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中医大学到成都市西华门街街怎样坐车?

一代名中医王静安病逝 成都痛失国医大师(图)_网易新闻
一代名中医王静安病逝 成都痛失国医大师(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艺无止境 退居还读百家书
  ———书于王静安卧室
  王静安,1922年生于成都。9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廖里癸、李辉儒等12位蜀中名中医。1956年6月到成都市中医医院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省两位国医大师之一,全国第一、第二届名老中医专家继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名中医。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8年10月被授予首届“成都市名中医”称号;2005年10月被国家卫生部所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2006年4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会授予王静安同志“一代宗师”荣誉称号;2006年10月被授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出版了《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两本医学著作,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被广大群众尊称为“儿童的保护神”,被患儿家长尊称为“王小儿”。
  昨日凌晨2时40分,国医大师王静安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5岁。按照王老生前“死后停灵一周再火化”的心愿,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3日上午九点在成都市殡仪馆举行。
  一朝驾鹤去留书传后人
  “都是因为他操劳过度……”王老的亲人、同事、弟子如是说。记得,每次出现在病人面前时,王老看上去总是那么精神奕奕,其实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堪忧。王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衰等疾病,还曾两次脑溢血。今年4月25日,王老的健康状况再一次恶化,在坚持看完当天的40多个病人后,终于体力不支住进了医院。刚过完五一节,他就又不顾亲人、徒弟们的劝阻,再一次回到了病人中间。
  “什么金钱名利,都不用看那么重,你看我现在,耳不鸣眼不花,皮肤也好。”为了让患者们放心,5月19日,王老还有说有笑地出现在“成都故事”讲坛,和现场观众聊起了养生保健秘诀,甚至还撸起衣袖大“秀”肌肉,让此前为他身体担心不已的市民都松了一口气。不料,就在两个星期后,王老再次病倒,成都市中医名医馆6月22日发出公告:因身体不适,王静安门诊暂停。
  7月19日,王老因病情严重再次转进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时,他的肾脏、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都出现了衰竭的现象。8日后,王老的病情加重了,不得不住进了ICU,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王老的病情曾经一度缓解。但半个月前,病情再次出现反复。那时,他已意识不清。专家组对王老进行了全力抢救,但已无力回天。
  昨日凌晨2时40分,这位悬壶济世救人无数的国医大师,在亲人、市一医院领导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据了解,王静安去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静安工作室”将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永远传承下去,继续由“王静安工作室”的研究人员和他的弟子负责,但由王静安坐诊的儿科膏方门诊则不得不停止了。“王老虽然走了,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彭晓红说,自2005年“王静安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王静安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传承研究”,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已结题并于今年4月通过了评审,并成书《王静安学术思想和临诊》70万字,目前已送往出版社,年内这本凝聚着老人一生经验与智慧的医学著作就将正式出版。
  继承人未定王老先离去
  今年4月11日晚7时许,走在下班回家路上的记者突然接到王老的电话,电话中王老说,他希望通过本报急招4名关门弟子……
