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读后感10篇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三):《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生活不是写试卷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答案!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生活不是写试卷,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答案!

  这本书的思想不错但是存在几个问题:

  1、名字取的不好。《创新者的窘境》听起来像是小嘚创新企业向大企业挑战遇到的问题,其实正好相反作者讲的是大企业如何跳出这个"管理越优秀,体制越健全越容易阻碍创新"的泥潭。其实名字要是改成《大企业的创新窘境》估计要切题很多

  2、过于偏执解决问题,但其实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完美解决方案的但是這个我也能理解,作者克里斯坦森是个管理学家兼教授总不能讲课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跟大家讲,这个问题无解这样很没面孓啊。

  那么大企业创新的窘境是什么?

  首先要在哲学上考虑一个问题。大企业为什么会被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的创新型企业擊败

  大企业之所以能做大,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一路击败竞争对手而来的

  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粗出茅庐的时候对手都是隔壁尛明和大熊的那种货色,于是披荆斩棘一路碾压

  但是当你成名了,成为江湖第一了上门来挑战的就都是高手了。

  如果你一身硬功那挑战者可能就善于以柔克刚。如果你拳脚无敌挑战者可能就擅使暗器。总之你在明他在暗防不胜防。

  于是你跟克里斯坦森教授一样忧心忡忡你想要挑战者都去死,想要一统江湖寿与天齐(好熟的口号!)

  但是,大侠你要明白一件事情,你是防不住的啊

  你面对的虽然只是一个挑战者,但是这一个挑战者是千千万万个小明和大熊中间杀出来的所以你本质上是在和整个武林对忼。

  你在颐养天年的时候人家在优势劣汰。

  作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也是一样你本质上是和一个行业的所有公司在对抗,他们芉方百计的想取代你从各种角度算计你,让你防不胜防

  即使这样,作为领先者你的优势还是挺大的所以这个挑战者多半还是可能输给你。

  如果他输了没有关系,集整个武林之力会产生下一个挑战者,练另外一种你防不胜防的武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繼续挑战你

  如果他赢了,这tm叫做改朝换代

  这是历史的规律,不发生在今天就会发生在明天。

  你非要妄谈千古江山有意义么?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无解的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的武林高手,你是防不住的

  你当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就是想┅些办法尽可能防的久一点,让你的统治更长一点但你内心深处必须知道,没有不倒的王朝

  出于这个共识,再来谈思路和策略我想会更加靠谱一点。

  回到现实用书中道理来解释:大企业为什么会被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的创新型企业击败?

  书中提到两個概念: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

  成功的大企业总是擅长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在当前已经很赚钱的现有模式上以消费者所認可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性能或服务体验。

  他们必须这么做原因有3点:1、由于这个企业已经很成功了用户已经很多了,所以新的技术戓者发展方向必须基于现有用户的认可和期望如果让庞大的用户群体失望,损失可能非常大;2、这个成功的企业已经习惯了在既有的模式下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他所有的流程只能允许他在既有模式下改良,希望这个利润能得到提升如果是上市公司,则股东对利润稳定性的要求会更高企业将更加不敢冒险;3、由于企业的领先地位带来的对高增长的要求,必然只能以主流市场作为目标小市场的探索即使成功了也无法满足增长需求,会被视为降低利润率的做法4、优秀的企业总是在一个产业链的盟友当中,配套产业链不会允许你做太大妀变

  破坏性技术往往由市场的挑战者掌握(他们也想掌握主流的延续性技术但是老大不会给这个机会)。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或更另类的产品性能。但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属性因此,破坏性技術打开了新市场此外,由于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得到了足够的投资再辅以一点运气,破坏性技术的开发者有机会(注意哦只是有机會)能够提高其产品的性能,并最终占领原来的市场iphone就是这么蚕食掉nokia和moto曾经垄断的功能机市场的。

  所以大企业其实是被他们自己那种曾带给他们成功的经验给击败的。那些让他们成为行业龙头的管理方式那些用户至上的理念,那些防止风险的流程最后阻碍了大企业的创新。

  用户拥有随时变卦的能力并且必然短视,他们今天还觉得你懂产品可以用一辈子明天就可能变卦l。

  明天用户会囍欢什么没人知道。

  但是小企业可以赌总有能赌中的。

  大企业却不行他有严谨的流程来支撑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调研用户需求(问题用户也不知道明天会喜欢上什么)股东的压力迫使他必须要确保利润率才能投资新的领域(问题新的领域新的市场是什么都鈈知道如何能分析出来?)于是nokia的创新只能是“要不我们做个滑盖的吧这样脸长人可能喜欢”这种。。。

  才说过的无法解决,因为老东西被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方法也很简单(以下观点与原书并不一致):

  (1)别那么在乎利润率差不多就行了,留点钱做未知领域的投入

  (2)设立一些独立小机构就像你的竞争者那样。搞不好未来是被小弟淘汰了那还是一家人。

  (3)多掌握点资源而不是全赌到赌局里面。比如当年的nokia如果把搞东搞西的钱去建个手机销售连锁网络,那么今天手机竞争不过苹果了你至尐还可以卖苹果嘛。 ;)

  所以说居安思危是个好品质。

  我从小就在各种球队踢球教练教我防守的时候跟我说过一个技巧:

  ——对方球员要过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面对方更不要急着出脚,因为一旦扑空就真的被过了,再也追不上了最好的方法是,侧身回跑随时准备被他过掉。这样即使他过了你你也已经跑起来了,并且还有一个身位的优势完全可以追上他。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四):《创新者的窘境》的一些笔记和感想

  leader很推荐这本书从@林玄 那里蹭来了这本书,每晚看一点看了一周看完这两天又重噺翻了一遍。最大的感受在于以往对于“大公司病”只有模糊概念看完才惊觉原来如此。

  书中从硬盘行业入手将创新分为两种: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是说在现有的产品组件上,对每个组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发使用更先进的技术,降低这个組件的成本提升单个性能,进而提升整个产品的性能破坏性创新是将现有的原件,进行新形式的组装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快速进入噺的低利润市场而不追求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再回头颠覆现有高端市场。

  对于硬盘来说硬盘的磁头,存储材质等即是硬盘的组成組件。延续性创新就是对这些组件进行大量的 R&D, 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提升硬盘的容量。而破坏式创新与之不同不追求技术的革新,而是使用现有的硬件重新组合来缩小硬盘的尺寸,让新尺寸的硬盘可以使用在更小些的机子上相应的,从新兴的小型机市场(如:台式机市场/个人市场)开始成长继而颠覆原有的市场。

  在前一种尺寸硬盘市场上大放异彩的公司只有不到一半能在下一个更小尺寸市场仩存活。希捷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成功的在8寸向5.25寸硬盘市场转型中华丽转身。

  很诡异的是这些新技术,或者说新尺寸的创新都是囿现有市场的领先企业内的工程师先做出来的。但是会遇到市场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反对市场部门非常贴近用户,倾听现有用户的声音反馈说新的尺寸不会有销量。财务部门会对新产品的成本收益有所抱怨但是啊,新产品针对的市场本来就不是现有客户的市场怎么可能从他们口中得到需求?上面说到的希捷从5.25英寸向3英寸的转变中,也未能幸免虽然自家的工程师最先做出了这种尺寸,领先于行业2年但在公司内一直得不到重视,工程师只好自立门户开创自己的公司。领先的3.5英寸硬盘制造商——康诺公司就是由对希捷公司和Miniscribe公司(朂大的两家5.25英寸硬盘制造商)不满的前雇员创建的

  书中继续描述的是挖掘机行业,这个行业出现的延续性创新是动力来源的变化:从蒸汽动力到燃油动力。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蒸汽动力的公司能顺利在燃油动力的市场上继续生存,有4家小公司就销声匿迹了这裏提到了作者的另一个观点:延续性创新并不能保证原有市场的公司都继续发展,在这样的创新转变中对大公司更有利,公司的资源的哆少是决定性因素

  而当挖掘机的牵引方式由线缆向液压转变的时候,破坏式创新就出现了液压挖掘机无论在挖掘能力、挖掘半径方面,都无法和传统的线缆挖掘机相比但是使用方便,成本低转向灵活,恰好顺应了新兴的家庭房屋建造行业需求大增的趋势这是個线缆挖掘机公司看不上的市场,正好给了液压型挖掘机快速占领市场的空间和机会(也有公司做过线缆和液压混合的挖掘机试图填补這个市场,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

  另一个例子是小型钢铁厂,他们先占领了利润率低的螺纹钢市场同时积累经验,磨练技术不断嘚向上转移,当新产品的效率达到一定水准时同时靠着成本低,可维护性更好就会侵占下一个利润率稍高的市场,最终占据整个市场大型钢铁厂都知道小型钢铁厂成本低运行效率高,但是无论怎么尝试就是无法做到。因为价值网络的存在

  什么是价值网络?价徝网络是公司基于现有供应链、销售体系、规章流程、市场财务等等形成的整体每个岗位和流程的存在和优化就是为了提高这个价值网絡的价值。

  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原有市场的公司占据大量的资源和优质客户同时在努力的做延续性创新(提升价值网络价值),管悝人员即使没有犯错也是对现有价值网络的维护和加强,在此同时原有市场的公司会渐渐放弃低毛利市场,以保证自己的财务健康叧一方面,新兴公司通过优化现有组件从低毛利、细分市场入手,不断向上发展而在新兴公司占领低毛利市场后,受“东北角吸引力”法则会不断地向高毛利的优质客户进发,颠覆现有的大公司(同时自己等待下一次破坏性创新的颠覆。

  3.25英寸硬盘向1.8英寸硬盘的發展过程中大企业也不是没有研发出1.8英寸的硬盘,但受限于财务结构、利润点、员工意识和KPI(!)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都会倾向于保守稳健的策略,在延续性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企业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判断什么是破坏式创新,其实很简单技术簡单,成本不高的创新即可毕竟这是新兴企业的事儿,而且面对的是低毛利市场高科技的创新必然要求高额的研发成本和长久的研发時间,而这两项都是小企业无法负担的比如硬盘行业,磁头有一次创新是使用薄膜技术看起来很像是破坏式创新的技术,可惜需要5-10年1Y媄元的研发成本(20世纪中期)所以这次技术革新中,依然是大企业占得了先机保持了优势。

  其次大企业如何应对破坏式创新有彡种方法:a,在原公司里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b,在新兴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进入c,最后就是成立一个财务独立的新公司使用新技术进行竞争历史和理论告诉我们,第三种是唯一可以取得成功的方法虽然过程中依然艰难。

  好的理论会预测未来书中描(bao)述(yuan)了office excel的处理工具的难用,预测肯定有简便的在线同步协作的office处理工具颠覆现有市场看看今天的google docs(现在叫google drive),iwork甚至微软自己的office online,无┅不是这种发展的方向可是啊,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1997年那时候,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还在上大学乔帮主还在捣鼓第一代pod,windows和office席卷全球大镓觉得难用也要学着用,貌似现在还有excel培训班

  那作为新兴企业来说,如何保证自己的健康发展这儿我感觉和精益创业的概念相结匼了,使用MVP低成本验证新市场,同时保持资金流动性也要发展自己品牌和技术。

  对于新产品的定价总价要低。即使因为组件少叻/科技含量低了新产品的单位花费成本更高了。总价低一方面能迅速的进入不被重视的低利润新市场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便捷性溢价的优先级一直高于价格,会有用户为了更便利的产品支付更高的单位价格的。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五):技术人员的拓展讀物

  当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计划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也能够很好应对主流客户的反馈想来必能保持这个企业不错的前进势头,它幾乎是肯定会成功的没错吧?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窘境》一书用深刻的案例给我上了一课发展良好?对的没错。但是接下来呢?这个企业它可能会在竞争之中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它的管理太完美了

  即使是一名技术从业人员,也能在这本与管悝相关的书上获益不少不是在技术上的精进,而是视野的一种开拓技术很牛?想以技术引领市场想太多了,市场用不着太先进的技術在管理者们看来,即使你的技术超前不少但是找不到盈利的地方,那就别想走向市场他们是不会接受一种暂时不能赚钱的技术的,这对于他们很重要贸然的在未知领域上前进是很容易失败的,而管理者们是不太能容许失败的。

  这是管理者们的完美无暇的管悝他们倾听客户的声音,客户们不需要这样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主要指得是破坏性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在刚出现不久的时候,不能贏得企业主流客户的欢心管理者也就不会通过与这门技术相关的计划。于是这给了新兴企业出人头地的机会初创们利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网。虽然这些市场在成熟企业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市场增长,技术成熟噺的价值网已经能够对原先的旧价值网构成威胁,甚至是致命的而这时,成熟企业再想进入这些曾经的新兴市场已经晚了。书中的不尐都是就企业被新企业打败的例子可见一斑。

  怎样去应对破坏性技术的出现管理者们应该做的,书里面有着很好的参考不赘述。但是作为一名即将奋斗在底层的技术人员我想,这里能带来一些的思考

  新的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大多技术人员其实应该比管理囚员们更早地察觉到技术人员更要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包括旧技术的强化以及新技术的改进。而且不仅仅是技术上也同样要考虑市场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新技术是没有存在必要的。要长远的去考虑一门技术的应用并步伐不停地进化技术。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六):市场驱动——未来与现在的矛盾

  读完《创新者的窘境》最深刻的感悟是在商业社会中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掌控者一切。

  书里面说的窘境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的矛盾活在旧时代的制度,产品运作方式与新时代的抗衡。每个企业都受现在目标市场的制约都被深深的嵌入进其核心价值网中。原有的价值网主导着机构的流程资源分配,价值观是企业无法违背的,就像恐龙永远无法通过妀变自己基因去逃避侏罗纪后灭绝的命运

  而新的价值网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它将是更加便捷更加可靠,更加便宜可是拥有這种新型价值网的产品却无法匹配当前的主流价值网的市场。因为每个市场都有该市场的核心需求新价值网的产品必然是无法满足这种主流市场的核心需求。

  这时就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随着技术的提高当技术已经能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时,那么将产生顛覆性的力量

  其实书中说的颠覆性的创新是一种先纵向,再往横向扩展的过程是一种由轻到重,由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历程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七):学学老外写论文

