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户共一块18米宽12米长的屋基,其中两户占位置十一米宽,另一户占位置七米宽,长宽高怎么量设计建房图纸

作者:二两糯米 地址: 微博:

住校或者懒得做饭,工作上班......这时候一个好吃的罐头真的可以拯救饥饿中的你,一碗白米饭/馒头搭配一个美味的罐头,简直天堂,作为淀粉狂魔,米饭都可以吃好几碗!!!我也…

   平常上网时就对那些关于泉州祖籍的历史典故颇为在意,收集了一些老泉州们对街巷的来历的研究,应该尚未齐全容后补,先发上来与大家共赏:

    孝感巷,听着就该是一条有着感天动地孝道故事的小巷,才能够名副其实。
    这条泉州人熟知的小巷,东起新华路培元中学边,中间拐了一个弯,朝南直达西街。关于“孝感动天”的故事,民间有动人的传说,但传说中的那块刻有“孝感动天”四个大字的牌坊,已消失在岁月中,无从找寻。
和许多古巷一样,孝感巷也是狭窄而稍显破旧。但就是在这样的一条巷子里,坐落着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蔡清故居。只是,路过时不仔细观察,那块立于故居门前的石碑,很容易被忽略掉,那段影响了几代人思想的历史,或许就这样一晃而过。孝感动天留美名    据民俗专家黄炳元介绍,孝感巷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关于孝道的传说。那是在明朝时期,泉州西街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朱鉴读书求学,每天帮人缝缝补补,省吃俭用。朱鉴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十年寒窗,终于在18岁那年考取了泉州府秀才。邻居有一位美丽贤惠的姑娘,爱上了朱鉴,并与其结为连理,一起侍奉老母亲。
天有不测风云,朱老太太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看病,把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最终竟一贫如洗,只能靠借钱度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夫妇二人瞒着母亲,借来米煮饭给她吃,而自己只喝稀饭,每次母亲问起是否还有米,儿媳妇就把装米的碗倒过来,盛了一碗米让老太太摸,老太太信以为真。有一日老太太与邻居坐在一起聊天,邻居直夸其儿媳妇孝顺,将儿媳妇的做法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听完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个累赘,竟绝食求死。儿媳妇很着急,到庙里去烧香,路过的天神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朱鉴最终也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从此传开。后人将这段故事称为“孝感动天”,他们居住的巷子,就命名为孝感巷。
理学大师修品性    民俗专家黄炳元告诉记者,孝感巷的孝顺美德,与蔡清思想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据了解,明成化年间,泉州各个领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最为突出的是理学中《易》学研究蔚然成风。蔡清、陈琛、张岳、林希元等人的著作,构成了这期间泉州颇为壮观的理学研究成就。这一大批学者当中,蔡清为核心人物,而其他人大都与蔡清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是其学生,或是其文友,深受其学说的影响,并形成清源学派。蔡清的理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朱熹的学说,虽继承朱熹儒家正宗真传,但他并不保守,主张读《易》要注重品德修养,也需学以致用。
    始建于1570年的蔡清故居,即“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就位于孝感巷内,现存故居基本保持清代格局。祠坐北朝南,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两进。厅寝正中有蔡文庄公塑像,厅东墙嵌有清咸丰七年(1857年)立的《重新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3年“蔡清故居”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72岁高龄的蔡大爷,一出生就居住在孝感巷蔡清故居内。他说,解放前,孝感巷有很多菜园子,大家都在种菜,但后来菜园子都卖了,盖了房屋;西街那头的孝感巷口,立了一座牌坊,上面写有“孝感动天”四个大字,为的是告诉后人孝感巷的由来,让后人谨记孝感美德,但解放后牌坊不知为什么被拆掉了,“孝感”之说也似乎随着牌坊的消失而慢慢远去。“如今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已经不爱听过去有关孝顺的故事了,他们只顾着上班做事,对老人的关心也渐渐少了。”
大爷告诉记者,蔡清故居里如今住了十几户人家,原来门前是个大院子,当年正值困难时期,人越来越多,地方不够住,就把院子改成房屋,现在的蔡清祠堂,隐在错落的房子里,显得非常拥挤,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孝感巷24号就是闻名遐迩的蔡清故居。大爷还听说,巷子可能要拆迁,不知道以后将变成什么样子,他只希望,蔡清故居一直保留,孝感故事得到延续,一代接一代……

    据《晋江历史文物》上载:庄夏,字子礼,永春人,徙居永春。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一生著作颇丰,卒赠太师。现泉州鲤城区、永春县尚有后裔族亲。
据刘志成介绍,泉州庄府巷的来历就是“因府得名”,该巷早期有庄夏的府第。目前,该巷在泉州是较出名的一条巷,是泉州市政府大门前的主干道,也是泉州酒店所在地。刘说,就目前酒店的范围,足见早期“庄府第”的规模。这位文史界的前辈查阅相关史料还进一步说,庄夏生前受到当朝的器重,淳熙皇帝赐给他如此之大的府第,这在泉州历史人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后来,当地人就把这条巷称为“庄府巷”。
后城巷的来历: 
    后城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原中菜市场(今在建的文庙广场)至宜春新村(兵马司桥巷)。据传,宋代此处乃南门城墙后的一条小巷,故称为后城巷。元代拓建新罗城时,巷随之拓宽,又名后城街。因属旧境铺的三教铺,也曾以三教铺为地名。
后城古街巷位于涂门街北侧,巷两边古民居鳞次栉比,较著名的有杨宅、黄宅等。其建筑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两进或三进硬山顶(或悬山)带双护厝,第一进为“凹寿”式,第二、三进多带厢房或迥廊,厅后多为花园,或假山。二类是临街为围墙内为天井、二进、三进为硬山顶(或悬山)建筑带双护厝。三类“手巾寮”式,通道与厅、房、后轩、天井等错落组合。巷傍宋罗城城壕沟,上有祖师巷桥、百源桥、清真寺桥、兵马司桥与涂门街相勾连,壕沟上有巨榕参天。小桥、流水、古宅、古榕,相益成趣。
    近年来,后城古街巷在泉州市区旧城改造中,依古建筑形式而重新建筑而成,形成一条古色古香,集旅游观光和购物于一体的古街巷,与涂门街、打锡街、中山中路、清净寺、关岳庙等一起,成为泉州古城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甘棠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西部,从西街至面粉厂大门口。明代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因出于对相国李廷机爱民的崇敬,取周朝召伯[召公硕奭(音shì,意为“盛大”)]爱民的故事相比,就引用召伯于甘棠树下审案爱民的典故,命名该巷为“甘棠巷”。民间谐音为甘刀巷,讹称关刀巷。
    “甘棠”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树名,即甘棠树,另一种是指诗篇名,它出自“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因赋此诗。”由此可见,“甘棠”具有“德政”之意思。
    泉州旧城区的“甘棠巷”名称的来历与李相国的“策马三鞭为界建相府”和敬业爱民有关。
583年)中榜眼,历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著述有《四书臆说》、《春秋讲章》、《大明国史》、《国朝名臣言行录》等近二十种。明万历年间,相国李廷机要告老返梓时,神宗皇帝十分留恋,皇帝想到李相国在朝为官时,立身廉洁,连相府都不盖,对他非常的敬重。当他离京返乡之时,神宗皇帝特赐他马鞭一支,教他三鞭为界,就地建造相府。何谓“三鞭为界”?就是任其骑着马,随意抽三鞭,纵马驰骋,马跑到什么地方,就以那个地方为界,不管是田园莱地,还是官宅民房、商场作坊,都归其所有。尚若是一个倚权仗势的贪官酷吏,也许会把半个泉州城都占为已有。但李相国不是这种人,他是一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大清官,他不肯随便占百姓的利益,可是圣旨已下,不能忤逆。他骑在马上在泉州城内寻来找去,找来寻去,实在不忍下手抽鞭。最后他来到西街,拐进偏僻的五塔巷,看见有一片荒芜的旷地,才确定下来,于是他拿起马鞭,轻轻地往马背上拍了三下,不一会儿,又紧紧地收住缰绳,结果,马跑不远便停了下来,占地也就不多,他便在该巷与五塔巷之间建了一座不大的相府。
    李相国在家乡期间,为家乡的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极受当时泉州人民的推崇与爱戴。人民称颂他为“好宰相”,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贤相里’’。
    明代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一生高风亮节和廉洁爱民的崇敬,特别是对他一生德政业绩显赫的敬慕,便引早期敬业爱民的典故取该巷名为“甘棠巷’’,一直沿用至今。

  留从效的裔孙留正连续三朝为相,家族显赫,前后10多人纵横政坛近百年之久,成为永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家族,今泉州三朝巷因他而名。金刚巷的来历:  泉州有条“金刚巷”,因巷口有座小小的金刚菩萨庙而得名。后来小庙移到隔旁另一条无名小巷去,无名巷即叫“金刚巷”,而原来的“金刚巷”便另称新名叫“惠存巷”(因巷内另有一所“惠存宫”)了。?

