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会使场强产生急剧衰减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0岁,大学=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是多年的三好学生和班干部,经常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班里同学都是各地来的尖子生.他的成绩只排在中下等水平,。里很失落,暗下决心要把名次提上来。但事与愿违,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名次没升反而下降了,甚至还出现了不及格。为此父母极为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感到自己很没面子,老师不重视他,同学们也都看不起他。因此情绪低落.内心苦恼、焦虑。他觉得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关心他了。班长是一位女同学,对他学习、生活等很关心:他也愿意和班长讲讲自己的心里话,自己感觉喜欢上了班长,于是鼓足了勇气,表达了爱慕之情,但班长明确告诉他自己有男友,不能接受他的感情。初次恋爱就失败,他惑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兴趣明显下降,慢慢的不愿与人交往,整日没精打采、闷闷不乐。近半年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常头昏、头痛,晚上入睡困难,全身疲惫不堪。记忆力大不如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现在学习成绩已排到班里的倒数几名,父母、老师和同学注意到了他的问题,多次帮助他。但他觉得很无助,自己觉得没什么希望,这学期已无法上学。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对他要求严格,非常重视他
的学习成绩,希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继承他们的事业。求助者初=时,因课间和同学在
讲台上打乒乓球被老师严厉批评并一同被罚站,当时觉得很丢人,留下。理阴影。求助者性
格内向,从小争强好胜,追求完美,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各题
[&问答题&]
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精神状态、身体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20分)
[&问答题&]
对本案例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30分)
[&问答题&]
对该求助者的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什么?(25分)
[&问答题&]
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咨询师应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25分)[转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
全文来自《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主编:郭念锋,民族出版社,2012年,132-151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 &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ABC的过程。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绪及行为反应C使比较容易发现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则难以发现。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等。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当人们坚持这样的观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咨询师可以根据上述特征,寻找、发现、准确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 & 在诊断阶段,咨询师还应该注意求助者次级症状的存在,即求助者的问题可能不是简单的表现为一个ABC。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可能很多,一个问题套着其他几个问题。例如有一位大学生,在一次考试不及格(A1)后变得很沮丧(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应该是个出色的好学生,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绪(C1)很可能会成为新的诱发事件(A2),引起他另一种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是个永远快乐的人,而绝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忧心忡忡”(B2),从而导致他更为不良的情绪反应(C2)。因此,咨询师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这种目标一般包括了情绪和行为两方面的内容,通常要通过治疗使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得以减轻或消除(陈仲庚,1990)。
& & 最后,咨询师还应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咨询师要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使他能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虽然这一工作并不一定要涉及求助者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却是以后几个咨询阶段的基础。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么以后的咨询都将难以进行。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应注意把咨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问题上,如果过于关注求助者过去的经历,可能会阻碍合理情绪疗法的进行。
& & 2.领悟阶段
& &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第一,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第二,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第三,求助者可能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无关,咨询师应该帮助求助者理解领悟,引起情绪困扰的认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认知,因此情绪困扰的原因与求助者自己有关,因此他们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和前一阶段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在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不合理信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觉。例如被人嘲笑或指责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谁也不希望它发生,这是一种合理的想法,由此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也是适当的。但同时另外一些信念如“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则我就受不了”也可能混于其中,这是不合理的观念,它会导致不良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咨询师要对求助者所持有的合理与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区分。
& & 此外,在确认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应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对问题的表面看法区分开来。例如有一位母亲,常因儿子不爱学习、调皮等行为而生气。有人可能认为“儿子不听我的话”是导致她生气、愤怒等情绪的信念。但实际上,这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想法。真正不合理的观念可能是“儿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必须听我的话”等一类绝对化的要求。因此,在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并把它们与求助者负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联系起来。
& & 这一阶段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仅凭空洞的理论性解说难以使求助者实现真正的领悟,咨询师应结合具体实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向求助者分析说明,促进领悟。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咨询师不能急于求成。有时求助者表面上接受了ABC理论,也好像达到了一种领悟,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假相。因为这可能是求助者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于是他们或多或少的存在讨好咨询师的心理,希望尽快得到一副“灵丹妙药”。这表明他们仍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对问题负责任,仍希望依靠外部力量解决问题。要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咨询师可以引导求助者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问题的根源。