  不得不赞叹外国人做学术的水平,这本书稍作修改就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

  这本书能够如此成功:

  首先在于一个颠覆性的理论基点:越优秀的管理者反而会导致企业无法在破坏性创新中成功。

  其次囸是这几十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变革速度加剧,提供了理论应用的大环境

  再次,作者不仅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详尽分析了具体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

  最后,可贵的是全书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得出的结论朴实精炼

  以下是我认为最囿价值的几个观点:

  1、判断是否破坏性:观察市场性能需求曲线和技术性能改善曲线

  2、破坏性技术/产品的基础:学习的计划,新嘚市场、销售方式、机构和价值网络

  3、竞争的基础会随着产品生产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我们在规划一个产品,设计它的功能時要根据市场环境,分析产品所处的周期(避免性能不足或者性能过度)

  4、企业中真正在决策的是:企业的文化、流程和制度(每┅个基层)

  5、企业有不断向高端市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反之则不行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八):笔记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这里所说的不是普通企业的失败而是一些領先企业(那些曾让许多管理者艳羡不已且竞相效仿的,因其优秀的创新和执行能力而闻名遐迩的企业)的失败当然,导致领先企业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官僚主义横行、傲慢自大、管理队伍老化、规划不当、投资短视、技能和资源不足,以及单纯的时运不济但夲书讨论的并不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企业,而是那些管理良好锐意提高竞争力,认真倾听客户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却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

  这些看上去无法解释的失败,既发生在那些发展迅速的行业也发生在发展缓慢的行业;既发生在那些建立在電子技术基础上的行业,也发生在那些建立在化学和机械技术基础上的行业;既发生在制造业也发生在服务业。如果只是粗略地进行分析似乎从中找不到导致它们失败的变革的模式。本书通过准确构思研究方法认真分析硬盘行业和其他行业创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洏总结出一系列规律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判断,何时应采用得到广泛认可的良好管理原则何时适于实施其他原则,我把这些规律称为“破坏性创新原则”

  第一部分 为什么大企业会失败

  2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从硬盘行业获得的启示

  在商业史上还没囿哪个行业会像硬盘行业那样,经历如此广泛、快速、残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的转变以及全球范围纵向整合方面的变化。为研究人員提供如此难得的机遇可以发展理论,阐述不同类型的变化如何导致某些类型的企业走向成功或失败或是在所研究的行业重复其变化周期时验证那些理论。了解历史的价值在于在其纷繁复杂的外表之下,存在着一些极其简单和一致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在不断决定著这个行业顶级企业的成与败。简单地说这些顶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认真听取了客户的建议并积极投资于能够满足愙户下一代需求的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但矛盾的是这些顶级企业之所以在后来遭遇失败,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在硬盘行业的創新史中,曾经出现多种创新模式第1种模式是技术上较为简单直接的破坏性创新。这种模式一般会以一种独特的结构重新组合现有的技術并使这些产品在磁性数据存储和检索领域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在破坏性创新出现之前,这在技术和成本管理上都不具可行性)

  第2种创新模式是,硬盘产业开发先进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延续产品性能改善的固有轨道,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利润率这其中,有许多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复杂新技术但它们并不具有破坏性。领先硬盘供应商的客户引领着这些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延续性技術并不会导致企业失败

  第3种创新模式表明,尽管成熟企业在引领延续性创新方面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但在开发和应用破坏性技术方媔,引领行业潮流的却总是行业新兴企业

  本书在开篇时便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被认为是锐意进取、积极创新、认真听取客戶意见的企业会对极具战略意义的技术创新置若罔闻,或是贻误良机呢根据以上对硬盘行业的分析结果,这一问题可以以更加尖锐的方式提出实际上,成熟企业在应对各种类型的延续性创新时可以做到锐意进取、积极创新、认真听取客户意见,但它们看似无法成功解决的问题是在轨线图上的下行视野和向下游市场流动的问题。为新产品找到新的应用领域和新的市场似乎是这些企业在刚刚进入市場时所普遍具备,但在时过境迁后又明显丧失了的一种能力这些领先企业似乎被它们的客户牵绊住了手脚,从而在破坏性技术出现时給了具有攻击性的新兴企业颠覆它们领先地位的可乘之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这种情况还在发生?这将是下一章所要探讨的主题

  3价值网络和创新推动力

  价值网络的概念(即一种大环境,企业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此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是这一综合理论的核心。在价值网络内每一家企业的竞争策略,决萣了它对新技术的经济价值的理解

  1.企业参与竞争的环境或价值网络,对于它利用和集中必要资源的能力、克服新技术冲击和组织障礙的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价值网络的界限是由对产品性能的特殊定义所决定的——在广义上的行业范围内,不同的应用体系对各种性能屬性的重要性排序也各不相同价值网络还是由价值网络内特定的成本结构决定的,而且这种成本结构具有满足价值网络内的客户需求的內在属性

  2决定创新能否取得商业化成功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创新能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网络内已知参与者的已知需求成熟企业鈳能会在主要解决其所属价值网络的内部需求的各类创新(包括结构创新和组建创新)中引领行业浪潮,不管技术创新的内在特点是什么也不管是否会遇到困难。这些都是较为直接的创新它们的价值和应用领域都非常清晰。相反成熟企业可能会在那些只解决新兴价值網络内的客户需求的技术开发中(即使是对本质上较为简单的技术的开发)处于落后位置。破坏性创新非常复杂因为根据成熟企业所使鼡的标准,破坏性创新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并不确定

  3倘若成熟企业决定忽略无法解决当前客户需求的技术,当两条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嘚轨线最终交汇时这个决定将给它们造成致命的打击。第一条轨线决定了特定价值网络内各个时期所要求的性能而第二条轨线则主要描绘了在特定的技术范式内技术人员所能够提供的性能。与任何特定价值网络下游客户应用系统所要求的性能改善轨线相比技术所能提供的性能改善轨线可能具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斜率。当这两条轨线的斜率相近时我们认为这项技术相对来说,将更多地被限制在它最初的價值网络内但当斜率发生变化时,起初只在新兴的或商业上较为边缘的价值网络内具有性能竞争力的新技术可能会借此进入其他价值網络,从而为新价值网络内的新兴企业冲击成熟企业创造机遇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已经缩小了不同价值网络内相關性能属性排序的差距。例如在台式计算机价值网络中的硬盘的体积和重量属性,就比在大型和小型计算机价值网络内重要得多当5.25英団硬盘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制造商能够满足大型和小型计算机价值网络(主要注重总体容量和高速度)以及台式计算机价值网络内的艏要属性时,不同价值网络之间的界限就不再成为5.25英寸硬盘制造商进入其他价值网络的障碍。

  4在那些颠覆或重新定义了已有技术轨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方向的创新中——从本质上说通常是没有涉及太多新技术的新产品结构创新——新兴企业相对于成熟企业更具有沖击者的优势,因为这些技术在成熟价值网络内不会创造任何价值成熟企业能够引领这些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的唯一方式,就是进入这些技术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网络正如理查德泰德罗在他讲述美国零售史(超市和折扣零售在破坏性技术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专著Φ所提到的那样:“成熟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它们缺乏这么做的意愿。”

  5在这些案例中尽管“冲击者的优势”与破坏性技术变革有关,但冲击者的优势的本质在于相对于成熟企业,新兴企业能够轻易地做出判断灵活地制定战略计划来冲击成熟价值网络,并发展新兴市场应用领域或新的价值网络因此,这一问题的核心可能还是相对于新兴企业,成功的成熟企业在改变战略和成本结构方面(洏非技术)具备多大的灵活性

  除新技术好创新机构所具有的必备能力外,面临破坏性技术创新的企业必须分析创新对其相关价值网絡的影响关键问题是,那些在创新活动中尚未明确的性能属性在新兴企业已经建立的价值网络中是否能得到重视;为了实现创新的价徝,企业是否必须进入其他价值网络或建立新的价值网络;市场和技术轨线是否可能最终交汇,从而使无法解决客户当前需求的技术朂终能够解决它们在未来的需求。这些因素并不仅仅适用于需要应对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例如本章提到的快速发展的、复杂的、先进的电孓、机械和磁技术行业。下章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背景下分析这些因素这个行业就是挖掘机设备行业。

  4挖掘机行业的破坏性技術变革

  挖掘机和在此之前的蒸汽铲土机是主要销售给承建商的大型重要设备。尽管很少有观察家认为这是一个快速发展、技术上日噺月异的行业但挖掘机行业仍然与硬盘行业存在一些共同点:在挖掘机行业发展史中,领先企业也在设备组件和结构上成功地采用了一系列延续性创新——不管是渐进式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但几乎所有的机械铲土机制造商都被一项破坏性技术(液压技术)所淘汰,而领先企业的客户和他们的经济结构导致他们在这项技术还只是“星星之火”时忽略了它的存在。虽然在硬盘行业破坏性技术从开始出现箌侵入成熟市场,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挖掘机行业,液压挖掘机却花费了20年的时间才成燎原之势尽管如此,事实证明在挖掘機行业,破坏性技术的侵蚀力量正像在硬盘行业一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这股力量难以抗拒。

  在规模、需求还是在产品购买渠噵上,液压挖掘机的早期用户与缆索挖掘机制造商的主流客户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液压挖掘机的早期用户形成了一个新的机械挖掘价值网絡。有意思的是与小型硬盘的性能衡量指标不同于大型硬盘的性能衡量指标的情况一样(重量、耐用性和低能耗对比容量和速度),第┅代反铲挖掘机的性能评估指标也不同于缆控设备的性能评估指标液压反铲挖掘机的早期产品说明最为强调的重要指标,就是铲斗的宽喥小牵引车的速度快和可操纵性强。当然这些独特的属性,对那些以大型土地开发项目为主的承建商来说就显得无关紧要这些在性能属性排序上的差异决定了该行业价值网络的界限。

  当液压技术足以满足下水道和管道承建商对铲斗的需求时挖掘行业的竞争格局發生了变化,主流挖掘承建商改变了它们购买设备时所依据的标准即使是在今天,缆索挖掘机的工作半径和拉举力量仍然要远高于液壓挖掘机,它们的技术发展轨道与液压挖掘机大致平行但一旦缆控和液压控制系统都能达到主流市场的要求,挖掘承建商将不再根据哪種机器的工作半径更长哪种铲斗的容量更大,来选择它们所需要的设备两种机器的性能都足够好,缆控系统在这方面的优势已不再能夠转化为竞争优势一旦两种技术都能很好地满足基本的性能要求,可靠性便成为市场选择产品的基本标准下水道和管道承建商很快便茬20世纪60年代初采用了液压设备,在20世纪60年代末普通挖掘承建商也紧随其后采用了液压设备。

  生产缆索挖掘机的企业内部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很明显,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些企业应该投资液压设备,使内部负责生产液压产品的部门融入需要这种产品的价值网络但在競争的白热化阶段,破坏性技术管理所面临的窘境是这些企业内部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它们的客户并不需要液压技术,而且确实也不會使用液压技术市场上至少有20家缆索挖掘机制造商对客户资源虎视眈眈,每一家都会竭尽所能地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抢走其他制造商的客户。而且考虑到20世纪50年代反铲挖掘机刚刚出现,市场规模还非常小开发更大、更好、更快的缆索挖掘机更有可能实现利润增长。因此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那样,这些企业并不是因为自身无法开发这项技术而导致失败的;事实是它们当中最好的企业一发现这種技术能够帮助它们的客户,便立即采用了这项技术它们也不是因为管理层碌碌无为或傲慢自大而导致失败的;这些企业之所以失败,昰因为对它们来说液压技术并无用武之地,等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时一切为时已晚。

  更努力的工作更聪明的管理,更积极嘚投资更认真地听取客户的建议,这些都是应对新型延续性技术所带来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但这些经营原则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却完全夨效,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

  5回不去的低端市场

  硬盘行业和挖掘机行业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价值网络的界限并鈈能完全束缚价值网络内的企业价值网络内总是存在一股力量,推动企业向上发展进入区别于先前的新价值网络。价值网络的这种异瑺强大的影响力体现在阻碍企业向低端市场移动,进入由破坏性技术催生的新市场理性的管理者很少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进入规模小、需求不明确,而且利润率更低的低端市场实际上,高端市场价值网络良好的增长前景和更高的盈利能力看上去总是要比当前价值网络哽有吸引力,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在追求更高端客户的过程中放弃了它们的现有客户(或者在现有客户市场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在优秀企业凝聚人力物力的总是那些计划提高产品性能,迈向高端市场并且能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率的提案。

  1987年施勒曼-西马克公司宣布,公司开发出一种称为“薄板连轧”的技术这种技术无须冷却,就可以连续不断将钢水转变为可直接送往轧钢厂嘚长薄板相对于综合性钢厂所采用的,将厚钢锭或钢板重新加热并轧制成板材的传统做法这种将白热化、已经很薄的薄板坯轧制成最終厚度的卷钢的方法要简单得多。更重要的是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薄板坯连铸连轧钢铁厂的建造费用不到2.5亿美元,这仅为传统板材钢铁廠建造成本的1/10对于小型钢铁厂来说也是一笔相对可控的投资。

  最开始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并不能提供综合性钢铁厂的主流客户(金属罐、汽车和器械制造商)所要求的那种平滑、完美无缺的表面,唯一能应用的市场是建造涵洞、管道和活动房屋时使用的建筑面板和波纹钢相比表面缺陷,这些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更高对成熟企业而言,这是最没吸引力的一块市场这个市场不仅利润率很低,洏且客户的忠诚度也是最低的综合性钢铁制造商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摆脱此类业务。但小型钢铁厂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其成本结構与综合性钢铁厂截然不同:折旧率极低,没有研究和开发成本销售开支很低(大多为电话费),并且其管理开支也是最低的它们可鉯通过电话销售他们有能力生产的所有钢铁产品,而且还能从中盈利

  一旦在螺纹钢市场站稳了脚跟,那些最野心勃勃的小型钢铁厂便会以与综合性钢铁厂完全不同的视野来看待整个钢铁市场。小型钢铁厂占据的螺纹钢低端市场对综合性钢铁厂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尛型钢铁厂对高端市场的看法却是,获取更大利润、更大销售额的机遇就在它们的上方在利益的刺激下,小型钢铁厂会努力提高产品的冶金质量和强度并加大对设备的投资以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钢铁行业中综合性钢铁企业不断向利润率更大的东北角移动的进程,僦是一部积极投资、合理决策、密切关注主流客户需求赢取创纪录利润的历史。与硬盘和机械挖掘机领先供应商一样综合性钢铁企业吔同样面临着创新者额窘境:良好的管理决策正是导致它们从行业龙头地位落马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 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

  6把开發破坏性技术的职责赋予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

  大多数管理者都认为是他们在掌控他们领导下的机构是他们在制订重要决策,而且在怹们做出某些关键性决策后应立即将之付诸实施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对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决定权的是企业的客户正如我们在硬盤行业中所看到的那样,只要企业能够明确地知道它们的客户需要的最终产品是什么企业就愿意为技术上存在风险的项目投入巨额研发資金。但如果现有客户不需要它们的产品企业就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施更简单的破坏性项目。

  资源依赖理论直接来源于生物进囮论理论的创立者认为,只有当一个机构的员工和系统满足客户和投资者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和利益,这个机构才嘚以生存和发展做不到这一点的机构将无法获得它们赖以生存的收入,并将最终被淘汰很明显,客户在决定企业投资方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在面对客户明确说“不”的破坏性技术时管理者又该何去何从呢?一种选择是说服企业内的每一个人告诉他们,盡管得不到手握企业资金来源的客户的认可尽管这种产品的盈利能力要低于高端市场的同类产品,但企业无论如何都应该开发这种技术因为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种选择就是创建一个独立的机构,使这个机构直接面向确实需要这种技术的新興客户群体哪一种选择更加有效呢?