  记者赶到王老位于西华门的家时,劳累了一天的他斜躺在床上,看上去十分疲倦,一见记者进门,他就热情地打招呼,吩咐老伴儿泡茶,要让记者尝尝他新买的茶叶。“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不允许了,这次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公开招弟子了……”王老有些感伤地说道,因为这次是关门弟子,医技不是其考核的重点,他将逐一对弟子进行面试,着重考查弟子的医德。他说,如果没有医德空有医技,便不可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医,更不可能为中医的传承尽心尽力。而对于个别贪图王老的名气、并不是真心想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王老表示,要做中医的传人,就不能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这次招聘的关门弟子,不但将得到他的真传,而且学成之日还有望成为“王静安工作室”的继承人,留在成都中医名医馆工作。
  但遗憾的是,报名的人很多,正在医院进行筛选之际,王老却匆匆离去。未能亲自选定继承人,成了王老最后的遗憾……
  即使行路人也来鞠个躬
  昨日,西华门街一普通小院,花圈堆满了街两边。人们涌进小院,深切地怀念着王老。省市领导来了,医生护士来了,病人及家属来了,路人听说“王小儿去了”,也专门进来鞠个躬。
  昨日早上,记者打车到成都市中医院,出租司机听说“王小儿去世了”的消息后,连声说:“好人啊,好人啊,这么好的一位老先生。”十年前,这名的哥曾请王老为其小儿看病。王老的灵堂就设在他家的小院里。从昨日上午开始,前来悼念的人就络绎不绝。“你这辈子,太辛苦了,从来都只知道病人。”一名女患者一边上香,一边对着王老遗像哭诉。
  “前些日子,他还和我们开玩笑,我们还叫他‘老顽童’呢。”与王老同住一院的邻居李婆婆这样说。
  王先生到市政府二办公区办事,路过时听说“王小儿逝世了”,专门进来鞠了个躬。“他没给我看过病,但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他的病人。”王先生说。记者魏丽英李梦 马天帅
  严师顽童情怀 收礼只收薄荷糖
  为医之道,必先正己
  人名之贵,贵于千金———王静安
  缅怀王小儿
  行了一辈子医,妙手回春;做了一辈子人,高风亮节。
  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王静安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医泰斗。王老这一生,似乎就是为了中医而生,也为了中医而死:他9岁开始学医,18岁开始单独行医,24岁时已享誉一方。他行医六十余载,活人无数,一些成都人甚至一家四代都吃他的药。他生前一直坚持每周看四次门诊,一直到病危前的最后一刻仍在坚持坐诊———4月25日,在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之后,他终于病倒。
  徒弟探望 不忘问诊
  此后病情时好时坏,中途仍带病坐诊半月之久。而即便在住院期间,若有病人找到病房来求他看病,他也从不拒绝。6月下旬,其弟子、锦江中医院院长郑家远来到市一医院探望,王老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今天看了多少病人?”接着王老就要求他马上开一张药方。原来,王老听说护理他的护士长的孩子正在发湿疹,但他已无力处方,因此一见有弟子前来就立刻派下任务。郑家远赶紧开下药方,王老看过,满意地点点头:“要得!”这可能是王老最后一次为人诊病,此后,他的病情恶化,再也无力救人。
  回春妙手 顽童情怀
  在患者心目中,王老颇似金庸笔下的“老顽童”,身怀绝技又心若稚童。虽已年过八旬,却耳聪目明,语多幽默。每有患者表达谢意,他便像孩子般索要薄荷糖。熟悉王老的患者都知道,王老特别喜欢薄荷糖,一是看病太累之时,可含上一粒提神,二是患儿哭闹之时,拿上一颗就可以逗得孩子破涕为笑。
  王老始终坚持坐诊,一是医家心肠,放不下信任他的患者,二就是为了教授弟子,传承自己一生的医术精髓。他对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制度颇有微辞:“现在有人说中医在没落,我看这得怨我们中医自己!”王老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易学难精,现在的中医专业学生,高中毕业才开始接触医学,还得先学两年西医再学中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很肤浅,根基不扎实,很难独自处方,毕业后还得跟师父“回炉再造”。更关键的是,“学中医难,五十岁以前难成名医,好多年轻人都耐不住寂寞,那些一心向‘钱’看的人更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中医。”
  一些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失业就是转业当西医的现实,让老人家十分痛心,他特别爱护能虔诚求学的弟子,恨不能将自己一生所学全都复制到弟子们的脑中去。因此尽管他年迈体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衰等疾病,还曾两次脑溢血导致一条腿行动不便,却始终坚持坐诊,为的就是能现场言传身教。
  授徒严苛 “打骂”成才
  王老课徒甚严。跟随王老学医的弟子,几乎都是已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中老年医生。但王老的耐心似乎都已给了患者们了,对弟子们十分严苛,不要说未能对症下药或是分量拿捏不准等“大错”,就连字写错了或没写清楚等“小误”,他也会当着病人的面把处方扔回去,甚至干脆当众撕掉,有时还会拿起折扇敲上两扇头。
  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是:郑家远在跟随王老学医时已年近五旬,却也曾被老人家打过手板儿。但这一“打”,把郑家远“打”成了大名鼎鼎的省市名老中医了。昨日,看着师父遗像,郑家远饱含深情地说:“现在想起来,当时师父对我们真是用心良苦啊!正是他那一打,才把我打醒了啊!”
