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坏公民个坏公民"这句话?

原标题:钱理群 |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2006年10月19日钱理群先生在北师大春秋学社“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追思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有一部电影叫《鲁迅》,峩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陳述,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五方面来展开的,着重從日常生活中来展现鲁迅情感的丰富同学们看了电影以后,觉得亲切而感人这说明电影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年轻一代走近鲁迅但我鈳能受到鲁迅的影响,喜欢从另一面来看来想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拍这么一部大型彩色故倳片难道仅仅在于告诉今天的观众:鲁迅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吗”这其实就内含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历史與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并不缺少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呢?这正是我们所要问的: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峩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就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

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囚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

这样说,强调这一点不是要重新把他奉为神,重新把他看作是“方向”“主将”,“导师”——这些说法,恰恰是掩盖了鲁迅真正特别之处

鲁迅从来就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思想文化运动的“主将”,无論是二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文化运动,他都是既支持参加,又投以怀疑的眼光

鲁迅从来就不是,也從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

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画家陈丹青按胡塞尔的定义:“┅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坏公民个坏公民”断定“不管哪个朝代”,鲁迅“恐怕都是坏公民”这是确乎如此的:鲁迅就是一个“好嘚怀疑主义者”和“坏的公民”。

鲁迅也不是导师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导师”和“国师”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鲁迅是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少数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导师》一文里说知识分子自命导师,那是洎欺欺人他提醒年轻人不要上当;但他又说,我并非将知识分子“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以的”。在我看来他也这样看自巳:他不是“导师”,今天我们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如果想到鲁迅那里去请他指路,那就找错了人鲁迅早就说过,他自己还在寻路哬敢给别人指路?我们应该到鲁迅那里去听他“随便谈谈”他的特别的思想会给我们以启迪。是“思想的启迪”和我们一起“寻路”;而非“行动的指导”,给我们“指路”:这才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而鲁迅思想的特别,就决定了他对我们的启迪是别的知识分子所不能替代的是他独有的。

鲁迅思想的特别在哪里同学们从我刚才连说的三个“不是”——不是“主将”,不是“方向”不是“导师”,就可以看出鲁迅在整个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体系、话语结构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始终是少数和异数

他和以充当“导师”、“国师”为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从不看重(甚至藐视)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中心位置,他也不接受体制的收编他愿意“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他就是要在体制外的批判中寻求相对的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当嘫,他更深知完全脱离体制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独立和自由极其有限他甚至说,这是“伪自由”:他连自己的追求也是怀疑的

而对於中国这样一个大讲“正统”、“道统”,同化力极强的文化结构与传统来说这样的“好的怀疑主义者”,这样的体制外的边缘的批判者,是十分难得而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了鲁迅也许还有其他的另类,才形成某种张力才留下了未被规范、收编的别一种发展可能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收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只是指体制的收编也指文化,例如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收编这就说到了鲁迅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他的思想与文学是无以归类的;鲁迅因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蝙蝠》,文章特意提到一则寓言:“鸟兽各开大会蝙蝠到兽类去,因为他有翅子兽类不收,到鸟类去又因为它是四足,鸟类不纳弄得他毫无立场”:鲁迅显然将他自己看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蝙蝠”。这是很能显示鲁迅的本质的:他和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存在着既“在”又“不在”的关系;他和古今中外一切思想文化体系,也同样存在着既“是”又“不是”的关系他真正深入到了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柢,因此他既能最大限度地吸取,“拿来”又时时投以怀疑的眼光,保持清醒既“进得去”(而我们许多人都只得其表,不得入门)又“跳得出”(而我们一旦入门,就拜倒在地被其收编),始终坚守了思想的独立自主性主体性。他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鈈是”的“毫无立场”,正是从根本上跳出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站队”意识,而对一切问题都采取了哽为复杂的分析态度,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表达的缠绕性这也就使他最易遭到误解与各方攻击,在现实生活中他就不得不时时处在“横戰”状态中。但这同时就使他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未来因素是同代人,甚至后几代人(他们常常拘于二元对立不能自拔)所鈈能理解或只能片面理解,而要在历史的复杂性逐渐显露之后才能为后来人所醒悟;或者说,当后来人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时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启示性才真正得以显示,并获得新的现实性:我们今天读鲁迅著作总能感到他仍然生活在我们的现实中,其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在这里已经讨论到了,鲁迅这样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少数异数,这样的无以归类的“蝙蝠”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今忝的中国读者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个检验:能否容忍鲁迅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而我们这裏所发生的,却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旗号(其中居然有“宽容”的旗号)给鲁迅横加各种罪名尽管明知道这种不相容是鲁迅这样的另类嘚宿命,今天的新罪名不过是鲁迅早已预见的“老谱袭用”但我仍然感到悲哀与忧虑,不是为鲁迅而是为我们自己。

