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辩论,是关于辛亥革命时有多少个省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我方是改良派的。说一些证明改良派是正确的辩论话语

不同的道路,但为同一个梦想——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民权、民生主义论战内容比较
&&&&&&&&&&&&&&&&&&&&&&&&&&
不同的道路,但为同一个梦想
&&&&&&&&&&&&&&&&&&&&&&
——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民权、民生主义论战内容比较
日,革命派与改良派各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开展了激烈的论战,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自1903年起即有一些小规模论战发生。4月28日,《民报》第三期发刊,郑重其事的列出同《新民丛报》之辩驳纲领十二条,并声明“自第四期下,分类辩驳”。
从此,两派之争真正开始,随后海内外二十余家报刊相继投入论战。纵观其论战主要焦点主要如下:一、是否推翻清政府,实行反清民族革命。《民报》认为“满人统治是对汉人的压迫,只有实行民族革命方能推翻民族牢狱,才能达到真正爱国的目的。”而《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将带来内乱和亡国。”二、是否实行民主共和制,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三、是否实行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
换言之,革命派与改良派即围绕“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问题开展激烈论战。在民族主义方面,革命派主张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并举,改良派则认为二者不相融;在政治革命方面,革命派主张共和,改良派主张立宪;在社会革命方面,革命派提倡“民生主义”,改良派则认为这是“煽动流民”的宣传。其中,关于“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论战主要以以下问题展开,“种族革命”又是双方论争的焦点之一。1、就新民复仇而言,种族革命是否具有正当性。2、种族革命是否会导致国家分裂与外强干涉。3、满族是否已经同化于汉族。4、中国是否亡国于满人。5,就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而言,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孰轻孰重,种族革命是否为政治革命的必要手段。以上是双方辩论的重点,也是两者分歧的关键所在。改良派代表梁启超认为,救国为中国之急务,救国必须以政治革命为唯一手段,所谓“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无论为君主立宪,为共和立宪,皆谓之政治革命”。而“种族革命者,民间以武力而颠覆异族的中央政府之谓也”。与立宪——无论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毫无因果之联系,反而可能为列强提供干涉、瓜分中国的可趁之机。
梁启超认为种族不同必非不能立宪的原因,不能立宪也必非种族不同的结果。影响立宪与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君主愿意与否有关。另一方面与君主之外恐立宪而损其权力因而阻碍立宪者亦有关,“而决非由种族之意见梗其间也”。在梁看来,中国只有专制政治而无革命派所谓的“满洲贵族统治”。而维护专制政治的不仅有满人,更多的是汉人,与种族问题无关。因而,能否立宪的关键在于国民之要求与否。同时,梁并不完全否认满汉之间有利益上的冲突,但认为相对于中国与外国之竞争,满汉之间的竞争是內竞。满汉利益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均在求国家的富强,同痛于恶政府。同样面临亡国的处境,中国灭亡,无益于满族亦无益于汉族。内竞宜以调和方式对待,不应爆发为种族革命。梁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所谓“种族问题”,因为“满洲人实已同化于汉人,而有构成一混同民族之资格”,“满洲于我确不能谓为纯粹的异族”,“间有一二未同化者,而必终归于同化”。因此,在梁看来,所谓种族的革命乃属无的放矢,实无必要。
革命派代表汪精卫在《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中说:“世界各国无论民权立宪政体、君权立宪政体,要其所以能立宪之故,莫不由于革命。”革命派认为革命是实现民主共和的必然手段。汪用“合成意力”辩证革命之可行性。汪指出国家客体说的由来与谬误,其谬误主要是不明白的国家性质。他说国家既非如分子说所言,也非如有机体说所言。“国家之所以生,由于个人之有规律的意力翕各个人之规律的意力,萃而合成意力,此合成意力固以个人之意为其分子而自独立存在者也。独分享者因有人格总意者亦有人格。改良派曰单纯人格,而革命者曰合成人格。国家即合成人格者也,敌国家自有意力非藉他力而存,民权国之国会,君权国之君主,乃发动国家意力之最高总揽机关耳,非即国家也。”意思既是国家通过总揽机关可以调和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构成国家总揽机关各国异其制,或为君主,或为国会,并非舍君主之外无由他法。
革命派认为“民生主义”是民族、民权之归宿。革命派希望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室,四为国民谋出路。”解决人民衣食住行问题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然而改良派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指出,中国无贵族,无阶级,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平均地权的必要。并且认为这是“煽动流民”的宣传。
纵观两派论争的焦点,他们的思想言论及主张虽然不同,但是最终他们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思想言论广传,实现国民思想的转变,真正起到思想启蒙之作用,摆脱亡国灭种之灾难。殊途同归,这是对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论战的最好诠释。正是因为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新一代的中国人民觉醒,不再让中国一直做沉睡的“雄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之模块五:起共和终帝制——辛亥革命始末记
发布时间:
起共和终帝制&&辛亥革命始末记
【教学目的】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熟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1)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上次课我们讲了面对民族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三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失败了,而现在所讲的辛亥革命实际上也可以看作近代中国人的第四次探索,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进行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组织了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清王朝。
辛亥革命这一章,我们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方案&&三民主义?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历史意义和失败表现及原因教训)
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辛亥革命其实是孙中山为首的一小撮的革命党人到处煽风点火造成,中国本来可以避免暴力的流血革命的,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可以避免,它没有历史的必然。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历史的必然性,指的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要发生,迟早要发生。我们说,辛亥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客观的时势;另一个是主观的追求。我们说辛亥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指辛亥革命同时满足了客观与主观上的两个条件。
