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证报考条件在职考试难度大吗

下午就要去领专业阶段的证书,备考4年,感触良多,与大家分享。

首先先介绍一下专业背景和考试经历:

我二本院校会计学统招本科毕业,30岁过了以后,生完孩子,迫于职业发展的需要,备考了中级职称,抱着打酱油的心态,考了注会,因2012年第一次机考,难度下调,让我以不低的分数通过,然后自己就膨胀的开始了no zuo no dieCPA考试之路,所以我是所有考生中最悲催的高龄、在职、妈妈级考生,孩子6岁,我也考了6年

2012 中级会计85、中级财务管理83、注会会计75

2013 注会财务管理66、注会审计56

一、关于注册会计证书的价值

注册会计师号称会计业最有含金量的证书,让每年数万人为之奋斗。无论外界多吹捧,作为考生而言 ,请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它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离开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文不值,所以除了考证,还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考完注册会计师也只能让你在专业上保持2-3年的知识积累,后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际经验去增值,想要考完证书就一劳永逸,这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二、关于难度不简单,但也不那么难

我决定考注会时,已经32岁。在23-32岁之间的阶段,身边很多的同学及朋友都告诉我,考注会很难!很难!很难!所以,从我的潜意识里,对于大学里险些沦为学渣的我,它只属于学霸可以去挑战的。但自己考完以后才发现,注册会计师不简单,但也真的不是那么难。尤其是有网校的课程,只要把老师课上的内容搞懂,吃透,基本都能通过,没有什么难题怪题。(绝对不是做广告),如果你想考注会,报班是必须的。即使你是学霸,也会提高你的效率,事半功倍。

看完第二条,很多犹豫的人估计被打了鸡血,都跃跃欲试,但对每年注协公布的通过率可以看出来,专业阶段的通过率在10%-20%之间,个别年份的某些科目低于10%。这是个让人震颤的通过率。但考前,请你对自己冷静的评价一下:

1、你是否有过职业化备考成功的经历?

2、你是否在某段时间至少能占据中上等生的成绩?

如果以上都没有,请谨慎报考,注会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别拿中级和注会的难度对比,真的不是一个档次,我中级考试只用了5成的功力,就平均分80分的成绩,而注会用了9成功力,只能奢求勉强及格。

(一)“要不就不要轻易开始,要不就不要轻易放弃

这是我决定考注会是给自己的誓言。身边的很多朋友,报考的时候都信心满满,蓄势待发,但实际情况是根本拿不起来书,于是,第二年又开始新的一轮重复,永远都在报考的路上。

对于已经上班的人来说,最难的不是课程,而是自己的心态。要在你身边的人打游戏、看电影、逛街、旅游的各种诱惑下,不玩手机,能拿起书来,安静的学习,这是世纪酷刑!!

每年考前的7-8月,在图书馆,刷着朋友圈的旅游照片,总是问自己,为毛这么自虐!!但是一想到,放弃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如果我放弃了,前期的折磨不是白受了。于是,关上手机,看看周围一样苦X的考司法的、考研的,立马鸡血上身。

不回头,往前走!切记切记!

每年成绩出来,都会出来一批让人咬牙切齿的6门一次通过学霸。我每次都是以瞻仰的心态学习一下别人的学习经验,然后感叹,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很笨?!实际情况是,图书股里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经常泡图书馆的考CPA的人都混了个脸熟,大部分考生都是都是起早贪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情况下完成的考试,真的没有必要为那一撮学霸而妄自菲薄。

我的经验适用于跟我一样,时间不多、天分一般的考生,学霸绕路。

专业阶段六门,以只有审计挂科一门的成绩过关。我对这个成绩还是比较满意,只经历一次失败的打击。

我每年只复习2门,主要原因是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试,我能承受的最大的备考时间成本就是3-4个月。因为孩子不能总是没有娘管(泪奔)。基本上是6-7月开始备考,直至考试,周末都是在图书馆渡过。考完连书都不会摸一下,一直到第二年6-7月。这样,我可以保证我每年有8-9个月在过正常人的生活,3-4月过着非人的生活。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注会是通过性考试,精力太分散,容易把所有成绩都拖下来。保3、保4的结果多半是只能保2。三个59分,什么用的都没有,下一年还是要继续回炉。