上面所说的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难以领悟的情况,实际上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经常会遇到的阻抗。这种阻抗还可能表现在其他方面,从而使咨询师感到咨询停滞不前,陷入僵化的局面。造成这一类阻抗的原因可能来自咨询师和求助者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咨询师来说,如果他对求助者的问题假定的太多,没有抓住核心问题,或者自己讲得太多,使求助者陷于被动,这都会造成咨询中的阻抗;另一方面,求助者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或诱发事件,没有意识到他现在能做些什么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这也是使咨询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咨询师应特别注意这些阻碍咨询进程的因素,对其自身的问题努力加以克服;对求助者加以引导,使其从情绪困扰和过去经历的体验中摆脱出来,正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不合理信念。
& & 3.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修通”这一术语与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修通”名称相同,但却不同的含义。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修通”不是通过精神分析治疗的常用技术,如情绪宣泄、对梦和躯体症状所做的工作等来实现咨询目标。合理情绪疗法不鼓励情绪宣泄,认为这反而会强化求助者的问题,使其陷入自己的情绪困扰中而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合理情绪疗法也把求助者过去经验的联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去追求这些经验对他目前的影响。
& & 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是解说和分析,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这是整个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下面介绍常用的方法:
& &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可以通过与求助者辩论的方法进行。这种辩论的方法是指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求助者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和质疑,以改变他们的这些信念(Ellis,1970)。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先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引出你的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之处,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 &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咨询师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咨询师的提问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的特点,其内容紧紧围绕着求助者信念中非理性的成分。例如,针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要求的观念,咨询师可以直接提出以下问题:“有什么证据表明你必须获得成功(或得到别人的赞赏)?”“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的对待你?”“事情为什么必须按照你的意志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又会怎样?”等等;对于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中以偏概全的观念,相应的提问可以是:“你怎么才能证明你(或别人)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毫无价值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在这一件事情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错?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表明他们就不可救药了?”等等;针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中糟糕至极的观念,相应的问题可以是:“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你能否拿出一个客观数据来说明?”“如果这件可怕的事发生了,世界会因此而灭亡吗?你会因此而死去吗?”“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样?”“你怎么证明你真的受不了啦?”等等。
& & 在上述辩论过程中,当涉及求助者对周围的人或环境方面的那些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可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所谓“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理性观念,可以理解为:你希望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难时别人帮助你,在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别人。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的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是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如“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此,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黄金规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一般来讲,求助者并不会简单的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会寻找各种理由为它们辩解。这就需要咨询师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理智的头脑,根据求助者的回答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内容,通过不断重复的辩论,使其感到为自己信念的辩护变得理屈词穷。但是,咨询师还不能满足于此。因为他的角色不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导者。这就是说,通过辩论,不仅要使求助者认识到他所持有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求助者对这些信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咨询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认识到即使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他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
应当注意的是,各种阻抗也会在辩论中产生,使辩论显得难以取得进展或没有效果。出现阻抗的原因也在于咨询师和求助者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咨询师在辩论时没有结合对方的具体为题,或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甚至是为博得求助者的好感而不直接提出他的非理性之处,或提出问题过于婉转和含蓄,那么就会使辩论停留于表面形式。因此,咨询师一定要对辩论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一定要保持客观化的身份,对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应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对方拒绝而姑息迁就。
阻抗产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求助者身上。主要表现为他对咨询师的辩论和质疑会存在顾虑:“如果我改变了那么多,那么我就不是我了”或“如果我改变了那些必须、应该的要求,我就会变得平庸,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了”。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应向求助者指出:改变他的不合理信念并不是要消除他的成就动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须或应该成功,这就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而合理的想法则会使目标更易实现。
& 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是一种主动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认知改变技术,它不仅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主动发问和质疑,也要求咨询师指导或引导求助者对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促使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这样辩论的结果会使得比求助者只是被动的接受咨询师的说教更有成效。
&&产婆术式的辩论的基本思路是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在推论过程中会因不合理信念而出现谬论,求助者必然要进行修改,经过多次修改,求助者持有的将是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不使人产生负性情绪,求助者将摆脱情绪困扰。
产婆术式的辩论有其基本形式,一般从“按你所说……”,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即所谓的“三段式”推论,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咨询师利用矛盾进行面质,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最终建立合理信念。
& 产婆术式的具体辩论过程,举例如下:
案例2-10(摘录)
求助者,女性,45岁,机关公务员,因自己17岁的女儿不听自己的话与同学谈恋爱而非常气愤。
& 求助者:女儿小小的年纪居然不听话,瞒着我谈恋爱,我说她,她还不听,我生气能怨我吗?
