左右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确是一个栖身养性的绝佳所在。便在这里购田买地,隐居下来。为了读书纳凉,他带着全家人在丘阜顶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四周满种芝兰香草、松柏,亲自起名“芝亭”。
武平四年(573年)的一天,从中岳嵩山少林寺来了位相貌特殊的游方僧人。夕阳之下,他们远望芝亭,见凉亭处云雾缭绕,百态千姿,亭上好似玉虎相扑,双狮逐斗;亭下好似天女散花,龙凤呈祥。五位僧人一下子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即奔拥亭上,见一老人正在亭中把卷读书,忙问:“请问施主,可是此处主人?”张思伯答道:“是也!”不知是和尚听错了声音,还是佛迷心窍,为首的和尚双手合十脱口说道:“寺耶,是也。妙哉,庙哉!”当晚僧人们便与张思伯商量在岗上建佛寺一事。张思伯想到自己为官半生,宦海沉浮,如今落到如此地步,虽从未与佛结缘,但为人应多施善事,便一口答应了和尚的请求,还慷慨解囊资助。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大兴土木,一座比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的嵩山少林寺仅晚七十七年的寺院落成了。当年秋天洪水泛滥,遍地汪洋,人为鱼鳖。张思伯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带人挖沟泄洪,驾船搭救落水灾民,不幸落水身亡。世人为了纪念这位蒙受冤屈的老人,便把他隐居的岗阜称为屈岗,把水后他的尸体露出来的村庄叫做露尸台,至今村庄及墓地犹存。僧人们为感谢张思伯,也为寺院起名曰“芝亭”。到了明朝正德五年,寺院住持在上行礼佛公文时,无意中把“芝亭寺”写成了“支亭寺”,遂一直沿袭至今。
寺门外现存一株三四人才能搂抱的千年古槐,为张思伯老人当年在龟岗像龟头的地方亲手所植,其意“植槐定宝地”。虽历经千余年风霜雪雨,电光雷火,依然倔强峥嵘,枝虬叶繁,势如盘龙卧虎,丹凤朝阳。1986年,支亭寺遗址被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支亭寺现状:位于扶沟县城西南,柴岗乡寺前村和寺后村中间,坐落在南北走向、高出地面5米左右龟形状的土岗上,占地43亩,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共有房屋100余间。始建于北齐年间,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伟华丽,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初名芝庭寺、紫亭寺、芝亭寺。清嘉庆年间,定名支亭寺,延用至今。支亭寺景区主要有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支亭寺古槐,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佛祖殿等几部分组成。整体建筑金碧辉煌,脊列龙凤,檐卧走兽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规模雄伟壮观。寺内进200尊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寺前有戏台一座,青石牌坊一通。1986年支亭寺遗址被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亭寺有传统庙会,会期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三和七月十五至十八。支亭寺庙会被收入扶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建筑地名故事——12 &洪山仙猿助空同
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号空同),十八岁那年,正逢三年一次的科举乡试。他本来打算到离家仅仅百十里地的河南省城开封参加乡试考试,但是就在临近考试一两天前,却突然被县里告知说。他的户籍还在陕西省庆阳(今属甘肃省),只能参加陕西乡试,不能参加河南乡试。这一下可使他全家作了大难。从扶沟到陕西西安千里迢迢,乡试之前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西安的。他的父亲李正忧心忡忡地对妻子高慧说:“秋试之期将临,萃儿(梦阳幼名)的童生籍尚在陕西,必须到长安考试,扶沟到长安安千里迢迢,即使现在上路,也难以如期到达。岂不误了孩儿前程?”