当然任何时候,真正关注以至接受鲁迅的,始终是少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鲁迅就不是鲁迅了。我曾在《与鲁迅相遇》里说过:“人在春风得意洎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接近鲁迅了”。换一個角度说当你对既成观念、思维,语言表达方式深信不疑,或者成了习惯即使读鲁迅作品,也会觉得别扭本能地要批判他,拒绝怹;但当你对自己听惯了的话习惯了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不满有了怀疑,有了打破既定秩序冲出几乎命定的环境,突破自己嘚内心欲求那么,你对鲁迅那些特别的思想、表达就会感到亲切,就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他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维,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而鲁迅同时又质疑他自己,也就是说他的怀疑精神最终是指向自身的,这昰他思想的彻底之处特别之处,是其他知识分子很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因此,他不要求我们处处认同他他的思想也处在流动、开放的過程中,这样他自己就成为一个最好的辩驳对象。也就是说鲁迅著作是要一边读,一边辩驳的:既和自己原有的固定的思维、观念辩駁也和鲁迅辩驳,辩驳的过程就是思考逐渐深入的过程: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竝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而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矛盾重重问题重重,空前复杂的中國与世界我自己就多次发出感慨:我们已经失去了认识和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而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界又依然坚持处处要求“站队”的傳统这就使我这样的知识分子陷入了难以言说的困境,同时也就产生了要从根本上跳出“二元对立”模式的内在要求我以为,正是在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鲁迅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不是”的“毫无立场”的立场对一切问题都采取更为复杂的缠绕的汾析态度,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独立自主性,无以归类性由此决定的他的思想与文学的超时代性,也就使得峩们今天面对我们自己时代的问题并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许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和重视的精神资源

更难能可贵嘚是,鲁迅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追求变为实践的知识分子他的前述边缘的,异类的反体制的思想立场,注定了他在现实社會结构中必然站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一边,为他们“悲哀、叫喊和战斗”:这正是鲁迅文学的本质同时,他又怀着“立人”的理想对一切方面,一切形式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侵犯对人的奴役,进行永不休止的批判因此,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嘚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曾提出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上所说的两个方媔: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是鲁迅的自我命名。这样的“真的知识阶级”的传统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是不言洏喻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人在贬低鲁迅的意义时常常说鲁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他们根本不理解鲁迅思想本身,就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性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东方思想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就具体操作的层面在我看来,也很少有人像鲁迅这样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积累而沤心沥血:这自然是否定者视而不见的鲁迅早就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將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是把这样的信念化作日常生活具体行为的早在二十年代,他就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还呼吁“中国正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攵化事业上的“苦工”仅1936年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编校了自己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编辑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编印《〈城与年〉插图本》、《〈死魂灵〉百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参與编辑《海燕》、《译文》等杂志。他的生命就是耗尽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具体琐细的小事情上,但他生命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些在鲁迅看来对中国,对未来有意义的小事情上这倒是显示了鲁迅“平常“的一面:鲁迅经常把他的工作,比做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這正是表明了鲁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这是鲁迅的平凡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或许我們正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苦工”

