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47岁做完帕金森做完手术的样子手术后40+天主治医生说神经压迫有可能生活不能自理该怎么办

当前位置: >
【疾病科普】如何正确识别三叉神经痛?
| 作者:王景 | 发表时间: 15:33:52
    三叉神经痛常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痛”,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顽固性疼痛,常表现为头面部阵发性疼痛,最容易被人误诊为牙痛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描述,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非常剧烈,有的像触电、针扎、刀割、火烧样的疼痛,发作起来让人痛不欲生,甚至连刷牙、洗脸都不敢做。
    三叉神经痛有什么明显特点吗?
    1、疼痛发作是短暂的,一般疼痛一次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症状可自行缓解,不发作时跟正常人一样,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
    2、病症发作是有周期性的,每有一段时间发病,其他时间不发作。
    3、疼痛发作都是有“扳机点”,只要一不小心触动了某一部位,就能诱发疼痛。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特点,当然也有例外,症状严重的常年疼痛。
    此病多发于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增大,病人血管硬化,容易对神经产生压迫。三叉神经痛在发病初期,疼痛并不是很剧烈,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久,发作也不会很频繁,日常生活中注意“扳机点”,一般是不容易发作的,可以得到缓解的,但是大多数也只是暂时缓解,没有祛除病因,所以是不能自愈根治的。
    三叉神经痛根治――微血管减压术
    目前随着血管压迫神经致痛观点被普遍认同,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在解除局部血管压迫的同时保留三叉神经感觉传导的完好,也不会出现面部感觉的丧失,因此适用于顽固性面部痉挛患者以及舌咽神经痛患者。我科已成功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治愈率达95%以上。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和治愈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的特性,已成为当前治疗最有效的首选方法。凡无全身性器质性病变如严重心血管等,年龄在75岁以下,均可考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阅读(6)|
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请填写您疾病的症状、治疗效果,和您想得到的帮助。
主治医师 讲师
已成功预约数:例
已获得投票数:0个
同专业最新在线专家
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颅脑外伤、脑震荡、脑肿瘤、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三叉神 ...
副主任医师
脑性瘫痪(脑瘫)、小儿脑瘫、脑瘫FSPR手术及矫形手术、脑瘫的术前康复、脑瘫的术后 ...
副主任医师
立体定向手术及原发性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 ...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脑积水、蛛网膜囊肿、垂体瘤经鼻内镜治疗等。偏 ...
王景专家最新文章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开放性颅脑损伤
治疗效果:
态&&&&度:
感谢您对王景专家的投票,若您是王景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王景专家的患者,请神经科医生黄红星:从业40多年 严谨细致确保手术效果
神经科医生黄红星:从业40多年 严谨细致确保手术效果
3月20日,湖南省脑科医院,刚做完手术的神经外科大科主任黄红星。图/潇湘晨报记者 华剑
缝衣服时一根丝线的粗细大约是0.2毫米,而黄红星医生经常要操刀的手术,误差就必须控制在一根丝线的范围内。
黄红星是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大科主任,从业已有40多年。他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艺活很重要,严谨细致的作风,娴熟的手术技术,是确保手术成功的根本。记者近日就从一台精细的手术,看到了他身上的细致严谨。
植入脑起搏器能治帕金森
“真的太感谢了,我终于又能和正常人一样了。”近日,在湖南省脑科医院,46岁的李先生很激动。他六年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因为近年服用多巴丝肼等药物疗效明显减退,生活已不能自理,上个月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术。过了20多天,脑起搏器正式开机,效果很好。
开机现场的测试环节,李先生肢体抖动、僵硬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原来,帕金森是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核团太过兴奋导致的,植入脑起搏器,用电极减轻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缓解帕金森症状。
记者3月20日跟随黄红星及其团队进了手术室,观摩了这样一台手术。
手术前先做一道数学题
手术当天早上7点多,在记者进入手术室前,医生已为李先生安装好立体定向头架,并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在手术室里,手术开始前,黄红星教授带领团队首先解了一道数学题。
黄红星拿着圆规、尺子,在与人脑比例1:1的核磁片上用笔画着三维立体坐标,以便精确测出脑起搏器颅内电极置入的坐标值。人工算完,还和电脑核对,结果无误。
手术台上,无影灯开启,消毒铺无菌巾……多项准备后,手术正式进行。局部麻醉后医生开始手术,这时,患者李先生还处于清醒状态。
“别紧张,有什么不舒服就说。”黄红星安慰着患者,根据此前计算的坐标位置,他在患者头部钻了一个小洞,用微推自动渗入一根细小的微电极针,连接微电极记录仪,进一步确定靶点的精确性。
手术过程中,临时开机测试脑起搏器的效果。
“听我口令,抬一下右腿……”按照黄红星的指令,清醒状态下的李先生开始抬右腿,他的四肢变得灵活了。“谢谢医生,感觉好多了。”
1根丝线的误差也会影响疗效
“脑起博器植入的有效核团只3毫米左右,精准定位至关重要,否则效果不好。"黄红星表示,为了确保三维立体坐标的准确性,一台手术下来需要做三次定位。
“我们人工植入电极,误差可以控制在0.2毫米。”黄红星说。0.2毫米就是一根缝衣服的线的粗细。黄红星说。别小看这0.2毫米的误差,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由于脑起搏器的电极是缓解帕金森患者症状的,误差越大,放电量也相应要增加。这意味着更耗电,“本来可以用8年,误差超过这0.2毫米可能只能用5年”。
严谨是对生命的敬畏
64岁的黄红星老家益阳安化,20岁开始跟着当地名老中医学中医,有时还要上山采草药。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黄红星来到当地医院的普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那时候医生比较少,一个科室三四个医生,一个医生要管20来个病人。“那时候急诊手术多,一年一个人要参与大小手术几百台。”没有节假日,24小时随时待命,练就了娴熟的手术技巧,“我参与的手术现在应该有上万台了。”
