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这音乐一听就想哭的钢琴曲,芳华

原标题:军歌嘹亮|电影《芳华》主题音乐欣赏

电影《芳华》讲述的是一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部队文工团里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段生活的经历很难有感同身受的。故事中每个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把人们带入到那个铭心的历史记忆中,最为巧妙的是影片中大段大段的背景音乐把电影主题渲染到了极致,与两代人之间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感情共鸣,以光影的形式诉说着青春的印记。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欣赏这组电影中的主题音乐。

舞蹈《草原女民兵》通过蒙古族女民兵军事训练生活的侧面,歌颂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广大女民兵百倍警惕、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雄气概。舞蹈以战斗演练为纽带,以演练中的军事动作为依托,表现了毛泽东时代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女民兵容光焕发、气度不凡的精神风貌,塑造了英姿飒爽的蒙古族女民兵形象。

“舞”——《草原女民兵》舞蹈动作大部分是军事演练中的军事动作,但观众眼中看来,那扬鞭催马、战旗猎猎、战刀闪亮以及搏击暴风雨、跨马横枪等高难度动作,矫健中展现优美,优美中展现魅力,魅力中展现成熟。把蒙古族女民兵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和美丽的身姿、充满激情的生活、崇高的理想境界都生动地表现出来。舞蹈很美、画面很美,意境也很美。

“乐”——《草原女民兵》高昂优美的音乐主旋律贯穿全剧始终。悠扬的笛声和二胡、马头琴婉转动听;激越铿锵的交响乐回肠荡气;首尾呼应的插曲抒情优美。漂亮的舞曲和漂亮的舞蹈交汇,使尽管只有9位舞蹈演员出场的这场舞蹈产生了波澜起伏、声情并茂、画龙点睛、有声有色的效果。由于音乐创作旋律之美与舞蹈旋律之美完美地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因而把女民兵英姿飒爽巡逻边疆、奋勇不屈与暴风雨搏斗、斗志昂扬挥汗练兵场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优美无比的舞姿、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排山倒海、波澜壮阔、激情汹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生动画面,让人领略到美不胜收的艺术画卷,感受到深深的艺术震撼力,得到难得的高雅艺术熏陶。

“景”——《草原女民兵》舞台背景十分简洁,完全不像现在这样灯光闪耀、雍拥华丽。有人说,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的原因吧。但是,出色的舞蹈和音乐,却把简洁的布景带活了、有生气了。而观众欣赏的目的也正是要看舞蹈美不美,而不是布景。

舞蹈《草原女民兵》全剧不到15分钟,短小精悍,舞美、曲美、歌美、人美,不仅有神有韵,不愧高雅之作,更难能可贵的是雅俗共赏,一般观众听众都能看得懂,听得懂,是“听得懂的音乐”,“看得懂的舞蹈”;不仅现场看演出、观录像觉得优美漂亮、打动人心,而且光是凭录音“听”演出,也能让人觉得津津有味,脑际中不知不觉展现出演员的丰姿和舞蹈的漂亮画面,不像是一些舞蹈,现场看演出还可以,但听录音却不怎么样。据此,不少人声称:《草原女民兵》不失为中国舞台艺术上“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佳作。

舞蹈,贵在主题、舞姿、音乐、服装、道具、演员形象及场景七者的完美融合与统一。而前三者尤为重要,是舞之“魂”。《草原女民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问世,尽管让人感到政治气氛比较浓,但由于前三者的珠联碧合,使整台舞蹈变得“‘魂’有舞‘活’”、健康向上,什么时候都能深深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心底共鸣。

洗衣歌,李俊琛词,罗念一曲。作于1964年。是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歌。它的创作酝酿过程达十多年之久。在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斗中,在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些难忘的岁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形式表现它。一次藏历新年拉萨人民拥军活动,为部队拆洗衣被,作者从这动人的场面中得到了创作的启示。编舞者李俊琛在提纲里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加桥梁、收青稞、盖新房……”这些平易通俗但却深含情谊的话语,拨动了曲作者的心弦,他就以此为歌词,谱成了这首深受军民喜爱的《洗衣歌》。

这首歌汲取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等藏族民间音乐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浓郁清新,藏族的特点更为鲜明突出。这首分节歌只用了八个音,然而丝毫不觉单调。“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舞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西藏军区歌舞团荣获奖项:1964年荣获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编导奖、表演奖、作曲奖、舞美奖。《洗衣歌》是一支在当时中国舞坛广为流传的优秀舞蹈作品,它以欢快的节奏,热烈的场面,真挚朴实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内涵,载歌载舞的形式,风趣活泼的戏剧场面,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被誉为歌颂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经典之作。

