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狂妄,有点愤青味道,世界核大战视频能打吗

1.9K1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5K1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0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80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坂上之云 第一部》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文章吧
当前的位置: >
  《坂上之云 第一部》是一部由柴田岳志 / Takashi Isshiki执导,本木雅弘 / 阿部宽 / 菅野美穗的一部的,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一):  第三集:   《坂上之云》的们都好有爱啊~~那啥()   在正冈子规身旁,居然看到了夏目漱石,不仅看到了夏目漱石,还看到了夏学猫状。。。那是个什么哇~。。。   子规他妹老爱翘,子规得管管哪!   每个发动的都是如此:,云云,但掩盖不了、谋得的。   为啥天朝战争片就是不能让咱耐心看完,东瀛片则老让人变成一个质女?Baga,这是个~   小日本对甲午战争的很儿,总是一副假仁假义、道貌岸然的装x样,拜托,那些小让人想吐   宽叔骑马一,那小儿~(机伺候)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二):正视才知道没有  历史就是阴差阳错, 日本的《笃姬》是这样的、韩国的《明成》是那样的、到了同样的慈禧却是这样的~~~~ 估计这部《坂上之云》,我看后想了想也的确更让人汗颜的,对中国近代史的没落又有了新的。正视历史,。以前总是剧和(历史剧)可看完之后有了新的,都是在过去上没有的。的中,有时一直着这不过是,可是翻开历史的章篇这些都是一个个的。抱着去看,这些所谓他们的是造成我们的的元凶,而抛开民族去看,这些上且都具有终于对祖国和民族的振兴。所以对于我们中国这个的民族来说,我们不应该只记得秦始皇,,康熙,乾隆;这些古代史。更应该记得其他国家的伟他们的近代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到,我们为什么八国,抗日战争和国内混战。现在中国可能暂时没有了,而还在交战。韩日依然,更有国家依然不顾我们历史的参拜着的战犯,正视历史的。再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似乎他们就是当年中国的。谁知道下一个历经的又会是哪个国家。所以只有才会强大,不会再让的历史在中国重演。带着去看韩剧,而不是亲日哈韩。今日的可能就是我们明日的!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三):从《坂上之云》谈起的日本兴衰二三事  甲午年看这种的,难免会引起过多的联想,有些拿出来说嘴一下好像有点憋屈,短评又说不完,刚才拿片子的几个,下相关说一下就好了。   《坂上之云》里的日本、日本与愤青日本   就看三个的的话,几乎都洋溢着片的:好古为了阻止把新出生的真之送到(送寺庙多数都养不活,养活了也是做扫地打杂的小,的是秋山真之在日俄战争后数次试图出家并且最终让他代他出家了),向父亲要去赚一块那么大的钱回来。为了养家,好古忍受的,去澡堂给人烧火。后来听说大阪有免费的,便乡外出求学,辗转成为免费的,把和省下来供上东京读书。入读之后,好古和弟弟真之住在家偏厢搭的棚户里,吃饭共用一个碗,弟弟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穷成为陆军,出国修习马术,成为高帅富,迎娶白富美的。接下来的战争中好古以的小队袭扰俄军后方,以机枪抵御俄军骑兵,给俄军带来了的,好古也因此而得以陆军的,回到松山继续的。   相对而言,真之和正冈(子规是后来起的)两个就是从小玩到大的蛋,就偷放,的在街头搞民权,进入东京大学预科班的时候还一起去闹事,搞不花钱的旅行,的时候真之还给常规抄袭。当然两人能进入聚集全日本青年的东大预科,他们还是很有的。后来真之希望驰骋去,所以了相对的预科,加入了;而正冈成为的希望,故而转向于绯句,和发扬绯句这一日本体裁。尔后真之出国受海权论马汉亲自,观摩美西决战,大量海陆军战史和兵书,成长为日本海军大家,并一手制定歼灭俄国海军的作战。正冈以近代文学的对绯句和歌等日本传统革新,写生,甚至不顾通过游历来践行这一主张,忍受着结核病的病痛创立《子规》,至死也没有停止笔耕。某种上说,他们三人都在其了日本第一。   这三人的成长,也是明治早期不少日本优秀青年成长的,如好古的长冈外史等陆军大学第一期学生,真之在预科班的同学夏目漱石(日本明治,在日本国内和我们这边鲁迅)等,日后都成为日本各的之才。正如梁启超所写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那样,少年与国,少年专注于各自的领域自己,将日本国从老大的国拉入了少年之国的,并将老大的清国和老大的沙俄打倒在地。   相对于三人的成长历程而言,在片中通过简单的或者勾勒出的历史背景和当中的更为有趣。两言三语便可,可见本剧历史考证和还原的,也是本剧一功之处。   在前两集中有不少出少年日本和老大日本的与。老大日本是藩镇割据、和当道的日本,割据藩镇有各自的收支,上脱产的武士全靠藩内农业产值并专供军职,只有交税而没有打仗的。秋山和正冈的松山藩藩主是亲藩,也就是幕府家,在明治初的倒幕战争中毫无支持幕府一边,毫无疑问被新政府的倒幕军打得落花,毫无疑问要给新政府贴军费,因此在真之出生时好古跑回家的路上,可以看到新政府的在布告松山藩的赔款;由于松山藩在颓势之下未作就开城投降,因此的武士被看不起,武士家的正冈就被平民孩子围起来嘲弄,差点被剪去。在巨额赔款之下藩里给武士的俸禄要削减,因此秋山久敬忧心养不了那么多孩子,把真之送庙里;好古的雇主也是忍受旁人,出来开澡堂养活自己。到最后废藩置县和废刀令,财政全部收归,中下层武士一夜之间变成庶民,留发髻和带刀上街的。常规的太原观山就认为发髻是武士的,到死不愿意剪去发髻,常规受其,一直留发髻到去世,后来在大的下剪去发髻,但是依然上街带一把协差(短刀)的,甚至到后来甲午战争去辽东的时候依然带着,颇有时剪辫的味道(的是本是征服和的,可见某个东西,哪怕是像缠足那种脏的臭的,一旦变成习惯后有多难)。   如果对明治前期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话,就可以知道这种新旧日本的也是艰难、甚至血腥的。明治最初的推动者就是一帮萨摩和长州的武士,抱着尊王攘夷(效忠天皇,驱逐)的,推翻被视为对外的江户幕府,扶植已打了近800年的天位。在维新前期与倒幕战争中,无论倒幕还是佐幕,互相残杀的都是武士,不少像坂本龙马那样武士的维新倒在了新政府的前夕。在尊王达成之后,萨摩和长州各位占据了新政府各地位,史称萨长藩阀(甲午和日俄战争参加御前和担任官的都是萨长出身,萨长日本政坛可谓影响,不信可以查查安倍晋三和大久保利通啥),这看上去就是个打分的大团圆。但是要攘夷首先得自强,割据的藩镇,财政不没法集中搞和军队,打手武士已经无法近现代战争的,要搞集权新政府和近代军队,必须跨过这两个,这意味着各藩主和武士成为明治维新的最大,无论倒幕佐幕拼得,都免不了下岗的。维新三杰之一,萨摩军阀大佬西乡隆盛看到这,一拍大喊一声“大久保你这是要坑爹啊”,辞职回到萨摩拉起一支上万人的武士和新政府作对,打得比倒幕战争还要,史称西南战争(阿汤哥演过一部叫《最后的武士》的片子说的就是这)。维新阵痛,消灭了武士之后,明治政府搞起了集中财政搞化,撇开传统搞政府和国家,开军校近代军队,走上了的快速道。   反观当时清国所谓同治中兴,取士考的四书五经对建立新式政府所需毫无瓜葛;八旗兵与绿营以寄生而糜烂,打的都一触即溃,只能说比武士更差;把持在和少数满洲贵族手里,对大多数搞民族压迫和奴役,对外国势力奴颜屈膝,所谓“宁予,不赠家奴”,与幕府相比是,和建立现代国家是。有以上障碍却没能发起彻底而血腥的,以上既得利益势力依然把持原有,自同治后沉浸在平息太平天国后的中,对国家命运;国内的所谓改革派,以旧制度的瓶装军备的酒,以为买几门炮几条船就能保大清于永久,以如此老大中国海那一边的少年日本,。在改革中不愿意刮骨疗毒,忍痛割除腐臭的脓包,到头来迟早被别人打得更痛。以上改革的障碍,要等到日俄战争后的辛亥才算基本除去,难怪比落后三十年。   即使经历如此彻底的改革,但是旧日本的影响依然难以消除。松山众人送真之到的时候,说的是希望真之在东京为松山徒士组(徒步武士)扬名;常规在预科考英语的时候,里装的是中的帮间;松山少藩主去法国留学,好古作为以前的家臣,不得不放弃在陆军的,前往当时不被看好的法国伴读。老大日本的制度已经消亡,但是原有的仍存在,固有的和在少年日本依旧保留,这也是日本的一大。   在少年日本和老大日本不清的,还有一个愤青日本,在明治时代阴魂不散地存在着。所谓少年,是在各自的领域中争当第一,不断追赶先进水平,自己和的人。而所谓愤青,就是谈主义喊而少实行,或是逞一时之快,图一时之名作出出格的人。明治时代虽无愤青当政,但是愤青并不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还是皇的时候日本,被认为这是俄国入侵前的日本愤青津田三藏砍了一刀,从此对日本怀恨在心,日后对日本的催发了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前日本尚未做好战争,愤青和就鼓吹战争政府软弱,还把前来劝阻的巡警扔入河里,与国内高呼保钓而把的车和砸掉的愤青毫无二致。当然此时的愤青势力尚弱,对虽有,但是未引起太大的。   但日俄战争后的日本却渐渐走上了愤青当国的,对外和对内了。愤青当国的就是以“诛杀国贼”日俄战争及重臣的“2.26兵变”。真之和正冈在预科班的英语高桥是清,常称自己是的人,由于日俄战争中奔走筹款有功,到2.26时已经是大藏。但是军中愤青认为他削减军费,结果这个就没有幸运下去了。相对而言真之的同僚,甲午战争开鱼雷艇击沉定远号,在日俄战争中率领驱逐舰队收割俄海军残余的铃木贯太郎就幸运得多,因为被与英美勾结挨了愤青几枪,靠装死捡回来一条命。虽然兵变以告终,但日本军界对政局的加强,于是愤青们就把日本国运和日本国民作为进行赌博,对整个东亚和太平洋输出战争。之前的9.18是愤青赌赢了,赢得了东北土地;7.7及之后的的四战,占据中原和,兴许是赌赢了,却掉进了战的里。12.7对港突袭,一把没过来的美英鬼畜打得屁滚尿流,然后就被缓过神来的美英打得屁滚尿流,愤青们把甲午战争以来赢得的筹码一把输光,还给日本国民赠送了烤肉。。少年兴邦,愤青误国,此等兴亡,实应引以为鉴。   