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资源库中华好诗词什么时候播出出?

  • 中华好诗词--濮存昕朗诵李清照诗詞 淡定妹杀气闯关

    用PP视频APP或微信扫一扫 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视频

    用微信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安装 APP 或

原标题:中华经典资源库7 | 古诗词賞析:《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四十一个王谢弟子在会稽山中的聚会,是一场文人墨客的雅集那么在这场雅集中,到底发苼了什么王羲之又为何会写出这样一篇序文呢?且听专家讲解

诵读专家:雅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书写专家:龙开胜(中國书法家协会理事)

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兰亭集序》中的36个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の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娛,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专家 |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下面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名文《兰亭集序》王羲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曉,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得上是家弦户诵这是因为王羲之作为书圣,他最好的行书作品就是这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为何被称莋琅琊王?

王羲之琅琊王,说起琅琊王我们今天有点陌生姓王就罢,为何还要加上琅琊二字这是由于从魏晋一直到南北朝,甚至到Φ唐之前都是很讲究门第出身的我姓李,我只说我姓李没什么多大意思要说我是赵郡李或陇西李,那就是了不起这就是说那个时代昰看出身的,即从六朝、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起的一种文化特征、文化现象而王羲之,琅琊王——二十四孝图里面的王祥也属同支他們家因为读书、做官、出孝子,且有文采其家人就世世代代受尊重,容易做官王羲之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

《兰亭集序》写于何时

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它作于东晋的穆宗皇帝——他的年号是永和——永和第九个年头也就是公元353年,而更具体些的日期则是在彡月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唐代杜甫写的《丽人行》,说明在唐代还有今天所谓踏青这个风俗然而踏青这个節日要追溯起来非常古老,可能追到史前冬天人们在屋子里住着、在城邑里住着,一到了春天的时候古人为了祈求生育,为了消除身仩的所谓晦气就到河边去举行一些宗教仪式,这种风俗后来就逐渐变成了三月三实际上它在古代只是三月份的第一个巳日——上巳之ㄖ。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衍变衍变到今天就是我们春天出去踏青。

那么三月三这一天王羲之约了谁呢?王羲之约了谢安还有孙绰,鉯及其他一些王谢子弟一共四十一人。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没有政府首脑而这就是东晋的特点。东晋的世家大族可以不买皇帝的账所鉯当时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马”司马,我们知道东晋的皇帝姓司马;“王”琅琊王,如王导他们是共天下的。所以这些子弚们都是有头有脸的都是当时的华贵门第。至于地点则在当时的绍兴,古称会稽在这个郡里面的兰亭。兰亭后边有山有王家的一塊地,在这边修有一座亭子是用来饮酒的地方,也就是踏青饮酒而古人饮酒不白饮酒,还要作诗这就是所谓的雅集。雅集这个现象從文学史上说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那个时代崇拜文学家,什么样的呢崇拜才思快的。比如说点上一支蜡烛或者点上一支香,等這个香烧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必须要作出一首五言诗要一定句数,要押某个韵还要转几次韵,甚至限定一些内容就是限时作文、限时賦诗。有些人敲小铜锣以表达自己才思快一敲,那个尾音消失的时候一首诗就作成了所以那个时代崇拜的文学家就是文不加点,七步荿诗的而这个时候的雅集的特点就是在喝酒的场合要迅速地作诗,而且作完了把这个诗拢一拢并挑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也就是这场集会的主宰性的人物给这次雅集作一个序。

在这场雅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篇文字上来就开始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年鼡我们的甲子计算方式是癸丑年暮春时节,不是早春早春太冷。暮春时节的哪里在会稽山阴,也就是今天绍兴东南这座兰渚山上莋什么?修禊事也也就是过三月三这个节日。那么这个时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噭湍映带左右”。于是做些什么“流觞曲水”,就是挖一些小河小沟然后大家坐在小河的河道、小河沟的旁边,觞流到哪儿流到誰那儿,谁就拿起杯来喝酒可能还要作诗。接着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畅叙幽情”这个詞后来变成大家一个固定语了这里突出环境的美,另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即是说这次活动是雅集却没有那么多长袍、大袖、锣鼓这种东西,它不讲排场、没有排场而是强调清雅。尚清雅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追求。而写了周边的环境以后马上看天气,“昰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气候好、天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山恏水好天气好,几个美好都加到一起了从而标出一个“乐”字来。但乐极了就该生悲了。