正在这时,李正的大女儿李香走了进来,说:“爹爹不要心焦,听村里人说,咱村南洪山庙前那两棵千年银杏树上的仙家灵验的很,不如向那里烧香祈祷一下,求仙家帮助。”
原来李梦阳故里曹岗村(今崔桥镇曹岗村)南地有一座洪山庙,庙前有两株两三个人也搂抱不住的千年银杏树,树上住着一位得道的猴仙,村里人都尊称它为“猴端大仙”,道行很大,心地慈善,乐于助人,解危济难。
临死抱佛脚,李正夫妇无法,也只得试一试了。就准备了香烛供品,在银杏树下磕头祷告了一番,请求“猴端大仙”帮助解决困难。
当天晚上,李正夫妇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催促他们“赶快起来上路!赶快起来上路!”并拿出一张纸条给他们看,上边写着:“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
夫妇二人虽然十分奇怪,仍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第二天仍。马上叫醒梦阳,给梦阳讲了梦中的情况,就让他仓促准备了一下,就上路了。梦阳一出村子,就见前面一条笔直平坦的大路,恍恍惚惚前面有一个人在向他招手。李梦阳拔腿向他追去,却怎么也追不上他。感到非常奇怪。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鸡叫。前面的平坦道路和那个人突然不见了。他又向前走了一阵子,进入一个村子一打听,原来这里已经离西安只有一天的路程了。梦阳从家乡赶往省城西安参加乡试,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仅用半夜就走完了迢迢千里路程。看来自己的确有神人相助啊!想到这里,李梦阳更是精神抖擞,加快步伐向西安方向赶去。
谁知当他赶到西安时,天已是夜幕沉霭,及赶到贡院,考房已经关闭。敲门,门吏不许入内,无奈,梦阳便大声喧闹。巡绰监门官出来看个究竟,询问原委,始知是庆阳府考生。巡绰监门官说:“年轻人,你来晚了,此科考生已经全部登记完毕,依照规矩不得再有考生进入。你呀,只有等到三年以后了。”
梦阳一听,三年以后再考,如何使得?不禁沮丧起来。突然,他想起父母告诉他的神人的话,就便连续大声说:“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
李梦阳的喧哗吵闹惊动了正伏案阅读公文的陕西提学使杨一清,便走出来问个究竟。巡绰监门官便向他报告说:“大人,刚才有一个庆阳籍秀才从河南赶来赴考,已晚了半个时辰,要他下科再来,他又不肯。大人,您看怎么办?”
“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杨一清看了风尘仆仆的李梦阳一眼,也惊诧其言:“按规定他已不能再参加考试,但国家正需人才之际,本官以为国家选才为已任,既然还没有开考,晚些个时辰又何妨,让他补个手续,参试吧!”
巡绰监门官依令放梦阳入考房。考毕发榜,梦阳果然名居榜首,一时传为佳话。
至今,李梦阳父母祷告祈求神人相助的洪山庙依然屹立在曹岗村南的高岗上,遗憾的是,那两棵大银杏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当地人砍伐掉了。
古建筑地名故事——13 程颢扶沟建书院
&“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至今雪雾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清人吕阳桐的这首诗,说的便是位于扶沟县城内书院街路北,由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创建的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自然与大程有关。大程姓程名颢,河南洛阳人。因程颢、程颐兄弟,程颢居长,故世称大程。他26岁时,考中进士,47岁的时候,即北宋神宗熙宁八年,身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的程颢,因为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排挤出朝廷,贬为扶沟县令。现今的大程书院在书院街路北,路以院名。最初是由程颢亲自创立的,时名“书院”,匾额“书院”二字,便是他亲笔题写。原院址在当时县署的后面,程颢逝世后,经历多次变故,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迁建于化民台旁,即今院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改名“大程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年)大规模扩建,九年(1883年)增设东西文场,使书院与试院合一。现存建筑即为此次扩建的原物,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代大儒,程颢积极推崇理学,注重提高民众伦理道德水平。当时扶沟虽然是京畿之县,却因连年水旱频仍,加上京邑田税重,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文化教育更是一片荒漠。面对这一切,程颢一方面带领县民挖渠排涝,打井灌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另一方面,在乡村建学校,在县城建书院,挑选优秀青年入院读书。他不但亲自主持讲学,还推建当时的著名学者游定夫为扶沟县教谕,职掌扶沟学事,并延请其弟程颐来扶沟讲学。