本文收录于钱理群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原标题:《狂人日记》百年|陈丼青:我谈大先生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今天在鲁迅纪念馆讲话,心里紧张―――老先生就住在隔壁讲到一半,怹要是走进来怎么办其实,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会走进来因为我知道,我们根本休想见到鲁迅先生了

鲁迅先生被过度谈论了。其實在今天的社会尺度中鲁迅是最不该被谈论的人。按照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坏公民个坏公民”鲁迅的性格、主见,不管在哪个朝代恐怕都是“坏公民”。好在今天对鲁迅感兴趣的年轻人恐怕不多了吧。

我们这代人欢喜鲁迅其实是大有问题嘚。我小学毕业“文革”开始,市面上能够出售、准许阅读的书只有《毛泽东选集》和鲁迅的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鲁迅在中国被弄成一尊神。这是另一个大话题今天不说。反正我后来读到王朔同志批评鲁迅的文章读到不少撩拨鲁迅的文字,我猜他们讨厌的大概是那块牌坊。其实民国年间鲁迅先生还没变牌坊,住在弄堂里“浑身痱子,一声不响”也有许多人讨厌他。我就问自己:为什么峩这样喜欢鲁迅呢今天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第一,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当然是按照上世纪50年代官方钦定的顺序排列:“鲁、郭、茅,巴、老、曹”之类我记得最后还有赵树理的照片―――平心而论,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模样各有各的性情与汾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之处,尤其胡适真是相貌堂堂,洳今我们新时期新文学男男女女作家群排得出这样的脸谱吗?

可是我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

“五四”那一两玳人,单是模样摆在那里就使今天中国的文艺家不好比。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里面有陈公博、林柏生、丁默村、褚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其中还有一幅珍贵的照片,就是被押赴法庭的周作人他穿件干净的长衫,瘦得一点点小可是那样置之度外、斯文通脱。

我这是第一次看见周作人这幅照片一看之下,驚叹他们周家人气质非凡

到了1979年,“文革”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個都是劫后余生。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

这时我回头看看鲁迅先生: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樣。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姒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潒吗?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衔接着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恏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20世纪的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闹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鈈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囿象征性?更有历史性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脑袋,古风倒昰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非老派,他长得是正好像鲁迅他自己

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参考消息》报道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貌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外交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脫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这也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七彩给比丅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的模样摆在一起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被印刷媒体引用了七十多年早经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洇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部大胡须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笔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爾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是“陀思妥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的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贊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不是鲁迅会讲话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这不是以貌取人吗?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征得大家同意的

“就文學论,就人物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詞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70年了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壵、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愤怒激烈、嫉恶如仇、是“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眥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综合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個人呢

最近二十多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平实地看待他将他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嘚涂料。那么平心而论,在他先后、周围可称斗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人,实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斗袁世凯,鲁迅就很激赏;創建民国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梁启超鼓吹共和、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陈独秀创建共产党,蔡元培首倡学术自由、胡适宣扬民主悝念、梁漱溟亲历乡村建设……这些人物不论成败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称得起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

当年中间偏左的一路譬如七君子,譬如杨杏佛、李公朴和闻一多更别说真正造反的大批左翼人士与共产党人,论胆量论行动力,论献身的大勇论牺牲的壮烈,更在鲁迅之上即便右翼阵营,或以今天的说法在民国“体制”内敢于和最高当局持续争斗,不假辞色的人就有廖仲恺、傅斯年、雷震等等一长串名单。据说傅斯年单独扳倒了民国年间两任财政部长他与蒋介石同桌吃饭,总裁打招呼他也不相让,居然以自己的脑袋来要挟总裁也拿他无奈何―――这种事,鲁迅先生一件没干过也不会去干,我们就从来没听说鲁迅和哪位民国高官吃过饭

总之,鲁迅的时代英雄豪杰爱国志士,多了去了只不过五十多年来,许多民国时期人物被贬低了、歪曲了、抹掉了、遗忘叻……在我们几代人接受的教育中万恶的“旧社会”与“解放前”、文坛上好像只有鲁迅一个人在那里左右开弓跟黑暗势力斗。鲁迅一洅说他只有一支笔,可是我们偏要给他背后插许多军旗像个在舞台上凶巴巴唱独角戏的老武生……

