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拼一元东西交费怎么交立即领取拼不到东西的

在电商平台这个领域,有个指标你必须知道,那就是交易成交额(GMV)。 面对拼多多成立不到3年就赴美递交招股书这个怪事,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有一句出现概率最高:

“从1到1000亿,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两年零三个月”。 

要想了解拼多多的牛逼历史,还得从它的创始人黄峥说起。 

黄峥,1980年出生,杭州人。1998年被保送到浙江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是个小有名气的学霸。

2002年,同为浙大校友的丁磊主动联系到黄峥,探讨计算机方面的问题。那时候,丁磊的网易处于创业的生死关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网易的市值从,以动态实时定价手段,通过低价模式和大力度推广,在电商行业引起轰动。此后,其被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

沿着这个思路,主打拼团模式的拼多多出现了。

2015年9月,黄峥创立了拼多多,首轮就得到了老朋友,圈内大佬们的青睐。首轮投资人中包括淘宝创始人孙彤宇、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网易的丁磊和顺丰的王卫。

这一年,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落下帷幕,进化出三个巨头:美团、糯米、大众点评。随后,2015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战略合作。

2016年2月,拼多多单月的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付费用户超过2000万人。 


2016年7月,拼多多的用户量突破1亿人,同时获得了腾讯、小米、IDG等1.1亿美元的B轮融资。同年10月10日,拼多多的单日GMV超过1亿元。 
2017年1月,拼多多C轮融资,红杉资本一家独投上亿美元,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这一年,拼多多几乎砍掉了自己的直销业务,平台上的商品多来自于B端用户,拼多多为B端商家提供批团方式,扩充用户量,进而扩大销售额,并从中赚取交易佣金。

2018年4月,拼多多以15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腾讯和红杉联合领投30亿美元,此时拼多多的月度GMV为400亿元,2017年京东的月GMV为1100亿元。

注意上述各个融资环节的估值逻辑,如果以估值/日GMV数据来看,大致在10倍系数左右,基本是参照京东的逻辑。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在美股递交招股书。 

梳理下来,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拼多多每一轮从前到后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当时参与投资的机构,都看中的是什么重点?

首要的一条,一定是人:创始人黄铮的经历,一位连环创业者,并且以往创业经历都比较成功,同时,还很受业内大佬认可。

此外,商业模式比较刁钻:拼单砍价 裂变C端社交用户量,切中其他电商公司都没有覆盖的赛道。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做拼团电商生意,通过用户发起,与其他人拼团,以较低的价格在平台上购买商品。说白了,它就是C2B模式,个人通过组团形式,向B端议价(砍价)。

它的创始人黄峥持股50.7%,任董事长。此外,腾讯持股18.5%,位列第二大股东。

它的这门生意,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如果给你看它的财务数据,你可能会有点懵: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营收为5.05亿元、17.44亿元、13.84亿元,税后归属股东的净利为-3.22亿元、-4.99亿元、-2.8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80亿元、3.15亿元、6.29亿元,毛利率为-14.46%、58.56%、76.98%

注意,以上财务数据中有两件怪事:

1)两年多时间里,拼多多累计亏损11.03亿元,并且亏损仍在扩大,还没有减亏的迹象,但是——经营性现金流却年年为正。

2)毛利率越来越高,到2018年第一季度,已经高达76.98%。

这两处细节,到底是为啥?

同时,这么大的亏损,它到底把钱都烧到了哪里?接着,我们结合商业模式,来把它的财报仔细拆解一下。

拼多多整个平台的交易,可以分为5个步骤:商家入驻发布产品——C端用户购买(单独/拼团)——下单、付款——商家发货——支付平台打款给拼多多——拼多多扣除服务费后,打款给商家。

注意,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电商有所不同,资金会从平台方过一手,其账面会形成大量的“应付商家款”,正是这部分应付款,导致其虽然亏损较大,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始终为正。

这样的资金流动模式,看上去有些熟悉,其实美团也是采取类似资金流模式。

本案的拼多多,在商业模式本质上和美团类似,都是团购——只不过,不同的是,美团是B端指定商品,指定统一价格,向C端发起团购;而拼多多,则指定商品,提供两个价格,一个是单独购买价,一个是拼团价(买家和其他人一起拼团,享受低价)。

