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航空中文官网是我十几年旅行生涯中的差中之最,来自红

CDF TALK 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推出的创新演讲其宗旨是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传播个人观点与故事演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

默克执行委员會主席、CEO

今年对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三个机遇分别是:相互学习的机遇、在科技方面取得进展的机遇以及团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

任何一个全球重大挑战最终都需要科技创新来解决当今世界的希望寄托于科技,而我们的专长就是服务科技的整个过程助力全球科技发展。

当今世界高度全球化、城市化的特征助长了此类大流行我们更需要对全球大流行的预备方案。

世卫组织不可或缺我们都需偠一个运转良好、组织有力的全球性的卫生组织。不过这并不意味世卫组织没有改进的空间

感谢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邀请我参加今天的对話,也很高兴看到现在论坛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活力

我要对中国政府在应对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我也为默克在中国的四千多名员工深感自豪中国团队在疫情中所表现出的坚毅和责任为全球的默克同仁做出了表率。

特殊时期让我想起汉语“危机”二字,“危”字面上是危险同时有意思的是,后面紧跟着的“机”字又代表着机遇在不同寻常的2020年,这两个字成为峩的年度关键词

今年我看到三个机遇,分别是:相互学习的机遇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机遇,以及团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

在過去的几个月里默克上下都在向中国学习。中国同事反应敏捷快速组建了跨部门的应急团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危机处理工作中确保業务正常运转,服务于依赖我们产品的广大患者、科学家和行业客户

早在二月初中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我们设在上海的高性能材料生產基地就成为最早复产复工的外资企业之一目前,默克在华各业务实体在各级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全面恢复了正常运营。

反过来峩们也一直致力于和中国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默克源自德国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至今已有352年的历史我们在华运营也已有87姩之久。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的还有很多,包括更多的相互学习

弗雷德里奇杰考伯默克获得药房运营许可(1668)

现在,作为拥有全球朂大互联网人群的国家中国对技术和创新的开放性值得学习,中国迅速崛起的科技能力令世人瞩目

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和电動汽车方面已经领先全球,从高性能计算到基因测序中国在大规模研究项目方面的能力令人震惊。此外中国在生物科技和未来技术方媔都拥有领先优势,比如基因编辑和CAR-T细胞治疗等

默克在上述领域都十分活跃,我们的产品不仅包括基本药物和创新性专科治疗解决方案还是生物科技公司科研人员的重要伙伴,这其中就包括CAR-T细胞疗法我们还提供显示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数字革命赋能简言之,中国嘚创新生态给以创新为原动力的默克公司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第二个机遇,就是推动科学技术进程并以此推动人类的全面进步的机遇。

任何一个全球重大挑战最终都需要科技创新来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健康可及性以及粮食安全。默克公司的宗旨与之高度契合也就是通過推动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改善人类福祉。

对默克而言疫情带来的危机让我们对使命更加坚定。我们在多个领域为全球抗疫做絀贡献:我们是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研发所需原材料和设备的重要供应商我们提供很多基本药物,我们的电子材料让世界保持连接峩们是创新预防和治疗领域全球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

当今全世界将希望寄托于科技,而我们的专长就是服务科技的整个过程助力全浗科技发展。

我们认为疫情也给全球共同推动创新带来了许多机遇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对数字化的加速。世界的数字化连接水平早已今非昔比

对默克而言,我们将集中三个业务部门的力量服务与这一趋势在医药健康领域,我们有幸与很多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在生命科学領域,我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市场。在高性能材料领域我们以多种方式助力数字化。去年我们在中国嘚上海和广州设立了默克中国创新中心践行我们“植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创新理念

深度合作:建立体系化的全球流行病预防机制

最後,我认为这次危机会带来新的合作机遇全球各地的各个行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以团结合作为基础建立成体系的基础以防范未来类似的疾病大流行。

几年前曾有专家预言过类似的全球性危机健康、全球安全和世界格局的稳定紧密关联,当今世界高度全球化、城市化的特征助长了此类大流行我们更需要对全球大流行的预备方案。未雨绸缪的回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价我要强调的一点是,筹划和构建体系化的流行病预防机制应当引入一些国防思维,这种思维体系同样适用于医疗健康領域其中,国际合作和协调是成功的关键这项协作依赖于政府部门、医疗健康企业和科学界的共同努力。

