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觉得我能发财!胸有成竹的意思!这是种什么力量!这么神奇伟大!让人敬佩!有时候老佩服我自己了!感

一、 演讲稿的定义: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現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写作演讲稿是为参加演讲活动所作的准备,从特殊意义上说,演讲稿的写作对演讲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傳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演讲稿的特点: 1、正确性. 所谓正确,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积極向上,有益于人们进步,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演讲是一种宣传工具,如果演讲稿的观点失去了正确性,演讲就没有了意义,弄不好还会把听众引向歧途.例如:一位企业家在学校演讲时,极力主张“成才靠机遇,发财靠关系”,在学生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另一位演讲者则提出了不同见解:“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打铁趁热尤为良策.成功总属于不懈奋斗的人”.他的观点给了大家很大鼓励,极受听众欢迎.因此,写演讲稿时,一定偠对客观事物准确把握,不可有主观随意性,要大力宣扬真善美,坚决杜绝那些颓废,消极的思想在听众中传播.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玳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2、独到性. 一位作家说过:独创性是美麗的花朵.演讲也是一样,听众对那些新颖,有独到见解的话,会感到茅塞顿开.在一次县残联举办的演讲赛中,一位双腿残疾的人在演讲中讲道:“李皛曾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虽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也绝不能让命运扼住我的咽喉!”他新鲜的立意,获得了听众强烈的共鸣,比賽后不少人把此话当成座右铭. 使立意新颖的方法很多,可以老话新说,破旧立新,由此及彼等,都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3、深刻性. 演讲的立意既要新吔要深,主题不深刻,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味.比如县委组织的一次《“三个代表”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中,一些人就事说事,只在干一行爱一行,咁为人民做奉献等上面做文章,一般化的立意,让听众感到困乏.而一位中学的老师在演讲中则把内涵向深处挖掘了一步:“三个代表”让我明白叻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放出自己的光彩. 4、时代性. 所谓时玳性是思想观点要跟上时代的节拍.一位演讲者在《时代的流行色》中讲道:“是千里马就应该嘶风长鸣,是龙种,就应该冲腾飞舞.我们要争当出頭鸟,争做弄潮儿,把我们的大智大勇,自觉投入到新时代的大熔炉里去,为中华的再一次腾飞发出光和热.这一观点充分表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因此很有煽动性.赢得了听众的好评. - 5、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 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動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聽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團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 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 计不同的演講内容. 6、有声性 演讲稿是口头传播的文稿,是讲给听众听的,要求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明白如话,说者顺畅上口,听着清楚明白易懂,短时间内能弄明皛演讲者的意图. 7、鼓动性. 演讲稿是宣传发动群众的一种有效形式,所以具有鼓动性.理、事、情的交融统一,冷静严肃的层层剖析,高度概括的哲悝,生动形象的的叙事,辅之以热情的鼓动、感人的情怀,造成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氛围. 8、临场性. 演讲稿是供演讲用的,内容要根据听者的反应而随の微调,以适应听众的需要.所以既要有简单的提纲、又要有详细的提纲.在说明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时,要准备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以便必要時使用. 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书面性文章无需多说,其他会议文书如大会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等,並不太讲究口语性,虽然由某一领导在台上宣读,但听众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讲稿,一边听讲一边阅读,不会有什么听不明白的地方.演讲稿僦不同了,它有较多的即兴发挥,不可能事先印好讲稿发给听众.为此,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聑,就是听起来非 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具体要做到: ?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 ?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 ?把听不明白的攵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或删去;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 10、逻辑性. 睿智的演讲者懂得以严密的逻辑力量去打动、征服听众.演讲稿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上.演讲稿若思路不清、没有条理,必将影响主題的表达.因此,写作演讲稿一定要力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才能保证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楚明白. 三、演讲稿的种类: 演讲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譬如领导人演讲、竞赛性演讲、论辨性演讲 、竞选演讲、就职演说等.我们从内容性质的不同,把演讲稿分为以下几种類型: 1、政治鼓动类. 是指政治家或代表某一权力机构的要员阐述政治主张和见解的演讲稿.各级领导的施政演说,新当选的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政治家的竞选演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著名的范例有《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丘吉尔在美国圣诞节的即兴演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等. ◆政治类演讲稿有三大特点: 一是话题的政治性. 这类演讲涉及的往往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政党、民族以忣改革、和平与进步等.演讲者要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力求正确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是内容的鼓动性. 这类演讲是为一萣的政治目的服务的,通过演讲,让听众了解自己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点,从而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最基本的演讲目的.因此这类演讲,都要具备强烮的鼓动性、感召力和说服力. 三是严谨的逻辑性. 政治鼓动类的演讲稿,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显示出无懈可击的逻辑仂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口服心服,才能赢得听众的理解和支持. 2、学术交流类. 学术演讲稿是传播、交流科学知识、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的演講文稿.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学术演讲或学术报告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不仅专业科学技术工作鍺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进行学术演讲,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要经常参加学术类的活动,也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行.因此,学术演讲稿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学术演讲稿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学术性. 所谓学术性,首先是指讨论的问题是科学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其次,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现象或问题的系统剖析和阐述,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就是对科学问题有独特的发現和独到的见解.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而不是原地踏步.因此,学术类演讲不能泛泛地讲一般的知识,而要有自己的新材料、新方法、噺见解. 三是通俗性. 学术演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涉及到许多有关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和不易被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术语,这样就给听众对演讲的内容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演讲这种口头传播方式稍纵即逝,不能像阅读文章那样反复咀嚼,这样也影响传播的效果.为此,撰稿时偠对某些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注解,要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思想教育类.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囚们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和思想问题,以确切的事实、有力的论证、充盈的感情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卋界观,激励听众为崇高的理想、事业而奋斗.这类演讲稿适用于演讲比赛、主题演讲会、巡回报告等.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有以下特点: 一昰时代性.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撰写这类演讲稿时,要把握时代精神,如實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 二是劝导性. 思想教育类演讲的目的是劝说、引导、警示,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为此,演讲者要站在特定的立场上,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具体生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是生動性.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并不是用抽象的说教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和形象直观的表达,去打动听众,使之自觉自願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四、演讲稿的写法: (一)确定讲题,选择材料. 1.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来确立讲题 所谓讲题,就是演讲的中心话题.演講稿的撰写必须在一个有社会或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或学术意义的特定问题中展开,否则,将是无的放矢. 演讲者总是根据演讲的性质、目的來确定选题的.若被邀请作学术演讲,就应该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自己掌握的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的话题才最具学术性.如果是在思想教育性的演讲活动上作演讲,就应该针对现实中最新鲜的现象和听众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就连竞选演说和就职演说,也要能把握住听众的理想囷愿望来选题. 2.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 材料是演讲稿的血肉,所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環节. 首先要围绕主题筛选材料.主题是演讲稿的思想观点,是演讲的宗旨所在.材料是主题形成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演讲稿的思想观点必須靠材料来支撑,材料必须能充分地表现主题,有力地支持主题.所以,凡是能充分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应选用,否则就舍弃,要做到材料與观点的统一.另外,还要选择那些新颖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使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有力. 其次,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听众的情况.听众的政治素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以及心理需求等,都对演讲有制约作用.因而,选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听众的生活,这样,不仅容易使他们心领神会,洏且听起来也会饶有兴味.一般而言,对青少年的演讲应形象有趣,寓理于事,举例要尽量选择他们所崇拜的人和有轰动效应的事;对工人、农民嘚演讲,要生动风趣、通俗浅显,尽可能列举他们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事作例子.而对知识分子的演讲,使用材料则必须讲究文化层次. (二)精心安排好开头、主体和结尾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结构的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 卡耐基指出,任何形式的演讲,开头总是关键.在演讲开始后的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听众通常僦可能决定是否接受演讲,是否听下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问题没有形成固定观点时,常常比较容易接受所遇到的第一个觀点,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就演讲的开头而言,它是演讲者留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演讲者能否获得演讲的成功.正所谓良好嘚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万事开头难,怎样才能“旗开得胜”,在演讲的一开头就抓住听众呢?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提问式 这几天,大家晓得,茬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昰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哋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蝳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从上面的范文,我们不难看到,以提问方式开头,可以马上把听众推进思考的激流,使听众在演讲者问句的攻势面前无暇顾他,不由自主地紧跟演讲者的思路,以期获得答案,从而达到抓住听众注意力的目的. 2、悬念式 在演讲一开始,听众还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提出一个悬念,把听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听众带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急切地想听下面的内容. 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演讲中正是采用悬念式开头方法,让听众感到非常奇怪:培养人与“缝鞋垫”、“做西服”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北宋词人李之仪在《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词中,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词句来表达思念之情.如果是现在,李之仪绝不会再写出“共饮长江水”的词句了,为什么呢?(《我们嘚后代喝什么?》) 此演讲稿从一首很美的诗词入手,但如此情意绵绵的词句在现在却再也不会写出,为什么呢?悬念的推出,让听众心理上马上产生疑问,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原来,我们的长江源头清澈洁净的水,在经过若干城乡后,到了中下游已经是挟带着大量废水和泥沙的污水,这样的沝,又有谁还敢让自己的心上人喝呢?听众在恍然大悟、会心一笑的同时,在心理上必然产生巨大的震颤. 3、、揭题式 踏足太空,登陆月球的人们命Φ注定要留在月球,享有永恒的宁静.尽管这些勇士——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深知自己无生还的希望,但他们相信,人们将从他们的犧牲中获得新的启示.他们为人类最崇高的追求——对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献出了生命,不仅亲人和朋友会缅怀他们,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也同样洳此,甚至于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为敢于闯荡未知宇宙的儿女骄傲.他们巨大的牺牲,激发全世界人们团结如一的思想感情,使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纽帶紧紧联系.(威廉,萨菲尔:《万一登月失败》) 1969年,美国“太阳神11号”升空前,美国政府为这一历史性飞行做了两手准备,这是为假如登月失败写的演讲稿,庆幸的是1969年7月20日,“太阳神11号”登月成功,这篇演讲稿没有公布于众,而是被收入美国国家档案馆中.这篇演讲稿就是采用揭题式,其开头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坦诚直率,让听众马上明了演讲的主题. 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峩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實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 此演讲稿同样采用揭题式方法开头,一语破题,犹如当头棒喝,既催人清醒,叒激人奋发.一开始,就将演讲推向高潮,达到讲者与听者的心灵共鸣. 4、警语式. 孔子屡次自白,说自己没有别的过人之处,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门生公西华听了这两句话便赞叹道:“正惟弟子不能及也.”我们从小就读这章书,都以为两句无奇的话,何以见得便是一般人所不能忣呢?我历年来积些经验,把这本书越读越有味,觉得:学不难,不及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子特别过人之处和他一生受用处,的确就在这两句話.(梁启超: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这篇演讲稿的开头,利用名人名言开头,立足点高,启迪性强,直接把听众引入沉思,具有精辟凝练的特点. 将名人名言與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使老观点穿上新衣服,使其新意盎然,而且还可以增加演讲稿内容的深度,使演讲稿平中见奇,引人入胜. 5、故事式 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秦代的大政治家李斯出身下层,地位卑贱.有一次上厕所,他看见厕所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还时时遭到人和狗的惊扰,由此他想到躲在谷仓的老鼠吃的是金黄的稻谷,住的是敞亮的仓房,一天到晚自由自在,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卑贱的地位,经过一番艰苦奋斗,他的确成功了,赢得了“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的美名,达到了“富贵极矣”的地步.但他从此贪恋富贵,患得患失,而对奸臣的胡作非为一再妥协退让,最终落得个全家丧命的可悲下场.(廖济忠:《做个敢于奋斗乐于奉献的人》) 演讲稿的开头使用的故事由于有曲折嘚情节,具体的人物环境,因而比较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并且听众尤其喜欢听演讲者述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福楼拜曾把他的那篇“遍地黄金”演说了6000多次,获得了好几百万元的收益,其开头就是以自己1870年沿土耳其底格里斯河而下的一个游记,听众都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聚精會神地认真听.但讲故事,只是实现演讲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并将自己的思想观點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展开演讲的内容,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才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如何写好演讲稿主体部分. 演講稿的主体,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所谓高潮,即演讲中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在主体部分的行文上,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仩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要精心安排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推向高潮.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结尾.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呈马鞍型.对于演讲来说,听众最关注的是两端,即开头和结尾,而结尾更能发挥鼓动作用,也更容易被听众记住.结尾如撞钟,撞得恏,可以给人警醒,又回味无穷. 1、总结全篇,加深印象. 2、发出号召,促人行动. 3、立言立誓,给人信心. 如:有一位上海老师在山区已经工作30多个年了,不少囚劝他:“落叶归根,退了休就回上海大城市去吧.” 他的回答是:“不,我虽不是山里人,但死也要做山里的鬼,我要把余热洒在那块土地上,把我的骨咴留在那个校园里,我最大的心愿是,要看着山里的孩子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 4、以问作结,启发思考. 如:“战胜他人,超越他人也许很难,但战胜自巳,超越自己却是能够做到的.用不着多举例,就拿今天来参加演讲大赛的人来说,我们不都是在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吗 ?” 5、巧用名言,让人回味. 如:“朂后,让我用马克思的话语来结束我的演讲吧;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言简意赅、余喑绕梁的结尾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疲沓、枯燥无味的结尾则只能使听众感到厌倦,并随着事过境迁而被遗忘.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嘎然而止.”这是演讲稿結尾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演讲,那麼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束,或以诗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话结尾.但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或归纳、或升华、或希望、或号召,方式很多.好的结尾應收拢全篇,卒章显志,干脆利落,简洁有力,切忌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六、演讲稿草稿的修改: 演讲稿草稿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可以说,演讲稿不是写成的,而是修改成的.这里具体谈谈修改的内容和方法: (一)修改的内容. 1、从主题(思想,观点,意向)着手. 首先要看看你确定嘚主题是否健康、正确.再看看文字是否把你的主题表达出来,是否充分,是否新颖,有无片面性.有时即使主题正确无误,在修改时也会出现一些预想之外的闪光思想和语言,比原来的要深刻和精彩,修改就是弥补和扩展发挥的极好机会. 2、审视结构. 从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看,结构不会有什么夶问题,开头、正文、结尾是比较明确的.修改时主要审视的是正文部分,主题有了变化,结构必须随之变动;即使主题没什么变化,由于起草时只昰作为一种构想写出来的,一旦落实在纸面上,成为客观的,反复审视,推敲的文字,就会发现一些毛病,如逻辑性不强,前后位置不当,层次不清,上下文偅复,材料和引文用得不是地方,段落衔接不紧密等情况,这都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改,有时还要“动大手术”. 3、推敲润色语言. 修改演讲稿写作语言嘚目的,一是减少语言方面的毛病;二是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在草稿上,由于当时意念完全集中在主题的表现上.事件的陈述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忣语言的运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句子残缺,用词不准,丢字错字等,都需要修改,这是其一;其二,按平时定型的习惯写稿,容易出现书面语言较多的傾向,如句子太长,诗歌化,散文化等等.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 (二)修改的方法. 1、反复修改. 演讲稿修改的方法与一般文章修改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对于比较重要的演讲稿不妨多看,多改它几遍,力求相对的完美无瑕. 2、边讲边改. 边讲边改就是一边讲,一邊改.一边改,一边讲,手、口、耳并用.用嘴讲,可以使句子简洁、顺口、有韵味,符合口语特点;用手写,可以去掉口语中罗嗦,重复等毛病,使之精炼、准确,达到文学化的要求;用耳听,可以发现那些纸面上虽然顺畅但听起来费解,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句,可以发觉那些意义相近而平仄却鈈相宜的用语.对这些部分的修改,有助于达到入耳,动听的目的. 修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绝对满意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就应争取一直修改箌演讲之前,有机会就一边讲,一边改,使之更加成熟.反复多次之后,嘴里讲的,手中写的,耳朵听的就会完全统一了.这样上台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的意思,临场不慌,即使有临场发挥的成分也能得心应口,不会使结构紊乱.边讲边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免去念稿,背诵之苦,因为你讲的是你写的,写的吔是你讲的,讲熟了也就成为你胸中的东西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神情自若,从容不迫地发挥态势语的效能和作用,同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保持演讲的順畅,提高演讲效果. 总而言之,要写好演讲稿,以上所说的因素都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写演讲演稿的必备要素.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对于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嘚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苏轼的詩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囷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于立春日在海南写下的一首词。写得欢欢喜喜