每观史至此,不由得想起当代中国命运。抛开昭和日本对我国造成的仇恨和破坏,不说,其实昭和日本和我们目前的境遇差不多:国内经济尚好但是对外能源资源依赖较大,有漫长的海上补给线,国内工业尚算发达但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落后,科研能力和技术储备不如大国,军队虽有一定规模但武器还在改型换代中。昭和日本殷鉴不远,面对而今美国的战略围堵我们采取的决策,将影响国家百年命运。真不知道那些明知中国海空力量无法在东海战胜美日联合舰队,却上街喊政府软弱要武力收回钓鱼岛的人是什么心态;真不知掩盖军队实际情况,鼓吹所谓中国崛起影响力,渲染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力量不堪一击的某时报是什么心态;真不知某些公知将领,学术战略未见有成,却屡屡在中国对外政策和战争决策上指手画脚,挑逗民众的战争狂热是什么心态。只知道万一由于在错误的时机发动错误的战争,导致国运倾颓民众遭难的话,这些人应该像昭和日本的战犯一样,钉在耻辱柱上接受历史的拷问。   危局观与拿来主义   讲过以上这些不得不说的题外话,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坂上之云》所描述的明治日本。在片中插曲《时代之风》急促的簧管和中提琴声中,列强进逼,国家危亡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可能与日本孤悬海外,国土狭长的地理条件有关,日本人对外部强大势力尤为敏感,其强烈的危机感某些时候几乎就到了被害妄想症的程度。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这种危机感的存在,日本才有如此大刀阔斧血腥暴力的明治维新,日后的甲午和日俄战争,也可以说成是危机感的胜利。   如果说片中主人公的故乡松山,到处都充满着农耕的闲适和安逸的话,那他们松山看到的外部世界,多少有些充满威胁的意味。在预科班谈到学英语的意义时,高桥是清就说西方人的文明礼仪是对同是开化社会的西方人而言的,压根就不把日本人这种当人看,因为他自己就被人家当奴隶卖掉过。而真之一行在横滨港看到的一幕,则是外国人倚仗治外法权欺诈抢夺的活话剧。西方进步文明的先进与强势,给日本人带来的冲击,大久保利通所说的“始惊、次醉、终狂”毫不为过。   1891年氪金出来的定远镇远二舰率队访问日本横滨,无处不展示亚洲第一巨舰的威风和强悍,真之登舰一观想不出战胜此舰的方式,只能一个劲的咬蚕豆,毕竟当时日本也只有几艘快速巡洋舰。受此前长崎事件和此次横滨访问的刺激,日本上下发起捐资与公债购舰运动,连天皇母亲都捐出全部首饰用于购船,不出几年日本海军便购进了小船抗巨炮克制定镇二舰的松岛等三舰,以及行动快速并装置大量速射炮的吉野浪速等巡洋舰,在全民省吃俭用中买回了整体战力高于北洋的舰队。与此同时清廷却罔顾舰船军备的发展,以北洋舰队已足以御国门为由,宁愿把钱花在给老佛爷修院子,也不愿意给舰队添置一船一炮。到决胜负的黄海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虽未能有效击沉定镇二舰,却以灵活速度和凶猛的速射炮火力吊打清军其他舰只,像邓世昌这样的巡洋舰管带即使以撞击战术拼死一搏,也奈何不了日军的快船快炮,一战之后北洋水师战力大颓。   而在俄法德三国胁迫日本还辽之后,俄国这个近在咫尺的大国成为日本的假想敌和妄想症对象。由于国力上的巨大差异,日本人此时采取了更为丧心病狂空前绝后的扩军政策,在把清国赔款几乎全数用于海军建设后,依然对国民课以重税,使得日本普通民众以同期英美十分之一的人均收入承担英美民众四倍的税赋。按真之的广赖武夫的话说,为了交税他乡下的孩子连鞋都穿不起,光着脚乱跑;乡下的农夫吃着稗子,把钱掏出来给他们买军舰,供他们出国学习技术战法。如此卧薪尝胆十年之后,日本重金打造出了以战列舰与装甲巡洋舰为核心的联合舰队,拥有与俄国三大舰队的一支单独决战的能力,同时陆军也换上了国产的新锐装备,拥有了可与俄军在陆上较量的资本。为此日本国民在民生上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也就只有强烈的危机感才能推动如此破釜沉舟的财政计划。   即便如此,日本也不具备单方面与俄国对抗的能力,因此在外交上与英国结盟,换取英国的协助。在此过程中,日本也害怕自身沦为东亚易洛魁族,怕被英国等欧陆大国利用之后牺牲掉,落得像易洛魁那样远迁家园几乎灭族的结果,因此在外交上采取了更为谨慎保守的措施,甚至面对最大威胁的俄国都伸出了橄榄枝。这和后世缺乏国家倾颓危机感,贸然和英美等主流强国交恶的昭和日本截然不同。   在危机感的推动下,明治日本也开始了大规模搬运西方军事政治文明的运动,毫不在乎被西方人称作“猴子”,甚至子规还说这不过是老猴子嘲笑小猴子,老猴子在欧洲就是靠互相抄袭发展起来的。应该说在全盘学习外国先进文明这事上,日本人是很有经验的。早在唐代他们就把整个唐朝文明抄去了日本:男女服饰从古坟时代的各种贯头衣瞬间进化为唐式的圆领袍和襦裙;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全抄唐代风格,首都平安京(京都)完全就是仿造洛阳盖的;连茶道、插花、绘画、围棋、乐器这些生活风情都一样不落地抄袭了去,甚至保留得比中原本土还好。   明治时期日本学习西方文明也是同样地不遗余力,不同的是由于西方有更多国家,各个领域优劣不同,学习的选择更多。日本人采取的选择便是一律向最强看齐:拿破仑以大军横扫欧陆,因此陆军开始学的是法军,好古他们便是穿法式军装学法语上课。后来普法战争普军大败法军,日本人便重金请来普军梅克尔少校,全面指导日军向德式发展并培训德式的指挥官。海军则毫无疑问向世界最强的英国皇家海军靠拢,从服装内务到战术船艺培训甚至吃的咖喱饭俱乐部玩的桌球都无一例外照搬,使海军兵的生活几乎同外国一般,到日俄战争前舰队机动作战已毫不逊于皇家海军。像是新式小说、棒球、服饰、交通工具这些外来文明产物,也一样有系统地引进,子规就热衷打棒球并且翻译了相关的棒球术语。相比而言,同期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只能说是大规模海外淘宝代购,把先进武器搬回去给半西化的北洋舰队和完全土建制土军官的陆军使用,半西化的北洋水师官兵在先进军舰船舱里吃面吸烟,完全没接受西式士官教育的军官继承了面对强敌临阵怯战或者单纯倾泻火力毫无战术机动的传统。结果我们被人打败之后,还得了个“好像他们是故意输给我们一样的”评语。   虽说是全盘照搬西方,但是在此基础上的扬弃和创新也是少不了的。好古到法国陪读,就发现法国骑术比僵硬的德国骑术要自然,于是便在全陆军德国化中推动了日本骑兵的法国化;在发觉机关枪好用的时候又搞出了独树一帜的马拉机枪部队,在保持机动力的同时又可转入阵地对俄国骑兵进行杀伤。真之去美国看到更为直观的兵器推演,回国教授战术时就果断把英式的舰队运动图扔掉。在买来的战列舰巡洋舰炮管里,装的是自己研发的下濑火药,打过去熔钢沸海,造成比俄国炮弹大得多的破坏力,同时舰桥统一指挥火炮射击也自创模式(日本海海战一回可看见日军每轮发炮都是舰桥下达方位目标距离,再同一修正着弹,而俄国一方除了大喊全体向三笠开火毫无作为,导致日军实际命中率远高于俄军)。舰队运动指挥是英国人教的,但是英国人没有教在敌人火炮射程内整个舰队拐200多度的弯去抢头T阵位,也没有教用战列舰巡洋舰鱼雷艇搞七段击。拿来主义不是死板照抄,而是为我所用和另有妙用,甚至把自己的创新成分加上去用更加有效和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运用。   培养运用与文明传承   如前文所述,日本明治初期就是萨长打幕府土豪分田地的状态,因此政界元老多是萨摩长州的维新志士上位,军界更是成为是“萨摩的海军,长州的陆军”,和乡党出身任人唯亲的淮军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这些既得利益军阀的目光并未至于如此狭隘,设立的海军兵学校和陆军大学,就是不交学费甚至倒贴生活费吸引有志青年报考的存在。在基础教育方面,设立的学校同样也是不收学费的,以此培养更多可以进行基础教育的教师。出身贫困武士家庭的秋山好古和真之就是这种政策的受益者,甚至理论上平民的子女也可通过类似的培养,成为军官、政客、博士等上流人士,有此等宽阔的向上流动路径,自然催生了所谓的“乐天主义”,输出了远比科举举士专业的人群。   在掌握近代先进理论的人才群体出现后,日本军政高层也不吝给这些人腾出位置来。日本旧海军的缔造者山本权兵卫就在日本海军搞起大规模改革,萨摩出身的高级将领是保留了,但是没近代海军技术的中下层萨摩军官基本上都炒了鱿鱼,抛弃藩阀观念,换上江田岛兵学校培养的近代军官,成长起来的近代技术军官更是在后来占据了主要的参谋和将领席位。由此可见以亲疏关系举人不是什么坏事,怕的是任人唯亲,让有才能有想法的人找不到发挥其作用的位置。   片子中更是树立了一个旧式藩阀军官的典型:乃木希典,以此代表没接受过近代军事教育脑子不开化,靠老资格上位的旧军官。这位明治倒幕战争老油条,在旅顺搞过大屠杀,爱写老干体汉诗的旧武士,虽然由于其给明治天皇殉死的行为被日本昭和军阀吹捧为尊皇道的“军神”,但是作者对其的批评和嘲讽却毫不吝啬。由于不通近代军事技术,在决定日俄战争成败的旅顺围城战中,他只能听从参谋的僵化错误观点,不使用重炮掩护就对毫无战前侦察的俄军堡垒发动正面集群攻击,在俄军密集的机枪阵地和炮火支援的协助下,给旅顺周边地区送上了三万多日本肥料,把一个方面军打光也拿不下旅顺要塞。这和好古构筑阵地以低伤亡抵御俄军进攻,大胆派出骑兵穿插敌方后部威胁对方补给线,以及真之战前战时刻苦钻研各家兵书,草拟对俄军舰队的决胜战法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日军中乃木希典这种榆木脑袋越多越好)   乍眼看去,正冈子规在书中和片中的设置都是比较奇怪的,相对于秋山兄弟而言他是个纯粹的文人,除了列出他写的部分绯句外,几乎很少谈及到他绯句批判改革的过程和成就,更多笔墨用于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后期和病魔抗争的历程,就以上而言似乎不足以作为主角存在。但从其象征意味而言,他是以新时代中继承发展的日本文艺界的象征存在的,在庭院里种花草敲红叶,身体坚朗时背上行囊周游山川,更显出日本人平和生活中美的一面。美好的和平生活需要强力的国家和军队庇佑,才不至于开个店被外国人强抢而无处说理,才不至于全境沦亡被人逼着剃金钱鼠尾,不至于被迫学习别人的语言,按别人的要求生活,正如片中子规叮嘱赴美留学的真之那样,“不要让我的心血付诸东流”。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富强国防稳固的目的就是维持自己民族的故有生活方式和文化并持久发展,若以增添国家荣耀的名义穷兵黩武,损害原有文化和生活的话,则实为本末倒置,经历过二战的日本人多半对此深有体会。