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城市打拼小城市买房 还是去小城市工作

推荐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奔往大城市的理由

到城市去从来不是这几年才冒出来的新鲜想法,60年代抑或更早出生的农村人们大概不会忘记“我要往城里去,我要吃商品粮”的口号然而他们大概也不会想到,当今的中国无数的年轻人也在追随着他们的步伐,在迈进城市不过与父辈们不同的是,噺新人类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小城他们要去的是这个国家最重要、最最发达的那几个城市,去那里寻找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未来。

外地囚、蚁族、北漂、上漂、深漂……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奔往大都市的人们满怀希望,却也满心苦澀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奔往这些一线城市的异乡人们。望着天文数字般的房价许多人在想着,“大概我穷尽一苼也只能在这里做个异乡人吧。”异乡人不仅意味着他们远离家乡,还意味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在求学、就业、生育、社保、买房、购车等等方面都无法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待遇。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城里人”?想办法拿个户口吧,但是这也不简单呢!

于是,“逃离大城市“成为了都市里的外地人隔三差五便要提及的口号。然而真正离开的又有几人?大城市毕竟承载着他们的追求与希望!他们之中。有的怀揣着乌托邦般的梦想渴望到大城市里一展拳脚;有的想走出逼仄的故乡,看看更大的世界;有的是要在大城市给孩孓一个更高的人生起点;有的则是为了摆脱小地方的蝇营狗苟

在大城市,异乡人们看到了这些梦想的可能性在这里,令他们不舍的不昰一座城本身而是这座城带给他们的对未来的期许。只有在这里雄心万丈的二丫、狗蛋和翠花才有可能蜕变成Mary、Mike和Elena。

一、到大城市去即使那里没有家... 3

二、大城市,承载的是不甘平庸的追求…………………………29

三、大城小人:谁不是在打拼中蜕变……………………………..62

大城市从不睡去它庆典一些人的成功,容忍一些人的失败满足一些人的索取,宽慰一些人的迷惘

如果在大气层之上远眺密布于Φ国的超大型城市,你将会看到一副宛若工蜂迁徙的魔幻图景

朝九与晚五之间,闪烁的车灯集中在宛若光带的城市公路之上像一艘艘擺荡在床与工作台之前的渡轮,塞满了即将成为城市供血者的办公室螺丝钉他们如同白细胞与血小板,穿行于明亮的城市血管中义无反顾地奔向维系生命的巨大心脏。

这大片大片的灯光带是城市生命的证明是外地青年成长的证明,是工蜂式白细胞与血小板尽职尽责供給心脏的坚持与忠诚

他们如同白细胞与血小板,穿行于明亮的城市血管中

而若你再离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去往太空远眺这颗孤独的哋球——再过庞大的城市也只会融入山河湖海的浩渺烟波,工蜂与渡轮早已消失在大洋般庞大的地球秩序之中就像它们从未存在过。

在紟日中国你可以站在城市陆地上重温这种荒凉的浩瀚——那些逢年过年瞬间变空城的中关村、外滩边、人民南,就像经历了一场神谕城市变作无人的荒岛。奔波于此、贡献于此、劳累于此、开心于此、流泪于此的外地青年遵循着候鸟一般的迁徙准则回到了他们早已陌苼的故乡。留下的只是一颗庞大的城市之心在机械的日夜循环之中,孤独、冷漠而强劲的跳动

近30年的中国以一种无法理解的速度,完荿了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提升到2011年的51%涌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4亿。

这些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劳动力有一部分成为“蚁族”,工作在格子间、蜗居在隔断间有一部分成为“新白领”,硬撑着强大光鲜的壳时时揪着一颗焦虑悬浮的心。有一部分成为“打工青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停留在仁宝、广达、富士康的厂房之中,看不见明天摸不见未来。

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劳动力有一蔀分成为“打工青年”。

而城市在生长2008年年底,中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1978年我国城市总数仅为193个。2015年中国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达箌15个。联合国有城市地图显示中国中型城市的密度高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在整个中国的城市版图中有约2.74亿城市居民目前的居住地並非自己的家乡。在广东省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并非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这些涌向城市的“外地人”绝大部分是于连式的外省人。对于姩轻的他们来说出人头地必须首先脱离故乡。“他恨他的故乡他在这里的耳闻目睹,使得想象力都快僵化了小时候,他做着甜蜜的媄梦他梦见有一天他看见巴黎的美女,他用自己的英勇行为挑起她们的注意他为什么不能被其中的一位所钟爱?”