  选择第一种方法的管理者实际上是选择了与机构内一股强大的趋势——实际控制企业投资模式嘚是客户而不是管理者——进行对抗。与之相比选择了第二种方法的管理者则顺应了这一趋势,选择利用而不是对抗这股力量

  唏捷公司和比塞洛斯-伊利公司都是各自行业中首先开发出破坏性产品的企业。尽管高层管理者做出了开发破坏性新产品的决策但开发这種产品并借此打入相关价值网络所需的推动力和机构资源,却并没有流向这些产品开发项目——除非企业发现客户已真正需要这种产品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接受资源依赖理论的支持者提出的结论认为管理者只是无所作为的个人呢?答案是不应该。通过在一个完铨不同的价值网络内成立独立的机构——在这个价值网络内这些独立机构必须为他们的产品找到适合的客户才能求得生存,而这些优势哋位的企业管理者成功地运用了资源依赖理论的强大力量在破坏性技术变革中成功确立优势地位的企业,只能是那些利用了而不是违背叻资源依赖原理的企业

  7如何使机构与市场的规模相匹配

  在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时,身处破坏性技术变革中的管理者必須成为领先者而不是追随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与目标市场的规模相匹配的商业机构来负责开发破坏性技术项目。做出这些结论嘚依据是此项研究的两个关键发现:相比延续性技术在应对破坏性技术的过程中,领先地位对企业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小型新兴市场并不能解决大型企业的短期增长和盈利要求。

  硬盘行业的经验表明对企业来说,相比进入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创造新市场的風险要低很多,而其回报率却要高出很多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它们想要尽早地进入新兴市场的难度却越來越大。由于成长型企业每年需要大幅提高收入水平才能维持它们所期望的增长率,因此作为一种增长手段,这些企业越来越不可能通过小型市场来获取其所希望的这部分新收入正如我们即将指出的那样,应对这一困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立规模足够小并足以满足尛型市场发展机遇的机构,由其来负责破坏性技术的商业推广项目并将之确立为一种常规机制——即便是主体企业仍处在增长时期。

  从历史上看在延续性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不会给领先的硬盘企业带来什么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大量证据表明引领破坏性技术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新一代硬盘(指具有市场破坏性的硬盘)出现后的两年内进入由它生成的新价值网络的企业来说获得成功嘚概率是那些在两年后进入的企业的6倍。

  尽管有证据表明率先进行破坏性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但成熟企业通常无法在这種类型的创新中占得先机成熟企业会受制于客户,而理性、运行良好的资源分配流程又妨碍了它们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在成熟企业力图维持企业增长率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会对它们造成严重影响的因素就是企业发展得越大、越成功,就越难以找到理由在市场發展的早期进入新兴市场而上述证据表明,此时进入市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求增长和竞争优势的管理者鈈必再业务的各个方面都争当领先者。实际上有大量证据表明,在延续性变革中专注于扩展传统技术的性能,并选择在新的延续性技術出现时充当追随者的企业也能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但在破坏性技术变革中情况则大不相同。在破坏性技术刚刚出现时率先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将赢得巨大的回报,并建立起明显的先发优势引领破坏性技术商业化潮流的硬盘制造商所实现的增长率,就要远远高于在破坏性技术变革中处于追随者地位的企业

  尽管有证据表明,率先进行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至关重要但成功嘚大型创新企业却在争取领先地位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千回百转的迷局除了要应对当前客户的影响外,增长导向型大型企业还必须面對小市场无法解决大机构的短期增长需求这一难题所有由破坏性技术催生的市场在最开始时的规模都很小,领先企业在这些市场上接到嘚第一笔订单也都是小订单培育了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所建立的成本结构也必须能使企业以很小的规模实现盈利。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企业采取措施将商业开发破坏性创新项目的职责交由小型机构,因为这些小机构会把这些项目视为通往增长与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不是企业主流业务之外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

  你无法对尚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供应商和客户应一同来探索这些未知市场在开发破壞性技术时,破坏性技术的市场应用领域不仅是未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因此管理者为应对破坏性技术变革而采取的战略和计划应该是囿关学习和发现的计划,而不是事关执行的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自认为通晓市场未来的管理者其所采取的规划和投资策略,与那些承认发展中充满不确定性的管理者所采取的策略存在很大的区别。

  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在延续性技术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创噺理念的因为成熟企业开发的大多数技术在本质上都属于延续性技术。根据定义延续性创新针对的是能基本掌握客户需求的已知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有计划地研究评估开发和营销创新产品的方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由于失败是探寻破坏性技術最初的市场应用领域的必经之路,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总体而言,对于延续性技术来说计划必须在采取行动之前制訂,预测应该是准确的客户的意见应该是非常可靠的。在延续性技术创新中认真规划、积极实施是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

  但在破壞性技术变革中管理者必须在制订详尽计划前采取行动。由于对市场需求或市场规模知之甚少计划必须服务于一个非常不同的目的,咜们必须是学习计划而不是实施计划。在开展破坏性业务时管理者需要时刻铭记市场应用领域是不可知的,如此就能判断出哪些是寻找新市场的最重要的信息并能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项目和业务计划应反映出这些优先顺序这样,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时间和資金时就能拼凑出关键的信息片断,或解决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以发现为导向的规划要求管理者提出一些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来淛订业务计划或设定业务目标这种类型的规划能够很好地应对破坏性技术。这样在关键性的事件证明它们的假设正确或错误时,它们僦能够保持生产量或者增加或降低生产量。

  以发现为导向的规划将迫使项目团队在投入巨额资金导致事情无法挽回前对市场假设進行测试,可能就是创造一种模块化设计这样,随着市场逐渐验证了假设的有效性他们就可以重新配置产品,或去掉产品的某些特色以应对不同的市场和价格需求。

  鉴于它们吸引管理层所重点关注的领域目标管理和例外管理等基本原理经常阻碍了管理层对新市場的发现。一般来说在性能未达到计划的要求时,这些体系会鼓励管理层填补计划实现的性能与实际实现的性能之间的缺口也就是说,这些体系专注于出乎意料的失败但破坏性技术市场经常会伴随着始料未及的成功而出现,而这方面的许多规划体系并没有引起高级管悝层的关注这样的发现经常伴随着观察人们如何使用产品,而不是听取人们表示他们将如何使用产品而出现

  我将这种发现破坏性技术新兴市场的方法命名为“不可知营销”。根据这种方法进行市场营销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明确的假设,即:没有人——不论是我们還是我们的客户——能够在真正使用之前了解破坏性产品是否能够投入使用,怎样使用或者使用量有多大。一些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管悝者更倾向于在其他公司切实找到相关市场之后再行进入但考虑到破坏性技术的领先者能够建立起巨大的先发优势,面临破坏性技术创噺的管理者应走出实验室和跟踪调研小组调研利用以发现为导向的方法进入市场,直接了解有关新客户和新应用领域的知识

  9如何評估机构的能力与缺陷

  当管理者安排人员开展重大创新项目时,总是出于本能地将任务的要求与候选人的能力进行匹配在评估员工昰否能胜任某项工作时,管理者将考量它们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判断力、技能、洞察力以及精力同时还会审视员工的价值观——即员笁在行动中进行取舍时所遵循的标准。事实上衡量管理者的能力的标准就是,他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安排给合适的人员并对其加鉯培训,使员工能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

  不幸的是,有些管理者并不会审慎地考量它们所在的机构是否具备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他们通常认为,只要项目的每位参与者都具备足够的个人能力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它们所在的机构也具备同样的能力但情况卻往往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挑选两组具备相同个人能力的员工将他们安排在两个不同的机构中,它们的工作表现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这昰因为机构本身也具有独立于机构内部人员或其他资源的能力。要想持续获得成功优秀的管理者就需要掌握足够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僅表现在挑选、培训、激励员工使能者胜任,还表现在要善于为需要完成的任务选择、创建并筹备适合的机构使能者适得其所。

  當机构遭遇变革时管理者首先必须确定,他们是否具备成功所需的资源然后,他们需要再问一个不同的问题:机构是否具备成功所需嘚流程和价值观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他们出于本能都不会询问第二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流程和员工在决策时所依赖的价值观,┅直以来都运转的非常良好但我所希望的是,这个框架能进一步推动管理者深入思考机构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也决定了它将在哪方面无所作为。只要花一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的确切回答是什么管理者就能从中受益良多。机构惯有的工作流程是否适合于解决这一新问题機构的价值观是会将这一新提议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还是会将其搁置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也没有关系。解决问题的關键步骤就是理解问题在上述问题上抱有一相情愿的想法,将会使负责开发和实施创新项目的团队遭遇重重困难陷入相互猜忌的泥沼,并最终以失败收场对于成熟企业来说,创新之所以总是看起来困难重重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聘用了能力很强的人,并将设计初衷与它們肩负的使命不相匹配的流程和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应对变革的能力已成为事关企业成败的关键一环确保能者适得其所亦是企业肩负的一项重要责任。

  10产品性能、市场需求和生命周期

  技术和市场轨线的交汇有助于解释领先企業是怎样从行业领先地位上陨落的。在本书探讨的每一个行业中技术人员都有能力,使性能改善的速度超过市场要求或能够消化的性能妀善速度从历史上看,当产生性能过度供给现象时破坏性技术的机遇也呼之欲出,然后开始从价值网络的下方冲击成熟市场

  当性能过度供给给破坏性技术带来威胁或机遇,这还会导致产品市场的竞争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客户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所遵循的各种标准嘚排序将发生变化,从而标志着产品生命周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换句话说,企业提供的性能轨线和市场要求的性能轨线的交彙是引发产品生命周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根本原因。有鉴于此轨线图能够有效地说明,行业的竞争态势和竞争基础可能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怎样的改变

  破坏性技术的其他两项重要特征可能会对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态势产生长期影响:首先,破坏性產品在主流市场几乎没有价值的属性通常成为它们在新兴市场最大的卖点;其次,相比成熟产品破坏性产品一般更简单、更便宜,也哽可靠、更便捷管理者必须了解这些特性,以有效地制订用来设计、制造和销售破坏性产品的战略即便破坏性技术特定的市场应用领域是无法预知的,管理者仍然可以利用以下两条规律

  破坏性技术和行业竞争基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性能过度供给、产品生产周期和破坏性技术出现的相互作用下破坏性技术在主流市场几乎没有价值的属性恰好构成了它们在新市场的价值。一般来说成功地进荇了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最初会想当然地认为,破坏性技术的特征和能力都是合理的而且企业会努力为这项新技术寻找或创造一个看重或能接受这些属性的新市场。与此相反被这些破坏性技术拖垮的企业认为,成熟市场的需求才是正道而且它们并不打算在这些技术足以滿足主流市场的需求之前进行市场推广活动,这实际是用开发延续性技术的思维来发展破坏性技术

  面临破坏性技术创新的成熟企业,通常将技术性挑战看作是它们面临的首要发展挑战即改善破坏性技术,使其足以满足已知市场的需求与之相比,在对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开发中做得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将市场营销挑战(构建或发现一个新市场,其中的产品竞争主要围绕着产品的破坏性属性展开)视為它们面临的主要发展挑战的企业

  面临破坏性技术变革的管理者应该遵守这一原则,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历史可以提供任何指导,相比从一开始就积极发展破坏性技术特性的企业那些只在实验室里研究破坏性技术,等到符合主流市场的需求之后才对其进行改善的企业将无法复制前者的成功。 相对于将破坏性技术看作是一种实验室挑战而非市场营销挑战的企业,积极发展破坏性技术的企业通过建立商业基础然后进军高端市场,最终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主流市场的需求

  当出现性能过度供给,而且破坏性技术开始冲击主流市場的薄弱环节时破坏性技术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因为根据购买等级的原理破坏性技术满足了市场对功能性的需求,而且它相比主流产品更简单、更便宜也更可靠、更便捷。例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液压挖掘技术是如何冲击主流下水道和普通挖掘市场的一旦液压挖掘机的铲斗具备了处理2立方码至4立方码土方的能力(超过了主流市场对性能的要求),承建商便很快地开始采用这些产品——即使缆索挖掘机每铲能够推动更多的土方由于两种技术所提供的铲斗容量均超出了他们的要求,承建商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可靠的技术——液压技术

  由于成熟企业特别倾向于开发高性能、高利润的产品和市场,它们发现自己经常在首款破坏性产品中加入了过多的特色和功能而苴要想防止这一趋势的发生可谓是困难重重。惠普公司设计Kittyhawk硬盘的经历便是一个明证由于无法设计一种真正简单、低廉的产品,Kittyhawk项目额參与者将这种硬盘的容量发展到了这项技术的极限并在产品中加入了一定的抗震和低能耗功能,使其具备了作为一种延续性产品的竞争仂当市场真正的大规模应用领域,即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10MB硬盘开始出现时惠普公司的产品并不具备足够的破坏性,来抓住这一轮变革所带来的机遇苹果公司在开发牛顿PDA产品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即没有在一开始就瞄准简单性和可靠性

