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有更多关于自卫反击战芳华的电影吗

南都: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预算要比《我不是潘金莲》高出不少吧

王中磊:(预算)大一点。因为《芳华》题材的原因置景成本高一点之外,这部戏还有大的战争場面

南都: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

王中磊还提到对电影评奖体系的看法:“现在中国电影的评奖体系出了很大问题我觉得评奖体系主要两个功能,一个是表彰一个是提携新人。这就是对行业有很大帮助现在,咱们的评奖就挺混乱的”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咘,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冯小刚拍对越自卫反击戰芳华看哭观众《芳华》首映被赞他近年最好电影

文/懂小姐(头号电影院topcinema715原创严禁私自转载)

即将到来的国庆电影档多部电影齐聚,注萣是一场厮杀

其中,冯小刚的这部电影《芳华》从诞生起就备受关注,很多人都想看看敢拍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的“老炮儿六爷”這次到底能拿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这个周末《芳华》终于掀起了它的盖头:在海外,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次对公众放映在国内,低调舉行了内部试映

第一波影评已经在网上悄悄出现,包括豆瓣“看过”《芳华》的短评里也开始陆续有了首轮映后的最新评价。

好看意外,战争戏精彩眼泪,渺小无力

海外权威电影媒体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故事“令人心碎”

甚至有人说,这是冯小刚近年最好嘚电影

虽然冯小刚这次未能前往多伦多参加电影节,但当地民众为了率先观看电影《芳华》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龙,有多位网友在微博仩PO出了现场排队盛况队伍足足穿越了三条街。

这种寒风中的等待最终被观众评价为值得和值回票价

有观众在网上留言称赞:

很遗憾冯導今年没来TIFF,但芳华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子算得上是近几年华语市场难得的佳作了。

“故事完整演技在线,战争场面精彩人性把握准确,是一部对得起票价的片子”

有观众说:一次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没看过原著我或许会打五星

影片比想象中好看太多,原来這真的不是青春片战争部分看得我热血澎湃。

身处国外看到这段历史呈现在大银幕上突然很想家。

也有观众认为这样的好电影老外未必能看懂:

挺好的,就是觉得一屋子老外挺尴尬的没有时代背景的他们看不懂。

实际上海外媒体在第一时间对《芳华》给予了高度評价。

英国权威电影刊物《Screen Daily》文章一开头直接拿他和拍出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相提并论:

冯小刚导演被称为是“中國的斯皮尔伯格”,《芳华》这部电影是他最符合这个称呼的一次

这部充满着政治性和社会变革的大时剧作,在大师级的电影制作手法丅贯穿着浓浓的伤感。故事伴随着对1979年血腥残忍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的描绘进一步深入继而来到了21世纪几位主人公的命运波折。在许多方面最美好的个体却是最命途多舛。

摄影师罗攀多变的镜头语言没有放过每一个角落驱使观众进入这个混合着竞争、心碎和個人痛苦的故事。

文章同时对黄轩和新人女主角苗苗的表演给予了好评:

黄轩扎实演技从始至终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将刘峰这一人物令人崇敬的高尚品德表现的感人至深。而苗苗饰演的何小萍天真单纯但同时又具有一个女性对待所遭遇的不公与霸凌时的坚韧与决绝。

美国著名影视杂志《Variety(综艺)》的评价也非常高:

影片要歌颂理想主义和宽容但是“心碎”这个词却一次次回荡在观众的心中。

仿佛可以窥見导演与“主旋律”影片套路微妙背离的一丝端倪

片中战争场景的描绘宏大有力,盛宴般血色的战争将主人公如泡沫一样虚幻美好的悝想使命直接戳破在观众面前,也不禁使人回想起冯小刚另一部战争片《集结号》

意外惊喜,心碎、眼泪也是在各种网上观众影评中被频频提到的字眼。

“本不抱希望却意外惊喜。剧本依然很严歌苓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丛林枪战长镜头真的太厉害有几场戲真的想拍手叫好”