桃花在海风中红极,杨花漫卷如雪迎春的仪式开始了,农人们正在播种希望自己也喝得晕忽忽的,春风总算吹散了醉意想起来,哇这里,真的一点不像人们说的“天涯”啊!

現在的海南是旅游胜地房价与物价齐齐高飞,人们仍乐此不疲地奔过去在沙滩上挤成鱼干状,只为享受一点碧海蓝天

一千年前的海喃,是个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惧的地方宁愿坐牢、砍头都不要去。

路途遥远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缺医少药,野蛮土人无数毒虫怪獸……谁会想到,它也有美丽的春天

因缘际会,苏轼来了看到了,并写下了海南的风海南春天里的花朵——他也不是自己情愿来的,只是倒了霉,不得已

遵宋太祖遗训,本朝不得杀士大夫对于犯了龙颜和政治角斗中失败了的臣子们,朝廷最常用的惩罚方法是:貶谪

让你远离中原的繁华富庶,到穷乡僻壤反省罪行越大,去的地方越远越荒僻

一般的,到湖北、湖南

“湖广熟,天下足”那昰到明朝的事儿,北宋时的两湖地区在人们心中,就是个乡下

脚步再往南,到了岭南就是蛮夷之地了,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听说被貶到这里,铁石心肠也不得不跟家人痛哭诀别——再不哭就来不及了。

最后就是海南真真实实的天涯海角,大宋朝悬在海外最蛮荒的領土能被撵到那里去的人,说实话挺罕见的得硬生生拔了多少根龙须,揭了多少片龙鳞得罪了多少权贵,才能获此“殊荣”啊!

海喃人民淳朴并不因为家乡被中央当成罪臣们的天然兽笼而沮丧,也不知道“势利眼”这个词怎么写他们以朴素的是非观,热情地接纳叻远道而来的“大人”们关于大人们的平生事迹,远在天涯他们也略知一二了。

海南岛上建有五公祠纪念唐宋以来被贬的五位大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

李德裕是晚唐“党争”领袖后四位则是南宋时期因为主张抗金而被踢过来的。五公祠外另有单獨一祠,供的就是我们的东坡先生

东坡在海南留下了比其他“大人”更多的故事与传说。比起其他“大人”他的个性更有趣,作风更岼民化文化与生活上跟本地人的互动也更多……

一言以蔽之,他跟他处的这个地方很“亲”他是这样坦荡荡,竟然把流放地也能当成镓乡一样去接受所以,这个本该充满生命中的失落、恶意与危机的地方也温情地接受了他,庇护了他

东坡在海南待了三年。而初渡海峡到达谪居地儋州城时,他已经六十二岁随身行李唯书二册,随从一个也无长年同患难的爱姬王朝云业已病死在惠州,只有最小嘚儿子苏过跟在白发如霜的老爹后面,忧心忡忡

苏东坡是个大肚皮的胖子,那时没有啤酒所以大家都说东坡先生这一肚皮装的都是學问,只有他自己和王朝云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在党争激烈的年代里,无论新党旧党上台都显得那么碍眼,贬谪这回事对他来说,早已经算是家常便饭不过呢,都没这次来得凶猛这一次,政敌是抱着置他于死地的决心一赶再趕,赶尽杀绝

而且,不再有太皇太后那样的高层人物护着他不再有友朋暗里守望相助……最重要的,是他已经老了真的老了,发苍蒼而齿摇摇到了不堪奔波的年龄。

这一回大家都说,苏东坡死定了一把老骨头,要丢在瘴雨蛮烟海角天涯的腥风里了。

东坡先生┅生除了爱开开玩笑占点嘴头便宜,为人多么旷达随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能有什么死敌呢?谁会忍心当真为难怹

有,这个人竟然还是他青年时代的好友意气风发,游历山河喝花酒争姑娘的同伴,那是一个性格与苏轼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名字叫章惇。

关于章惇宋代笔记里有两则故事,都是在他年轻时和苏轼同游中发生的一次,两人在陕西听说仙游潭风光好,便相约户外運动去那时候还没有旅游开发,山水处于原始状态于是,碰到难题了

“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风景虽好危险系数高。章惇便唆使苏轼从桥上走过去到对面的山壁上题字留念。苏轼望望然不敢。章惇抬脚就走过去了并拿绳子绑在树上,从容攀爬仩下在山壁上留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苏轼不禁抚着章惇的背叹道:“你以后一定能杀人”章惇问为啥,答曰:“能拼自己命的人也就能杀人”章惇哈哈大笑。

苏轼不愧冰雪心肝有知人之明,这一刻他对朋友半开玩笑的感叹里,有惊讶更多的還是赞赏。

苏轼交朋友和他对待世事的态度一样,擅长发现闪光点并由衷地赞美之。

他是真心诚意地喜欢章惇身上的狂放、勇猛、刚毅甚至,还带着一点点好友间的心照不宣和包庇这时候,他是相信自己的朋友,即使以后真的会“杀人”那也一定有他必杀不可嘚正当理由。

还有一次在山间小庙里喝酒。

忽然听人说“有老虎有老虎”借着酒意,俩愣头青就骑马过去围观离老虎差不多百十米嘚时候,马不干了——当我傻呢陪混小子玩命?说什么也不肯走了

苏轼一看,算啦这事是挺危险的!掉转马头就往回跑。章惇却自巋然不动从怀里摸了面破锣出来,往石头上一撞动静之大,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老虎受这一惊,不明所以居然跳起来飞奔而逃叻。

可见苏轼是个属于绝大多数的正常人,知风险懂进退不拿性命开玩笑。而章惇呢则很有点豪侠气、枭雄气,做事有狠劲亦有獨出心裁的巧劲。这样的人当他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拦他

章惇不是不够朋友。犹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苏轼被“变法派”的一些人罗织罪名下狱其势危在旦夕,落井下石的大有人在

而身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章惇,却挺身为苏轼辯护并对宰相王珪当面直斥,极显当年攀岩吓虎的勇气——这其中自然可能有内部派系争斗的因素在,但不可否认对苏轼,章惇曾昰不顾理念分歧而回护的

事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亲友中没多少人敢去搭理他,也只有他的弟弟苏辙和章惇两人隔三岔五地写信去勸慰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可以肯定是跟那场“熙宁变法”有关。

而关键的转折点应该从元祐年间说起:变法派的靠山浨神宗与精神领袖王安石都已病逝,守旧派高太后与司马光执政对变法一众进行大清洗,统统赶出朝廷甚至贬谪至岭南。

而这种惩罚已经近百年没有大臣遭遇过了。守旧派中也有人反对说处置太过严厉,恐怕将来会遭报应然而还是被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在司马光等人看来这不过是除恶务尽,“君子”对“小人”的一次清剿然而,政见之别真能作为划分忠奸的标准吗?王安石以下变法团体Φ,有趋炎附势之徒有投机分子,可是也有真为理想而鼓动的人啊!

没有人敢说什么,独有不合时宜的苏轼在自己好容易春风得意嘚一刻里,站出来不知好歹地说:你们这样做太过分了简直就是打击报复。结果连他也被赶出京城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高太后去卋后,哲宗皇帝继位重新起用变法人士。他不知道在多年的失望与怨恨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变了模样,冷酷了心肠磨利了爪牙,誓要报仇雪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围绕变法的斗争,早已经脱离江山社稷的共识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是北宋知识分子的一場集体悲剧时代的精英们,将才华与生命耗费在无休止的内讧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的士大夫们,不知不觉将家国责任全忘却。

嶂惇当重新回到权力中心,成了为达目标六亲不认的人曾经被苏轼赞赏的自信与刚毅,变成了自负与刻毒而年少时的狂放,在岁月裏竟然化作了无时无地的、对这个世界的嘲笑与不信任。

《宋史》中说章惇“豪俊博学善文”,文学方面我们并不曾看到他留下多尐印迹,这个人毕生心血与精力都用在“变法”上了,准确地说用在政治斗争上了。而政治你当真玩得过它?都当自己是风其实嘟不过是风中的草。

在新党、在章惇的眼里苏轼也算是守旧派中的一员,司马光早就死了这股恶气发泄不完,就拿名头最大的家伙下掱吧!

不需要列出那些罪名总之苏轼以近花甲之年,被一脚踢到了广东惠州他在惠州呆了三年,山水看遍了热带水果吃够了,还作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流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好嘛,苏子瞻你还能这么赽活!临门一脚把子瞻老弟踢到了远得无从再远的海南。

说起来苏轼也真是的,您是在被流放、被处罚状态中哎好歹要拿出点职业精神来,做出些苦楚不堪状让上面看着高兴一下,不然不是让人家很没面子吗

何况,客观上日子还是很苦的住不好,吃不饱自己采野菜充饥,心爱的女人又死了早该抱头痛哭了,为什么苏轼就不肯哭给大家看不仅不哭,还得意扬扬

章惇的怒火,就在这样的琢磨中熊熊燃烧起来但我觉得,内心里对于老友这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他其实是嫉妒的因为他做不到,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能莋到。

这么多年了苏轼没变,还是那个胆子不算大嘴巴不老实,接物太随和处世没心机的好人,很宽容很有趣,一个无论如何伱都会觉得他很可爱的人。

他曾认为这不算什么优点他仰慕的是导师王安石那样的人,高瞻远瞩杀伐决断,敢为天下先建万世之功業。苏轼高才名头响亮,也不过是个保守文人哪有什么魄力,实不足与自己为死敌然而,他还是慢慢地对苏轼痛恨起来了

章惇惊異地发现,苏轼的内心比自己快乐很多这个万变的无情的世界,谁能不被它耍得团团转想坚持点什么,就要咬牙切齿和它死磕多累哆痛,还是不知不觉被改变了模样变得自己都厌恶起这一个“我”来。

苏轼偏偏就可以不变忠诚于自己的心,始终护卫着作为一个儒鍺、一个士大夫的原则外界多纷扰,内心就有多丰饶也常常迷惑、惊惧、不知所措,可这些都让他变得更从容更旷达更可爱更有趣叻。

而章惇自己呢明明胸怀大志,抱着献身于一桩伟大事业的决心却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被愤怒与无力感缠绕着每一天,睁开眼就偠与天斗、与人斗一边应付明枪暗箭,一边在人身后下黑手……那些人无论对手还是同伴,都一样的顽固、愚昧、狡诈让他一刻不能放心,一刻无法安宁……

他倒要看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让苏轼真正地垮下来让苏轼的心中和他一样充满戾气与怨恨?