他认为,对医学来说再严谨都不为过,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职业的尊重,“给患者做手术就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用黄红星的话来说,病人的需求和信任,对病人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一名医生的责任感,一名40年党龄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亲自创建的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的情结,这些都给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潇湘晨报记者 张树波 通讯员 徐珊 长沙报道13716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9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董卿失控落泪:“如果哪一天我倒下了......”
作者 | 不一
来源| 视觉志(ID:iiidaily)
96岁,在你看来意味着什么?
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赋闲在家,颐养天年?
含饴弄孙,买菜做饭;打打麻将,晒晒太阳?
然而吴孟超的96岁,却仍然穿着他的工作服,每天7点吃完饭去上班,到病房查房或去看门诊,每周仍然坚持做3台以上的手术,而且都是难度极高的手术。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吴孟超是谁?
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泰斗级别人物。
他带领同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他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
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96岁的吴孟超这样说道。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坚守。
因为家境贫穷,吴孟超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就前往马来西亚谋生计,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至少衣食无忧,他本可以跟随父亲一起做橡胶生意,过上不错的生活。却在中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回国,决心为饱受战乱的祖国做点什么。
18岁,吴孟超告别父母,独自回到中国,却不想这一别竟是和父母的永别。
年轻时候的吴孟超
回到中国后,吴孟超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火轰鸣的年代,步入行医的行列,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去医治那些受伤的同胞们。
而也在同济医学院,吴孟超认识了恩师,医学泰斗裘法祖。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而这份信念也深深贯穿了吴孟超的一生。
也是受裘法祖建议,吴孟超正式走进了肝胆外科领域。
“一天,裘教授对我说,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也正是听了裘教授的话,我才决定向肝胆外科进军,一直干到今天”
裘法祖(左)与吴孟超(右)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那个时候的中国,肝脏手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个患者被确诊得了肝病,几乎就等同于死亡。
关于肝脏外科,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案例,就连图书馆的资料也只是零星的基础知识,吴孟超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才终于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胆外科入门》,后来他和同事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出版,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
虽说是入门,但里面很多地方吴孟超都不能理解,但他却并没有就此选择放弃,而是从基础开始,一步步深入。
通过塑料制作的肝脏标本。 图片来源:《吴孟超传》
从入门到精通,这中间经历的辛苦磨难可想而知,但他只是卯足了劲向前冲,坚决不认输。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
此后,他更是不断突破,带领同伴克服了一个有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也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体内的肿瘤,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面对这高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与死神搏一搏;
当年那个4个月大的婴儿,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一位妇女肝右叶癌肿破裂出血,医生断言:“晚期恶性肿瘤,无药可治”,后来她碾转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先后为她做了5次手术,让本已宣判死刑的妇女又活了5年多;
82岁那年,一个女孩被诊断肝脏肿瘤要做肝移植,换肝要很多钱女孩没办法,绝望之下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站在手术台上10个小时,为她切除了比篮球还大的肿瘤,换来女孩新生。
因为在肝脏外科领域的突出成就,吴孟超已是名利双收,他完全可以拒绝这些宣告“无治”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太大难度太高,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相反如果他决定做这些手术,一旦失败,名誉就没了。
然而对此,吴孟超的回答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示:“名誉算什么”,“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图片来源:《朗读者第二季》
94岁那年,一个内蒙古小女孩因病情过于复杂,当地医院无法进行手术,让女孩的妈妈去上海找吴孟超或者吴孟超的学生。
那个时候吴孟超已经是高龄,也是功成名就,将手术交给学生做就好,可是在详细了解病情后,吴孟超决定亲自给女孩做手术,他说:“我是一个医生”。
“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
图片来源:央视网《2016寻找最美医生》
因为长时间手术,他的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
吴孟超身边的护士长曾经表示:“他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满腹腔的都是血,吴老的手一伸进去一摸,这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来。”
日本还专门派记者来拍过这双神奇的手,就是这双手带领中国肝脏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国际上也博得一席之位。
图片来源:《吴孟超传》
虽然已是肝脏外科的顶级专家,但吴孟超却没有丝毫高冷。他常说:“医生,就要一切为病人服务,一切从患者出发。”
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7岁高龄的吴孟超要求带医疗队奔赴一线,因年事高,组织上没有批准,他就通过网络视频会诊,为抗灾前线服务。还以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的名义,向灾区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图片来源:网络
吴孟超带领专家为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进行远程会诊。 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不仅是细节暖心,吴孟超深知对很多人来说,就医费用高昂,总是想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那天的手术就需要取消,但吴孟超坚决不肯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多住院一天,对他们都是负担......