桂坛巷的来历:   桂坛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南俊巷至伯府埕。因该巷有一座桂坛宫,故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

九史巷的来历:   九史巷——在涂门街北后城北向.相传古代该巷住着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人因称其居住地为“究史巷”,因“究”与“九”谐音,而泉州方言“九”与“狗”同音,后化为“狗屎巷”.今定名为“讲史巷”。

  对于豆芽,泉州人爱将它叫做豆生。清炒的豆生又鲜又甜,不少人都爱吃。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在早时,这豆生可是“洗”出来的。当年,在泉州中山南路的一条小巷里,就有几户陈姓人家专门以洗豆生为业。虽然几十年后的今日,这里已经没人再做这行了,但因为以前这条小巷所洗出来的豆生在老泉州名声很响,因此,这条巷子至今仍沿用它以前的名字——豆生巷。

南岳后街在中山南路亭前街的后面,该街旧称南岳辅,为通往南门的要道,商业繁盛。自从马路开辟,市场更易,此处遂在街后,故名后街。这街以南岳衡山得名;因旧泉城以其山川形势,有了小五岳:即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北岳泉山,南岳衡山,中岳云山。山上各有庙祀岳神,今庙仍在。

    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通天巷的来历:

    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巷的来历: 
都督第巷在梅石街,为明抗倭英雄俞大猷都督第遗址,故名。现遗址湮没,仅存一草坡,因亦称为都督第坡。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晋江河市人,举嘉靖乙未会试,以平倭寇功,官总兵,擢右都督。当世宗嘉靖间,倭寇骚扰沿海,所至焚毁杀掠,为祸惨烈!俞大猷与戚继光合力除寇。俞在江浙抗倭八年,在广东抗倭两年,在福建收复兴化城,在平海大败倭寇,斩首二千余级,至穆宗隆庆间,倭患始平。当时有“俞龙戚虎”的称号。著有剑经、兵法发微等书行世。

在北门街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附近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执节巷的来历:

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在其故里立“执节”牌坊,以褒扬前人风范,故名“执节巷”。该坊立在文胜、执节、模范三巷交叉处,附近地名因称“新坊脚”。甲第巷的来历:

    在西街南侧.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府第在此巷内,府第大门有宋代朱熹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因取“甲第”为巷名。

甲第巷在西路,巷为昇文街和新峰街分界处,巷内有唐开泉进士欧阳詹故宅。詹糸泉州登科甲的第一人,故巷以此名。欧阳詹字行周,晋江潘湖人,唐德宗贞元七年进士,时称为龙虎榜。史称:“初闽人未知学,观察使常为设乡校、课文章,延泉名士欧阳詹教导劝勉,闽俗一变。”宋朱熹题詹故宅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著有欧阳行周文集行世。

    在花巷北古榕巷东端,明代大富翁李五(即为洛阳桥增高桥面的李俊育)的府第在此,其门匾题“世锦芳留”,寓意世世富贵,代代传芳,因称“锦芳留”。

聚宝街在南门,现为溪滨街和临溪街交界处,商业繁盛。它是宋元时代泉州与海外通商的一条繁荣街道;当时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商人,以大舰巨舶,载来他们本国和货物,都停泊于附近城旁,然后以小船沿圆通港直至车桥起卸,外商即将货物在此街与我国商人交易,故名聚宝街。所谓车桥,即中外商人车马辐辏集于此的意思。该街尚有车桥头和圆通港的名称和遗迹。

舶司库巷在中山南路水门街(花桥亭与水门巷的中间)。巷甚狭小,多糸民居。该巷是宋朝泉州市舶司仓库的住所,故名“舶司库巷”。巷尾即是水门巷的水仙宫边,便是宋哲宗元祐间设立的市舶司遗址。南宋是泉州和海外交通极盛时代,外国商人来往频繁,宋政府设市舶司于此,掌外舶出入征榷贸易诸事。泉州市文管会在该处竖立“宋市舶司遗址”的石碑一方,以纪念之。

打锡巷在中山中路的海滨街。从巷头至巷尾,在明代起的三百年来,即开设了好多的打锡商店,产生了不少优秀的锡雕艺人。他们世代相传,累积经验,创作了许多小巧玲珑光彩夺目的锡器,象烛台、杯、盘、盏等家具,为民间婚丧喜庆佳节盛会及日常所乐用。“打锡巷”之名,即由此而来。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加以“绵庄锡雕”质量不纯,锡雕一途,日趋衰退!泉州美术工艺厂,在该巷找到了沉寂已久的锡雕老艺人杨炳坤,出而复兴此业。他首先创作了两件别出心裁、艺术性很高的锡雕“天宫”和“泉州东西塔”,获得很高的评价。在国内外向他订货的已是不少了。
涂山街的来历:    涂山街在中山中路,现为新华街和新民街分界处。民间相传:街名的来历和开元寺东西塔的建造有关。据说在七百多年前,泉州劳动人民建造这高达四十八公尺以上的石塔时,未有机械的帮助,建造只靠人力,不必说它雕刻的艺术,单讲它每支大石柱重达数千斤至万斤,如何扶置塔上?所以是建造一层,土即堆高一层,建造至五层,土亦堆高五层,作为阶梯,直至造完,土已堆至此处。后来此处建筑商店,变为繁荣街道,故称涂山街。
花巷在中山北路,为新华街和通政街分界处。这巷从清朝到现在约二百年间,多开设制纸花的商店。他们制造瓶花、盆花、妇女头饰花、过年花等。有通草的、有色纸的、有丝线的、有绸缎的,花样繁多。头饰的如菊花、梅花、牡丹、芍药等。过年花如春花枝、藤花枝、扎花等。但制作精美巧夺天工的却为瓶花和盆花:它大都是十八学士、鸡爪菊、玫瑰、白莲、水仙、红梅等花种,制得神乎其技,令人真伪莫辨。相传该巷最初开设花店的是一个名叫柯乞的人。后来,因风俗改变,妇女头插花逐渐减少,过年花亦销路不旺。

    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左侧(承天巷对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现在许多人把它统称为“花巷”。
    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南门曰“崇阳”(曾改禄蒸),此巷在其西侧。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泉州城池不断扩大,这里遂成市井中心。
这条名闻遐迩的古街巷,任凭岁月的流失,王朝的更替,它依然存在。巷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周边有唐代的崇阳门(南鼓楼),宋代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在此建真济亭,吴真人的女弟子———鄞仙姑的仙姑宫,明弘治已末进士、官至南户部右侍郎顾珀的府第、五代晋江留从效的郡园———留府埕、明代黄徽孕的太仆埕、清代许盛之许厝埕、湖广按察使丁炜的丁厝埕、明代黄凤翔之子兄弟进士的黄门埕、蒋德璟府第———关刀埕及新开马路———新路埕,史称“真济七埕”。
    它们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年代。由于城市的变迁及人世的兴衰,它们大部分已成陈迹,但是富有神秘和迷信色彩的传说和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至今还广泛流传下来。