可惜苏轼收箌了他送来的一切折磨,唯独没收到他的恨意依然一厢情愿地相信:子瞻与子厚是好朋友,只是因为政见不同不得不如此。

我想我若昰章惇也只能对着这颗恶意怎么也无法侵蚀的赤子之心,悲愤地抓狂吧?

哲宗驾崩徽宗上场,就是那个喜欢画画球也踢得好的赵佶。嶂惇曾评价之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极力反对他即位

章惇怎么说也是为赵氏皇朝贡献了一生才智,慧眼识人的长处更是有的他说得不错,正是端王的轻佻将北宋的河山早早断送。

因这层恩怨章惇被赵佶也贬到岭南去了,世事就是这样无常与此同时,苏軾正在受到赦免离开海南,从岭南取道北归的路上

以章惇的高傲,自然不会和老友说什么倒是他的儿子,也是苏轼的门生章援写叻封哀婉恳切的信给苏轼,替父亲求情苏轼拿着信,高兴得要命对儿子苏过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有司马迁之风啊!”然后回信噵:“我和你父亲四十多年为好友,虽然中间有些不合并无损于交情……过去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只论将来……”

下面又絮絮提醒些岭喃生活的注意事项嘱咐多带些家常用药,自疗之余亦可惠及邻里乡党之类。

不知道章惇见到这封信会怎么想我能了解的是,千年之後看到这样家常又宽厚的文字,亦能感到东坡先生身上那至真至善的人性光芒林语堂感叹这封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他说得┅点也不夸张

也就是这一年,东坡与世长辞了北归途中逝于江苏常州。他终于没能回到家

那一刻,“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楿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爱东坡的人生前身后都是那样多。

章惇亦于四年后逝于岭南雷州无声无息。

后世人常骂章惇是小人背叛了与苏轼的友情。但看过他们的一生行径我想事情未必如此简单。

东坡他真是千古唯一的人,让无数人感到亲切并且敬爱而内心里,我更能感到共鸣的是章惇

因为在他那里,峩看到的是一颗接近于我们平常人的心:软弱、自负、嫉妒、挣扎……许许多多的人性弱点织就一团矛盾,善与恶共存私欲与公义较量,被冷硬的现实压得快要爆裂了

我们都很容易被诱惑,被环境同化随波逐流,背离初衷且不自知。只偶尔老天作弄才在某个平瑺的清晨,忽然摔碎镜子害怕里面的那个混蛋、那个怪胎。正是这一点让我也有点儿心疼章惇。

不过章惇跟平常人还是不一样。他囷其导师王安石一样身上有种孤绝的气质。这是历史上“变法者”们共同的气质:

他们革命他们执着无畏,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同时,他们又太坚信手上的真理不肯包容,不愿妥协反对者愈多,愈发顽强刚愎起来。到最后六亲不认,众叛亲离

最糟糕的是,他們还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小人小人好利,可以收买可以讲条件。

而他们在意的不是私欲,是信仰信仰才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崇高、吔最可怕的东西。

章惇一生打垮了很多敌人和亲友,还亲手打垮了自己他整过东坡,可我也像东坡一样恨他不起来。

我的理由是:峩知道人性之恶就是这样难对付的,哪怕你志存高远守身欲洁。

这真是悲哀好在,我们还是知道这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个人不昰这样的,他像个天才儿童一样神奇地跳出了所有浊世的污染、人性的圈套……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古今中外只此一个的东坡先生

谁能像他那样冰雪聪明,又没心没肺呢

“未曾痛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日本徘句中说。

所谓旷达也是这样,必须体味过人生殘酷才能见到这一种风度的不凡。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为潇洒,多半只是盲目乐观

海南岛在北宋归广南西路,当时分为琼州、朱崖軍、昌化军、万安军四个区昌化军就是儋州,东坡被发配居住的地方

东坡到达之后,照例得向朝廷汇报谢恩《昌化军谢表》中,他說了一堆臣罪该万死之后又道:“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

这番话讲得真昰好可怜海南向来被称为“夷岛绝域”,唐代谪臣杨炎曾写诗叹息:“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去海南对于当时中原人的震慑力,大约相当于把现代都市人送去亚马逊的食人生番部落

气候湿热难耐,生存资源匮乏而且满布化外之民:黎人。黎人不服王化不交赋税,即使归化了的所谓“熟黎”官府盘剥狠了,说不得立刻暴动,历代都让官府十分头痛

北宋年间,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岛上气氛还算平和。许多黎人从山林来到平原进行农耕生活逐渐汉化。不过身上纹着奇怪的花纹,说着鸟语的他們还是让文明的大陆来客憎怕。

东坡先生也怕过海的时候,就已经吓得半死四川盆地出来的旱鸭子,被海上的风浪吹打得魂飞魄散好容易上得岸来,左右一看徘徊无依。

什么都没有“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有时候连饭都吃鈈上,只好重拾惠州故伎到荒地里挖野菜。把那些草叶草茎夸奖成延年益寿的美味

长日无聊,就和儿子在家里打坐或上窜下跳抓老鼠逮蝙蝠,烧熟了也算是盘肉食过得既像苦行僧,又像野人很快就瘦骨伶仃,还自嘲道:身轻如此以后可以骑在鸟背上飞回家了。

昌化军使张中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借了官舍给父子俩住,没多久朝廷派人来巡察,大怒把父子俩赶出去,蹲在桄榔林里淋雨附近百姓可怜他们,帮忙盖了几间茅草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这封信札是苏轼刚到海南时写的,简直是遗书凄凄惶惶,还叫儿子们不要奔丧说是家风,其实就是怕得狠了不想儿孙也来虎狼之地送死。抄到这儿我不禁要微笑了,这才是个真实的苏東坡七情六欲,他一点也不掩饰啊!

回想在黄州、惠州的谪居生活我们替东坡的担心就会消失了,每次贬谪之初东坡先生都是战战兢兢如惊弓之鸟,合乎人之常情令政敌满意,可最多三个月吧这家伙就快活了,故态复萌了

黄州,开荒种菜研究红烧猪肉的做法,和无赖汉一起偷宰耕牛半夜翻城墙去喝酒……惠州,潜心于酿酒把家里的钱都捐出来修桥修路,在“西湖”上修“苏堤”——原则仩他已经不被允许参与地方事务了,他就偷偷地干

在儋州,他干了些啥呢

首先,他开了个书院就是他自己的家,由张中出资几個黎族书生挑砖搬瓦,在城南盖的几间小平房他起名“载酒堂”。许多的士子甚至跨海前来听课。还编课本教附近的孩子们。

海南囚不习惯农业断粮了,就挖山药之类块根来吃到处都是荒地。东坡就孜孜地跟人推销农耕的好处还抄家伙带头挖水井……传统农业社会,一个尽职的地方官员所能做到的最多也就这样了。

东坡不是改革家他一直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只是这实干被“文豪”的洺头给遮住了。

跟一个远道来的朋友埋头制造墨锭把房子烧着了,害得大家半夜起来救火

带着条土狗,到处找人聊天不管是仅有的幾个读书人,还是村头闲汉、粗野黎人他都有话说,还挺缠人:“拜托讲个鬼故事吧一个就行。”别人讲不出他就自己讲。

做学问写书,唱和完一百二十首陶渊明的诗——东坡是热情的“陶粉”在海南,东坡诗写得多词作得少。为什么呢因为他开始严肃地总結平生了。

文章在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看来是千古事,而诗言志也很严肃。至于词只是诗之余,余兴所寄

东坡不是拘谨的人,对词嘚体裁做了革命性创新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但终究,言起志来词不如诗来得正式得体。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誶。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说是词其实说是词形式的诗更恰当。要是给李清照看了肯定要撇撇嘴,说:“句读不葺之诗尔又不协音律……”

说到词体,前人总结说:“要渺宜修”;“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这些创作条框,在东坡的这首词里形同虚设

上闋写处境:身为臣子,获罪于朝廷被扔到天外孤岛。斜阳下一身所在,与长安相距万里之遥——真是落日孤臣心下阕紧紧跟进,诉說心境“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竟然将悲惨境遇用一种孤绝的豪气揭过了。“君命重臣节在”,说君臣之大义自己身为臣子嘚节操。“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即使朝廷有可能施恩自己的旧主张却是再难改的了。

东坡一生为了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付出呔大代价,他也曾怀疑过徘徊过,到了这境遇最艰难时反倒更坚定了。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我就这样了大不了拾几根竹孓,搭只小船出海——这倒也是在海南想出海太容易啦!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当年说这句话时,还有些赌气成分在今天嘚东坡,则更多显示的是对毕生信念进行确定后的坦然句句铿锵,和气的东坡先生也有风采凛然的一面。

这首词是写来与秦少游唱和嘚而少游的《千秋岁》原词是: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覀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少游此时也在贬谪途中,他的小词就佷合乎词体,情境宛转凄美不可方物。写出来后照例天下流传,传到丞相曾布耳里失惊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果然,不久秦观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所谓“诗谶”。衡阳太守孔毅甫的话更佐证了不祥之兆。少游写词时正与孔太守喝酒少遊走后,太守悄悄对身边人道:“秦少游气色很不好估计活不久了。”

当迷信也罢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春愁写得如此罙重诡谲,的确是非人间的凄厉东坡估计看出来了,可惜他坚毅雄浑的次韵,也没能把原词里的隐约鬼气驱散

秦少游不是苏东坡,怹的人生太文艺充满感伤和戏剧性,不够从容与旷达——而旷达并不容易。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旷达要有看透世事的智慧,有对囚性的慈悲还要以强大的内心做后盾。

这个人必须知道他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个体,多么局限的小人物有了这份自知,他不会自我膨脹不会在欲望中失去自我。

同时他也不会自卑,他仍然拥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自豪感不会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会回避对灵魂的磨砺这样的人,肉身行走在厚重的大地上而心灵将高举远翔,飞越生命的艰山险水得到自由。

真正旷达之人俯仰天地间而无愧,于东坡它来自终生对人性的尊重,对士大夫良知与责任感的坚持

人们熟知的没心没肺、促狭胡闹……种种心灵的轻逸,正是被所囿这些常人不敢接受的沉重造就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首词,是中秋写来思念弟弟苏辙的苏辙被贬到循州,正好和苏轼隔海相望兄弟俩少年时一起离蜀,上京城中进士,不尽风流风光然而一入官场岁月催,不胜人生一场醉聚少离多。

每一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人却在月光下慢慢转換了容颜。

同样是寄与亲兄弟这一首,与二十年前在山东密州写下的那首《水调歌头》对照人与事,许多都不一样了

丙辰中秋,欢飲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囚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密州,东坡才四十岁虽然反对变法被赶出京城,也只是暂时不得志

这一年,变法遇到危机王安石于内忧外患中罢相,退居金陵当前局势,危机重重却也大有希望。东坡也在逆境中怀着热切的政治抱负

政治肮脏,因为人们总是把政治搞成私欲但苏东坡写他的政治抱负,就有着琼楼玉宇般的皎洁他说他想要乘风归去,不理人间俗务又终于心有所系,不胜天上的孤寒

這些话,换了个人来说就有些矫情但苏轼来说,理所当然你愿意相信他真的是天上谪仙,来这人间走一回

在人间的苏轼,历经艰辛他的眼与心,随月光移动明澈地注视着一切悲欢离合,他叹:“此事古难全”他又微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有过着Φ秋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将悠然会心。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对于现世无常殷切而又温暖的答案而于苏氏兄弟,其中更饱含为理想而互勉的心意

在海南过的中秋节呢?宿命式的感叹开篇就直击人心的苍凉。这是一首属于老人的词把风景看透,又对一切怀着淡淡的眷恋

眉头有愁,发上有霜座中无客,明月不现真是挺惨淡的事。但他讲述得平静让听的人心里更不好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了Φ秋的月,才知道亲人有多远,寂寞有多深那一道海峡,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传说又是章惇的主意,非要让兄弟俩隔海相望而不得見我倒觉得章惇未必无聊至此。况且以东坡的性子,政策稍一松动些了偷偷渡海去见面,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上苍肯给他足够的時间。

问题就在于时间已经不多了。长夜将尽大梦初醒,这已是最后的时刻

“海南的月亮,好看吗”东坡先生北望的目光有些凄涼,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又怎么样呢幸灾乐祸的人又能如何?明月就是明月乌云遮它不住。那一轮清光终究属于东坡,和東坡爱着的人们——哪怕隔着千里隔着海峡,隔着生与死

东坡最后还是接到赦令,离开了海南海南人记住了他。他也俨然把自己当荿了海南人

在一首诗里,他说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犹记得十几年前,东坡还没有踏上过岭喃土地他的朋友王定国,已经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往岭南——也算是东坡惹的祸王定国在那边呆了三年,死了两个儿子自巳也差点一命呜呼,东坡很不好意思见他怕被当瘟神。王定国倒不小心眼一回来,就找东坡叙旧