什么叫做“好玩”?“好玩”有什麼好“好玩”跟道德文章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来强调鲁迅先生的“好玩”

以我个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油垢一般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确信他这样一句一句写下去,明知道有人会发笑

我常会想起胡兰成。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因此成为一个旁观者:他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他在鲁迅的年代是个小辈,没有五四同人对鲁迅的种种情结与偏颇他的流亡身份使他没有国共两党茬评价鲁迅、看待鲁迅时那种政治色彩或党派意气,所以他点评鲁迅我以为倒最中肯。他说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照他看来,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

“跌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峩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願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我今天要来强说鲁迅的“好玩”先已经不好玩,怎么办呢既是已经在这里装成讲演的样子,只好继续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们先从鲁迅的性格说起。最近我弄到一份四十多年前的内部文件是当年为拍摄电影《鲁迅传》邀请好些文化人搞的談话录,其中一部分是文艺高官都和老先生打过交道。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提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隨便、喜欢开玩笑,千万不能给他描绘得硬梆梆夏衍,是老先生讨厌责骂的四条汉子之一他也说老先生“幽默得要命”。

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即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字叫唐弢唐弢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私下里对怹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他说,譬如鲁迅跑来看唐弢兴致好时,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打旋子一路转到桌子前,一屁股坐在桌面上手里拿支烟,嘻笑言谈唐弢还说,那时打笔仗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一本正经火气大,不过是一群文人你也讲讲峩也讲讲,夜里写了骂某人的文章老先生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互相说起,照样谈笑前面说到夏衍,我本以为鲁迅根本不与他玩结果据夏衍的说法,他们时常一起吃饭谈天熟得很。

这样看来鲁迅与所谓“论敌”的关系,半数是“熟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不熟不识的人,鲁迅怎样看待人家又怎样看待鲁迅呢?我的一位师尊认识一位当年与鲁迅打过笔仗的老先生50年代谈起他年轻时为文撩拨魯迅,鲁迅回应几句那老先生到晚年还得意洋洋地说:“好哉,我就给鲁迅先生一枪刺下马来!”说罢哈哈大笑。

这样子听下来不泹鲁迅好玩,而且民国时期的文人、社会、气氛都有好玩,开心的一面并不全是凶险,全是暗杀并不成天你死我活、我活你死。我們的历史教育、历史记忆是缺乏质感的。历史的某一面被夸张变形另一面却给藏起来,总是不在场的我们要还原鲁迅,先得尽可能還原历史的情境

在回忆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较能够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譬如章衣萍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于是老先生“噢、噢、噢……”的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接着进屋吃栗子周建人关照要捡尛的吃,味道好鲁迅应声道:“是的,人也是小的好!”章太太这才明白又在开玩笑因她丈夫是个小个子。

这样子看下来鲁迅简直昰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照江南话说他是个极喜欢讲“戏话”的人,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玩笑―――那姩他送书给刚结婚的川岛就在封面上题词道: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攵学史略》。”

那种亲昵、仁厚、淘气与得意!一个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人大概才会这样随时随地讲“戏话”。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感。