&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是妈妈,女儿必须听你的话?
& 求助者:是的,应该的。
&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女儿必须听妈妈的话。
& 求助者:(插话)当然,哪有女儿不听妈妈话的道理,再说我也是为她好啊!
& 咨询师:因此,你做女儿时,你肯定听你妈妈的话。
& 求助者:嗯(不好意思),也不都是,我妈妈说得对的,我都听了,说得错的,我也没听。
咨询师:你做女儿时,你妈妈的话,有的你听了,有的你没听;而你要求你女儿必须听你的话;都是妈妈讲话女儿听,你的说法前后是存在矛盾的,对此你如何解释呢?
& 求助者:(语塞)娜可不一样,我是为女儿好啊!
& 咨询师:按你所说,妈妈为了女儿好,女儿就必须听。
& 求助者:对的。
& 咨询师:因此,你妈妈为了你好所说的话,你肯定听。
& 求助者:我听。
咨询师:因此,你妈妈为了你好,冬天怕你冷,她要求你穿棉裤,你肯定就穿棉裤。现在她为了你好,不让你减肥,你肯定不减肥。
& 求助者:(犹豫)好像也不是,我不愿意穿棉裤,几乎没穿过,我现在确实在减肥。
咨询师:你前面说了妈妈为了女儿好所说的话,女儿必须听。现在你承认妈妈说的话是为了你好,但你也没听。你的话前后存在着矛盾,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没有听我妈妈的话,我的女儿也可能不听我的话?
& 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思考)我好像明白了,我要求我女儿必须听我的话有些绝对了,可她不听我的话怎么行呢?
& 咨询师:可事实是在有些问题上,你没有听你妈妈的话,这该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思考)我彻底明白了,妈妈讲话,女儿可能听,也可能不听,不能要求女儿必须听妈妈的话。
& 咨询师:对,正是由于你的绝对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才生气。
&求助者:我理解了,谢谢你!
&【分析】上述案例是较为典型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到所谓的“三段式”推论,逐层深入,直至求助者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信念。但有时辩论一次还不能达到目的,需要多个回合的反复辩论,具体见下面的案例。
案例2-11(摘录)
& 求助者,男,35岁,公司部门经理,认为自己无能,没有本事,情绪低落。
& 求助者: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没有什么本事,人际关系也不好。
&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自己很无能,没有什么本事,人际关系不好。
& 求助者:是的。
& 咨询师:既然无能、没有本事,因此你肯定不会做饭,不会开车,找不到工作。
& 求助者:不是这样的,我会做饭,我会开车,我现在有工作,还是部门经理。
咨询师:你前面说自己无能,没有什么本事,现在说到自己会做饭,会开车,还是部门经理,这些都是能力的具体表现,你的话前后是存在矛盾的,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嗯(沉默),我好想不能说自己无能,没有本事。但我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行,我人际关系不好。
& 咨询师: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人际交往能力不行,人际关系不好。
&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既然你人际交往能力不行,人际关系不好,因此你肯定没有结婚,也没有朋友,而且与每个同事都有冲突,就连与街上走的人都有矛盾。
求助者:不对,我已经结婚了,也有一些朋友,我在公司里人缘还是不错的,我怎么会和街上的人有矛盾呢?
咨询师:你前面讲人际交往能力不行,人际关系不好,后来又说自己已经结婚,有一些朋友,而且在公司里人缘不错,这些都是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你前后的说法似乎存在矛盾,对此你如何解释呢?
求助者:啊!(思考)看来我不能说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行,人际关系不好,我怎么说好呢?(沉默)我明白了,我和领导的交往能力不行。
&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和领导的交往能力不行。
&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既然你和领导的交往能力不行,因此你肯定与公司里的领导都搞不好关系,都存在着矛盾。
求助者:也不是,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对我挺赏识的,特意提拔我为部门经理,我与几位副总的关系应该还可以,但就是与分管我们部门的副总经常产生矛盾。
咨询师:你前面说与领导的交往能力不行,后面说总经理赏识你、提拔你,你与几位副总的关系相处得还不错,这些是与领导交往能力的表现,你的话依然前后存在矛盾,这该怎样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人际关系不好,仅仅是与某个领导存在矛盾?