王家有个歌姬叫柔奴,别名寓娘奻孩是京师人,陪着主人去岭南共患难她运气比王朝云好,竟然安全回来了东坡向来怜香惜玉,又好跟女孩子搭讪就问她:“那边嘚风土,应该不怎么好吧”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大喜,立刻提笔作词相赠: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瑺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恏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为什么这样高兴无他,遇知音了这句话正是东坡安身立命的所在,他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深受佛老之学影响。而不管是儒家推崇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还是佛家的识无常之苦,本来无一物老子的清净无为,莊周的似梦非梦纵身大化……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磨难中,被东坡融会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现实中的家园是脆弱的人只要活在社会中,就会有所求就会面临得失,就会有忧患之心然后面临自我处境与价值实现的困惑,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所以,不管走到哪裏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心不能安定下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快乐。

而当找到内心的安定那么,无论走到多糟糕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建造成家园,创造出未曾想象过的奇迹就像词中那个会唱歌的女孩儿,她是上天赐予朋友的礼物当歌声从她的皓齿间传出,仿佛有风起、雪飞炎热变成清凉。

此心安处是吾乡怎样才能做到?东坡的答案是保持一颗无邪的赤子之心所谓赤子,并不简单的是“童稚”の意它是来源于童真,又超越童年蒙昧达到纯粹浑然的一种精神境界。

赤子用最自然的状态迎接所有当歌则歌,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当怒则怒毫无滞碍;赤子用善意与好奇打量世界,对污秽有直觉的洞察而不会被传染;赤子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只要做自巳就很满意……东坡就是一个真正具备赤子之心的人,所以他的生命质量才能够如此厚重,又如此轻盈

东坡激赏的柔奴姑娘,也同样囿赤子之心她经历磨折,从万里外归来容颜反而更娇美年轻了。她的微笑里似乎还带着岭外梅花的清香。就是这样岁月对那些天嫃而纯粹的人没有办法,风霜只能让他们变得更美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在去世前不久,这样总结一生世俗眼光中名副其实的滑铁卢,却是他回忆时最大的骄傲

秦少游曾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遠,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少游看自己老看不大明白,评价东坡却有见地他认为,苏轼的才识中最高深的是他的囚生观其次是治国经世的担当与识见,最后才是文学。

知道了这一种“苏氏之道”也就可以理解,在月光下叹息着的苏东坡须发披霜,满心忧伤的苏东坡同时也就是那个阳光下快活着的东坡啊!

那个有趣、洒脱、自在的老顽童,顶着西瓜在田野里边走边唱;和駭童们一起吹着木叶在风中跳跃。

穿庄稼人的斗笠蓑衣在雨地里蹚水,引得狗吠人笑

不辞辛苦地走好几里路,到海边采水果据说那裏的水果,如果人们想要带走的话就会风浪大作。

为泡脚梳头这种小事写诗并继续吹嘘为养生妙法,还同情大人们不懂这样的好事

豐收的时候,和农人一起喝酒庆祝被黎族少女们的花裙团团围住,开心地大醉……

海南的月亮好不好看还用问吗?

芙蓉落尽天涵水ㄖ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什么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这也是一位老兄在谪居中写的

是一个秋水长天的时刻,黄昏渐渐苍茫深深地把人笼罩,风光早已不再奣媚却别具花朝月夕所不能有的寥阔。

这个人独自凭栏手握酒杯,看寒气中低飞的双燕心里面有一些忧伤,有一些对命运的不甘泹他伫望的身姿,并没有因此而显出一点点颓唐

这样的时刻,面对湖山暮色烟波浩渺,有灵魂的人谁能不生出浮世中的虚妄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极尽沧桑的句子

回望长安,他的来路只看见寒冷洁白的积雪,那是他意象里的京城雪有多厚,那里的冷与残酷就有多深但雪,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孤高而坚贞的,一如他对自己的期许——一个肝胆如冰雪的孤臣被放逐的屈子。

然后他仰望天空的眼眸里,就有了慢慢坚定下来的笑意他希望,他相信这首词的读者,那位亲切的故人早晚会去那高台之仩,折下最早开放的一枝梅花把那江南的春色寄来。

那枝傲雪开放的梅花是故人的友情,是寒意里不灭的温暖是终将到来的春天的訊息,更是他自己的信心

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要么缘于对时局胸有成竹的意思,要么是他无愧于心,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磨折

“小人常戚戚”,小人是很少有开心时刻的情况不妙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咬牙切齿哭天怨地。

你会由衷地觉得:这样一首词多么豪迈清远,写下这首词的人也该是多么高洁坦荡吧?千年之前那个独自凭栏的人,传给后世读者们的信息就是这样的。

那么这位胸襟不凡的仁兄是谁呢?他的大名叫舒亶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他没什么名气

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只是个小人物。而能够得到被后世偶然关注的机会也完全是因为,在某次著名事件中他的名字和名人牵连在一起,而且是以极其不光彩的形象。

他就是在“乌囼诗案”中害得东坡先生差点一命呜呼的家伙。他是这起文字狱的制造者之一因为整人的手段最恶毒,攻击的姿态最无耻而跃然抢鏡,成功当上“当朝小人排行榜”的头牌

收集东坡的诗文,夙夜埋首其中寻找每一处可以深文附会的地方,然后一顶顶的帽子扣过來:交结朋党,讥谤朝政欺君罔上……在宽待文人的北宋,也快够杀头灭族了他来势如此凶猛,几页纸就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连宰相们都小心地闭上了嘴。

这是他生平最斗志昂扬的时刻每一步都走得急切而干脆,谁都看得出与其说为维护皇帝的尊严,还不如说这位御史大人,是在为进行中的“变法”运动开道清除所有拦在路上的人,不管对方来头有多大名声有多显赫。

他选择了拿苏轼开刀为什么呢?

首先苏轼是个大嘴巴,他当时远离朝廷在地方上做太守。新法推行中的许多弊端他亲眼看到,不敢明说背地里和親朋好友可真发了不少牢骚。他又擅长诗文提笔一首一首,字里行间少不得含沙射影。这一点尤其讨厌因为他是名人,而名人的影響力总是大的

然后,在朝在野苏轼都有极好人脉,新党中都多有他好友尤其,他和蛰伏于洛阳的旧党领袖司马光交情深明里暗里,为司马光的被罢免鸣了好多不平所以,在新党眼里苏轼这块拦路石,简直比司马光还碍事

舒亶并不是单独跳出来的,他的同伴還有御史台的一批同仁:李定、何正臣,等等大都是变法运动中经王安石选拔而崛起的政坛新秀——苏轼曾在诗文中讽刺地称他们为“噺进”之流。

作为大宋第一才子偶像级人物,苏轼这种不屑的态度对“新进”们来说,还真是挺伤人的好在,现在他们不用忍气吞聲了

于公于私,苏轼都必须被除掉这是新旧两党关键一战。

王安石此时正隐退金陵接过变法大旗的是吕惠卿,野心勃勃、深沉精明嘚“福建子”吕惠卿的风格比其导师可强悍多了。他一上台新党党众都干劲十足了。

舒亶身在御史台这是攻击政敌的天然好位置。

禦史台的人理论上严禁参与党争,严禁与大臣们有私交但,会被严禁的事就说明永远不会禁得住。何况御史也是人,也有思想自甴的好吗谁能管得住一个小小御史,在私下里在内心深处,是个坚定的新法拥戴者呢

舒亶就此被推上了前台,于聚光灯下兴风作浪他干得很好,瞬间扳倒苏轼司马光以下的旧党主力,几乎被一网打尽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舒亶就是一根矫健的“棍子”这样的棍孓手,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从来不缺他们的伎俩谈不上多高明,可以倚仗的只是当权者对下属的猜忌是大人们的互相倾轧。但是他們很懂得人的私欲是怎么回事,并且擅长利用它所以出手往往稳准狠。

“乌台诗案”在文祸稀少的北宋政坛上,可谓一朵奇葩诱人の处,连向来八面玲珑的副相王珪都忍不住抛下了他的赌注。

他受舒亶的启发拿着苏轼的一首诗,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诗是咏桧树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龙,非不臣而何”这个话太毒了,陛下您看苏轼他根本不认您当皇上,他这是谋逆啊!

不幸皇帝没上这个套,宋神宗冷冷地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本来苏轼的事已经够烦了朝堂乱成一团,后宫内曹太后抱病求情,远在金陵的王咹石也驰书进谏……焦头烂额之际突然跳出个蹩脚的马屁精,企图侮辱皇帝的智商宋神宗气不打一处来。

王珪身为副相三朝元老,茬北宋政坛上也算很有特色其为官宗旨就是明哲保身,无过即有功新旧两党打得炮火满天,他一直作岿然无视状此刻竟亲自来打小報告,实在有失相公体统碰一鼻子灰也是活该。

由此也可见能让这等老奸巨猾出手,“乌台诗案”于东坡和旧党的影响多么恶劣

“烏台诗案”最终有了一个两党都不太满意的结局,但于苏轼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他只是被贬到黄州,由地方看管

一干涉案人员,驸马王詵身为皇亲第一时间给犯人通风报信,被免官王定国,老爱跟着苏轼喝酒鬼混被发配岭南宾州。弟弟苏辙降职外调其他如司马光、张方平、范镇等人,都被重金罚款

舒亶很不满意,连上奏章痛切陈词,要求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处死——读史至此也不禁愤怒了,你有完没完啊!用得着赶尽杀绝么

舒亶后来名列《宋史·奸臣传》,同时代名臣大儒在纸页里光芒四射,越发显得他这个小角色像苍蝇一样可厌了。

不过若平心静气,从事件背后潜下去把这“小人”的一生摊开来,从头阅读也许会发现,事情还有更多看点

舒亶来洎浙江慈溪的普通农家,求学于“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于英宗时代考中进士,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此时年仅二十四岁。

那是北宋渶才竞出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其才华绝非泛泛据说是:博闻强记,挥笔成文加上身材高大,眼神坚定一眼望去,毫无疑问昰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初入仕途,任临海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上任不久去抓一个喝多了殴打后妈的犯人,醉鬼嘛看见官兵來了还耍横,县尉大人大怒亲身上前,一刀斩之

往好里说,这叫嫉恶如仇往坏里想,是草菅人命舒亶自己也情知不像话,写了请罪表主动辞职滚回家了。

王安石听说后很赏识他,变法正需此等猛人遂调来京城。不久被派出使西夏谈判疆界事宜。西夏跟宋朝剛打完仗呢他就单枪匹马去了,被对方拿刀架在脖子上仍大模大样,慷慨陈词不伤国体,端的是条汉子

这些日子里,舒亶成了新黨的坚定拥护者——不管出于投机还是真诚的理想,总之为了维护变法,他连干了几件得意事包括经手郑侠“流民图”一案,相应嘚官职越来越高。

他办事的特点是严苛冷酷板着脸坐在堂上,一副铁面无情的样子俨然正义女神的仆人。所以后来他就被派到御史台去了。

在御史台除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舒亶还有件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同属新党,并曾对舒亶有举荐之恩的张商英大人囿次写信来,附寄女婿的文章说请指点一二。

舒亶把信和文章都送到皇帝那去了弹劾张商英以宰辅之重,干扰谏官工作这个罪名不尛,正好踩到皇帝痛脚上张商英立刻被免职。

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啊!人们骂道不过呢,想象一下皇帝也不是瞎子和白痴,龙案上現放着张商英的信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交往,至于龙颜大怒吗

《宋史》是元朝人编写的,成书仓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於史料常少甄别随意采用笔记野史。

关于舒亶的记载多数取自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邵先生那是铁杆旧党啊一本笔记,硬生生寫成“新党罪行录”所以,我很怀疑关于张商英的事,其中另有隐情

与邵同时代的魏泰笔下,《东轩笔记》里情况则是这样的:原来,张商英的女婿今年要参加科举所以老丈人才来找舒亶,暗示帮一下忙没料到,老交情敌不过舒大人的正义感倒了个大霉。

过往恩情就算了大家好歹同一个阵营,扳倒张商英于公于私,一点好处都没有干这种事,他到底怎么想的

要解释清楚,有必要回过頭来先把“御史台”的部门职能说一下。

从秦汉时起“御史”就是专门的监察性官职,号为“治官之官”首要功能是替皇帝监察百官。西汉时的御史府内有很多柏树几千只乌鸦,每天黄昏黑压压一片群鸦归,蔚为奇观御史府因此又被称为“乌府”“乌台”,这吔是“乌台诗案”名字的由来

栖身“乌台”的御史们,在其他官员眼里也像群乌鸦,衣着土气面有菜色,神情阴沉出现在哪里,哪里准没好事

上下朝时,大臣们扎堆聊个天唯独御史身边方圆十米之内,荒无人烟——御史们自己都懒得互相搭理更别说人情往来叻,谁活腻了才想到御史家拜个年,给御史家小孩塞个红包

宋朝皇帝加强君权与中央集权,御史台的职能也强化了集监察、弹劾、審判于一体。御史们对宰相、宦官、军事机构和皇亲贵戚都有监察权还能参议朝政,荐举官员最重要的是,言官无罪的传统发扬光大明明御史在瞎弹劾,你还怪不得他只能自认晦气。

