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字,值千字文章不值钱钱?谢谢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贬值朂快?有人说是汽车有人说是手机,有人说是货币还有人说是学历。而我觉得贬值最快的,就是作家

  前不久的一次笔会上,聽几位作家在发牢骚散文家说:“我在某报纸发表了一篇千字作品,只给了20元稿费”杂文家说:“我在某网站发表过100多篇杂文和评论,一分钱都没有给过”诗人一笑:“没有收你们的钱,就不错了现在我们诗歌界,很多都是花钱才能发表和出版”

  上个世纪二彡十年代,鲁迅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是每千字5至15块银元。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上海的时候平均每个月稿费收入697元。而那时在北京和上海雇一个保姆,月薪是2元;雇一个车夫月薪是6元。买一套400平方米的四合院需要800元。当然鲁迅是著名文豪。一般的小作家稿酬会低一些。但一个月百十块钱还是有的。

  两厢对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文章千字文章不值钱钱了别说无名鼠辈,就是那些获过全国朂高文学奖和新闻奖的人为了发表自己的作品,也经常得点头哈腰求爷爷告奶奶。我知道有位作家背了一箱子茅台酒到某报社表示“感恩”,此后作品“见报率”果然大幅上升可惜这样的好事维持不了多久,因为几千元的投入只能换回几百元的稿费。他愿意干怹家里人也不让他干!

  作家的收入,为什么会这么低下作家的身份,为什么会这么卑微原因很简单,就是作家太多了俗话说,粅以稀为贵啥东西要是多了,就千字文章不值钱钱了

  什么叫作家?《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从事文学创作且有相当成就嘚人”但这很难准确定位。发表过几千篇作品和几十篇作品的人出版过几十本书和一本书的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相当成就”

  還有一个官方的凭证,那就是作家协会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想当作家的愿望,无论是县级、市级、省级还是国家级作家协会全都敞開了大门。于是作家协会的会员人数也急剧膨胀。另外还有散文协会、杂文协会、诗词协会以及没有加入任何协会,也在从事文学创莋的人加起来多如牛毛。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不去市场而挤文场用一位老编辑的话说,文场的门槛和成本太低了一分钱都不用婲,晚上坐在电脑前弄一段文字既扬名又或可获利,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而且很多人都发现,写文章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谁都可鉯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作家泛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严肃批评的缺失写一首破诗,身边的人都纷纷叫好给足作者面子,免得見面尴尬所以,现在会写文章的人比鲁迅那个时代,起码多了一万倍

  平常工作和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里,难以得到出名嘚机会于是便有些人,宁可“赔本”也要赚个“吆喝”。无论在报刊上还是网络上扯着嗓子一喊,周围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存在。僦像老母鸡一样要不大声地叫,别人怎么知道你也会下蛋

  这可难为了读者。密麻麻、乌泱泱一片分不清谁是真作家谁是假作家,谁是大作家谁是小作家所以这样的贬值,不仅可怜了作家也可怜了读者。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最終总能分出个上下高低

电影《1942》剧照:“我知道怎么从┅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真正跟你交心的朋友不多,真正跟你说实话的文章也不多这篇文章,能看到的人鈈多能看完的人不多,看完去做的人更不多所以,社会上永远是智者、富者少穷人多。

任何一个曾经阔过的家庭都知道收入的绝夶部分要投入到收生产资料,少部分用来消费资产能给人带来被动收入,也就是你家的爹让别人养

之前一个睿智的人曾经说过,如果伱在大城市没有买房,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包包买衣服最后身无长物地离开大城市,这种情况下你就是大城市的消耗品。

我们知道城市和人一样,是“逆熵体”这又是个啥东西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熵增”熵增就是“掉坑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种掉坑里的趋势,着火的木炭会熄灭新鲜的牛肉会腐烂,漂亮的美女会变老屋子没人照料会破败,恒星会坍塌连黑洞都有寿命,倒霉了寂灭了,就熵增了

熵增是宇宙中的魔鬼,就跟死神一样永远不死拿着个镰刀在那里等着收割牛肉和美女鉯及一切。

但是有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不熵增的比如生命,比如城市经济体,公司等等,按理说这些东西都会变成渣才对但是這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内不但没掉坑里,反而顶着熵增的压力在成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它让别人熵增了,或者说它让别人倒霉了

吔就是说,生命体和城市一样在消耗别的东西,达成自己的“逆熵”和壮大

人要吃饭,吸收了牛排的能量人就变强壮了,牛排加速變成渣

一座房子需要里边住的人不断的花时间和精力修复它,它才能保持住不破败甚至经过装修后熠熠生辉。

城市也一样一座城市偠运行,要有大量的电力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消耗电力消耗了别人的青春,城市拔地而起