时至今日,日本经济和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不可不谓现代化国家,但其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之美依然保留下来:在霓虹灯闪烁的街头上,穿着绮丽和服的少女缓步而行;高耸的公寓里,一个普通家庭围坐在榻榻米上,静静听着茶筅摩擦碗壁;精致的日本料理和独出心裁的工业品一起风靡各国,久远的故事在发达的动漫中得到新生……这些既是如秋山兄弟这样为强国奋斗的人的功劳,也是子规这样为继承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人的成就。   相较而言,我们对待国家强盛和传统生活问题的方法,难免过于粗暴了。洋务运动时强调中体西用,故有的生活方式和技术社会的发展脱节,如缠足溺婴之类陋习依然存在。到新文化运动之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拐了两个直角弯,从全盘肯定变成全盘否定,故有的文学、艺术、道德、礼仪、生活方式一一被陈列在批判台肆意攻击,甚至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象形文字,应该以罗马拼音取而代之。到文革之时更是有破四旧之事,把传统道德和信仰不分良莠直接砸个稀巴烂,无数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财产被一一消灭,国画、诗歌、戏曲、雕刻、园林艺术被当做“地主阶级士大夫情调”被扫进了垃圾堆……这岂止是走了歪路,简直是走上了邪路。时至今日,穿汉服上街会被国民当做外国人围观;全国城市被建成千篇一律的美国式样,更有不少标新立异的建筑,在街头转角污染你的眼球;杂志报刊上时不时看见全不论格律押韵乱写一气的“律诗”“绝句”……今日我国之国力,虽不可称强,但还算可以自保,而文化艺术和道德礼仪的复兴,还任重而道远。如无自己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无光辉灿烂辐射四海的文化,谈何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   一百多年前,邻国的年轻人跟随时代的步伐,追随心中的梦想望云爬坡。如今在大部分领域而言,他们已经站立在山顶上看那朵白云了。而我们如今多少还在半山腰上,以少年中国之心作别老大中国,和愤青中国割席别行。尽管有烦恼迷茫,尽管前路荆棘丛生,但是倘若心存大国梦,抱着忧患意识向上攀登,总能找到登上那山顶的道路吧?   登高,坡顶自有青云;倘若正有一朵白云闪耀,那就望云爬坡吧!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四):日本的下一个明治维新?  今天看了《坂上之云》,是一本日本经典改编的经典剧。   一开头让我想起了《官僚之夏》,交代历史背景,介绍剧中重要任务。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日本和纪实,历史有关的电视剧。《笃姬》,《龙马传》,《江》都非常喜欢。日本这类的作品非常质朴严谨,对于史实会非常认真的推敲考证后进行改编和艺术创作。里面的化妆服装道具也非常逼真,赏心悦目。   我最喜欢的日本历史是明治维新,曾经和朋友津津乐道自己所搜集的关于明治维新的资料。   我对于那时候面临同样外国侵略的日本,能够以一种既勇敢又包容的姿态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又积极建设的奋斗过程充满崇敬之情。当然,当我们讲起战争,津津乐道里面的拔刀英雄时,我们也许很难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想,在那时,真正看清历史真相,明确自身价值取向的,仅是小部分人。更多更多的,是像《活着》中所描写一般,盲目地,为了生存地,“被迫”地投入战争中去。   我那时疯狂得阅读明智时期的人物传记,试图找出日本明治维新而中国辛亥失败的原因。“为什么我们那时没有像龙马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日本那般摆脱租借?”我心中无数个疑问。   我的疑问仍旧未得到解答,但是当我对日本越来越了解的时候,我对其文化和精神的很多方面就越发充满了热爱。   最近参加了一些论坛,请来了行业里面的一些领袖谈论了全球市场走向,如果你关注新闻,恐怕也会听到不少。   很多人谈到日本都表示不乐观,甚至用“Japan is dead”之类的话来总结一个国家的现状。大致的原因是:   1.领导层不稳定,首相几度换人,政治舞台动荡不安   2.少子化严重,移民政策不宽松,日后对于人力资源要求高的行业将形成资源外流(outsourcing)或者人力短缺(这个现状逐渐像欧洲靠拢)   3.日本地震所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人民恐慌   4.经济危机后的复苏较弱,货币疲软   相比中国的快速前进,日本的确在“看似倒退”中艰难前行。但是我仍旧对其日后充满期待。   我想,很重要的是。当我们被日益强劲的全球化所麻痹了双眼,我们有时很难看到真正的自身。或者有时我们急于前行,很难去关注生活本身。   而那些电视剧和书籍,充满了人情,于哲思。它没有华丽的外衣,也没有精巧的字句,但是却充满了思考。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小职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没有高调的爱情,却又实在的本分。在如今这个充满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日本作品那么的不同,却那么的惹人怜爱。   我喜欢那些温暖的,向上的,淳朴的执着。即使再难,也要活下去。即使再苦,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五):有些话想说  开门见山,不否认此片有诸多可取之处,譬如制作精良,战争场面恢弘,譬如将个人之运命与历史之恢弘结合得颇有层次。然而对于本片所持不尽完善多有谬处的历史观,本人颇有些话想说。   某种程度而言,本片堪称曲线委婉的军国主义洗地录,“和平发展”大回顾。本片对于中国的刻画虽勉强符合史实,然和同类型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日本高层及国民的刻画横向比较,便显得片面、浅薄,缺乏自省。尤其是对两位关键人物李鸿章(着墨不多)及伊藤博文(怯懦保守的儒者形象)的表现无甚说服力(至少对我)。可见编导有意淡化之痕迹。   除此之外,令人反胃之处尚有几处不可抹煞。其一,粗暴干涉朝鲜内政,寻衅挑起甲午战争被粉饰为以引导朝鲜进入近代化为己任(好夸张好无私的国际精神,对于自私自利万世一系的日本人来说,这样的解释真是新奇得稀奇稀奇得蹊跷)和应对清朝出兵的被动行为(当然,保护侨民一说也被部分精日奉为圭臬,可谓壮哉),实在是贼喊捉贼贻笑大方。若日本果真护邻心切昭昭可鉴,为何前有丰臣秀吉三次兴兵行入侵之事,后有伊藤博文鲸吞半岛干殖民之实?历史可以分立场,但不能混是非、淆黑白。即使此事无可避免,但若就此对于睁眼说出的瞎话信之凿凿毫无质疑,则不可谓不愚蠢,不可谓不糊涂。将狼子野心浓妆艳抹一番,便可洗黑为白,化邪恶为光明乎?谬之至极!历史或可以原谅,然绝不可忘却。   其二,通观全片,绝口不提甲午战争两亿赔款以及旅顺大屠杀两事,此二者皆为我民族之奇耻大辱。前者,相当于当时清朝两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白花花的民之膏血(大概分了3年偿清),即使不是其时日本一日千里一飞冲天的主要原因,至少也大大润滑了日本加快近代化进程的发条和引擎。如若日本无这两亿赔款的及时襄助,之后在辽东大地角逐的两位强盗,不一定便是小个子的那位讨着了便宜(要知他只是险胜)。可惜的是,作为一部号称严谨客观的史诗级大河剧,居然就把历史的这一环这样轻描淡写地带过乃至忽略,脸不红心不跳,还一副安之泰然大义凛然的模样,这真可谓是最要脸的不要脸了。一场对赌国运的大赌局,最重要的结果之一,胜者赖以进行下一场赌局的关键筹码之一,如此不可或缺的情节,在本片中就这样因为主旋律伟光正的需要被抛之爪洼岛去了。后者,乃我华夏家国大恨,放诸世界历史也是不可辩驳的反人道反人类事件,然而本片却选择性无视其“大和先贤”亲手所造这一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侵略者暴行。只为掩盖其时满口开化文明的日本人也有兽性畜性的丑恶面目,只为将甲午战争的性质美化为救亡图存的国运之战。呜呼哀哉,其心当诛。当乃木希典大放着”踏破支那四百州“的狂妄厥词,趾高气扬地在旅顺炮台之上踌躇满志之时,看似多么豪气干云,实则他不过一个丧心病狂的屠夫罢了。屠戮我民族的猪狗之辈至今仍被视作日本的民族英雄,这也就是为何中日世仇难分难解的一个侧面原因。希特勒等辈横遭万世唾弃,皆因其视人命为草芥,纳粹至今在西方仍为敏感词,皆因其累累兽行。然犹太人是人,我华人就不是人?为何日本人至今仍对其侵略史上所犯暴行缺乏了解?为何其教科书仍对其所称‘支那事件”的种种历史讳莫如深(不要说那只是不到5%的教科书所述,即使最为左派的教科书,其对南京大屠杀之人数也未免要加一个“尚存争议”。曾经的那批日本人根本不在乎人命之所谓,现今的一些日本人却极其在意人命的数目。可笑、可悲、可耻。)?为何旭日旗与纳粹旗之命运截然不同,一个万劫不复,一个却仍然大行其道?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国际因素自不必提,常言火烙脚背唯己自知。先论日本国内之因素,答案显而易见: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装作无视,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国民自然无知。就历史反省之深刻,后世所忏悔之言行,我不同意拿德国与日本作比较,因为日本人对待历史之猥琐遮掩姿态不配与与德国人之真正痛改前非相提并论。更悲哀的是,精神日本人们凡是见到此类言论,且先不论其中是非曲直,也不管逻辑的周转史实的明确,言必喷人为愤青,言必大颂日本种种高大形象良好行径,甚至不惜以大肆贬低本民族为前提。这已经不能称之为客观的自视冷静的自省了,这是偏激的自轻、恶心的自贱,一群挂国际主义之羊头卖逆向民族主义狗肉的家伙,自以为观点境界高人一筹,自以为视角宏观而五十步笑百步,自以为爱国皆愤青,愤青皆可耻的反向激愤的井蛙,所行之事所发之言于国于民又有何益?