& 咨询师:你说呢?
&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了,我是把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概括了,夸大了自己的问题?
咨询师:是的,由于概括,你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消极的暗示,给自己带来情绪困扰,消除或改变过分的概括,你就可以彻底摆脱。
& 求助者:我彻底明白了,谢谢您!
&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传播的烦恼,例如他经常给自己灌输不合理信念,在头脑中夸张的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 & 首先,使求助者想象进入到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与强化,以巩固他所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钱铭怡,1990)。
上面的过程是通过想象一个不希望发生的情境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更积极的方法,即让求助者想象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求助者可以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觉和行动。通过这种方法,帮助他拥有一个积极的情绪和目标。
&案例2-12(摘录)
咨询师:好,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尽可能坐的舒服一些……现在开始想象,你正和一些同学在一起,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男的,也有女的,你坐在他们中间。尽可能想象得像真的一样……现在继续想,有几个人好像在议论你,用那种眼光看着你,好像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都对你流露出讨厌的神情……尽可能生动的想象这些情境,能做到吗?
& & 求助者:……是的,我在努力这样做。
& & 咨询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求助者:我快要受不了了,那么多人在议论我,讨厌我……真是糟透了。
& & 咨询师:继续想象,你现在体验到什么?
求助者:我感到很害怕,很伤心,也很焦虑。
咨询师:是的,你经常会体验到这些情绪。但是你现在把这种情绪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失望和遗憾。仍然保持刚才的想象,但你仅仅感到失望和遗憾。能做到吗?
& & 求助者:我在努力……但是,很困难。
咨询师:他们只不过是不喜欢你而已,有什么理由必须让别人都喜欢呢?即使他们真的不喜欢你,那又怎样呢?你不是还好好的坐在这里吗?并不是真的受不了,对不对?你只是对他们的反应感到失望而已……现在的感觉怎么样?
求助者:好一些……对,我只是感到有些失望。我在告诉自己,他们不喜欢我,但这没什么关系。
咨询师:好极了!现在停止想象,告诉我你是如何改变最初那种感觉的?
求助者:虽然他们不喜欢我,但我并没因此而死去,正像你说的,我还好好的坐在这里。看样子,我把问题想象得太严重了。
咨询师:很好!你能讲一讲你从刚才的练习中都获得了哪些东西吗?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我想法的改变才使我不再感到那么伤心和焦虑。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糟糕,只要我不去想别人到底怎么看我,我就会觉得自己还行,当然,可能不是像我希望的那样好,但是我想这会改变的。如果我仍像以前那样想,事情就可能变得越来越糟。
咨询师:好极了!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并在努力用新的想法来代替,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如果你能继续下去并亲自实践,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得更快。
& & (3)家庭作业。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次咨询性辩论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主表(RET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简称RSA)。
RET自助表是先让求助者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从表中已列出的十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一项,求助者要填写出他所获得的新的情绪和行为。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求助者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
&合理自我分析(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类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报告的形式写出ABCDE各项,只不过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样有严格规范的步骤,但报告的重点要以D即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下面举一个RSA报告的例子:
表2-1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步骤和分析
&失恋,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谈恋爱。
抑郁和(对女友)怨恨。&
我那么爱她,可是她却不再爱我,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太不公平,太让我伤心了。&
1.我有理由要求她必须爱我吗?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曾爱过她?
2.我爱她那是我自愿的,她并没有强迫我这样做,那我有什么理由强迫她?难道这对她公平
3.她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有她的原因,我有什么权力要求她必须按我的意愿做事?