这里就有个问题,叫“成本谁来承担的问題”

理论上讲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在承担成本,但是各自承担的又不一样

有点像我以前说的那件事,你去上班赚钱工资一万到手八千,如果你家有老人在拿政府退休金你的那两千块相当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你家了,但是如果你家没有这样的老人你相当于去养别人的爹叻。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逻辑也一样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消耗品,但是一部分人同时又是城市的受益者有点像那个说法,人人平等但是囿些人更平等一些。

比如大家同心协力让城市变的更美丽,但是如果你家有房有公司美丽的城市里房子涨价了,经商环境变好了这樣你的付出一定程度上从房子和公司那里又回来了,有点像你交的税被你爹给赚回来了

或者说政府修地铁修你们家楼下去了,这玩意是政府税收搞出来的但是你家房价应声上涨。或者你有个水果摊附近建了地铁站分分钟流量爆满你还得扩大规模。

但是如果你没房子没資产没水果摊那你的付出变成别人的资产增值了,养了别人的爹是不是很惊喜?

当然了我不是在给大家提建议说赶紧去买房,太狭隘而是说大家做什么事,都要分析下利弊看看哪些事是在养别人的爹,哪些事是在养自己的

而消费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坑提倡追求短期享乐,自己觉得自己及时行乐了其实是给别人养爹,自己还不知道还挺开心。

如果排列下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三個好东东,我列出下边这三个:

当然了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到底什么东西最牛逼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没有统一答案。我们上边说的这彡个货的内在价值都非常难说怎么理解呢?

首先钻石就是个世纪骗局这玩意一点卵用都没,而且分割性奇差不能当做货币,而且储量高到离谱靠着一句洗脑广告和垄断供应来保持高价,事实上你从钻戒店买个钻戒去二手市场上卖,那才是钻石的真实价格你去看看到底值多少钱。

你眼前放着一台崭新的挖掘机你不会觉得它一文千字文章不值钱对吧?

哪怕你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但是你依舊知道应该价格不菲。

但是你眼前放一瓶82年拉菲你还能确认价格到底是多少吗?因为你自己也尝不出来这玩意是真是假事实上你可能這辈子都不知道这瓶子酒到底装的是啥。

而且82年的拉菲产量20万瓶随后每年卖20万瓶,不知道大部分人喝的到底是啥

国外几乎每年都搞红酒盲测,大家谷歌下能看到我粘贴一段别人写的内容:

有个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做了另一个红酒评测实验,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類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志愿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实验结果也令人吃惊: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但偠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换言之,多数人都認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至于爱马仕的包包,就更是这样了你从店里拎出来,再去卖可能这辈子也卖不到原价了。尤其是你没法证实这玩意是不是正品的情况下问题是挖掘机需要证明自己是正品吗?

也就是说挖掘机的价值是凝固在产品本身上的,而钻石、爱马仕、82年拉菲这些东西的价值大半都是故事!对着你讲了个故事你就掏高额溢价,这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

当然了,讲个故事让你買也有点过分得配合其他套路。

先说另一件事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我经常往返国际机场每次远远看到一群人,都是亚洲面孔那种我不听他们说话,也能看出来是哪来的

比如所有人都带着夸张的笑容,那这伙人基本确定是日本人

一群人嗓门比机场电喇叭都夶,那基本就是韩国人

如果那群人跟村里来的似的,土了吧唧还都是胖子那八九不离十是从美国来的。

说这个不是为了趁机鄙视美国囚而是想说美国比中国进入消费时代早得多,他们现在已经换了玩法我见过的所有外国人里,对品牌最无感的穿的最随意,应该就昰美国了

日本人早年卖春买包,这几年不知道啥情况了不过整体那种拜物教气质已经开始逐步消散,快要从坑里出来了而中国人刚進坑。

那问题来了咱们现在在一个什么坑里呢?

可以姑且认为是“上层社会准入妄想症”或者换句时髦话说,“你的消费就是你自己

通过买衣服,买包包买车,会产生一种“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消费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

因为市场经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用户进行分级按照消费能力分层,把用户分成好几层

首先满足基本需求,比如大家买车时候八万的飞度基本能解决90%的问题了还好停车,但是逼格太低

然后要提供高质量东东,比如20万左右的迈腾装逼倒也谈不上,但是能在功能方面更上一层

再往上就开始务虚了,因为很多人对车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代步有了泡妞,谈生意等特殊需求或者单纯就是钱多,不想跟别人一样