唐宋时期,泉州刺桐港已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海外商人远涉重洋来到泉州从事商贸活动。当时泉州郡城范围不大,只有城门四座,政府又规定,外夷人居住或通商贸易只能在城外。那时,南门(崇阳门)西并无花巷之名。倒是有一市曹,地点在今西街会通巷南端一带,此地至今仍有一座市曹宫供奉观音,人称市曹妈,其实是过去的圆通巷。
斯时的市曹是官方设置的,是郡城低级士民聚居的地方,商贾云集于此,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衣摊鞋店、菜市客栈、名点小吃、说唱讲古、书摊、赌摊、卖卜解梦、茶馆酒肆等比比皆是。南宋时一浙江人来此开“龙家”木梳店,远近闻名,斯时有“泉州的木梳、福州的虱篦”之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当时汴京的繁华,泉州市曹一带也可以与之媲美。过去戏剧中,有县官在案桌上拍响惊堂木,大喊:把××押去市曹斩首!说明古代这里还是杀人的地方。
元代,泉州郡城继续向南扩大,但仍遵宋例,与外国买卖均在城外进行,泉州府志记载:元代“地城要地,莫盛城南关(德济门)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政府严禁在城内从事商贸,崇阳门上有人卓望,下有重兵把守,西侧有官屋,供屯驻军兵居住,他们大部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信奉伊斯兰教,时人就把他们驻扎的地方的小巷叫“蒙古巷”,这是花巷最早的巷名。
    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政策,把南宋的遗民列为最下等的人———南人。对南人控制极严。为了防止南人反抗,三户人家只能使用一把菜刀并且要供养一名元兵。民族压迫造成江南一带大规模农民起义———红巾起义。统治中原近100年的元政权灭亡了。
    由于元政府对开科取士不重视,泉州士子许多人弃学从商,这是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发达一跃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原因之一。
    元明鼎革后,人们出于民族隔阂和报复心理,此巷不再叫“蒙古巷”,而用闽南语的谐音叫“梦米果巷”又俗称“卖米果巷”,并就巷名编出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
    早时,泉州一知府在睡梦中,梦见他走进一小巷,又进入一老妪家,见她厅堂的桌上放些碗糕在祭祀,知府这时肚子已饿了,就把它吃光,然后回衙署办公,一觉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醒后,梦中情景历历在目,于是知府就微服私访,来到梦中的小巷,进入一家民宅,见到的与梦中情景一样,他所吃的碗糕,原来是祭祀她儿子的,经询问,得知老妪的儿子忌辰刚好是他出生之日。知府认为自己是老妪的儿子再来投胎,于是孝思之心油然而生,知府念其孤寡,日后不断在经济上接济她,直到老妪寿终。
    不管此巷是叫“梦米果”或“卖米果”,“蒙古巷”才是它的正名。
    清末民初,泉州扎花手工艺渐渐在此落户,他们以卖熟花为主,供市民婚丧喜庆。
    泉州妇女发式是束发成“髻”,发髻用簪插固定在脑后,髻上有戴花的传统。鲜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而熟花(即人造花)经久耐用,颜色鲜艳,使用方便,深得妇女尝识。
    泉州人过大年时,需用“三牲”、“米果盒”及各种食物来祭祀祖先,在祭品插上春枝、银枝,“春”字在闽南语中是“剩”,意思是“年年有余”,银枝是象征来年能发财致富。遇上婚丧喜庆,妇女的头上也都有戴花的习惯,以示吉祥。因此泉州传统的扎花手工长盛不衰。
    清末民初,由王阿城开设的万盛扎花店在巷中落户,随之有万源、金凤……1924年南鼓楼拆除,蒙古巷拓宽,巷中扎花店多达40多家,成为卖花专业巷。市民要买花就不约而来,蒙古巷名逐渐被人们淡薄了,“花巷”成为新的巷名只不过100年左右。

    泉州鲤中街道有一条大巷叫做礼让巷,也有人叫它六尺巷,不过民间说话走样,就变成马娘巷。  

  范寿春:在离现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年间,这个地方有姓林和姓唐的两个世家,几代以来他们都是邻居,房子紧贴着房子,中间没有巷子。

  后来林姓人家有人在朝中当官,官至京城御史;而唐姓人家也有人在地方为官,任指挥使。两户人家可以说势力相当。

  主持人:一当上官,就要大兴土木了吧。

  范寿春:是啊。林家的掌家林大舍想建花园,而唐家唐少爷却要建豪宅。双方都要在房子的交界处筑墙,为这堵墙,两家争得寸土不让,于是闹上了官司。

  一家在朝当官,声势显赫,另一家地方势力雄厚,相互打官司,这让泉州知府左右为难,两家都不敢得罪。这个案件一直悬而未决,而两家当事人也四处托人走后门,私通关节,就盼打赢这场官司。

  大家猜猜看,这场官司打了多久。三年过去了,案件还没解决,于是林大舍着急了,便派人上京,向林御史讲明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要求京城大官施压,促成泉州知府尽快判决此案。

  林家派的人上京一个月后回来了,带回一封御史老爷的信。林姓人家高兴得像天上掉下一个月亮一样,全家人围成一团看御史爷的信,没想到信上只有一首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亦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主持人:这封信的意思是说,这么远托人写信来找我就为一堵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咱万里长城现今还在,但是谁也看不见当年秦始皇了。

  范寿春:林大舍本来是想靠御史老爷的势力,想不到看了这首诗后就像在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他长吁短叹,满脸忧愁地说,这不是叫咱们让姓唐的三尺地嘛,这场官司打输了,咱林家也太没面子了。

  林家一家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有的说唐家原来也是好邻居,礼让是个好办法;有人则主张即使卖田卖房也要把官司打到底。

  林大舍头脑还算冷静,在心里计算(衡量)完利害得失后说,还是听咱京城御史老爷的话,让他三尺,挑一个好日子动工。

  几天后,林家退出三尺开始动工了。

  主持人:这唐家的人看到这样该怎么办呢?

  范寿春:邻居唐少爷听说林家派人上京,心里忐忑不安,现在却奇怪怎么对方又让出三尺地了。因为按势力来说,还是林姓人家更大。也不知林家要变什么把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唐少爷越想越怀疑,就托人去林家打探虚实。打探的人回来之后,把林御史写的诗的内容,以及林家经过议论,最后决定退让三尺地的经过一五一十全说了。

  唐少爷马上召集全家人商量对策。有人说是咱唐家打赢官司了,有人则认为这是件好事,林家官大度量也大,我们不能乱来。第二天,唐少爷赶快禀告唐老爷。唐老爷听完之后严肃地说,人家在京城做官的就是见识多,胸怀宽广,这退让三尺地的事传出去,邻居们都会称赞林家做得对,有度量。接着唐老爷也很严厉地说:“咱唐家输人不输阵,同样退让三尺地。”

   后来,唐家也一样退让三尺,动工建宅。这样,两家就让出六尺地变成一条六尺巷了。打三年官司,寸土必争没了结。而今大家都礼让三尺,用咱今天的话讲,是风格高道德好。这样,两家依然世世代代是好邻居,而这条巷也因此得名“礼让巷”。礼是礼貌的礼,让是相让的让。

  主持人:咱闽南有一句俗语:万银难买好厝边(邻居)。的确,邻里之间相互理解、相互礼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好了,礼让巷的故事就说到这里。 

金鱼巷的来历:    据查金鱼巷的来历与南安谢氏金鱼派的迁徙及来历有关:
     1、据《谢氏族谱旧序》载"入闽八大家而谢氏居一粤稽御史大夫鸗公(申伯56世)服官于闽,四傅至曾孙微公仕,宋为金紫公禄大夫,宠遇恩泽,赐第清源而谢氏于泉始盛......

    2、据《东门谢氏族谱》载"溯我祖自唐八姓自光州入闽,吾宗子姓均属一派,而晋之金鱼与南之东门派始于鸗公六世祖,至七世祖兄弟有三……

    3、自鸗公入闽后,其七世子有三,长讳帮宁,官荆州知府,裔不详;次讳帮基,官至尚书知禄大夫,为东门派之祖;三讳帮哲,官承事郎,为鲤城金鱼派及洪濑后库之祖。

   4、宋朝韬公因赐第清源金鱼巷,故其子弟有 “金鱼世弟”之美誉。后一宗支由金鱼巷迁至漳浦......

 泉州从唐朝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在现在的地址建城以来,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宋以后,泉州是我国海外交通的要地,以“刺桐港”之名著称于世界。泉州的经济、文化素称发达,历史人物辈出,旅外华侨众多,并且是台湾人民的“祖家”之一。由于以上原因,泉州的城乡地名,就显得繁杂多样,充分带有历史痕迹。有人把带有数学的新老泉州地名,选例按序排列,就有: “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古代泉州的文人,还在大量的泉州地名中,选凑成联对。有一对把八个二字的地名凑的对联,写来很有文采,此联为: “龙会龙宫,通天紫云”,对“凤登凤阁,甲第仁风”,颇堪传诵。
泉州市还保存了唐代以来的古街巷名。例如“州顶”是唐代地名,那里是唐代州衙所在地。“舶司库巷”(今讹为白司库巷)是宋代地名,那里是市舶司的仓库。“棋盘园”是元代地名,那里是当时著名的海关长官蒲寿庚的花园。“都督第”是明代地名,那里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府第。“洪衙埕”是清代地名,那里是洪承畴的居宅。此类古代流传至今的地名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把泉州地名考据一下,得名的原因约有下列五种:?

一、因人得名。例如上述的“都督第”、“洪衙埕”。?