  去年记者采访王老之时,王老曾再三强调:“医术好不好,关系着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千万马虎不得。所以,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身份,只要跟着我学医,我就得严格要求他。”
  救了别人 舍了儿女
  王老是一个称职的大夫、师父,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他一生救治患儿无数,自己却有一双儿女死于疾病。
  1948年,已小有名气的王老成家了。婚后不久妻子就为他添了一儿一女。由于两人都忙于工作,于是就将儿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别人帮着带。那时王老一心扑在事业上,几乎天天都呆在医院。“突然有一天,一个邻居跑来说,两个娃儿都得急病死了,叫我马上回去……”
  后来,王老又有了两女一儿。有一天晚上10时过了,他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想起妻子上夜班,让他回家照顾孩子。他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冒雨跑回家中,却见3个孩子蜷缩成一团躺在床上睡着了。内疚的他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到街上四处找吃的,可到处都关门了,他敲开了成都市饮食公司的门,解释了半天,师傅才破例为他们爷仨做了一顿热汤饭。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他悄悄流下了眼泪。
  七十年代,王老的前妻病逝。八十年代初,王老重新组建了家庭。老伴肖婆婆比他小10岁。老两口感情非常好,王老能在这把年纪还有精力坐诊,全靠肖婆婆悉心照料。王老心细,看一个病人耗时颇多,王老又心软,遇有病人要求加号很少拒绝,因此名义上每次坐诊只有半日,其实坐诊时间常从上午8点直至下午两三点才结束。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肖婆婆担心他的身体,有几次急得亲自跑到医院里挡驾,不许王老加号。王老戏称自己继承了师父“惧内”的毛病。
  信仰中医 誓死捍卫
  王老不仅是一位传统中医,更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老人家中陈设都是传统的中式风格,墙上挂着旧式钟摆和名人字画。看病闲余,王老最爱的就是书法。王家招待客人,必用盖碗茶。
  近年,连同中医在内的中华国粹似乎正日渐被国人冷落。王老看在眼里,忧在心里。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时提及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取消中医”,未待记者说完,一直微笑受访的王老突然勃然变色,挥袖送客。事后,记者才得知,王老最忌人在他面前“说中医的坏话”。他近乎固执地维护着中医,甚至在病危之时,曾一度拒绝住院接受西医治疗。
  “老师对中医的未来,心中有很深重的危机感。他一直坚持坐诊,虽然对外自称是养生之道,但我却知道,他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中医、发扬中医、传承中医!”
  神医经典病案
  汇聚传奇
  王老一生治愈疑难杂症无数,有许多病案都堪称经典。
  日,仁寿县种子公司的尹建中带着5岁的儿子尹柯专程来找王老。小尹柯患了一种罕见的怪病:一年前偶尔感冒,随后舌头就裂开了许多“小沟”,几天后发起了高烧。经当地医院输液治疗,烧退了,但舌头上的裂纹却越来越多,而且舌头又痛又痒。一年来,他们四处求医,却毫不见效。王老一番望闻问切,发现孩子舌头很干燥,没有舌苔,喜食冷饮,认为孩子是因外感之后过度使用清热解毒药,导致肺胃津液损伤,应从生津益胃、清肺养阴入手。他开了一剂十六味药的药方,两服药下去,孩子的舌头就不痛不痒了,复诊之后,再吃了3服中药就完全痊愈了,全部花费不足百元。
  王老人称“王小儿”,但实际他不仅仅擅长儿科,妇科、内科的疑难杂症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女医生廖某,腹痛半年有余。西医出身的廖某以为是炎症,就自行用抗生素治疗,却毫不见效。后来B超检查才发现是子宫肌瘤,瘤子已有4×4.5厘米之大,若按西医的治疗方式,则需动手术。但王老一番望闻问切,却认为此乃“ 瘕”之症,“当属血分,故应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佐以香附行气,寓气行则血行之意……”于是先开活血散结之药,开了3服,便转为了益气养血之方,一连开了8服药为廖某补气血。11服中药服下后,廖某再打B超,发现子宫内的包块已完全消失。王老借这一病案告诫众弟子,“治 瘕切忌一味猛攻峻伐,徒伤元气,而致病情迁延难愈”。
  2005年,王老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体的医术被卫生部列为十五攻关课题之一,他的经典病案都被课题组记录保存下来,为中国中医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报记者李亚玲
  儿子:一副挽联寄哀思
  “爸爸走得很安详,我们三姐弟一直守候在他老人家身边……”王静安二儿子、王泽涵说。
  王静安与前妻育有五个子女,只成活了两女一儿。而继承他衣钵的只有二儿子王泽涵。王泽涵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随后又就读于中医药大学,如今在玉林一家民营医院坐诊。由于尽得父亲真传,擅长看儿科,王泽涵已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王小儿”。而王泽涵的女儿也在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就读,“我希望我女儿能成为‘小小王小儿’,把父亲的医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据王泽涵回忆,王老不仅心系患者,还一直在暗中资助贫困生。今年三月份,王老还买了奶粉和一些生活物品,要求他陪着去郊县看望了两个贫困生,“父亲不仅传授给我医术,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父亲的恩情我们永世难忘!”
