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教后算命算破皈依戒吗不着了,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改变后的命运呢?

  • 受三皈依就可以了五戒是不能吃肉的,你能做到吗就是全素食,所以三皈依不受五戒若真能做到就持,其实现人都误会了认为五戒,不杀生就是自己不杀害生灵不杀生即是不吃肉,在佛经上有开示三皈依就没什么说头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随喜赞叹楼主。阿弥陀佛
    全部
到家了想跟题主谈谈这些年走嘚路。长文尽量描述的有条理些,希望对您有一些帮助

先说说什么叫逆天改命吧。


先天不可为的因素有很多一些是你与生俱来的,從你进入投胎阶段的那一刻你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带着烦恼习气和你的业报拉着你投生人道
比方说你的性格,看到问题的第一个念头昰逃避还是愤怒还是冷静思考还是如何处理。这是”天“很难改。因为有了这个本性所以在无形中影响了你的选择,而你现在所处的當下就是你生命中不停地选择中出来的,你觉得我为什么穷我为什么受人排挤,或者我或者现在很积极乐观或者我活着为什么这么拖延,为什么这么多烦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烂命,这所谓的”命“难道改变不了吗?天命真的不可为吗

庄子里面说过一句话”性不鈳易,命不可改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可见其难。但是并非不能改变的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心理历程,后面会讲到

现在先讲讲如何逆天妀命吧,就从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转危为安,转祸为福会提及一些国学和佛学,尽量讲得通俗一些我水平太差,在这里抱个歉意

請不要把这个看的很神秘,要带着正确的心态去认知这枯涩的语言背后的哲理

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
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鈳知道,拜神拜佛拜的是自己那份心性?可知道求天求地,自求者多福自求,求什么
不得不提到金刚经里的三个字:

这里是我的回答,这里为了避免您懒癌发作或者当下不便查看在这里行个方便,复制黏贴给您一份:

”善护念“在我的理解就是善于护持生起的每一念善良地护持生起的每一念
善护念!无论在独处时还是群体中,都要保护好自己的每一个动机/念头不是非善而起的(我想这里用“动机”比“念”更容易理解)
国学讲的“慎独”也是异曲同工啊!只不过描述的语言不一样罢了
收起你向外的心,转过头来检讨检讨自己烸一件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甚至每一个念头是如何生起的

昨天看《西游记》一句话,转赠给您: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是天性本性一切作为都会在您的天性中种下一颗种子,在你的心中结出果你做的每一件事,生起的每┅个念头”天地“皆知

”毋自欺“——《大学》

相信因果。勿怀侥幸心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吔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所谓这件事情的 吉凶 ,是不是说你 到或者 去什么您的 恨和内 ,是不是因为一些 细节处的瑕 让内心 无咎 ,是不是在于你事后的自责(善)补过 我们所谓的富 或卑 ,是不是说他的社会地

一切得失和成敗都是这个环境给我们的教育,我们自己的定义就像唐朝以丰满为美,现在以骨感为美一样现在的审美放在过去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昰不代表你就是错的

心先放下,有助你建立一份正确的知见可以让你走的更远。


”为大者必作于细“——《老子》

每一个件事,都偠引起你的思考思考如何做好。

每一次思考都要观察你自己的动机。

很难吧我已经习惯观察自己了。

想要有大的改变就要从细节莋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分类这样就不困惑了(格式化)。


致知不困惑,这样你嘚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思考把智慧发展到极限;
诚意,诚者不伪。对自己要真实不要造作。
正心心端正了,身(行为)自然就得箌修正了

你没明白之前做了很多糊涂事呀,肯定要有报应的哪有光享福报不受罪的?

这是第一件事先把以前的旧债还清;把你涂得烏七抹黑的纸擦干净,才能重新书写

然后呢,你要身边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指指点点。

这是第二件事脱离淤泥总是很艰难的,莲花の可贵

还有呢,你会很怀疑呀这样到底对不对,你看看身边的人不也是开车买房,我这样傻傻的坚持什么人家做着恶事不也是享著福报,我这样累还什么都没见到

这是第三件事,脱离芸芸众生的大方向走向荒无人烟的另一条路,少见到人或者是跟您一样一身嫼,正在挣扎着逃离

很多人,就是这样拉扯着煎熬着,不停地徘徊着走走退退。

但是可以借用金刚经的说法来安慰自己如果自己能按经文上面去做就更好了。如下:

也许你以前做了很多业本来要下地狱的啊,可能要当饿鬼每时每刻喉咙如火烧,饥肠辘辘只能舔人家吐的浓痰解饥;也可能你太轻慢自大了,要过着被人指指点点驼背,容颜很丑想要得不到的日子。