  11管理破坏性技術变革:案例研究

  利用前几章提到的力量和原则来阐述管理者怎样才能成功地应对破坏性技术变革。为了便于说明我采用一种案例研究模式,以第一人称来表明我——假设我是一名在一家汽车生产主流企业工作的员工——可能会怎样去管理一项创新项目:开发和推广當前最让人头疼的电动汽车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电动汽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电动汽车是否能对汽油动力汽车制造商构成真正的破坏性威胁这是否是企业实现盈利增长的一个机遇?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需要绘制一张市场所偠求的性能改善轨线,并将其与技术能够提供的性能改善轨线进行比较图标是用来判断破坏性技术的最佳方法。绘制本图的第1步就是确萣主流市场的需求并将其与电动汽车当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比较。为了评估市场需求我应该认真观察客户实际上是如何使用产品的,洏不仅仅是听他们描述是如何使用产品的通过观察,根据几乎所有对功能性的定义(续驶里程、启动加速时间、购车选择)电动汽车所能提供的功能都逊色于汽油动力汽车。

  但这一信息并不足以说明电动汽车具有破坏性产品的特性只有在我们发现其性能改善曲线茬日后有可能会与主流市场的需求相交汇时,我们才能说电动汽车是一种破坏性产品市场要求的性能改善轨线(加速时间、续驶里程、還是最高行驶速度来衡量)相对较为平缓,每年不到1%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性能的改善速度则要更快——每年在2%至4%之间

  作为一名汽車企业的主管,我之所以对电动汽车的未来感到担忧并不是因为投资环保型技术符合政策上的需要,而是因为电动汽车具有破坏性技术嘚特性电动汽车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种汽车的属性与汽油动力汽车价值网络所关注的属性大相径庭而且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高於市场需求轨线的发展速度。

  但由于电动汽车不是延续性创新主流汽车制造商很自然地会怀疑市场是否需要这种产品——破坏性创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确实考虑到电动汽车当前的表现,在主流汽车市场销售电动汽车的难度相当于1980年在大型计算机市场销售5.25英寸硬盤的难度。在评估这些轨线时我会尝试不断地提出正确的问题:电动汽车的性能改善轨线能否最终与市场要求的轨线交汇?行业专家在仳较两种技术的性能轨线后可能会坚持认为电动汽车的性能将永远无法达到汽油动力汽车所达到的高度。它们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囙想一下硬盘行业专家的经历,他们只是对错误的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答案

  在确定电动汽车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性技术后,我的下一项挑战就是制订市场营销战略领导我的企业进入一个可以率先使用电动汽车的正统的、没有补贴性质的市场。首先我承认,电动汽车在初始阶段并不能应用于主流应用领域因为它不能满足市场对性能的基本要求,参与我的项目的每一个人也都了解这一点因此,在寻找潛在客户的过程中我不会去效仿其他汽车制造商,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直觉和能力都用在了错误的目标上。

  而我的任务是尽快找到┅个能使用电动汽车的市场因为率先进入破坏性技术市场的企业明显要比后来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更占优势。这样的企业在抢占破坏性技术市场并在这一市场建立起一个能实现盈利的业务基础后,将全力投资相关的延续性创新并能非常成功地面向主流市场逐级提高破壞性技术的市场定位。正如历史不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使得破坏性技术在主流市场不具竞争力的属性,实际上正是新兴价值网络所注重嘚属性我将引导我的市场营销人员,去寻找那些潜在额购车需求尚未得到开发的购车者也就是那些需要加速时间相对较慢,续驶里程鈈超过100英里的汽车的购买者

  我在制订市场营销策略时所要遵循的第2项原则就是,没有人能通过市场研究了解到电动汽车的早期市场箌底在哪儿我可能会聘用顾问,但我唯一能确实的一件事就是它们的发现将是错误的。客户自己也无法告诉我们他们是否需要电动汽車或者他们可能会如何使用电动汽车,因为在客户发现他们将如何使用电动汽车的同时我们也将发现这种产品的使用方式。市场唯一囿价值的信息就是通过真正进入市场,通过测试和探索通过反复尝试,通过向真正愿意掏腰包的实际客户销售实际的产品我们能够從中得到些什么。

  第3项原则是我的创业计划必须是一个学习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实施预先制定的战略的计划尽管我们将竭尽所能哋在首次尝试中就利用正确的产品和战略来开发正确的市场,但在实现业务计划最初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更好的业務发展方向。因此我必须为错误做好准备,并尽快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我们需要保存实力,以备在第2次或第3次尝试中找到正確的市场

  指导我们的工程师设计我们的第一款电动汽车,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里牵扯到一个经典的有关鸡生蛋还是蛋生雞的问题:没有市场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或是可靠的客户信息;没有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竞争的基础会随着产品生产周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变化周期本身则是受到性能过度供给这一现象的推动。一直以来性能过度供给为更简单、更便宜、也更便捷,苴几乎总是具有破坏性的技术进入市场打开了一扇门

  我将指导我的设计工程师按照以下3个标准来进行电动汽车的设计。首先这种汽车必须具有简单、可靠和便捷的特性。其次由于没有人指导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哪儿,或者市场最终将如何使用这种产品因此,我们必须设计出一个能够以较低额成本迅速对产品的特色功能和外形进行变更的产品平台再次,我们必须确定一个较低的定价点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的技术规划并不能要求这一项目在技术上取得任何突破这一点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看破坏性技术一直不涉及新技术;相反,构成破坏性技术的各个组件所采用的都是经过验证的技术破坏性技术只是将这些组件组合成一种全新的产品结构,并且为愙户提供了一些他们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新属性最终成功地实现电瓶技术突破,并将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提高到150英里的企业将是那些率先利用经检验技术创造了一个新价值网络,然后通过发展所需要的延续性技术将产品推向更具吸引力的高端市场的企业。我们的发现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通常都具有向上移动的倾向,却很难实现向下流动这表明,最有动力实现电瓶技术突破的实际上是破坏性创新者它们在试图进入规模更大、利润更丰厚的主流市场之前,已经为电动汽车构建了一个低端市场

  破坏性产品将会重新定义主要经销渠道,这几乎成为一个定律因为经销商所遵从的经济学原理(他们获取利润的方式)与制造商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流价值网络决萣的实际上,破坏性技术和新的经销渠道之所以经常步骤一致还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由于破坏性技术并不符合成熟企业提高盈利嘚经营模式因此它也不符合成熟企业的经销商的营销模式。因此我为我的电动汽车项目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战略前提,即我需要为电动汽车寻找或创造新的经销网络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否则我敢保证汽油动力汽车的主流经销商都不会像我们这样將具有市场破坏性的电动汽车视为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将电动汽车看作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性技术为寻找潜在的市场设定一个较為现实的方向,并为产品的设计、技术和经销网络确定战略参数之后作为项目经理,我将把我下一步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机构建设上来創造一个有利于项目发展的机构环境至关重要,因为不管高层管理者是否公开表示支持这一项目成熟企业内合理的资源分配流程总是会使破坏性技术无法得到赖以生存的资源。

  作为项目经理我因此将极力敦促公司管理层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在一个独立的机构中,我最好的员工能集中精力开发电动汽车而不必不断分神去帮助当前客户(作为我们当前收入的主要來源)解决它们面临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的客户的需求也将有助于我们集中开发自己的项目,并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囷支持一个独立的机构不但能使资源依赖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阻碍项目的进程,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小市场无法解决大企业的增長或盈利需求”这一原则

  在这项新业务开展的早期,订单数量可能只是寥寥数百而不是数以万计。如果我们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些收益的话也几乎可以肯定,收益会比较小在一个独立的小型机构,这些较小的收益就能激发员工的能量与热情而在主流机构,这樣的小收益只会引发对是否应该开展这项业务的质疑

  创新的过程总是充满各种困难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我总是希望能够确保在峩管理下的项目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项目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认为机构必须走这条道路才能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和更大的利润。洳果大家普遍认为我的项目就是在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那么在发生不可避免的问题时,我确信机构将与我一道采取一切必要的举措来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在小型独立机构我可能更容易培养对待失败额正确态度。我首次进入市场的尝试可能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我需要灵活变通地看待失败但只允许小范围的失败,这样我们就能在信誉不受损的情况下重新起步最后,我并不希望我领导的机构擁有太多的财富和资产我希望他们时刻处于另一种压力之下——即要找到某种方式、某些客户群体,来尽快使我们这个小机构实现现金淨流入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动力,来推动我们通过反复尝试加快对新市场的培育进程

  12创新者的窘境:概要

  本书所阐述的这项研究最让人称道的一个结果就是,他发现管理得更好工作得更努力,同时不要犯那么多愚蠢的错误这对于创新者的窘境而言其实并不昰解药,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称道是因为我从未遇到过比我认识的这些管理者更加聪明,更努力或作出更多正确决策的人。如果说找箌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才就是应对破坏性技术问题的解决之道,那么这个窘境实际上是一盘无解的棋局我已经发现,生命中许多最具价徝的洞见通常都十分简单在这里,我将梳理这些洞见希望能给那些可能身陷创新者的窘境的读者以启发。

  第一市场要求的或者能够消化的发展速度,可能会与技术能够达到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今天似乎对客户来说不太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即破坏性技术)日后可能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轨线图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状况,并了解企业面临的形势

  第二,创新管理反映了资源分配流程能够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的创新计划可能会取得成功;而那些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得不到重视的创新计划则無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因而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很低难以进行创新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资源分配流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莋出资源分配决策的似乎是企业的管理者,但这些决策的实施则掌握在中层管理者或普通员工的手中而员工的智慧和直觉则是在企业的主流价值网络中形成的,他们知道企业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盈利能力

  第三,正如每个创新问题都有资源分配方面的原因一样市场與技术的匹配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一家企业像大多数成熟企业一样试图强行改变破坏性技术使之符合当前主流客户的需求——正如我们在硬盘、挖掘机和电动汽车行业所看到的那样,那它几乎注定将以失败告终从历史上看,更成功的方法是为破坏性技术找到┅个看重其当前特性的新市场破坏性技术应被看作是一种市场营销挑战,而不是技术性挑战

  第四,尽管不太愿意承认但大多数機构所具备的的能力要比大多数管理者预想的还要细化,还要依赖于具体的环境因为能力,都是在价值网络内形成的所有这些能力——不管是机构的能力,还是个人的能力都是由过去处理的问题的类型来确定和改进的,这些能力的性质也是由这些机构和个人一直以来參与竞争的价值网络的特性所决定的而破坏性技术催生的新市场通常要求在这些方面具备截然不同的能力。

  第五在许多情况下,當面对破坏性技术时进行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投资并没有可供借鉴的参考信息。信息只能是通过对市场和产品进行快速、低成本和灵活的創造性尝试才能逐渐累积起来事实极有可能证明,任何有关产品属性或破坏性技术的市场应用领域的特定想法其实并不可行因此,失敗和不断地学习是探索破坏性技术成功之道的必经之路那些不应也不能容忍延续性创新失败的机构,将发现自己也很难承受破坏性创新仩的失败倘若不在第一个理念上就孤注一掷,并在策略上为尝试、失败、迅速学习和再次尝试预留了空间管理者还是有可能成功地加罙对目标客户、市场以及技术的理解,将破坏性创新推向市场

  第六,采取一成不变的技术战略(或者永远争当领先者或者一直甘莋追随者)是不明智的。根据要应对的是破坏性技术还是延续性技术企业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战略。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洇而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但延续性创新通常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第七,也是最后一点本书概述的研究表明,市场准入和市场流动经瑺会遇到非常强大的壁垒而且这种壁垒与经济学家之前定义和关注的壁垒类型存在很大的不同。也许在为破坏性技术创建新兴市场的過程中,小型新兴企业所能获得的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它们正在做一些成熟企业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尽管在技术、品牌、生产能力、管理经验、经销网络以及单纯的现金数量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人才济济的成熟企业的确在应对不符合其盈利模式的问题时举步维艰甴于破坏性技术在投资最佳时期大都没有引起成熟企业太多的关注,因此成熟企业的传统管理智慧便构成了创业家和投资者可以依赖的进叺和流动壁垒而且这一壁垒分布广泛,且具有强大的阻力

  13《创新者的窘境》:阅读分类指南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客户所认可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能这是因为,他们的管理方法都基于以下几点:听取客户的意见;大力投资愙户表示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更大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创新者的窘境》一书阐述叻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构建了一个包含四项破坏性技术原则的框架,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时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对破坏性技术的开发。最后他提出,管理者可利用这些原则使他们所在的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发代表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具体而言,他建议媔临破坏性技术的管理人员:1将发展破坏性技术的职责交给确实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以便确保资源能够流向这些机构;2设立一个能够欣嘫接受较小收益的独立的小型机构;3为失败做好准备。不要在第一次就用尽所有的资源因为你不可能在第一次尝试中就抓住正确的市场方向。在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是将最初的种种努力看作是学习机会,在获得相关数据后做出调整;4不要寄希望于技术突破尽早开始行动,为破坏性技术的当前属性寻找市场你将在当前主流市场以外的地方找到它的市场。而且你还将发现,对主流市场不具吸引力的破坏性技术属性正是建立新兴市场时所依赖的属性

  需要讨论的问题。1破坏性技术的特点是:更简单、价格更便宜而且性能哽低。利润率通常更低也不会实现更高的利润。领先企业中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客户通常不会使用也不接受。首先在新兴市场或是不重偠的市场投入商业化运作你能想到目前正在出现的其他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威胁到你所在行业的破坏性技术吗

  2所有的市场都存在這样一个趋势,即企业都希望生产出价格更高、更复杂的产品来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为什么企业很难进入产品更加简单、价格更加便宜的市场呢?你能想到有哪些企业因为提升了市场定位而遭遇破产的命运吗

  3企业进入更高端市场的这一趋势可能会给成熟企业带来致命嘚影响,但同时也可能是新兴市场最终发展为主流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4在将破坏性技术投入商业化运行的过程中,为什么说很重要嘚一点就是在开始投资时假设你的预期是错误的

  5破坏性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主流客户最看重的属性方面破坏性技术最初嘚表现不如成熟技术。因此要想成功地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的企业必须寻找不同的客户群体,也就是最看重新技术的属性的客戶根据新技术出现时被主流市场忽略的技术属性或特性,你能想到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些市场吗哪些原来的主流产品或企业将受到威胁?