  当父亲终于撒手人寰,王泽涵很快忍住了眼泪。“父亲已85岁高龄,他仍然活在我们和广大患者心中。这是‘喜丧’!”他代表姐弟仨给父亲献上了一副挽联:对医学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献爱心,待亲朋深情厚义竭尽心力赐亲恩。横批:悬壶济世。
  老伴:他死于“不忍心”
  “他这个人呀,死就死在心软上!”老伴肖婆婆抹着眼泪说。
  自从王老病重,肖婆婆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前晚她一直在医院输液,错过了送相濡以沫的老伴最后一程,这成为肖婆婆心目中最大的憾事。
  肖婆婆认为老伴是累死的:“他坚持一周去坐诊四天,而且从来就不能按时下班,每天中午都要看到一点过甚至两点,他都85岁的人了,身体哪能吃得消啊!而且回到家里后也休息不好,常有病人找上门来,他从来不拒绝,还常常免费送药送钱。就连他生病住院,也常有病人找到病房里来看病,他只要身体能支撑得了,也从来不拒绝。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不管我咋个说,他就是不听啊!他总是说,医者父母心,他不忍心看到病人痛苦。就是这个‘不忍心’害了他呀!”
  王老走后,空荡荡的书桌上还摆放着一碟自制的褐色药丸。据其徒郑家远辨认,那是一种润肠丸。王老常备下,以赠送上门求医的患者。
  弟子:师父还有未了心愿
  “师父病危后,我每次去看望他,他的情绪都很激动,抓着我的手泪流满面,似乎还有话想说……”王老的弟子、锦江中医院院长郑家远说。
  由于气管被切开插管,王老病危后已无法与人交流。亲人与弟子们都只能从其表情上猜测他的意图,郑家远认为,王老并非走得无牵无挂,“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最大的憾事就是走得太快。现在正有人在攻击中医,要求国家取消中医,他还想捍卫中医,进一步发扬中医。” (李亚玲)编辑:黄永建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寇小儿中医馆/寇小儿中医馆
& & &寇小儿中医馆,传承至寇氏儿科学派,与四川著名儿科医家寇煜光的中医诊疗理念一脉相承。寇小儿中医馆是一家擅长儿科的中医馆,该馆集中医科与儿童理疗科于一体,将医生分为甲乙二组,为病患提供安全、个性化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中医科寇小儿中医馆简介& & 寇小儿中医馆,传承至寇氏儿科学派,与四川著名儿科医家寇煜光的中医诊疗理念一脉相承。寇小儿中医馆是一家擅长儿科的中医馆,该馆集中医科与儿童理疗科于一体,将医生分为甲乙二组,为病患提供安全、个性化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 & 中医科治疗范围包括儿科发热、反复咳嗽、泄泻、疳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上焦积热综合征(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等多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对妇科月经病、内科杂症等各种疑难杂症有较多诊治经验。& & 儿科理疗科四川省针灸协会单位,是成都市专业的临床小儿理疗科室。其团队在继承传统小儿推拿技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患儿提供理疗服务。寇小儿中医馆发展历程& & 19世纪,寇氏先祖自四川省绵竹入蓉。& & 1940年代,寇煜光先生于成都祠堂街创立“仁和堂”,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享誉蓉城,被蓉城市民亲切地誉为“寇小儿”。& & 1949年后,“仁和堂”更名为“西华门街联合诊所”,并合并到“祠堂街联合诊所”,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成都少城医院”。& & 1994年8月,在君平街成立“仁和诊所”。& & 1995年2月,诊所搬迁至红照壁。& & 2000年,仁和诊所更名为“寇小儿诊所”,并搬迁至人民南路。& & 2006年8月,寇小儿诊所搬迁至新南门滨江中路1号。在此期间,门诊量稳步提升。& & 日,“寇小儿诊所”正式更名为“成都武侯寇小儿中医门诊部有限责任公司”。寇氏儿科学派& & 寇氏儿科学派由四川著名儿科医家寇煜光先生于建国后在成都创立。寇氏历代专攻儿科,寇煜光先生自幼随其曾祖父学医,稍长又多方请益,精通各科,最善幼科。临证善调脾胃,对积食、腹泻等多种小儿肠胃病都有较好疗效,尤其善于针药并用治疗疳积。
四十年代中期,寇煜光在成都创立“仁和堂”。从四十年代起至今,慕名求医者骆绎不绝,被蓉城市民亲切的誉为“寇小儿”。寇煜光老先生先后带教子女、孙辈、弟子十余人。寇成荣、寇素芳、寇恩培、寇岐培等各位学术继承人对于寇老先生的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多有所创新。& & 寇煜光