二、因官衙或公共建筑得名。例如“州顶”、“开元口(开元寺前面)”。
三、因作坊、市场、仓库等经济场所得名。例如“舶司库巷”、“聚宝街”(宋元时代泉州舶来品的高级市场)”、“打锡巷”、“花巷”、“芋埔”、“打线埔”。
四、因方位或地貌得名。例如“东街”、“龙头山”、“水尾流巷(今讹为水尾楼)”、“小泉涧巷”、“纱帽石”。
五、因纪念某人、某事得名,例如“一峰书”是纪念明代状元罗伦(字一峰)来泉讲学的。“生韩”是纪念北宋名相韩琦在其地出生的。“打钅仓坊”是纪念清初郑成功带兵围攻泉州,从城外开炮打进城里,打伤一座石牌坊。其他为“忠义巷”、“同人书舍巷”等也属此类。
但是,有的地名也同时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得名原因。“一峰书”即纪念罗一峰的讲学,又因其他有个“一峰书院”(今泉州一中)而得名的。?
    千百年来泉州地名的变革也是很复杂的。因历代的基层行政单位的用词及命名不同,有改朝换代之际,地名的变化就较大。有的新生,有的消失,有的沿用,情况不一。一般来说,官方命名的地名,生命力较弱,而民间约定俗成的地名,生命力就较强。泉州街巷名称的发生与变化,分述如下:?
一、地名的产生。在封建的社会中,大街小巷的名称都不是官方命名,官方只对基层行政单位加以命名。由官方命名的都是书面语言,与民间约定的地名,读音和写字都有差别的。一条新街道的出现,必须命名,以资志别,这是地名的产生原因。泉州近代大街由官方命名的第一条是“万寿路”,那是新拆的马路。?
二、地名的消失。街巷被堵废,其名就消失;新名代替了,旧名就消失,这就是地名消失的原因。但这样消失的过程应是自然的。比如“五塔巷”因工厂建设需要,民居迁建,五个宋代石塔移入开元寺。巷已不存,其名自失,群众没意见。可是,“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却在一夜之间以革命的词藻加在原街名之上,而强行使原地名消失,群众是不卖账的,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有八百年历史的“顺济桥(新桥)”,被强行改为“红星桥”,改由你改,叫还是由我叫,群众仍然叫它“新桥”。?
三、地名的取代。泉州的古老街道,也有各自的沿革史,新名取代旧名之类甚多,但这种取代并不靠行政命令,而是在那条街巷后来发生新的有意义的事,经过一定的过程群众接受了才被取代的。例如开元寺东畔的一条小巷,最早叫“奇士”(后被讹为“奇仕”),北宋时因巷口立了一座写“奇士”两字的牌坊而得名。“奇士坊”是表彰当时的才子刘昌言的。南宋东西塔易建巍峨的石塔后,此巷便称“东塔巷”与西塔边另一条“西塔巷”相对。明代泉州出了一个状元庄际昌,庄为巷中一座庙宇题了“雁塔锤灵”的匾额,希望泉州能再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此巷从此被称“台魁巷”。清初巷内有一家姓蔡的药膏很灵效,以白塔为商标,于是又叫此巷为“白塔巷”。“台魁”与泉州方言“癙(杀)鸡”相近,群众又叫“癙鸡巷”。这样地名的取代来,取代去,最有生命力还是“癙鸡巷”,但其名太俗,“台魁”较雅,所以一向在书写上便取此名,口头上则呼为“癙鸡”了。?
四、地名的音讹。“台魁”呼为“癙鸡”,是音讹,泉州还有不少街名属于此类。有的由雅变俗,有的由俗变雅,但都语音相近或相同。比如“究史港”被俗为“狗屎巷”、“隐居桥”俗为“隐龟(驼背之意)桥”这是由雅而俗。“摸奶巷”(意为摸抚乳房)太粗鄙,那就雅为“梦麟巷”了。?
五、地名的移位。有些以公共建筑物命名的街巷,后来该建筑迁移地点,巷名随着移位。泉州有条“金刚巷”,因巷口有座小小的金刚菩萨庙而得名。后来小庙移到隔旁另一条无名小巷去,无名巷即叫“金刚巷”,而原来的“金刚巷”便另称新名叫“惠存巷”(因巷内另有一所“惠存宫”)了。?
六、地名的义转。取代和音讹,都形成字面上的地名意义的转移。“台魁”与“癙鸡”,“摸奶”与“梦麟”,音讹相应也义转了。若不加考证,有时令人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总之,泉州的地名不少,带有历史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以及民族的、海外交通等方面的烙印,应该认真对待。地名也可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面貌,所以,做好地名普查,地名核对等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努力做好。特别泉州旅外华侨众多,国际信件频繁,地名工作做得好,海外华侨便有 “家书抵万金”之感,也是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千年连理巷,千年“生韩宫”,千年“生韩石”—— 泉州有条千年情人巷   
  早报讯(记者朱彩云)“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2月14日情人节将至,你可知道,泉州宋朝年间留下一条千年情人巷,缘起于花开并蒂喜结连理。
  现在,泉州的千年连理巷在哪里? 
  昨日,记者采访了泉州史学界吴幼雄先生。
  据吴幼雄先生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泉州那条宋朝年间流传下来的名巷——连理巷还在。巷的一边是空地,一边有不多的几户人家。不远有一“尖厝山”,长满了龙舌兰。
  连理巷的位置,就在如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大门通往位于县后街后门的这一条道上。多少人走在这一条道上,却不知道这里曾经是连理巷的所在。当年巷口曾有一“生韩宫”。
  二院大门边上的一块碑石刻着“韩琦出生地”,为泉州市文管会于1984年立,据介绍,这正是过去生韩宫所在处。
  据记者了解,附近这一带还知晓连理巷的,也只是身在连理,不知“连理”。
  泉州邮政部门的李先生说,在他印象中,很久以前连理巷似乎曾还有2户人家,为连理巷2号和4号。另有一位知情的妇女告诉记者,她是王家媳妇,她家门牌号曾是连理巷4号,他们是最后一户离开的。过去古厝有数百年历史,面积很大,大约2001年拆除。她说,原来的连理巷从二院大门一直通到现在的二院后门。
  如今,泉州千年连理巷的方位,只停留在了少数人的记忆中。

生韩石上留血污  连理枝开并蒂花,生韩石上留血污。连理巷有着感人的故事。
  据熟悉泉州地理的老先生们介绍,宋时,泉州知府韩国华的府第就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处,附近还曾发现一口古水井以及宋砖,被疑是韩家府第内的。
  当年,韩国华没有生儿子,心里焦虑。梦中见攀枝花开,随后夫人令连理送了一连理枝并蒂花过来。韩大人不由心里顿悟,这是不是应在一个名叫连理的丫头身上,她将为韩家传下子嗣?连理眉清目秀,韩国华早已钟情于她,而由于韩国华为民做了不少好事,连理并不嫌弃他已年老,两人竟“私通连理”,以至珠胎暗结。
  由于连理仪态端庄、姿容秀丽,韩大人对她甚至是喜欢,两人私下有了感情。可惜,大老婆执意不肯韩大人纳妾,并有心加害于连理。连理受孕肚子大了起来,临分娩时,她连夜从府第后门逃出,走不远,感到肚中阵痛交加,就在一块石头上产下了婴儿。
  家住附近的一位林老先生曾回忆,他以前看到的连理巷,是一条略倾斜的土路,巷口一个小宫里,里面有一块石头,是连理生韩琦石头。这块石头连在土里,有一米长,由于当年浸了血污,深深渍了进去,石头表面是红色的,用水洗它,则越洗越红。后来宫拆了,生韩石也就被移到了开元寺里面去了。后来,老先生还特意跑到开元寺里面去看那块生韩石,可是里面的人告诉他,石头没什么用了,因为失去了血色。

七里庵认母   连理生下一男婴后,写下遗书后欲投水自尽,被泉州东岳山七里庵尼姑相救,并在庵里削发为尼。老管家追寻到婴儿和血书,并追踪到连理下落,但有意为她隐瞒,只是将婴儿抱回府中,韩知府夫妇喜老年得子,都尽心抚养,并取名为韩琦。


  长大的韩琦赴考前经过庵里点香休息,荣归回乡时又经过此庵,正落大雨,在老仆的点化下,韩琦在庵中认生母连理。
  据了解,韩琦功勋煊赫,为三朝辅相,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韩琦是光彩夺目的一颗巨星。而子贵母荣,人们出于对连理的同情以及其尊为一代宰相生母,就把她生韩琦的巷子名之为“连理巷”。巷口那个韩琦出生的小庙也名“生韩宫”。明代名书法家张瑞图并大书“生韩古地”匾额,悬于宫门之上。韩琦虽然不是泉州人,但他出生在泉州,他那不寻常的经历及有关他的传说,在泉州也历久不衰。 
  记者来到泉州华侨大学附近,找到了七里庵。泉州海交馆考古部刘志成先生说,七里庵不止有连理母子的故事,还流传着一老翁与少女的爱情故事,而这些,都是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
文史界:名巷消失实为憾
  千年的连理巷、千年的“生韩宫”、千年的“生韩石”,如果不曾消失,如果让更多的年青一代知道泉州连理巷的故事,该多好。
  与韩国华、韩琦父子相关的一些文物还珍藏在泉州,然而,连理巷已无存。一些文史界老先生如吴幼雄、龚书群等人,对连理巷的消失表示万分的痛惜。
  据悉,由于故事生动,连理的故事在海外相当出名.#