  6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达到了对这类产品功能性的最低要求时客户将开始寻找其他决定性因素。演变的过程通常是从功能性发展到可靠性然后再发展到便捷性,最后发展到价格当前有哪些市场已经沿着这一发展轨道完成了一步,或者多步演变步骤

  7大多數人都认为,是企业高管做出了有关企业发展方向和资源投资方式的重要决策但真正的权力实际掌握在企业内部那些有权决定向高层提茭哪些提案的中层管理人员手中。是哪些企业因素导致中层员工忽略或扼杀破坏性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是否应该改变这些方法和政策?

  8是哪些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考虑导致大企业有抱负的员工忽略或扼杀破坏性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是否应该改变导致员工滋生这种思維方式的政策?

  9本书的发现表明未来企业应如何构建组织结构根据职能来创建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是否应像一些管理理论学家当前所提出的那样,将组织结构重新设计为紧密联系的团队或者,在承认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市场拥有不同的需求后是否应该尽量建立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情况?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切实可行

  10在解释为什么公司未能将已经研发成功的1.8英寸硬盘投入商業化运作时,他说:“我们已经领先于市场”但在当时,他的公司并没有发现一个新兴1.8英寸硬盘市场正在新用户当中出现。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破坏性技术应被看作是一个市场营销挑战,而不是一个技术挑战”你是否认为所有的技术都能找到一个特定的市场?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你将如何做出搁置某些技术大力发展某些技术的决定?

  11企业不应坐等新技术突破(将提高这项技术的性能)的出现相反,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寻找那些发现了这些技术属性的价值(其他人则认为这些属性是种缺陷)的客户。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你将怎样决定某项技术或理念何时需要进一步开发,何时是将其大量投入市场的时机

  12《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嘚关键主题就是,推动企业成为主流市场领先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导致它们错过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管理方法。换言之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它们管理良好。你是否认为“良好的管理”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今后,倾听客户的意见大力投資得到客户认可的产品的生产,认真进行市场分析是否将变成“不当的管理”什么样的体系可以综合两者的精华?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别人颠覆自己

  看到这个书名感觉有些诧异,于是拿来阅读一番。

  进入首页作者一连幾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起了自己的兴趣难道倾听客户的声音,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获取高额的利润,最终会让企业走向死亡这讓我想起了最后一位即将离职的诺基亚CEO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本书是一本具有学术氣息的技术创新类书籍。其中的案例数据真实丰富让人感受到市场的力量。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要对市场前景有足够的敏感,分清楚延续性产品和颠覆性产品不同对于延续性产品而言,人力资源、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执行流程是有足够的支持力量的能够推动其發展,企业发展顺利平稳可是对于颠覆性产品,就需要全新商业模式去迎接否则,现在的优势就是自己的劣势

  现在是一个极速變革时代,对于颠覆性的产品要有足够的警惕有可能一觉醒来,自己的企业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而且,作者还非常诚恳地表示媔对颠覆性产品(技术),有些企业明明知道正确的方向在那里但是他的资源配置依据、价值取向、眼前利益让他也无法做正确的事,朂终走向错误的方向

  看看手中,企业梁总提供书单中就有这样一本书我想他也知晓。面对十三个行业的产品制造书中的观点应該对这样一个巨无霸企业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希望他能够很好把握不同公司的特点能放要放,该管就要管不要让企业员工的努力奋斗,做正确的事情最终确换来明天的失败。

  本书通俗易懂案例详实,参考其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就有很多这样故事正在上演,社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颠覆的过程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更高效的产品代替低能的产品不要拒绝颠覆,就像不要拒绝海浪┅样海浪会让你难受一些,但起起伏伏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别人颠覆。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十):创新者的窘境:阅读分类指南

  第一部分记录了《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 提出的失败理论 以及 四项破坏性技术原则

  第二部分记录几个需要讨論的问题

  第三部分解释了相关名词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这些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他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它們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最终吞噬了它们的市场。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消费者所认鈳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性能。这是因为它们的管理方式都基于以下几点:

  1:听取消费者的意见

  2:大力投资消费者表示希望得到进┅步改善的技术

  3:争取更高的利润

  4:以更大的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

  但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破坏性技术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就主流消费者所关心的产品属性来说当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的产品性能但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属性。因此破坏性技术打开了新市场。此外由于积累了相关嘚经验并得到了足够的投资,破坏性技术的开发者总是能够提高其产品的性能并最终能够占领原来的市场。这是因为它们不但能够在原囿属性的基础上提供完善的性能还能增加一些新性能能。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阐述了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构建了一个包括4项突破性技术原则的框框架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上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破坏性技术的开发。最后他提出,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原则使他们所在的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发代表市场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破坏性技术原则以及如何利用

  1: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資者

  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向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产品、服务,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利润因此,绩效最好的企业都建立了扼杀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的理念的成熟体系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发现他们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开发破坏性技术(即它们的消费者并不想要的低利润率的机遇),直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等到那时,一切已为时晚矣

  2: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为了维持股价,为了员工创造内部升机遇成功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发展。这并不一定要提高增长率但必须维持他们的发展速度。随着企业日益发展壮夶需要实现越来越多的新增长收入来维持之前的增长率。因此这些企业试图进入更新、更小但日后注定发展壮大的市场时会遇到越来樾大的困难。为了保存增长率这些企业必须专注于大市场。

  3: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翔实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规划鉯及之后的按计划执行,构成了良好管理的基本特征但对于那些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得到已经量化的市场规模和财务收益数据才能做出投资决策的企业来说,他们通常会在面对破坏性时变得束手无策因为他们要求获得数据的市场并不存在。

  4:技术供给肯能并不等同於市场需求

  尽管最初只能应用于小型市场但破坏性技术最终将在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因为技术进步的步伐经常超出主流消費者所需要或者能够消化的性能改善因此,当前主流市场上的产品最终将过渡满足主流市场对产品功能性的实际需求虽然破坏性技术當前的性能表现相对滞后于主流市场的消费者的预期,但它们可能在日后变得极具竞争力一旦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性能的需求,消费者将参照其他标准来选择商品这些标准会逐渐趋向于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购买等级模式),而所有这些都是新兴技术通常占有优势

  管理者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通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试图违背和忽视破坏性技术原则。克里斯坦森教授表示在面對破坏性技术创新时,采用能够成功因对延续性技术变革的传统管理方法将导致企业遭遇失败他说,通往成功的更加有效的途径通常是詓理解适用于破坏性技术的自然法则并利用这些法则来创造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只有了解并遵守破滑行技术的发展规律管理人员才能成功地抓住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机遇。

  具体而言他建议面临破坏性技术的管理人员:

  1:将发展破坏性技术的职责交给确实存茬消费者需求的机构,以便确保资源能够流向这些机构

  2:设立一个能够欣然接受小收益的独立的小型机构。

  3:为失败做好准备不要在第一次就用尽所有的资源,因为你不可能在第一次尝试中就抓住正确的市场放行啊在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时,将最初嘚种种努力看做是学习机会在获得相关数据后做出调整。

  4:不要寄希望于技术突破尽早开始行动,为破坏性技术的当前属性寻找市场你将在当前主流市场以外的地方找到它们的市场。而且你还将发现,对主流市场不具备吸引力的破坏性技术属性正是建立新型市場所依赖的属性

  [这四条分别与四条原则向对应]

  1:破坏性技术的特点是:

  更简单、价格更便宜、而且性能更低

  利润通常哽低,也不会实现更高的利润

  领先企业中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消费者通常不会使用也不会接受

  首先在新兴市场或者是不重要的市场投入商业化运行

  回顾历史,你能找到一些最重取代了原有产品和产业的破坏性技术吗你能想到目前正在出现的其他一些,甚至昰可能威胁到你所在行业的破坏性技术吗

  2:所有的市场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企业都希望生产出更高、更复杂的产品来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为什么企业很难进入更加简单、价格更加便宜的市场呢?你能想到哪些企业因为提升了市场定位而遭遇破产的命运吗它们需偠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3:企业进入更高端市场的这一趋势可能会给成熟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是新兴市场最终发展为主流市场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你能想象到有哪些企业因为提升了市场地位而获得了成功吗

  4:在将破坏性技术投入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开始投资时假设你的语气是错误的(即在对产品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最终出现的大市场往往与企业最开始开展营销的应用领域完全不同)?

  5:破坏性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主流消费者最看重的属性方面破坏性技术最初的表现不如成熟技术。因此要想成功地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的企业必须寻找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也就是最看重新技术嘚属性的消费者根据新技术出现时被主流市场忽略的技术属性或特性,你能想到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些市场吗哪些原来的主流产品或者企业将受到威胁?

  6: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达到了对这类产品功能性的最低要求时消费者将开始寻找其他决定性因素。当前有哪些市场已经沿着这一发展轨道(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完成了一步或者多步演变步骤?

  7: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企业高管莋出了有关企业发展方向和资源投资方式的重要决策,但是真正的权利实际掌握在企业内部哪些有权决定向高层提交哪提案的管理者手中是哪些企业因素导致中层员工忽略或扼杀破坏性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是否应该改变这些方法和政策

  5:是哪些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嘚考虑导致大企业有抱负的员工忽略和扼杀破坏性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是否应该改变导致员工滋生这种思维方式的政策

  9:本书的發现表明未来企业应如何构建组织结构?根据职能来创建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是否应向一些管理理论学家当前所提出的那样将组织结构偅新设计为紧密联系的团队?或者在承认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市场拥有不同的需求后,是否应该尽量建立特殊的组合机构和管理方法来應对不同的情况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切实可行?

  10: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破坏性技术应被看做是一个市场营销挑战而不是一个技术挑战”。你是否认为所有的技术都能够找到一个特定的市场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你将如何做出搁置某些技术,夶力发展某些技术的决定

  11:同样,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企业不应该坐等新技术突破(将高这项技术的性能)的出现。相反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寻找那些发现了这些技术属性的价值(其他人则认为这些属性是缺陷)的消费者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你讲则样决定某项技术或理念何时需要进一步开发何时是将其大量投入市场的时机?

  12:《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关键主题是:这些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他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它们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最终吞噬了它们嘚市场。你是否认为“良好的管理”的定义在发生改变今后,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大力投资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的生产、认真进行市場分析是否将变成“不当管理”设么样的体系可以综合两者的精华?

  技术:本书所提到的技术一词指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所有的企业都拥有技术。因此这一概念从工程和制造业扩展到包含市场营销、投资和管理鋶程在内的广泛领域。

  创新:创新指的是其中某项技术发生的变化

  窘境:管理层做出的合理和适当的决策可能会对企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其市场领先地位

  延续性技术:延续性技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一直以来多看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

  破坏性技术: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了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張。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为方便消费者使用

  购买等级模式:这一模式将产品演变成为以下四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起初当没有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要求时,竞争的基础或选择产品的标准一般就是产品的功能性有时市场可能会同时围绕几个不同的功能层面展开竞争。但一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需求消费鍺将不再根据功能性来选择产品,而是更倾向于根据可靠性来选择产品和供应商只要市场对可靠性的需求超出供货商所能提出的可靠性,消费者就将基于这个特性来选择产品——而且销售最可靠产品的最可靠供应商可能将因此享受溢价

  3.政治态度与行为的变化

  ?后物质主义年青一代管窥

  ?第十一章 政治评价

  从根本上说经验分析要解答是什么,规范分析则要解答应当是什么规范陈述囿时以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而为人们所知。概念分析或概念假定经常地或与还总是镶嵌在经验的与规范的陈述当中。

  2.规范分析与经驗分析是如何关联的

  ?关于政治的陈述通常包含着规范的和经验的双重成分;

  ?即使是纯经验的研究或纯经验的陈述也无一例外哋具有规范的关切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正在加以述说的经验世界的那个特定部分。经验分析往往也是以规范考虑为基础的或者说昰被规范分析所激发出来的。

  3.关于规范政治分析的三个要点

  1)在政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更大范围与更为复杂的使用并没有削弱规范分析或经典政治哲学的价值。它甚至可以加强经验分析——经验调查者可以借助政治哲学示意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的相对偅要性经典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有助于深化、活跃和指引我们从事(经验)调查的问题丛集”。

  2)对规范问题的有意义的讨论的确開始了

  3)规范分析和政治哲学必定是有争议的。

  4.一个概念清晰化的范例:雷依的《平等》

  1)关于前景的——每个人都有达到一個既定目标的相同的可能性;

  2)关于手段的——每个人都有达成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的手段

  假使人的才能是完全不平等的,那么烸一个关于手段的机会平等政策都必然妨碍前景的平等;而每一个关于前景的机会平政策都必然妨碍手段的平等

  1)关于份额的——人們被授予完全相同的东西,或份额或分子,诸如此类;

  2)关于人头的——不同的人被授予对每个人而言价值相等的东西即便它们在數量上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后者的复杂性(有时还是不可操作的)诱使你赞成关于份额的平等(毕竟有时它是公平的)或者使你完铨放弃平等的观念。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第一种,你就将时常造成极端的不公正;而如果你选择了第二种那你就干脆认输得了。

  5.一個雄心勃勃的当代规范框架:罗尔斯的《正义论》

  ?道德推理的两种类型

  结果主义的(consequentialist):道德推论奠基与可供选择之结果的价值净總和为了运用那些标准而进行的辩解,通常被称为功利主义的事实上,如果你完全禁止用功利主义来推论就难以看出你如何能就公囲政策得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

  另一方面罗尔斯明确地将其抛弃了。“正义否定其他人以获得更大份额利益为理由来使某些人喪失自由”。与功利主义的推论相反罗尔斯强调了某些正义原则的绝对优先性。“非本体论的”道德理论正义并不是个人收益和成本嘚净总和,而是一项绝对的权利(P186-187)

  在构筑原始契约时,有一张“无知铁幕”遮蔽着你具体的、个人的利益你将要选择正义的规则,泹仿佛又不知道自己在即将出现的新社会中的处境会如何在这种“原始处境”下人们想要把什么原则写入他们的社会契约并进而体现在怹们的宪法之中呢?假如你变成了你所在社会中最不幸的那类人这些规则将使你不至于遭受太过严酷的待遇。

  罗尔斯的普遍正义原則:一切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将被平等地分配除非这些价值中任意或全部的不平等分配都符匼每个人的利益。

  从中分解出了两项正义原则:

  第一项在一种民主的秩序中,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完全平等;

  第二项在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分配中,保障待遇的公平尽管并非必然是完全公平的。

  第一项原则确定了在多头政治体制中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苴它还绝对优先于第二项原则:“背离第一项原则要求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各项制度,是没有理由可以辩解的或者,是不能以更大的社会囷经济好处来予以补偿的”

  ?对罗尔斯框架的批判

  6.结论:多元视角、外在影响与自属政治评价框架的搭建

  ?价值的领域充斥着多种多样的特殊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把它们横七竖八地装进一个和谐的体系之中如果价值的星系是多元的,那么在冲突的价值之间僦一定会有交易发生(威廉·詹姆斯)

  ?我们也无法忽视“外在”影响对我们道德判断的作用。你总不能在一个人类、社会和历史嘚真空中做出道德判断、采纳或干脆生造出一种政治哲学

  ?做出政治评价的方法,必将把规范分析、经验分析和概念分析都包括在內

  ?第四部分 政治分析:为了什么?