这事,估计连美团的王兴都想不到,一个升级版的团购生意,居然在身为团购老大的自己面前,硬生生的只用两年多时间,干了3亿用户。

作为一名老团购用户,我们体验了一下拼多多的“拼团”流程:

我买了20包纸抽,单独购买价格28.9元,拼团价格22.9元。选择了拼团模式,批团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己发起拼团,成为拼主,号召其他人一同购买,限制为24小时内凑齐人数。另一种方式为查看拼多多平台上,其他群主发起的拼团,加入其中。

我选择了后者,以22.9元价格购买,通过微信付费。订单显示“拼单成功,48小时内发货”

其实体验下来,发现: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团购。只不过,传统的团购是从B端角度来设计产品,而这个团购是从C端角度来设计产品,做成了体验感、社交属性更强的“拼团”模式。

弄明白了商业模式,然后我们再来看毛利率。

拼多多的变现途径有三种:

1)在线广告,是指商家购买拼多多搜索排名(相当于竞价排名);

2)交易佣金;是指拼多多根据商家在平台上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向商家收取佣金;

3)直销,是指拼多多自己在平台上售卖商品,即自营。

来看这三部分业务的财务数据:

注意,其中直销业务的毛利率极低,2016年,直销为营收贡献了90.45%,因此当年的综合毛利率为-14.46%,但随后这块业务的占比开始下降,2016年9月,拼多多和其自营平台拼好货合并后,取消了自营业务,转型为纯平台运作模式,毛利率也大幅上升。

解决完以上两个商业模式的细节,我们接着来思考:拼多多的钱,到底烧到哪儿去了,导致账面巨亏?

作为互联网公司,烧钱的第一步,自然是研发费用。

这门生意的第一步,搭建官网、app,维护平台的日常运营和更新。这一步看利润表中的研发开支。

我们之前在研究TMT领域的优信二手车时候,发现互联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本案的拼多多也不例外,虽然2017年研发投入有上升的趋势,但最近的数据显示,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并不高。

既然研发投入没有烧掉很多钱,那么,钱烧到了哪里?

钱,被烧到了电商这门生意更重要的一步上——吸引流量,获取B端、C端用户。对电商行业来说,流量,就是生命线。无流量,必死。

这一步,要看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科目。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包括线上/线下广告费、员工薪酬和平台对用户的补贴。

直接看销售费用的数据:

注意,2017年、2018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都大幅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收入的87.9%都拿去做推广了。此处,正是拼多多亏损的原因。

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从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在《极限挑战》《中国新歌声》《非诚勿扰》《我是大侦探》等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以《非诚勿扰》这个国民相亲节目为例,可见拼多多的营销思路——不仅拼多多的特制音乐会出现在节目里,而且每个男嘉宾上场,还必须得在拼多多上给女嘉宾购买礼物。并且,就连最后女嘉宾终选,都直接弄成了拼多多的LOGO。

它的“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已经被称为洗脑广告词。

2018年,拼多多拿下世界杯直播赛前广告位。有信息披露,央视世界杯首批广告资源官方赞助商的标底价格,高达35.62亿元。[1]

你看,广告费的投入,有多猛烈。

平台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而我们之前在研究美团时提到,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一些电商平台,比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而本案的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注意,对于“补贴”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此处我们以优塾吃瓜店举例。

优塾吃瓜店,售卖10元一只的西瓜,成本价5元。今天,吃瓜店推出,顾客只要发朋友圈推荐,就奖励3元现金券。 

顾客A买了一只瓜,使用3元现金券,实付现金7元。

关于3元现金券的会计处理方式,就呈现了不同的毛利率。 

2)3元现金券,计入成本——毛利率=(10-3-5)/10=20%

3) 3元现金券,计入销售费用——毛利率=(10-5)/10=50%。

显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而拼多多的会计处理,导致其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大幅上升,因此,在这类商业模式和补贴模式之下,其实看毛利率的意义不大,要考虑补贴因素会计处理的影响。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率,处于什么水平,我们通过几家电商平台来看一下。

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图表说明几点:一、可比公司中,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的的只有拼多多,而且销售费用率最高,二、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近三年基本上没有大幅变化。

从这个数据来看,拼多多确实是近年来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几家公司中,亚马逊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为主;聚美优品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为主;京东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广告为主,形式上表现在线上广告、电视广告、电影插播广告等。