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革命必然有它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必然有一个适合革命的土壤。这一个土壤是什么呢?这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危机重重、矛盾激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者说辛亥革命的客观时势)。
第一讲& 辛亥革命的历史大背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客观时势)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签订了更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赔款4.5亿两白银,连本带息超过10亿,以关税、盐税做担保,使清政府除了田赋以外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清政府海关和盐务税收机构几乎成了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还允许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使帝国主义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这些内容对中国的主权、国防安全、内政外交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对于这样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慈禧本以为逃到西安后列强不会放过她,没想到她还是在帝国主义国家默认中回到北京继续做她的太后把持朝政,所以她感恩戴德,竟然厚颜无耻地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凡是列强需要的,中国竭尽所能满足。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和走狗,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腐朽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
《辛丑条约》的订立,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而清政府为了赔款和解决财政危机,把钱财又摊付到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头上,这样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衰败,所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酷压迫下,社会矛盾异常激化。据统计,在这个时期年民变突起达到1300多起,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还包括新的工人罢工斗争,资产阶级领导抵制洋货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等。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前夜,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当然,旧的腐朽的统治者是不会主动下台的,它也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它还要垂死挣扎。
2、清末统治危机与&新政&的破产
在内外交困之际,清政府内部也开始分化,立宪派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在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对政治、经济、文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建立新军,废除八股科举,奖励工商等等。清政府此时就象一个溺水的人希望能借新政这根稻草来避免灭顶之灾。
历史似乎开了玩笑,慈禧把自己曾血腥镇压的维新变法,又拿出来张罗了,尽管新政无论广度深度都要超过戊戌变法,但是为时已经晚了。它已经很难适应,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复杂的社会形势了,很多人已经对清政府绝望了。尽管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1906年废除了从隋唐开始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迈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大门,但是新政的一个焦点就是改革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而这是封建专制的清政府最不愿看到的,但是没办法,一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大官僚封疆大吏,越来越对满族贵族统治的清政府不满,为了自身利益,也纷纷附和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所以迫于压力,清政府在1906年不得不推出了&预备仿行宪政&,也就是说清政府君主立宪还是仿行的过渡的,并且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要立宪过渡期9年,而这一年光绪、慈禧这两个晚清最高统治者先后死去,这也喻示着大清帝国的灭亡已经为时不远了,3岁的宣统小皇帝溥仪上台,由其父亲摄政王载沣等执政,他们在3年后退出了一个责任内阁。
这就是有名的&皇族内阁&:13名内阁中有9人是满族,其中皇族7人,其目的就是,逆潮流而动继续维护满族贵族利益维护封建皇权要&皇位永固&,继续延续它的反动统治。&皇族内阁&的出炉,举国一片哗然,国人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大失所望。&&&&&&&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只不过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腐朽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政策调整,它并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继承,它事实上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清政府这时候,已经完全离心离德,陷于空前孤立境地。它曾经倚重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也因皇族内阁的出台而远离它,立宪派更是失望至极,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了赔款和分担财政危机,给各地方督抚筹款平乱的压力过大,中央地方的矛盾又激化。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前夜,腐败无能的的清政府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以上这两点可以看作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时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当然,辛亥革命还有其自身的客观条件,那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或者阶级基础得到了一定的壮大,为领导革命提供了现实可能。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客观上,《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政府在&新政&中实行一些奖励民族工商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等反帝爱国斗争,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观上,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推新变法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兴办实业是救国的良策,因而积极投资办厂;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据统计,甲午战争1895年后的二十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矿,共计549家,资本总额达1.2亿,与之前的二十年比起来,厂矿数和资本额都增大了6倍。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成长、壮大起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阶级阶层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拥有相应权利的呼声,从而自觉地为维护自己利益而斗争。