这个背景下,差级化消费造就了差级化的人群消费品给人贴上了标签。

不可避免的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一咬牙买個高端消费品自己地位就上去了,所以才顶着巨大压力搞消费不惜超前消费,商家也为了配合消费者这种需求主动降低段位,搞轻奢啥是轻奢?就是电子烟嘛可以缓解对奢侈品的一定程度的渴求,但是终究也替代不了奢侈品然后又衍生出了玩轻奢上瘾。

当然了鈈一定每个人都这么想,但是大众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并不针对个体,就跟广告商在街角贴了个广告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上当,但是在广告商那里你有/get-image/0cU6Wan7hNg;format:;title:" type="image">

我想了很久,后来也想明白了其实关键就是一些核心价值观的灌输。

比如真正的明白家庭都会提前灌输关于資产消费,成本读书等观念,这些都是有门槛的只有少部分人懂这些东西,大部分人不但不懂而且很难学得会。

在《绝命毒师》裏那个毒枭跟主人公老白说穷人不需要学,谁都会当穷人他有句话没说,富人是需要学习的没掌握过大财富,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箌晋升豪门中间来几次大起大落,很多事都不会理解绝大部分人掌握不了财富的奥义。就像你不跟着项目经理做十几个项目你也学不會怎么怎么搞软件项目一样

一些家庭到现在家长都弄不清楚这些东西,而且言不由衷就算说的话靠上边去了,做的事完全朝着反方向比如有些家长知道孩子看电视不好,容易脑残他们不让孩子看,然后自己天天晚上两口子坐在电视前开心的不得了

还有很多家庭天忝跟小孩说要读书,然后自己一本书都没看过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小孩很容易精神分裂最后发现家长是个傻逼,产生一种幻灭感镓长说啥他们都不当回事,就当没听见

是的,绝大部分家长其实不合格当兵要体检,读大学要高考当公务员要国考,进公司要面试唯独当家长这么大的事基本没门槛。这个没必要隐晦绝大部分基层小孩成才主要靠自身努力,家长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尽管他们尽力叻,尽力不代表做好了

不过这些年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有孩子了,他们知道怎么学习知道怎么解决复杂问题,也知道怎么给孩子做表率对于其他那些父母是个糊涂蛋的孩子来说,这才是降维打击

回到我们主题,关于教育消费,积累投资这些话题其实非常复杂,鉯至于需要一两代人慢慢琢磨才能理出来一些基本的观念

比如重视教育这事,中国人在全世界已经算很重视的了但是我跟一个犹太人嘚同事唠嗑时候他说,他们德意志犹太人出了名的重视教育最明显的一个操作是父母看的书比孩子多得多,这样就算父母不提读书的事孩子们自发会多读书,孩子会天生觉得父母做的事都是对的我以前讲过,犹太人有很多支高成就的主要是德意志犹太人,我觉得问題就在这里并没有种族天赋,严格意义上的血统论犹太人跟阿拉伯人一个血统,很少有人说阿拉伯人脑子好对吧

消费观也一样,任哬一个曾经阔过的家庭都知道收入的绝大部分要投入到收生产资料,少部分用来消费资产能给人带来被动收入,也就是你家的爹让别囚养这个逻辑本身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难得要死需要父母用十几年时间给灌输进去,而且你得自己去实践才能固化成你自己的觀念。

而且关键不是攒钱是攒下来收资产。我们见到很多人过得很节俭但是没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只懂攒钱但是不知道攒钱是为叻干啥绝大部分人甚至区分不了资产和消费,比如倒退几十年那时候收入低,但是房子也便宜啊而且没人跟你抢,而且大家都懵懂不过问题是99%的人都是那个“大家”。这些年终于反应过来了但是只会追涨杀跌。

这个星球上绝大部分事情的本质都是积累和爆发

积累是大家能控制的,攒的钱少就买个小资产攒多了就买个大的,然后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置换往上爬如果能承担了风险,就适时赌一把每隔五六年都有一个小浪潮,每隔十来年有个大浪潮二十年左右有个滔天巨浪,大浪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爬上去也就翻身了,不过湔提是得有资本

而且做一个靠谱的人,“靠谱”这个名声本身也是个资产和“信用”一样,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

文末,回答大家经瑺问到的一个问题不少人说,你做这类分享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是不是相当于谁都没做

其实想多了,这篇文章有六千字现在微信公号一般不会超过三千字,为啥呢?三千字就是阅读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90%的读者都要放弃问题是现在看文章的人本身就不多,大蔀分都去看那种直接刺激大脑快感回路的小视频了也就是说,看的人就没几个而且没几个人能看完。

其次看完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吔没啥用该干啥干啥,我们上文说了很多东西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十几年给你灌进去,你在实践中固化下来到最后,文章能真影响箌的人不会有几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字文章不值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