程氏弟兄在扶沟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士人学者,前来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一时扶沟人才荟萃,文风大盛,名声雀噪。如上蔡人谢良佐、福建将乐人杨时、福建建阳人游酢、陕西蓝田人吕大临、河北澶渊人周纯明。这五人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的学者,而吕、谢、杨、游四人则世称“程门四大弟子”。
谢良佐以师礼从学于程颢。刚开始时,他自以为博学多才,抄写了一本五经语录,常常引经据典,谈个不休。程颢纠正他说:“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你这样的作法,无疑于玩物丧志。”谢良佐表示要改正缺点,虚心学习后,程颢就用“静修”的办法,给他创造一个艰苦的学习环境,把他安置在书院旁边的一座破屋子里。冬天下雪没有煤炭取暖,夏天下雨屋里漏水,晚上没有蜡烛,白天连饭也吃不饱,可是他仍然不抱怨,不叫苦,还是一个劲地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程颢对别人说:“这个青年有前程,将来大有希望。”后来谢良佐考中进士,历仕知县、知州,著有《上蔡语录》、《论语说》三卷行世。
吕大临是元丰二年(1079年)以师礼拜见程颢于扶沟任所。程颢、程颐在扶沟一起会见了吕大临。二程指点他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二程集》)。后来吕大临成为北宋著名学者和金石学家,官居太学博士,从而使得二程理学向西发展。他的《考古图》十卷,是我国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杨时少年来扶沟,程颢非常喜欢他,认为杨时能弘扬自己的学说。因此,杨时离开他回福建时,程颢目送杨时说:“我的学问向南传播啦!”杨时后来果然把二程理学传播到东南各省及福建沿海一带,形成了独特的闽学体系。后杨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是北宋时代的鸿儒,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有《龟山集》行于世。
程门四大弟子中,只有游酢是被大程邀请来扶沟职掌学事而又师学于二程的。后来他官任监察御史及和州、舒州、濠州太守。著有《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他和杨时同时为理学中闽学体系的开山鼻祖。至今,在福建省南平市游定夫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他在扶沟求学、办学的事迹和图片。
一个小小的县级学校,一时竟然培养出了这么多的名人,成为二程理学的“发源地”,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是罕见的。
成语典故“程门立雪”就发生在扶沟。有一天,大雪飞舞,杨时与游酢来拜见程老夫子,看到程颐坐着睡着了,杨时与游酢就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风雪里。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矣。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自豪的成语典故“程门立雪”,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学。
&江南望江人王应佩,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康熙十八年春,他在北京作内阁中书时,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梦里他到了从未到过的扶沟县,拜谒了程颢夫子祠堂。冥冥之中他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与扶沟和大程有牵连。想不到十二年后,他竟然奉命到河南做了扶沟代理知县。“十二年前京邸梦,寻源伊洛若神交。先生此地曾游仞,小子何缘忽代庖?遗像一堂垂绛幄,高台百尺俯青郊。瓣香低首怀畴昔,绕槛春风拂柳稍。”他来扶沟拜谒大程夫子祠堂后写的这首诗,就是说的这件事。
&程氏弟兄在扶沟讲学,阐发了大量的理学理论和观点,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二程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程门四弟子的继承传播,尤其经过朱熹集大成后,程朱理学逐渐取得了正宗地位,成为南宋直至元、明、清几代王朝治国理民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如今,扶沟城里的书院街和书院居民委员会就是因为和程颢修建的大程书院相邻而得名。
大程书院现状:大程书院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内书院街,南北长73.65米,东西宽39.9米,总面积2938.6平方米。现存大门3间,龙门3间,立雪讲堂3间;东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间,共52间。另有古槐1棵,古松2株,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2001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扶沟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地名故事——14 白龙马斗水大王