    西街井亭巷中段以东,有条约200米长的古巷(包括西段南伸至许厝埕)称古榕巷。相传此巷原有一株千年古榕,树不知毁于何时,但巷名尚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街巷市里”卷中,并无古榕巷名。乾隆初,此巷乃称“后街”,光绪年间,包括旧馆驿在内,才合称古榕里。
  古榕巷文化积淀深厚,人物景观众多。有衙门遗址、明宣德间巨富李育俊宅院、清嘉庆翰林许邦光府第、“天旌孝子”祠、龚氏宗祠、诸葛丞相祠、粘氏宗祠。有道教宫观———古榕宫,以及近代从商致富后置建的一系列大厝。一些史迹由于年代久远,已成遗址,为了不使尘蒙,现在重点给予介绍。
  古榕宫  古榕宫位于古榕巷西段,坐西朝东。二进三开间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晋江县志(道光版)的“街巷市厘”卷,虽无古榕巷名,但城池图中却标有古榕宫的位置,说明是后人以该宫名命此巷。
  宫前有条沟渠,沟上铺设石板扩为宫埕。旧馆驿至开元口诸水皆流经于此,然后向南直至古树下,注入新门濠沟。沟水常流,清澈见底,妇女在此洗衣服,大热天孩童光着身体在沟中嬉水,不时还能抓到鱼虾。
  宫埕对面一堵照墙,正中一堵约6平方米,用红陶砖组雕一只麟,镶嵌在粉壁上,麒麟龙首牛尾,麟射偶蹄,作步云回首盼状。左右两小堵各嵌砖雕组并的灵芝、小鹿、牡丹、仙桃树,树上一只小猴欲摘仙桃,形象逼真,活泼可爱,路过的小孩都喜欢去摸弄它几下。
  照墙与府城隍庙相比,规模小之,颜色单一。虽稍逊色,但在泉州的宫观中,已无他处。上世纪60年代初,在拓宽消防通道时被毁。
  古榕宫的宫门上悬挂“古榕境地”匾,宫门与正殿中间是天井,两翼配有通廊。正殿为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殿中神龛里供奉赵公明(即赵天君)作为古榕境主。
  传说上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九个,都在青城山(今四川省内)变成鬼,只有一个变成人,这就是赵公明。他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虐,祛病消灾。唐朝皇帝嘉奖他神勇,谥赠元帅封号,此后人们称他赵公元帅(也称赵天君)。民间又称他是五路财神之一,认为他是玉皇御封的财神,纳福降祥,买卖求财是他的专司之职。宋元时期泉州为东方贸易大港,商贾云集,能否发家致富,神明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赵公元帅神通广大,泉人对他顶礼膜拜。解放初期,泉州奉祀赵公元帅的宫观不下10座。
  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五相传是赵公诞辰,里人准备好仪仗,锣鼓吹,用八抬大轿把他请出来巡狩境铺,善男信女各自在家门口设诞桌,迎神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象峰镇办公地点曾设在古榕宫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泉州抗日大刀队队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清道队进驻,上世纪50年代初,清道队改称“泉州环卫处”,迁往通政巷新址。该宫由于年久失修,1958年已濒临倒塌,后被夷为平地,盖起市林业局公寓,庙宇没了,遗址尚在。#

    在清代咸丰年间,因巷中建有一座镇抚司而得名“镇抚巷”,该巷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镇抚司宫内所奉祀的神是9尊佛爷。为首的一尊是为人正直的忠臣狱官,名叫颜贤。
  传说他在看管狱中犯人时,对那些大奸大恶、民愤极大的犯人,总是铁面无私、严加看管;而对那些含冤受屈的犯人,总是施予仁慈,还为他们的冤情鸣不平。一年年终将近,他把狱中犯人的资料查阅一遍,发现有8个人确实是含冤受屈而进监狱的。当年除夕之夜,他心血来潮,把这8个人叫出来,一一再审问一番之后,就私自放他们回家过年。临走前一再吩咐他们天亮鸡啼前一定要返回监狱。可这8个犯人由于含冤受屈而进监狱,回家后自然免不了与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个团圆年,并把自己的冤情诉说一遍,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8个人才陆续返回狱中。这一下可就闹出了大麻烦,8个人在家过年的事被仇家得知,并立即报官。这样,颜贤也被捕入狱,并与那8个人一起,遭到审讯和严刑拷打,结果9个人都被活活打死。
  后人感念颜贤,遂建镇抚司宫,宫内立9尊佛爷雕像加以奉祀。现宫虽已废弃,但人们习称的巷名却一直被沿用下来。

镇抚司巷在新街,谯楼右畔。明初泉州府署在今体育场,此处为泉州府狱。因有一段狱官颜贤除夕纵囚的感人故事,后人建宫并塑像纪念,号镇抚司宫,所以该地便函名为镇抚司巷。故事发生于明洪武初,狱官颜贤(秀才,高安人),性仁慈,在任屡以平反冤狱,力救兴化卓六秀等八人于死刑,为上司所不满。值某年除夕,颜贤悯狱囚受苦,于半夜私纵之归,约其元晨自动返狱。但事漏,为知府所闻,立下令点犯,贤遂以私纵囚犯罪,被杖击狱身死,越晨,诸囚闻讯急至,见状大恸,其间八人,竟以身殉。后人感其德,建宫塑像奉祀,并附八囚像于左右。宫有联二,刻于石柱上,其一:“镇定费精神纵囚不为身名市”;“抚循关性情,泣罪居然父母心”。其二:“想当年体可见之民情,除夕归家,只以孚诚相感格”;“到今日垂不朽于史册,云山奠位,依然镇抚众生灵”。

  “探花”、“进士”、“大司马”这些古迹是让黄宗汉故居乃至让镇抚巷更加熠熠生辉的因素。泉州城曾经有很多这样的历史文物,可惜最终不存。黄永经老人告诉记者,大司马这块石碑,也是当年他花了500元从民间买回来的。当时它正流落在东湖的一户人家中,随意地摆在制作泔水的作坊里。“黄家的很多古董都是在‘文革’中流失的,包括唐寅和徐悲鸿的真迹,足足有14板车之多,现在剩下来的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这是第二次造访黄家的古厝,《闽南周末》曾经做过“寻访泉州古园林”的系列报道,就已经来过此地。主人家甚至还记得记者的名字,于是,聊起天来倒更显亲切。
  正门上,“读书”、“积德”祖训依旧鲜明,正堂里,字画悬壁,风格古朴,黄永说,家里的布置多少年来几乎都没有改变过。黄家自祖上起便是个名望之族,自乾隆九年黄耀彬武士中举之后,家族登科之人一路花开,蝉联不绝。特别显赫的有清代两广总督黄宗汉、清代刑部主事黄贻楫。现当代则出了黄松、黄永等著名的艺术家。
  黄家现存的古厝并不算大,因为墙体高深,屋内的光线不太好。穿过几进厢房,眼前豁然开朗,一扇敞开的大门外面,阳光、假山、绿树一并地入眼而来,这就是黄家保存了数代的私家园林了。
  黄家花园占地不大,但是建构之精雅令人叹为观止。假山及小池安置在天井的东南角,由于此处地下水面甚浅,距地面不及一尺,且通八卦沟,因此该池从未干涸。池子虽小,但周长曲折,并且有石栏相护,高低回绕。假山从池底耸立,沿着东、西两墙,若即若离。主体叠向采用“顶天临水”,一峰独秀,略呈石笋状。而东、南二墙下的假山石多贴壁,气魄亦不凡。小池的西边种着月桂,还有些许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总之,是个香溢四季之处。
  池西的曲栏之内,有一丛小石笋,参差四五块瘦石,造型极其优美。而池上的小石拱桥横在水岸与“山麓”之间,精小可爱,让人恨不能立刻生成小人国的一员,到当中去走上一走。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季云,号寿辰,泉州城内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翌年联捷进士,官至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是清末一位主战爱国官员。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他出任两广总督,驻惠州,给事中苏廷魁,设立团练总局,时称“一督三绅团”,锐意收复广州。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他因有碍于和局被调任四川总督。咸丰十年(1860年),他在京任吏部侍郎时,与载垣等八大臣交往甚密,共商救亡之策,又力阻逃亡热河的帝妃还京。翌年,咸丰死后,慈禧太后主政,八大臣被杀,他亦被革职,宣布永不叙用,同治三年(1864年)客死于上海。

  奎霞巷为什么叫做奎霞巷,似乎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奎霞巷有一个更为泉州本地人所熟知的名:高丽巷,这高丽巷的由来倒是有一说。曾经有学者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时指出,古代泉州似乎都与古代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和高丽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渊源,有关新罗参、新罗松、新罗葛、高丽菜等,都是通过相互交往所引进的植物。而泉州高丽巷、南安县十三都的高丽厝、永春县七都的高丽村等等,就其名称而言似乎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南岳后街在中山南路亭前街的后面,该街旧称南岳辅,为通往南门的要道,商业繁盛。自从马路开辟,市场更易,此处遂在街后,故名后街。这街以南岳衡山得名;因旧泉城以其山川形势,有了小五岳:即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北岳泉山,南岳衡山,中岳云山。山上各有庙祀岳神,今庙仍在。

