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曾《长征》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长征-(上下册)》【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客户服务
长征-(上下册)
与行业相比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规格与包装
商品介绍加载中...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著者王树曾
出版社人民文学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价 格: 到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特么的,今天看王树曾讲长征【印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5,024贴子:
特么的,今天看王树曾讲长征收藏
中央苏区的经济与国统区比有点像现在中国和世界比,怪不得毛爷爷藐视老蒋一辈子
斯诺的《西行漫记》把红区白区的情况都写得明明白白了,
登录百度帐号【百家讲坛】《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全十集)
我的图书馆
【百家讲坛】《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全十集)
【百家讲坛】
《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全十集)
【主讲人简介】
王树增,北京人。1952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1968年赴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年》、《长征》等。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于日在百家讲坛主讲长征的故事。十分生动,形象,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日在《百家讲坛》重播。
【内容简介】
&&& 1931年1月、5月和9月、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先后打破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围剿”,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 讲座目录
一、危机时刻
  1931年1月、5月和9月、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先后打破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围剿”,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加上临时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上海难以立足,被迫于1933年1月初由上海迁至瑞金。那么,当中共临时中央来到了中央苏区以后,将会由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
二、出征前夜  在上期节目中,王树增老师讲到,“左”倾领导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军事上推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陷入重重困境。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前,红军要做哪些准备?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后人并不了解的事件呢?
三、突出重围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蒋介石为了把中央红军聚歼在中央苏区内,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政策。那么,在蒋介石大兵力、拉网式的碉堡严密封锁下,中央红军数万人的庞大军队怎样冲破重重包围的封锁线呢?
四、浴血湘江  中央红军利用蒋介石与广东军阀陈济棠之间的利益矛盾,顺利通过了前三道封锁线,到达了湖南南部。此时,蒋介石为消灭红军,迅速调集约二十万重兵,准备凭借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中央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地区。博古李德的意图是,中央红军按预定计划继续向西前进,经广西北部北上湘西,与转战在那里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建立一个新的苏区。根据这个计划,西进的中央红军,必须冲破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   这段位于广西境内的湘江上游,宽只有几十米,人们在枯水季节甚至都可以直接趟过去。但是就是这样一条不很宽阔的湘江,却给中央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国革命遭到了重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五、遵义会议  在上一讲中,王树增老师讲到,湘江之战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骤减至三万多人。幸存下来的红军官兵悲愤交加,大家心中都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路不能就这样走下去,仗也不能再这样打了,红军必须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遭受重大损失的中央红军怎样才能像凤凰涅磐一样得以浴血重生呢?遵义会议就是转变红军历史命运的分水岭。那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高层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六、四渡赤水  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红军官兵都在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打一场大胜仗,因为只有胜利才能够扫除湘江一战笼罩在中央红军官兵心头的阴霾,也只有胜利才能够证明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和召开的必要。   攻打赤水县城的失败让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计划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川军绝对不会允许红军进入四川,所以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贵州境内开始阻击中央红军。面对凶悍的川军,这关键的第一仗,士气高昂的红军能否取得胜利呢?
七、飞越天堑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它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山陡谷深,渡船十分困难。那么,面对这只十分棘手的“拦路虎”,红军该怎么办?数万红军官兵能否顺利渡过金沙江,突破这第一道天堑呢?
八、雪山草地  为了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不惜一切代价先后突破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两道天堑,来到了大雪山夹金山的脚下。当时向北走的中央红军知道,他们朝思暮想的红四方面军就在大雪山的那边,因此要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翻越这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夹金山被人们称为“鬼门关”。当地有一句话:“要过夹金山,性命交给天。”那么,面对气候恶劣、环境多变的夹金山,刚刚突破两道天堑,体耗殆尽的中央红军官兵,将如何征服它?而在穿越人烟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红军官兵又将如何应对疾病、严寒和饥饿的严峻考验?
九、挺进陕北  红军艰难走过了茫茫草地,七千余名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继续北上。在由四川进入甘肃的惟一通道腊子口,红军的安危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那么,为什么说腊子口之战是红军到达陕北的转折点?而他们得到了陕北苏区的消息,意味着红军终于可以结束长期迁徙、四处转战的困境之时,将士们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十、三军会师  由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路线,突破腊子口,渡过渭河,翻越六盘山,于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已先期结束了长征。然而此时,红四方面军的八万部队还在南下,那么,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如何?就在红四方面军退居甘孜地区时,战斗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红六军团,面对优势国民党军的“围剿”,开始突围转战,踏上长征之路。那么,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又将是一次怎样惊心动魄的远征呢?红军胜利实现三军会师,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又意味着什么呢?