4.如果我爱过谁,就要她一直爱我,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这种绝对化的要求真是太不合理
1.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她可以去选择别人,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2.要像希望别人如何对我那样去对待别人。而不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我怎样。
3.虽然相互爱慕、相守一生是件好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看个人的缘分
4.感情上始终如一是值得赞赏的,但人的感情也会变化,不能要求事情必须按自己希望的那样
始终不变的发展下去。
除认知性的家庭作业外,合理情绪疗法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家庭作业,如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形式,要求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练习,并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加以记录。对那些积极地、适应的情绪和行为,求助者要及时予以自我奖励。
(4)其他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虽然是一种高度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但是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也会经常见到一些情绪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 & 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一种情绪控制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情绪方面经常使用的方法还包括对求助者完全的接受和容忍。这表现为不论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多么荒谬和不合理,咨询师也要理解和接受他们,承认并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厌恶或排斥他们。咨询师还要鼓励求助者自我接受,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当然,这种接受并不是指咨询师可以宽容或姑息求助者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它只表明对求助者作为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的尊重。合理情绪疗法虽然同求助者中心疗法有很大区别,但在对求助者无条件接受方面,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除情绪的方法之外,合理情绪疗法也接受了许多社会学理论的观点,并在治疗中应用一些行为技术,但这些技术并不仅仅是针对求助者表面症状,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根除不合理信念,建立以合理观念和情绪稳定性为主的行为。自我管理程序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良行为方式。另一种方法被称为“停留于此”,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求助者有机会冒险做新的尝试,并根据行为学习原理来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彻底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此外,合理情绪疗法的行为技术还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 & 4.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可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与前几个阶段的相同,如继续使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合理情绪想象的方法以及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除此之外,咨询师还可应用技能训练,使求助者学会更多的技能,提高他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改变他们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的信念。这类训练具体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前两种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求助者应对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后两种则主要帮助求助者提高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法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
& & 此阶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即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 &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一样,合理情绪疗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因此,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合理情绪疗法认为这些人虽有可能解决情绪困扰,减少他们自我困扰的倾向性,但不会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其次,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有效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在咨询中拒绝作出改变自己信念努力的,或过分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可能难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绪疗法对于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
最后,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与咨询师本身有关。因为他们也可能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信念,有时候会阻碍咨询取得成功。因此,咨询师也要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相关知识:
& &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为“理性情绪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信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与认知疗法的理论思想是一致的。有些人也常把前者作为后者的一种,只不过合理情绪疗法在对不合理信念的描述和纠正等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在心理咨询领域中,埃利斯所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与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以及皮尔斯的完形疗法已成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
& & ABC或ABCDE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埃利斯常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的一句名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在ABC或ABCDE理论中,A(activating&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及信念;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D(disputing)指对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E(effecting)指咨询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这种看法与行为主义的经验公式S-R所描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继A发生之后,个体会对A产生某种看法,做出某种解释和评价,从而产生关于A的某些观念即B。虽然这一过程因自动化而经常不被人所意识,但正是由这个过程所产生的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换句话说,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新行为主义提出S-O-R公式是一致的。只不过A已不再仅指外部刺激S,而是指现实世界中任何有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某些认知性事件和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B也不只代表机体状态O,而是更明确地代表了机体关于A的信念。
例如,有一位男大学生,在失恋(A)后,变得消沉抑郁(C)。虽然失恋本身给他带来痛苦,但这种负性情绪的根源可能是他的完全自我否定的态度(B)。在他看来,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上了,表明自己不如别人,注定自己在这方面永远是个失败者,因此才会变得消沉抑郁。又如,有一个女孩,因得喉炎变得声音沙哑(A),于是整个人变得很畏缩、自卑和孤立(C)。在ABC理论看来,声音改变的事实并不直接导致她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是她坚持认为女性的声音一定要娇柔清脆、富于女性化这种观念(B)才使她处于情绪困扰的状态中。但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也许不会有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因为他对这些事件有另外不同的看法,如“没有证据表明我注定要失败。如果是失败,那也只是这一次,它不能表明我以后会怎样”,或者是“女性的价值不一定表现在嗓音上,我还有比声音更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合理的观念,它们常常能使个体避免陷入负性情绪困扰中。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B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C也就是适应的;若B是不合理的,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态度、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一个人的情绪不但起源于这些信念,而且也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这是咨询实践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转变为合理的信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这样,原来的ABC理论就可以进一步扩展为A-B-C-D-E的治疗模型。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信念,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这些信念。那么这些信念都包含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它们不合理?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默兹比(Maultsby,1975)提出了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5条标准。
&表2-2&区分合理和不合理信念的标准
&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的信念
&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
&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
&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能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
&使人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
&主动介入他人的麻烦
&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
&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并分别对其不合理性做了分析(Ellis,),现分述如下:
表2-3&Ellis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及相应的分析
&不合理信念