贤相里在西门门街五塔巷内,为明大学士李九我相府遗址。李在职勤政爱民,老来家居廉洁自守,人以贤相称之,故有此名。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城新门外浮桥人。明隆庆解元,万历会元,及第第二人,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相传一天神宗皇帝问他:“你为国辛劳,今位至相国,我拟赐你在家乡建一相府,需地多大?”李急跪谢道:“臣家泉州浮桥,屋前面街后至溪,臣居已足,不敢再建。”帝使人到泉查访,原是一座既破漏又狭小的古屋。帝称其廉,益加敬爱。及他年七十余岁,退休归家,临行,帝御赐马鞭一枝,教以抽马三鞭,圈地为界,在泉建座相府,以娱晚年。李归后,即在此地,轻轻的把御鞭三打,马走不远,即建相府。大学士张瑞图为书“贤相府”三字,额于里前。
蔡巷蔡巷在东街,巷为东华街和东门街分界处,糸宋神宗时宰相蔡确宅第遗址,故名。传确第遗址范围甚大,在巷头陈姓宅中,尚有其遗井一口,井已无水,惟栖有蝙蝠。井内有圆拱门,门有虎头环,现为瓦土塞满。按蔡确字持正,神宗元丰五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在朝排斥异己,权柄倾一时,至哲宗元祐间夺职,新州安置,死于贬所。曾井巷
曾井巷在开元街感坊巷内左畔一小巷,为宋状元曾从龙故宅遗址。后宅废为菜园,惟一井仍存,故名。该井盘为二孔,颇深,井后墙垛,立有长方形石一块,刻“状元井”三大字,字骨遒劲。按曾从龙字居锡,宁宗庆元已未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归授资政殿大学士。史称他有“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宋时泉州市仕官之盛,以曾家为最,其在龙头山祠堂有联二:其一“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其二“事宋主七八宗为公为将为相,祀乡贤十六位立德立言立功。”

上帝宫巷    上帝宫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的中心地带,北至新门街支路,南至水沟巷与马坂巷交界处(三岔路口)。该巷巷口原有一座上帝宫,供奉玉皇大帝,遂称上帝宫巷。
   上帝宫所奉祀的神?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俗称“天公”,为道教最高神明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三清(“三清”为道教最高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下)。
 我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所崇拜之最高神为“天帝”、“上帝”。东汉末期以后,“天”由原来较为抽象、概念化被进一步神化与人格化。道书《玉皇经》云:玉帝本太古时光严妙乐国王子,后来舍弃王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普化群生。历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又经亿劫,是为玉皇大帝,总管三界(天界、地界、水界)、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及上方、下方)、四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即轮回六道:天道、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成为至高无上、至尊无比之天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帝王有祀昊天上帝于园丘。民间中之玉皇大帝信仰极为普遍,不论在汉族或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深受崇拜。
   道教是魏晋时期传入泉州的。历史上,泉州建有上百座道教宫观。
   在新门街支路所建的上帝宫,系建于清代末期,后所形成的巷就被人们习称为上帝宫巷。现宫虽不存在,但巷名却一直被沿用下来。米仓巷和广平仓    米仓巷很短,门牌号也就二十几号。相连的是广平仓,因此地曾经是泉州政府的粮仓所在,号“广平”,所以叫广平仓。总之这一带曾经是大米的买卖和囤积地。

青龙巷     “青龙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南起港仔lj}乞,北至横街。全长235米,宽5.5米。因该巷原有一座青龙宫,遂称为“青龙巷”。“青龙巷”别称“新巷”。
青龙宫内所奉祀的神祗是保生大帝。泉州人称保生大帝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人名奉(音滔,从大从十),字华基,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乃北宋时闽南一带名医,具有济世救人医风,四处行医,活人无数,被誉为神医。相传吴真人曾治愈宋仁宗母后乳疾,明代,其再传弟子又治好永乐皇后乳疾,故宋明之际吴真人的封号有真人、侯、公、真君、大帝。如今,闽台各地对吴真人的崇拜极为普遍,吴“医神”与“海神”妈祖并尊为“海峡保护神",在台湾奉祀吴“医神”的庙宇有1 6 O多座,泉州青龙宫是闽台亲密关系的具体见证。
    “青龙巷’’因青龙宫而得名,该巷地处泉州古城区城南保护片区里,是泉州市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它形成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泉州古“刺桐港"顶盛时期而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

大城隍口巷    大城隍口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北部,从模范巷至广平仓巷。因明、清时该路段有一座府城隍庙,庙址坐北向南,路段正对庙口,故名。
大城隍庙又称“泉州府城隍庙”,主要是奉祀“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秩二品。旧在治东萼辉铺。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侍郎赵涯建,初名明烈王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改为泉州府城隍庙。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移建今所,并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农历),府官必须亲临或派人祭拜城隍。明清屡有修建。该庙规模颇为宏大,有殿三座,庙门面宽三间,歇山重檐式;前殿硬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中殿重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六间;内槽减柱四间,构造与开元寺大雄宝殿相同;中殿柱顶斗拱,柱头与朴栌顶刻仰盆地莲花,斗拱跳出部分有精美别致的伎乐飞天群。殿中木雕神龛,后殿硬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祀城隍神父母。庙前照墙为五彩琉璃瓦嵌成的麒麟壁,为清代所造,有一定艺术价值。麒麟壁现移于开元寺内的西塔东边。
   府城隍庙现只存后殿,其余拆建为小学,但所形成的“大城隍口巷”的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

祖师巷    祖师巷位于泉州古城区中部,在百源路北侧,百源路与后城街的交界处,从后城街通往涂门街,直对涂门街南侧的吴氏祠堂(即东观西台)。因该巷有一祖师宫,就习称为“祖师巷”,别称“祖师公巷”。
 该巷虽窄又不长,可其名称来历还是很有趣的。据传,明太祖时,钦天监奏说,夜观天象,闽南一带特别是泉州府城有王气出现。太祖就令江夏侯周德兴南巡闽南各地,暗令其查察,凡有可能孕育天子的风水宝地,均应予破坏,断其龙脉,以杜患。当周德兴来到泉州古城时,查到吴氏祠堂(今涂门街中段的东观西台)有天子的灵气。他就令部下特地开辟一条小巷,直对吴氏祠堂,后巷头建一宫即祖师公宫。宫后侧建一烧金纸的炉,给民众烧金纸,说是发统打风,风水必破。不意反成了“飞凤朝天”,使吴氏祠堂出了好几位朝廷大官。
   泉州后城街祖师巷口的祖师宫所奉祀之神,人们俗称“祖师公”,有云其神为安溪清水祖师,或传为漳州三坪祖师。但多数认为是杨家将中之杨五郎(俗呼杨五使)。相传杨五郎出家五台山为僧,曾助杨六郎大破天门阵,早期该宫神龛前横彩上有“崇正大禅师”字样,“崇正大禅师”是杨五郎出家为僧的僧号。泉州后城街祖师巷里的祖师公宫所奉祀的神?应该是杨五郎祖师。
由于祖师非常灵验,因此信奉的人很多。泉州古城的居民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农历),很多人吃过晚饭后都要到祖师公宫来“听香”。所谓的“听香”,就是在祖师公神像前的香炉点上三根香,把新年所要卜测的运气(如做生意、命运、前程、财运等等)告诉祖师公。再点燃一支香拿在手上,走到公路旁的僻静处,听过路人所讲的第一句话,而后到祖师公像前卜算,来预测这一年的运气如何。
   而今的祖师巷在泉州市区旧城改造时,通往涂门街的路已被新盖的建筑物堵住,但祖师公宫的庙宇和宫后侧烧金纸的炉依然存在,逢年过节还有许多人到此敬香烧金。

东边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从桂坛巷(伯府埕巷路段)至通天巷接菜巷(现改名为广灵路),是桂坛巷(伯府埕巷)、凤池巷通往东街的主要交通要道。该巷位于明末南安伯———郑芝龙府第的东边,故名东边巷。郑芝龙府第东边所形成的巷,就称为东边巷;府第西边所形成的巷,就称为西边巷,并一直沿用下来。