观中国之苦难不能动其心,遇丝毫不满日本之言论便怒目以向,嗔言辩护甚而气急攻之,以如此可笑的言行只为反对而反对其它看来可笑的言论,还自以为有理有据一副理直气壮之作派,然动机何在?立场何在?其言行即使公之于天下,也不过徒增异族一笑耳。较之于愤青的误国,此类精日之媚外自轻之举其流毒有过之而无不及,然则因其天生的隐蔽性网络性而长久不受正视。愤青受到的批判比比皆是,以致于不是愤青的爱国也会触动一些敏感的神经,然而这些敏感的神经却迟钝于其言行的矛盾可笑之处,所持的观点也借由对愤青的讨骂之声大有一片天地。想来乃木希典、朝香宫鸠彦等人地狱有知必能瞑目也,因为他们毕生想要招纳的信奉东亚共荣并拜服于日本脚下的海外皇民团体今天已经颇成些气象了。   逆向民族主义者并不比民族主义者可爱多少,可悲到可怕的是,他们往往是其它民族的民族主义者。   书归正传,日本人在本片中一反常态,使用大量仰角及特写镜头将焦点置于角色上半身,展现人物蓬勃的爱国之心和光辉的人格魅力,却对龌龊之人狡诈之事搪塞敷衍而过,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本片是残缺的,不够丰满的,太过遮丑饰非的。因而,即使在某些方面细致入心,也不可避免地落入片面民族主义狭隘岛国心态的窠臼。我相信,本片制作者是怀着一颗雕塑历史全身像的初心的,然而他们太迫切这雕像获得完美的形状,以至于材料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到了,同其海报所揭示的一样,一厢雄心造出一个个半身的难经推敲的泥塑神像罢了。   其三,以清军腐败无力及战争的普遍残酷性一笔带过表现日军暴行对清国国民之荼毒(仅有表现日军抢粮子规置疑一节)。这种贯穿全剧有意无意淡化战争罪行的态度还体现在了以虚构场景对话加所谓军人天职的借口为东乡平八郎故意放任清国官兵被淹死一事洗地上,无论从何种角度,即使是战场法则,东乡此举都是缺乏人道近乎野蛮的恶劣。不加此洗地场景,东乡在屏幕之上尚还可稳住其真小人的顶戴,但被编剧这么一胡搞,便是虚伪得连伪君子做不做得成都值得商榷了。数千条性命,被东乡端着洋酒颦着眉头就这么超度了,恐怕不免显得太卑微了些。
  这里不得不又一次提到作为同规格同类型历史剧的《走向共和》(未删减版为上),就两剧历史观的全面、公正乃至自省两相比较,我想差距不难分出。   当然,我在前文说过历史可以有立场,地球是圆的,每个民族的造就、发展、甚至性格殊有不同,我们也不必强求在对待历史的看法上能够趋于近似,何况两者还是曾经不共戴天的敌我双方。某些人,在国人眼中当然是屠戮满盈累累血债的魔鬼和罪酋,但在日本人眼中自然也可以是扬国威逞英豪的大英雄,这两点看似冲突,实则并不矛盾。但是,令我无法理解甚至感到痛心的是,部分继承着中国人的身躯、流淌着中国人血脉的个体,其精神却不折不扣的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或者说,至少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立场。一边高呼着日本万岁一边辱骂着泱泱中华,我不敢危言耸听这是民族之不幸,但我个人认为这至少是个人之不幸。《千与千寻》里有这么一句话:忘记了名字,就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世间上有些事,你可以抵死不认同,也可以假装得想不起,然而终究是无法从根本上否认的。你引以为耻的别人可以嗤之以鼻,你引以为豪的别人也可以不屑一顾。地球或许会有天下大同的那一天,再没有种族的区分、国籍的拦阻,这或许是历史的潮流。然而现在,至少现在,不是该把不该忘记的忘记的时候。 有的人记不起没关系,只要自个儿记得也就无愧于心。   我自认为不是愤青,但倘若在历史观上秉持(不敢说全部)中国人立场也算是所谓愤青的话,那我承认我是,我觉得中国人立场没什么不好,因为我现在脚踏的是这片土地,呼吸的是这里的空气,那心脏起搏之间,当然也有对这一切爱恨交织的情绪,我出生于和平,自然期望死亡于和平,我不选择忘记,算是对先人的铭记。我别的做不到,但我的心情,造就我如此的性情,皆告诉我,不可割离,无法背弃。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六):泥蹦の眼看历史  先立身,后立国。虽然觉得他们粗鲁、狂躁,但从他们的行为中我读出了理解与支持。   看到所谓的日清战争,我又觉得气愤:小日本不觉得丢人么,把伊滕博文拍得好像想立牌坊的婊子一样,“朝鲜必须借助我国的力量才能实现开化,这不是阁下的夙愿吗?”伟大的伊滕首相才不是胆小的和平主义者!   但看到真之战后的沉默,听到子规与森欧外的谈话,我又平静下来。一个国家,眼中只能也只会有国家利益。而一个国民,却能也应该有自己对周遭的思考。出兵的目的?战争的意义?自己的选择?……面对国家利益,我们不能选择背弃。但对于获取利益的手段,我们却可以喊出异议。   这是泥蹦的自立史(虽然对邻国是血泪史,但谁让你弱小呢!),这之中虽少不了大佬的挑唆,也有少年的冲动,也有青年的彷徨,也有中年的坚毅……无数个体在立身的道路上汇聚成国家的力量。   .S. 真之是个懦夫,怎么看他都喜欢律子,却忌讳律子已婚的身份。即使如此,你为何在律子面前频频流露出少年的青涩,辜负律子的守候→_→   .P.S. 原来小日本比高丽棒子更无耻,居然把俄国革命归功于神马明石元二郎→_→  《坂上之云 第一部》观后感(七):小白看剧科普资料(第一部五集全)  由于一直读中国历史,对于日本历史了解不多,很多影片中的情节往往还要搜一下。边看边写。有对日本文化历史了解更深的,可以忽略本文。   (1)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而成,简略版。具体的条目有兴趣各种搜索,维基或者百度。   (2)词条顺序,按照片中放映顺序出现。   =====================PS们的分割线========================   :被片头的音乐还有热血平实的独白,给感动了....那句俳句真美。   再ps:子规对临去美国前的真之说,别人说我们东施效颦,可西欧都是在互相模仿发展了自己的文明,日本只不过是19世纪才开始模仿的,这不是正说明我们日本有很好吸收力和消化力吗?一个国家的灭亡正是文化的灭亡。   这一段让我感慨万千,论文化,我们今日已经丢失太多又有断层。千年来的文化影响也减弱了。为何大清斥为奇技淫巧为何今日有人抛出可笑的摸着石头不走万般经验教训的老路,为何有人抛出民众素质低不适合民主的言论这不是说不识字所以不需要上学吗?我终于明白了皇汉思想所谓的包容了,那就是只许你作为宗主大国别人作为藩属你去包容,你丢掉了可笑的大国地位,反而学不会包容了   再再ps:片尾字幕,人家有民俗考察顾问,舰船顾问,军服样式顾问,还有若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支持,看看人家拍历史剧的严谨!也是,呵呵,我们的那些东西基本都被砸光了。当然《走向共和》里天皇吃一顿饭也要买吉野号的事儿没写,估计是不想宣扬天皇吧。   :象征性的加一句,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声音乐分割线============================   对音乐有兴趣的,看这里: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uk=#dir/path=%2F%E5%9D%82%E4%B8%8A%E4%B9%8B%E4%BA%91   ==================为我朝历史正剧惭愧的分割线==================   了解了下NHK大河剧场的背景。深深的为我朝的历史剧方面而惭愧。我朝也不乏好剧,但是戏说的成分多一些。正剧,也就是那么几部,还有的因为历史里的意识形态问题,而难免有失偏颇。   =================第一集分割线=========================   武士:   武士”一语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初出为:唐“天宝十一载改诸卫士为武士”。日本初出为:宝龟二年“赐亲王已下五位已上丝,各有差。其明经、文章、音博士、明法、算术、阴阳、天文、历术、货殖、恪勤、工巧、武士,总十五人赐丝十绚”。   武士出现于十世纪,200多年后镰仓幕府建立,以后武士政权延续了近700年,直至明治维新。在这近1000年间,武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武士形成为一个阶级并建立政权,历经近3个世纪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土着扩张阶段,939年平将门之乱以前;
  第二,对抗朝廷阶段,平将门之乱----1028年平忠常之乱;
  第三,充当鹰犬阶段,平忠常之乱----1156年保元之乱、1159年平治之乱;
  第四,形成新贵阶段,保元、平治之乱----1185年平氏灭亡;
  第五,建立幕府阶段,平氏灭亡----1192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