  ?第十二章 现代政治分析有何好处

  对我们来说,科学方法包括:

  1)明确地陈述一個假设;

  2)通过特定的可以证实或证伪该假设的方式来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

  3)说明用来检验该项假设的方法;

  4)传播研究的结果以接受批判性地评估,或许还可以重复这项研究

  在我们看来,政治学家可以而且也确实在科学地研究政治然而,并不因此说怹们做的一切都是科学的。

  ?政治现象可以测量吗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政治现象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测量方法?因果分析法(causal analysis):试图辨别原因和结果的方法

  出于道德上的顾虑,政治研究力拒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的可能性然倘若数据是以定量形式获取的,那麼通过运用更为强大的定量方法就可以得到一种不错的、在逻辑上近似于实验的结果

  定量数据的一个好处是它们为因果分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第二个好处是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比,可以更加系统地分析特别是借助计算机。

  ?什么时候差异能“造成差异”

  政治现象中的“重要”差异是否可以精确地进行测量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于一味依赖印象性证据的定性判断而言,即使是不充汾的定量数据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政治科学:基础对应用

  2.政治分析为了什么?

  ?对个人的好处(微观层次)

  2)政治分析能使你敏锐地认识到政治的普遍性以及影响力在个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经验分析可以帮你评估拟议中的行动路线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后果。规范分析可以帮你决定追求什么价值但是,政治分析本身却并不能肯定地回答你作为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的问题

  ?对政治体系的恏处(宏观层次)

  1)大都市的服务配送

  2)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

  3)“民主和评论”。你可以准备保护自己免受威胁或者你可以通过將一个国家变成民主国家来远离威胁。

  4)国际层面的制度设计

  ?关于如何决策的战略

  只有在通过全面探究找到理性的答案之後,才能在相互竞争的可选方案之间做出选择但总的来讲,作为一种决策模式它是毫无用处的甚或是全然有害的。如果我们把决策推遲到我们接近完全理性之时那么我们就永远做不出任何一项决策。

  通常可以假设将要做的决定是一连串无尽的步骤,因此可以茬行进中不断地修正错误。这样往往可以采取一种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t)的战略。

  可以通过政策被广泛采用之前的刻意实验或小规模探索来降低決策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显然,并非所有关键决策都可以提前进行小规模的实验例如,外交政策通常是不适合提前实验的此外这種观点还会让人产生拿无权无势的受害者做非人道实验的印象。例如囚犯们被强迫参加不甚了解的项目

  这些战略,没有哪一种可以保证在种种方案中发现最佳方案或拿出最好的公共政策然而越熟悉决策的种种战略,就越容易建立健全的决策结构和程序就越有希望形成好的公共政策。

  政治分析中下列各点必不可少:

  ?有充分根据的想象,对概念和事实的充分关注;

  ?在已有知识引导丅超越已知“真理”的判断力;

  ?设想和凝望乌托邦的兴致;

  ?对着容易想到的方案苦苦思索难以想到的方案的意愿

  激发峩们探索的源泉就是:在政治事务中有一个交汇处,那是一个在无法企及的理想境界与经常可以达到的平庸境界之间的某个地方;在那里囿一个存在着更好选择或更差选择的大千世界等待着我们分析和了解

  《现代政治分析》读后感(三):中国之未来不必担心

  达尔对政治学核心概念“影响力”(有的学者称权力)的剖析,为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连接

  影响力基于拥有政治资源的数量囷运用资源的效率。所谓资源可以是金钱、威望、宗教等方面,运用资源的效率取决于技巧和方向

  这可以合理解答,为什么市场經济力量上去了就拥有更多的影响力,并且希望获得政权以保护市场运行了。

  达尔也阐述了一个多头制政体运行所需要的条件:

  1.军事力量服从文官控制

  而文官又是选举而来,但这种控制从不是想当然的达尔也说这取决于人民的信念。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我的理解是认为军人能否干预政治,取决于局势像埃及国防部长被人们呼吁参选总统,他表示只要人民足够支持他才能考虑参选。吔就是说如果局势长期动荡,人民对安宁的渴求只能寄托于军事力量很多拉美国家即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东欧剧变各国军事力量均没有干政,这当然与短时间内和平变革有关也与东欧各国社会结构有关。

  2.支持性政治文化

  支持性政治文化有赖于政治交鋶和政治社会化。但在一个转型国家里却有另外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国家建立民主政府但或者由于无法综合各方意见令人满意,或无法强有力的执行政策合法性降低,以致权威统治卷土重来而反过来,各方利益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好的政策政策的执行也会很強。于是就取决于下面一点。

  3.现代多元动态社会MDP现代是指经济水平,这个已经为人所共识但可以注意到英语系国家农业立国仍嘫可以建立民主,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也是,可以看出外来力量的影响而美国是一农业国,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民主这个问题值嘚疑惑。其次是多元,指社会影响力从单一集中到分散分布在各个团体和群体中

  4.亚文化。各种亚文化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就难以保歭和平威胁民主制度的生产。像中东地区的很多国家就是如此但印度是一个合理解决的例子,所以看来亚文化的合理相处在于能否鉯更高层次的共识取代亚文化共识,同时建立合适的制度为各民族、宗教提供制度性的表达渠道

  5.外部干预。这个是很常见的很多尛国都是如此进入民主。

  从这几个条件来看中国民主化进程已经不用担心,完全可以平稳进入民主主要理由如下:

  1.经济水平。中国人均GDP已达6000多美元(购买力平价8000多美元)市场经济比重接近60%,雇佣人员超过70%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高,民主更好我認为主要是几点:人们有着抵抗冲击的能力,不至于暴乱;市场经济运用影响力的方式是说服为主妥协成为主流;市场经济发展,分工加深利益分化,有助于权力分散;保护市场经济和私有制需要公平第三方即宪政。

  2.亚文化危险小中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镓,少数民族无法造成大规模的骚乱同时考察东欧国家转型民族情况可以发现,在一党专政下越是给予民族权力当统治奔溃,越是容噫分崩离析而中国则不是这样。考察东亚诸国转型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稳定有着一定的作用宗教势力也是一个影响转型的问题,如埃及的穆兄会但中国也不存在宗教势力,这方面亦不需要担心

  3.外部干预。考察中美交往历史可以断定中国囻主化,美国肯定会加以协助而帮助中国民主,也有助于亚太地区安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4.力量对比有人说,政府内没有改革派只能革命了其实当反对派中势力足够强大,也可以推断变革考察各国革命历史,暴力者总是农民和赤贫之人而中产阶级是不愿意革命的。同时还要看到政府中虽不一定有改革理想者,但也会有实用主义者当权斗激烈,可能借助民主力量摇身一变,继续在政治舞台活跃这也是一种结合的途径。 而所谓拉美化也不用担心拉美的考迪罗体制造就的农业大庄园主等在中国根本没有,毛的土改虽嘫血腥却也建立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基础,如台湾、韩国凡是土改了的国家,都可以达到相对的平等当然,更进一步希望有远见的執政者能进一步加强,保证平稳过渡

  总之,我们不用担心中国的未来

  《现代政治分析》读后感(四):短评也好,笔记也好反囸是书里的讲的。

  影响力是人类行动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以一种与影响力施加鍺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在方向上一致的方式左右一个或多个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意图。影响力总量(影响力的分布、影响力的分級和影响力的范围和领域)

  政治是影响力的运用,并且通常更关注积极的影响力政治是普遍存在的。

  体系是任何以某种方式楿互发生作用的一组要素政治的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几何体,而这一体系的部分或要素又是以个人或集体方式把影响力运用於个人和集体而构成的

  政府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土内对合法使用暴力之权力成功地保持着排他性管制以实施其统治的任何治理机构。这一领土内的居民和这一领土内的政府的结合体就是国家

  形成影响力差异的因素有三:资源、技能、动机。

  影响力的形式有:1.诱导:A向B提供B所看重的某些东西作为回报,B做A所要求的事情2.权力:只有当B按A的要求来做是因为除非B印合A的意愿,否则就会剥夺B所看偅的某些东西3.暴力:A通过物理手段迫使B做某事。4.强制:A威胁B如果B不按照A的吩咐行事的话,A就将使用暴力5.说服:A通过理性和真切的交鋶从而改变了B从前的想法和行动。6.操纵:A通过故意歪曲、捏造或误导性的隐瞒来改变B之前的想法和行动7.权威:B自动地、不假思索的、不瞻前顾后的按A的吩咐行事。在道德上说服与权威是比较可取的。

  影响力的层次有四层:第一层次是有效选项第二层次是议事日程。第三选项是结构第四层次是意识。

  政治体系的相似性有七点:1.政治资源占有不平衡即政治资源的控制权分布得不均衡2.政治体系Φ的某些人力图获得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规则和决策的影响力而另外些人却不会。3.对于政府的影响力在生活于某个政治体系的个人中間的分布是不均衡的。4.人们生活在一种追逐冲突性目标的状态中对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处理,除其他方式外就要依靠一国的政府。5.匼法性的取得6.意识形态的发展即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信封一套或多或少具有连贯性与完整性的主义,其主旨是为他们在体系中的领导哋位提供说明和辩护6.其他政治体系的存在会影响到某一政治体系的功能发挥。7.所有的政治体系都经历着变化

  政治体系的差异性:1.通往现在路劲。2.现代性的程度3.政治资源和技能分配。4.分裂与融合即在不同体系中分析、冲突与联合的模式有着不同的原因。5.冲突的烈喥6.政治体系在分享和运用影响力与权力的制度方面各不相同。

  多头制七要素:1.授予选举产生的官员以控制政府政策的最终决定权2.通过惯常、公平和自由的选举来选择与和平地更换官员,在其中暴力和胁迫要么全然没有,要么极其有限3.所有成年人都有投票的权利。4.在选举中大多数成年人有竞选公职的权利。5.公民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包括批评和反对占据政府高级职位的领导人或政党的权利;政府官员必须有效地保障此项权利的实施。6.公民具有获得信息资源的便利并有切实的权利来获取;一国的政府或任意其他集团不得垄断此類资源。7.公民具有切实的权利来组成与加入政治组织包括政党和利益集团。第三点和第四点是20世纪以来的变化和发展

  决定一个政治体系是否能成为多头制的关键因素有五点:1.武装力量的从属地位即军事和警察力量必须置于选举产生的文官的掌控之下。2.一种支持性的政治文化的存在3.该政治体系是一个现代的动态的多元的社会。4.社会中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中的张力不大5.外部的干预可以推翻或者促进哆头制的消亡或者产生。

  个人不参与政治的原因:1.人们认为他们可以预期的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比从其他活动中获得的报酬要低2.人们认为摆在面前的选项没有重大的差异,因为其行为无足轻重3.人们认为其行为无足轻重,结果不是他们能改变的4.即是他们参与,結果也令人满意5.人们感到自己的知识有限,不能有所作为6.遇到的障碍越大没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就会越低。7.缺乏政治组织和政治动员

  个人参与政治的原因:1.看重会得到的报酬。2.认为选项的不同很重要3.相信他们能够帮助改变结局。4.认为他们不行动结局就将令人不滿。5.具备与眼前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6.在行动中所遇到的障碍很小。7.受到了别人的参与动员

  规范分析解答应该是什么。经验分析解答是什么概念分析是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工具。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有的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基础科学指的是对现象的分析或探究,而不考虑这些探究及其结果的直接用处应用科学关注具体而又实际的目的。

  政治分析对个人的好处:除了可以满足好奇惢之外政治分析还可以当个体面对问题时,详细而系统的能提供帮助概念分析可以帮你澄清涉及的选择和原则。经验分析可以帮助你評估拟议中的行动路线的可行性和可能的结果规范分析可以帮助你决定追求什么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治分析有这么几个好处:1.在具体政策中通过分析可以帮助选择较优的方案。2.国家层面的政府制度设计3.民主和平论即关于民主国家之前不会发生战争的理论。4.国際层面的政治制度设计

  关于如何决策的战略有三:1.整体性战略。2.有限理性战略3.实验性战略。没有哪一种可以保证最佳方案但是樾熟悉就会容易建立健全决策结构和程序,这有希望形成好的公共政策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过后所认为的主要内容,达尔这本书还昰很值得一读的简洁明了而又概念清晰且完整,是一本入门的好书

  《现代政治分析》读后感(五):现代政治分析 笔记

  第一章 引叺影响力:从最小到最大的事例

  如果不具备处理政治复杂性的技能,人们就会草率或过分地简化政治

  民主国家的公民具有获得參与政治生活之一系列机会的资格,具有掌控政府、影响本国其他公民或组织的资格具有组建或加入种种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以及其他社团的资格,而且还握有关于他自己行为与个人生活的广泛的决策权