台魁巷  台魁巷位于泉州旧城区西街开元寺东边,从西街边向北至大寺后路口,地处泉州市旧城区开元寺保护片区内。明代泉州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雁塔钟灵”的匾额,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因此得名“台魁巷”。因该巷原有一座奇仕宫,又名奇仕巷;又因该巷处在开元寺东塔边,别称东塔巷;该巷另一别称为白塔巷。
  说起台魁巷,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教子故事。
  闽南有句俗语“宠儿宰瓜”,意为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儿子,以至引来杀身之祸。据传从前在泉州旧城区西街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是个种瓜能手,中年方得一子,真是喜从天降。一家人自是非常的疼爱,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孩一天天地长大了。由于父母过分地疼爱,他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不爱读书的不良习惯,终日游荡。
过去泉州人有个习俗,就是逢红白喜事、普度、上梁等大事时,都要宴请亲朋和邻居。瓜农每次赴宴时,总是把小孩带去。但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后,瓜农再带着他赴宴,就有点难为情。可每次都被他又哭又闹得没有办法,只好勉强地带他去。一天,一个亲戚搬新房,请瓜农赴宴,恰好小孩不在家,他就自己去了。回来时已是傍晚,他顺便到自己的瓜地看看,结果看到一颗已成熟的瓜,便随手割了带回家。由于在亲戚家赴宴时多喝了点酒,所以瓜农回家后,也没点灯,抱着瓜直接上床睡觉了。
  当晚夜阑人静的时候,在瓜农朝头的那边,突然响起“喇”的一声,接着一个黑影便从他的房间快速地溜了出去。瓜农从梦中惊醒,燃蜡一照,只见一把雪亮的利刀深深地插在他头旁的瓜上。他见此状,知是有人要谋害他,但又想不出何人为何要害他。后来,瓜农一连数日不见儿子的踪影,才恍然大悟那夜之事,原来是自己的逆子所为。他一方面痛心生此逆子,懊悔自己种瓜有能却教子无方,另一方面又庆幸自己那天割了一瓜才不致丧命。
  却说瓜农的儿子自从误认为杀死父亲之后,再也不敢回家了,便到处流浪。正在他流落无依之际,恰遇一将军出榜招兵,遂投身行伍,随兵出征去了。不出几年工夫,他竟屡立战功,被荐升至提督。他就任后,忆起儿时之事,不觉痛心自责,要回泉州老家到他父亲坟前请罪。谁知提督回到家一看,见他父亲还健在人间,不由悲喜交加,跪在父亲跟前,哭着向父亲谢罪。其父在众人的劝说下,原谅了儿子的罪过,同时也自责不该对小孩过分地溺爱。父子终于团圆,各述起过去的事情。提督随即在他原来所住的地方兴建府第,并尽心尽力地孝敬二位老人至他们去世。
  因“宰”字闽南方言与“台”同音,“宰瓜”遂成“台瓜”,人们便称那条巷为“台瓜巷”,后谐音为“台魁巷”。台魁(瓜)巷这个地名因此广泛流传开来,沿用至今。拜袍巷(排铺街)    拜袍巷在今天祥街,民间谐音称为排铺街,街有明六安王氏指挥衙遗址。附近有巷叫待礼巷,泉州官绅,每项朔望,都要到该衙拜御赐龙袍,故有此名。传明朝某时这里有个王某(名不详)因找职业,曾往北京在其亲戚商行寄足。忽一天皇宫失火,黑焰漫天,王正闲散街头,遥见火烟中有人影奔逃不出。他一见大惊,奋不顾身,冲入火内,把他救出,正是当朝天子。王以救驾大礼迂有加,后因久客思归,皇帝御赐龙袍一袭,以示尊荣。王回泉后即在其故宅建了指挥衙,悬龙袍于厅上,直至他死后,其后有才把龙袍奏请还朝。
    排铺街,即拜袍巷,是元末新罗城南部一条商铺遍布的城市主干街道,全长706米。相传宋元时期这里是外国商人排摊售货的场所,故又称“排铺街”。整条街北起南岳宫口与亭前街的交界处,往南为今南岳后街南段(止于灶仔巷口),接义全后街(止于义全宫口),再接寮仔街(止于天后路德济门)。

州顶街在泉州体育场至钟楼一段街道,为开元街与东北街分界处。体育场地址,为古代泉州州治,治之前商业繁荣,故沿称为州顶街。按唐开元六年,拆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同时移泉州州治于此。直至明洪武二年太守常性始迁往东街。在体育场内,旧有拱星楼(亦称太极楼),而街两旁有两仪楼,四周有子城拆后留存的四城楼号四象楼,并辟了八卦沟。现楼均已拆毁,惟八卦沟则疏浚更为通畅。

    五夫人巷位于泉州市古城区西北部,西街北向至文魁巷尾。因早期巷内有一“虎夫人宫”而称虎夫人巷。后来因“虎”与“五”谐音,即称为“五夫人巷”。五夫人巷的名称来历还有一段颇为感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泉州西街有条小巷,巷里住着一户姓鲁的人家,中年方得一子,真是喜从天降,夫妻俩高兴极了。儿子长大后,对二位老人十分孝敬,乡里邻里都称他们有福气。到了儿子成年后,经媒人说合,找了一位姓陶的姑娘为媳妇。这姓陶的姑娘嫁到鲁家后,十分勤劳,又善良贤惠。邻里都称赞两位老人晚年有靠,老夫妻俩整天都是乐呵呵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娶了媳妇不久,害了一场大病,不久便离开人世。二位老人非常悲痛,哭得死去活来。陶媳妇把自己的悲伤压在心里,好言好语地安慰老人,对他们比从前更加孝顺,邻里都称她为“陶孝妇”。
    此后不久,泉州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整个古城人心惶惶。一天晚上,陶孝妇正在睡梦中,突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朦胧中有一只老虎来到她的床前,她便起身骑在老虎背上。老虎带着她跑出家门,沿泉州古城跑了一圈又一圈。过了几天,泉州的瘟疫之患就消除了。原来这是金甲神被陶孝妇的贤惠和孝顺所感动,在暗中助陶孝妇驱除古城之瘟害。
    乡里邻里感念陶孝妇为人贤惠又孝顺,加上有骑虎驱除瘟疫之功德,在她去世后,就在她所居住的巷里建庙雕像加以奉祀,寺庙称为“虎夫人宫”。陶孝妇生前所住的巷,就被称为“虎夫人巷”。后来因“虎”与“五”谐音,因而被讹称为“五夫人巷”,并一直沿用下来。

    奎章巷这个巷名听来似乎比较拗口,它的别名“金砖巷”却为更多的泉州人所熟知。顾名思义,金砖巷的由来和“金砖”有关。传说如今的奎章巷一带,曾经是四川总督苏廷玉的产业,在此地聚居的有钱人也很多,有人曾经用金砖来造房子。后来人们在翻建房屋的时候在地下挖出了不少金砖,“金砖巷”这个名字就由此流传开了。

    巷口是泉西教堂,又称十八文魁巷,位于五夫人巷旁边,在清朝年间,这条巷子出过十八个举人,在十八举人之前出过一位进士。位于巷尾的祠堂里有块进士的牌匾。但因为年久失修祠堂已经没有往昔的辉煌景象。
巷子内有一处名人故居,陈邦镛故居,(在百度的地图上可以找到)这是一所建于清末年间的洋楼,位于泉州西街文魁巷七号。陈邦镛和他的子孙们居住的地方,这座洋楼经历过百年的风雨,却依然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气派。陈邦镛是清末年间十八举人之一,他的祖父便是巷子里最早的那位进士,生前他的祖父留任翰林院。而陈邦镛虽然考取了功名,却选择了经营自己的钱庄。因而在当时的泉州有很多处的豪宅。

传说清朝时期,在关帝庙门口有一青铜大鼎,一天清晨,有一小偷想把那鼎偷了,结果遇到一个卖瓷碗的,那人看见有人要偷鼎,便把瓷碗、瓷汤匙向小头砸去,鼎保住了,可生意全没了。那人就跑去关帝庙那,点根香说:“关帝爷,我为了保护你的鼎,生意都没了。我家的老婆可还在等着我吃饭呢!”就在这时,在鼎里忽然出现了一张老鼠皮,那人一看,一想,这有什么用呢?就把那皮盖在头上,怎知,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老鼠,把皮拿开后,又变成人了。那人心喜,回家把事情告诉老婆。之后每当夜深之时,他就套上老鼠皮,窃人家的财务,几个月下来,也没发生过什么事。一天晚上,他来到了西街那的一户大人家,批上老鼠皮走了进去。走到一个小姐的房间,偷完东西后,忽然转身看了熟睡的小姐,美若天仙。就上去做了不轨之事。就这样一次两次……一天,这人家发现小姐怀孕,心想,这姑娘门都没出过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事?就问小姐,小姐想想说:“每晚好象都有一只老鼠压在我身上。”“怎么可能”女子父亲说到。但也只好相信,便在当晚准备好家丁在门口等“老鼠”。午夜十分,“老鼠”如期而至,大家一听房里有动静,全部都冲了进去,“老鼠”被逮了个正着。那人被绑在了大院,正要接受审判。说时迟,那时快,正当大家一个不注意,那人批上老鼠皮就在院子里窜了起来,最后看到一条阴沟,便钻了进去。但尾巴却被家丁抓住了,就这样你拉我扯的,三下两下就把尾巴给扯断了,此后巷子就叫“老鼠尾”。故事还没完,那老鼠从阴沟钻出来后正想把皮拿下,但忽然有只老鹰从头上飞过,看见一只老鼠便冲上去,叼着飞走了,飞到现华侨大学那的一个孤岛的时候,那人挣扎着把皮扯了下来,老鹰一看老鼠变成人便一吓把那人扔了下来。那人被丢在了孤岛上,心想,我得饿死在这里了。话说回来,他老婆在家等了好久,发现丈夫还没回来,心想,以前晚上出去早上就回来了啊~今天怎么……就这样一天两天,她就跑到关帝庙求关帝爷,在鼎那出现一盆水,关帝爷说,你喝一口水,含在嘴里就能找到你丈夫,但在把水吐翻在这盆之前千万不能张口说话。那人含了水,一直来到那那岛上,看见一人奄奄一息躺在地上。一看真的她的丈夫,那丈夫看见老婆来了也非常高兴,上前说了好多话,但那女人就是不说话,在回来过河时,水自动让出一条路,那人在路上跟老婆说了好多老婆老不回答,他以为老婆生他的气,便给了她一巴掌,谁知水就这样喷了出来,他们两都被水淹死了。