【请您观看】
一、危机时刻
二、出征前夜
三、突出重围
四、浴血湘江
五、遵义会议
六、四渡赤水
七、飞越天堑
八、雪山草地
九、挺进陕北
十、三军会师
&&&&&&&&&&&&&&&&&&&&&&&&&&&&&&&&&&&&&&&&&&&&&&&&&&&&&&&&&&&&&&&&&&&&&&&&&&&&&&&&&&&&&&&&&&&&&&&&&&&&&&&&&&&&&&&&&&&&&&&&&&&&&&&&&&&&&&&&&&&&&&&&&&&&&&&&&&&&&&&&&&&&&&&&&&&&&&&&&&&&&&&&&&&&&&&&&&&&&&&&&&&&&&&&&&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欢迎光临中国图书网&请
关注中图网
关注中图网
微信公众号
进入中图网
手机触屏版
长征(上下册)-大字版
出版社:出版时间:
所属丛书:
本类榜单:
中 图 价:&58.5(6.5折)
定价:&90.0
免运费政策
北京满49元免运费
全国满69元免运费(港澳台除外)
本类五星书
(精)多功能:唐诗辞典
|园尺牍续钞
舒艺室随笔
法兰西散文精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下册)
&22.6&34.8
中图价:&58.5
微信公众号
长征(上下册)-大字版 本书特色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一部历时六年,历经艰难的厚重之作,是diyi部zui全面纪实长征的文学作品。《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zui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长征(上下册)-大字版 内容简介
《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diyi部用纪实的方式zui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zui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长征(上下册)-大字版 目录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30年11月?江西瑞金第三章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第四章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第五章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第六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第八章
长征(上下册)-大字版 相关资料
王树增掌握了大量“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壮举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书中人物中既有毛泽东等高层领导,也有很多无名的普通人。这是一部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回顾长征的佳作。
――中华读书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我在奥林匹克山下的村野生活&9.5&29.8&好懂的极简中国外战史&26.6&38.0&莫问奴归处-亦庄亦谐话红颜&11.6&38.8&找死专卖店&9.8&19.5&范曾插图鲁迅经典小说&19.4&45.0&地下室里的萨德&7.0&22.0&村落&15.7&32.0&冒牌的拜佐尔.威灵&9.0&28.0
(美)饶世和&17.6&39.0伍德沃德&10.2&20.0[英]柴纳?米耶维
著,胡绍晏 译&15.8&38.0卢基扬年科&14.0&28.0[法] 于贝尔?曼加莱利 著,王东亮 译&13.0&20.0虹影&25.2&36.0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军旅作家王树曾讲长征(六)四渡赤水
我的图书馆
军旅作家王树曾讲长征(六)四渡赤水
主讲人:王树曾
&&& 解说词:在上一集讲王树曾老师讲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既结果了中共中央的组织问题,也就是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指挥了中央红军。由于遵义附近敌情的严重,中央原本打算在遵义建立苏区的计划不得不放弃,中央红军准备撤离遵义,此时蒋介石正集中兵力向遵义合围而来,那么中央红军将往哪个方向突围,中国革命的道路将走向何方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曾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
&&& 王树曾:从遵义出发的时候大家的信心是十足的,虽然并没有实现占领遵义之前要在遵义附近建立新的苏区,从此结束转战的这种境况,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但是大家并不灰心,为什么?遵义会议,毛泽东指挥重新指挥红军,而且过去打仗在李德和博古的指挥之下,不要说普通的红军士兵,就是我们的红军指挥员都搞不清楚这一仗为什么要打,打的目的是什么,不清楚,打的是糊涂仗,但是现在清楚得很,全军上下都知道我们为什么而作战,这个目的很简单,从遵义向北先进入贵州的北部,然后从那里突破川军和黔军的阻击,进入四川的南部,然后从四川南部渡过长江,在进入四川的腹部,然后最终和红四方面军取得汇合,汇合之后建立一个更大的,更稳定的苏区,这是一个美好的计划。