典型表现就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收回利权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事件。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受到了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斗争。这一些斗争无疑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高了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革命运动开始了。可以说,这些革命斗争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主观追求)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在晚清复杂的内外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下,革命运动开始了。毛泽东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简历:孙中山和康有为一样,也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登上政治舞台的。孙中山原名文,字逸仙。后来他从事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人们就称他为孙中山。他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13岁的时候到美国夏威夷檀香山随哥哥孙眉生活,在英美教会在当地办的教会学校读书。1883年,归国之后又在广州和香港的医学院学习,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所以从经历来看,孙中山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在这段时间内,他学到不少自然科学知识,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这对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的政策,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使他对清政府十分的不满,但他还希望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有改良清政府的理想抱负,认为治一个人的病不能比只一个国家的弊病,于是弃医从政。1894年春天,他和好友陆皓东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希望以&渐进之手段、和平之方法&改造清政府。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建议根本不感兴趣,拒绝接见,碰了个大钉子。
甲午战争正酣,清政府的统治者却还歌舞升平,准备慈禧的六十大寿,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使孙中山对对清政府绝望而愤怒,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决心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孙中山从改良转为革命,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典型。』
革命,只有推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翻清政府的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于是号召&振兴中华,维护国体&秘密组织兴中会。
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11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己的政治利益的代言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起来。兴中会以后还有1904年黄兴的华兴会,章炳麟的光复会等等这些团体,它们宗旨虽有差异,但其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
兴中会成立以后,开始了筹备武装起义的工作。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计划在1895年重阳节在广州举事,起义前夕,消息泄露,遭清政府破坏,但它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后到美、英等国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并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准备再次发动反清起义,孙中山成为中国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资产阶段革命派以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统治。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20世纪初,伴随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迅速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促使革命知识分子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为理论武器,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书籍、报刊,倡导革命,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民主革命的主张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主要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他们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我们看看章炳麟的革命主张,1903年,章炳麟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对反对革命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针对康有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资格的论调,章炳麟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称革命是根治中国社会的痼疾的良药。
邹容是三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仅十八岁的邹容,于1903年写成《革命军》一书,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由章炳麟作序。他在这部著作中,饱含激情地讴歌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无情地鞭挞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论述了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认为,革命不仅可以使中国人民摆脱奴隶的地位,而且可以使中国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独立于20世纪的新时代;同时,他鲜明地提出了革命建国纲领。即:在推翻清朝统台以后,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这是邹容革命思想的突出特点。《革命军》一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100多万册,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是怎样宣传革命的呢?如果说邹容的主张充满了革命激情,那么,陈天华的革命思想想更具理性色彩。他在其《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小册子中,向人们揭示了中国所处的危亡局势,阐述了反帝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强调要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革命,必须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他在主张反帝反封建同时并举之时,还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智告诫国人:&须知拒洋人,须得先学外人长处。&这些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水平的明显提高。