据说,萧望之是汉代的著名儒家之一,为官清正,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又是孝子,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后来萧望之被宦官弘恭、石显诬陷,饮鸠自杀。萧望之冤死后,天子祠祭,并把他作为功臣绘像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萧姓族人后来也把他奉为祖先神来崇拜,建庙以祀。而泉州民间王爷崇拜由来已久,祠庙遍于临江、沿海,祭祀尤为隆重。
祭祀有两个特点:一是献以生羊。二是“放王爷船”。以羊祭祀古礼称为“少宰”之祭,规格甚高。富美宫(为纪念萧望之所建)古有放生公羊的风俗。一说萧望之对母亲非常孝敬,以公羊牵车载母,自己在后面推车;一说羊性温顺,吮吸母乳时必下跪,都是褒扬萧望之孝行。祭羊不杀,放生的公羊,脖颈上挂有牌子,角上刻有记号,白昼外出游逛觅食,夜晚回宫卧于庙下,民间视作“神羊”,没人敢伤害。但是“神羊”外出,吃庄稼、小贩的蔬菜、水果等,任意糟蹋。“神羊”对富美宫的名声有损害,后来主事人便把公羊圈放在栅栏内。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圈放公羊的这个地方叫做羊公巷了. 因为这个"公"是对这些"神羊"的尊称.

胭脂巷     看到这个名字,你想到了什么?烟花之地么?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
    其实胭脂巷的正名应该是燕支巷,元朝时居住着一支由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而迁居泉州的家族,其后人世代安居于此,成为了“苏氏一条街”,因此被称为“苏氏祖闾”(简称“祖闾苏”,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胭脂巷因三口胭脂井而得名。这三口胭脂井分别位于祖闾苏民居的庭口、中落和后院。胭脂井的名字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是这三口井的井水呈粉红色(胭脂色);一是人站在井边,映出的人影呈粉红色;另一种传说则是,三口井的水可以用来制作胭脂。

马路头   “有千年的延陵吴,无千年的陈桂洲。”这是泉州的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说,有势力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这句俗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知道这句俗语的由来,就要先了解买路头的故事。

  买路头是个地名,现名也叫马路头,是因为“马”字和“买”字闽南语很相近而转化的,它的位置在原新门街新门城边,也就是在现在新门吊桥附近靠北这边的一条小路。在宽阔的新门街大路上,为什么会多出一条同样方向的小路呢?原来在清初以前,这里是没有这条小路的,后来是延陵乡吴姓族人买了那里很多民房拆除而辟了这条小路,才出现买路头这个地名。人们要问:当时延陵吴姓族人为什么不走大路而要多此一举呢,原来这里有一则有趣的传说。

  在清朝初,泉州城内有一个著名的算命先生,他姓陈,就是后来飞黄腾达的陈桂洲的父亲。他平时浪迹江湖,替人算命,由于他的口才好,善于用话套出要求算命人的情况,然后用他那套算命的术语,吹得天花乱坠,使那些相信命运的人,听得头头是道。后来,他竟成为一个有名的算命先生。

  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儿子陈桂洲,经过新门外延陵,刚好这里吴姓乡长生下一个儿子,就延请这位算命先生到他家里,为他那个新生的小宝贝算命。当下他把这孩子的生辰日月“八字”说出来给他推算,他就按照算命的那套术语说了一大套,然后沉吟了一会儿,最后又概括性地说:“这孩子的命固然好,但翻算起来,却不及我这个儿子。”他的本意是想借机来夸耀自己儿子的命好,想不到却惹起这位乡长的愤怒。  “胡说,料你一个算命的,能养出什么好儿子。你替人家算命,人家是有钱给你的,你不该抬高自己的儿子来压低别人,这岂不是在侮辱我,拿我来开玩笑吗?”一向很有自尊心的乡长就这样愤怒地和他拌起嘴来。算命先生也不服气,回他几句,于是双方冲突起来,由吵闹而至于打架。

  延陵吴姓在当时南安是个大族,横亘数十里一共有13乡都是吴姓。这回乡长和那个算命先生计较,虽说是小事口角引起的。但是,乡长被侮辱,岂不有失体面,免不了动起公愤。族中一些青年更是忍不住,个个摩拳擦掌,一声喊打,就把这位算命先生打了一顿才放他出乡里。这位算命先生才无可奈何地扶着满面眼泪的儿子陈桂洲走出来。但是这位性格倔强的算命先生临走时还大声嚷道:“你们别这样欺负人,我的儿子将来如果会出头,一定要叫你们进城时从我儿子的胯下经过。”

  算命这种骗术,本属无稽之谈,不可信的。这位算命先生自夸他算出他的儿子陈桂洲命好,他日必会做大官,这种说法本来是毫无根据的。但是,非常碰巧,这位算命先生的儿子陈桂洲不但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而且他把父亲受辱的情景一直铭记在心中,也一直激励自己更加发奋读书。不过数年间,他居然由进秀才而中举人,越年又中进士。几年后就当了三省提学的官。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往日的算命先生就夸耀自己算命十分准确,心里好不舒服。同时,他又回忆起往日因算命时说自己的儿子命好而被延陵吴姓族人殴打的事,心里又感到很不好受,就告诉他的儿子陈桂洲:一定要实现当时他发出的誓言。于是,陈桂洲就选择在延陵乡人进城必经的大路上———新门城脚,建造一座“三省提学”的石牌坊。这样,延陵乡人如果要进城就必须从这座石牌坊下经过,用这种做法来实现他父亲当年发誓要延陵人进城时从他的胯下经过的愿望。

  哪知延陵乡人也牢记当年这位算命先生所说的话。石牌坊建在新门城脚的用意他们也知道了,他们赌气进城时偏不从石牌坊下经过。就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将石牌坊边的一些民房及塘地都买下来,另外辟出一条小路,作为他们进出城时的通道。由于这条小路是他们用钱买来的,所以人们称这里为“买路头”。

  后来,陈桂洲的后代没落了。“有千年的延陵吴,无千年的陈桂洲”这句俗语也在泉州民间流传了。

    明初洪武年间的大臣周德兴,精通“堪舆”之术,被委派到全国各处,寻访真龙正穴,一经发现就设法消除,断绝龙种,以免再有真龙天子和朱明王朝争夺天下,后来也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果然从明之后,再也没出过“真龙天子”。可惜的是,周德兴和朱明王朝却忘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
  据说周德兴来到泉州,看到五代时期留从效捐出建寺的“鹦哥山”是个福地,建造的寺庙封号“承天”,他认为这里不仅会出高僧,而且“承天”二字有承受天下的征兆,有可能从这“鹦哥穴”中飞出“真龙天子”。于是决意断龙穴,他所使用的是用“路箭”射杀,共分三路:一路为“新府口”(府衙新治所的路口)巷箭射向“鹦哥”头部正穴;一路为敷仁巷(俗称夫人巷,与镇抚巷相连,是两广总督黄宗汉府第的家眷居所)巷箭射向“鹦哥”的腹部穴位(正对着承天寺的大雄宝殿);最后一路是承天巷箭,射向“鹦哥”尾部的承天寺的山门,承天巷由此而来。
  在江夏侯的布局下,有人预言承天寺如出高僧,亦将遭受挫折。到清末民初前,承天寺果然没有出过高僧,即使有一位聪慧的幻宝云果师,也在有为之年不幸圆寂。后来的历史间接证实了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不管如何,这条为断“龙穴”而新开辟的承天巷就此留了下来。虽然有传说中的破坏了泉州福地的“恶名”,但是并没有被唾弃和掩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宽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