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哪三道杭州最常见的点心心

距离今年的七夕还有4天,此时此刻,你的七夕节计划好了吗?要去哪和男朋友女朋友约会?要准备什么礼物?或者,要怎么表白?要怎么防止被朋友圈的情侣虐?要怎么装作自己不是一个人过节?其实无论是情侣还是单身男女,很多问题,只需要一道七夕美食,就能解决了!

1. 准备200克中筋面粉、1.5克耐高糖酵母、110克牛奶、25克细砂糖、8克玉米油;

2. 酵母溶于温牛奶中;

3. 面粉和糖倒入和面盆里;

5. 牛奶酵母液倒入面粉里,用筷子搅拌成絮状;

6. 再用手将它揉成光滑的面团。面团在室温下发酵两倍大,上面要盖上保鲜膜哟,防止风干面团;

7. 面团发酵好后,充分揉匀,排出气泡,再搓成长条;

8. 切成若干小剂子,木质模具内撒一些面粉,转匀再倒出多余的面粉;

9. 将小面剂子放入模具内,用手掌按压结实,多余的面团用刀子剔掉;

10. 倒扣模具,轻敲出巧果坯,移至不粘烤盘上;

11. 烤箱预热到180度,将烤盘放在烤箱中下层,烘烤15分钟左右。

1. 准备1个红心火龙果、250毫升水、25克糖、3克寒天粉、适量椰子粉;

2. 火龙果去皮,切小块,打成汁、过滤掉黑子;

3. 水煮沸腾加寒天粉、糖煮溶解熄火;

4. 加入火龙果汁拌匀、倒入容器中冷藏;

5. 用爱心模压出爱心形、裹一层椰子粉;

6. 美丽又好吃的果冻就完成了;

7. 火龙果本身有很多果胶、加上适量寒天粉,成品是软嫩的不是寒天会有的脆脆口感喔!

1. 准备120克无盐奶油、70克糖粉、30克全蛋液、1/2小匙香草精、250克低筋面粉、20克奶粉;

2. 奶油置于室温软化,与糖粉搅拌均匀,随后加入蛋液与香草精搅匀;

3. 加入过筛低筋面粉与奶粉,以切拌/按压方式成团,杆面团时可用塑胶袋来装面团 (保鲜膜可),表面会较平整,擀面棍也不会沾黏,再用剪刀沿着边线剪开→掀开塑胶袋→印模 (杆过的面皮厚度要一致,饼干烤出来颜色才会均匀);

4. 取5个已压模完成的圆形面皮,4片交叠排列另1片则卷成圆柱形,圆柱形放于最前端→慢慢卷起→中心位置对切→整型;

5. 放进已预热160℃烤箱中,烘烤15分钟即完成。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2.熟蛋黄剥出来用手指压碎。为嘛感觉我这个蛋黄有些小~我没有过筛这个,因为没有筛子~

3.玉米油里面加糖和盐稍打发,外面装热水,可以放置几分钟至其融化。

5.筛入面粉和玉米粉。

6.拌匀揉成面,盖上保鲜膜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放冷冻15分钟就拿出来了。

7.预热烤箱180度。取出捏成一个个的小球,然后用大拇指按压成型。不要太大力,会容易散哦。。

8.175度18—20分钟,焖一会拿出来晾,晾凉了就会很酥。

白砂糖可以见到38—40g,因为用植物油的话,即便我借助热水加热白糖也不能完全融化,应该是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我用的玉米粉较为粗糙,过筛时着实花了不少功夫,我想玉米淀粉和玉米粉是有区别的。尽量用细一点的就ok。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里面的咸甜,所以觉得可以少加一点点盐。

1.将熟蛋黄放在筛网上,用手指按压,使其通过筛网成为蛋黄细末

2.黄油软化后,加入糖粉和盐,用打蛋器打发,至体积稍微膨大,颜色稍变浅,呈现蓬松状

4.倒入过筛好的蛋黄,搅拌均匀

5.低粉和玉米淀粉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打发好的黄油里,用手揉成面团

6.揉好的布置应该略微偏干,不过分湿润,也不会因干燥而散干。揉好的面团用保鲜膜包好,入冰箱冷藏一小时

7.面团取出后,取适量面团搓成小圆球

8.将小圆球放在铺了锡纸的烤盘上,用大拇指按压,使其呈现自然的裂纹

9.依次做好所有的饼干,本方子分量在40个左右

10.放入预热好的烤箱,170度,中下层,上下火,15-20分钟左右。具体烘烤时间请依自家烤箱脾气来定。

12.入口即化的玛格丽特

13.非常好吃又有颜值哦

1.紫苋菜提前焯水,晾凉

2.准备150克面粉加入酵母糖

3.加入适量温水活成絮状

5.另准备150克面粉加入酵母和糖,用,晾凉的紫苋汁活成光滑的面团,将两种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醒发半小时。

6.醒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揉匀,排气

7.将两种面团,揉成长方形。

9.将小剂子,擀成圆片儿,像图中这样码好

10.把片儿全部卷起来。

11.从中间切一刀,立起来,长出花型。玫瑰花馒头就出来了。

12.再用两块面,用,粉色面团擀成椭圆形,白色面团儿,切,四条段。

13.像图中这样,码好。

14.把粉色面团儿,向中间折一下。贴上两颗绿豆作为眼睛。白色面团儿,没刀伤,歇一下,作为螃蟹的爪子。

15.还有几种,就不一一说明了。把做好的馒头生坯 放在,蒸屉上。蒸屉上抹油,防止粘连。

16.再醒发20分钟。开花,大火蒸20分钟就熟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河南传统点心大PK:总有一种味道会俘获你 | 豫记