  :从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可以看到,即使是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军国主义的奉行军人地位的强化,军人就是新时代的武士阶层,他们对农民是很鄙视的。   武士阶层的地位:   简单说,就一句话,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家里养的食客。各级武士的身份是世袭的,当幕府的老中的人,必须出生于具有能当老中门第的谱代大名的家庭,出生于下级武士家庭的人,一辈子只能当下级武士,不具备升迁的机会。武士与庶民是两个贵贱分明的等级,富裕庶民不能上流为武士,没落武士也不会下落为庶民。   丰臣秀吉“身份统制令”和德川幕府的法律严格规定:武士不可以兼做农民、工匠和商人,即使身份最低的武士,在法律上也禁止成为生产者。   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刀狞令”,武士离开了自己的原住地,集中于大名的城堡一一城下町中的武士町,既不象中国的地主可私有土地,也不象欧洲的骑士拥有领地,只能依靠由将军、大名提供的固定俸禄为生,从而由昔日的农业经营者变成纯粹的城市消费者。   18世纪以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日本幕藩领主大量削减和停发禄米,武士特别是下级武士急剧贫困化,已不可能再继续依靠充当武装随从维持生计。于是,武士纷纷突破幕府的禁令,寻求新的谋生手段,逐渐由武装随从转为工商业经营者或雇佣劳动者。到幕末,在仙台藩几乎全部下级武士,都兼营手工业。   武士和贵族一样,享有称姓、带刀之权。除了少数上层武士有机会参与幕政外,广大下层武士处于从属和被统治的地位,并无治民之责,唯当庶民对武士无礼、对领主不逊时,才具有斩杀之权。   收入:   一个中级武士年平均收入约100石,平均收入则在35石以下。旗本最低的只有20表,御家人收入最低的只有薪金4两和1人的口粮。(ps:明末有浪人入侵沿海,也是穷武士的第二职业了)   《黄昏的清兵卫》这部电影里,那个下层武士的实际收入只有30石。本片的秋山家,收入是10石。关于“日本石”,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一日本石相当于大清朝的1.8石,一中国石是80公斤。也就是说秋山家的年收入是1440公斤的粮食。后期我曾经看过,只有日本海军和贵族才吃得起大米,陆军是吃麦子的,为此海军还得过“脚气病”,也曾经嘲笑过陆军是吃麦子的人。   澡堂门口被小孩子嘲笑:   虽然武士有地位,但是没有土地。农民是有土地权的。明治维新以后,最倒霉的是武士阶层,农民反而好起来了。所以那群孩子嘲笑他吃不起大米,只能吃豆子豆腐放屁臭。还有刚才也说到了当农民对武士不敬的时候,武士可以惩罚他们,现在武士们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了,所以农民孩子们选择尽情嘲笑他们。   天保钱一枚:   信的工资是一天,得到天保钱一枚。这个就是天保通宝,亦称“天保钱”、“当百”。1835年(天保六年)以后江户幕府铸造的铜钱,1859年后通行全国。1891年停止使用。一开始,一个天保钱相当于100文(即100枚宽永通宝),后来实际相当于80文。初铸时40枚兑金一两,明治后规定新币一日元兑125枚。   宽永通宝则是日本发行量最大,流通最久的货币,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是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开始发行的。一直到1867年德川幕府还政才废止。   感觉这个天保钱,就跟我朝古代币值贬值以后,为了均衡铜钱,发行的那种”大钱“,是为了稳定物价和铜钱币值的特殊产物。   地名:   伊予松山藩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名,以伊予国温泉郡(现在的爱媛县松山市)为中心,包含久米郡、野间郡、伊予郡,藩厅位于松山城。   长州之役:   长州征讨是指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江户幕府与长州藩之间两度爆发的战争。也被称作长州征伐、长州出兵、幕长战争、征长之役、长州战争等等。后又爆发了第二次长州征讨也被称作第二次幕长战争,又因幕府军由四个方向进攻,长州方面也将之称作四境战争。伊予松山藩当时是参战方之一,1866年在大岛口被人打败。具体的自己维基下吧,太长了不复制了。   福泽渝吉:   也是武士阶层出身,后父亲过世生活艰难,先是学习汉学,后来在长崎学习兰数(荷兰语文等)。当年闭关锁国,只有长崎一地可和荷兰通商。当时学习医学或学术,都需要研读兰学原著。后来他在江户任教兰学。再后来横滨依据日本与列强订立的五国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与外国人交易,福泽渝吉发现荷兰语不好使了,需要学习英语了于是又废寝忘食学习起来。再后来随日本换约的代表赴美见识了一番。后来幕府派遣使节赴欧洲,他作为译员随行,回国后根据笔记撰写了《西洋事情初编》。再后来开办了江户唯一的一所教授英文的家塾。再后来,他仿效欧西私立学校的常例,订定塾则,规定学费,确立课程内容,设立财团法人,锐意革新塾务。他教授的书籍也都是从美国买来的。他最著名的言论就是发表《脱亚论》。而且写过不少关于中日韩三国对比的文章,以天演论作为基础,我认为他就是日本后来形成那种领导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重要源头。目前一万日元的图像上就是他。   西南战争:   发生于明治十年(1877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   爆发原因1,除了几个倒幕藩的军队,天皇没有直辖军队;明治政府没有中央集权,仅能征收调集全国三四成的资源和税费却要作为中央政府担负全部费用,不平等条约的款项也由明治政府出;各藩以维新功臣自居,在新政府中争权夺利。2,废藩置县后,明治政府即开始兵权归一、军务归一的改革,解散各藩藩兵,剥夺了士族引以为荣的当兵特权,虽然退伍回乡军士可拿到一笔遣散费,但仍然引起了士族不满。3,1876年,因为废刀令,停止家禄等政策,各地不断发生不满士族的叛乱。   结局就是,和 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且一直鼓吹征韩论的西乡隆盛死了,鹿儿岛为首的反政府士族被清算。著名的日本步枪之祖——村田式步枪因此而研发。   俳句:   这个不懂日语我也说不清楚。俳句以十七个音为一首的一种日本短诗,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俳句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俳圣:松尾芭蕉,这个人日和漫画总是提起。其他名人:与谢芜村、小林一茶、土方岁三。后来诞生了不要季语的自由俳句,代表人物有:种田山头火等。   自由民权运动:   根源就是君主立宪以后,召开国会组建政党、集会言论自由、减轻地租的问题,各种事件很多,具体的自己搜。   简单说,先是1873年因征韩论失势而下野的右翼人士发起了佐贺之乱后被镇压。再后来西南战争(1877)巨大的军费支出导致出现财政危机。1880年伊藤博文受命改组内阁,实现了参议和省卿的分离,但是任职的大部分都是萨摩藩和长州藩出身的人。由于社会转型居民收入下降,工业化导致苛捐杂税严重,农民承受高地租,当时日本民众参与此运动的热情高涨,最大的原因也是日本重视教育西方思想深入人心。1881年民间的运动会社自己撰写了宪法呈递(1968年发现了五日市宪法原本)。到1882年政府与民权派的斗争白热化,天皇发敕谕说10年后一定召开国会。同期成立了自由党。再后来内阁中同情民权派的大隈重信下野。再后来加波山事件后,自由党解散。1886年,发起了大同团结运动,次年又发起了三大事件建白运动。后来大隈重信重新入阁。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完成。1890年,政府实行了第一次国会选举,帝国议会正式开设。   但是这部宪法,把臣民的权利定义为是由天皇赐给臣民的“恩惠的权利”,并限制在法律之规限内。一直要到1947年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实行民主化政策实施后,自由民权运动的成果才得以一一实现。   土佐:高知县的旧称,位于日本本州岛以南的四国岛的东部。从幕府末期的尊皇攘夷运动,就有土佐藩的土佐勤王党。刚才提到的自由民权运动中,“爱国公党”、“立志社”、“国会期成同盟“、”自由党“等组建人中的几位就是土佐藩出身。   民权数数歌:   我觉得这个直译有点问题吧。。。   根据贴吧有人查的资料,这首曲子是是明治时代一位周游世界的戏剧演员川上音二郎写的,名字应该是叫《oppekepe-bushi》,也是民权有关的歌曲。   不过我查到的资料是,这首歌应该是《民権数え歌》,是当时的一位思想家创作的,叫 植木枝盛。当时受到民权运动影响,还有好多歌曲比如安冈道太郎的《よしや武士》,还有《民権踊?》。是属于日本演歌的一种类型。   这还有一段八卦故事,川上音二郎和当时出名的艺妓川上贞奴结了婚。贞奴曾在全球各地演出,由美国前总统麦金利以至沙皇尼古拉二世均曾为他的观众,毕加索为她绘像,被视为名著《蝴蝶夫人》的原型人物。他还和伊藤博文有那么一段故事。还曾经和岩崎桃介有一段故事,岩崎桃介后来成为福泽渝吉的女婿,又被成为福澤桃介= =!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也和贞奴有点缘 份,他后来演话剧《茶花女》,多多少少受了贞奴的影响。有兴趣看这段三角恋的可以去看NHK大河剧场的电视剧《春之波涛》。   藩阀政治:   刚才提到的改组内阁以后的人都是来自于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因此那群学生说,你也是松山人你一定也痛恨藩阀政治吧。后来被称为明治九元老的人,除了西园寺公望,全部属于这两个藩。著名的伊藤博文就是长州藩人。打个比方,现在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和其他小国组建联邦政府,结果内阁里面全是魏国人和齐国人,其他的人当然不满意。   上士:正冈子规的家族是上士。   江户时代的武士通常都居住在城下町,称为城下士。与之相对的,住在乡间的武士称为乡士。地位介于城下士与普通农民之间。   在关原之战前,长宗我部家控制着四国岛,因一领具足制度(兵农合一)而享有武装。关原之战后,为了安抚这些人,给予了他们郷士地位。山内一丰在受封土佐藩后,把自己当挂川城主时候的家臣封赏为上士(相当于明成祖朱棣时候,靖难前效忠的一个待遇,靖难后效忠的一个待遇)。因此,土佐藩较之别的藩,其上士和郷士的差别更加分明。   其他有别于全国的藩,还有熊本藩、萨摩藩。萨摩藩里面的乡士又分等级,上中级乡士被称为“麓”,能获得很多田地与山林(有意思的是平民可以买卖土地,乡士和城下士买卖土地违法),萨摩藩的上士和下士阶级由于土地买卖而互有置换,还有些穷武士沦为没有土地的佃农。离开鹿儿岛成为中央官吏或参军的人多是城下士出生,而成为警察的多为乡士。二战前,在明治新政下被划归平民的人很难进入政府担任公职。一直到二战后才得以改观。   东京大学预备门:   现在是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一部份,也是最早设立的公立旧制高等学校,在当时的东京大学升学率为全国第一。设有东大预科两年。   1874(明治7年),官立东京外国语学校英语科改名为官立东京英语学校,为第一高等学校的前身;1877年,东京英语学校和官立东京开成学校普通科(预科)合并,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个大学预备门槛设立的学校;1886,伴随文部省改正帝国大学令、中学校令,工科大学预科的合并,第一高等中学校终于诞生;1894,高等学校令增设,第一高等中学校改名为第一高等学校。