我们再来通过比较营收复合增速和销售费用费用复合增速,来看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高于销售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比较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京东、阿里巴巴、唯品会、寺库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低于营销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不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亚马逊。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和营销的复合增速,均为负,说明公司在削减营销投入,同时营收也在下滑,符合这种情况的有兰亭集势和聚美优品。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为正,营销的复合增速为负,则平台在减少营销投入的基础上,收入还在增长,则平台已经形成品牌壁垒。目前可比公司中没有符合这个标准的。

再回到本案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它仅披露了营销费用的构成,但未提到具体科目的支出为多少。 

但是,根据它的招股书,2017年比2016年的营销费用高出11.76亿元的原因是,8.76亿高在了广告投入上(74.49%),2.72亿元高在了补贴上(23.13%)。

看来,它的钱,更具体的说,还是烧在了广告上——可是,你也不能光烧钱,不挣钱啊?

拼多多这么烧钱做广告,就是为了吸引B端和C端用户入驻平台,这样,它才能变现挣钱。 

要看它怎么挣钱,得仔细看看B端和C端的交易流程:

B端商家入驻拼多多平台,需要交一笔保证金,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科目“Merchant deposit”。该笔保证金,只有在商家离开平台,并且撤销了在平台上发布的全部商品后,可以向拼多多申请“退保证金”。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保证金为2.19亿元、17.78亿元、24.15亿元。其中2017年的增速为711.87%。保证金这个数据,代表平台入驻商家的数量在快速增长。

拼多多的可比公司中,阿里巴巴(淘宝)也有这科目。淘宝平台上的商户,在淘宝上开店,也需要为平台支付保证金。

2015年到2017年,阿里巴巴的保证金为72.01亿元、73.14亿元、81.89亿元。注意这个数据,阿里巴巴的保证金是拼多多的4倍。其中,拼多多和阿里巴巴问商家收取的保证金都在1000元以上,淘宝未提保证金上线,拼多多保证金的上限为2000元。

好了,商家交完保证金,入驻平台,可以发布商品了。此时,作为平台方的拼多多会收取交易佣金广告费,统称为在线市场服务。

但与此同时,相应的,拼多多需要支付出去两块主要的营业成本:一是支付手续费、一是平台运维支出。

其中,支付手续费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费用,包括微信、支付宝、QQ钱包等。平台运营支出是指宽带、服务器成本、折旧和维护成本。

拼多多的成本结构中,支付成本的占比在2017年出现了小幅上升后,2018年开始下降。 

其中,2017年支付手续费用占比上升是因为,当年拼多多砍掉直营,专注于平台模式的裂变,GMV发生暴增,从2016年月度成交额的1000万元增长到了117亿元,增速为116900%。GMV的爆发增长,使得支付手续费的成本发生了上升。

好,终于到了赚钱的时候了——假设一下,如果你是拼多多老总,你会采取哪几种赚钱手法?


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其实主要是三部分,在线广告收入(69.35%),交易佣金收入(30.46%)和直销收入(0.19%)。直销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前两块,我们来重点看看看 

先看在线广告的收入确认:

在线广告业务是指,入驻平台的商家,通过竞价获得平台内搜索的排名。排名越靠前,收费标准越高。

拼多多平台按照点击量来确认B端商家的广告费收入,按照协议中的每点击一次的价格立刻确认收入。 此外,需要商家提前支付这笔费用。

这种提前支付方式,有点类似电话费的充值卡,先充值再使用。商家先给平台充值,这部分账款进入资产负债中的customer advances(预收账款),以下为招股书英文原文。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拼多多的预收账款为11.17亿元、98.39亿元、8565.7万元。

注意,2016年拼多多有广告收入的预收账款,但是2016年它的广告收入为0。这说明这部分预收账款类似于游戏行业、会员付费模式的“递延收入”。 会在下一期转为收入。此处是一个蓄水池科目,可以作为一个预判未来广告业务收入的先行指标。

再看交易佣金的收入确认: 

拼多多平台对于平台B端商家的交易,按照交易额收取交易佣金。这部分佣金在C端用户确认收货时,平台确认交易佣金收入。此外,如果C端用户退货,作为撮合平台的拼多多,并不退该笔交易的佣金费。招股书中,是这么说的:

我们重点看交易佣金涉及到的账款问题——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情况,很有意思,总共分三步。