&对应的分析&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对自己及他人的绝对化要求)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对他人的绝对化要求及过分概括化)
&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糟糕至极)
正如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一样,生活和事业上也不会样样顺心,遭受一些挫折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困扰,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会恶化或连锁性的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糟糕至极)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的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
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过分概括化)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绝对化要求)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某种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以上非理性信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绝对化要求);很难→没有办法(糟糕至极);也许→一定(绝对化要求);有时候→总是(过分概括化);某些→所有的(过分概括化);我表现不好→我不好(糟糕至极);好像如此→确实如此(过分概括化);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不合理信念就是将“想要”、“希望”、等变成“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的形式。一个情绪沮丧的人总是坚持他必须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欢它而已。因此,他便会把这种过度极端化的需求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关于成就和获得别人赞赏上,而当他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沮丧等情绪;如果他将这种需求应用到他人身上,要求别人应该或必须怎样做时,一旦别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会对他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许多学者对上述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这些非理性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的对待我”。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钱铭怡,1989)。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的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针对这类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Ellis,1984)。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去评价一个人”(Wessler,1980)。
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后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一次失恋后就认为“自己在没有幸福可言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等等。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当人们坚持这样的信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针对这种信念,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虽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可能发生,人们也有很多理由不希望它发生,但人们却没有理由说它不该发生。因此,面对这些不好的事情,人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去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Wessler,1980)。
(这三个理论我觉得不能完全分开,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是针对的方面不同,因为有了绝对化的要求,才会以概括化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而认为一切都糟糕至极。这些不合理信念都可以说是主观臆断的产物,而非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与周围,所产生的想法。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当时当下事情的局限中,只看到眼前和自身的利益,所以才把眼前和自身的利弊绝对化、概括化、放大化。同时这些非理性信念也是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一个是对周围人及环境的看法。对自身绝对化、概括化、糟糕至极化,就容易产生自责自罪、自暴自弃等观念,从而产生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而对他人有这些观念,就容易产生责备、不满、怨恨、愤怒等情绪,这些都可以说是消极情绪、负面情绪;而这三个概念又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绝对化要求侧重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必须这么做,否则不行,应该是以事前的愿望为主,在事情发生前就有这种思维定势,而事情的不好结果会带来不良情绪。过分概括化侧重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当下的评价,以当下发生的这件事来对整个人、整件事来评价,不管过去,不看将来,就当下事件好坏来决定情绪好坏。而糟糕至极应该是指向未来的,是以目前的事件性质,对未来的看法。认为,现在不好,以后也不会好了。所以可以从这三个观念侧重的时间点来区分:绝对化要求是从前就有的,过分概括化是对现在的评价,糟糕至极是对未来的看法。但同时他们三个的节点又都在当下,是当下的事情引发。这么大概分析一下,似乎能从自己的角度更清晰的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异同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信念。只不过这些信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旦陷于那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对他们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理或干预。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自我关怀,二是自我指导,三是宽容,四是接受不确定性,五是变通性,六是参与,七是敢于尝试,八是自我接受。这八个方面正好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Ellis&&&Blum,1967)。
简而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咨询结束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的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倾向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含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这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的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减少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上述两种目标虽然不同,但是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从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长远角度来看,咨询师应坚持后者即完美的目标。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这不是一个短期就可实现的目标。有时候,首先取得求助者目前症状的改变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情绪障碍比较严重的求助者,症状的缓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治疗和完美目标的实现。
通过前面的阐述与分析可以看出,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求助者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师训练求助者科学的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的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信念。这是一种认知的、直接的和主动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点上,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的功能与角色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也是权威信息提供者以及与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对抗的辩论者。他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如精神分析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治疗过程。咨询师挖掘求助者的潜意识内容,把他目前的问题同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对其中的关系依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除此之外,咨询师只能消极的等待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顿悟。这是一个长期并且是十分困难的过程。对有些求助者而言,顿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使产生顿悟,也不一定能使其问题得到改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埃利斯通过自己的实际咨询经验论证了,只有咨询师采用积极主动的指导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指导的含义并不是仅仅针对求助者的行为和情绪等表面症状的改善。这一点与传统的行为治疗也有着根本的不同。行为主义咨询师主要是根据S-R公式,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往往忽视了刺激和反应之间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强调咨询师应该以认知取向为主,咨询师要充分发挥并调动自己与求助者的认知功能,通过逻辑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
合理情绪疗法对咨询师的主动与指导功能的重视还表现在它与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区别上。求助者中心疗法主要是通过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形成的非常适宜的心理环境和气氛来使求助者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对咨询师而言,这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方式。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并不过分强调双方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认为那是咨询所必备的条件,它更看重咨询师的主动、直接和理智的指导作用。
女性求助者,30岁,大学毕业,某公司职员。
主要问题:婚姻冲突。两年前结婚,但婚后不久,发现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做家务,而且经常夜不归宿,两人感情逐渐出现裂痕。丈夫数次提出离婚,她也想离,但因自己爱面子,怕人议论,又考虑到孩子、住房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好决定。为此,她一直处于矛盾、冲突、抑郁以及怨恨丈夫的情绪状态中。
咨询师在了解求助者的基本背景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
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会是这样吗?