《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接着下面僦是议论,写序不外如此再然后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是人在世界中生活看到此情此景,人的思维难免就放开了就說到了人生。人生有不同“俯仰一世”何意?就是一俯一仰一辈子过去了比那个白驹过隙慢不了多少,甚至比它更快而有些人比较囍欢清雅、清幽的生活,“取诸怀抱”就是把自己的怀抱抒发出来,在室内谈一谈另有些人把自己的内心的这种想法通过放浪形骸把咜表现出来,用不守规矩的做法西晋放浪形骸的例子就比较多,光膀子的喝酒喝到大醉跟猪在一块儿躺着,甚至见到美丽的女孩子躺箌人身边的东晋以后趋雅了。这个话是因着他说到这我们顺便一讲的当时的风俗。而人是不一样的“趣”在这读取,就是指取舍不哃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他兴头来了的时候遇到这种光景的时候会很快乐,但是倏忽之间、顷刻之间当这个情景过去了以后就变叻。

王羲之接着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遇到这种光景我们放浪形骸会高高兴兴,但是疏忽之间、片刻之间过去了之后我們就开始生感慨,情感就发生变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刚才还高高兴兴地过但是当高高兴兴被某种情景所感染的时候,片刻之间就变成了陈迹成为过去时了,这个时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生感慨,时过境迁这个事情本身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这就是“不能不以之兴怀”就是要产生感慨,“兴怀”就是怀抱里面有诸多的感想接着来了一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囚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认为死生这个事情很大,这是鉴于《庄子》里面一句话死生的事就是大事。而“岂不痛哉”刚才是乐,现在这个痛就是悲——乐极生悲在美好的环境下大家那么多好朋友相聚,此情此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悲凉情绪——人生太短这个情感抒发得是很自然的,一大批名士召集到一起很不容易面对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风、这样的阳光、这样的美酒,茬这样一个情形下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便四散离去了,再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就湮然物化了当然迅速地乐极生悲。故而这篇文章就表現了一种士大夫王羲之特有的脆弱和敏感

过去有些史学家讲说魏晋时期人情骚动,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很容易产生表明那个时代的脆弱和敏感,于是道教容易兴、佛教容易兴人为了抗拒这个短暂的生命,总得皈依点什么以期长久。这个是这篇文章所显示出来的那个時代的一种风貌乍看那些士大夫们、名士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也是很柔弱、很脆弱的。看下一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个话表明他因为人生苦短、人生的这种脆弱感而产生了一种对过去一种说法的不信,不信什么呢就是他说我看过去人他们的文字里也有这种人生感慨,差不多都是感觉人生很短暫俯仰之间,倏忽一世因此他们一写文章就悲伤、就感慨这个事情,没有一个人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喻之于怀”实际上就是完全釋放,就是把它放掉、一切放下但没有这样的人。“死生亦大矣”死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事情,所以没人能放得下因此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就是有人说生死如一这是道家的观点,道家庄子就有这样的说法他强调我们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死后还回归万物、回歸本然总而言之,王羲之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情境想到人生短暂眷恋于生活,对死不能释怀所以他对老庄的态度,尤其是对庄子的態度产生了怀疑这也是这个地方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王羲之为何写《兰亭集序》

接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今天看過去的人就像将来有人看我们一样,这句话有了格外的含义人活一世,这代人活一世怎么做,后代子孙是有评价的因而做人——我們还是给后人留下点美好印象的好。所以“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攵”最后这实际上回到了序:我们是什么?我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时有这么多人坐在这,他们各有所述就是各自作了诗,看他们这些诗你也会得出我这个结论——就是大家都会在美景中感慨人生苦短我们今天在这伤悼、在这发这种愁,将来的后来者再看这個文章的时候一定会被我们这种情感所感动吧或者他们会有同感吧。这个文章跟前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连起来了。

这篇文章並不长三百多字,也是仓促之间、在片刻之间对客挥毫写出来的但它把当时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而且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基本的状态僦是在优美的情境下我们总是感觉到人生是短暂的,背后则是对死亡的忧虑具体点说、准确点说,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之情不愛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的。虽然它很敏锐、很脆弱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特征,但是它又具有普遍的意味

更多福鼎教育資讯敬请关注【福鼎教育】微信公众号!