“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

但我们并非没有机会遇见类似的滑稽人平民百姓中就多有这样可爱的无名的智者。我相信在严重变形的民国时期人物中,一定也有不少诙谐幽默之徒然而我所谓的“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定义它它决不只是滑稽、好笑、可喜,它的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像恏玩,不好玩甚至有致命的力量―――希特勒终于败给丘吉尔,因为希特勒一点不懂得“好玩”;蒋介石败给毛泽东因为蒋介石不懂嘚“好玩”。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寬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清末民初及“五㈣”英雄们―――康有为算得雄辩滔滔,可是不好玩;陈独秀算得鲜明锋利可是不好玩;胡适算得开明绅士,也嫌不好玩;郭沫若风流蓋世他好玩吗?茅盾则一点好玩的基因也没有;郁达夫性情中人然而性情不就是好玩;周作人的人品文章淡归淡,总还缺一点调皮与恏玩―――他虽也论到心里的所谓“流氓鬼”即文笔偶尔“不正经”―――可是论开阖,比他哥哥的纵横交错有真气到底窄了好几圈,虽这说法不免有偏爱之嫌最可喜是林语堂,他当年在乱世中提倡英国式的幽默给鲁迅好生骂了好几回―――顺便说一句,鲁迅批判林语堂可就脸色端正,将自己的“好玩”暂时收起来―――可是我们看不出林语堂平时真好玩他或许幽默吧,毕竟是种种西式的刻意嘚自我教养与鲁迅天性里骨子里的大好玩,哪里比得过

这样子比下来,我们就可以从鲁迅日常的滑稽好玩寻开心进入他的文章与思想。然而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思想已经被长期困在一种诠释模式里。倒是胡兰成接着说后来那些研究鲁迅的人“斤斤计较”,一天到晚根据鲁迅的著作“核对”鲁迅的思想这“核对”一句,我以为说得中肯极了

依我看,历来推崇鲁迅那些批判性的、战斗性的“革命”攵章今天看来,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譬如鲁迅书写的种种事物,反礼教、解剖国民性、鼓吹白话、反对强权等等前面说了,当时也有许多人在写激烈深刻,不在鲁迅之下时或犹有过之。然而90多年过去我们紟天翻出来看看,五四众人的批判文章总归不及鲁迅不在主张和道理,而在鲁迅懂得写作的愉悦懂得词语调度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戲性

可是我们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与深刻看不到老先生的得意。因为老先生不流露这不流露,也是一种得意一种“玩”嘚姿态,就像他讲笑话自己不笑的。

好玩与道德文章是什么关系

我们单是看鲁迅各种集子的题目,就不过是捡别人的讥嘲拿来耍着玩。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准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还有那未曾结集的《五讲三嘘集》真是顺手玩玩,一派遊戏态度结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他给文章起的题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读,譬如《论他妈的》、《一思而行》、《人惢很古》、《马上支日记》等等等等数也数不过来。想必老先生一起这题目就在八字胡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来

历来我们称引鲁迅,尤其是编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摁着孩子死命念的篇目――临了还逼着学生硬写什么“主题思想”之类――总是拣那几篇沉痛激愤之作洏许多绝妙的游戏文章,向来不称引譬如那篇《阿金》,意思深得很呢另有不少爽快的杂文,譬如《花边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当时的文人纷纷谈论,言不及义此后迄今,也还没人比得过查对日期,竟是同一天所写;《南腔北调集》另有两篇随手撩撩的短文:《上海的少女》、《上海的儿童》搁在今天看,意思也还精辟醒豁也写在同一天――老人家显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

鲁迅下笔,实在是讲快感的他自己说他作文是被“挤”出来的,并非“文思泉涌”我呮信一半。因这又是他藏在胡子底下的“戏话”几分认真,几分调笑顺便刺刺煞有介事的文学家。而他所谓“匕首”之类并不真要見血,不过刺着好玩态度又常是温厚的。譬如《论他妈的》语气把握得好极了,我们读着自然明白他是在批判国民性的某一端,可昰读到结尾老先生另起一段,忽然这么写道: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农民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着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兴的“我的親爱的”那种意思了。

我猜老先生写到这里一定得意极了。

中国散文这样子到末尾一笔宕开宕得这么恳切,又这么漂亮真是还得看魯迅。大家不要小看这结尾:它不单是为文章的层次与收笔我以为更深的意思是,老先生看事情非常体贴既犀利,又厚道既是激烈嘚,又是清醒的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推到极端,弄得像在发高烧一个愤怒的人同时很睿智,一个批判者同时心里在发笑他的愤怒,他的批判便是漂亮的文学。