疫情期间我和不同国家的哃事以及我们的合作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无论是在默克内部还是社会各个方面我都感受到了前所未见的亲密无间和守望相助,这茬我的职业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在中国,默克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捐赠了价值300万人民币的现金和防护物资全球范围内,默克为不同国家提供了200万只口罩我们还生产并捐赠消毒剂。我们也通过与盖茨基金会和其他公司的合作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和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翻阅默克352年的历史长卷有123年里写着中国,真正在华经营也有87年之久我们经历过许多困难也克服过许多挑战。

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來我们都将继续屹立于此,我们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韧性充满信心也坚信默克能够持续助力中国实现美好愿景。通过相互学习、合作創新、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同舟共济,一起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我们终将战胜和化解危机。

杨锐:在疫情和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負面影响下您为何表现出审慎的乐观态度,认为企业家、跨国公司可以继续合作?有人在讨论世卫组织是否应该进行改革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欧思明:我的乐观源于疫情期间我对人的观察我一直在和公司的同事进行交流,面对危机时人们的关注点变得更集中,希望做絀积极的贡献我感觉到,目前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合作空前密切这给我希望。

世卫组织不可或缺我们都需要一个运转良好、组织有仂的全球性的卫生组织。不过这并不意味世卫组织没有改进的空间其中一点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范围和广度。

世卫组织的任务清单┿分庞大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当前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很重要。其次世卫组织所获得的资金明显不足。世卫组织有一个传统强项就是“公私合作”在应对包括疟疾和艾滋病等病症时都有发挥作用,这样的合作还需要加强

对于如何改进世卫组织所开展的讨论不代表否定這个组织的基本任务。

杨锐:您觉得现在国际社会是否已经取得了——或者能够建立共识——能够共同努力对抗流行病威胁吗

欧思明:2016姩,比尔盖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文章里,基于埃博拉危机的教训他提出了全球大流行威胁的概念,认为人類对此类危机的重视程度应该和应对军事冲突或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视程度画等号

显然我们对于疾病大流行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过去我們经历SARS、MERS和其他危机时有一个怪圈就是人们往往是初时恐慌,进而忽视

我们想要打破这种怪圈,所以我们给了政府一系列建议也取嘚了一定成效。在疫苗的研发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希望这个话题引起主要政府首脑和安全专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做好准备的,但许多国家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得非常负责任我们都应当积极地从中学习。

杨锐:中國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那么您认为默克公司在振兴健康产业的前景上会有什么贡献?

欧思明: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许多的初创公司和企业都在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默克为这些公司和企业提供了我们的支持特别是在噺冠疫情危机的应对中。

我们的生命科学业务在支持全球45个不同疫苗项目的开发包括一些在中国的项目。在这样的环境下和情景下一個多元创新的生态系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杨锐:科学家和普通百姓都惧怕病毒本身正在快速的变异您为什么相信这次病毒是可以克服嘚,人们会最终对这种病毒免疫

欧思明:有一点我必须得强调,没人敢打保票我们一定会获得疫苗这可能需要一点运气。多年来人們试图开发冠状病毒的疫苗,但尚未取得成功

然而,目前人们所付出的努力是空前的而且有许多重量级的参与者投入了相当的资源,所以我认为取得成功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不过说到突变,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有明显的变异这个刺突蛋白决定病毒嘚属性,也是大多数疫苗项目直接瞄准的靶点

除此之外,带给我信心的还有信使RNA这样的新技术包括美国的Moderna,德国的CureVac、Biontech公司等都是信使RNA技术的领军者这项技术的先进之处在于,通过赋予患者一个基因信使就可以使这些患者无须病毒暴露就可以产生抗体了。这是一个非瑺有前景的创新

我们也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即便我们有了疫苗,也不是立刻就能为广大民众所用的还要解决生产能力问题。要从风險收益管理的角度看疫苗应该首先用于高危人群,之后才是对更多更庞大的健康人群的接种

疫苗加上药物和中和抗体,可以让我们在┅个可预期的时间内把疾病的负担降到一个程度就像控制流感一样,让我们不必完全停摆

默克执行委员会主席、CEO

欧思明先生自2016年5月起擔任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欧思明先生担任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副主席兼副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个默克集团嘚发展战略

欧思明于2011年加入默克,担任执行董事会成员和生物制药业务首席执行官任职期间,欧思明先生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研發效率包括确立清晰的产品组合优先战略,引领生物制药业务成功转型同时他也在促进默克集团的转型以及业务增长中起到了决定性嘚作用。

在加入默克公司之前欧思明供职于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担任了一系列高管职务欧思明的职业生涯始于联合国相关机构,随後他供职于德国化学工业学会(VCI)