咨询师: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你小孩非常喜欢的一个风筝放在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压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毁坏别人的东西?
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哦!原来是个盲人啊,盲人看不见啊!
咨询师:你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我甚至有点儿同情他。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怎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分析】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了ABC理论,但并没有通过空洞的说教和宣讲,而是通过举例来使求助者接受这一理论。而且在求助者稍有领悟之后,咨询师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她的问题别人也会遇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她这样。于是,咨询师就把ABC理论同求助者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并引导求助者按这一理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从上面的会谈可以看出,咨询师还没有指出求助者的某个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他已经使求助者对下一步的工作——寻找不合理信念并加以辩论有了心理准备。这对下面的咨询很有好处。
咨询师: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你和你丈夫的关系。
求助者: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总是不耐烦,甚至不理我,真是伤透了我的心。
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爱你,像你爱他一样爱你?
求助者: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
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
求助者:因为他是我丈夫,我应该得到回报。
咨询师:为什么因为他是你丈夫,他就必须爱你?
求助者:这……你好像在为他辩护。难道他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咨询师:这不是为谁辩护,也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爱你,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是你无法要求他必须爱你,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看,问题恰恰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像现在这样。
求助者:是的,如果我没有这种要求,我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但是,我还是难以放弃。
咨询师: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其实,每个人的感情都可能会变,你固然可以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但你无法保证别人也像你一样一成不变。
求助者:的确无法保证,感情这东西真是变幻莫测。
咨询师: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个男人爱上了你,对你非常好,但你却不爱他——这非常有可能发生,对不对?
求助者:是对,实际上我在上大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咨询师: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像他对你那样?
求助者:没有,我最终离开了他。
咨询师:为什么呢?
求助者:因为……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要求我必须爱他。我也做不到这一点。
咨询师:你看,这件事和你与你丈夫的问题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本质一样,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去别人必须为我们自己做到什么。
求助者:……
咨询师:有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刚才对你丈夫的那种观念符合这个规则吗?
求助者:好像不是一回事。
咨询师:其实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如果总这样想,你就会越想越恼火。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确实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咨询师:看,你的不合理信念又来了,刚才那个是对别人,这个却是对你自己的。谁说你不该有这样的想法?类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或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的怨恨自己或他人……
【分析】通过上面的对话,可以清楚的看到咨询师是如何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我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对我怎样”进行辩论的。咨询师不仅通过各种质疑性的提问,也通过举例假想的情境来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一信念的不合理性,并引导她对自己的问题加以主动思考。可以看出,咨询师在使求助者放弃这一信念的同时,也在教会她如何用新的、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也就是说,咨询师不仅是一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正确信息的提供者。
上述案例中,求助者的情况很值得同情,但是咨询师并没有因此而站在求助者的立场,回避与她的辩论。虽然求助者指出“你好像在替他辩护”,但咨询师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辩论者的角色。可以看出,咨询师并没有表现出对求助者过多的共情,也没有鼓励求助者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一直处于现实、客观的位置,并引导求助者也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她的问题。这是合理情绪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注:画红斜体字为本人个人添加内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热使毒品产生烟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