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在体内锻造与星辰大海相对的成语宇宙的修炼文

原标题:当我们谈论宇宙星辰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其实我并不是要跟你谈论宇宙星辰,我只是要跟你谈论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力1956年生于意大利,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作者在这本书里给读者上了七堂课,讲述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构造等。

这本书是小开本,全书非常薄,不到100页。所以这不是一本物理学的专业著作,而是一本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作者在自序的第一句就写了“《七堂极简物理课》是写给那些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朋友们的。”作为一个对物理几乎一无所知的文科生,我承认我就是看了这句话才有勇气买下这本书的。

既然是写给像我这样的物理小白看的,书里自然不可能出现大量的专业名词、大段的理论阐述,作者也果然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书的开篇从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写起,反而很像人物传记的开头,这就很好的避免了枯燥,吸引人继续看下去。

作为一本讲述物理知识的书,自然免不了阐述物理原理的时候,比如什么是广义相对论?总得解释啊!然而即便是解释一个物理原理的时候,也没有长篇累牍的专业理论阐述。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都是用简短浅显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让人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原本在人们的理解中应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理论。

因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比较小,不用担心看不懂。

此外,作者不光具备用通俗易懂的简短的语言来阐述一个复杂的物理理论或现象的能力,他的文字甚至还颇具文采。来看看这段:

“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他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

这段话明明是描述粒子的,居然写出了神秘浪漫的味道和广阔悠长的气息。让人感叹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文采还这么好,上帝造人真是没天理啊!

那我们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作者在书里也给出了答案:

“世界上有许多感人至深、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马的《奥德赛》、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要领悟这些作品的妙处,都要经历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但最终获得的回报将是百分之百美的享受。其实,除了美感之外,这些作品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作为一个物理小白,其实蛮难像作者一样从一个公式中体会中“简洁美妙”来的,简洁还好理解,字数少就算嘛,美妙?呵呵。(毕竟水平有限)但看过这本书,对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之类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之后,确实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扇门,你会发现站在这扇门口看出去的世界跟你原本认知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视野被打开,看到的世界也更广阔了!

在这个世界里,“ 有发生爆炸的宇宙,有坍塌成无底深洞的空间,有在某个行星附近放慢速度的时间,还有像大海扬波一般无边无际延展的星际空间……

你会意识到,我们原本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片面、狭隘。

此外,这本书还简要介绍了现代物理发展的历史,以及一些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物学家们。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玻尔去世的时候,书房黑板上还画着爱因斯坦思想实验中那个“充满光的盒子”。作者说“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挑战自己,仍然想要知道更多。直到最后一刻,他仍未停止怀疑。

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蛮触动的。想起初中时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看到的一篇科幻小说,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大意是地球上来了一批来自高等文明星球的人,地球文明要发展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才能达到他们的文明程度。于是很多人很好奇,地球文明会怎样发展,千万年后的人类将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先知”显然拥有答案。他们可以把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但你知道的那一刻也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

最后,一个老教授独自一人上了约定的天台。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就是想知道更多。当时看了也很震撼,对小说的这一幕印象深刻。

嗯,就是油然而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为什么要了解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构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宇宙了解的越多,越感觉到人类个体的渺小。这个布满星系、富有弹性的浩瀚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极热极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的。而地球所在的银河系不过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

地球不过是尘埃中的尘埃,是原子核里的一粒质子,而我们呢?是质子中的一个夸克吗?人类是多么渺小啊!

而我们一直以为对一切都公平的时间,原来是扭曲的,甚至可以荡然无存的。

那么,渺小的我们,短暂的一生,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告诉你,你可以通过认识这个世界来思考自身的存在。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2018年3月14日,地球上的人类收到了宇宙中最悲伤的消息:斯蒂芬霍金教授在英国剑桥家中离世,享年76岁。

再见人类,再见地球。最接近外星人的地球人去世了,他属于星辰宇宙。

霍金出生那天,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霍金去世那一天,是爱因斯坦诞辰。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注定,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就这样精彩地过完了一生。