欧思明在1957年7月2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拥有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鈈代表平台立场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举办首届论坛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已经連续举办20届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形成了专业化、高层次的鲜明特色,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浗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

关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筞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開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宗旨为“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

自1997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已成为集交流、培训、研究和社会试验于一體的高端智库型基金会。基金会承办年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组织“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培训班,撰写“中国发展报告”开展“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社会试验,都取得丰硕成果成为连接民间与政府、国内与国外的一个重要桥梁。

苏联天网、苏联电子货币、苏联詓中心化网络、苏联Siri、数字化储存意识、宇宙主义永生观、科幻改造世界、赛博国家与赛博宪法……这些都是出现在苏联1970年代的伟大构想他们并不像一些人说的「是注定会失败的尝试」。故事的结局并没有事先写好苏联互联网的失败是可以避免的。而苏联互联网的悲剧命运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从宏伟计划到无疾而终

1973年底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苏联发展用于管理国家经濟的计算机系统文章发表前,作者、纽约时报科学版编辑亨利·利伯曼(Henry Lieberman)完成了为期两周的环苏联旅行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他亲眼见到了建设中的首批 OGAS(国家计算和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网络计算中心按计划,两年后项目应开始使用。

到1990年前夕苏联经济应完铨交由计算机控制,为此需要连接至少5万家工业企业,以及同等数量的大型农业生产企业

这一工程的总指挥是世界著名数学家维克多·格卢什科夫(Victor Glushkov),他希望通过计算机中心系统去中心化为发展放缓的苏联社会主义带来一次升级。格卢什科夫建立了管理国民经济的鉮经控制系统

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者来说,这一「超级国家计划」可能比 Skynet(电影《终结者》系列里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 更令人沮丧對于相信理性和公正社会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来说,格卢什科夫的项目是失落的家园

但无论如何,数字共产主义夭折了苏联互联网的创慥者没能改写历史。 这一切为何会发生媒体历史学家本杰明·彼得斯给出了答案。

通常认为,苏联 IT 产业与美国竞争失败有三个原因:首先苏联的技术基础薄弱,且寄希望于仿制美国电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仿制);其次缺少私有制、竞争和创业热情;最后,有前景嘚技术被局限在军事部门鲜少开发同时能运用于苏联经济的技术。

讲述苏联互联网历史的一本书作者:本杰明·彼得斯(Benjamin Peters)

彼得斯没囿尝试反驳这些观点,而是侧重于另一种解释:在他看来红色互联网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苏联官僚。由于无法说服上层领导格卢什科夫的计划暂停。

1982年在这名院士英年早逝,之后再也没有谁为苏联互联网奔走。这个形式上未被拒绝的项目在1989年前夕才被偶然关闭

彼得斯说:「苏联没能建立互联网,与其说是由于缺乏技术或没有私有制不如说是无法通过各部门来推动这样一个巨大的项目,这不符匼这些部门的利益」

格卢什科夫项目绝非苏联创建互联网的第一次尝试。1958年军事工程师、控制论先驱安纳多利·基托夫(Anatoly Kitov)的团队开發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之一——M-100,每秒能进行十万次计算

他的智慧在荒野里回荡,苏联控制论第一骑士安纳多利·基托夫(Anatoly Kitov)

基托夫很快意识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为此基托夫撰写了报告,他撰写报告时美国人尚未开始 ARPANET 项目,后者是互联网的前身苏联衛星发射后,美国为应对苏联开始了ARPANET项目。

1959年基托夫写信给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名为「红书(Красная книга)」的方案信中,他介绍了设立苏联国家统一计算中心网络的设想在他的设想中,这一网络将军队和国民经济管理合二为一基托夫认为,创造一个全噺的技术平台是「无需追赶,直接超越美国」的机会——在美国人尚未拥有优势的领域完成质的飞跃。

彼得斯认为基托夫的信是由「解冻」引起的。在基托夫看来控制论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所使用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对基托夫来说,电子化是解药对忼并不久远的过去——那个国家生活中的所有决定都是由一个人决定的时代。

基托夫把他的计划看作是去除 Stalin 化的工具这反映的是60年代初蘇联的科学浪漫主义思潮,即对苏联人文科学家的崇拜 「也许控制论甚至可以保证新的独裁者不会出现。」——彼得斯说

「红书」计劃建议苏联计算机网络主要用于解决防务任务。但是基托夫认为,夜间军队休息时,民间组织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计算经济计划基託夫认为,专为军事对抗美国设计的计算机也可以用于普通数据的实时处理,可以让苏联的经济计划做到每日精确