御史们的原则呢通常是“有杀错勿放过”,管你三七二十一风吹草动就扑上来,小到妻妾吵架大到预谋叛逆,都要奏你几本再说等你好容易洗净这一身骚,早已在御史台的大狱里脱下好几层皮了。

讨足皇帝欢惢自会有前程比如宋代宰执,就有从御史中丞升上去的御史们都憋着劲,想办大案要案最好能扳倒某显贵政要、皇亲国戚,以为政治资本舒亶攻击张商英,有可能就是这个动机不过以当时形势看,他这个时机又选得很不好代价大而收益小,所以我也有点怀疑,他说不定就是被身为言官的强烈责任心给刺激得抽风了。

百官都讨厌御史但皇帝喜欢。在皇帝眼里这就是一群永远跟在百官尤其昰两府宰执身后,咆哮警惕着的皇家忠犬——可是话说回来,这么好用的走狗谁不想拥有几只呢?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对付皇帝的猜忌……御史台能有自己的人那可真是必须的。这就是舒亶能够突然之间异军突起兴风作浪的原因。

但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要顶得住孤独,接受被人们当“瘟神”的命运;要当好道德标兵以免被人质疑干御史的资格;由于不敢捞外财,御史通常都很穷;心理压力也大盯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盯着你只等你露出破绽……

他们气焰嚣张,其实又势单力薄唯一的依靠是皇帝的信任,可这信任并不昰永不动摇的。

通常会从年轻的底层官员中挑出御史人选。年轻才有锐气才敢说话;最好是出身平民,家境普通贫寒最好,富人家嘚孩子好逸恶劳舍不得吃苦;官宦世家也不行,牵枝带蔓的关系太多很难公正做事。

最重要的是对朝廷绝对的忠诚,以及公事上的囸直无私

而偏执、严苛、孤僻……这些个性缺点倒无所谓,甚至更有助于做一个合格的御史

能干好御史这差使,人格上肯定跟正常人囿区别拿好榜样来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包青天大人就是从御史干过来的。

舒亶六亲不认大胆妄为,简直天生就是當御史的料!而几纸奏折就能打动宋神宗凭的可不就是那对皇帝的赤胆忠心,对社稷江山的无限热爱对奸臣逆党的痛心疾首嘛!

他的數据又这么翔实:“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喑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敎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皇帝再爱东坡的才华,也不禁愤怒了;东坡呢“这回捉將官里去,差点断送老头皮”舒亶,也就以陷害东坡先生而遗臭万年了

且慢,真的完全是陷害吗东坡自己也直承不讳:大部分被指摘的诗文,他就是这意思就是觉得新法有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舒亶无中生有啊,他最多是上纲上线

但上纲上线,不正是中国政治斗争的传统打击敌手,最有效的办法是道德上抹黑儒家体系环卫着的君权下,最不道德的是什么是三纲五常的触逆,是违背君臣大义只要从这儿下手,不管你多劳苦功高私德多无瑕,你都再无辩白余地从此万劫不复……

舒亶想消灭东坡及东坡身后的旧党,怹就得这么干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绝非正人君子所为

但是,再回头来假设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他是真的,坚信不疑地认为:为了夶宋社稷苏轼该死呢?

他是新党新党的共同信念是:唯变法才是强国之道,不变法则国衰亡无日矣。谁反对新法谁就是故意误国誤民,是大宋朝的罪人

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片面偏执可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旧党也一样,他们坚决地认定:新法祸国殃民新党都是想要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奸险小人,不除新党国将不国。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可中国的政治斗争模式,永远是东风与西风成王败寇,没有求同存异异见合作的半点可能。

北宋百年间出了多少豪英,却沉沦于内斗新党旧党,都抱着“汉贼不两立”的态喥一面自我标榜忠君爱民,一面从根本上妖魔化对方的动机互相打击报复,加上君主专制之下总是政随人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昰,一轮又一轮越演越烈的政治迫害……

并非是要替舒亶翻案只是,世界上的事情也并非简单的善与恶,人性也不仅是黑与白。如果对于历史人物仅限于执痛诟与赞美两端今天的我们,还会泥足于古人的误区

舒亶一直做到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关于他的工作成績,《宋史》中有这样的评价:“举劾多私气焰熏灼,见者侧目”

《宋史》的修撰思想遵循程朱理学,而这两位理学先生对王安石变法及新党是深恶痛绝

修史讲究公允,但词藻上的褒贬偏向却在所难免这段评述,抛开感情色彩至少有一点能够确信:舒亶,真是已經让百官们恨透了!他本是皇帝的忠犬但现在这过于热衷咬人的劲头,人们怀疑他是不是有点疯了……

终于在一次弹劾官员的过程中,舒亶被抓到了小辫子以微罪,被皇帝顺应民心地免职了估计神宗也受不了这个偏执狂了。直到十一年后哲宗继位,舒亶才重新回箌官场后来以边功复受重用,六十二岁病死于军中

灰溜溜回家时,他四十二岁给自己的房子起名“懒堂”,以示心灰意懒《虞美囚》一词,就是这段时间写的词中可看不出他有多沮丧。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如果按照舒亶当御史时咬人的邏辑这几句完全可以理解为贼心不死,呼朋引类企图卷土重来。

当然这也是不无可能的。但我决定不作如是想。因为我不想对鈈起那样美好的词境,那样清澈的句子冰天雪地里的一枝梅,我们知道那洁白下面可能隐藏着垃圾但又怎么样呢?至少梅花在那里。

这个世界才不会像诗词中写的那样好。可是美好干净的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抵挡黑暗与肮脏保有希望与梦想。

舒亶其实文才极好写的小词,笔力清新刚健思致委婉动人,被评论为“词亦不减秦、黄”只是,为名声所累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人人都写离别与相思,有一往情深者有缠绵悱恻者,有欲说还休者他却另辟蹊径,写出了这情怀里的左右为难

世事沧桑,催行与留恋且不论人,连潮水都似乎有情了然后是景物与人心,怀念与别离又一重重的矛盾——谁说他是无情之人?最难得的是如此深情,下笔却又明朗于诚挚中,自有种高远

论家也多称赞此词,却少不得带上对人的鄙夷有人说:“此等语乃出渠辈之手,岂不可惜”还有人更干脆,说这个词啊思致细密,所以呢作者吔肯定是个格局小的人——就差直接说是小人之词了。

翻看舒亶留下的词集我发现,他是个颇擅自我宽解的人对于人生的无常,人情嘚无奈他有种坦然接受。

他说:“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浣溪沙·劝酒》)

他说:“人生闲亦好,双鬓催人老莫惜醉中归,醒来思醉时”(《菩萨蛮》)

他说:“相见争如初不见。短鬓潘郎斗觉年华换。”(《蝶恋花》)

而最能代表此人一生心性的应该是这首词:

黑白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谁知胜处本无情。

谢傅老来思别墅杜郎闲去忆鏖兵。何妨談笑下辽城

又是一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词,还透着种杀伐气战争,棋盘上、边境上、政坛上他从来直面,没有文人的畏懼与犹豫更没有正义与否的怀疑,他知道战争的本质:无情

胜败存亡,战场容不得半丝软弱、半点妇人之仁他愿意继续战斗,不会潒谢安那样老来思归,也不像杜牧那样闲来怀想。他要做的是实务是有朝一日为国出征,谈笑下辽城——辽国被占据的燕云十六州,那属于北宋君臣心底永远的痛永远的梦。

不能将此简单地看作文人的意淫长期处理军中事务的舒亶,说这种话也算本色当行了。

我想本质上,舒亶根本是个武人他的目标,像武人一样简单直接他的手段,像武人一样兵不厌诈

虽然我很爱东坡先生,但这样嘚舒亶也并不因此就讨厌,我甚至很乐意在尘埃落定,恩仇尽泯之日——送给他一枝雪地里初放的梅花如果有这么一天的话。

北宋嘚精英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斯人都远去了,只留下一首首写于困境中的词优美的,顽强的在历史尘埃中绽放。

选自《大好河山可骑驢》长江文艺出版社

封号频繁,以免与书房菌“失联”

请大家关注一下兄弟号:书房夜读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嘚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苏轼的詩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囷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于立春日在海南写下的一首词。写得欢欢喜喜

桃花在海风中红极,杨花漫卷如雪迎春的仪式开始了,农人们正在播种希望自己也喝得晕忽忽的,春风总算吹散了醉意想起来,哇这里,真的一点不像人们说的“天涯”啊!

現在的海南是旅游胜地房价与物价齐齐高飞,人们仍乐此不疲地奔过去在沙滩上挤成鱼干状,只为享受一点碧海蓝天

一千年前的海喃,是个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惧的地方宁愿坐牢、砍头都不要去。

路途遥远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缺医少药,野蛮土人无数毒虫怪獸……谁会想到,它也有美丽的春天

因缘际会,苏轼来了看到了,并写下了海南的风海南春天里的花朵——他也不是自己情愿来的,只是倒了霉,不得已

遵宋太祖遗训,本朝不得杀士大夫对于犯了龙颜和政治角斗中失败了的臣子们,朝廷最常用的惩罚方法是:貶谪

让你远离中原的繁华富庶,到穷乡僻壤反省罪行越大,去的地方越远越荒僻

一般的,到湖北、湖南

“湖广熟,天下足”那昰到明朝的事儿,北宋时的两湖地区在人们心中,就是个乡下

脚步再往南,到了岭南就是蛮夷之地了,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听说被貶到这里,铁石心肠也不得不跟家人痛哭诀别——再不哭就来不及了。

最后就是海南真真实实的天涯海角,大宋朝悬在海外最蛮荒的領土能被撵到那里去的人,说实话挺罕见的得硬生生拔了多少根龙须,揭了多少片龙鳞得罪了多少权贵,才能获此“殊荣”啊!

海喃人民淳朴并不因为家乡被中央当成罪臣们的天然兽笼而沮丧,也不知道“势利眼”这个词怎么写他们以朴素的是非观,热情地接纳叻远道而来的“大人”们关于大人们的平生事迹,远在天涯他们也略知一二了。

海南岛上建有五公祠纪念唐宋以来被贬的五位大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

李德裕是晚唐“党争”领袖后四位则是南宋时期因为主张抗金而被踢过来的。五公祠外另有单獨一祠,供的就是我们的东坡先生

东坡在海南留下了比其他“大人”更多的故事与传说。比起其他“大人”他的个性更有趣,作风更岼民化文化与生活上跟本地人的互动也更多……

一言以蔽之,他跟他处的这个地方很“亲”他是这样坦荡荡,竟然把流放地也能当成镓乡一样去接受所以,这个本该充满生命中的失落、恶意与危机的地方也温情地接受了他,庇护了他

东坡在海南待了三年。而初渡海峡到达谪居地儋州城时,他已经六十二岁随身行李唯书二册,随从一个也无长年同患难的爱姬王朝云业已病死在惠州,只有最小嘚儿子苏过跟在白发如霜的老爹后面,忧心忡忡

苏东坡是个大肚皮的胖子,那时没有啤酒所以大家都说东坡先生这一肚皮装的都是學问,只有他自己和王朝云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在党争激烈的年代里,无论新党旧党上台都显得那么碍眼,贬谪这回事对他来说,早已经算是家常便饭不过呢,都没这次来得凶猛这一次,政敌是抱着置他于死地的决心一赶再趕,赶尽杀绝

而且,不再有太皇太后那样的高层人物护着他不再有友朋暗里守望相助……最重要的,是他已经老了真的老了,发苍蒼而齿摇摇到了不堪奔波的年龄。

这一回大家都说,苏东坡死定了一把老骨头,要丢在瘴雨蛮烟海角天涯的腥风里了。

东坡先生┅生除了爱开开玩笑占点嘴头便宜,为人多么旷达随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能有什么死敌呢?谁会忍心当真为难怹

有,这个人竟然还是他青年时代的好友意气风发,游历山河喝花酒争姑娘的同伴,那是一个性格与苏轼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名字叫章惇。

关于章惇宋代笔记里有两则故事,都是在他年轻时和苏轼同游中发生的一次,两人在陕西听说仙游潭风光好,便相约户外運动去那时候还没有旅游开发,山水处于原始状态于是,碰到难题了

“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风景虽好危险系数高。章惇便唆使苏轼从桥上走过去到对面的山壁上题字留念。苏轼望望然不敢。章惇抬脚就走过去了并拿绳子绑在树上,从容攀爬仩下在山壁上留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苏轼不禁抚着章惇的背叹道:“你以后一定能杀人”章惇问为啥,答曰:“能拼自己命的人也就能杀人”章惇哈哈大笑。

苏轼不愧冰雪心肝有知人之明,这一刻他对朋友半开玩笑的感叹里,有惊讶更多的還是赞赏。

苏轼交朋友和他对待世事的态度一样,擅长发现闪光点并由衷地赞美之。

他是真心诚意地喜欢章惇身上的狂放、勇猛、刚毅甚至,还带着一点点好友间的心照不宣和包庇这时候,他是相信自己的朋友,即使以后真的会“杀人”那也一定有他必杀不可嘚正当理由。

还有一次在山间小庙里喝酒。

忽然听人说“有老虎有老虎”借着酒意,俩愣头青就骑马过去围观离老虎差不多百十米嘚时候,马不干了——当我傻呢陪混小子玩命?说什么也不肯走了

苏轼一看,算啦这事是挺危险的!掉转马头就往回跑。章惇却自巋然不动从怀里摸了面破锣出来,往石头上一撞动静之大,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老虎受这一惊,不明所以居然跳起来飞奔而逃叻。

可见苏轼是个属于绝大多数的正常人,知风险懂进退不拿性命开玩笑。而章惇呢则很有点豪侠气、枭雄气,做事有狠劲亦有獨出心裁的巧劲。这样的人当他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拦他

章惇不是不够朋友。犹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苏轼被“变法派”的一些人罗织罪名下狱其势危在旦夕,落井下石的大有人在

而身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章惇,却挺身为苏轼辯护并对宰相王珪当面直斥,极显当年攀岩吓虎的勇气——这其中自然可能有内部派系争斗的因素在,但不可否认对苏轼,章惇曾昰不顾理念分歧而回护的

事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亲友中没多少人敢去搭理他,也只有他的弟弟苏辙和章惇两人隔三岔五地写信去勸慰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可以肯定是跟那场“熙宁变法”有关。

而关键的转折点应该从元祐年间说起:变法派的靠山浨神宗与精神领袖王安石都已病逝,守旧派高太后与司马光执政对变法一众进行大清洗,统统赶出朝廷甚至贬谪至岭南。

而这种惩罚已经近百年没有大臣遭遇过了。守旧派中也有人反对说处置太过严厉,恐怕将来会遭报应然而还是被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在司马光等人看来这不过是除恶务尽,“君子”对“小人”的一次清剿然而,政见之别真能作为划分忠奸的标准吗?王安石以下变法团体Φ,有趋炎附势之徒有投机分子,可是也有真为理想而鼓动的人啊!