上考场前,基本要有70分的水平,然后遇到题目偏难、时间不够、马虎的情况时,才能保证过关。要相信59分和61分绝对是实力的差距,而不是偶然。

我个人经验:2013年考的审计,考前就是指望去撞大运的,题目要是简单,就能过,难了就悬了。结果才考了56分,第二年回炉,按70分的水平上考场,也只考了62分;2015年的经济法,考前模拟题阶段,客观题基本是35分以上,总体70分以上,结果今年客观题的考试范围考过的人大家都懂得,考后自己预估了一下,客观题只的了26分。虽然主观题自我感觉做的比较好,但是还是让我很忐忑,结果成绩出来后是66分。说明即使题目比较偏,有实力还是依然可以通过的;

不要怨天尤人的揣测那一年简单,那一年难,自己复习好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自己比相信运气更靠得住。

我的策略是先难后易。会计、审计、财管是三座大山,剩下的都是浮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学会计稍微有点上进心的,注会都通过个1-2门,后来都不了了之,但这都不影响她们时不时的炫耀一下自己通过的成绩来提高自身的优越性,仔细一问,通过的科目不过是两法或者战略,其实我不想打击的说,考完这些连注会的皮毛都还没有摸到。

另外,从考试的心理上来说,越考越容易更容易建立信心。这也是很多人考完一半就放弃的原因,财管几年过不了,那还有什么信心可言?

完全是我个人喜好,可能对其他老师不公平,大家酌情参考

1、会计:郭建华 理由:只听过郭老师的课,听了就停不下来!

2、财管:陈华亭 财管第一人,不解释,愿您天堂安好!

4、税法:叶青 大学里学的教材都是叶老师编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和感悟,今年还要考综合,期待明年此事能拿到全科证书,再来得瑟一下。

附几张带儿子去图书馆的照片

导读:有很多人说注册很难考,大多数人都将原因归于内容太多,知识点太难,这的确是一方面,但一定不是主要原因。从你自身角度出发一定会有很多人为因素在牵绊着你,好多时候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自身不努力客观找原因的阶段,如果你沉下心去备考或许就不会感觉这场考试像外界所说那样困难了。

1、吐槽考试难人群分析:报名未参加考试的,到考场未做完题目的,考试未充分准备的。

2、吐槽考试难心理分析:吐槽考试难的人,由于出于惯性思维方式,都是找客观原因,没时间,工作忙,有其他事情,题目太难,题目太偏等等。

3、吐槽考试难吐槽意识分析:未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愿意找,是出于思维,惯性思考,有意识,潜意识逃避问题本质,所以“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1、从借口出发,没时间?是缺乏时间管理,还是未养成一贯的对时间的懒散态度?改变一个人对时间的观念和时间管理的态度和意识,这个你说难不难?

2、从自我的管理角度备考就是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从学习到考试的输出,如果进行这个任务的活动管理,建立起一套任务的管理计划,任务的管理效率,跟踪等你说难不难?

3、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效率点一个人学习的效率点,有的人很难自己找到,那么你要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效率点这个事情难不难?

三、就考试本身而言难在哪?

考试分专业阶段六门考试,综合阶段一门考试。一共七门。如果你只看课本,是不用想过的。至少需要搭配一本辅导书。

知识点看起来比较快,但是一页的习题你做下来,还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你看书的速度按照8页/每小时来说的话,看完这6门需要1000+小时。学习过程中,你需要听课件,做习题。课件难点需要听2遍,我一般是加速听。这些时间都可以折算到8页/每小时中,但是你复习的时间,做考前的模拟题的时间,都没有计算。保守算上,你就需要1500+小时才能完成专业阶段。

一般出书是四月份,考试是十月份,中间你有六个月左右的复习准备时间。1500个小时的最保守估计,六个月内,每天不停,是学习5.6个小时。但一年通过专业阶段的凤毛麟角,即使你学习时间很充足,咱们还是按照两年年来通过专业阶段吧。因为还有综合阶段,所以,你最顺利需要三年才能考下这个证来。