1)C端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商品款;

2)用户确认收货,第三方平台将商品款扣除支付手续费后,将余款打给拼多多平台,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receivables from online payment platforms(应收账款);

3)拼多多再扣除交易佣金后(通常拼多多收取交易额的0.6%的作为佣金收入。),将账款打给商家。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payable to merchants(应付商家款); 

之前我们在研究游戏平台公司时提到,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回款,账期一般固定,从这个财务科目看不到话语权的强弱。关于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更应该看应付商家款这个科目。

但是招股书没有这笔应付商家款的账期,只是将其列入Current liabilities科目名下,因此只能确定这部分欠款的账期为1年以内。

如果披露了应付账款的账期,我们可以透过账期的情况,变长或者变短,来看拼多多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它对B端商家的话语权,是在变强还是变弱。 

拼多多的账款流程,和一般做电商平台的账款流程类似,这可以看做是行规。我们可以通过营收三年复合增速和应付账款三年复合增速,来看一下可比公司的情况。

注意,其中应付账款复合增速最高的是京东,它目前提供京东白条服务。

我们再把拼多多账面上的应付商家款和商家押金结合起来看,这其实就是它占用商家的资金。 

这样的情况,相当于账面趴着上百亿的现金。此处给大家一个思考题,此处拼多多如果合理安排账款周转问题,是否也可以像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一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在现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再赚取“金融类”服务费?

你可以仔细想想,如果这块业务得以实施,未来会不会增加一块“现金牛”?

事实上,电商领域2C的消费金融生意,2B的供应链金融生意,都是未来拼多多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些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达5.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0%,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5.0%。[2]

从电商格局看,预计2017年B2C电商交易规模占比已达57.60%,天猫仍以60.90%的市场份额位居B2C市场首位,京东、苏宁位列二、三名,增速方面苏宁易购以近三年()70%的GMV复合增长率处于明显领先。[2]

注意,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呈现逐年、逐月上升趋势,非常稳定。

根据数据,消费电子、家电等高标准化产品2017年线上渗透率分别为43.50%与37.20%,已处于较高水平,而包装食品、酒精饮料、生鲜等快消品类线上渗透率普遍处于10%以下,未来存在较大增长空间。[2]

2017年,我国网民数达7.72亿人,占比总人口55.5%,其中手机网民数7.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重由2006年的0.2%稳步提升至2017年的97.5%。[3]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购物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其中,移动电商中活跃度最高的是淘宝,其次为京东和拼多多。而拼多多当前的增速最高。

借由本案对拼多多的研究,我们来看一下可比电商平台的情况。

1)交易量,日活,百度指数

其中年交易量最高的为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此处需要注意亚马逊交易量的数据为美国境内的,没有统计境外交易额。这几家公司的交易额都是万亿人民币级别。下一个梯度中,交易额最高的就是拼多多,千亿人民币。

据有限的周活跃指数来看,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的较高。

百度指数前三的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

2)营收、利润、现金流

上述图表说明几个问题:

一、体量最大的亚马逊,其次为京东和阿里巴巴;

二、营收、利润、现金流均为正的是阿里巴巴和亚马逊。 

三、现金流高于利润,现金流质量良好的有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拼多多。

3)体量较大的几家主要布局情况

亚马逊:云计算、物流智能快递、全球站点;

阿里巴巴:云计算,支付宝、健康领域、文娱领域;

京东:物流、物联网、新零售、互联网医疗、金融

4)销售费用增速VS营收增速

销售费用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的为寺库,而亚马逊的营收复合增速低于销售费用复合增速了,说明它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在下滑,值得引起重视。

本编研究研究报告的投资逻辑如下:

1)关于拼多多,其实几个最大的争议就是:它究竟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千人千面,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来提一些自己的分析观点。

2)这个问题,应该拆分成几个细分问题来看:它的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它将如何盈利?如果阿里和京东反扑,会不会把它搞死

3)这三个细分问题,分别对应三件事:用户增长、盈利模式、竞争格局。如果用户能够增长,代表需求可持续;如果能找到盈利模式、扭亏,那么商业逻辑就可持续;如果不会被对手搞死,那么加上前两条,就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4)首先来看用户——从招商证券的数据来看,拼多多经历了2017年月活的爆炸性增长,拼多多18Q1月活增速明显放缓。