扶沟县白潭镇境内有座白马寺,据《光绪扶沟县志》记载:白马寺在侯谢岗,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建。民间传说,这座寺院的修建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隋唐时期,蔡泽陂水(今已淤塞,其故道大致相当于今县北贾鲁河道)流到这里,被一道岗阜所阻而转折东南,因此变得激流澎湃,波涛汹涌,风浪十分险恶。年深日久,水中便有一只号称“水大王”的老鳖在此成精作怪,经常在河中兴风作浪,颠覆船只,危害行人。来往船只经过这里,必须投下猪羊献给这个“水大王”,否则,十船九翻。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巡视天下,乘船经过这里,知道这里情况的大臣尉迟敬德向太宗建议:先用猪羊供奉一下水大王,以便主公船只顺利通过。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唐太宗,哪里信这个邪?冷笑一声说:“朕是当今皇帝,天下王侯均为朕所封,哪里有什么水大王!”便下旨所有船只照常前行。船只行到岗下河水转弯处,本来晴朗朗的天气,突然风浪大作,河中巨浪小山一样扑向船头,船只在水中颠簸旋转,不能前行半步。船上的人隐约看见,水中有一房屋大小的巨鳖,在不住地兴风作浪。
唐太宗一见,即下令船上所有御林军弓矢齐发,射死水怪。可是,飞驰的利箭一到水面,都被巨浪打落。水大王见此,十分恼怒,更加使劲地喷云吐雾,兴风鼓浪,一个巨浪接一个巨浪,扑向船只,要把船只打沉水中。水面也形成一片片巨大的漩涡,要把船只吸入水底。船上的人便惊慌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危急关头,突然一声嘶鸣,船上的一匹苍白色的骏马腾空跃起,落入水中,立即化成一条白龙,与水大王展开了搏斗。那水大王哪里是白龙的对手?不上几个回合,水大王就被小白龙一爪擒起,腾在半空,狠狠地摔在坚硬的岗陵上,直摔得水大王四分五裂,血肉飞溅,一命呜呼!河面上风也息了,浪也平了,漩涡也不见了,恢复了平静。而小白龙依旧还原为马,浑身湿淋淋地回到了船上。据说,这匹苍白色的马就是后来唐太宗陵墓前著名的“昭陵六骏”之一的“青骓”,是唐太宗生前最喜爱的战马之一。
为了表彰临危救驾的苍白色的骏马,唐太宗下令:由曾经负责修建开封相国寺的大将尉迟敬德主持,在这里修建白马寺,以纪念白马救驾之功,同时镇压此地风浪,让各路船只顺利通过。
尉迟敬德修建的这座白马寺,前有高大的大门,东南角有巍峨的魁星楼,西南角有宽敞的小戏楼。寺内是三进院落,每进有大殿五间,小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并有东、中、西堂楼各六间。楼前一口大钟,高约五尺,钟声洪亮,声传数十里。寺内供奉各种神像一百余尊,有僧人五十余名,有寺产土地四百亩。整个寺院金碧辉煌,雄伟奇观,站在寺内观看四周,四周岗阜皆高于寺,犹如群陵拱护;而站立寺外四周岗上看,寺院又高于四周岗陵,显得十分高大气派,雄奇无比。
虽然修了这座白马寺,用来镇压风浪,但白马寺前的这段河水依旧风浪险恶。到了明朝,流经这里的蔡泽陂水虽然早已被惠民河(因黄河决口,经常夺惠民河道入海,故又称小黄河)所取代,其风险依然有增无减。有诗为证,明代文坛领袖李梦阳回故里扶沟经过此地,禁不住写诗感叹:“黄河岸边卖酒家,处处春风吹柳花。白马寺前风浪恶,吕家潭上好停槎。”
白马寺现状:白马寺位于扶沟县白潭镇三所楼村北。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解放后,白马寺曾被作为粮食仓库和学校使用,期间,一些建筑遭到毁坏。如今,只剩下进深三间的中大殿五间和古碑数通。现存的白马寺大殿,是清代康熙、道光年间重修的。1983年,白马寺大殿被公布为扶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周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地名故事——四眼井
扶沟县城内有座四眼井,它甘甜纯冽,养育着一方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不会忘记北宋时期在扶沟任知县的程颢。
北宋熙宁年间,扶沟县城内有一天宁寺,天宁寺是龙脉所在,寺内有一口井,清纯甘冽,取之不竭。像这样的井全城仅此一处,其它地方即使打出水来,也是苦涩难咽。城内居民有的忍受不了苦涩,有的到几里外的郊区担水,有的靠雨水度日。天宁寺附近的居民自然取水到寺内,寺内僧人虽说不情愿外人进寺担水,但是又想到,僧人应慈悲为怀,行善为本,救众于苦水,也就不加干涉。
取水者来往不断,特别是清晨,得用桶排队,先来者先取。有一天清晨,张六担副桶排上了队,他看到前边还有几个人,他想去解手,觉得不会耽误。等解手回来,他的桶搁置一旁,排在他后边的何三正欲下桶,张六立马拉住说:“这该我了,你等会。”何三说:“我凴什么等会,挨住我了。”“我出去解手不是耽误一会吗!”“既然错过了,后边排队去。”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最后竟拳脚相加,这时被在旁的鄢马劝住。正在搞佛事的主持听见外边的吵闹声,出来向众人说:“这是佛门静地,不允许有杂音,以后你们都不要再来了。”说罢,拂袖而去。鄢马说:“老街坊,咱们不要伤了和气,要想问出个谁先谁后,问知县去。”其实这个鄢马很有心机,他想借助他俩打官司,把城内吃水困难的事让上边知道。
1075年程颢到扶沟任知县,兴办学校,教化于民;开沟挖渠,治理水患;清除匪霸,稳定社会,一开始就赢得民心。他二人上堂秉打水一事,程颢询问详细情况。程颢说:“先不说打水先后之事,我可以这样说,你们以后绝不会因打水犯愁,更不会因打水发生矛盾。你们退下堂去,等候佳音吧!”二人下堂言好,并窃窃私语:“想不到这等小事会得到他的关注,他真是咱老百姓的好官呀!”