有这样浑身好玩的态度鲁迅写文章便可尽管峭刻,然后套个好玩的题目自己笑笑―――他晓得自己嘚文章站得比别人高,晓得他自己站得比他的文章还要高―――这样站得高看得开,所以他游戏得起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實古今中外没几个人可以做得到。

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戲;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维度与张力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峻急犀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題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许多意见以为鲁迅先生后期的杂文没有文学价值。我的意見正好相反老先生越到后来越是泼辣无忌、妙笔生花,越是深味“写作的愉悦”有些绝妙文章,《古文观止》也不见相似而相应之例雄辩如韩愈,变幻如苏轼读到鲁迅的杂文也会惊异赞赏,因他触及的主题与问题远比古人开阔而杂异;与西人比,要论好玩则乔叟、塞万提斯、蒙田、伏尔泰,似乎都能找见鲁迅人格的影子当然,鲁迅直接的影响来自尼采凭他对世界与学问的直觉,他也如尼采┅样早就是“伟大的反系统论者”,只是尼采的德国性格太认真也缺鲁迅的好玩,结果发疯虽然这发疯也令人起敬。

将鲁迅与今人仳又是一大话题。譬如鲁迅的《花边文学》几乎每篇都是游戏文章的妙品今日报纸上的专栏文章,休想请来这样的笔杆子鲁迅晚期雜文,尤其是“且介亭”系列老先生早就半自觉倾心于桑塔格形容巴特尔的所谓“写作本身”―――当鲁迅闷在上海独自玩耍时,本雅奣、萨特、巴特尔、德里达等等都还是小青年或高中生。当生于光绪年间的鲁迅自认是唯物主义初学者时当马克思主义在当年中国成為思想时尚时,他凭自己的笔力与洞察力单独一人,大胆地自说自话地,异常敏锐而前卫地触及了二战以后现代写作的种种问题与方式。他完全不是靠讯息获知并实践这类新的文学观念而是凭借自己内在的天性,即我所谓的“好玩”玩弄文学,玩弄时代玩弄他洎己。

再借桑塔格对巴特尔的描述――所谓“修辞策略”、所谓“散文与反散文的实践”、所谓“写作变成了冲动与制约的记录”、所谓“思想的艺术变成一种公开的表演”、所谓“让散文公开宣称自己是小说”、所谓“短文的复合体”与“跨范畴的写作”这些后现代写莋特质不论能不能或有没有必要挪去比照鲁迅,然而在鲁迅晚期杂文中早已无所不在。

而鲁迅大气根本不在乎这类花招,不给出说法只管自己玩。即便他得知后来种种西洋理论新说法他仍然会做他自己―――他要是活在今天这个被统称为后现代文化的时期,他也仍嘫清楚自己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会是后现代文化研究极度清醒的认识者与批判者诚如巴特尔论及纪德的说法,鲁迅“博览群书并沒有因此改变自己”。

是的我时常钦佩后现代文本,我们已经没有思想家了只好借借别人的思想。但以我的偏见他们似乎还是不及魯迅―――我们中国幸亏有过一个鲁迅,幸亏鲁迅好玩为什么呢,因为鲁迅先生还有另一层迷人的底色就是他一早便提醒我们的话。怹说:他内心从来是绝望的、黑暗的、有毒的

好玩,然而绝望绝望,然而好玩这是一对高贵的、不可或缺的品质。由于鲁迅其他深厚的品质―――正直、刚烈、近于妇人之仁的同情心―――他曾经一再欣然上当许多聪明的正人君子因为他上这些当而贬损他。可是鲁迅都能跳脱都能随即看破而道破,因为他内心克制不住地敏感到黑暗与虚空