3、书本难啃,试卷就是为难你的

书本的难啃程度属于偏难的。虽然都是些会计大牛编的书,大牛来编书,是因为大牛搞学术搞的好,并不代表编书编的好,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至于考试的试卷呢,就更奇葩了。

举个例子,2009年的会计关于每股收益的章节,一共10页。学习的时候,面授的老师(那会本科能报名,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办了一个面授班)说:这个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最多也就是考个单选题。结果考了一个9分的计算题。纵观全书,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厚的是重点章节,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总结一下就是:全书都是重点。我个人认为出题人的宗旨就是:怎么难怎么考!

刚才算过了,连续六个月每天大约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你熬过了三年,拿到了这个证。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工作强度大,小所待遇低,大所工作强度更大。很多人去事务所,也是为了以后转职到企业去的。二是企业的会计。我入职一年了,觉得知识是很有用的。但知识不是全能的。企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协调能力。如果说哪方面更重要,其实工作协调能力更加重要。你花三年的精力去考到了这个证,只是代表着你的知识过关了,并不代表你就能胜任财务主任或者什么样的岗位。听研究生的舍友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霸同学,本科期间考出了专业阶段注会6门,然后毕业考去了银行,考完专业阶段了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干会计了。

这里指的是专科毕业或者本科毕业才能考。研究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这个规定大约是在2010年出台的,不过一开始执行并不严格,现在执行的很严格,在校生(非研究生)报不上名。这一政策,其实是一个“好的政策”。以上提过,你需要每天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学习复习的。但是学生时间充足,没有烦心事,不用担心工作升迁,不用担心办公室勾心斗角,不用照顾家庭孩子。与在职人员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而且,在校生考出了注会来,其实任何的实际业务能力都没有。也造成了持有CPA证的持证人群的业务能力的总体降低。这一规定,看似对想考CPA的在职人员的保护,其实更本质的是对CPA含金量的保护政策。在职人员才能考,这就决定了准备考试的时间一定会显得不足。按照一年三门的节奏准备的话,最保守估计得一天需要学习三个小时,连续学习六个月才能通过。在时间精力的保障下三年拿证是乐观估计,在职人员实际四五年太正常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五年就算是中期规划了吧。职业规划,四五年,现在的经济形式,五年后什么情况真的很难讲。远不如那些半年能够考出来的资格证来的更加的及时。

有一位知友的公式“考试难度=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我觉得解释的很棒。论考试难度,比CPA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去考这个东西呢。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多如牛毛。CPA作为会计行业的顶级证书,只要是学会计的,或者做会计的,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我自己就是屡次报名,很少参加考试的人。

2017年BT学院64位CPA一次过6科、5科考霸经验贴:第七篇

坚定信念,找对方法,勤于练习

——记2017年备考注会心路历程

2017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幸一次通过六科。平均每科60多分,会计和财管惊险过线。

如果说这次考试经验的话,无外乎“信念,方法,练习”,但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工作状态、备考心态差别很大,这篇贴子仅代表我的个人心路历程,借此机会向BT学院和彬哥致敬,向正在或即将踏上注会备考之路的伙伴们致敬。

坚定信念——备考漫漫长路的驱动力

尽管有贩卖鸡汤之嫌,但还是想说说“信念”。注会考试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成为打断我们复习节奏的借口,如果不抱着必过的信念,恐怕很难坚持到底。

建议各位在备考之前想清楚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考注会,是不是一定非要考过不可?

2、考试规划需要多少年,每年准备过几科?

3、愿意为它付出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

这将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坚持到底,是否有勇气一次性报考六科,能否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

出于职业发展需要,我在迈入职场的第一天就和自己约定,必须在三年内考下司法和注会证书。既然下定决心要通过注会考试,那么拼一年也是拼,拼五年也是拼,为什么要把战线拉那么长呢?