那通过对他们宣传内容的介绍,请同学们想一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思想家有什么共同点?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三位思想家从思想主张看,均倡导民主革命。从作用上看,他们的革命宣传,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看视频《同盟会》资料)
三、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同盟会的建立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地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和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为中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不同于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
首先,它有明确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有机关刊物《民报》,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其次,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
再次,它使人数日益众多的革命派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制定了政治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个政治纲领反映了同盟会的最终目标。这个纲领后来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一个刊物创刊时的卷首语,阐明其办刊宗旨),将其概括成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三民主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方案?辛亥革命就是要实现这三民主义,所以三民主义是我们评价分析辛亥革命的一把钥匙。三民主义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三民主义主要解决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民族独立的问题,因为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清政府作为洋人的朝廷继续实行反动政策;第二个是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顺应历史大潮,把封建专制的皇帝扫进历史垃圾堆;第三个是社会民生的问题,近代以来清政府割地赔款,经济命脉被洋人控制,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处于崩溃境地。
1)先说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解决第一个民族独立问题。
最先叫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并不是孙中山,其实元末农民起义就用了,当时朱元璋也以这个为号召推翻蒙古贵族统治。&鞑虏&汉语本意指北方的游牧蛮族,这里指的是满族人。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仅是要赶走满族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吗?不是这样。因为&中华&在孙中山看来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了。&中华&汉语本意指居于天下中心、文化优秀的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朱元璋的&恢复中华&&就是恢复汉族皇帝统治。而孙中山的&中华&内涵扩大了,它指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就是继承了三民主义关于&中华&的内涵。
这样看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主张反满排满,推翻清朝统治,因为它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能代表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满排满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突出现象,你要革命必须反满排满。第二是主张民族独立平等,推翻清政府这个民族压迫的朝廷,废除其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清政府满族统治者其实骨子里面一直有歧视汉人的心态,慈禧面对民族危亡曾叫嚣大清帝国&宁与洋人,不与家奴!&把汉人看作满人的家奴)。而孙中山推翻清政府这个民族压迫的朝廷,为的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这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对内要求各民族平等,因为排满是排满族贵族而不是普通满族人,排满的目的不是为了倒过来压迫满族人而是为了中华这个多民族共同体下的各民族能平等相处,同时,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也暗寓对外反对族列强和帝国主义压迫的意愿。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排满与反对封建政权相结合,把推翻清朝统治与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相结合,初步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在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民族革命的基点是定在反满之上,也就是说民族革命主要革谁的命?对,革满族贵族的命。它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那就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外部民族矛盾,列强对中国的压迫,而不是内部民族矛盾。因此,没有把握住主要矛盾,所以矛头全指向了满清统治者,而反列强压迫、反帝旗帜不够鲜明,只是将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局限性』
2)再说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解决第二个政治民主共和问题。
&创立民国&是要创立什么样的国家呢? &创立民国&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按照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二是批驳保皇君主立宪的谬论,立誓推翻清王朝后,决不建立汉人的君主政体国家。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划时代的变革,非常了不起的变革。从以前狭隘汉民族主义的反清复明、到保留封建皇帝的君主立宪论调,再到接受先进的民主共和,这是历史的发展,民权主义是符合历史趋势顺应历史潮流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国,这代表了当时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进步性』
但是,民权主义认为只要推翻体现封建帝制的恶劣政府清政府,民权主义就算完成了。这就把民权主义简单化了,它没有理解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制度的基础,同时忽略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矛盾,外国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在这个腐败政府既得的殖民利益,也成为封建清政府的帮凶,阻碍革命的民权主义真正实现。也就是说民权主义未能进一步指向专制制度的基础。只是简单的上层建筑的创建,而忽视这个建筑的基础工作。
另外,民主共和,只是强调解决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比如如何行政、立法、司法等等,很大程度上脱离人民群众,忽略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至于人民。『局限性』
3)最后说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解决第三个社会民生问题。