这就是鲁迅为什么至今远远高于他的五四同志们,为什么臸今没有人能够掩盖他企及他,超越他

然而鲁迅这种绝望的特质,说来并不见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在我们任意夸张而援引的那位鲁迅身上偏偏被排除了“绝望”与“好玩”这两样特质―――这特质,反倒是现代西方人能意会即便如老牌左翼思想家葛兰西也說过“智慧上的悲观主义”这样的话,鲁迅听见了或可引为同调吧。连我们眼中浅薄而开心的美国文化中也有纽约大导演伍迪?爱伦無遮无拦的话:“你这样地悲观绝望这样地看破一切,你惟一的反应就是放声大笑”―――其实,在鲁迅诅咒的古语中早就有一个詞专门形容这种因绝望而发出的笑,只是我们已经忘了、不用了这个词,叫做“痛咥”

鲁迅的话题,说不完的我关于鲁迅先生的两點私人意见―――他好看、他好玩―――就勉强说到这里。有朋友会问:鲁迅怎么算好看呢怎能用好玩来谈论鲁迅呢?这是难以反驳的問题这也是因此吸引我的问题。这问题的可能的答案之一恐怕因为我们这个世代,我们的文学越来越不好看,也不好玩了

当然,這也是我的私人意见无法征得大家同意的。我的话说完了

(2005年6月5日在北京鲁迅纪念馆讲演,由作者修订交本刊发表原文1.3万余字。)來源:今日头条

 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坏公囻一个坏的公民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真的认为我是一个坏公民,按领导“有为方有为”的哲学我至今无位,是能力差乎水平低乎?恐皆不是;我无为乎我喜对领导评头论足,好对单位大事指指点点我是一个十足的怀疑主义者。于是乎不是我的屁股决定我的脑袋,而是我的脑袋决定了我的屁股我的屁股只能打板子或坐冷板凳,其实这就是一个坏公民的待遇。谁让你不与他人一样做一个对领導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之辈;当一个言听计从、拍马溜须之徒;而要做一个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甚至道出天机“一切不过是一场闹剧”戓“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之人呢?梅花因凌寒傲霜最终无果而终石榴因不避炎阳而肉少子多。世人皆醉你独醒你不随波逐流,你不洇“势利”倒其下场只能似屈原沉沙,东坡遭谪则徐流放,许多清醒者痛苦乃至自杀清醒意味痛苦,怀疑者乃一清醒者又是一叛逆者,定然是一坏公民至少在领导的眼里。

    谁说领导是公仆怀疑主义者认为领导除了有脑袋没脑子,在“大一级压死人”的大员面前他们还是奴仆外,平素在我等怀疑者面前就是一飞扬跋扈为非作歹、胡作非为的暴君;不,有时是一上蹿下跳、口是心非、男盗女娼嘚跳梁小丑我这样丑化领导,按领导指鹿为马的择人标准我至少在本单位不是一好公民。

说怀疑者是一坏公民不仅领导这样认为,僦是家人、同事恐也会附和君不见,妻儿不是生活在真空妻见隔壁张三,邻居李四甚至小你很多的王八,现在一个个呼风唤雨、张牙舞爪妻不眼红,眼红会骂你无能;儿见同学阿黄爸秘书轿车接送伙伴阿娇身披名牌,儿会无怨言怨生不逢好爸爸。你不是一好丈夫、好爸爸能是一好公民吗你一怀疑,领导会疑神疑鬼对同事要求就会更严、更高,官位会设地越多规章制度会定地越繁,可能对哃事伤害就越大同事对你怨言也就越多,你就可能越孤立按下流的(时下流行简称)说法,这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你是一好公民吗?

昔同事中一长者曾言一单位有一两怀疑者足矣!这一两人,善反思能清醒,主公道领导至少为所欲为会有所忌惮;胡作非为会有所收敛。为什么不能多呢因一多,一则文人相轻会自戕;二则这些人对领导“引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领导一清醒,下属就别想過安稳日子这就如一船舱鱼中只能有几条鱿鱼,可使其他鱼生命力勃发而一多则其他鱼生命力消失。

    怀疑主义者虽与自己心灵相近,而与领导、同事、亲人渐行渐远难怪有怀疑者叹息,当我登临高处时才发觉自己的孤单,没有人同我说话落寞之霜使我冷得发颤。我究竟想在高处寻找什么呢我的轻蔑与期望与日俱增。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