霍金和爱因斯坦都在76岁的时候离开了地球,去探寻更宽广的世界。霍金教授终于可以像他自己在星际迷航里客串的那样,跟爱因斯坦同桌打牌了。

别忘了帮人类带给爱因斯坦一句“生日快乐”啊,教授

「 hi,请记住我们哦,名字“我爱热可乐”,域名 」

时间不是线性的,教授他一直都在,像π一样无尽循环,以伽利略的身份出现,壳用坏了,便换了霍金的身份,现在他只是回到了过去,以爱因斯坦的身份重生。

也许几十年后,教授还会再回来。

今天刚巧还是圆周率日,圆周率,无限不循环,永无尽头。这串数字中,包含各种可能的组合,宇宙中的一切都藏在那个小数点之后。

这个来自地球的男人,终于在地球呆腻了,与地球永别,探索无尽的未知。

他不曾离开,他只是回到了群星环抱之中。

“你球纷纷扰扰太无趣,没什么事儿我就先走了”

广袤的宇宙里有美丽的星云,有正在飞向地球的小行星,有吞噬一切的黑洞,霍金没有死,他只是终于摆脱了束缚着自己的肉体,从轮椅上一跃而起,飞向了那个他一直憧憬的地方。(@小羊爱吃酱肘子)

他说,“我给那些心碎的少女的建议是,多关注一下理论物理的研究,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人类就会证明多重宇宙的存在了。”

他说,“在我21 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他说,“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而现在,他已不在果壳之中,真正走进了无限宇宙

也许有很多关于宇宙的秘密,他还没有来得及跟人类说。

去年10月,剑桥大学公开了霍金教授24岁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宇宙膨胀的性质》,结果下载的人太多,让剑桥大学的网站崩溃了

收到霍金教授过世的消息,所有人都不能相信,怎么会呢?

我们知道人都会死的,但霍金怎么会死呢?他不是活在作文里的人么?他不是永生不灭的宇宙锚点么?

听到“霍金走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的腿终于治好了

没有人曾想过,霍金也是会死的。

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个时代

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会变成历史,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正在慢慢消失,我们所憧憬的英雄都会变成冢下枯骨

教授生前是那么爱玩的一个人,皮过很多下。他开微博

微博红了之后,还接了捷豹中国的广告,可以说是非常积极地实现了流量变现了

生前最后一条中文微博,是跟王俊凯对话

霍金生前的最后一条中文微博,是给一个对宇宙好奇的小孩,最亲切的回复。中学的时候看的第一本正经的科普读物是果壳中的宇宙,是霍金第一次让我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家也并不神秘。只要你想去追寻,你提出疑问,总会有回音。(@午夜Solo专家)

小雀斑主演的《万有理论》,讲的就是霍金教授的人生经历,还获了奥斯卡

《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是霍金真正意义上主演的电影,在这部纪录片里,霍金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宇宙的基本常识,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宇宙科普作品。

他在星际迷航里扮演了自己,跟爱因斯坦一起打牌

他是Sheldon最崇拜的科学家,是Sheldon的轮子哥

Sheldon刚刚确定了婚礼场地日期,说那里也是霍金喜欢的地方,但是最想邀请的嘉宾再也不能来了

在失去了质子教授之后,Sheldon又失去了霍金…这一次,全世界都陪他一起悲痛

1994 年,他利用电子发声器献声,和英国大神级迷幻摇滚乐团Pink Floyd 合作录制了摇滚作品“ Keep Talking ”。

在歌中霍金通过电子语音合成器说了这么两段话:“千百年来,人类像动物一样生活。但突然我们的想象力被释放了出来,那就是我们学会了讲话。”“没有必要这样的冷漠,所有我们需要做的是确定我们在保持交流。”

他甚至客串了动画片,真声出现在辛普森一家里

几乎所有科幻作品都绕不过霍金梗,《瑞克和莫蒂》里也狠狠开过教授的玩笑

如果要转行,动画声优是个不错的选择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文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有没有关于古文中描写宇宙星辰(太阳 月亮)的文字 古文
"日月灿烂,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星辰大海相对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