2017年春节前夕,本该回家团圆,他却坚持为患者手术,“今天手术后,这位年轻的姑娘大概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又多一位病人回家过年,这是医生的‘万事如意’”.......
吴孟超说:“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如今96岁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有记者记录了他和护士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吴孟超:明天有什么手术?有没有我的?
吴孟超:没有排,没有人排我。
护士:休息休息吧。
吴孟超:排吧!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排。你去找一个。
拿起手术刀就意味着有风险,这么大年纪,好好歇着不好吗?但吴孟超却坚持握着手术刀,在他看来,挽救病人应该是终身的追求,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学生。
可以说,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吴孟超指导手术。 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近日,吴孟超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当读到合作多年的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时,董卿当众落泪。
“认识您三十多年了,在很多人看来,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叹口气说,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图片来源:《朗读者第二季》
2012年,他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上这样写道:
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而对于获得的种种荣耀,吴孟超却只是表示: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外科医生。
图片来源:央视网《2016寻找最美医生》
96岁的吴孟超,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医生。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医者仁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帕金森病人日服40片药才能动 副作用大生活无法自理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王道强)家住杨凌区的杨师傅,身患帕金森病八年,由于病情逐渐加重,他平时每天吃四十片处方药物好让自己的手能动,脚能走,可这样的大剂量服药导致的却是严重的副作用,现在杨师傅的正常生活已经无法自理。今天(5月9日)上午,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科的医护人员专门到杨凌把杨师傅带到西安接受治疗。
上午十点,在西安市杨凌区五泉镇上湾村,记者见到了杨师傅,他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医生问他能否动动手脚,但杨师傅做起来却非常的吃力,系上一颗上衣的纽扣都要好半天的时间。
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医生陈伟:“手打开,动指头,脚上做这个动作,脚踩一下。”
记者了解到,杨师傅本来是位灵巧的建筑工人,当年村里的一个三十米高的水塔就是他和工友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八年前,还没到四十岁的他发现自己手抖得让他连砖块的位置也摆不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越来越糟后,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疑似患了帕金森病,让他服用药物观察一段时间,刚服用时效果还不错。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杨师傅服用药物后的效果逐渐减退,到如今,几乎每小时都要服用两片药物来维持,一天就要服用40片药物,同时,药物的副作用表现尤其明显,杨师傅不时会出现无法控制的肢体扭动。
杨师傅妻子:“一晚上要人把他扶起4次,他自己不能起来,吃药不停地吃药,就希望他能把药量减少,生活能自理,以后能康复过正常人的生活。”
医生说,像杨师傅这样大剂量服药,一般人身体早已承受不了,而他们最想做的就是让杨师傅赶紧摆脱药物的依赖和对身体负面的损害。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科的专家们针对杨师傅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专门的治疗计划,今天中午就把杨师傅从杨凌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等整体评估后,院方将为他实施手术。
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医生陈伟:“主要是想通过我们的手术治疗,让他的肢体活动能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效果,改变他心理上对药物的依赖,这么大剂量的(服)药可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一天吃到常人十倍以上的量,这个对他身体的损害也是非常大的,接下来,首先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医院的医疗检查,对他身体的各个情况做一个正确的评估,这些都做完以后,我们将准备给他安排手术治疗。”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帕金森的最佳药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