我的专业是经济学,会计、财管相当于入门水平,税法、审计基础为零,之前的司考经历对经济法有一定帮助。再次,我的工作虽然不算清闲,但不用每天跑项目,工作日晚上7点以后的时间基本能够自由支配。因此,我选择报名六科。

找对方法——备考没有捷径,但至少不要走弯路

决定备考后,我没有匆匆去买注会教材,而是根据自身习惯,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有人习惯自己看书,有人愿意当面受教,有人依赖题海战术;我从来不是自学成材的考神类型,往往入门比较慢,需要慢慢理解消化。

于是我从2016年底开始着手制定学习计划了。

起初我在网上收集各路大神的备考经验,也试听过网校名师课程,但跟了几节课后发现像听天书一样,知识点就像一盘散沙,即使好不容易弄明白一点,但随着课程推进,马上又会忘记,按这个方法学下去别说是六科,估计会计一科就要挂了。

这时我意识到这种方法不适合我,对自身能力也产生怀疑。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彬哥发的经验贴,得知BT学院创业团队。最初吸引我的是他们提出的“框架法”,自上而下灌输知识,让学生对整体框架时刻保持清醒,这正好迎合了我对知识点散沙化的恐惧。

讲一个记忆犹新的例子,在学金融资产的计量方式时,会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传统课本告诉你交易性金融资产应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是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影响的是权益。这样解释没有错,但会产生进一步疑问,损益和权益又有什么区别,和利润总额又有什么关系。

相比之下,彬哥在讲这部分的时候,并没有着急介绍这两个概念,而是从上级概念入手,把利润表、所有者权益表的各个项目列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公允价值变动”和“其他综合收益”分别属于两张不同表格,之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要划分为其他综合收益,是为了防止利润被操纵,这样一来就很形象地让我记住了这对概念。

一路跟着学下来,发现彬哥在应对考试上很有发言权,与其说他是BT学院的老师,不如说更像一位师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复杂的“天书”讲成容易理解的“人话”,六门课滚动讲解与复习,完全不担心时间不够用。

而且他了解学生的心态,知道我们哪里薄弱,哪里容易偷懒,还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敲打一下(不管是鼓励还是提醒,都能让自己处于一种被督促的学习状态之中)。这种全程式的培训模式也能帮我解决了后续进度推进、配套练习等后顾之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在学习知识和做题上。

持久练习——把握进度,积少成多

有了信念和方法指导,接下来的就是不断重复、多加练习了。

这里介绍一下我的时间安排、学习习惯的经验教训。

在第一轮学习阶段,以全面掌握知识点为主。注会考试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牟足劲冲到底,松紧有度才能善始善终。

无论是自学还是报班,都建议给自己定制一个学习计划,比如预计两个月过一遍会计,每天需要看多少章节,听多长时间课程。如果报了班,就要保证跟上进度,每天都有新的学习任务,一旦落下一天,欠债有可能越积越多。

这一阶段的我至少保证晚上8点到10点这段完整的时间跟直播课,如果当天实在有事情耽搁了,要保证在第二天及时补上。记得学会计长投时,正是加班比较狠的时候,一周的出差中每天回到宾馆就要九、十点钟,为了不落下进度,夜里两点听完回放课才允许自己睡觉。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以做题为主,遇到薄弱的地方,回到讲义把相关知识点重新过一遍。做题切勿求多,要求精,弄懂一套试卷要胜过做三套试卷,这也是彬哥反复强调改错本的原因,有的错题是因为自身掌握得不够牢固,有的是因为出题陷阱,把这些错题放在一起反复做、对比做,才能真正攻克自己的弱点。

我个人习惯是没有预习环节的,无论是彬哥的直播课还是其他老师的录音课,都能覆盖到所有知识点细节,上课时集中注意力都能跟上。

但课后我会自己再过一遍讲义,将六科的框架和知识点都记在一个活页笔记本上,这个步骤一定要自己亲自完成,它会帮你把脑海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后遇到不会的直接翻笔记本,遇到易错点就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上,整理笔记一般在听课次日完成。

说到做题,不得不佩服BT学院强大的教研团队和技术团队,开发出微课、每日推送、每日一练、周考、题库等强大的教辅功能。今年我能一次过六科,一半以上要归功于坚持周考。注会课程自开班以来,几乎每周都安排了周测,由于报名多个科目,有时连续几天参加考试,尤其是后期模拟考阶段,连续三个周末,每周都要六科测试。正是由于这样高强度的做题训练,我逐渐掌握做题技巧。

