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细菌可以用柠檬酸盐做不用碳源的细菌

【摘要】: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在制药业、食品业及化妆业等具有极多的用途,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工业柠檬酸主要是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通过发酵方式获得的。近年来世界粮食短缺,价格飞涨,使柠檬酸产品的低价优势不断减小。木薯淀粉和菊粉是新型工业非粮食原料,其水解产物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是生产柠檬酸的良好碳源,将这2种非粮食原料运用于柠檬酸的工业生产,在降低成本、节约粮食资源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柠檬酸的工业生产菌株主要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但该菌发酵产酸易引起环境污染且其菌体结构不利于遗传改造。产酸酵母菌解脂耶罗威亚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能弥补黑曲霉产酸的不足,因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了扩大产酸酵母菌种的筛选范围,我们对实验室现保存120株海洋解脂耶罗威亚酵母菌进行了筛选,获得了1株高产柠檬酸的菌株Y. lipolyticaSWJ-1b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编号2E00068)。该菌利用甘油(40.0g/l)发酵产酸量为24.0±0.7g/l (柠檬酸生产力0.20g/l h),高于陆地同种酵母菌相同条件下的发酵产酸量。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菌发酵产酸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其用于产酸培养的最适浓度为40.0g/l,发酵产酸量为25.5±1.2g/l (0.21g/l h)。 IFO0111可以产生大量的淀粉酶,可使用该菌产生的淀粉酶先将木薯淀粉水解,所得木薯淀粉水解液(碳源浓度40.0g/l)进而被用于发酵产酸,其柠檬酸产量为29.4±0.3g/l (0.25g/l h)。而在2-l发酵罐中分批补料发酵培养时,柠檬酸产量达60.2±1.8g/l (0.21g/l h)。 最近几年我们实验室研究发现菊粉(Inulin)也是发酵工业很好的原料,Y.lipolytica SWJ-1b同样不能产生菊粉酶,为了使产酸菌株能够直接利用菊粉发酵产酸以简化发酵生产工艺,我们将菊粉酶活力较高的马克思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 CBS6556的菊粉酶(Inulinase)基因成功整合至Y.lipolytica SWJ-1b的基因组DNA,并通过表面展示技术将该基因表达的菊粉酶展示于Y. lipolytica SWJ-1b细胞表面,得到具稳定菊粉酶活力的转化菌株INU-87,其表面展示菊粉酶活力为22.6±0.8U/mg细胞干重,具有较高的外切酶活性。研究发现该表面展示菊粉酶与菌株K. marxianus的原始菊粉酶性质基本一致,且表面展示技术的应用使该酶易于回收利用。转化菌株INU-87在菊粉培养基(菊粉浓度40.0g/l)中一步发酵产酸时,柠檬酸产量为31.2±1.6g/l(0.26g/l h),其在2-l发酵罐中发酵菊粉(100.0g/l)产酸量可达68.9±2.4g/l(0.22g/l h)。转化菌株INU-87以非粮原料菊粉一步发酵产柠檬酸,节约了粮食资源,降低了柠檬酸的生产成本,简化了非粮原料发酵产酸工艺,对柠檬酸的工业生产具有深远意义。 产酸酵母菌最大的缺点在于发酵产酸过程中副产物异柠檬酸(Iso-citrateacid, ICA)产量和菌体油脂(Lipid)累积量较高,对柠檬酸产量的提高极为不利。产酸代谢途径中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so-citrate ACL)则促进油脂累积。为了减少发酵产柠檬酸过程中的副产物产量,本实验通过转化菌株INU-87ACL1基因敲除和ICL1基因超表达,得到遗传改良菌株IAI-30。该菌株的ACL1基因表达量降低了18.9%,受该基因控制的ACL酶活力明显降低;同时,其ICL1基因表达量增加了259.4%,ICL酶活力有较大提高。经测定遗传改良菌株IAI-30的油脂累积量和副产物异柠檬酸的产量都明显降低,其在菊粉产酸培养基(菊粉浓度40.0g/l)中发酵产酸量增至36.0±0.6g/l (0.30g/l h)。而遗传改良菌株IAI-30在2-l发酵罐中一步发酵菊粉(100.0g/l)产酸量可达84.0±1.6g/l (0.39g/l h)。遗传改良从基因水平上对产酸菌株的产酸代谢途径做出了一定调整,降低了发酵产酸过程中的副产物产量,有效提高了柠檬酸产量及碳源转化率。 利用钙盐法从发酵液提取得到柠檬酸结晶,反复纯化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提取的柠檬酸样品纯度高达95.0%(w/w)。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摘要】:应用MicroResp~(TM)方法研究了4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的代谢特征.结果表明,甲酸、草酸、柠檬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源总利用率均高于对照,苯甲酸则与对照没有差异.各有机酸之间进行比较,柠檬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总利用率最高,苯甲酸最低;碳源代谢的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为苯甲酸柠檬酸≈草酸甲酸;综合而言,柠檬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最强.4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处理下,4大类碳源底物的利用率大小顺序表现为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芳香族类,其中,海藻糖和γ-氨基丁酸的利用率占碳源总利用率的比例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敏感碳源是糖类;各有机酸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都与对照显著不同,柠檬酸处理下碳源代谢特征与其它3种有机酸明显不同.综上所述,甲酸、草酸、柠檬酸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其中柠檬酸效果最好,可将添加较高浓度的柠檬酸作为提高土壤碳周转率的一种方式.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杜毅飞;方凯凯;王志康;李会科;毛鹏娟;张向旭;王婧;;[J];环境科学;2015年11期