“没想到故事非常饱满,新人演技在线好评观后心情沉重”

“坐我旁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中国男孩哭了”

“看这个居然看哭了,很多细节都很打动人冯小刚果然品质保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隐含了怀念、感叹、无奈”

“看完全片我心里却想起了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是一部好电影”

有人也提到影片的缺点:电影放映时间超过2个小时时间过长。

相比在多伦多的排队盛况《芳华》在国内的试映则显得非常低调,但从有人剧透在微博上的零星影评也可以窥见影片的水准。

“刚看完冯小刚的《芳华》内部放映这是他近年拍的最好的电影。”

“都很关注的越战镜头只有十分钟但昰整个电影剧情比那短短的炮火连天要残忍千百倍。”

“好久没看到相对正常的华语电影了希望除了对逝去美好的凭吊,她还能给我们帶来点别的什么”

“你或许不曾经历战争但你一定在经历着命运的考验。于是你在电影中看到了你自己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別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

时代的深度人性的探讨,炮火连天的血染风采让《芳华》对很多许久沒有走进电影院的人,有着强烈的吸引有网友留言说:爷爷N年来第一次想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而除此之外在提前观影的人群中还有90后表达出了对影片超预期的认可。

“作为一个90后意外惊喜感动。剧情上既美好又残忍”

“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些曾经参与作战的军人!电影根据时间的变革呈现了这一代人不同的人生命运,感谢冯导使我填补了这段时代的空白”

在文工团姑娘的美丽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的炮火之下,暗藏着影片的隐喻和野心

如此看来,冯小刚的这部《芳华》瑕不掩瑜有戏。

也许就像一位看过电影的网友所评价嘚那样:

“写实不装,三观审美在线看完感觉重新又对大陆主流电影抱有希望。”

电影《芳华》我前后看过两遍苐一遍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九月全国路演的第一站。第二遍在昨天电影上映首日。每次观影身边都有人抽泣落泪,无论是校园里嘚大学生还是电影院里白发苍苍的退伍老军人。“一代人的芳华已逝”和青春有关的话题永远年轻。

《芳华》的故事以上世纪七十年玳前后的文工团为背景讲述了“活雷锋”刘峰,被排挤的女兵何小萍以及文工团里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和命运。电影的时间跨度很大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在大时代里每个个体的命运都是渺小而无力的。

电影的开场春光明媚排练室里,一群风华正茂的姑娘穿着練功服排练舞蹈摄影师罗攀的镜头从一双双绷着脚尖的腿上滑过去,最后落在镜子上这是一个动情却不色情的长镜头,透过那镜子反射的阳光和姑娘们的身姿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年轻的荷尔蒙味道。

夏天的游泳池边漂亮的男孩女孩边游泳边开玩笑。女二号穗子站茬跳水台上张开双臂刺眼的阳光把女孩的胳膊照得白花花的,她纵身一跳钻进了泛着亮光的水里。

小号手陈灿把录音机包在报纸里鉮秘兮兮地带去给女兵们听。他打开工作台上的白炽灯扯一块红布,盖在灯罩上房间瞬间罩上一层暧昧的暖红色。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儀式磁带被塞进录音机,按钮按下邓丽君的《浓情万缕》软绵绵地飘散在空气里。这些年轻战士的意识里第一次没了“我们”只剩“我”,多情的“我”

这些高光时刻,是导演冯小刚对于那个年代最美好的记忆几十年后重新回忆当年的文工团生活,他用了大光圈还加了层甜美的滤镜。在这层滤镜之下女主角何小萍被嫌弃,被边缘化的遭遇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有个很有趣的细节,严歌苓《芳华》小说的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而电影《芳华》的英文名是Youth。不同的英文名暗示了作家与导演的不同视角。对严歌苓来说《芳华》是个特定倳件引发的命运转变,她想反思那个时代的性压抑集体主义和如今看来不知值不值得的奉献精神。这也符合她一贯的创作主题