并且有专门的手机APP练习题库,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多加练习,上班路上,中午排队打饭,乃至出差在飞机上都是宝贵的做题时间。

对于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因为每个人对每个科目理解差异较大,借鉴意义可能比较有限。但我按我的备考顺序把各科安排和精力投入重点梳理一下,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

会计无疑是整个注会考试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知识点难、知识量大,听课要比自己看书有效率,建议一定要一鼓作气打好基础,千万不要在备考之初就落下进度。

我的会计第一轮学习从3月初持续到6月,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听2个小时课,用当日或次日1-2个小时自己重新翻下书、做笔记。

要做好心理准备,会计有些内容可能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比如长投的转换、限制性股票之类的,学不懂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更悲催的是连哪里不懂都不知道,这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马上求助彬哥或在群里瞎问(讲道理有时候没经过思考就提问会被彬哥骂的,一点都不像一个有心智的成年人),因为在你连哪里不懂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即使问了别人也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纠结。

我的体会是让自己大脑清空一下,回到框架上,千万不要只盯着不会的那一道题或一个知识点,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同时研究一下相关例题,往往这些疑难复杂的东西会随着做题越来越多而恍然大悟。

税法是入门简单但越学越难的科目,也是最让我头疼的科目。税法大概3月底就开班了,学到6月下旬。

在六门中,税法是知识点最为庞杂的科目,知识点关联强,环环相扣,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连着错好几道题。因此彬哥的框架法对税法的学习十分有帮助,将它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连成一个整体,在层层理解的同时也能加深记忆。

学习税法更要有宏观理念,既要从纵向入手,把每一个税种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税方法,减免政策整理好,又要从横向入手,进行专题对比记忆,比如对于个人出租房屋增值税、房产税、所得税各是怎么规定的。

大家都觉得很难的审计,我觉得倒没有很难。审计是个纸老虎,看上去那些翻译过来专业语言不好理解,一旦入门理解了会发现都是套路;我的审计学习时间安排是在5月到6月。

审计看课本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容易抓考点,因此建议通过自己总结笔记加做题,弄懂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的来龙去脉。彬哥强调从题目入手理解知识,再回归教材,再恰当不过了。

虽然叫经济法,但法律知识比较综合,融合了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众多知识门类,与司法考试的考点重合度比较高,时间也安排在5、6月与审计穿插着学下来,也是建议总结笔记巩固框架,再多做题,带着问题回到书和讲义。

今年财管考完后是最没有把握的一门,明明都是书上原题的难度,但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眼睁睁地看着分手流失,主要教训还是不够熟练。

尤其是本量利那块,公式多,但看上去简单,每次自己做题感觉临时推导也没问题,所以记忆不熟,结果考场上时间那么紧,哪有时间让你慢慢琢磨,结果失掉不少分数。

所以要听彬哥的话,财管一定要多练习题目,并且还要在电脑上练习,提升自己的解题速度,以至于在考场上不会手忙脚乱。

另外就像彬哥一直说的,学习财管就是越理科越文科,要用文科的思维来学,该背的地方不能放过,深刻的记忆会为你在考场上多争取很多时间。

以记忆为主的科目,一定要在心中形成框架,要做到看到题目的描述就能迅速定位考点。我主要是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听微课听框架,有时候会自己默写框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胜过背三遍。

总体来说,会计、税法、财管偏重计算,只看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做题来摸清出题套路审计、经济法、战略偏重文字,书上的犄角旮旯不能放过,但应对方法都是多看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场考试暂告一段落,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它已经超越了一场考试、一份资格证书的意义;

有些人考证是处于更宽广的职业选择范围,希望能够拿到一块敲门砖;有些人是想在自身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专业;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带给我打破自身瓶颈、享受专注和自律的快乐,让我享受到自己一直在进步的这种感觉。

写下这份注会经验贴,也希望能带给身边考友一些正能量。希望大家在明年的考场上也能取得想要的成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注册会计师证报考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