&&& 但是要实现这个计划第一步就要从遵义向北,首先占领黔北一个重要的军事要点,就是赤水县城。几天之后红一军团的一师和二师先后对赤水县形成了合围的态势,准备发动战斗了。这时候红军得到一个情报,说赤水县城的县长正强迫县城附近的农民往县城里面运送稻草,目的是什么呢?是给即将到达赤水县城的川军的宿营做准备地过去军队的宿营都是要睡稻草的,得到这个情报之后红军官兵立即想出一招来,化装成当地的农民,也挑着稻草,只不过枪藏在稻草里面,混在往县城里面送稻草的农民中间,准备只要一混进城门里应外合发动攻击。拿下赤水县城打开北进的的通路,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这时候意外发生了,等接近赤水县城的时候突然路上出现了川军的正规部队,这是突然的情况,为什么呢?以前没有任何情报显示川军能迅速的推进到这个地方,这并不是四川,这是贵州。
&&& 遇到了川军以后更严重的是川军立即盘查这些挑稻草进县城的农民队伍,为什么?你的衣服是当地农民的衣服,但是你的口音不是,你不是当地的口音,你是一口浓重的江西话。川军马上识破了,所以在识破的同时立刻变成遭遇战了,立即打起来。双方迅速地占领阵地,就开始了激烈的战斗,但是川军是越大越多,尽管红一军团也组织了很多的小的穿插队伍想迂回到川军的背后去,但是这个目的不但没有达到,而且其被川军死死的压制住了。因此黔北之战的第一个行动,占领潜北县城这个目的就没有达到。
&&& 解说词:自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官兵都在急切的盼望着打一场打胜仗,因为只有胜利才能扫除湘江一战笼罩在中央红军官兵当中的阴霾,也只有胜利才能够证明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和召开的必要。攻打赤水县城的失败让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计划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川军绝对不会允许红军进入四川,所以此时已经迫不急待的进入贵州境内开始阻击中央红军。面对凶悍的川军,这关键的第一仗,士气高昂的红军能否取得胜利呢?
&&& 王树曾:这时候中央纵队已经走到离赤水县城40里地的一个地方叫做土城,这时候军情就很紧急了。前进到这里的红军的个支部队已经遭到川军的阻击,明显的是川军在前面阻挡,中央红军进四川。但是似乎不能走回头路了,必须坚决地执行北进的计划。所以在土城做出个决定,要在土城附近跟川军决战,1935年的1月28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为主向川军阻击阵地发动进攻,土城战役从此开始。由于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什么隐蔽性。川军是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你进四川的,所以川军的阻击是十分的顽强,而且川军也挺能打仗,尤其是被派到这个方向阻击红军的部队,是川军当中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更重要的是和赤水县城的遭遇战一样,川军是越大越多,越大越猛烈。这个不但没有突破川军的阵地,反而川军在得到了增援部队之后向红军阵地发动反击,发动反击之后一直压到土城附近了,这可是一个危险的瞬间。为什么?中央纵队就在土城,土城的背后就是一条赤水河,当时对于中央纵队来讲就是背水一战,在军事上讲背水一战是个绝境。
&&& 眼看着川军的攻击的势头非常猛烈的时候,这时候红军的总司令朱德提出自己亲自到最前沿去指挥,朱德和刘伯承亲自上了前沿,毛泽东就问身边的人附近还有什么可以调动的部队没有,身边正好是陈赓,陈赓说有,我们干部团在这儿,毛泽东说干部团上,把川军给我压下去。干部团顾名思义基本上都是由干部组成,有这样一些干部组成的干部团那作战能力是相当强的,或者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给他们投入的,尽管后来毛泽东反复说说以后再也不能这么使用干部团了,干部团的每一个干部都是红军的精华,但是当时当毛泽东看到在红军干部团的冲锋之下川军的冲击势头终于被遏制住的时候毛泽东还十分高兴。当时毛泽东说这个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 但是川军的冲击的势头被遏制住,但是当时的严峻的军事态势还存在着,所以说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开了一次紧急的会议,这是长征以来中央政治局在战斗还在进行,第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开会,最后会议作出这样一个判断,第一,原来计划的从这个方向北进川南,渡过长江这个计划暂缓执行,无法执行。第二,为了保全红军,不能和川军再打了,要迅速的脱离战场。那么好带来一个问题,你现在两军在胶着着,你要脱离战场谈何容易
&&& 首先是从往哪个方向脱离,往北不可能,川军堵着呢,往南,东南方向国民党的追击部队压上来了,只有一个方向向西。于是1935年的1月29日的凌晨3时朱德发布了中央红军从元厚土城西渡赤水,这就是史料上所称的一渡赤水。
&&& 几个小时之后红军各部队分三个渡口迅速渡过去了,他们使用的是和当地的老百姓那里租来的船搭成浮桥,所以他们过去以后向船主付了船钱之后把这些船全给炸掉了。过了河以后向西走。
&&& 解说词:可以说中央红军的一渡赤水是为了摆脱敌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事后毛泽东总结认为土城一战在战略、战术和对敌情的判断上都存在问题,敌军对我军的行动计划非常了解,而我军对敌军的军情判断却严重失误,首战失利的中央红军西渡赤水后已经偏离了原定计划的北进路线,此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川军正往贵州合围而来,那么中央红军该往哪里走呢?