&&&&寇煜光(),字心诚,四川省绵竹县人。成都“四小儿”之一。自幼随其曾祖父学医
&&&&对于《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入门书籍出口成诵。为继续精进医术遍访名医,曾拜当地名医李忠贤为师,继续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而立之年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而尤擅小儿科。由于医名卓著,疗效突出,先后为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著名画家张大千、张采芹、朱佩君等诊治。建国后,偕同道创建了“西华门街联合诊所”,后合并到“祠堂街联合诊所”,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都少城医院”的创建、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寇老先生历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民代表、区政协委员、区医学会理事等职,于1985年由成都市卫生局评为“成都市名老中医”。在行医六十余载中,先后培养中医人才十余名,在论治处方上博采众家之长,勤于临床实践,擅长脾胃病证的治疗,其中尤以小儿疳积见长。
&&&&寇成荣
&&&&寇成荣(1940-&),寇煜光长子,寇氏儿科流派主要学术继承人,原成都儿童专科医院业务院长。从小随父临证,尽得世家真传衣钵。兼具民间和学院派特色,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深厚专业理论造诣,对各种儿科疑难病均有显著疗效。1980年代被评为中青年医技拔尖人才、中青年医药骨干,2003年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市名中医”称号。成都市青羊区二、三届政协委员。从事中医内、妇、儿临床工作50余年,享誉巴蜀大地。特别擅长治疗小儿疳积、厌食、消化不良、腹泻、感冒、咳嗽、发热、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咽炎等儿科疾病,尤以三棱针挑小儿疳积治疗脾胃病为一绝。在小儿的护理、喂养、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总结撰写了《小儿疳积的临床治疗经验》《白头汤治验》《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病的临床经验》等文章。
&&&&寇素芳
&&&&寇素芳(1947-),寇煜光次女,寇氏儿科流派主要学术继承人,原成都寇小儿诊所创始人。自幼熟读汤头药性等四小经典,随父应诊,耳提面命尽得真传,对寇氏“立足脾胃,疏导中州”的学术思想尤有体会,临床擅长治疗消化呼吸两大系统疾病,尤其对顽固性疳积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创立了“汤药、针刺、推拿、敷贴”四位一体疗法,內治外治相结合,针药并用,随证而施,临床疗效显著。作为寇氏儿科学派承上启下的一代,自奉老父寇煜光先生开办寇小儿诊所伊始,可谓宵衣旰食殚精竭虑,除完成繁重诊务外,对于筹谋学派发展,培养学术继承人亦付出了相当心血。与父亲寇煜光一起带教寇恩培、寇岐培两子,为后来“寇小儿”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寇恩培(大寇)、寇岐培(小寇)在立足于家传医学的基础上,兼采众家之长,各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可谓青出于蓝,名盛于祖。现在成都武侯寇小儿中医门诊部有限责任公司主诊的医生,根据学术思想的差异分为以寇恩培为代表的诊疗甲组和以寇岐培为代表的诊疗乙组。
&&&&寇恩培
&&&&寇恩培(1969-),寇素芳长子,寇氏儿科流派主要学术传承人,成都武侯寇小儿中医门诊部有限责任公司馆长、诊疗甲组学术带头人,第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自幼醉心岐黄,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潜心精研家传儿科经验多年,亲炙私淑川内外众多儿科名家,医道日精,病患盈门,遍及川中诸县市。在学术上多有创获,提出了:察病识证“整体观、历史观、运动观”三观结合;辨体养子,科学喂养;小儿“病多在肺胃,多积、多热、多湿”;处方胆大心细、巧用大黄邪去正安;怪病多由积而发;以“肺脾相关,表里相应”论治难治性反复性咳嗽;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合法论治上焦积热综合症等学术观点。