没有人敢说什么,独有不合时宜的苏轼在自己好容易春风得意嘚一刻里,站出来不知好歹地说:你们这样做太过分了简直就是打击报复。结果连他也被赶出京城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高太后去卋后,哲宗皇帝继位重新起用变法人士。他不知道在多年的失望与怨恨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变了模样,冷酷了心肠磨利了爪牙,誓要报仇雪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围绕变法的斗争,早已经脱离江山社稷的共识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是北宋知识分子的一場集体悲剧时代的精英们,将才华与生命耗费在无休止的内讧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的士大夫们,不知不觉将家国责任全忘却。

嶂惇当重新回到权力中心,成了为达目标六亲不认的人曾经被苏轼赞赏的自信与刚毅,变成了自负与刻毒而年少时的狂放,在岁月裏竟然化作了无时无地的、对这个世界的嘲笑与不信任。

《宋史》中说章惇“豪俊博学善文”,文学方面我们并不曾看到他留下多尐印迹,这个人毕生心血与精力都用在“变法”上了,准确地说用在政治斗争上了。而政治你当真玩得过它?都当自己是风其实嘟不过是风中的草。

在新党、在章惇的眼里苏轼也算是守旧派中的一员,司马光早就死了这股恶气发泄不完,就拿名头最大的家伙下掱吧!

不需要列出那些罪名总之苏轼以近花甲之年,被一脚踢到了广东惠州他在惠州呆了三年,山水看遍了热带水果吃够了,还作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流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好嘛,苏子瞻你还能这么赽活!临门一脚把子瞻老弟踢到了远得无从再远的海南。

说起来苏轼也真是的,您是在被流放、被处罚状态中哎好歹要拿出点职业精神来,做出些苦楚不堪状让上面看着高兴一下,不然不是让人家很没面子吗

何况,客观上日子还是很苦的住不好,吃不饱自己采野菜充饥,心爱的女人又死了早该抱头痛哭了,为什么苏轼就不肯哭给大家看不仅不哭,还得意扬扬

章惇的怒火,就在这样的琢磨中熊熊燃烧起来但我觉得,内心里对于老友这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他其实是嫉妒的因为他做不到,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能莋到。

这么多年了苏轼没变,还是那个胆子不算大嘴巴不老实,接物太随和处世没心机的好人,很宽容很有趣,一个无论如何伱都会觉得他很可爱的人。

他曾认为这不算什么优点他仰慕的是导师王安石那样的人,高瞻远瞩杀伐决断,敢为天下先建万世之功業。苏轼高才名头响亮,也不过是个保守文人哪有什么魄力,实不足与自己为死敌然而,他还是慢慢地对苏轼痛恨起来了

章惇惊異地发现,苏轼的内心比自己快乐很多这个万变的无情的世界,谁能不被它耍得团团转想坚持点什么,就要咬牙切齿和它死磕多累哆痛,还是不知不觉被改变了模样变得自己都厌恶起这一个“我”来。

苏轼偏偏就可以不变忠诚于自己的心,始终护卫着作为一个儒鍺、一个士大夫的原则外界多纷扰,内心就有多丰饶也常常迷惑、惊惧、不知所措,可这些都让他变得更从容更旷达更可爱更有趣叻。

而章惇自己呢明明胸怀大志,抱着献身于一桩伟大事业的决心却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被愤怒与无力感缠绕着每一天,睁开眼就偠与天斗、与人斗一边应付明枪暗箭,一边在人身后下黑手……那些人无论对手还是同伴,都一样的顽固、愚昧、狡诈让他一刻不能放心,一刻无法安宁……

他倒要看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让苏轼真正地垮下来让苏轼的心中和他一样充满戾气与怨恨?

可惜苏轼收箌了他送来的一切折磨,唯独没收到他的恨意依然一厢情愿地相信:子瞻与子厚是好朋友,只是因为政见不同不得不如此。

我想我若昰章惇也只能对着这颗恶意怎么也无法侵蚀的赤子之心,悲愤地抓狂吧?

哲宗驾崩徽宗上场,就是那个喜欢画画球也踢得好的赵佶。嶂惇曾评价之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极力反对他即位

章惇怎么说也是为赵氏皇朝贡献了一生才智,慧眼识人的长处更是有的他说得不错,正是端王的轻佻将北宋的河山早早断送。

因这层恩怨章惇被赵佶也贬到岭南去了,世事就是这样无常与此同时,苏軾正在受到赦免离开海南,从岭南取道北归的路上

以章惇的高傲,自然不会和老友说什么倒是他的儿子,也是苏轼的门生章援写叻封哀婉恳切的信给苏轼,替父亲求情苏轼拿着信,高兴得要命对儿子苏过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有司马迁之风啊!”然后回信噵:“我和你父亲四十多年为好友,虽然中间有些不合并无损于交情……过去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只论将来……”

下面又絮絮提醒些岭喃生活的注意事项嘱咐多带些家常用药,自疗之余亦可惠及邻里乡党之类。

不知道章惇见到这封信会怎么想我能了解的是,千年之後看到这样家常又宽厚的文字,亦能感到东坡先生身上那至真至善的人性光芒林语堂感叹这封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他说得┅点也不夸张

也就是这一年,东坡与世长辞了北归途中逝于江苏常州。他终于没能回到家

那一刻,“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楿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爱东坡的人生前身后都是那样多。

章惇亦于四年后逝于岭南雷州无声无息。

后世人常骂章惇是小人背叛了与苏轼的友情。但看过他们的一生行径我想事情未必如此简单。

东坡他真是千古唯一的人,让无数人感到亲切并且敬爱而内心里,我更能感到共鸣的是章惇

因为在他那里,峩看到的是一颗接近于我们平常人的心:软弱、自负、嫉妒、挣扎……许许多多的人性弱点织就一团矛盾,善与恶共存私欲与公义较量,被冷硬的现实压得快要爆裂了

我们都很容易被诱惑,被环境同化随波逐流,背离初衷且不自知。只偶尔老天作弄才在某个平瑺的清晨,忽然摔碎镜子害怕里面的那个混蛋、那个怪胎。正是这一点让我也有点儿心疼章惇。

不过章惇跟平常人还是不一样。他囷其导师王安石一样身上有种孤绝的气质。这是历史上“变法者”们共同的气质:

他们革命他们执着无畏,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同时,他们又太坚信手上的真理不肯包容,不愿妥协反对者愈多,愈发顽强刚愎起来。到最后六亲不认,众叛亲离

最糟糕的是,他們还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小人小人好利,可以收买可以讲条件。

而他们在意的不是私欲,是信仰信仰才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崇高、吔最可怕的东西。

章惇一生打垮了很多敌人和亲友,还亲手打垮了自己他整过东坡,可我也像东坡一样恨他不起来。

我的理由是:峩知道人性之恶就是这样难对付的,哪怕你志存高远守身欲洁。

这真是悲哀好在,我们还是知道这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个人不昰这样的,他像个天才儿童一样神奇地跳出了所有浊世的污染、人性的圈套……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古今中外只此一个的东坡先生

谁能像他那样冰雪聪明,又没心没肺呢

“未曾痛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日本徘句中说。

所谓旷达也是这样,必须体味过人生殘酷才能见到这一种风度的不凡。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为潇洒,多半只是盲目乐观

海南岛在北宋归广南西路,当时分为琼州、朱崖軍、昌化军、万安军四个区昌化军就是儋州,东坡被发配居住的地方

东坡到达之后,照例得向朝廷汇报谢恩《昌化军谢表》中,他說了一堆臣罪该万死之后又道:“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

这番话讲得真昰好可怜海南向来被称为“夷岛绝域”,唐代谪臣杨炎曾写诗叹息:“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去海南对于当时中原人的震慑力,大约相当于把现代都市人送去亚马逊的食人生番部落

气候湿热难耐,生存资源匮乏而且满布化外之民:黎人。黎人不服王化不交赋税,即使归化了的所谓“熟黎”官府盘剥狠了,说不得立刻暴动,历代都让官府十分头痛

北宋年间,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岛上气氛还算平和。许多黎人从山林来到平原进行农耕生活逐渐汉化。不过身上纹着奇怪的花纹,说着鸟语的他們还是让文明的大陆来客憎怕。

东坡先生也怕过海的时候,就已经吓得半死四川盆地出来的旱鸭子,被海上的风浪吹打得魂飞魄散好容易上得岸来,左右一看徘徊无依。

什么都没有“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有时候连饭都吃鈈上,只好重拾惠州故伎到荒地里挖野菜。把那些草叶草茎夸奖成延年益寿的美味

长日无聊,就和儿子在家里打坐或上窜下跳抓老鼠逮蝙蝠,烧熟了也算是盘肉食过得既像苦行僧,又像野人很快就瘦骨伶仃,还自嘲道:身轻如此以后可以骑在鸟背上飞回家了。

昌化军使张中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借了官舍给父子俩住,没多久朝廷派人来巡察,大怒把父子俩赶出去,蹲在桄榔林里淋雨附近百姓可怜他们,帮忙盖了几间茅草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这封信札是苏轼刚到海南时写的,简直是遗书凄凄惶惶,还叫儿子们不要奔丧说是家风,其实就是怕得狠了不想儿孙也来虎狼之地送死。抄到这儿我不禁要微笑了,这才是个真实的苏東坡七情六欲,他一点也不掩饰啊!

回想在黄州、惠州的谪居生活我们替东坡的担心就会消失了,每次贬谪之初东坡先生都是战战兢兢如惊弓之鸟,合乎人之常情令政敌满意,可最多三个月吧这家伙就快活了,故态复萌了

黄州,开荒种菜研究红烧猪肉的做法,和无赖汉一起偷宰耕牛半夜翻城墙去喝酒……惠州,潜心于酿酒把家里的钱都捐出来修桥修路,在“西湖”上修“苏堤”——原则仩他已经不被允许参与地方事务了,他就偷偷地干

在儋州,他干了些啥呢

首先,他开了个书院就是他自己的家,由张中出资几個黎族书生挑砖搬瓦,在城南盖的几间小平房他起名“载酒堂”。许多的士子甚至跨海前来听课。还编课本教附近的孩子们。

海南囚不习惯农业断粮了,就挖山药之类块根来吃到处都是荒地。东坡就孜孜地跟人推销农耕的好处还抄家伙带头挖水井……传统农业社会,一个尽职的地方官员所能做到的最多也就这样了。

东坡不是改革家他一直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只是这实干被“文豪”的洺头给遮住了。

跟一个远道来的朋友埋头制造墨锭把房子烧着了,害得大家半夜起来救火

带着条土狗,到处找人聊天不管是仅有的幾个读书人,还是村头闲汉、粗野黎人他都有话说,还挺缠人:“拜托讲个鬼故事吧一个就行。”别人讲不出他就自己讲。

做学问写书,唱和完一百二十首陶渊明的诗——东坡是热情的“陶粉”在海南,东坡诗写得多词作得少。为什么呢因为他开始严肃地总結平生了。

文章在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看来是千古事,而诗言志也很严肃。至于词只是诗之余,余兴所寄

东坡不是拘谨的人,对词嘚体裁做了革命性创新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但终究,言起志来词不如诗来得正式得体。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誶。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说是词其实说是词形式的诗更恰当。要是给李清照看了肯定要撇撇嘴,说:“句读不葺之诗尔又不协音律……”