&&& 王树曾:几天之后西进的红军到达了云南东北角上的一个叫扎西的地方,此时川滇敌军又从南北两面向渣系逼进。在那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的会议,在会议上谈到军事问题的时候毛泽东说出来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不要往西走了,我们现在掉头回去往回走,也就是往东走再重新回到贵州境内去。他这个想法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因为什么,第一土城战役失利了,我们一渡赤水说明白了就是避敌避开敌人的锋芒。你现在往回走那不是迎敌而上吗,你刚甩开敌人,现在又迎着敌人去,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二,我们之所以没有在遵义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苏区是因为贵州境内敌人很强大,国民党的中央军已经大规模地屯兵于贵州省境内了,在追击红军了,还有黔军,那么我们再回去即使不和敌人迎面相撞,你再回到贵州境内去难道不是重新进入敌人的合围吗?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
&&& 敌强我弱,红军的优势是什么?红军的优势就是在大范围之内的大规模的机动作战,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四个字:出其不意。那么我们从现在分析蒋介石最预料不到的方向是哪个方向,从当时的态势来讲南北西这三个方向蒋介石都有预料到,他唯独不可想象的是你红军脱离战场了你再回去,这时候他绝对想不到,但是他想不到的地方就是红军机动作战的方向。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2月11日这一天中央红军的主力离开了扎西掉头向东又往回走,从渣系出发以后中央红军终于重新回到了赤水河边,重新要进入贵州了。
&&& 这个行动确实是隐蔽的,确实是出其不意的。因为红军在打土城战役和脱离战场向渣系方向前进的时候蒋介石判断是红军是要北渡长江的,所以他命令大军全部往北压,压倒贵州的北部来。大军往北压中央红军往东走,几乎和敌人擦肩而过,等到了赤水河的时候敌人还没有发现,蒋介石也没有搞清楚,实际上走到敌人的后边来了。2月18日中国军委发布了东渡赤水的命令,这就就是史称二渡赤水。三天以后红军全部再次渡过了赤水。
&&& 解说词:应该说毛泽东作出了二渡赤水的计划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担风险大机会也相对大。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在太平渡口和二郎山渡口向东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那么面对红军超出常规的作战行动,蒋介石会有什么反映呢?
&&& 王树曾:中央红军渡过赤水以后蒋介石接到情报,他百思不得一解说前两天朱毛红军的主力还在北边呢,他们一次又一次想北渡长江,现在怎么能出现在后面呢?怎么可能呢?但是确实是这个样子,于是他赶紧判断他要干什么,他判断出来了,毛泽东是北渡长江不成,按原路返回,还想实现往贵州的东北方向走,企图和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没错。所以说赶紧掉头部队堵截,但是他所有的主力部队都在北边呢,想调头也得有时间,现在贵州省境内的红军谁来堵呢?只有靠黔军了,于是他给王家烈下达一个命令,让他带领黔军堵住红军。
&&& 这个时候虽然给敌人的主力抛到北边大约有几天的路程,暂时的危机是没有了,但是潜在的危机还在,为什么?北边的敌人一旦明白了战场态势掉头南下,你在贵州境内还有黔军的阻击,红军依旧在南北夹击之中。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找一个方向向一个方向的敌人奋不顾身的突过去。往哪个方向突,最好的方向是往南。往当时中央红军从遵义北上那条原路突回去,重新突破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是黔军,黔军是战斗力很弱的。打的就是他,于是这个命令下达了,但是红军重占遵义的时候才发现黔军也有他凶狠的一面,因为当年北上突破娄山关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区别,你北上突破娄山关,黔军判断你是冲出贵州进入四川,他送你走还来不及呢,他阻击你干什么。现在不一样,现在打回来了,他要拼死阻击你,所以娄山关一战十分惨烈,但是突破娄山关之后黔军就没有在遵义城组成真正的防线,没有战争力了。