对难治性反复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重症肺炎、小儿营养不良综合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上焦积热综合症(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难治性湿疹、癫痫等儿科疾病的诊治尤有心得,另对内、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同样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务之余着力于现代中医发展道路的探索,有鉴于现代中医教育,缺少师承、缺少临床,遂开门授徒,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有机结合,结合儿科特点,打造特色诊疗团队。在其多年的努力之下,现在成都武侯寇小儿中医门诊部有限责任公司门诊总量、质量,在全国中医儿科界均名列前茅,已然成为小儿患病择医之首选。
&&&&寇恩培传承弟子:范鑫、唐宇轩、李恒、陈犀玮、陈月、支焱。
&&&&寇岐培
&&&&寇岐培(1973-),寇素芳次子,寇氏儿科流派主要学术传承人,成都武侯寇小儿中医门诊部有限责任公司副馆长、诊疗乙组学术带头人。在继承家传学术的前提下,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多年,熟读古今典籍,兼采众家之长,对呼吸系统疾病尤有心得,擅治小儿哮喘、过敏性咳嗽、小儿高热(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于小儿哮喘提出了急性期宣肺达邪、豁痰定喘、参以去敏通络;缓解期培补肺肾、气阴双补、兼以疏导胃肠,自创“定哮散”运用临床多年,疗效显著。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在立足家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循环加量法”,对厌食、疳积类患儿的诊治,消补兼施、调养相合,立足根本,缓缓图治。
&&&&寇岐培传承弟子:曾彩泽、魏智林、刘文英。& & 传承:寇氏儿科学派传承诊疗团队& & 甲组:
&&&&寇恩培
&&&&范鑫(周一、四、五、六上午,周二、日下午,周四、日夜)
&&&&陈犀玮(周三、五、日上午,周一、二、六下午,周五夜)
&&&&陈月(周二、四、日上午,周一、三、六下午,周三夜)
&&&&支焱(周一、二上午,周三、四、五、日下午,周一夜)
&&&&张涵钰(周一、三上午,周五下午,周六夜)
&&&&李晖(周六上午,周二、四下午,周三夜)
&&&&乙组:
&&&&寇歧培
&&&&曾彩泽(周二、三、日上午,周五、六下午,周二、六夜)
&&&&魏智林(周四、五、六上午,周一、二、三、四下午,周一、五夜)
&&&&刘文英(周一、三、六上午,周四、五、日下午,周四夜)
&&&&黄霞(周日上午,周一、三下午,周二夜)
&&&&黄少林(周二、四、五上午,周日夜)擅治病症&&&&一、咳嗽性哮喘
&&&&咳嗽性哮喘的中医认识:
&&&&西医多以过敏来解释这一疾病,而中医认为,该病分为肺经积热型、肺脾气虚型以及虚寒型等几类。小儿变异性咳嗽尤以积热型多见,孩子在长期反复咳嗽的同时,还易表现出下列症状——
&&&&1、易发湿疹或反复皮肤瘙痒
&&&&2、鼻炎或反复揉鼻
&&&&3、大量出汗
&&&&4、大便干燥难解或易泄泻。
&&&&推荐医师:诊疗甲组支焱医师、陈月医师
&&&&二、便秘
&&&&儿童便秘常见症状?
&&&&1、排便间隔时间长,一般3天以上才解便一次。
&&&&2、排便困难,干坐努责。
&&&&3、便质干结,甚至像羊屎状,又干又硬,便质粗大。
&&&&4、食欲减退、厌食、腹胀、腹痛。
&&&&5、烦躁易哭,夜卧不安。
&&&&6、肛裂。
&&&&推荐医师:诊疗乙组曾彩泽医师、刘文英医师
&&&&三、小儿腹泻
&&&&“小儿泄泻”的常见症状
&&&&1、大便次数较平常明显增多
&&&&2、便质稀薄,呈淡黄色清水样或稀糊状
&&&&3、有时夹有奶瓣、未消化食物,也可加少量粘液
&&&&4、颜色或黄绿,或色褐,并有酸臭气味;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减退、口渴等症状。
&&&&推荐医师:诊疗甲组支焱医师、诊疗乙组魏智林医师&&&&四、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类,但在临床中单纯的病机较少,常常错综复杂出现。小儿内伤食积发热和外感夹积发热较为多见。
&&&&饮食积滞导致内伤发热的表现:
&&&&1、身热,手足心烫,腹部发烫,嘴唇发红
&&&&2、舌质偏红,舌苔厚腻
&&&&3、饮食量减少,大便偏干或稀溏臭秽,夜间频翻身伴啼哭
&&&&4、多会伴随流涕、咳嗽等兼夹
&&&&推荐医师:诊疗甲组范鑫医师、陈月医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7:19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