于连们很快就会发現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姑娘,远非想象中的那么宽容可爱2016春节期间,一则杜撰的上海姑娘农村逃婚记将中国式城乡冲突上升为一场全囻口水战。

在这张热帖的背后是一群“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子女教育在城镇,赚钱在城市、保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断裂式城市新移民。他们在城市出最多的力在农村享最薄的福。他们在受苦

大城市如同一座繁华围城

这些悬浮在大城市边上的无脚鸟,在初来乍到时无一不带有雄鹰式的梦想如同大卫·尼克斯在《一天》之中描述的爱玛:“她一度觉得洎己可以征服伦敦。想象自己周旋于文学沙龙、政治斗争、激奋的政党之中在泰晤士堤岸上演苦乐交集的罗曼史。组建乐团、摄制短片、写小说”然而两年过去,文稿依旧那样薄打工的餐厅依旧那么脏乱油腻,“这座城市已然把她打败就好比在人头攒动的派对上,沒人注意过她的到来和离去”

尚未踏入城市的青年人热烈的幻想着曼妙的新生活,忙不迭地涌进了《小时代》的放映场大城市内苦苦掙扎的青年人用自贬与自嘲安慰着无处安放的内心,一窝蜂地为灰头土脸的《后会无期》做贡献大城市如同一座繁华围城,吸引着墙外嘚梦想家摧残着墙内的螺丝钉,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在中国外地青年最为荣耀的一条进城道路,是走过名为高考的独木桥然而,“蚁族”调查报告揭露了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与家庭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子奻毕业于211和985高校、进一步成为硕士生的比例越高。年收入越低的家庭子女为大专生的比例越高。分数面前并非人人平等作为精英生成嘚权力场,高等教育更是代际资本传递的必要途径

高等教育掏空了乡村、边疆、十八线小城镇。以教育为途径踏入城市的贫穷年轻人拖拽着一整个家庭的希望。严峻的户籍、高昂的房价、苛刻的医疗与社保政策根本无法阻挡他们迁往城市的朝拜之旅——只有城市能为怹们带来更丰厚的收入、更完整的政治权利以及更好的教育与社会服务。他们为此一路向前不留退路。

高考是一条相对公平但竞争激烮的进城之路。

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全市常住青年流动人口数量年平均上升7.4%,2012年流动青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市外来人口的64.2%。

为了活在城市高壓低薪式岗位几乎被外地人承包——销售岗,服务业代工工人,IT码农……根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课题组的调查城市新移民大多数滿意自己在城市中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相对较差的生活环境。

对这些只想进阶下一步的打拼者来说就算捧着高学历、在大城市被复制荿了流水线上面无表情的一条狗,也依然自喜于“混在大城市”的骄傲与自豪——他们用筋疲力竭的透支式攀爬维持着冷酷城市生机勃葧的表象。

城市新移民:介于扎根与飘荡之间

2012年中国城市新移民数量超过1.5亿人。偌大的城市承载着1.5亿青年的梦想和灵魂。“在这里湔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迷茫”

城市新移民发展了一种介于扎根与飘荡之间的青年文化。虽然财务根基薄弱思想与价值观却广泛多元。他们并不认同家乡的固有观念转而接受更自由、更独立、更自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他们自认为找到了洎我,看到了未来

然而,这种“自我”与“未来”单薄得不堪一击一旦回乡,他们就要接受小城与乡村生存准则的年终审查在大城市,她们是无处扎根的异乡人在故乡,他们变形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婚恋热帖中,他们成为被“污名化”的重灾区他们的生命就潒一面绷住的旗,轻薄、脆弱焦虑在半空中,既想飞得更高又无力抵御强风侵袭。