程颢查看地形地脉,正如幕僚所说:“城内只有僧舍的井水甜洌,其它地方苦涩。”于是决定在天宁寺门前打一大井。备好材料,找来工匠,三个月后完工。打好后的井直径两米,井周围六米多,可供四人同时打水。因井口大,打水不安全,时有落井人,也有丧命者。
后来,程颢知道了这个事,招来能人商议,决定,井口盖四条青石,每个条石上凿个半径25公分的半圆形,四块条石对起来上边就有四个直径为50公分的圆孔,每个圆孔就是一眼直径为50公分的小井,一大井有四个眼,也就是四个小井,所以人们称其为四眼井。仍然可以四人同时打水,再也不用排队,再也没有安全隐患。
为了满足全城人的生活用水,程颢又组织在回回巷、龙泉观、无梁庙、火神庙等地方等地方打井,但没有四眼井甘甜,有的还很苦,但能够让人洗衣、洗菜、洗脚等日常生活用水。
四眼井打水有四抜,由此测算水面离地面(井口)有6米多。摆不好水桶会掉在井里,城内有专门捞桶的,他有一个特制竹竿,长10米。下端装有勾勾叉叉,10米竹竿放到四眼井底端露出井面不多,估计水深4米多。四眼井井水旺盛,从未干沽。这是因为有水源补充,井的东边是个坑塘,坑塘东边有个流水沟。此井已近千年,井壁已磨出深深沟痕,显示出它的沧桑古老,也说明它的使用率极高。
现况:四眼井在扶沟县城东后街东侧,马村干渠西侧。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开一条东西走向的凤台街,大街正从井区经过,现老井位于凤台街东段路中,井被填平后,立一石碑纪念,上写“四眼井”,周围为玉石栏杆。
&重大事件地名故事——15 阪泉三战合炎黄
扶沟县在5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名叫“阪泉”,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阪泉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距今5000多年前,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定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是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炎帝出生后,被养于姜水之滨,故以姜为姓。而黄帝则是少典国君聪明美丽的次妃所生,因他出生于女臣水边上的轩辕丘,因此姓“姬”,名“轩辕”,定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炎帝、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
炎帝部族以牛为图腾,在他率领部族东迁途中,击败了很多弱小部落,在陈定都时,与一个叫“九黎”的部族发生了多次战斗。“九黎”部族是当时长江中游一带各部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首领蚩尤性格凶猛残暴。炎帝与蚩尤多次大战,力不能敌,只好由陈地败退到阪泉(今扶沟)一带安营扎寨,准备休整后再战蚩尤。而蚩尤在大胜以后,更加踌躇满志,也打算休整一段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炎帝,然后消灭黄帝。
就在炎帝与蚩尤作战时,居住在有熊的以熊为部落图腾的黄帝部族已逐步发展壮大。他带领人们建造房屋、养蚕制丝、做衣服、造船、造车,还发明了文字。黄帝看穿了蚩尤的阴谋,就召集谋士商计对策,选定三月三日出兵,首先联合炎帝,然后再共同对付蚩尤。
黄帝为了和炎帝修好,率部来到阪泉北边十二里的地方扎营下寨后,先派遣使者风后到阪泉,说服炎帝归顺,共同对付蚩尤。但炎帝觉得哥哥不能听命于弟弟,不仅没有采纳黄帝的建议,而且还准备在阪泉与黄帝大战。于是,黄帝就亲自出征,率领数十万兵马,围困阪泉。黄帝先是三战三捷之后,又派人出营劝说炎帝归顺,与之结盟;对阪泉则采取了围而不攻,困而不歼的策略,以待炎帝归降。炎帝被黄帝的举措和诚意所感动,于是就同意结盟联合,共讨蚩尤。