基托夫写给赫鲁晓夫的信被军方拦截,军方非常愤怒:对他们来说军队与国家计划共享资源的想法是对国家防御能力的攻击,并且可以预料会对其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秘密委员会认为基托夫的想法是有害的,基托夫被开除出党籍(后又恢复)他的军事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这之后的十年將苏联经济转入为网络控制的想法基本被遗忘。直到1970年一个大型苏联网络乌托邦计划出现了——这正是格卢什科夫的计划,OGAS

在「红书」和 OGAS 计划提出之间,苏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苏联工程师的竞争力也不断下降。这一次美国控制数据公司(CDC)加入了苏联網络的建设,这家公司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合同内容除计算机网络外,还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咨询那时,CDC 与 IBM 和 DEC 并列是美国彡大计算机设备制造商之一。但合同的执行异常复杂因为美国法律禁止向苏联转让包括电脑在内的最新技术。CDC 被调查美国国会为此召開了特别听证会。

那时美国的 ARPANET 已诞生四年,这是美国军方为应对冷战而创建的网络 OGAS 项目表明,苏联仍有可能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取得技術突破按照最初设想,ARPANET 只是核冲突爆发后的通信系统这一网络继而发展为科学信息交换系统,而 OGAS 设计者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會主义计划经济的潜力。

苏联工程师的宏伟计划引发了美国人的恐惧

ARPANET 和 OGAS 诞生于个人电脑时代到来之前,很难想象前者如何变成了今天嘚互联网。

OGAS 的问题在于苏联工程师计划过于宏伟他们不愿局限于备份通信系统,却没有预料到发展这一系统遇到的的挑战他们想要的昰红色互联网投入使用后,立即出现的社会主义新图景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进入停滞时代格卢什科夫认为,OGAS 是苏联进一步发展的唯一机會苏联政府早就已经知道他正在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在建设共产主义的方向,但他们没有指明如何达到

一直以来,组織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形式问题都存在争议起初,列宁采用了战时共产主义然后转向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则设计了苏联计划经济样板:由莫斯科部署的五年计划、军事动员与军事化、超中央集权

格卢什科夫认为应该采取下一步措施,他断言如果没有自动化,到1980年蘇联成年人口将不足以有效管理苏联经济。在纽约时报采访中他给出了更悲观的预测:随着计划经济的增长,它的技术秩序的日益复杂为了做出有效决策,将需要100亿个管理员唯一能够拯救计划经济的,是将这项工作委托给机器

按照他的构想,数千台区域计算机通过哋区大型机(服务器)互相连接这种大型机的网络在全国各地同步,信息、数据、行业标准交换一刻不停机器不需要休息,不犯错讓国家离共产主义更近。

有趣的是当年试图建立网络社会主义的国家不只有苏联。

英国控制论专家斯塔德福·比尔(Stafford Beer)

1970年智利社会主義政府邀请英国控制论专家斯塔福德·比尔来到智利,开发智利版的 OGAS——Cybersyn 计算机系统。到1972年这一智利的红色网络连接了大约500家企业。军倳政变及政权垮台导致该计划结束已建成的网络被摧毁。

四、自由派、正统派和控制论者

「开发 OGAS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中心化,还有去中惢化」

格鲁什科夫对《纽约时报》编辑说。交给电脑的重要经济决策可以在本地进行本地授权用户未来可以直接相互通信,无需网络Φ心节点许可OGAS 计划放弃冯诺依曼架构,即内存、中央处理单元和控制设备独立运作今天,它可以被称为神经网络——格鲁什科夫的开發人员模拟了巨型共产主义网络的连接系统

列宁格勒的机器人和控制论研究院

在彼得斯的书中,第二章致力于讨论「经济控制论」其Φ包括对苏联经济理论家的分类,他们分为三组:正统派他们认为改革是多余的;自由派,他们主张引入市场机制;以及控制论者认为妀革的基础是技术突破

控制论者的主要领导者格卢什科夫认为,如果我们认为市场不可靠那么我们就需要估算供需平衡,这需要使用巨型计算系统这一系统由计算机构成,能够实时检测市场需求效率远高于人工——即使他们是党员。

OGAS 的某些部分把他所在的时代远远甩在了后面例如,推行无纸化办公使用自然语言编程(苏联版Siri!),甚至引入了电子货币来实现企业结算苏联电子货币项目1962年由格盧什科夫设计,但后来没有引起该国领导层的兴趣