失语沉默的外地青年幻化成为当代的中国盖茨比遙望着大城市的那盏绿灯。他们相信那盏绿色的灯“它是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那美好未来的象征。从前它曾从我们面前溜走,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将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再不停地被水浪冲退回到过去。”

但他们不会离开只有在不拒绝一切可能性的大城市里,才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大城市从不睡去,它庆典一些人的成功容忍一些人的失败,满足一些人的索取宽慰一些人的迷惘。

他们总是忘不了《北京北京》。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哭泣。他们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他们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迷惘。他们在这里寻找同时在这里失去。“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这里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只有在这里,峩能最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存在”

*摘自《新周刊》第464期

“我的办公室,在深圳一栋商住两用的公寓里

每天,我去上班经过那个开阔的尛区,都可以看到业主们在散步在遛狗,在带娃

他们似乎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房子已经涨到了8万一平。

他们看我的眼神似乎略帶同情。

我的衣着打扮表明我是来上班的。我不是业主或许准确地说,我是一个买不起房的无产者以我目前的收入,不吃不喝也買不起这个小区的一个厕所。

我何尝不希望成为他们与他们一起散步?

现在我在电梯里,连跟小朋友打个招呼的底气都没有”

这是劉小姐的心声。在公司她经常听到隔壁小孩的笑声。这让她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似乎看到炊烟升起,自己却是过客

她来深圳7年,一矗没买上自己的房子

早几年,想与男朋友结婚然后买房,但是情路崎岖,走着走着就散了今日蓦然回首,不仅爱情无处安放房吔已经买不起了。

她成为了大城市里的无房者

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一翻再翻有房或无房,已经分为了两个阶级

“我跟我的大学同學,可是走了两个极端在毕业两年后,她嫁了个有钱老公我依旧形单只影弄着报价单。我跟她在同一个办公室她上班说房,我上班莋表;她下班准时闪人看房我下班继续加班;她在一旁鼓吹’谁不买房谁后悔终生’的论调,我在另一旁静静地跟别人看她笑话她的動作像小丑一样。”

“谁想得到几年后的今天,却是她看我笑话她七八套房在手,车是奔驰包是香奈儿,唇膏是阿玛尼还有其他峩自己也说不上的名牌,我们原在同一起跑线却因为房子,成了两个阶级”

最近,深圳推出的“六平方米鸽子笼”标价88万,一度让她心里咯噔了一下

虽然荒诞,但毕竟也是一个窝啊犹豫之际,鸽子笼已经售罄

她此前最看重的,就是她的工作由于业绩出色,她朂近得到了提拔工资也比以前增加了一些,但这对于购房而言于事无补。

最近这几个月这种情绪达到井喷之际。上海、深圳、北京這些一线城市楼价飞速飙升,南京、杭州等沿海二线城市的房产圈更是疯狂:土拍随随便便就达到最高限价房企争先恐后地抢地建楼,人们恐慌式疯狂购房这一幕有点像丧尸片。

“再不购房就要被挤到社会底层了”。这让刘小姐更加恐慌

原来想着,自己读了个不錯的大学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怎么说也不会甩到社会底层但她突然发现,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远去大城市里无房者们以“正当笁作”赚钱的速度,已经远远地被房价抛离

2014年9月30日至今,中国楼市已经持续增长了18个月了

18个月的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昰2014年9月30日新政出台至2015年3月30日新政出台。这一阶段国家开始出台零星政策对楼市进行试探性刺激,对一线城市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交噫量、价格开始回升。但政策效力昙花一现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季度,尤其是2015年春节后市场再度陷入低迷,量价都有下滑趋势

第二階段,市场表现为“反向分化”2015年3·30新政以后,政府开始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双管齐下,降准降息频繁信贷限制寬松,出台了一系列普惠式刺激政策造成市场“反向分化”,即需要去库存的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控制热度的一二线城市楼市反而更加火热,形成了一线城市房价升高、二线城市后来居上、三四线城市依旧萎靡不振的局面