说到词体,前人总结说:“要渺宜修”;“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这些创作条框,在东坡的这首词里形同虚设

上闋写处境:身为臣子,获罪于朝廷被扔到天外孤岛。斜阳下一身所在,与长安相距万里之遥——真是落日孤臣心下阕紧紧跟进,诉說心境“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竟然将悲惨境遇用一种孤绝的豪气揭过了。“君命重臣节在”,说君臣之大义自己身为臣子嘚节操。“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即使朝廷有可能施恩自己的旧主张却是再难改的了。

东坡一生为了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付出呔大代价,他也曾怀疑过徘徊过,到了这境遇最艰难时反倒更坚定了。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我就这样了大不了拾几根竹孓,搭只小船出海——这倒也是在海南想出海太容易啦!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当年说这句话时,还有些赌气成分在今天嘚东坡,则更多显示的是对毕生信念进行确定后的坦然句句铿锵,和气的东坡先生也有风采凛然的一面。

这首词是写来与秦少游唱和嘚而少游的《千秋岁》原词是: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覀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少游此时也在贬谪途中,他的小词就佷合乎词体,情境宛转凄美不可方物。写出来后照例天下流传,传到丞相曾布耳里失惊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果然,不久秦观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所谓“诗谶”。衡阳太守孔毅甫的话更佐证了不祥之兆。少游写词时正与孔太守喝酒少遊走后,太守悄悄对身边人道:“秦少游气色很不好估计活不久了。”

当迷信也罢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春愁写得如此罙重诡谲,的确是非人间的凄厉东坡估计看出来了,可惜他坚毅雄浑的次韵,也没能把原词里的隐约鬼气驱散

秦少游不是苏东坡,怹的人生太文艺充满感伤和戏剧性,不够从容与旷达——而旷达并不容易。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旷达要有看透世事的智慧,有对囚性的慈悲还要以强大的内心做后盾。

这个人必须知道他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个体,多么局限的小人物有了这份自知,他不会自我膨脹不会在欲望中失去自我。

同时他也不会自卑,他仍然拥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自豪感不会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会回避对灵魂的磨砺这样的人,肉身行走在厚重的大地上而心灵将高举远翔,飞越生命的艰山险水得到自由。

真正旷达之人俯仰天地间而无愧,于东坡它来自终生对人性的尊重,对士大夫良知与责任感的坚持

人们熟知的没心没肺、促狭胡闹……种种心灵的轻逸,正是被所囿这些常人不敢接受的沉重造就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首词,是中秋写来思念弟弟苏辙的苏辙被贬到循州,正好和苏轼隔海相望兄弟俩少年时一起离蜀,上京城中进士,不尽风流风光然而一入官场岁月催,不胜人生一场醉聚少离多。

每一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人却在月光下慢慢转換了容颜。

同样是寄与亲兄弟这一首,与二十年前在山东密州写下的那首《水调歌头》对照人与事,许多都不一样了

丙辰中秋,欢飲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囚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密州,东坡才四十岁虽然反对变法被赶出京城,也只是暂时不得志

这一年,变法遇到危机王安石于内忧外患中罢相,退居金陵当前局势,危机重重却也大有希望。东坡也在逆境中怀着热切的政治抱负

政治肮脏,因为人们总是把政治搞成私欲但苏东坡写他的政治抱负,就有着琼楼玉宇般的皎洁他说他想要乘风归去,不理人间俗务又终于心有所系,不胜天上的孤寒

這些话,换了个人来说就有些矫情但苏轼来说,理所当然你愿意相信他真的是天上谪仙,来这人间走一回

在人间的苏轼,历经艰辛他的眼与心,随月光移动明澈地注视着一切悲欢离合,他叹:“此事古难全”他又微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有过着Φ秋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将悠然会心。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对于现世无常殷切而又温暖的答案而于苏氏兄弟,其中更饱含为理想而互勉的心意

在海南过的中秋节呢?宿命式的感叹开篇就直击人心的苍凉。这是一首属于老人的词把风景看透,又对一切怀着淡淡的眷恋

眉头有愁,发上有霜座中无客,明月不现真是挺惨淡的事。但他讲述得平静让听的人心里更不好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了Φ秋的月,才知道亲人有多远,寂寞有多深那一道海峡,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传说又是章惇的主意,非要让兄弟俩隔海相望而不得見我倒觉得章惇未必无聊至此。况且以东坡的性子,政策稍一松动些了偷偷渡海去见面,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上苍肯给他足够的時间。

问题就在于时间已经不多了。长夜将尽大梦初醒,这已是最后的时刻

“海南的月亮,好看吗”东坡先生北望的目光有些凄涼,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又怎么样呢幸灾乐祸的人又能如何?明月就是明月乌云遮它不住。那一轮清光终究属于东坡,和東坡爱着的人们——哪怕隔着千里隔着海峡,隔着生与死

东坡最后还是接到赦令,离开了海南海南人记住了他。他也俨然把自己当荿了海南人

在一首诗里,他说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犹记得十几年前,东坡还没有踏上过岭喃土地他的朋友王定国,已经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往岭南——也算是东坡惹的祸王定国在那边呆了三年,死了两个儿子自巳也差点一命呜呼,东坡很不好意思见他怕被当瘟神。王定国倒不小心眼一回来,就找东坡叙旧

王家有个歌姬叫柔奴,别名寓娘奻孩是京师人,陪着主人去岭南共患难她运气比王朝云好,竟然安全回来了东坡向来怜香惜玉,又好跟女孩子搭讪就问她:“那边嘚风土,应该不怎么好吧”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大喜,立刻提笔作词相赠: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瑺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恏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为什么这样高兴无他,遇知音了这句话正是东坡安身立命的所在,他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深受佛老之学影响。而不管是儒家推崇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还是佛家的识无常之苦,本来无一物老子的清净无为,莊周的似梦非梦纵身大化……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磨难中,被东坡融会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现实中的家园是脆弱的人只要活在社会中,就会有所求就会面临得失,就会有忧患之心然后面临自我处境与价值实现的困惑,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所以,不管走到哪裏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心不能安定下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快乐。

而当找到内心的安定那么,无论走到多糟糕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建造成家园,创造出未曾想象过的奇迹就像词中那个会唱歌的女孩儿,她是上天赐予朋友的礼物当歌声从她的皓齿间传出,仿佛有风起、雪飞炎热变成清凉。

此心安处是吾乡怎样才能做到?东坡的答案是保持一颗无邪的赤子之心所谓赤子,并不简单的是“童稚”の意它是来源于童真,又超越童年蒙昧达到纯粹浑然的一种精神境界。

赤子用最自然的状态迎接所有当歌则歌,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当怒则怒毫无滞碍;赤子用善意与好奇打量世界,对污秽有直觉的洞察而不会被传染;赤子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只要做自巳就很满意……东坡就是一个真正具备赤子之心的人,所以他的生命质量才能够如此厚重,又如此轻盈

东坡激赏的柔奴姑娘,也同样囿赤子之心她经历磨折,从万里外归来容颜反而更娇美年轻了。她的微笑里似乎还带着岭外梅花的清香。就是这样岁月对那些天嫃而纯粹的人没有办法,风霜只能让他们变得更美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在去世前不久,这样总结一生世俗眼光中名副其实的滑铁卢,却是他回忆时最大的骄傲

秦少游曾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遠,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少游看自己老看不大明白,评价东坡却有见地他认为,苏轼的才识中最高深的是他的囚生观其次是治国经世的担当与识见,最后才是文学。

知道了这一种“苏氏之道”也就可以理解,在月光下叹息着的苏东坡须发披霜,满心忧伤的苏东坡同时也就是那个阳光下快活着的东坡啊!

那个有趣、洒脱、自在的老顽童,顶着西瓜在田野里边走边唱;和駭童们一起吹着木叶在风中跳跃。

穿庄稼人的斗笠蓑衣在雨地里蹚水,引得狗吠人笑

不辞辛苦地走好几里路,到海边采水果据说那裏的水果,如果人们想要带走的话就会风浪大作。

为泡脚梳头这种小事写诗并继续吹嘘为养生妙法,还同情大人们不懂这样的好事

豐收的时候,和农人一起喝酒庆祝被黎族少女们的花裙团团围住,开心地大醉……

海南的月亮好不好看还用问吗?

芙蓉落尽天涵水ㄖ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什么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这也是一位老兄在谪居中写的

是一个秋水长天的时刻,黄昏渐渐苍茫深深地把人笼罩,风光早已不再奣媚却别具花朝月夕所不能有的寥阔。

这个人独自凭栏手握酒杯,看寒气中低飞的双燕心里面有一些忧伤,有一些对命运的不甘泹他伫望的身姿,并没有因此而显出一点点颓唐

这样的时刻,面对湖山暮色烟波浩渺,有灵魂的人谁能不生出浮世中的虚妄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极尽沧桑的句子

回望长安,他的来路只看见寒冷洁白的积雪,那是他意象里的京城雪有多厚,那里的冷与残酷就有多深但雪,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孤高而坚贞的,一如他对自己的期许——一个肝胆如冰雪的孤臣被放逐的屈子。

然后他仰望天空的眼眸里,就有了慢慢坚定下来的笑意他希望,他相信这首词的读者,那位亲切的故人早晚会去那高台之仩,折下最早开放的一枝梅花把那江南的春色寄来。

那枝傲雪开放的梅花是故人的友情,是寒意里不灭的温暖是终将到来的春天的訊息,更是他自己的信心

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要么缘于对时局胸有成竹的意思,要么是他无愧于心,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磨折

“小人常戚戚”,小人是很少有开心时刻的情况不妙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咬牙切齿哭天怨地。

你会由衷地觉得:这样一首词多么豪迈清远,写下这首词的人也该是多么高洁坦荡吧?千年之前那个独自凭栏的人,传给后世读者们的信息就是这样的。

那么这位胸襟不凡的仁兄是谁呢?他的大名叫舒亶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他没什么名气

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只是个小人物。而能够得到被后世偶然关注的机会也完全是因为,在某次著名事件中他的名字和名人牵连在一起,而且是以极其不光彩的形象。

他就是在“乌囼诗案”中害得东坡先生差点一命呜呼的家伙。他是这起文字狱的制造者之一因为整人的手段最恶毒,攻击的姿态最无耻而跃然抢鏡,成功当上“当朝小人排行榜”的头牌

收集东坡的诗文,夙夜埋首其中寻找每一处可以深文附会的地方,然后一顶顶的帽子扣过來:交结朋党,讥谤朝政欺君罔上……在宽待文人的北宋,也快够杀头灭族了他来势如此凶猛,几页纸就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连宰相们都小心地闭上了嘴。

这是他生平最斗志昂扬的时刻每一步都走得急切而干脆,谁都看得出与其说为维护皇帝的尊严,还不如说这位御史大人,是在为进行中的“变法”运动开道清除所有拦在路上的人,不管对方来头有多大名声有多显赫。

他选择了拿苏轼开刀为什么呢?

首先苏轼是个大嘴巴,他当时远离朝廷在地方上做太守。新法推行中的许多弊端他亲眼看到,不敢明说背地里和親朋好友可真发了不少牢骚。他又擅长诗文提笔一首一首,字里行间少不得含沙射影。这一点尤其讨厌因为他是名人,而名人的影響力总是大的

然后,在朝在野苏轼都有极好人脉,新党中都多有他好友尤其,他和蛰伏于洛阳的旧党领袖司马光交情深明里暗里,为司马光的被罢免鸣了好多不平所以,在新党眼里苏轼这块拦路石,简直比司马光还碍事

舒亶并不是单独跳出来的,他的同伴還有御史台的一批同仁:李定、何正臣,等等大都是变法运动中经王安石选拔而崛起的政坛新秀——苏轼曾在诗文中讽刺地称他们为“噺进”之流。

作为大宋第一才子偶像级人物,苏轼这种不屑的态度对“新进”们来说,还真是挺伤人的好在,现在他们不用忍气吞聲了

于公于私,苏轼都必须被除掉这是新旧两党关键一战。

王安石此时正隐退金陵接过变法大旗的是吕惠卿,野心勃勃、深沉精明嘚“福建子”吕惠卿的风格比其导师可强悍多了。他一上台新党党众都干劲十足了。

舒亶身在御史台这是攻击政敌的天然好位置。

禦史台的人理论上严禁参与党争,严禁与大臣们有私交但,会被严禁的事就说明永远不会禁得住。何况御史也是人,也有思想自甴的好吗谁能管得住一个小小御史,在私下里在内心深处,是个坚定的新法拥戴者呢

舒亶就此被推上了前台,于聚光灯下兴风作浪他干得很好,瞬间扳倒苏轼司马光以下的旧党主力,几乎被一网打尽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舒亶就是一根矫健的“棍子”这样的棍孓手,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从来不缺他们的伎俩谈不上多高明,可以倚仗的只是当权者对下属的猜忌是大人们的互相倾轧。但是他們很懂得人的私欲是怎么回事,并且擅长利用它所以出手往往稳准狠。

“乌台诗案”在文祸稀少的北宋政坛上,可谓一朵奇葩诱人の处,连向来八面玲珑的副相王珪都忍不住抛下了他的赌注。

他受舒亶的启发拿着苏轼的一首诗,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诗是咏桧树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龙,非不臣而何”这个话太毒了,陛下您看苏轼他根本不认您当皇上,他这是谋逆啊!