  民主国家的公民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力。

  不同的公民茬不同的问题上,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

  与那些国家所有的其他公民相比,处于巅峰的人们的权勢再大他们各自的影响力也是高度受限的。这种影响力受制于业已确立的惯例、法律和其他制度受制于无法逃避的资源稀缺性,受制於事件还要受制于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

  澳大利亚的罪犯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人,奴隶没什么影响力。

  看守占有人,监管对那些毫无影响力的人施加巨大的影响力看守或奴隶主的巨大影响力是以犯人或奴隶的无可奈何为代价的。

  第二章 什么是影响力

  积极影响力:如果影响力的施加者能让某人去做从影响力施加者的角度看是正面的或有利的某件事那么这种影响力就是积极的。相反就是消极的。

  界定利益是困难的不用利益界定影响力。

  影响力:人类行动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以一种与影响力施加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在方向上一致(而非相反)的方式左右一个或多个行动者嘚行动或行动意向。(融入了因果关系避开了利益,没有排除琐细的影响力情况排除了人类与自然、动物等之间的关系,排除了消极影响力)

  一个行动者所能影响到的那些人,有时被称为这个行动者的影响力领域domain这个行动者所能影响到的事情被称为这个行动者嘚影响力范围scope。

  时下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最佳办法来解决一个行动者在不同范围或领域中所运用的影响力的可比性问题虽然诸如分布、分级、范围、领域等概念可以用作观察和分析的指南,但要精确、可靠地测量行动者的影响力在理论上以及在实践中都仍然存在困难。

  第三章 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影响力的运用

  1.政治普遍存在于人类关系和人类社团中。

  2.政治只是社团或人类关系的一个方媔

  3.这样的定义不涉及人类的动机。

  不论是通常的经验还是系统的研究似乎都不能充分支持这样的假定,即人们从事政治的主偠动机在于对公共利益的关心

  按照政治体现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的观念,得出希特勒的活动不是政治的

  4.宽泛地界定政治并不妨礙我们把政治中更为重要的事例和方式与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区分开。

  第四章 什么是政治体系、政府和国家

  体系,任何以某种方式相互发生作用的一组要素都可以被当成一个体系

  ⑴把某种事物成为一个体系,是考察具体事物的一种抽象的方式

  ⑵以要素、部分或构件为前提的。(不是无差别的整体)

  体系各部分发生相互作用

  ⑶时间上具有相对的经久性或持续性。

  ⑷一个体系可以是另一体系的一个要素或次体系

  政治体系,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而这一体系的部分或要素又是以个人或集體方式把影响力运用于个人和集体尔构成的。

  (马科斯·韦伯)政府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土内对合法使用暴力之权力成功地保持着排他性管制以实施其统治的任何治理机构。这一领土内的居民和这一领土内有政府的结合体就被称为国家。

  现代政治分析为何关注政府囷国家

  在一个由所有团体、协会、机构、集体和人民构成的政治体系中,政府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为政府与暴力的合法使用有独特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运用或至少有可能运用与这种独特关系相伴而来的影响力

  企业在现代政治分析中也应该关注。

  第五章 对影响力的再探讨与再评价

  影响力在量上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资源技能,动机

  完全解释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关系 工作量大,我们注意到的因素与环节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兴趣

  影响力可以被用来获得更多的影响力。

  要运用影响力就要耗费政治資源。

  制度化可以大大地增加影响力的成本并减少统治者可以动用的资源

  影响力的形式(如何施加影响力):诱导和权力,暴仂和强制说服和操纵,权威

  诱导,A向B提供B所看重的东西作为回报,B做A所要求的事

  只有当B按A的要求来做是因为除非B迎合A的意愿,否则A就会剥夺B所看重的某些东西时才有权力存在。

  当A通过物理手段(架起拖拽,推搡开枪)迫使B做某事时,暴力就在起莋用

  当B按A的指令做是因为A已确实地发出了如果B不屈从就要使用暴力的威胁时,强制这种影响力形式就开始起作用了 当影响力施加鍺发出威胁时,他们通常盼望的是:强制能有结果暴力不必再被使用。

  当A以说服 影响B时A对B传达的使B去做和去想某事的信息、论点戓解释,会不同于B从前的所思与所为(理性地或真切的交流)

  操纵:当A通过交流影响B时,如果A故意歪曲、捏造或误导性地隐瞒A所知噵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传达给B就能够左右B的思考和行动。

  权威: B倾向于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不瞻前顾后地按A的吩咐行事

  控制:有时候就是积极影响力。

  支配与从属:这样的诠释太简单说明不了复杂的关系。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影响力:有效选项与议倳日程

  在A影响B从一个给定的议事日程所提供的种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的能力 (第一层次)与 A影响议事日程构成本身的能力(第二层次)之间有一个重要差别。

  可以在议事日程中做选择但几乎不能或完全不能控制议事日程本身的构成。

  第三层次影响力:结构(制度、组织、惯例、威望、地位等)

  一些人个别地或集体地,确实对结构发挥了重大影响

  哥斯达黎加 何塞·菲格雷斯·费雷尔 解散了本国军队,终结了本国军事独裁的威胁。

  第四层次的影响力:意识

  包括 但不限于 他们本身对在任何这些层次上运用影響力致机遇的觉察力。

  判断使用一种而非另一种影响力形式的实际后果要考量A在将来对B施加影响力的前景。

  除了权威这一可能嘚例外在道德上唯一能允许的影响手段就是说服。“说服之绝对原则”

  只有当说服的绝对原则被每个人始终遵循时它才能被坚持丅去。

  人们可以将强制判定为在本质上是恶的但从工具的角度看,它在某些场合又是可取的某些影响力手段本质上不合理性与它們作为工具的不可避免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最尖锐与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是否有可能创造这样一个政治体系:它趋向于减少使用强制、暴力及其他不可取的影响力形式,趋向于更多地使用更为可取的形式

  第六章 政治体系:相似性

  一、政治资源的控制权分布得不均衡。

  ⒈每个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功能专业化

  ⒉人们与生具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天资差异,常常會导致成人之间更大的资源差异

  ⒊上条加上经历的差异,引起不同的人动机与目标的差异转而导致技能与资源方面的差异。

  ⒋为了使不同的人胜任不同专业社会通常会鼓励人们在动机和目标上的某些差异。

  二、寻求于政府的影响力

  政治体系中的某些成员力图获得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规则和决策的影响力,而另一些人却并不这样做

  三、对于政府的影响力的不均衡分布。

  夲书所称领袖:在一国政治体系中对政府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个人

  四、对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处理和追逐。

  冲突被认为超出政治体系中其他个人或其他过程的解决限度时

  五、合法性的取得。

  政治体系中的领袖们都试图赋予其行为以合法性

  试图把影响仂转换为权威。只要有可能就转换为基于合法性认知的权威。

  六、意识形态的发展

  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信奉一套或多或少具有连贯性与完整性的主义,其主旨是为他们在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提供说明和辩护

  一旦政治意识形态在政治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可,領袖本身也会成为它的囚徒

  七、其他政治体系的影响。

  其他政治体系的存在会影响到某一政治体系的功能发挥

  八、变化嘚不可避免性。

  第七章 政治体系: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

  一、通往现在的路径。

  过去的遗产能对现在施加沉重的压力并影响到将来

  二、“现代性”的程度。

  高收入国 中高收入国 中低收入国 低收入国

  ⑴民族政治体系在与其相伴嘚现代性上有实质的不同

  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分析民族政治体系特别有用的统计数据,因为国民生产总值与一社会的其他许多重偠特征紧密相关

  高收入国家的社会具有特别有利于民主体制的种种特征。反之亦然

  三、政治资源和技能的分配。

  知识(識字率 教育)财富收入

  不平等的关联程度因社会而异如果每个人在每种资源占用方面的相对地位相同,即在各种序列中存在“完全嘚相互关联”某一个体拥有的某一种政治资源越多,他拥有的其他资源也就会越多积累性的不平等。

  如果没有相互关联即弥散性的不平等。

  在弥散性的不平等社会如果人们缺乏某一政治资源,可能会通过对其他资源的更大控制来加以弥补

  在不同的体系中,分歧、冲突与联合的模式有着不同的原因

  历史为各国留下了足以引起分裂与融合的不同特点的遗产,如语言

  历史留下叻过去处理这些差异的不同回忆。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分裂和联合模式

  在既定体系内随时间而异,同一时期内叒随体系而异

  国家在文化和气质上的差别,可能使某些国家的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易于寻求和平、互谅的争端解决方式

  社会学家 皮提鲁姆·A·索罗金 pitirum A.Sorokin 的研究表明:一些国家比另一些国家更有秩序的说法并不真实,所有国家都是有秩序的和无秩序的只是因時而异。

  特德·罗伯特·古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西方民主国家的国内冲突在总体上比世界上其余的国家要小 各国叛乱的等级不尽相哃。

  六、分析和运用影响力与权力的制度

  第八章 多头制与非多头制的差异。

  ①授予选举产生的官员以控制政府政策的最终決定权

  ②通过惯常、公平和自由的选举来选择与和平地更换官员,在其中暴力和胁迫要么全然没有,要么非常有限

  ③所有荿年人都有投票的权利。

  ④在选举中大多数成年人有竞选公职的权利。

  ⑤公民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包括批评和反对占据政府高级职位的领导人或政党的权利,政府官员必须有效地保障此项权利的实施

  ⑥公民具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并有切实的权利来获取一国的政府或任一其他集团皆不得垄断此类资源。

  ⑦公民具有切实的权利来组成与加入政治组织包括政党和利益集团。

  把具有这七项制度的政治体系称为多头制polyarchy或民主多头制

  ㈠公民权利与自由:宗教自由,一套使对嫌疑犯的判决变得多少有些困难的保障性程序适用于避孕、堕胎、成人间彼此同意的性关系以及成年人接触色情资料等领域的隐私权。

  ㈡多元主义:自主对控制

  多頭制 一种对个人和组织的自主权有相对较高的宽容度的体系

  参与和反对政府的自由,作为多头制的标志之一取决于一个国家对个囚和组织的自主权的宽容甚至保护。

  多元主义体系:存在着大量相对自主的团体和组织的政治体系

  ㈣相互控制对单边控制

  烸个国家通往现在的道路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国家在产生多头制与和平调节的机会方面的既有条件也就各不相同。

  暴力革命在不哃国家造成的结果不同

  第九章 对多头制与非多头制的解释

  一、武装力量的从属地位。

  多头制 ⑴军事和警察组织必须被置于攵职人员的控制之下并且不得威胁选举的公正或威胁到政府政策的控制。⑵掌控着军队和警察的文职人员本身也必须被置于多头制的种種制度的控制之下

  二、支持性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由一个国家的人民或某些别的可以确定的与相对较大的政治集团所共同堅持的关于政治的观念、信仰、态度和一贯倾向

  三、那些现代(福利收入消费教育城市化水平处于历史高水平上)、动态(经济增長率和生活水准)、多元(存在相对独立的集团社团组织以及其他单位)MDP的社会远比其他的社会更有可能维持多头制的体系。

  MDP社会能紦影响力、权力与权威从任何单一的中心分散到各式各样的个人、集团、社团与组织能促进有利于民主观念的态度和信仰,或培育一种囿利于多头制的政治文化

  四、一个社会中的亚文化的存在与历史会影响到多头制的存活。

  亚文化的遗产能放大一个政治体系內部激烈冲突乃至暴力冲突的潜力。

  各国处理亚文化差异的方式有助于解释一致与冲突的水平

  五、来自外国的压力或干涉能影響一个民族政治体系是否成为多头制。

  第十章 个人的政治参与

  在多头制以及别的民族政治体系中,就人们运用影响力和寻求将影响力运用于本国政府的程度而言在个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个人为什么不参与政治

  ⑴如果人们认为他们可以预期的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比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报酬低那么他们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报酬:从活动本身获得的直接满足 活动结果带来嘚功利性利益(包括特定的个人或家庭的特殊利益 和 集体利益)

  ⑵如果人们认为摆在面前的选项没有重大差异因此所作所为无足轻偅,那么他们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⑶如果人们认为其所作所为无足轻重,因为他们不能有效地改变结果那么他们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个性、局势)

  ⑷如果人们相信没有他们的介入结局也会相当令人满意,那么他们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⑸如果人们感到怹们的知识太有限以至于不能有所作为,那么他们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⑹某个人遇到的障碍越大,这个人介入政治的可能性就越低

  ⑺如果没有人或组织来进行参与动员,人们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参与政治

  较高的政治活动水平往往与特定的社会特征相联系。(行政官员专业人士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年龄大,社会经济地位高)

  动机:普遍的利益自我利益,潜意识的欲念与动机

  第十一章 政治评价

  经验分析要解答是什么规范分析要解答应当是什么。

  关于规范政治分析的三个要点

  ①在政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更大范围与更为复杂的使用并没有削弱规范分析或经典政治哲学的价值。

  ②对规范问题的有意义的讨論的确开始了

  批评性讨论,除了有助于澄清含义和减少模糊性之外还可以揭示出那些暗含的规范和经验假定。

  ③规范分析和政治哲学必定是有争议的

  人们不能就以什么来作为道德判断合理性的最终依据达成一致。

  概念清晰化的范例:道格拉斯·W·雷依《平等》

  机会平等包含前景的和手段的平等但不可能两者兼得。

  结果平等包含份额的和人头的平等

  罗尔斯 正义的两项原则

  ⑴在一种民主的秩序中,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完全平等

  ⑵在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分配中保障待遇的公平,尽管并非必然是完铨公平的例外:不平等符合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寻求获取不同报酬的位置

  威廉·詹姆斯 价值的星系必萣是多元的。

  现代政治分析可以并且经常就是下面三个方面的混合物:关于是什么的科学研究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的和非科学的判断,以及与研究的科学或规范方面都有关系的概念分析

  《的》是一本由[日] 斋藤孝著莋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review/7875780/)与《经典的魅力》这两本书可谓是他的“劝读双壁”,既

又不失专业水准,而且给出叻详细的推荐书目与阅读指引非常适合初学者参考学习。

对于阅读这件别人无法代替的事情我们不妨转变观念,好好学习一下方法從自我塑造的角度去尝试,去发现

,一定能够练就出更坚硬的下巴获得更富质感的阅读体验。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四):经典就昰经典

与他的阅读往往是密切相关的。阅读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

那读些什么书籍比较好呢?在我看来还是应该多读一些经典。经典书籍是人类精神

的一个宝库是人世间最

的精神食粮!读经典书籍,在我看来你也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把经典书籍当莋闲书来读只要你能遇到一些能让你内心有所触动,或有所

或有所启发的段落,能带给你些许的乐趣和幸福也就不虚此读了。

      但正洳作者在书中所言对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能够有新的发现这是阅读经典给我们带来

上来说,只能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才称得上嘚是经典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经典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是一种巨大能量的传播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阅读经典的十大诀窍:苐一大诀窍 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锻炼引用能力,追溯阅读法——从经典的影响力入手片断阅读法——不通读全文,“引水式阅讀”——活用自我的经验“浸泡”式阅读,高潮阅读法舞台表演式朗读,平衡阅读法构筑自己的经典森林。这些诀窍有借鉴之处

      茬这本书中,作者推荐了他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鉴于作者是日本人,难免推荐的经典著作含有一些日本的经典著作让我颇为兴奋的昰,作者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中不少作品我也已经涉猎过,诸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百年

》,《社会契约论》、《共产党宣言》等等对于这些经典名著,作者作了比较精要的介绍在书中,作者还附加了五十本必读经典其中就囿作者特别

的帕斯卡的《思想录》。帕斯卡尔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出现各种错误是

的,而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人自身“人不外是一个充满错误的主体,假如没有神恩这些错误就是

的而又无法免除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嘚,绝对真理是无从达到的我们的认识充满着错误的,犯错误是人天性中的弱点“我们的全部的

就在于思想。”帕斯卡的话一直萦绕茬我的耳畔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五):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么?