王文鹏;毛如志;陈建斌;朱书生;汤东生;朱有勇;何霞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0期
孙玉青;张莘;吴照祥;伍松林;胡亚军;邢颖;陈保冬;;[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11期
黄玉茜;韩晓日;杨劲峰;韩梅;白洪志;;[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程存刚;赵德英;吕德国;姜曼;杜国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4期
江玉梅;谢晶;曹广泮;陈成龙;徐志红;刘苑秋;;[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刘纯;黄红娟;张朝贤;王茂云;陈小奇;王金信;;[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7期
王娟;张丽君;姚槐应;;[J];中国水稻科学;2013年01期
张秀;夏运生;尚艺婕;赵青青;史静;;[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1期
杜莹;黄兴学;周国林;汪爱华;张润花;王斌才;邓耀华;林处发;;[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24期
章武;胡美姣;高兆银;李敏;刘国道;南志标;;[J];草业学报;2016年12期
曲同宝;于淼;朱悦;杨欣;杨智明;;[J];草业科学;2016年12期
陈学森;张瑞洁;王艳廷;王楠;姜生辉;许海峰;刘静轩;王得云;曲常志;张艳敏;姜远茂;毛志泉;;[J];园艺学报;2016年12期
王岩;王素华;张树明;张作新;韩捷;;[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年09期
湛迈城;向佐湘;陈信;雨奇;黎人萍;;[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25期
潘丽媛;肖炜;董艳;李龚程;张乃明;段红平;张仕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邓娇娇;周永斌;杨立新;张淞著;李慧;魏亚伟;邓继峰;秦胜金;朱文旭;;[J];生态学杂志;2016年10期
杨丽华;龚道新;袁雅洁;周健;肖浩;;[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7期
张广帅;林勇明;马瑞丰;邓浩俊;杜锟;吴承祯;洪伟;;[J];环境科学;2015年02期
靳振江;汤华峰;李敏;黄炳富;李强;张家喻;黎桂文;;[J];环境科学;2014年11期
程存刚;赵德英;吕德国;姜曼;杜国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4期
毛如志;王文鹏;李彬;何霞红;;[J];土壤与作物;2014年02期
张玉岱;李同川;张道勇;贾曼莉;郭宏;李会科;曹卫东;;[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杨玖;谷洁;张友旺;胡婷;史龙翔;张文纬;邵启凡;李玉娣;付青霞;高华;王小娟;;[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闵三弟,章家骐,卢善玲,蒋筱仙;[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3年02期
庄铁诚,林鹏;[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6期
张德明,陈章和,林丽明,黄群声;[J];生态科学;1998年01期
田育军,林杉,赵笃乐,吴文良,胡恒觉;[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于建垒,宋国春,万鲁长,曹德强,于迎春;[J];微生物学杂志;2000年03期
陈灏,唐小树,林洁,张伯生,任大明;[J];微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芸;许发伦;廖家莉;刘宁;杨远友;李磊;;[A];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王仁卿;张明才;;[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林先贵;;[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佘文文;姚俊;;[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王金花;朱鲁生;王军;谢慧;;[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趙震慶;;[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谭周进;周清明;肖启明;;[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聂盛仙;缑武龙;张丽娟;张志红;李华兴;席荣宾;赵兰凤;俞建刚;;[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葛体达;袁红朝;吴小红;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周朋良 吕铭辉 谢荔;[N];山东科技报;2014年
记者 谢江涛 通讯员 葛体达;[N];广东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冰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闫晗;[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扬;[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用碳源的细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