黄帝与炎帝联合,组成炎黄部落联盟,声威大振,不久就在阪泉西边的桐丘(今名烟雾山,在韭园镇境内)与蚩尤部落开战。战斗中,炎黄联军所向披靡,蚩尤无奈,就施放出漫天大雾,使炎黄联军迷失方向而自顾不暇。紧急之中,黄帝命人造出了指南车指引方向,冲出了迷雾。传说烟雾山的名字和多雾就由此而来。清朝诗人赵如桓有《桐丘宿雾》一诗:“南山文豹堪归隐,涿鹿蚩尤莫漫传。待得神车出世后,好看雾景满林鲜。”说的就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作大雾,黄帝将士皆迷失方向,黄帝就造神车———指南车以指方向,终于战胜蚩尤的故事。
扶沟县城北十二里当年黄帝扎营的地方,旧时叫轩辕庄,解放以后称轩辕乡,就是因为黄帝曾驻扎于此而得名。现在改名为大李庄,是大李庄乡政府驻地。如今,村上仍有轩辕黄帝庙一座,香火十分旺盛。
重大事件地名故事——16 &郑庄公筑扶沟城
现在的扶沟县城春秋时期名桐丘城,为东周早期郑国人所建。因境内有岗岭曰“桐丘”,故得名。说起桐丘城的创建,还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国国君有关。
话说殷商末年,纣王失道,朝野混乱,百姓怨愤。周武王姬发乘天运秉民意,孟津会诸侯八百,兴兵伐纣。牧野一战,殷商兵士阵前倒戈,纣王自焚鹿台摘星楼上,殷商灭亡,周朝定鼎。西周经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厉、宣十代君王,就出现了衰败征象。到了幽王,更加混乱不堪,连年的大旱,罕见的大地震,加上贵族们贪得无厌的敲诈勒索,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背井离乡。可是幽王对此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照旧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将国家大事拋向了九霄云外。朝中大夫褒向,看到这种情况就规劝幽王亲贤臣,远奸佞,弃玩乐,理朝政。幽王不但不听,反把他打进了监牢。褒家子女知道幽王贪色,为拯救父亲,赶紧从乡下买来一个姑娘,取名褒姒,经过训练,送进宫中。这女子果然长得花容月貌,千娇百媚,舞动如风摆杨柳,说话如莺歌燕啭。幽王一见便销魂夺魄,宠幸有加,自然赦免了大夫褒向。从此,幽王更加贪色纵酒,朝政大事一概不理,任凭虢石父一班子奸臣佞子把持朝政,篡权纳贿,谗害忠良。后来,褒姒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幽王为讨褒姒欢心,就废掉了申皇后,立褒姒为后;又废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宜臼被废,生怕幽王杀死自己,便逃到申国(今河南信阳)外祖父申侯那里去了。
褒姒入宫后,尽管幽王视她为心肝宝贝,但她从来没有过笑脸。为了使娘娘发笑,幽王听说褒姒喜欢听绸缎撕裂的声音,就叫宫女们从早到晚不停地撕绸缎,褒姒还是不笑。于是幽王又听信佞臣虢石父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上观看烽火。这烽火是国家有敌情时报警用的,岂能儿戏?怎奈幽王爱美人甚于爱江山,为博得美人一笑,竞不顾国家安危,命人点起了烽火。那烽火一起,四面八方的诸侯以为外寇入侵,即刻带领兵马前来勤王。诸路大军赶到骊山一看,并无敌情。大家正在莫名其妙,只见小人虢石父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大声宣布:“主公和娘娘在点烽火玩耍,没你们的啥事,都回去吧!”各路诸侯听了,个个气炸了肺,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带领人马悻悻而去!
当时朝内掌管土地和户口的大司徒是郑国国君郑桓公,名叫姬友,他既是周王朝的大臣,又是幽王的叔父。桓公十分能干,不但把郑国治理得很好,而且在朝廷中也很有威望。他听到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熬猪油为什么要放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