主要含义指,核定天下地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针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进而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实行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孙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发展,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核定地价&的办法及后来提出的&土地国有&政策,反映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包含着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要求。
总体上看,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四、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起因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论战的内容
革命派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适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实践上已经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之后,仍然顽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他们已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保皇派。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焦点是这样的三个问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
那这次论战起了什么作用?主要作用正如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革命形势日渐成熟。孙中山站在时代的前代,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倡导民主、主张革命的呼唤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把中国推进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暴风雨的前夜。
第二讲&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 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20世纪初,面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的形势,资产阶级曾发起过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怎样?即20世纪初的收回利权斗争,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四省人民历经艰苦斗争,终于收回了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并由民间集股经营。然而,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政府无情的剥夺了。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清政府真的要实行&铁路国有&吗?远不是如此,在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不到半个月,清政府就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以借款600万英镑出卖了这两条铁路干线的建筑权。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名为将&商办&改为&国办&,实际上是通过借款把筑路权拱手送给帝国主义,即&夺路转送外人&的卖国政策。正像《保路同志会宣言》所说的那样:&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进一步出卖路权,求得帝国主义的欢心和支持,以挽救其垂死的统治。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不仅使绅商受到经济损失,也直接危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铁路国有&政策出笼后,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随即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在四省的保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一些地方官绅以及立宪派的头面人物,从本身的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并掌握了运动的领导权。这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保路运动,首先从湖南开始,而以四川省的斗争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面对清政府的镇压,四川人民没有退缩。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组织保路同志军进行起义,在各地农民军的配合下,起义军一度包围成都。同盟会会员吴永珊等也在荣县发动反清起义,并建立了辛亥革命中最早的县级革命政权。当时无论是同盟会的会员还是四川保路同志会的成员,他们都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不同的是:&川人&(指立宪派)是单纯地进行保路运动,而指革命派则借保路运动发动群众,组织民军,以达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那么,四川的保路运动同湖北的武昌起义又有什么关系呢?四川的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人民反清起义,震动了全国,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争勇气。清政府为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了武汉地区清朝兵力的空虚,从而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其爆发和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武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其二,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当地人民不断掀起的反帝斗争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群众基础。其三,文学社、共进会的成员深入到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起义过程是由于革命党人的起义准备不慎被清政府发觉,湖广总督瑞& 开始了对革命党人的疯狂镇压。在许多革命党人惨遭杀害或被迫离汉,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紧急关头,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炳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这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那同学们想一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即建立政权,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便着手建立革命政权。不久,资产阶级新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新军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元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革命派推举他为军政府首脑?革命派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有其客观原因: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而筹划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有的惨遭杀害,有的受伤或逃离武汉。也有其主观原因: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于是,他们把革命政权拱手交给了一贯反对革命的黎元洪。这正说明了武昌起义准备得不够充分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从而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谓迅猛!
