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叫肖申克,最后肖申克是怎么出狱的

我有个朋友,经过一年多的牢狱之灾后落下个毛病:晚上睡觉必须开灯,否则就失眠。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监狱都要开灯睡觉?他这种习惯显然是监狱生活的印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黑人瑞德的故事更绝:经过几十年的监狱生活后,他被假释出狱,到一家小超市干活。每当要小便时他总要请示:“我要尿尿。”店主劝他别再请示了,他说,“不请示我就尿不出来。”

别以为监狱里的人都想出去。《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个老犯人布鲁克斯,关押五十年后被假释,他自由了,却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最终自杀而死. 

监狱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地方。老犯人瑞德很有感触地谈到监狱的高墙:“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那就是体制化。”(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美国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讲的正是与监狱相关的故事。但它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决不向“体制化”低头的牛人安迪。

安迪是个年轻的银行家。他妻子及其情人被杀死,法庭最终认定无辜的安迪犯谋杀罪,判决两次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终生在监狱里度过。他被送到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安迪由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扮演,他外表柔弱而文静,沉默寡言,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挑战“体制化”,不仅如此,他还设法平反自己的冤案,同时着手越狱。他的所作所为都显示,他要在非正常的环境里保持正常的健康人格,保持心灵的自由。

安迪是有智慧的人。他利用丰富的金融知识为狱警报税理财,条件是一帮狱友在房顶干完活能喝上冰镇啤酒;监狱长选他来为自己洗黑钱,他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另外建立一套帐户,并且留下洗黑钱的证据;他通过监狱的扩音器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咏叹调,那华美高亢的女中音直插云霄,让户外干活的犯人听得如痴如醉;他曾被关押在黑暗的单人牢房两星期,却没有崩溃,他告诉瑞德:有莫扎特陪着我,音乐之美是夺不去的。他诡称雕刻国际象棋,却每晚用鹰嘴小锤挖掘出逃的通道,墙上的洞口则用影星丽塔·海华丝的画像作掩护。瑞德说,用这么简单的工具,你得挖六百年,他笑笑。最终的结果是,安迪用二十年挖掘通道成功出逃。

  所谓“体制化”,我以为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种足以禁锢和控制你的意识形态,一种独特的程序、轨道之类的东西,它的前提是忽视人的尊严,践踏人的自由。所有掌握了权力的人都喜欢“体制化”,因为它有利于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应该指出的是,监狱就是惩戒犯罪、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方。难能可贵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身陷冤案的囚徒安迪不认命,总是心怀希望地忙碌,他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瑞德则认为,“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它会使人发疯。”安迪以他的行动纠正了瑞德的见解。影片结尾,两个获得自由的朋友果然如约在海边重逢。安迪能抗拒这种“体制化”,说明他的内心何等强大!
    在现代社会,“体制化”似乎无所不在,它早已超出监狱的高墙。它的内涵高深莫测,它的外延甚至超越法律。有时候它“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候又以冠冕堂皇的方式强加于人。真正有尊严的人、心灵自由的人必然抗拒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蕴含了丰富信息的电影,它讲述一个人的命运,却辐射了更多的内容,关于自由、希望、信念,关于尊严、友谊、毅力,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一部好的电影,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之外,总能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

来自: (死亡之前,任何呼吸都是暂时的。) 10:29:53

难道是被“是男人就要看的xx部电影”之一的名号恶心了?
还是《肖》的剧情实在不够有吸引力,谈不上荒诞也谈不上真挚情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叫肖申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