&&& 所以说红军在攻击遵义北门的时候,在遵义城组织战争的王家烈就从南门跑了。这一跑就不可收视,跑了整整一夜,跑到第二天早上九点钟的时候,他在遵义到贵阳的公路上迎头撞上了北进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的第一纵队司令吴奇伟的部队,迎头撞上了,见了吴奇伟王家烈哭诉说你得帮帮我,我现在只有一个团了。黔军完了,遵义又被占了,你赶紧上去低档一阵子。
&&& 吴奇伟说既然遵义被红军占了,咱就不必再去攻遵义了,咱就地不动了,咱们找个地方跟红军决战是了,我有两个整师加上你一个团对付红军我看可以了。也就是说话的时候红军的主力部队压到跟前了,这个时候对中央红军来讲考验和机遇是并存的,考验是北边的国民党的主力这时候已经奉命南下,而在红军向南进攻的路上碰到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整师,现在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形成的南北夹击的态势已经形成了。机遇是北边的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至少还有两三天的路程,但是眼前这两个师可就是摆在桌子上的一块肥肉,你不是要捕捉战机吗,这不就是战机吗?这时候就要英勇无畏的给他吃掉,太好了机会了,以前还找不到这样的机会。所以立即向吴奇伟的国民党中央军发动进攻,吴奇伟的部队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国民党中央军可不是黔军,他是两个齐额满员的师呀。
&&& 他不但在兵力上并没有比中央军少多少,他的武器非常精良,火炮非常的充足,还有飞机的掩护和助战。一开始是吴奇伟的59师打,已经形成了战场的对峙,后来又派另外一个师93师也加入了战争了,两个师一起跟红军厮杀,双方拉锯战,而且在关键的时候红军的阻击阵地逐步地被突破,形势非常危机。就在这个时候红一军团经过艰苦的行军进行一个大迂回,此时已经迂回到了吴奇伟的指挥部附近,关键时刻到了,吴奇伟一看他指挥部附近居然发现了红军,于是马上下达了一道命令,说59师继续和红军顶着,93师掩护我司令部赶紧向撤退,实际上这是逃跑的命令,他一移动西部防线垮掉了,不但掩护他的93师跑得没了影了,前面和红军顶的59师也立即溃散了,这个战场形势立即出现的斗转,这都转令红军的指挥员都来不及想,所以说当时的彭德怀、林彪同时下了一道命令追,漆黑的夜里吴奇伟混杂在逃兵当中往南跑,汽车一会儿就开不动了,路上塞慢了溃兵。你就开枪也好怎么都不行了,于是他抛弃汽车跟着士兵一块跑,跑着跑着跑不动了,一直跑到天蒙蒙亮的时候跑到了乌江边,这时候他接到了从贵州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是薛岳,中央军的司令薛岳。薛岳说你不用着急,有一个师已经到达了乌江南岸的,乌江现在浮桥还在,你不用着急了,他赶紧就和那个师长联系,说你赶紧过浮桥,赶紧过江,给我顶上去。
&&& 结果那师长根本不买他的帐,拒绝执行命令,也不过江,吴奇伟这时候蹲在地上,那真是欲哭无泪呀,说我不走了,我就死在这算了。话是这么说的,红军的喊杀声已近了,在士兵的搀扶之下匆匆忙忙过了乌江了。过了乌江利马回身把浮桥给我砍断,身边的参谋说不能砍,不要说桥上挤满了我们的兄弟,那还有很多兄弟没有过江呢,吴奇伟说给我砍,浮桥被砍断了。
&&& 浮桥上的国民党的官兵全栽到江里面,那边截留在没有过乌江的国民党士兵至少有一千多人,中央红军一直追到江边,痛快,打胜仗了,终于打胜仗了。
&&& 解说词:二渡赤水以后进行的遵义战役历时五天,中央红军击溃和歼灭了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和王家烈的黔军共计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这是中央红军自从瑞金出发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中央红军再次占领了遵义,又将再次与国民党的大军相遇,此时蒋介石更是严阵以待,那么毛泽东将如何化解蒋介石布下的重重陷阱呢?