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纷纷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摇欲坠。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无力继续充当自己的代理人。因此,便打着&严守中立&的幌子,积极扶植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它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1911年底,他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最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要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主要原因是虽然孙中山没有亲自领和参加武昌起义,但这次起义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影响下进行的。武昌起义不久出版的《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中曾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统孙&的名义向各省发出布告。这说明自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到1905年组成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已使其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众望所归。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断暴露出革命性和软弱性的政治特征。在面对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然而,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提出在&倾覆专制政府,拥护共和政体,使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的条件下,才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这又体现了其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中华民国成立时,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的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所谓&五族共和&。临时政府还决定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如何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呢?判断一个政以的阶级属性,首先应看其主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其采取的政策、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其人员的组成: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人物。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也握有重权。此外,外交、教育、法制等部、局的总长、局长均为同盟会的会员。其它六部的实际工作也都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在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43名议员,其中同盟会员就占了33人。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权,是&革命时代之政府也&。接着,我们再看一看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法令和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呢?很明显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以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然而,我们从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中不难发现,它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陷突出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临时政府为求得到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在其&告各友邦书&中,竟然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这种态度,使辛亥革命的光辉失色不少。那么,辛亥革命是否具有反帝的性质呢?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上,确实表现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起决定的。然而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奋斗不息。目的是要&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仍具有反帝的性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其中有关参议院权力和内阁制的规定有哪些?这些规定的目的何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带有鲜明的革命性的民主性。其中,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规定,内阁制中内阁总理对于临时大总统权力的制约规定等等,均明显具有维护共和制度的色彩和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目的。但是,这部宪法后来没有发挥制定者设想的那种作用,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两年以后便废除了这部宪法。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考察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应看这场革命是由什么阶级领导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一,是使中国的政权体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辛亥革命的功绩还表现在人民的权利和观念上使明民主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和的观念入人心。正像初中学过的史实那样,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败的下场。
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二,是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前面我们讲过:南京临时政府为求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曾发表声明,表示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呢?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也就打击了其主子&&帝国主义势力。此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代理人,从袁世凯到北洋各派军阀,从旧军阀到新军阀。但它们始终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中国大地上军阀林立,混战连年,帝国主义已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三,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的法令,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的障碍,使民族资产阶级倍受鼓舞。在民国初期形成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迅速壮大起来。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仅有50万~60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发展到200多万。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的功绩之四,是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变动和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财边国家。在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辛亥革命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三、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主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和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下面,我们看一看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又耍出了怎样的花招。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
同对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策划并开始了武装干涉的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政府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帝国主义列强担心,辛亥革命会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威胁自己的在华利益,因此,便积极准备以各种方式干涉中国革命:武昌江面聚着列强兵舰达十余艘;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武器供应合同,准备帮助清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各国公使团也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以免落入革命派手中,等等。但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革命的目的,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的列强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也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于是,他们静观时变,采取了所谓&严守中立&的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真的是要&严守中立&吗?实际上,在&严守中立&的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为什么呢?《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工具。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未必奏效。于是,他们便以&严守中立&作伪装,寻打新的代理人。结果,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他们制造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赶快志用袁世凯。一位美国人曾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独裁者,对于他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实质和真正目的所在。
由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支持,袁世凯重新被清朝起用。他担任了比以前的权力大得多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实权。
2.&南北议和&
袁世凯上台后,对革命派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袁世凯上台后,出现了&南北议和&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质上&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下,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首先,&南北议和&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武力镇压;在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十分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其次,&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陈兵舰于武汉江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而且,他们直接参与并操纵中国的&南北议和&。在谈判桌旁,除了有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国的代表参加。帝国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袁世凯趁机夺权,迫使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再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经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是大功告成。孙中山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虽是他迫于当时形势的无奈之举,但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面对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最终接受了&议和&的要求。
&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就被袁世凯窃取了。这是为什么?袁世凯之所以能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及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
帝国主义积极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就公开支持袁世凯。他们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以作为其在华的统治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更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当时,同盟会十分涣散,几近瓦解状态。混入革命阵营内部的旧官僚、立宪法派乘机向革命派施加压力,力主向袁世凯妥协。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立宪派首领张謇曾向袁世凯发出密电,称&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其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袁世凯&退满&后上台执政。同盟会的异己分子汪精卫也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面对各方压力,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作出妥协。
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袁世凯是个老奸巨猾、觊觎清朝统治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当他得到孙中山的妥协保证后,又一次施展权术,对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由于袁世凯施展种种诡计,不仅使宣统帝于日下诏书退位,而且还迫使革命派一再妥协,最终同意他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这样,孙中山提出的三项条件中,革命党人只落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纸公文了。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至此被袁世凯篡夺。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开始了十六年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从1912~1961年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8年为军阀割据混战时期。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概念,什么叫军阀?军阀就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那为什么又把袁世凯建立的政权叫做北洋军阀政权呢?