如果砍价砍到了还是会发货的,只不过质量怎么样就不好说了,砍价也特别不好砍,刚开始可能会给你一下砍好向十,慢慢的到后面就只能砍一分了,拼多多也赚够了眼球,很精明的营销手段。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捡到的也许不是馅饼而是落入陷阱,不过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社区朋友圈如此热闹,企业品牌营销不惜代价的新环境下,馅饼还真就有了。哪里有真正的馅饼?如何判断这个是馅饼还是陷阱?根据小编在网络里抢红包捡白菜捞馅饼的各种经验,描述如下:

1、虽然不是陷阱,也要斟酌考虑的:

(1)可能会被卖信息:如某某商城注册免费获得小礼品以后,个人信息就被出卖了,收到各种推销电话,额,还可能和自己上的商城的那个类别无关。不过这个是很难免的,即使不是拿的免费的东西或奖品,如今我们的网购环节,正价买东西都可能被泄露个人信息了。

(2)可能是骗邮费:小编曾经差点付费18元免费领取一样小东西,幸亏小编及时醒悟,邮费太高!!

2、目前比较靠谱的馅饼(福利):

(1)微信付款摇一摇,小编每次也能摇到几毛,没超过1元,聊胜于无。

(2)支付宝红包免费领,所以小编每天微信摇一次,支付宝领一次,小编将支付宝的二维码收藏到手机,实在是很方便,运气好就是几个大洋呢!还是马云爸爸慷慨!

(3)相比前两者,目前淘宝app的10元红包算土豪级别,加上亲情号码红包,分享得10元红包,30元红包到手,淘宝里搜9.9包邮能买两三次不要钱的东西。也不担心骚扰电话啊,因为卖家并不知道我们用了红包,是按正常单发货的。

(4)支付宝口碑红包,小编每次吃饭买单都会打开支付宝看看该餐馆有无打折、抵扣券。

3、微信朋友圈的馅饼(活动):

抢红包就不说了,抢了直接到账,妥妥的福利。但是现在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发比如付邮试用了,小编提醒注意两点:(1)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小编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因为不是自己种草心怡的产品提交个人信息 (2)邮费是否合理,一般来说10元左右的邮费还是正常的,像小编遇到过的18元甚至30元邮费的基本上就不怎么靠谱了。

4、基本上属于骗局的,防骗,谨慎上当:

(1)各路中奖、抢红包、免费包邮,却以各种形式如押金、手续费、公证费形式来要求先付款的,可能是陷阱。

(2)凡是要求提供证件、手机验证码的,都不靠谱,手机验证码是个人资金的最后一到防线,亲妈都不能告诉(回头再给亲妈买礼物安慰一下)。

(3)超低价货到付款:货到付款看似是靠谱的,也有可能有骗局,如原价1k的,100元抢购,抢完了货到付款,却因为“不同的快递”的问题被骗,这个网上有案例,自行搜索电视购物骗局。

当然不排除也有真送东西的,一般会是本地的一些商家,这些商家是有地址或电话的,很容易分辨真假。

淘宝新用户188元礼包在哪里领取?

“手机淘宝”新用户(从未登录过手机淘宝的用户)通过扫码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领取优惠按钮,或复制红色淘口令,再打开手机淘宝参加活动,登陆后均可参与该活动,新用户将有机会领取价值最高188元的礼包。

礼包包括:现金红包(有效期领取后3天,限全网实物类商品使用)、天猫超市券、飞猪券、话费券、流量券,以上权益随机发放,先到先得。

如果您领取了红包,请尽快使用,不使用过期作废哦。

若您是刚注册的淘宝用户,可以邀请新用户注册淘宝、支付宝,即可获得邀请红包奖励了;若您已经邀请过新人注册淘宝和支付宝,可以再把邀请链接分享给您的长辈注册,或是购买新的手机号或开通虚拟手机号注册,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勿使用相同设备注册哦,系统有可能会判定为同一用户,将不再获得红包奖励哦。

还没有支付宝帐号的朋友,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领取10元红包。

同时支付宝每天扫码领现金活动仍在进行中,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一个线下门店红包,最高99元!

红包有效期为3天,红包使用后第二天可以再次扫码获得新的门店红包。(此图每天都可以扫码得红包,给券网小编建议您保存此图到手机)。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即领取拼不到东西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