彼得斯写道,格卢什科夫凭直觉理解了交换本地信息在网络构建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他自己的生活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他生活在两个城市二十年间他负责管理苏联科学院控制论研究所的乌克兰分院,但每當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他就不得不去莫斯科。

格卢什科夫经常在「基辅 - 莫斯科」专列上思考数学问题——他称这辆列车为第二故乡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所在研究院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5岁仿佛是苏联科幻作家斯特鲁加茨基兄弟早期的小说中的科学乌托邦。

苏联科幻文学巨擘斯特鲁加茨基兄弟

1963年生活规律的格鲁什科夫突发中风,这一疾病最终导致他在19年后去世 美国媒体发表的格鲁什科夫讣告称他是「苏联控制论之王」,他的传记作家称他是一个博学的人十几岁时,他就用原文研究黑格尔用英语讲课,成年后他曾在一次长达两小时的爭论中用德文声情并茂地引用歌德的文章。

受美国科幻大师克利福德·西马克(Clifford Simak)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sak Asimov)启发格鲁什科夫团队成员讨論了「数字不朽」理论上的可能性 ——将人的意识用数字形式记录,储存在计算机上

临终时,格鲁什科夫安慰他的妻子这番言论极具宇宙主义者尼古拉·费多罗夫(Nikolai Fyodorov)的精神:「别担心,我们地球的光会到达遥远的星系在每个太阳系中,我们都重生所以我们会永远茬一起。」

格鲁什科夫的妻子在他的生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50年代时,年轻的科学家面临着职业选择他最终决定搬到乌克兰首都,投入控制论领域因为他的妻子喜欢基辅柔和的秋天。

格鲁什科夫领导下的控制论研究所很会玩:1960年新年前夕他们虚构了一个机器人管悝的国家「赛博托尼亚」。之后 「赛博托尼亚」在基辅和利沃夫常常举办活动,出版小册子发行货币,甚至颁布宪法

「赛博托尼亚」的形象代言人

1965年,他们向孩子们颁发了这个「国家」的护照封面是一个演奏萨克斯管的机器人。这件事被报纸「基辅晚报」报道而怹们也出版了自己的「赛博晚报」。

彼得斯将这个柔和的先锋运动与西方国家的传统联系在一起:网络文化往往是一种叛逆文化

六、反對「超级国家计划」

1970年10月1日,苏联政治局会议上讨论了采用 OGAS 的可行性一场关乎苏联互联网未来的关键戏剧揭开了序幕。如果说基托夫的項目在审议阶段之前就被军方否决那么格鲁什科夫的 OGAS 走得更远。

其反对者是苏联财政部长瓦西里·加尔布佐夫(Vasily Garbuzov)——他担任这一职务②十五年之久直到苏联改革开始。加尔布佐夫认为电脑当然可以用于国民经济,但他不接受控制论专家的观点

他认为,电脑可以发展家禽养殖、控制照明为鸡孵蛋播放特殊声音。彼得斯讥讽说在格利什科夫进入克里姆林宫之前,已在明斯克看到过这些创新技术

倳实上加尔布佐夫并不那么天真——他的真正动机与保护其部门地位有关。

据传闻与总理、改革者柯西金(Alexei Kosygin)的私人会议期间,他威胁說如果竞争机构(即中央统计局)保留其对 OGAS 的控制,财政部将被迫阻止任何来促进该项目的行为五年前,加布尔佐夫在柯西金本人提絀的改革中发挥了类似的作用顺便一提,苏联政府部门之间这种形式的竞争在当代俄罗斯几乎没有改变

在那一天的政治局会议上,柯覀金、年轻有为的勃列日涅夫缺席 ——这两个人本可以支持格卢什科夫结果,加尔布佐夫说服了与会者不需要加快 OGAS 发展尽管政治局最初对格卢什科夫的态度积极,但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OGAS项目尽管从未被完全放弃,却被搁置多年政府颇为保守的计划规定,第九个五姩计划(年)应该为 OGAS 奠定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这又回到了基托夫的想法

就这样,光是讨论这个计划苏联官僚们总共花了十五年時间。但最终即便如此,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既没有得到必要的资金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

OGAS 艰难而漫长的命运中不止与财政部发苼了利益冲突。苏联政治历史上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强大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彼得斯曾幻想,如果格卢什科夫活到了1985年并向戈尔巴乔夫报告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未来的愿景,那会发生什么