&&& 王树曾:这个时候你中央红军占领了遵义,蒋介石就开始判断,毛泽东要干什么?待在遵义不走了,那不行,所以他立即命令各路大军向遵义方面开进,其中有封电报是直接打给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的,命令他立即集中在一个叫鸭溪的地方,然后李吉祥遵义发动进攻。这封电报被毛泽东截获了,又是个战机啊,所以毛泽东立即领着红军主力离开遵义城提前到达了鸭溪地,在你周浑元部季节和攻击遵义的路上设伏,还想打一个大胜仗。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蒋介石令周浑元部向遵义发动进攻的电报刚发出不久,他又发了一封电报,还是给周浑元的,但是这封电报使用的是蒋介石的特用的密码,中央红军没有破译。这个电报正向反,告诉他以前让你进攻遵义的命令作废,你到达鸭溪地域以后立即修筑坚固的攻势,不得主动寻战,不得出击,你呆着不动把红军的主力吸引在那儿就是你的胜利,蒋介石这招很毒辣呀,他知道中央军虽然武器好,但是要拼激动他没有红军的本事。
&&& 所以他一反见到朱毛红军主力就大规模追击,一反这个惯例,他说你们都不要动,只要把朱毛红军盯死在那个地方,大军合围困也给困死了。所以战场突变,一片寂静,毛泽东知道这事不好,于是不停地派出红军的部队想引诱周浑元部,从那个坚固的工事中出来,出击。但是没有效果,不能这么等啊,这个等等于坐以待毙。这种对峙状态是蒋介石最喜欢看到的,大军合围而来。
&&& 于是3月14日中央红军突然接到命令,向一个叫鲁班场的地方发动供给,这个鲁班场就是周浑元建立坚固工事的一个重要的据点。进行了攻击,攻击的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打不动,伤亡很大。表面上看毛泽东似乎落入了蒋介石这个圈套,此时蒋介石指挥多路敌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而来。但是在这个时候16日黄昏的时候攻击鲁迅场的红军突然接到了一个命令,放弃鲁班场向西渡过赤水,这就是三渡赤水。但是这三渡赤水命令下达的时候,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能看出不一样,第一毛泽东要求三渡赤水的行动要大张旗鼓,恐怕敌人不发现,甚至毛泽东都问行军中的官兵,敌人发现你没有。红军说我看见飞机了,飞机飞得很低,毛泽东说好,发现就好,这是第一个不同。
&&& 第二个不同他特别强调,这次再渡过赤水谁也不许走远了,顶多在二、三十里的范围之内找个树林子隐蔽起来,休息、待命。这时候就明显地知道毛泽东在策划三渡赤水的时候已经把四渡赤水想好了。三渡赤水红军突然脱离战场向西北方向而去,蒋介石明白了,毛泽东你肯定落我圈套了,这下我知道你主力动向了,你跑不了了,同时他命令各路国民党大军无论如何不能重犯以前的错误。要急速地推进,谁要耽误时间军从事。再也不能让朱毛红军跑了,于是大军不管一切的往西北方向压过去,但是就是这时候渡过赤水河在树林里隐蔽的中央红军官兵突然接到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内容是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这就是四渡赤水。刚刚过去大军已经压上了结果又在敌人缝隙之间突然回来了,这次回来是非常秘密的,特别强调秘密。
&&& 这就是在一个多月时间之内红军四次渡过这条并不宽的河流,这次渡过赤水以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徘徊,渡过以后一分一秒的停留都没有,大举南下。我们可以想一想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大规模的向北扑去,中央红军这时候却在他的身后大规模南下越走越远,而且迅速突破了乌江,乌江已经没有敌人重兵把手了,迅速得很顺利的突破过去了,突破乌江之后在路边上下着雨,在红军官兵打着雨伞之下,毛泽东摊开了一张地图。官兵们惊讶地发现,毛泽东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弧线,这户县从湘江边一直画,画到贵阳附近,然后一路向西折,一下子伸到了云南境内去。毛泽东说了这就叫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 这个举动确实达到了神奇的效果,把国民党大军一下子甩到了数百公里以外去,而且红军居然逼近了贵阳,当时蒋介石就住在贵阳。当人家报告他说贵阳城附近发现了红军,他将信将疑,但是也心里十分害怕,立即坐飞机飞到昆明去了,躲避去了。
&&& 四渡赤水无疑在毛泽东的指挥之下红军创造了一次军事奇迹。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模范战例,在长征,在四吃赤水的过程当中毛泽东留下了一首词:我认为是充满了悲壮的氛围,就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偷越,从头越苍山入海残阳如血。
&&& 中央红军4月25日就进入了云南,然后一路向西,向西我们翻开中国地图看一看,西部它的山更高,水更急,条件更艰险,那么红军还要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请听下一讲飞跃天堑,谢谢大家!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作技巧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