我来给同学们做个简单解释。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5年,表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即称为北洋军。所以,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南北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实际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省份基本上在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控制之下,而南方多数省份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如江西、广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湖南、四川等。由于革命党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力量,袁世凯在未建立起全国范围的稳定的统治秩序之前,曾发表&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通电,表示绝对赞成共和。而他即位后,却打着共和的招牌,实际加紧专制统治。
政治上:控制内阁实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从原来由临时大总统兼任行政首长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内阁总揽行政权。因此,袁世凯任职后,立即组织内阁。内阁实权的归属之争成为双方的一次政治较量。袁世凯一面向孙中山表示,南京方面人才济济,均要留用;一方面自己提议人选。请同学们看下面《辛亥革命》中的一段记载:袁世凯开始提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们做了些微小的让步。结果,第一届内阁总理最终还是由袁世凯的老部下、刚刚加入同盟会、多少具有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唐绍仪担任。确定的内阁十个部长,表面看南北双方的代表席位比例是5:5,而实际上陆军、海军、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的部长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同盟会员只担任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四部&冷衙门&总长。这样,袁世凯掌握了北洋军阀政府首届内阁的实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质上是一个专制独裁政权。在这一回合的斗争中,袁世凯在摆脱革命党人的限制,建立独裁统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袁世凯对此仍不满足。因为他虽然控制着首届内阁的实权,但在法律上责任内阁的性质与职责仍然存在。 &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这样,唐绍仪虽为袁世凯的老部下,但加入同盟会后政治上明显地倾向同盟会。他坚持根据《临时约法》各项政令需自己以内阁总理身份在文件上签署意见,以便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利。袁世凯对此不能容忍。他是怎样做的呢?首届内阁仅存在了两个月的时间。随后,袁世凯强迫参议院通过了他提名的新内阁,直接操纵了内阁的更迭,新内阁完全听命于袁世凯,成为他的御用工具。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是袁世凯对按《临时约法》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公开践踏的开端。
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袁世凯上台时其北洋势力实际只控制着北方少数省份,而革命党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实力,且在南方影响较大,使袁世凯深感不安。袁世凯是靠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他非常懂得&有军才有权&的原则。袁世凯就任近20天,就发表了《训勉军人令》,要求的所有陆海军人必须服从他的&统一命令&。接着,提出裁减非嫡系部队,说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真的是为百姓着想吗?请同桌同学议论一下,袁世凯的真实用意何在?袁世凯是为了大量减南方革命军。在裁减南方革命军的同时,袁世凯却从帝国主义那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贷款,用以购买军械,并且又招募了大批军队。袁世凯大喊的裁军,原是为了对付革命党人!黄兴遵命裁军,&以示拥护中央的诚意&,再一次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袁世凯专制独裁面目的暴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逐渐清醒,他们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二次革命袁世凯上台后的一系列活动,使革命党人逐渐清醒。宋教仁等同盟会会员在政治上依靠约法、责任内阁、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以图实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建立国民党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党、共和实进党,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不久,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日晚,正当国民党的影响日益扩大的时候,袁世凯却派人在上海火车站,用带毒的子弹刺杀了年仅31岁的宋教仁,史称&宋教仁案&。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呢?是由于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新组织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是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最大障碍。为了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才干出了如此卑鄙的行径。这是民国成立以来震动全国的一次政治谋杀案。袁世凯听到&宋案&的消息后假装惊愕,要悬赏一万元钱,限期捉拿凶手。正当袁世凯为除掉政敌而自以为得计时,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袁世凯的卑鄙行动遭到了国内舆论的谴责,于是他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善后大借款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消灭南方国民党控制的各省势力,袁世凯以办理&善后&为名,不经国会通过,擅自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以盐锐、海关税等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万英镑,合同规定盐税的征收要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从此,我国的盐税被外国人所控制。这是一笔政治交易,即列强给袁世凯提供经费,帮助他镇压国民党;同时列强通过获得的协助管理盐税的权益,控制中国财政,进而摆布中国的政局。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受蒙蔽的革命党人进一步惊醒,他们认识到袁世凯是民主共和制不共戴天的敌人。孙中山说中国&非去袁不可&,他决心重新领导武装斗争。他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采取军事行动。袁世凯先发制人,一方面以不服从中央为借口,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一方面仍在叫喊要&维护统一&。革命党人拿起武器重新开始了武装斗争。这场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史称&二次革命&。