1949,东京大学第一高等学校创立。1950,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奉教育令于三月正式停招。   松山藩常磐会:   这个不太了解。只知道相对的还有,长冈藩的长冈社,二战那位山本五十六就受到过他的资助。因为这位战犯太出名了,搜到了长冈社的一点资料:是长冈藩武士为了培养可造就的人才,于1875年创建了一个育英事业团体。有点类似于我朝的乡绅们资助办学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那本书《战争赌徒山本五十六》。对于长冈社的来历有讲过。   所以相对的松山藩常磐会也不难理解了。据说从常磐会每月能支取7円的助学费。有兴趣的有懂日语的,可以搜下”旧松山藩の奨学制度である“。   徒士组组长富田大人:   先说一下足轻,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之称呼,他们平常从事劳役,战时成为步卒。一般的足轻都是农兵,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在战场上基本上只能壮壮声势。   徒士,在大名行列中是以徒步跟从的,亦包括了熟悉藩厅实务的小役人。徒士之职大多是那些年幼者难以胜任的。由于徒士在大名参勤外出时以徒步的形式加入行列,所以为了保持大名家行列的威容徒士要求那些男子气概充足的人选,身材够高外表强壮也就特别受到重视。津藩藤堂家便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他们的徒士都是身高181CM的人组成的= =!到了后来,不光看身高和身体素质了,还要看武艺和”手迹“,再后来徒士变为世袭的。   在日文版维基百科上找到一句话:”秋山家は足軽よりも一阶级上の位で家禄10石程の下级武士(徒士身分)だった“。由于本人不懂日语,拿谷歌翻译了下,大概意思是秋山家是比足轻高一阶级的年俸10石的下级徒士身份武士。   所以这个应该就是徒士身份的武士们,在战时编成的小队的小队长吧,相当于大清朝某某绿营八旗的都统。   铁道马车:   所谓马车铁道,即是用双马拉着有铁轨的车厢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一度使用铁道马车,参加纽约世界博览会,1896年开始传入日本。1903年,东京使用有轨电车,遂自然淘汰了马车铁道。这个不仅在日本有,当初在大清朝也有。
  1881年修建的从唐山煤矿到胥各庄的铁路,确立了我国后来铁路轨宽的标准。只可惜铁路建成后,当局怕机车震动皇陵,不准使用蒸汽机车,只准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在1907年的沈阳,马车铁路运行了十几年。沈阳的铁路马车可以载客40人,而且车票价格低廉,坐一站地只需奉小洋半角,合铜元六枚。   三合米:   这个是计量单位。由于受到中国影响,日本用的计量单位和我们类似,但是标准不一样。日本多称为尺貫法,也称尺间法。朝鲜那边叫尺斤法(???)。日本大化革新以后,照搬了《唐律疏议》里面的单位。下面是一些常用单位:   1坪=1間×1間=3.3124㎡ 1間=6尺≒1820mm   半間=3尺≒ 910mm 1尺5寸≒455mm(1尺=303mm=10寸、1寸=30.3mm)   1 勺(しゃく) = 18.039 ml = 18.039cm3 = 0.01升=0.1合 【尺貫法】   1 合(ごう) = 10 勺 = 0.18039 リットル = 0.1 升 【尺貫法】   1 升(しょう) = 10 合=1.8039 リットル 【尺貫法】   1 斗(と) = 10 升 = 18.039 リットル 【尺貫法】   1 石(こく) = 10 斗 =180.390 リットル   注:リットル,就是现在的公制升。后面的是尺貫法升。   神田共立学校:   后来叫东京开成学校,再后来合并到了东京大学。   高桥是清:   是第20届日本首相、第7届日本银行总裁。他的功绩就是被称为”高桥财政“的政策的推行,为当时的日本举行过五次以上的募集公债。可以说,没有他弄来的钱,就没有日俄战争的胜利,也没有以后的扩张。但是他又因反对为扩军而增加财政支出而被日本陆军所嫉恨,二二六事件被陆军兵变士兵暗杀。1941年,东京赤坂的高桥邸,改建为高桥是清翁纪念公园。   佐久间多美:   就是秋山好古寄宿的那个房子,是旗本 佐久间正节 家的房子。1893年俩人结婚。话说,演佐久间多美的松隆子165cm,让190的阿部宽一比真是娇小= =!   臣下之臣:   也叫,陪臣。说一下等级问题。旧时代,日本分为九个等级,第一等级:天皇 ;第二等级:将军;第三等级:大名(相当于诸侯);第四等级:武士;第五等级:僧侣(在以前僧侣里面出学者,识字的多);第六等级:商人;第七等级:艺人;第八等级:农民、手工业者;第九等级:贱民 。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看不起这些臣下之臣了。   另外,日本战国时代侍奉过织田信长家族的名将,佐久间信盛和佐久间盛重两兄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个家族的先祖。参加过著名的贱岳之战。后世子孙不是藩主就是旗本。玩过《太阁立志传》《信长的野望》一类游戏的,应该容易理解这个。   =======================第二集分割线==================   绸鱼:   就是我们沿海地区人民常吃的加吉鱼。其实么,这鱼现在也蛮贵的,小一点的也要三四十块钱一斤,大的更贵。   山田美妙:   他曾经和尾崎红叶一起创建了明治时期的文学团体,砚友社。创办刊物《我乐多文库》。他们推祟写实主义,取英国文学之长,尝试文体革新,活用西文构想的表达手法,大胆使用西文直译体和拟人法。   夏目漱石: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钞上(2004年11月以前为夏目漱石,现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他在年轻时选定英国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并立志要&通达英语英文,以外语著述伟大之文学,以震惊西洋人”。中小学选他的作品为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鲁迅全集:现代日本小说集》收入他的两篇小品文的译文,即《挂幅》和《克莱喀先先》。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话说看到字幕那个字,我还在想那是个什么字,后来发现夏目漱石曾经被严原家收养,因此那个字应该就是严的变体吧= =。   儿玉源太郎:   陆军大学第一任校长。号称明治时期第一智将,被称为丰臣秀吉再世。与桂太郎和川上操六并称明治陆军三杰。历任日本内阁陆军大臣、军务大臣、文部大臣等,带兵参加日俄战争,被封为子爵,死后追封为伯爵。台湾日治时期第4任总督,他的助手也就是后来的台湾总督后藤新平。曾任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创立委员长,日本化东三省。曾经也支持支援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结果内阁改组不愿意支持,惠州起义失败。   他的大儿子兒玉秀雄后来任国务大臣等职,承袭伯爵。三儿子兒玉友雄是陆军中将。老七児玉九一做过内阁总理大臣秘书官和厚生次官。三女儿嫁给了男爵穂積重遠,日本家族法之父(family law )。五女儿嫁给了侯爵木戸幸一,二战时作为战犯被判处终身监禁。曾孙児玉進是电影电视监制。   德国教官:   这个演员找的简直是神还原。有兴趣的搜维基的图片。全名:Klemens Wilhelm Jacob Meckel。这个Meckel的老师,是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毛奇还有个侄子,就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的实施者。   当年,即使是袁世凯的小站北洋新军,也是仿照的德国陆军建立的。   摩泽尔葡萄酒:   这个不是一个牌子,在那个年代还只是一个产区。07以前称作摩泽尔-萨尔-乌沃葡萄酒产区,是指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与萨尔州境内的摩泽尔河谷以及摩泽尔河支流萨尔河与乌沃河的河谷中,专门出产特定地区优质酒(QbA)的产酒区。这个地区的陡坡葡萄种植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世界上最好的白葡萄----雷司令白葡萄种植区也以5000公顷的种植面积排在世界第一位。   陆军大学的同学们:   陆军大学校于1883年4月招收了首期学生,首期只有10个人。首期班毕业成绩第一的便是东条英机他爹东条英教。首期的10个人除两个早死的外其余都当上了将军。   井口省吾:后来历任炮兵少尉大尉大佐、陆大校长、朝鲜驻扎军司令官、第15师团长、陆军大将。秋山和井口是唯一的2个大将。   长冈外史:最先是在陆军士官学校2期毕业,后来入陆军大学学习。是成绩倒数第一的= =。也当过师团长,最终是获得了中将军衔,还担任过众议院议员。   藤井茂太:历任炮兵少尉、炮兵大佐、陆大校长、东京湾要塞司令官、陆军中将、第12师团长等。   野球:   现在日语的棒球,就是写作野球。不过,真正把棒球翻译成野球的第一人,其实是中马庚。Baseball 是在原野上打的球,因此被称之为“野球”。1970年,中马庚被选入日本野球殿堂。他还把网球,翻译成了日语的“庭球”。   海军兵学校:   二战前,与英国不列颠皇家海军学院(Britannia Royal Naval College)、美国海军学院并称世界三大海军官校。共送出75期毕业生。前身是神戸海軍操練所,1876年(明治9年)搬到东京的築地,改为海军兵学校。(由于日本海陆军间的长久不和,因此未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样称为“海军士官学校”)。1888年再迁往现址广岛县濑户内海安艺群岛的江田岛上。   进入海军兵学校是日后成为海军高级将校的必要条件,而且这所学校很难考。因此为进入该学校,在全国有许多以此为目的之预备学校存在,如东京的攻玉社、海城高校;神奈川的湘南等。现在除了湘南,这个灌篮高手里听过的学校,其他的都跟自卫队无关了。   他们的校训是:至诚不悖否?言行不职否?气力无缺否?努力无憾否?亘勿懈怠否?