(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全剧)

1972年初,北京天桥剧场。芭蕾舞剧《沂蒙颂》举行试验性公演,一炮打响。怀抱婴儿的英嫂,用自己的乳汁救下解放军伤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3年后,精编版《沂蒙颂》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这部红色艺术经典从此有了更多的知音。“大家熟悉的精编版《沂蒙颂》,正式公演是在1973年5月16日。”

像记得自己孩子生日一样,38年前的这个日子,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该剧编导李承祥的脑海里。这位年届八十的老人,是国家一级舞剧编导、著名舞蹈家,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时光转瞬折回40年前,李承祥述说着尘封的往事:京剧《红嫂》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夸奖,提出希望能改编成芭蕾舞剧。

创作组于1971年初接到任务,在此后的6个月间,先后六下沂蒙山区采风。“我是第一批下去的,到了沂南县横河大队,我和舞美、作曲三人一起就住在老乡家里。那时候,很多红嫂式的人物还健在,我们就带个小本子深入到山沟里去采访。山路不通汽车,下去全凭走路。到哪儿都有老乡拉着去采访,创作组仅走访当年救护过解放军伤病员的大娘,就有100多位。”李承祥感慨,踏上沂蒙老区的红土地,就会明白“鱼水情深”这四个字的分量。在革命老区,当年家家都是医院,人人都是护士,老百姓对子弟兵比自家人还亲。《红嫂》的原型在沂蒙老区,但在战争年代,类似红嫂的妇女何止成千上万。

老区人民的纯朴善良,不仅成为丰富的创作素材,更成为李承祥最珍贵的记忆:看我们穿得单薄,大娘们非要把一叠布票塞到我们手里,叮嘱说回去后一定要做件衣服啊!老乡们自己吃得再差,都要想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一碗面条盛上来,吃到最后,发现底下还藏着一个鹅蛋,这本是他们准备卖了补贴家用的呀……“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剧中,由《沂蒙山小调》衍化而来的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不胫而走,并传诵至今。作曲刘廷禹说:“在沂蒙山革命老区,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而舞剧《沂蒙颂》所描写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沂蒙颂》诞生之后,曾多次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演出,1976年还出访德国、奥地利等国。而让李承祥和女主演程伯佳记忆犹新的,是在沂蒙老区的那场演出。北京试演后不久,剧组全体成员带着新生的《沂蒙颂》回到“家乡”。老乡们搭起土台子,用盖汽车的油毡布铺在台上,除了一些小型道具外,英嫂做饭的炉子等都是从老乡家里现借的。听说首都的剧团来跳“脚尖舞”,热情的乡亲们从十里八方赶来,崎岖的山路上有很多独轮车推着老大爷、老大娘前来看戏,山坡上站满了观众。当地干部后来告诉李承祥,共有4万人一起观看了这场戏,可谓创下了纪录。

《沂蒙颂》出现在电影《芳华》中是文工团接到解散的命令之后为部队战士最后的一场演出,这段让何小萍从疯癫状态唤醒的舞蹈,在何小萍如痴如醉地空旷大地上的独舞,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凄美!此时,观众席上一片吹嘘抽泣。

文工团要解散了,他们举着茶缸,盛满白酒,满眼含泪,唱起这首歌!“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场上女兵慰问演出时唱的就是这首歌。“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还记得吗?演出结束,萧穗子被临时派去当通讯员,下面图片就是萧穗子跟战友离别的场景。

邓丽君的歌,它作为当时最新潮的音乐传到文工团,文工团的男兵女兵都惊呆了!用刘锋的话,就是“句句往心里钻啊”!听邓丽君的歌要有气氛,用一块红布蒙在灯管上,营造了那个年代的一种浪漫。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电影《小花》以“两朵小花”(赵小花、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特定场景适时地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以“反色调”的处理方法与“翠姑跪走风车矶”这个场面同时出现,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称赞,而是通过委婉的叙说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银幕上,一方面是翠姑为救哥哥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

首唱者李谷一老师收放自如的“气声唱法”的运用,使其旋律虚幻飘逸。优美中略带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里,《绒花》不是对何翠姑艰苦攀登这一画面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电影插曲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与画面相对位而存在。抒情的音乐和艰苦攀登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撼,为翠姑这一人物的塑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影结束时响起的就是这首歌,估计你走出影院,脑海中萦绕的也是这首歌。“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代人的芳华,就在这首歌中落幕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听就想哭的钢琴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