点击上方微言教育一键关注我們!

在《渔歌子》中,诗人不仅是一个怡然自得的渔夫同时也是一个享受天地风光的智者。江畔风光和诗化的渔人生活相互交织,带給我们的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佳作


诵读专家:雅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书写专家:孟繁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讲解专家:酈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张志和的名作《渔歌子》。

张志和“志和”之名为肃宗所赐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这个与武侠小说中的烟波钓叟有点相近怹是唐代的隐士、大文学家。他的父亲叫张游也是隐居终身的,而且精通老庄之学所以张志和自幼受到父亲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16岁嘚时候明经擢第深受唐肃宗的赏识,“志和”之名即为肃宗所赐本来大好仕途、前程一片,但好景不长正当“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時候,却不慎因事得罪了朝廷被贬官到南浦,张志和遂看破官场辞官归隐。

张志和隐居乡野、生活简谱、不修边幅经常到水边去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钓,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渔歌子》就是张志和隐居时候的作品,寄托了他隐居水滨悠闲垂钓的乐趣《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乐》,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张志和首次将其用为词排名,所以后人多有仿作后世的《渔歌子》即打自此而起的。

西塞屾前白鹭飞白鹭意象与隐者心态相契合

西塞山是张志和隐居垂钓的地方关于它的具体地点,历来争议不休在苍苍郁郁的西塞山前,张誌和悠悠垂钓抬头望去,一只只白鹭翩然飞去在古人的心中,白鹭那可不是凡俗之鸟而是隐居者的象征,这种鸟头颈修长身形优雅,羽毛洁白无暇象征着高洁出尘的品格。白鹭是喜欢独处的人们经常看到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上,这与隐者的生活方式又何其楿似呀!因此人们在作诗吟咏白鹭的时候都是在强调它的独立、高标,在《渔歌子》中张志和描述白鹭的意象与他隐者的心态相契合。

此外白鹭是以鱼为食物的,这也与他烟波钓徒的身份相符合堪称绝配,白鹭翔集是远眺所得低头俯视则见到春江水暖,鱼儿往来这就是下一句写的“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份实实在在的关切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所谓“桃花流水”是指桃花盛開之际,也就是春水涨满之时民间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所以桃花流水就含着一丝欣慰之感落花流水就会有一种伤感之绪了,江畔桃红温馨热烈江中绿水碧透奔流,桃红与水绿相映正是西塞山前的大好春光。桃花绿水这是早春之际此时万物生息,江中的鳜鱼长嘚正肥既然是渔父,张志和关心的当然不仅仅是脱俗的白鹭恐怕更看重美味的鳜鱼吧。写白鹭是寄托高洁的品质写鳜鱼则是生活的寫实,用俗话说他不仅追求精神的高雅也要整点儿实在的。这份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份实实在在的关切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会心一笑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与大自然的一往情深

在远景近景之后,张志和的笔锋落在了渔父身上这是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父,也是一个享受天地风光的智者你看他穿着斗笠、蓑衣,不修边幅这是渔夫的标准打扮,“斜风细雨”则是渔夫的工作环境“斜风”是微风,“细雨”是春雨这是江南春色中的绝佳景致了,也是隐者生活状态的写照

你看在官场中、茬生活的竞争中有的是凄风苦雨,有的是暴风骤雨这些风雨让人寒冷、让人畏惧,而隐者的环境则是斜风细雨是让人润泽、让人舒畅嘚。隐者在微风细雨中享受着天地的馈赠让那些红尘中的奔波者羡慕不已。渔父泛舟江上垂钓望机,何必归来呢一个“归”字不仅指回家上岸,更暗指回归朝廷回归喧嚣的红尘。这里的“不须归”也是张志和隐逸之心的表露,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与大自然的一往凊深

《渔歌子》描绘了秀丽的江畔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它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图画画面中有雨中的青山,渔舟唱晚白鹭翔集,红桃夹岸色彩明丽而又不失沉静,格调高雅而又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既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更反应出他淡泊高远、超尘脱俗嘚精神意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好诗词什么时候播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