  海军兵学校学生以海军兵曹长(相当于准尉)以下、海军一等兵曹(相当于上士,昭和17年以后为海军上等兵曹)以上的阶级授任,当时的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官校)学生阶级是二等兵以下,相较之下显得较为优遇。   广濑武夫:   他很喜欢俄国,曾经在那边呆了10年。还有个俄国女朋友阿里阿茨娜。为此受到国内非议,只能当个二等战舰的水雷长。日俄战争第二次旅顺港闭塞作战时,为了搜救部下杉野孙七而战死。只有36岁。日本当局为了宣扬闭塞战的“功绩”,把曾参加过两次闭塞战葬身于海底的广濑武夫少佐追认为“军神”,晋升为中佐,并把他所指挥的“福井丸”号沉船上的锚打捞上来,以该锚为背景,在进旅顺港口左侧的大圆礁石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亲笔题写了碑名“闭塞队纪念”。当年,日本军舰出港时,都要高奏《军舰进行曲》等军乐,舰上官兵都要向闭塞队纪念碑敬礼。   圣西尔军校:   (法文名?col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ESM. 英文名&Special Military School of St Cyr&)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该校由拿破仑始创于1803年,是法国最早的培养步兵和骑兵军官的职业军事教育院校,二战时在盟军为解放巴黎而实施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   戴高乐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国军王牌军军长廖耀湘也是这里毕业的。法国那位路易斯·弗朗彻·德斯佩雷元帅也是在这里毕业的,镇压义和团时候不知道有没有遇到校友秋山。马克西姆·魏刚,就是斐迪南·福熙的参谋长也是在这里毕业的。   ===========================第三集分割线=================   镇台:   1871年到1888年陆军的编成单位。明治四年,即1871年,明治天皇在长洲,萨摩,土佐藩一带征集乡众,组建了天皇直属的“御亲兵”,同时成立的还有日本陆军省,这时候的御亲兵只有大概8000人的样子,这就是日本陆军的雏形。   同时实行“征兵令”,也就是征兵制,由此组建了日本陆军最初的六个“镇台”,即相当于师团,不同之处在于“镇台”强调防守,而师团用于进攻,这六个镇台是: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其中的仙台,广岛,熊本镇台,即后来的第三,第五,第六师团,并称是三大旧日本陆军最有战斗力的师团。明治21年改组为师团,每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连队。   在建立六镇台的同时,天皇还建立了自己的御林军,这就是“近卫师团”,近卫师团由三个藩镇(长洲,萨摩,土佐)抽调了6275人组成了近卫第一师团,下辖步兵2联队,炮兵1大队。歩兵4大隊、炮兵2小队。   尼古拉二世:   最早知道他遇刺的事情,是看《走向共和》李鸿章遇刺时候提起的。这位也是个悲剧的人,从小长在深宫对于朝臣不熟悉,途径德国时候看上了公主阿莉萨,遭到父母反对,老爸亚历山大三世还没反对多久就死掉了,他加冕那天,前来观看的人太多,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1389人死亡。他登基前后,正值俄罗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党派林立,虽然主张不同但是都反对君主专制。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诞生了,开会时候吵起来了,分裂为两派,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再后来又出来个更左的,社会革命党,主张用暗杀手段推翻。尼古拉二世的叔叔,还有当时的教育部长、内政部长、莫斯科总督都挂了。1897中东铁路修建,深入我朝东北,引起日本不满。日俄战争失败以后,俄罗斯在内政和外交上逐渐开始陷入困境,尼古拉二世的威信不再。1905,他去参加宗教活动时候,炮台卫兵错把炮兵炮弹当作礼炮炮弹打了出去,不经调查就给定性为刺杀君主,群众请愿要求宽恕,皇后和太后慌了神说外面发生骚乱,尼古拉二世命令禁卫军向群众开枪,从此他就背上了“血腥的尼古拉”的恶名,和后来的大清洗相比,尼古拉二世真冤!这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各地罢工,再后来变成和沙皇军警的冲突,镇压失败,权宜之下召开了四次杜马,又解散。再后来斯托雷受命改革,农业发展巨大,极左的社会革命党为此搞了11次针对斯托雷的暗杀,死了。再后来儿子出生,天生遗传血友病。再后来一战爆发,尼古拉二世亲任司令,但是却节节败退,德军占领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甚至占领了北高加索。再后来他宣布退位,让位给弟弟,结果弟弟直接拒绝了。再后来,全家被布尔什维克党枪杀,一年后家族19名成员又被处决。到了08年,俄最高法院主席团裁决,承认对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镇压是毫无理由的并恢复他们的名誉。   尼古拉二世遇刺:   这个事件最后被定义为,检验司法独立的标志。当时很多人怕俄罗斯报复,主张处以极刑。但是大法官说,这是杀人未遂。最后判了有期徒刑。   镇远舰访日:   看《走向共和》时候,说是因为缺乏军费,北洋水师有偷着走私的,有抽大烟的,军纪不严偷偷上岸的也有,嫖赌的也有。   不过近代也有翻案的,李鸿章死后留下了1000W左右的小金库,传给了袁世凯;且当时圆明园早已在穆宗时候烧过一次,没花多少钱修理,由此断定北洋水师其实不缺军费。但是三年没更新过设备。   还有一种看法是,北洋水师定位于守土,不是出海作战,朝廷很多人的看法是有了军舰就OK了,而不懂“维持军舰的强大优势需要不断投入”。   再一个,北洋水师的炮都是架退旧式后膛炮,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没后坐装置,炮身带动炮架一起后座。发射以后火炮自身的位置发生变化,必须重新瞄准,而且同时还需要人工复位。这个是网上的克虏伯后膛炮的发射示意图http://tieba.baidu.com/p/,有兴趣看看吧。日本当时是最新式的速射炮,高下自判。当时速度最慢的后膛炮要15分钟一发,但是优点就是口径超级大。   丁汝昌虽然是提督,但是他却不像其他舰长一样留过学,也不会指挥现代舰队。他能当上提督,是因为他是李鸿章的淮军旧部。日本人不把丁汝昌说的厉害点,就无法显示他们赢得光荣了。   早在1885时候,镇远定远两艘船买回来就被日本视为威胁。1886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水兵上岸后嫖妓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被扣。北洋水师的军舰鸣炮示威,水兵被放。本片中写的是1891年的受邀访日。具体的两次访日资料可以看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fjv.html。《走向共和》里也提到北洋水师邀请各国大使,看演习。结果日本被刺激到了,才发誓一定要买新军舰的。一方大国炫耀武力,邻国自然展开军备。   东乡平八郎:   萨摩藩出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年轻时候参与过鹿儿岛炮击事件后的抗英斗争。当年和他一起参加抗英斗争的还有后来的海军元帅大山岩,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还曾经参加了日本近代第一次现代军舰作战的阿波冲海战。1870年日本派出12名海军军官到英国学习,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呆了8年。甲午海战时候,他是浪速号舰长。此后参加日俄战争。后来受封为侯爵。他是王守仁的忠实粉丝。   万国公法:   就是后来的国际法。1864年清朝就已经翻译过了。福泽谕吉更用了一句话来总结:“数千万言的《万国公法》,可以用一声枪炮抹杀之。”陆奥宗光也是奉行强权外交的人。实际上,更多更完善的国际法也是战后才开始慢慢发展的。   陆羯南:   说到这个人,梁启超维新失败逃亡日本的时候,曾经和他关系亲密。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国民主义。他还让梁启超向日本学习,批评他的维新不具备现代政治思想。   东学党之乱:   朝鲜称甲午农民战争、,韩国称东学农民运动。一开始叫东学教,是因为抵抗西方基督教传播抵抗西方文化而创建的,后来发展为农民武装。他们的口号有2条,一个是反抗两班贵族,一个是类似于我朝义和团的“斥倭斥洋”。   川上操六:   萨摩藩出身。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合称“明治陆军之三羽乌”。甲午战争时任征清总督府参谋长,后来任参谋总长,受封为子爵。   说到三羽乌,后来二战的三位战犯,当年被称为少壮派三羽乌,他们就是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   山县有朋:   长州藩武士出身。历任首相、陆军大将等职务,被封为公爵,也是明治九元老之一。废刀令和征兵令的实际主导者,效忠天皇到死那一套也是他创立陆军时候加进去的。被称为“宫中某重大事件”的干涉皇太子婚事的人,也是他。即,逼迫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向当时内定为皇太子妃的良子女王(后来的香淳皇后)及其娘家久迩宫家辞退婚约的事件,理由是久迩宫家有色盲遗传,实际上是他权势太大。他还草拟了《清国征讨策案》。他还操控颁布了《教育敕语》,这个曾经被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实际上日本走到军国主义这条路,也是国家主义膨胀导致的,也难怪有句名言说,爱国主义是恶棍的最后的避难所。当时山县有朋也是个德粉,德国最后发展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也不奇怪了吧?今日我朝灌输仇恨,若干愤青的名言想必大家看过,还好没怎么崛起,如果真的实力牛逼起来我反倒一点不奇怪我朝会重走老路。   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   这就是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都参加过的那场战斗。起因是爱国武士倒幕派们的“义和团”式运动。1863年6月,长州藩向通过下关海峡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开炮。7月上旬,又炮击法国军舰“建昌”号和荷兰军舰“密托沙”号,幕府无力约束长州藩。7月中旬,美国军舰“怀俄明”号炮击下关炮台,法国海军在下关登陆。1864年8月,英、法、美、荷四国军队炮击了下关沿岸的炮台,一个月后议和,规定被摧毁的炮台不再修复和重建、长州藩赔款、允许外国军舰自由外来下关海峡。   这一事件最后导致了禁门之变、又发展处了第一次征伐长州(前面提过秋山信候被嘲笑)、讨幕派成长起来、最终爆发戊辰战争。   高杉晋作:   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他家属于高级武士了,大组士出身,年俸200石。高杉和伊藤、山县等人的老师,就是吉田松阴。后来因为安政大狱事件,英勇就义了。他的学生们就更加痛恨幕府了。伊藤后来给老师建造了松阴神社。有趣的是,当时高杉和倒幕派的几个领袖意见不合,跑去京都,被藩主治了个脱藩罪关在监狱,禁门之变时候平安无事。后来炮击下关事件签订条约,长州藩主派出去议和签约的人也正是他。后来的两次长洲战役也都参加了。英雄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他因肺结核死于明治维新前一年。   他也被供奉在了靖国神社。   ======================第四集分割线=================   高升号事件:   网上资料很多,不多说。唐德刚的《晚清70年》中说,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翻版。李鸿章想把英国拖下水,但是由于日方善待高升号上的英国船员,英国是想把俄国拖下水,日方也去英国进行“公关”,英国的利益圈在上海周边只要战火不在上海附近英国也不想多事,又加上日方节节胜利英国也不愿意和日本开战。   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前面与本片相符,后面写的是:清军胁迫英国船员,等到“攻击”信号挂出,英国船员跳船,清军反而开枪射击英国船员。但是百科上这种胁迫行为居然加上“宁死不屈”四个字就可笑了。在本片,开枪的事儿是由小村公使提起的,画面没有表现。   山本权兵卫:   萨摩藩出身。参加过萨英战争、戊辰战争,后在海军操演所学习时候以17人中倒数第二毕业。留学德国。后来在西乡隆盛的弟弟、西乡从道手下任职,因为西乡从道的赏识,他成为日本海军中仅有的没有担任过舰队司令的海军大将。主持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对清作战制海论的制定、联合舰队的建立、六六舰队和八八舰队的提出、速射炮取胜论、启用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担任舰队司令等。后来因西门子事件下台。   小村寿太郎:   曾留学哈佛,攻读法律。历任外务次官、驻美?驻俄?驻清公使等职。明治34年(1901年),就任外务大臣,缔结日英同盟。明治38年(1905年),作为日本全权和俄国签订朴次茅斯条约。