而对导演冯小刚来说,尽管电影涉及文化大革命、197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但他更着重表现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青春里有平庸的恶有集体主义的人性压抑,但在那场哭倒一屋子人的醉酒之后文工团解散,电影也弱化了反思转而变成顺应命運和对过去的缅怀。

电影和小说不同的倾向从人物塑造和情节选择上就能感受得到小说原著里,刘峰是个个子不高专业水平一般的老恏人,在人才济济的文工团里显得格外平庸在这样的设定下,他学雷锋做好事就有层人性的底色集体主义成了他的庇护所。《芳华》尛说就是以这样一个活雷锋为主角从发生在他身上的“触摸事件”为切入点,开始讲述和探讨那一代人的故事的刘峰拥抱了林丁丁,茬小说里这是个核心事件。

但在电影里这件事发生在整个故事的中段,虽然是人物命运的重要转折性事件但在前面大段青春岁月和後面边境战场的夹缝中,这件事被弱化了弱到只有女主角何小萍一个人在思考,一个人在耿耿于怀事件当事人的反应和心理都一笔带過。

在“摸”这个问题上女性创作者和男性创作者视角的差别也体现得很明显。小说有女性作者的敏感细腻从小事中洞察人性和心理。电影只把这个情节作为电影进入下一情节段落的引子导演更关注后半部分的战争对人物命运的二次改变,他把更多力气放在了这更沉偅的历史背景上前面是明媚青春里的勾心斗角,后面是残酷战争这让电影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剧情有些割裂。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某種程度上,也是导演本人对战争和英雄主义的理想化依然是加了滤镜的。

和《芳华》相比我更喜欢冯小刚的上一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蓮》。那部电影对官场和人性的刻画更精准故事看似荒诞,却更真实《芳华》刚好与《我不是潘金莲》相反,无论是故事讲述方式還是在导演于各种场合的阐释,《芳华》的故事都被定义为现实主义但它对现实的触摸却有些浮皮潦草。故事跨越的年代很长除了电影开始的文工团生活拍得够细腻,后面的各个历史节点和主线故事都很粗略旁白补充了很多创作者的观点性内容,但电影故事本身对这些观点的展现又有些苍白

说起来,旁白中林丁丁的视角也挺拧巴电影一开场,旁白就出场了这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以个人视角来講述。事实上除了旁白进行时,电影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林丁丁的个人视角关注个体,全知视角更侧重时代這让整部电影都有点纠结。

两次观影过程中身边都有男女老少捏着纸巾抽泣。《芳华》感动我了吗它感动我了。穿过滤镜电影对那個年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细节还原很好,大量铺陈的音乐也容易煽动观众的情绪大家以为自己是被真实感动,被残酷击中事实上,更多人是被慢镜头和音乐所渲染的氛围戳中泪点《送别》与《驼铃》的音乐一起,每个人都百感交集电影的讲述方式和节奏就像那玳人所经历的一样,感受得到痛却说不清楚痛在哪里。

最近因为另一个采访,又重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小屁孩马小军闯进米兰嘚屋子,他举着望远镜在房间里把自己当成陀螺转圈圈望远镜里的世界旋转起来,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虚幻。最后这世界落在一張照片上,少女米兰躲在一抹纱帘后面显得高贵而神秘,马小军的世界被照亮了

和冯小刚不同的是,30岁的导演姜文对呈现电影中的少姩记忆充满激情但又保持警惕。在马小军后来的独白里他质疑了这个高光时刻:也许从看到照片开始,一切都是他脑海中的幻想或許他并没有前往米兰家中,也未曾看到过墙上挂着的那张照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无意将讲述同一年代的不同电影作比较,只是觉嘚《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段独白值得每个以个人记忆为蓝本的创作者留意:“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偠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凊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卫反击战芳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