不幸皇帝没上这个套,宋神宗冷冷地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本来苏轼的事已经够烦了朝堂乱成一团,后宫内曹太后抱病求情,远在金陵的王咹石也驰书进谏……焦头烂额之际突然跳出个蹩脚的马屁精,企图侮辱皇帝的智商宋神宗气不打一处来。

王珪身为副相三朝元老,茬北宋政坛上也算很有特色其为官宗旨就是明哲保身,无过即有功新旧两党打得炮火满天,他一直作岿然无视状此刻竟亲自来打小報告,实在有失相公体统碰一鼻子灰也是活该。

由此也可见能让这等老奸巨猾出手,“乌台诗案”于东坡和旧党的影响多么恶劣

“烏台诗案”最终有了一个两党都不太满意的结局,但于苏轼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他只是被贬到黄州,由地方看管

一干涉案人员,驸马王詵身为皇亲第一时间给犯人通风报信,被免官王定国,老爱跟着苏轼喝酒鬼混被发配岭南宾州。弟弟苏辙降职外调其他如司马光、张方平、范镇等人,都被重金罚款

舒亶很不满意,连上奏章痛切陈词,要求将司马光、苏轼等人处死——读史至此也不禁愤怒了,你有完没完啊!用得着赶尽杀绝么

舒亶后来名列《宋史·奸臣传》,同时代名臣大儒在纸页里光芒四射,越发显得他这个小角色像苍蝇一样可厌了。

不过若平心静气,从事件背后潜下去把这“小人”的一生摊开来,从头阅读也许会发现,事情还有更多看点

舒亶来洎浙江慈溪的普通农家,求学于“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于英宗时代考中进士,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此时年仅二十四岁。

那是北宋渶才竞出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其才华绝非泛泛据说是:博闻强记,挥笔成文加上身材高大,眼神坚定一眼望去,毫无疑问昰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初入仕途,任临海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上任不久去抓一个喝多了殴打后妈的犯人,醉鬼嘛看见官兵來了还耍横,县尉大人大怒亲身上前,一刀斩之

往好里说,这叫嫉恶如仇往坏里想,是草菅人命舒亶自己也情知不像话,写了请罪表主动辞职滚回家了。

王安石听说后很赏识他,变法正需此等猛人遂调来京城。不久被派出使西夏谈判疆界事宜。西夏跟宋朝剛打完仗呢他就单枪匹马去了,被对方拿刀架在脖子上仍大模大样,慷慨陈词不伤国体,端的是条汉子

这些日子里,舒亶成了新黨的坚定拥护者——不管出于投机还是真诚的理想,总之为了维护变法,他连干了几件得意事包括经手郑侠“流民图”一案,相应嘚官职越来越高。

他办事的特点是严苛冷酷板着脸坐在堂上,一副铁面无情的样子俨然正义女神的仆人。所以后来他就被派到御史台去了。

在御史台除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舒亶还有件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同属新党,并曾对舒亶有举荐之恩的张商英大人囿次写信来,附寄女婿的文章说请指点一二。

舒亶把信和文章都送到皇帝那去了弹劾张商英以宰辅之重,干扰谏官工作这个罪名不尛,正好踩到皇帝痛脚上张商英立刻被免职。

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啊!人们骂道不过呢,想象一下皇帝也不是瞎子和白痴,龙案上現放着张商英的信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交往,至于龙颜大怒吗

《宋史》是元朝人编写的,成书仓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於史料常少甄别随意采用笔记野史。

关于舒亶的记载多数取自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邵先生那是铁杆旧党啊一本笔记,硬生生寫成“新党罪行录”所以,我很怀疑关于张商英的事,其中另有隐情

与邵同时代的魏泰笔下,《东轩笔记》里情况则是这样的:原来,张商英的女婿今年要参加科举所以老丈人才来找舒亶,暗示帮一下忙没料到,老交情敌不过舒大人的正义感倒了个大霉。

过往恩情就算了大家好歹同一个阵营,扳倒张商英于公于私,一点好处都没有干这种事,他到底怎么想的

要解释清楚,有必要回过頭来先把“御史台”的部门职能说一下。

从秦汉时起“御史”就是专门的监察性官职,号为“治官之官”首要功能是替皇帝监察百官。西汉时的御史府内有很多柏树几千只乌鸦,每天黄昏黑压压一片群鸦归,蔚为奇观御史府因此又被称为“乌府”“乌台”,这吔是“乌台诗案”名字的由来

栖身“乌台”的御史们,在其他官员眼里也像群乌鸦,衣着土气面有菜色,神情阴沉出现在哪里,哪里准没好事

上下朝时,大臣们扎堆聊个天唯独御史身边方圆十米之内,荒无人烟——御史们自己都懒得互相搭理更别说人情往来叻,谁活腻了才想到御史家拜个年,给御史家小孩塞个红包

宋朝皇帝加强君权与中央集权,御史台的职能也强化了集监察、弹劾、審判于一体。御史们对宰相、宦官、军事机构和皇亲贵戚都有监察权还能参议朝政,荐举官员最重要的是,言官无罪的传统发扬光大明明御史在瞎弹劾,你还怪不得他只能自认晦气。

御史们的原则呢通常是“有杀错勿放过”,管你三七二十一风吹草动就扑上来,小到妻妾吵架大到预谋叛逆,都要奏你几本再说等你好容易洗净这一身骚,早已在御史台的大狱里脱下好几层皮了。

讨足皇帝欢惢自会有前程比如宋代宰执,就有从御史中丞升上去的御史们都憋着劲,想办大案要案最好能扳倒某显贵政要、皇亲国戚,以为政治资本舒亶攻击张商英,有可能就是这个动机不过以当时形势看,他这个时机又选得很不好代价大而收益小,所以我也有点怀疑,他说不定就是被身为言官的强烈责任心给刺激得抽风了。

百官都讨厌御史但皇帝喜欢。在皇帝眼里这就是一群永远跟在百官尤其昰两府宰执身后,咆哮警惕着的皇家忠犬——可是话说回来,这么好用的走狗谁不想拥有几只呢?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对付皇帝的猜忌……御史台能有自己的人那可真是必须的。这就是舒亶能够突然之间异军突起兴风作浪的原因。

但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要顶得住孤独,接受被人们当“瘟神”的命运;要当好道德标兵以免被人质疑干御史的资格;由于不敢捞外财,御史通常都很穷;心理压力也大盯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盯着你只等你露出破绽……

他们气焰嚣张,其实又势单力薄唯一的依靠是皇帝的信任,可这信任并不昰永不动摇的。

通常会从年轻的底层官员中挑出御史人选。年轻才有锐气才敢说话;最好是出身平民,家境普通贫寒最好,富人家嘚孩子好逸恶劳舍不得吃苦;官宦世家也不行,牵枝带蔓的关系太多很难公正做事。

最重要的是对朝廷绝对的忠诚,以及公事上的囸直无私

而偏执、严苛、孤僻……这些个性缺点倒无所谓,甚至更有助于做一个合格的御史

能干好御史这差使,人格上肯定跟正常人囿区别拿好榜样来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包青天大人就是从御史干过来的。

舒亶六亲不认大胆妄为,简直天生就是當御史的料!而几纸奏折就能打动宋神宗凭的可不就是那对皇帝的赤胆忠心,对社稷江山的无限热爱对奸臣逆党的痛心疾首嘛!

他的數据又这么翔实:“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喑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敎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皇帝再爱东坡的才华,也不禁愤怒了;东坡呢“这回捉將官里去,差点断送老头皮”舒亶,也就以陷害东坡先生而遗臭万年了

且慢,真的完全是陷害吗东坡自己也直承不讳:大部分被指摘的诗文,他就是这意思就是觉得新法有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舒亶无中生有啊,他最多是上纲上线

但上纲上线,不正是中国政治斗争的传统打击敌手,最有效的办法是道德上抹黑儒家体系环卫着的君权下,最不道德的是什么是三纲五常的触逆,是违背君臣大义只要从这儿下手,不管你多劳苦功高私德多无瑕,你都再无辩白余地从此万劫不复……

舒亶想消灭东坡及东坡身后的旧党,怹就得这么干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绝非正人君子所为

但是,再回头来假设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他是真的,坚信不疑地认为:为了夶宋社稷苏轼该死呢?

他是新党新党的共同信念是:唯变法才是强国之道,不变法则国衰亡无日矣。谁反对新法谁就是故意误国誤民,是大宋朝的罪人

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片面偏执可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旧党也一样,他们坚决地认定:新法祸国殃民新党都是想要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奸险小人,不除新党国将不国。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可中国的政治斗争模式,永远是东风与西风成王败寇,没有求同存异异见合作的半点可能。

北宋百年间出了多少豪英,却沉沦于内斗新党旧党,都抱着“汉贼不两立”的态喥一面自我标榜忠君爱民,一面从根本上妖魔化对方的动机互相打击报复,加上君主专制之下总是政随人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昰,一轮又一轮越演越烈的政治迫害……

并非是要替舒亶翻案只是,世界上的事情也并非简单的善与恶,人性也不仅是黑与白。如果对于历史人物仅限于执痛诟与赞美两端今天的我们,还会泥足于古人的误区

舒亶一直做到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关于他的工作成績,《宋史》中有这样的评价:“举劾多私气焰熏灼,见者侧目”

《宋史》的修撰思想遵循程朱理学,而这两位理学先生对王安石变法及新党是深恶痛绝

修史讲究公允,但词藻上的褒贬偏向却在所难免这段评述,抛开感情色彩至少有一点能够确信:舒亶,真是已經让百官们恨透了!他本是皇帝的忠犬但现在这过于热衷咬人的劲头,人们怀疑他是不是有点疯了……

终于在一次弹劾官员的过程中,舒亶被抓到了小辫子以微罪,被皇帝顺应民心地免职了估计神宗也受不了这个偏执狂了。直到十一年后哲宗继位,舒亶才重新回箌官场后来以边功复受重用,六十二岁病死于军中

灰溜溜回家时,他四十二岁给自己的房子起名“懒堂”,以示心灰意懒《虞美囚》一词,就是这段时间写的词中可看不出他有多沮丧。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如果按照舒亶当御史时咬人的邏辑这几句完全可以理解为贼心不死,呼朋引类企图卷土重来。

当然这也是不无可能的。但我决定不作如是想。因为我不想对鈈起那样美好的词境,那样清澈的句子冰天雪地里的一枝梅,我们知道那洁白下面可能隐藏着垃圾但又怎么样呢?至少梅花在那里。

这个世界才不会像诗词中写的那样好。可是美好干净的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抵挡黑暗与肮脏保有希望与梦想。

舒亶其实文才极好写的小词,笔力清新刚健思致委婉动人,被评论为“词亦不减秦、黄”只是,为名声所累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人人都写离别与相思,有一往情深者有缠绵悱恻者,有欲说还休者他却另辟蹊径,写出了这情怀里的左右为难

世事沧桑,催行与留恋且不论人,连潮水都似乎有情了然后是景物与人心,怀念与别离又一重重的矛盾——谁说他是无情之人?最难得的是如此深情,下笔却又明朗于诚挚中,自有种高远

论家也多称赞此词,却少不得带上对人的鄙夷有人说:“此等语乃出渠辈之手,岂不可惜”还有人更干脆,说这个词啊思致细密,所以呢作者吔肯定是个格局小的人——就差直接说是小人之词了。

翻看舒亶留下的词集我发现,他是个颇擅自我宽解的人对于人生的无常,人情嘚无奈他有种坦然接受。

他说:“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浣溪沙·劝酒》)

他说:“人生闲亦好,双鬓催人老莫惜醉中归,醒来思醉时”(《菩萨蛮》)

他说:“相见争如初不见。短鬓潘郎斗觉年华换。”(《蝶恋花》)

而最能代表此人一生心性的应该是这首词:

黑白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谁知胜处本无情。

谢傅老来思别墅杜郎闲去忆鏖兵。何妨談笑下辽城

又是一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词,还透着种杀伐气战争,棋盘上、边境上、政坛上他从来直面,没有文人的畏懼与犹豫更没有正义与否的怀疑,他知道战争的本质:无情

胜败存亡,战场容不得半丝软弱、半点妇人之仁他愿意继续战斗,不会潒谢安那样老来思归,也不像杜牧那样闲来怀想。他要做的是实务是有朝一日为国出征,谈笑下辽城——辽国被占据的燕云十六州,那属于北宋君臣心底永远的痛永远的梦。

不能将此简单地看作文人的意淫长期处理军中事务的舒亶,说这种话也算本色当行了。

我想本质上,舒亶根本是个武人他的目标,像武人一样简单直接他的手段,像武人一样兵不厌诈

虽然我很爱东坡先生,但这样嘚舒亶也并不因此就讨厌,我甚至很乐意在尘埃落定,恩仇尽泯之日——送给他一枝雪地里初放的梅花如果有这么一天的话。

北宋嘚精英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斯人都远去了,只留下一首首写于困境中的词优美的,顽强的在历史尘埃中绽放。

选自《大好河山可骑驢》长江文艺出版社

封号频繁,以免与书房菌“失联”

请大家关注一下兄弟号:书房夜读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有成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