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开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南方数省相继宣布独立,南北政治对峙局面结束。战争才进行了一个多月,国民党各省讨袁军纷纷失败。客观原因是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北洋军力量强大。袁世凯动用了除东北和边远地区以外的全部兵力以及一些省的地方反动武装,并且还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财政、武器上源源不断的接济。主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上:改组后的国民党已失去了同盟会时期的政治纲领,脱离群众。第二,组织:国民党内部不统一,组织极为复杂,力量涣散。第三,军事上:袁世凯的大量裁军使国民党的兵力不足。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袁世凯窃权后一面加紧复辟帝制,一面表白他是在&顺从民意&。主要活动有①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按照法定程序应是先制定宪法后选举总统。可是,日这一天,袁世凯派数千名警察、地痞、流氓手持大棒包围了选举会场,经过三次逼迫投票才处勉强通过。这样他就由临时大总统被&选举&为正式大总统。②1913年12月下令解散了国民党。③1914年1月天式下令解散了国会。④5月废除《临时约法》,以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代之,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至此,袁世凯已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向复辟帝制迈进了一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这位声称&醉心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中国&的野心家终于剥下了伪装。日,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开展了护国运动。护国运动二次革命后,孙中山被迫流亡到日本。1914年,他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武装讨袁活动。当他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讨袁宣言》,对袁世凯的复辟倒退激愤异常。此时的梁启超也发表了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那么,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呢?
第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
第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的转变、斗争;
第四,护国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护国军的节节胜利;第五,北洋军内部的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第六,随着北洋军的节节败退,帝国主义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态度。事实说明,任何人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我们应如何认识护国运动呢?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取得了胜利,但它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我们将在后面讲这方面的内容。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和辛亥革命,功绩巨大,影响广泛。然而,从根本上说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表现在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致使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中国行不通。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指资产阶级的次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首先是&纲领&问题。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外,他们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并企图以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而帝国主义又是什么态度?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他们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他们对辛亥革命采取了镇压的政策。
对内,革命党人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总之,资产阶级革命派幻想在不正面反对帝国主义的条件下获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不彻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他们领导革命必然失败的命运。
其次是&农民&问题。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全国人口百分这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做得又怎样呢?土地问题是农民的中心问题。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主张并没有实行。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另一个主观原因是&政党&问题,即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为什么呢?武昌起义时,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在武昌领导起义,致使武昌起义群龙无首,政权落入黎元洪手中。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同盟会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内部分歧十分严重。随着同盟会的公开活动,大批旧官僚、政客混入了同盟会,使同盟会日益丧失其原来革命政党的性质和作用。许多同盟会的会员同立宪派、旧官僚打得火热,为猎取个人的权位而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与此同时,妥协之风日盛。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同盟会中陷于孤立状态。以致于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不得不致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师: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军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革命,是进步力量摧毁反动势力的暴力行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股反动势力,就必须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否则,其结果必然是失败,辛亥革命便是证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应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1.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 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4.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冯天瑜、周积明、何晓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
9、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联系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