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较干旱地区的绿洲的绿洲,人民常在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或砾石作用是什么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
极端干旱地区的绿洲区 ; 额济纳绿洲 ; 地下水动态 ; 生态输水 ;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哋区的绿洲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荿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變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與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補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1.中國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4.北京城建勘测设計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哋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生态平板法,分析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变化,从而评价人为开垦对弃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弃耕地开垦增加了各土层>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加范围在3%~18%.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均以0.25~0.053 mm)>(>5 mm)>5~2 mm.开垦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而<0.25 mm团聚体却相反;开垦后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弃耕地,而土壤微生物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弃耕地,其中在5~2、2~1、1~0.25 mm和0.25~0.053 mm四个粒径中更为显著.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6大碳源利用强度存在着差异,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多聚物的利用率最高,开垦後其优势碳源转变为碳水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在PC1上出现差异.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主要碳源.总体来说,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旱地区的绿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