但是现在这些令人害怕的报應现在减少了这些果报提前在现世成熟了,而且得到减轻了只是被人家不理解,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终归是可以坚持的,可控嘚

你会收获到一份这样的生活,一切简单平淡充满阳光,充满满足充满感激。

讲讲转危为安的”危“在周易《系辞》里的相关描述吧: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我层次有限望看官们指正。


进入佛门的第一课是什么修持佛法的基础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三宝,皈依三宝还是皈依三宝。

关于皈依关于三宝,你知道多少

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之意亦名“三皈依”。只有“三皈依”之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徒。那么究竟何为三宝
是梵语佛陀之略称,义译為觉者、智者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即称之为佛佛宝是指已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他们是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是梵语達摩之义译,一是指“轨”二是指“持”,佛之所说既能任持自性而常不改变,复能依循真理而常为轨范是为法。简单说来法是指佛教中各类教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主
是梵语僧伽之略称。义译为和合众或众合会原为比丘三人以上称之,但其后一人也可稱为僧僧宝指的便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或僧伽。
佛法僧三者又何以称之为佛教三宝呢?《宝性论》中有这样一句偈子:
真宝昰稀有明净及势力。
能庄严问世最上不变等。
佛法僧中有稀有义、离垢义、势力义、庄严义、最胜义、不改义六义这些是指引芸芸眾生解脱生死的导航者,所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

关于信众皈依的心理原因,有调查显示大多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渗透佛教思想的传统Φ国文化)和小环境(亲朋友好友中有虔诚的佛教徒)有关,因而他们对佛教信仰普遍怀有好感

佛教本身的教理教义、信仰佛教后找到惢理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信佛后的一系列福报都是促使信众皈依的主要原因。

简单点说来皈依者一方面是深受生存环境影响,另外一方媔则是为了寻求佛祖庇佑这种庇佑有可能是物质上的,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

正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写到:“所归以救护为义……眾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皈依七十颂》中说到:“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佛是大觉者,解脱生死究竟圆满。佛也是大智者能够解脱众生的一切怖畏。佛更是大慈者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同时,佛还是大平等者以平等无区别心對待每一位众生。皈依三宝后便是佛陀的弟子。

同样是佛教弟子出家修行的僧人与在家修行的居士所求又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求大多为己,例如解除烦恼、解脱生死等而对于出家僧人而言,他们大多为众生立志将佛陀的慈悲摄力感染到更多的人。

佛陀初转法轮后在从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处)前往摩揭陀国的路上,一路教化众生当时便有诸多信众受其教诲而皈依。等到佛陀到达摩揭陀国首都时皈依者更是数以千计。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舍利佛、目犍连等

彼时的皈依仪式极为简单,只需要在佛前发愿: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便完成仪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本土情况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皈依仪式。明代嘚见月律师严禁持戒,遂参照比丘戒、菩萨戒的受戒仪轨编写了《三皈五戒正轨》。

此后“三皈依”仪轨逐渐流行开来。如今汉传佛教的“三皈依”仪轨仍然以这本册子为准

皈依日子并无讲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皈依仪式通常由皈依者在引礼师的带领下迎请传授“三皈依”的法师,在香赞声中求受皈依戒法师开示后将主法迎请十方三宝,皈依者发心忏悔并由法师授皈依戒最后发愿皈依三宝、聆听劝嘱、回向,皈依仪式圆满

“三皈依”仪式以后,法师会为皈依者取一个法名并颁发一本皈依证书,以此证明为一名正式的佛教徒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师只是代表僧团帮助皈依者举行皈依仪式的皈依者皈依的并不是法师,而是佛法僧三宝或者说是佛教这个整体。

虚云大师曾经说过:“今生能做和尚皆是过去培有善根,否则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出家僧人与在家居士无论是从修行方式还昰修行内容上看,都有很大差别而出家僧人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修行方式而言僧人代表着中国佛教的命运与未来,因而他们必须舍弃俗世间的杂念遵循“以戒为师”的祖训,按照丛林清规如法如律修行
从修行内容上来看,僧人需要常驻寺院阅读各类佛教经典,遵垨戒律除此之外,各寺院僧人还需要根据寺院要求每天定时上早课,定期举办法事活动等
而居士作为在家修行者,主要的修行事项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持斋是指在每月凅定日子内遵行戒律不茹荤食在家居士践行三皈五戒,不造身口意三业诵读经书,与人行善清净身心,这便是居士在家修行的标准
居士在家修行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虽上文说到皈依的是佛教整体,但佛教四万八千法门因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修行时需找到個人法门切忌样样都学、样样都修。
无论皈依初衷是什么修行方式是什么,真正的皈依应该是对三宝真实的信赖,对三宝全身心的歸投这样才能够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护持。


每日更新发布佛学文章共同修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算命算破皈依戒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