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叫梓萌的有多少人叫程梓萌


从1998年至2018年,湘潭对口支援新疆吐鲁番建设整整20年。20年,春华秋实。湘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吐鲁番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文教卫、生态旅游、安居富民等领域多点发力,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援疆格局。


20年援疆路,是一段用力成就、用心浇灌的历程。20年来,湘潭安排援疆资金9.6亿元,派遣8批援疆干部人才129名,在当地建起来一座座安居房、学校、医院和厂房。20年来,援疆干部们倾注汗水和心血,和吐鲁番人民一起,迎来了当地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气象。跨越天山南北,让我们来看看湘潭援疆20年,那些人,那些事。

生态援疆――公相村的援疆林


吐鲁番市高昌区公相村是一个典型的受沙尘暴侵害的贫困村庄。沙尘暴一来,很多村民的房屋都被沙尘淹埋。但从2017年3月31日起,公相村的生态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那天,湖南正式在公相村启动援疆林计划。湘潭援疆队与全省17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风沙,种下一棵棵梭梭树。“百人挥锨齐上阵,斗志冲天战戈壁”的景象也感动了当地维族老乡,大家纷纷自发加入,或送来茶水、抓饭表示感谢。


在戈壁滩植树造林,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援疆队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这还得从头说起。刚来到吐鲁番时,第八批湘潭援疆队队长蒋谦见到茫茫的戈壁、肆掠的沙尘,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湘潭援疆队要建设一片援疆林,固沙防沙,对抗沙尘暴,同时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造福吐鲁番人们的子孙后代!”听到蒋谦的金点子,湖南省第八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颜海林拍案叫绝。“我们要让援疆精神与援疆林一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两人不谋而合,援疆林这项惠民工程就这样诞生了。


经过多次踩点选址,援疆队把援疆林定在吐鲁番市高昌区的恰特卡勒乡公相村。维语“恰特卡勒”,汉语译作边,顾名思义就是吐鲁番的边远乡。该乡的公相村是有名的贫困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沙漠化相当严重。一场沙尘暴过来,村民一年的劳作前功尽弃,颗粒无收。


根据公相村的地形地貌,援疆队选择了种植梭梭树。梭梭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号称荒漠地区的生态保护神。这种树是优质薪炭林,嫩枝还可作饲料。更可贵的是,树根上寄生的肉苁蓉是名贵的中药材,既可抵御风沙又是经济作物,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改造公相村9000亩的戈壁滩,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这个梦想仅靠我们这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是无法实现的,但只要开好了头,以后批次的援疆队员一茬接着一茬干,就能一张蓝图绘到底。”蒋谦透露,湖南省第八批援疆干部准备用3年时间种植1000亩林地。

项目援疆――买买提艾力家的客栈


走进吐鲁番的交河小镇,远远的就能听到有音乐声传过来,走进一户居民家中才发现是几位维吾尔族大叔在弹奏乐器。今年52岁的买买提艾力 ? 库尔班爱好音乐,平时就爱和邻居们一起演奏乐器、唱歌,旅游旺季时,还能给前来观赏的游客们演奏上一曲。买买提艾力说,他现在住的房子就是湖南援疆队帮助他修建的,比以前的老房子要宽敞明亮许多。


吐鲁番从2010年开始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交河小镇就是由湖南援建的安居富民工程,并且是吐鲁番的安居富民样板工程,一共90套房子180户居民,房屋都非常具有维吾尔族特色。外墙上点缀十字花,方形、三角形等吐鲁番传统建筑图案。一楼进去是宽敞的院子,平时人们都在这里歇息乘凉、欢迎客人、弹琴唱歌,往里走就是一间客厅和三间卧室,还有卫生间和厨房,二楼一般则是葡萄晾房。不少居民还把房子打造成农家乐,旅游旺季时能接待游客吃饭或者住宿。


像买买提艾力家,平时旅游旺季,自家民宿能接待上10人的旅游团,“游客住个两三天,收两三百块钱。” 买买提艾力说,这套新房有182平方米,除享受国家、自治区、湖南援建资金补贴7万元外,他自己出了10万元左右。


像富民安居工程一样的援疆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吐鲁番地区的民生。据统计,20年来湘潭市共建设援疆项目53个,涉及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安居富民、就业培训等多个民生领域,援建资金累计9.6亿元。2018年,湘潭安排援疆项目15个,投入援疆资金1.2亿元,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安居富民建设任务已完成2200套。

教育援疆――两度入疆的刘老师


教师刘建阳是第七批援疆队员,于2014年被安排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小任教。2016年结束三年援疆任务,离疆返湘。可当第八批援疆干部踏上吐鲁番的戈壁时,刘老师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援疆队里。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一定要对得起新疆孩子啊!”第一次入疆时,临行时父亲的叮嘱还在耳畔回响。第二次入疆时,父亲已经离去。援疆期间,父亲重病,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建阳未能尽孝,成了他此生的遗憾。如今刘建阳只想用再度入疆的行动告慰父亲:“儿子做到了,我没有辱没‘援疆人’这一光荣称号。”


第一次入疆,刘老师只教数学和美术,第二次入疆刘老师还是选择回到曾盛情挽留他的二小师生们中间,教学任务则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周17节课。班上维族学生多,刘老师就尽量放慢自己的普通话语速。学校美术老师奇缺,刘老师就尽量多地安排学生临摹、写生,帮维族老师出文化墙。刘老师一心扑在援疆教育事业上,一片丹心照火洲。可他从未告诉别人,2014年他入疆时,儿子正准备高考。


对口援疆20年来,湘潭共派出援疆教师80名。正因为有无数个“刘老师”,湘吐人民的友谊之花才越开越艳,两地的教育交流才越来越频繁。从2017年开始,为加大两地教育交流力度,湘潭市教育局派出援疆干部1名,担任高昌区教育局副局长。2017年5月和9月,两地分别派出考察交流代表团相互考察交流学习,举行两地教育交流座谈会,签订了《两地教育交流三年协议》。

医疗援疆――“带不走”的医疗队


湘潭市医疗援助吐鲁番渊源已久。在湖南对口支援吐鲁番市建设的20年中,第一批入疆的医疗队中就已经有了湘潭市中心医院医生的身影。


作为吐鲁番地区最大的医院之一,吐鲁番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底子相对比较薄弱,民众患重病后经常不得不舍近求远远赴乌鲁木齐。“以前由于没有开展介入诊疗技术,每年光心内科转诊到乌鲁木齐的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都有三四百人次。”吐鲁番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朱梓源说。


为了加大帮扶力度,2016年8月23日,湘潭市中心医院院长曾建平一行远赴新疆,与吐鲁番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一对一”对口帮扶协议,采用远程会诊加“志愿者式”多批次多人次按需援助。“我们的心愿就是尽最大努力,在为吐鲁番各族民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实实在在地帮助吐鲁番建设一支‘永不离疆’的高素质高水平本土人才队伍。”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协议签订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湘潭先后派出20名专家进行短期援助,并接收吐鲁番医院22名医生护士进修学习。柔性援疆的首批专家李绍杰入疆一个月,开展的多项手术填补了吐鲁番市的空白,带出的团队在他离院后,仍能使该院普外科手术突破1500台次。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从左宗棠收复新疆到八千湘女上天山,再到如今国家层面的对口援疆,湘吐两地的深情厚谊跨越天山南北,也铭记于天山南北。如今,湘潭对口援疆已经走过20年,8批援疆干部前赴后继默默耕耘在天山脚下,湘吐情谊薪火相传。我们期待下一个20年。(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 王群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叫梓萌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