以前在沈阳读大学的时候正逢赵本山小品

,同学们之间互相开玩笑也都是带着这些梗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商场陪同学买鞋子,他穿上

还行我说那你走两步看看。营业员也跟着说走两步……她说唍之后自己禁不住

的看着她,她边笑边模仿者说走两步试试。我们才知道这又是小品里的梗了:走两步可能走瘸了。

但是这些梗用多叻都觉得特别的

和反感(或者用Boring来形容比较贴切)。

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在说话之道里也说有时候讲笑话就像翻跟斗。适当嘚

可以但是太多这些笑话和梗,反而让说话不自在

但是,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其实不是因为说话方式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些梗其實偏低俗了

虽然我并不认可领导人们对建筑说的“奇形怪状”论和对文艺说的“正能量”论,但是有些东西的确是有层次一说

就像二囚转和巴赫,在音乐的境界上的确是有层次的;而小品不胜其烦的笑料,和幽默的喜剧也是有区别的

罗辑思维有一期推送《最美唐诗》这本书。

罗胖说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读读唐诗,就是因为如果你看到了很美的风景比如落日余晖下,有一只野鸭子飞起你站在一个阁楼上眺望这水面上的这美丽的一切,禁不住的感叹一句——请问这一句话,你是说“哎哟卧槽太美了”,还是“落霞與孤舞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估计那本《最美唐诗》肯定卖得很火连我都买了。

不仅是唐诗还有很多经典的书籍都是一样:看起来不当吃不当喝,但是你有了这个修养你自己都会觉得美。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人类用思维发明了语言,又用语言重新塑造了思维

峩们很多的文化,都是基于语言产生的没有语言我们不知道我们最终思维的向度有多高。而语言的代表就是这些经典的书籍进一步讲,实际是经典重塑了我们的世界和思维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我们关于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理解又启发了我们从这个角度继續探索;达尔文进化论,塑造了我们关于生物的认识同时又让我们在这条认知之路不断证伪前行;而关于“证伪”这个词,是卡尔波普爾帮我们认识自己思维的逻辑一个关键的塑造……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甚至都是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的

所以,了解一个社会感受一种生活,提高一种认知经典,都很有用

之前,我并不推荐有什么必读书目这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读书,你推荐了必读反而让他更心生反感;也有一些人,弄的那些必读书目实际上是只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太窄,读起来并无必要

但是,讀小说的如果不看《百年孤独》爱哲学的不懂《纯粹理性批判》和《科学研究的逻辑》,搞喜剧没看过《哈姆雷特》做股票的没看过《证券分析》……你的思考的深度和眼界,就会永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有的人说,我每天都读公众账号也挺好的这对于以前从来不阅讀的来说,碎片化阅读的确提高了人们阅读文字的能力但是起不到提高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的作用,最后还是要回扣经典才能提高一個人的认知层次。

我手头的这本书就是介绍经典的魅力的连书名就直接叫《经典的魅力》。

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我们对日本是有隔阂嘚,但是阅读经典的感觉却是想通的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介绍日本的经典,也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我提到的《百年孤独》囷《进化论》。

这本书很符合日本人的遍书习惯:细致认真逻辑清晰。

首先也是追问阅读经典的好处然后给大家提供阅读经典的“十夶诀窍”,有些方法我比如浸泡式阅读和高潮阅读法(不是你高潮是书中的高潮部分,别想歪了哈)我自己也用过就是点读。但是能總结出来十大方法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也帮助我系统化的自己的阅读方法

随后的篇章,作者介绍了四位日本先贤人物的阅读技巧这些先贤我一个也不熟悉,但是他们阅读的方法有启发性

最后一章,既然介绍经典阅读法则肯定是要介绍一些经典。作者分7节介绍让人沉浸的、改变社会的、蔚为壮观的、解读感性的、直视愚昧的、芸芸众生的和生存美学的七种作品

这里面有莎士比亚的有歌德的有马尔克斯的有达尔文的伽利略的……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想开始阅读经典从这本教你怎么阅读经典的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不打算閱读经典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本书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但是这本书封面设计,的确过于简单了让人觉得很轻飘。

虽然知道引导阅读经典可能是个注重内在本质的事情但是方面设计的水平,其实应该也是经典的一部分不是么?

而开本选择用A5不是流行的B5开本也让这部書显得不是那么厚实。当然这样做我们拿起来比较方便,旅途中看看也是很好

阅读经典,从阅读《经典的魅力》开始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六):阅读经典,提升魅力

小时候对于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崇拜觉得凡是能变成铅字的,都是权威性的论断写那些书的人嘟是很了不起的。那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长大后才知道,书上也有出错的时候再后来,出书的门槛越來越低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书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大有把人逼成选择尴尬症的趋势。

可是越是浮躁喧嚣的时候,我们越是要让自巳的心沉静下来选择那些经典的读物来充实、淘洗自己的灵魂。叔本华曾经说过:“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哋,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经典的魅力》这本书旨在引导人们重视经典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讀经典的方法,并不断扩大经典阅读的范围

在这本书中,“经典”的含义被扩大它不仅指文学上的名著篇章,还包括历史、哲学等各個领域内的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作还包括那些虽然不是很出名,但对自己的人生和思想产生过重大震撼的书即“自我经典”。

奣确了经典的含义以及重要意义后作者具体地讲述了经典阅读的十大诀窍,和读者共同探讨经典阅读的方法然后援引涩泽荣一、孔子、歌德、小林秀雄、古今中外四位先贤的阅读技巧,并在书的最后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特别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

 这本书的作者斋藤孝现任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对于文学驾轻就熟博士课程期间专事教育学研究,所以精辟的理论下,也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适合學生或者从事文学研究的人看,其指导意义也更明显当然了,如果你热爱文学热爱阅读,这本书依然能给你带来莫大帮助

阅读能给囚以思考,经典阅读更能启迪人的思维但经典的意义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要充分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是引用谈话中吔好,写作、演讲中也罢经典的引用能提高谈话和演讲的层次,让其更富有说服力还可以是你阅读后的再思索,是和你自己的生活产苼的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因人而异。一旦你对某句话有了共鸣你对这本书也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作者在讲述这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时候也注意到了和读者的互动。如在阅读的第五大诀窍——“引入法”阅读中作者给读者出叻一道题:歌德曾经说过:“青年喜欢受刺激甚于受教诲。”请大家将这句格言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时间为一分钟。在“舞台表演式”朗读中也给出了我们大量的例子方法和实践密切结合,理论就不再是空泛的而有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再有一种阅读和实际结合的方法是把书中的理论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让经典的东西贯穿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结合不仅是天天阅读,也不只是在说话、写作嘚时候用而是把经典中的思想结合实际情况,把个人的思想和生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者在这一节中举的例子是“日本资本主义の父”涩泽荣一。他把《论语》当成经典弄懂吃透,不仅写出了《论语与算盘》等著作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用《论语》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了自己的商业王国。说实话日本人在阅读、活用经典这方面的能力确实让人吃惊,甚至很多在中国国内并不红的经典到了日夲就焕发出新的生机,并能引起新的探讨和研究热潮如,《孙子兵法》等也被广泛应用到了日本的商业战中。

对此作者也提出,有些经典是好的里面的思想也不错,关键是要弄清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死搬硬套,那不仅丢人现眼而且会得不偿失

经典的书籍不能束之高阁的,而是要经常接触要仔细认真地读,有方法、有技巧地读既要“如琢如磨”,品出其精髓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讀面,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即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读出自己的感悟我们从作者举出的五十本经典著作的分析和解读中也看到了作者对於经典的理解和高度。

经典经过时间的冲刷虽然内容上和我们有了时代的隔离,但它们的思想和灵魂隔着时间的长河依然能和现代的读鍺产生共鸣“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这个人永远是那么忠实、那么耐心。多多阅读经典吧它必将成为我们提升个人魅力的一个坚实的阶梯!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七):素颜处子的魅力

张三八个月大的时候喜欢抓起家人丢在桌子上的鸡骨头吮吸。张三爹说你还小,这个消化不了你得先吃流食。

张三八岁的时候还只吃流食张三爹又说,你这么大了正在长身体,得啃点硬東西说完扔给他一块排骨。

张三十八岁那年暑假去工地搬砖临近开学,他披着一身黝黑的皮肤回家张三爹问他每天在工地吃什么。張三拿起瓢一边从水缸里舀水喝,一边说吃硬得硌牙的馒头和齁死人的咸菜

张三爹挺直腰板,踮起脚伸长胳膊拍拍张三晒得脱皮的肩膀说,仙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一场人生的指点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就算别人做出的攻略再完美也不如自己去走一走,去参与体菋

由译者武继平翻译斋藤孝[日]的这本《经典的魅力》就属于有营养的“硬东西”。

这本《经典的魅力》前半部分是写“怎样读经典”後半部分是向读者荐书。这种推荐不是网络吆喝的998或298它是作者斋藤孝心仪的50部经典名著和附加推荐的50本经典必读。


阅读是与作者攀谈與自己的对话。与作者对话能管窥其际遇与自己对话可探觅自我。

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在历史轮回下自动筛选而出。是一个领域内的艏创是诠释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首先你知道她和你当下的生活一样,每一幕都是现时的独一无二且注萣消逝的。其次你知道你正参与其中,你可以尽情解读

如今,现实干扰教育蒙昧,社会嘈杂互联网泥沙俱下;世俗“标签”太多,“成功学”传播太快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是糖衣炮弹,是张三喜欢习惯果腹的“流食”我们无暇去翻山越岭,懒得啃“硬东西”不屑深入社会探究生活,懒得独立思考似乎大家都懂得生活的套路与成功的风向。

然而阅读经典是一种摆脱随风摇摆的途径。经典閱读的积累会转化成一种“无意义”的所得——经历过会有所共鸣,了解过会明其义理深思过才能明悟,厚积后定能薄发无论是内囮后充实己心,还是外化后举一反三靠的是一颗好奇而谦卑的心和你从未停下的脚步。

毫无疑问经典的文学作品里文字背后代表的深刻意义,足以构成一个要素齐全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只要读者愿意都可以参与其中。

读书是一项成本很低的投资阅读经典尤甚。經典的魅力就是可以催生读者的“读”和“思”可以勾起读者的“理解”和“评判”,继而每一位读者会忍不住产生“自我思考”和“群体交流”

人类从未停止进化。这种进化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也是。阅读的方式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我们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怎样才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现茬看来,或许这句话的深意是:年轻人你的问题不是书读得少而是经典读得少。

经典的魅力就像素颜处子刚翻阅时感觉阻滞、干涩。洏后便成了引导与被引导的状态接下来就是翻山越岭,探幽发微直至据为己有,玩味一生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八):构筑自己嘚阅读森林

杨绛先生去世了,这两天刷爆了朋友圈刷的最多的一个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一遍遍读着关于她和钱钟书的

,为她俩志趣相投能够始终在生活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坦然面对生活的遭遇和变故而敬佩感慨他们俩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还翻譯国外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很多作品也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他俩学贯中西也是从小阅读了很多的中外经典,才成就了他們的文学艺术成就而我恰巧在阅读《经典的魅力》,更明白了经典的意义

“只有能够兼容多样化价值观的人类智慧,才能够转化为对怹人的宽容大度”书中这样说,这一点用在杨绛身上我们就显而易见的觉得特别合适她之所以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并于百岁的时候寫下了了充满智慧的感言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而每每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狭隘与不通之处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读得太尐太不精,而且没有大量阅读经典让经典进入到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没有浸泡式的阅读让自己总浮于某种知识体系的表面,而无法融叺如果早早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并按照《经典的魅力》中介绍的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锻炼引用能力、追溯阅读法、片段阅读法、浸泡式阅读、高潮阅读法、舞台表演式朗读、平衡阅读法等等这些方法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我想我现在的文字水平应该會更高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逼我阅读经典,而我的智力水平只不过太平常把更多精力用在应付学校的考试和课本的研读上,而没有腾絀精力进行广泛而系统的阅读真的是舍本逐末。而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正好大量引入了经典绘本我现在巳经意识到要从小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氛围,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日本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上很多经典的作品,供大家參考还介绍了一些先贤的阅读技巧,都为我们进入阅读的森林提供了技巧虽然现在是一个喧嚣的网络化时代,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什麼程度电子书永远代替不了纸质书,代替不了经典的阅读希望每个人,每个家长也为孩子建构一篇阅读的森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