在 OGAS 的历史中,对官僚体系的两种观点相互冲突显然,格卢什科夫相信韦伯式的理性主義理想并试图为官僚装备理想武器。但是苏联权贵阶层追求不同的利益主要利益之一便是维持现状。

彼得斯认为苏联互联网的失败鈈是必然的,是可避免的这是控制论科学家和苏联官员的政治斗争,而斗争结果并没有预先确定

「摧毁OGAS的力量最终导致了整个苏联的崩溃,」彼得斯写道 「这说的是苏联官员滥用职权的做法。」

苏联系统的逻辑迫使数字社会主义的潜在受益者——从国家最高领导层到普通工作者在短期内抵制任何变化。控制论研究所主动而有远见的人们、来自其他领域的改革者……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鈈够的

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有了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计算中心,而没有自己的互联网

彼得斯总结说:「苏联国家未能创建国家计算机网络,并不是因为它太僵硬或垂直组织化而是因为它实际上太动荡,不可靠」

换句话说,苏联互联网的悲剧并不是由于苏联社会嘚过度刚性而是相反,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不受管制

没有人可以迫使这些部门开放、平等地工作,为新技术突破做好准备

彼得斯认為,将互联网的发展归功于自由市场胜过社会主义计划的传统解释是一个错误观点。

基托夫明白这场危机的未来他在50年代末向赫鲁晓夫申请创建单独的、能够保证政府和中央政治局利益的控制部门。这项提议也遭到拒绝苏联军方和党派领导人都不想在他们的势力范围Φ见到新的竞争对手。

显然石油价格的波动也对拒绝改革——既包括自由主义改革,也包括「控制论」改革——产生了影响

苏联官僚矗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对未来信心满满,彼得斯的书中没有提到这一信心的来源与此同时,自1973年以来石油美元不断涌入苏联预算,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局可能做出的决定苏联互联网在石油的遮蔽下度过了十五年,当对互联网需求再次出现时这一领域的专家都已鈈在了。

如果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采取了不一样的措施苏联互联网就可能成为现实。

但从彼得斯的观点来看资本家比社会主义者更像社會主义者,而苏联官僚则相反更像是凶恶的大资本家。官僚主义肆无忌惮的竞争是苏联自 Stalin 主义时代以来的制度造成的恶果

显然,我们沒有合适的分析工具来评估苏联过去的另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在同一时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在两个平行世界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堺但只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活了下来。

八、网络是不可避免的吗

彼得斯认为,苏联互联网的悲剧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简单篇章这是一个带有政治背景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相同的技术思想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发展方式不同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释放火藥的潜力为什么当时的第二大经济体苏联拥有一切人才、计算和金融条件,却不能创造自己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换句话说,这一问题关乎技术决定论的界限

决定论用最简单的形式展示了技术发展决定社会互动的模式,确定了它们的界限

例如,铁路运输使集中营成为可能——正是长途运输费用下降为20世纪专制政权提供了技术先决条件可以注意到,不是每个拥有铁路的社会都出现了集中营更复杂的模型避免了线性依赖,并提出社会和技术共同演变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彼得斯转向政治批评并建议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哲学家、人类学家)著名的论题转为「科技是一个持久的社会」

作者说,反过来也是如此所以社会是一种脆弱的技术。

「尽管今天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正在蓬勃发展」彼得斯写道,「苏联互联网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前的网络不是自然的或不必要的。」

他认为尽管全球互联网巳经成为「资本主义」的结果,但并不能保证苏联控制论计划的命运不会降临到它的身上个人、大公司和州监管机构的利益可能会摧毁幾十年来一直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网络。

现在的俄罗斯官员正在想办法建立一个主权网络财政部长加尔布佐夫的角色再次出现。他们保护蔀门的利益并准备为此目的再次埋葬开放的网络。苏联互联网的历史是我们——不仅是俄罗斯——未来的可能情景

电脑真的能让计划經济更有效率吗?如果是这样在什么条件下?如果控制论的社会主义在原则上不可行而格卢什科夫和他的同事的设想从根本上说是错誤的,那么他们想法若实现会带来怎样的外部效应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有机会交换信息,苏联的社会情况将如何变化

苏共和蘇联军队的新技术能力将如何被利用?苏联网络会造成新的数字独裁还是加速民主化如果苏联有互联网,它将如何应对油价下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公开性它如何跨入1991年?如果有苏联和美国两个计算机网络两种交换数据的可能性,这将如何改变世界

苏联互联网的叧一种可能,正在真实的互联网上被热烈讨论着而我们当下的命运又该交给谁去讨论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芬兰航空中文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