河南的很多传统点心,论造型,论品种,总是不够漂亮,拎出来和精巧漂亮的西式糕点一比,嗯,土low土low的。论热量,实实在在的油、糖轮番上阵,想想都是一种罪恶。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传统点心却始终拥有忠实的拥护者,因为,在那个没有超市物资单薄的时代,这些点心在我们记忆里留下了不可消弭的味道。

河南传统的点心虽然有许许多多种类,蜜三刀、麻花、月饼、蛋糕……虽然每一种看似都不同,但它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糕”。所谓糕,就是是用面粉或米粉制成的块状、团状或条状食物。

“糕”和“高”同音,符合中国人凡事图个吉利的习惯;糕是固体,交通不便的年代串亲戚易于携带。你想啊,《侍女簪花图》里贵族妹子,随身带着一两块甜食,合情合理;随身带着一碗什么什么酪?走一路洒一路,画面太美……

所以,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古书中的甜点大多不复存在,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大概就是各种糕了。

唐代以前的点心都不叫糕,叫什么呢?叫“糍”或者“饵”。《玉篇》记载:“糍,糕也”;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逢节必吃这个风俗在北宋被推上了巅峰,仅跟节日有关的食物就有200多种,“糕”即是其中的代表。比如,重阳节在北宋是个重大节日,跟它相关的节日糕点有重阳糕、食禄糕、万象糕、百事糕、片糕等十几种之多。

更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北宋是历史上法定节日最多的一个朝代,仅每年的盛大节日就有27个,平均两周一个节。而且,每个节都要以“吃”来庆祝,有庞大的市场,开封城的小贩如论如何也得不断研发新品。

所以“糕”在宋代发展很快,名目繁多,仅《武林旧事》中所载就有麻团、糖糕、蜜糕、枣糕等二十余种。麻团是你看,这几样哪样不是现在还能买到的?无非是面(或者米粉)加上糖搅和,包上不同品种的馅儿,蒸或者炸成的甜食。

北宋还有卖进士糕与状元饼,都是用面粉、白糖、蜂蜜和鸡蛋精制成面皮,分别包上用果仁、枣泥制成的馅,经烤制而成的。等等,这原料、这做法,怎么越看越像黑暗料理界的五仁月饼……

糕、团、饼,其实都是果子的一种。什么叫果子呢?在北宋,果子是生果、干果、凉果、蜜饯、饼食的总称。这个称呼,今天我们还在用,只是含义稍有不同。

举个例子煎饼果子吃过吧?里面的油条或者薄脆就叫“果子”。而在豫东,“果子”专指一种点心,比如蜜三刀、梅豆角、江米条啥的。过年走亲戚,送果子!嫁闺女,送果子!

周口的回民,家里闺女结婚,要给亲朋好友送两封果子。果子往桌子上一摆,就等于告诉人家:俺家要嫁闺女了。

蜜三刀、江米条和梅豆角这三样在我看来都是姥姥奶奶辈的专属零食,当然我也没少吃。我是奶奶带大的,因为奶奶喜欢,理所当然觉得这就是好东西,不停地买给我吃。

看小人书的时候抓一把江米条,一边看一边往嘴里塞,“嘎嘣嘎嘣”吃了一大捧,小人书也没翻两页,书上掉的都是白糖渣,几页纸站在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手里握着几块蜜三刀,吃完了手上黏糊糊的,地下抓一把土就算洗手了。

有时候跑着跑着江米条了一地,捡起来吹吹接着吃,现在想起来简直不能直视。后来去外地读书,南方同学管江米条叫“猫屎糖”……更加不能直视。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还是经常买果子吃。不知道是没以前的原料好,还是吃糖吃多了,亦或是现在大家都是放糖精,一口下去,甜得齁嗓子,头皮发麻。

有学者认为,在《东京梦华录》里,孟元老把果子和饮食写在一起,既表明了果子在北宋饮食里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宋代饮食文化的一种特色——素食之风。毕竟李唐王朝还是有一部分胡人血统,而我泱泱北宋的统治者都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人。

当时的中原人逐渐摆脱了唐代粗犷的饮食风格,素食增多,“胡化”色彩减弱,中国人饮食开始向细腻精致转变。

馓子、麻叶、麻花也是果子的一种,最初,都是时令节日——寒食节的产物,是河南著名的地方风味。馓子、麻花都是用盐和面,搓成细长条放入油锅炸成的油炸食品,只是麻花的面条搓得比馓子粗,盘的圈数也少。麻叶也大致如此,只是面要擀成面叶,还要用刀在面叶上划拉两三下。

寒 食节不能动火,食物都要提前做好,馓子、麻花之类经过了高温油炸的脱水,易于长期保存,而且,适合冷食。所以古代河南人多将馓子、麻花作为“寒食节特供” 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馓子和麻叶成了端午节的必备,虽然和古人有所不同,但“逢节必吃”的传统倒是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

馓子中,以开封馓子最为有名,杞县人吃火锅也要放馓子。麻花则以虞城陈店麻花、柘城鸡爪麻花、汝阳八股麻花、民权麻花庄麻花和陕县的大营麻花最为有名。这些麻花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脆,掉在地上基本就捡不起来了。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麻花,天津大麻花应该是最有名的。但是在我看来,那不是什么正经麻花,上面太多的装饰物:青红丝、冰糖块、芝麻桃仁,总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不如河南的麻花那样朴素,来得实在。

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历史就这样通过食物绵延了下来。河南的传统糕点,绵柔、细糯的口感以及间或缠绕的青红丝,让远离家乡的游子每每回味起来,丝丝都是香醇,每一口都是家乡。

PS另附一些河南常见的“奶奶辈”老式糕点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最常见的点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