他还给日本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当年大清就是毁在这上面了。后受封侯爵。他有个儿子,叫小村欣一,后来是日本拓务省的第一任拓务次官。他的女儿嫁给了昭和时期的外交官佐分利贞男。   片中,小村抱怨北京的大街脏,这也是真实的。有兴趣可以搜一下北京公厕的故事。早在大秦帝国时期,商鞅曾规定刑弃灰于街者,虽然严苛,但是咸阳是当年最干净的城市。真是历史的倒退!   李鸿章、袁世凯:   不赘述。这俩人和《走向共和》的形象差太大了,不太能接受本片的形象,李鸿章哪有那么胖啊!袁大头怎么也那么胖啊!是要突出大清腐败么?!你丫广电合作借演员,也找俩合适的啊!!   当时的确有称呼他为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卸任后被德皇猜忌过得很不好,1896年参加沙皇加冕的时候俩人见面聊过。《走向共和》里有伊藤博文拿着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的书的事情十分赞同那句两人易地而处的话,还有伊藤说早年从政受到李鸿章的诗词的影响,伊藤也曾求李鸿章对他做一个评价。   龚照玙:   安徽人。闻知金州失守后,就以粮饷不足、津旅电讯中断为由,乘海军广济轮逃往烟台。本来判了个死刑,结果以白银贿赂当局,死刑没有执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龚照玙被开释出狱,次年病死。   大山岩:   原片字幕写的是严格的严的繁体。其实都是一个人。于戊辰战争率领新式步枪部队。因为他的小名叫弥助,后来他改良的大炮被命名为弥助炮。后于日内瓦留学。上面写东乡平八郎的时候提起过他,他俩一起被称为“陆的大山、海的东乡”。西南战争中担任政府军指挥官,跟亲戚西乡隆盛对战,因此此生再也没有踏上过鹿儿岛的地盘。受封为一等公爵,也是九元老之一。死后,举行国葬,驻日俄罗斯大使及武官的代表全俄罗斯陆军向他致悼词,得到敌国郑重吊唁的只有他和东乡平八郎两人。   山地元治:   这个人,才是制造旅顺口惨案的元凶。此前曾有人认为是秋山好古干的,维基百科上说是因为当年的翻译有误。旅顺口当年只有六千多人,关于到底死亡多少平民,数字并不确切,两个纽约记者一个说2000人一个说2W人。因战功受封子爵。大概造孽太多,1897年就死了。   乃木希典:   长州藩出身。是皇孙裕仁的导师,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后,同其妻剖腹殉节,成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曾任第三任台湾总督,还打算把台湾卖给法国,最后被儿玉源太郎给制止了。跟山地元治一样,都是旅顺口惨案的凶手。彻头彻尾的狂热军国主义分子。也难怪把裕仁天皇教成那样了。。。二战时被吹嘘为军神,现在被日本基本对他持否定态度。   他的2个儿子,一个死在金州之战,一个死在203高地。他的大女儿一岁就死了,他的三儿子不到一岁就死了。也许剖腹也是因为无牵无挂了吧。   他写的诗词:肥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   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腥风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功城尸做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   崚曾富岳耸千秋, 赫灼朝晖照八州。 休说区区风物美, 地灵人杰是神州   :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颇有唐代古风。。。。   伊地知幸介:   萨摩藩出身。爵位为男爵。最终阶级为陆军中将。他的老婆就是大山岩的侄女。曾先到法国、4年后再到德意志帝国留学。担任过大本营参谋、野战炮兵监、京城公使馆付、英国驻在武官、旅顺要塞司令官,东京湾要塞司令官等。   航海士:   日语的这个写法,应该是领航员的意思。在漫画《海贼王》里是这么解释的,是负责船只的方向和安全的。   不过军舰上的,百科里写的是,大副二副的统称,这个不算对。   搜到了著名的大和号的资料,参考下吧。分为炮术、航海、通信、内务、机关、飞行、医务、主计(财务)等八个科,各科主官分别为炮术长、航海长、通信长、内务长、机关长、飞行长、军医长、主计长。每科下辖一个或几个分队,设有大尉分队长一名、少尉分队士数名;分队之下为班,一班通常为15人,班长为上等兵曹。   按照秋山真之的履历表,1890时候是少尉,1896年才任大尉。所以这时候应该是航海科下属的少尉航海士(即分队士)。   森鸥外:   出生于一藩主侍医家庭。本名森林太郎,号鸥外,又别号观潮楼主人、鸥外渔史。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医学家、军医(官至陆军省医务局长,陆军军医总监军衔,即中将军衔)。森鸥外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文豪。曾赴德国留学,期间受到叔本华与哈特曼的影响。   提起他又得说起海军的脚气病,这是一种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体虚,间歇性心律失常。森鸥外坚持认为是细菌的问题,大肆抨击食物说,甚至严厉指控主导海军伙食改革的高木兼宽。在台湾的三个月,当地两万多驻军有90%患有脚气病,许多陆军医生看到海军米麦混合以后成功抑制了脚气病也想推行,但是森鸥外固执已见还一起之下从台湾跑了。   =====================第五集分割线=====================   井上馨:   长州五杰之一(长州藩政府秘密派往英国留学的五位藩士,包括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胜、井上馨、远藤谨助),也是明治九元老之一。 下关战争时和伊藤博文一起紧急回国。明治6年(1873年),被司法卿江藤新平追究预算问题和尾去泽铜矿山的贪污事件的辞职。进入实业界,开创纺织业、铁道事业等,与日本邮船、三井财阀、藤田组有密切联系,在财界也有强有力的发言权,最后成为三井财阀的最高顾问,被西乡隆盛抨击为“三井的大掌柜”。曾任工部卿、外务卿、驻朝鲜公使、大藏大臣、外务大臣、农商务大臣。   明成皇后:   朝鲜王朝末世的实权人物。高宗李熙的王妃。日,闵妃在“乙未事变”中被三浦梧楼暗杀于景福宫,当中参与的也有朝鲜人。之前明成皇后是亲华的,清朝战败后他开始亲俄排日。而乙未事变的缘起也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排日的明成皇后。事后日本虽在朝鲜重建亲日政权,但由于掩盖工作不力,使事变真相披露,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俄国亦趁虚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1897年,高宗李熙改国号称“大韩帝国”,追谥闵妃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皇后”,故现今韩国史学家多称她为“明成皇后”。   袁世凯呆在朝鲜的时候,据说俩人关系暧昧。前几年的韩国电视剧《明成皇后》也是收视率很高。   三浦梧楼:   曾参与第二次长州征讨、戊辰战争。后历任东京镇台司令官、广岛镇台司令官。后晋升陆军中将。因反对采用普鲁士军制,坚持法国军制和陆军主流派山县有朋,大山岩等主流对立,1888年和曾我佑准等一起退出现役。1895年任驻朝鲜全权公使,随后主导朝鲜明成皇后(闵妃)暗杀事件。暗杀后,被关在广岛监狱,但是日本法官以“并无充分证据证明彼等确曾实行意图中之犯罪”的理由,将三浦梧楼及浪人全部释放。明治43年(1910年)担任枢密顾问官。   财部彪:   日本海军大将,1923年至1930年期间曾担任三届的海军大臣,因为娶的是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的长女 ,人送外号财部亲王。1914年,丈人山本权兵卫的内阁因为海军贪污案(西门子事件)倒台,海军中央的领导军官们也几乎被全部更换,财部彪也被迫辞职。1915年,旅顺港口部司令官。因为老岳父罩着,升大将升的很快,广濑武夫曾经提出抗议,结果老岳父也不理,财部亲王成了骂人的话。37年退伍。   村上格一:   日本海军大将,清浦内阁海军大臣。佐贺藩出身。江田岛海军兵学校11期毕业,名次在26人内第二。同期只有他当上了大将。1897年法国留学三年,致力于信鸽方面的研究= =!1909年,成为兵器开发的推进机关的舰政本部第1部长,当时订购金刚号的时候,强烈要求采用14英寸口径的主炮。当时英国最好的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只有12英寸。后来英国人被他说服大胆试验,后来各国都沿用了14英寸主炮。   林三子雄:   关于他的资料不多。参加了日俄战争塞港行动,第三次闭塞行动时候他是中佐军衔的总指挥。后来以海军大佐的军衔战死。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Alfred Thayer Mahan)他的思想深受古希腊萨拉米海战中大败波斯舰队的地米斯托克利的影响。主要著述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革命及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他的爸爸老马汉28岁时就成为了当时西点最年轻的教授。他中间的名字赛耶,是为了纪念为西点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赛耶校长。1859年以第二名优异成绩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两度度出任海军学院院长。1898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坚决反对裁军。   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尤其重要,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他提出的海权论,成为世界各地的海军的战略思想,尤其是美、日、德、英。   美西战争:   西班牙这时候已经衰落,而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都在反抗他们,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政府,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5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想控制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远东找一个跳板;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在菲律宾,拿下了关岛,美国由此为跳板拿下了夏威夷,结果后来,美国军队花了3年的时间镇压菲律宾人的反抗。古巴也是美西战争的主战场。美军歼灭了西舰队后,和古起义军围攻圣地亚哥,结果美国撇开起义军而单独与西班牙谈判与受降,禁止起义军入城。后来美国同西班牙签订了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巴黎和约》。   八代六郎:   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第八期毕业,同期唯一的大将。从1895年开始后的3年,成为俄罗斯公使馆附武官,致力了于对俄罗斯的谍报活动。日俄战争时期任“浅间号”军舰舰长。战后成为德国公使馆·大使馆附武官工作了2年。继续进行对俄罗斯的谍报活动。1914年任大隈内阁海军大臣,整顿因西门子事件名声扫地的海军。一战时,积极推动内阁以对德宣战为名,乘机占领中国山东半岛。1918年升为海军大将。曾任海军大学校长。受封男爵。   Ariazuna:   上翻到广濑武夫词条。这就是他的女朋友。   易洛魁人:   或者应该说是,易洛魁联盟(Iroquois),又名Haudenosaunee,意译为“居住在长屋的人们”。原先的易洛魁联盟往往被称作“五族同盟”,由五大部族莫霍克人、奥奈达人、奥农达加人、塞内卡人和卡尤加人组成。1772年,塔斯卡洛拉人加入,因此联盟成为“六族同盟”。共约 9万人(1978)。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易洛魁语,属印第安语系霍卡-西乌语族。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实行母系氏族制,亲属关系按母系确定,经济活动也以母亲为中心,妇女地位比较高。   有传说,易洛魁人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就是根据莫霍克部落保存着轩辕氏族徽来断定的。   他们最先遇到的是法国人,这些法国人为了支持其他圣罗伦斯河沿岸的部族而对易落魁人开战(有没有点李如松他家为了稳定关外,挑拨女真三族的感觉?),易落魁人为了打仗只好与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人交易武器。之后当地又发生了一连串主要为了争夺毛皮贸易的战争,法国与英国不时交战,易落魁人常被夹在中间(联盟瓦解分为亲法与亲英两派,正如当年朝鲜的亲华派和亲日派)。   到了十八世纪末,英国拓荒者强迫易落魁人从海岸向西迁移到俄亥俄河谷。当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大战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