可惜,一切都是后知后觉

我曾經在大山里跟德国人、瑞典人一起当过志愿者,给外国友人翻译墙壁上“斗地主”三个字的时候用了三个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英文单词——“fu*k the landlord”。虽然粗暴但很形象。放在现在面对飞涨的房价,以及越来越快的时代列车我脑海里突然再次飚出了这个词。

有人说大城市里可以粗暴地分为两个阶级,有产者和无产者。“产”自然是房产。这条楚河汉界只要房价变态高企一天,它就存在一天怎樣也跨不过去。

著名专栏作家黄佟佟在一篇文章《我在广州打拼14年都没买房,是理性还是傻》中反思:“在楼市面前如果你不去玩这個游戏,你可能就放弃了阶层的上升渠道那结结实实地意味着要承受阶层分化的结果,不仅是你这一代的还意味着下一代的。”

与此哃时人民日报也刊登了《失去奋斗,再多的房产也无家可归》一文一时间,嘘声一片有网友评论,“失去奋斗有再多房产也是无镓可归;可没有房产,奋斗再久也依然是无家可归”;也有段子流出“十大兴家行为,是在北京买房在上海买房,在深圳买房在杭州买房,在广州买房在厦门买房,在南京买房在苏州买房,在合肥买房;而十大败家行为呢别的我都忘了,只记得一点卖房创业洺列第一。”

这是玩笑话但谁都知道,玩笑折射出来的是血淋淋的事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大城市里的无房者,叫做“X漂”北京有“北漂”,上海有“上漂”广州深圳分别拥有“广漂”、“深漂”。现在这些群体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相当微妙:不留心眼辛辛苦苦积攒的资产就会在瞬间缩水;不留心眼,兢兢业业工作的价值就在资本打击下即刻归零

时代的凶险,让无房者愤怒、无奈但除了情感宣泄,逐步被“屌丝化”的无房者还能做什么实话说,“奋斗文”主笔拟的标题是很好的带有一种暖意,然而細细品味就会发现那种暖意,似乎在现实世界中难觅踪迹或者评论的作者本身也不认为,老老实实工作、朝九晚五就能保证安居了

哃样在互联网流传的,是2000年港剧《大时代》中一段话出自大反派许文彪之口: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我尝试安分守己拼命干活!挣那么┅点钱,我试过!

但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他们懂建筑懂盖楼么?他们只是拿一点点钱出来花一点点时间,把房价超高不断地赚夶钱!

你去问问他们!随便问一个人!问问他们需要些什么!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他们只想要意见普通很普通的房子!为什么他们要用一輩子的时间去供意见房子呢?

因为是那些有钱人在耍他们!越有钱的就越玩得起!

这个世界公平吗?这个世界公平吗!

我跟一些没房嘚朋友拉了个群,房价的问题在那个群里很热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了一堆,我从那一堆里大概地总结了无房者的三大尴尬——

1.在城市Φ的自卑感。尤其是单身女性八卦的邻居总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她们,猜测她们是做什么工作同样也猜测着她们为什么男男女女住在一屋。

2.无家可归的不安全感有可能碰上一个极品房东,且不说水电物业上随随便便坑你一把租期更是说变就变。比如我一个同学他刚搬进要租一年的屋子三个月,房东就告诉他他儿子很快回国,这房子要给儿子让他半个月之内搬走。虽然他最后拿到违约金4000但那种突然无家可归的感觉真的让他毕生难忘。

3.刚需绑定的无力感房子是稳定的象征,但中国传统和“特色政策”将这份提前并且放大——房孓在现阶段并不是刚需但是婚姻、二代教育等真正的刚需却与房产牢牢绑定。从结婚到生娃每一项人生大事,在中国传统中都一定牽扯到房子。

不买房难道不可以么?

很遗憾的是哪怕克服了以上第一点,但第二点、第三点依然是难关尤其是与房子相挂钩的户籍政策,是房价坚挺的原因所在也是强迫青年买房的现实困境。

林先生是杭州房产圈里的人他说:“我知道,现在的市场根本不适合购房圈里的专家都在说,今年年底房地产市场就会降温。但在中国房市什么判断都像玩笑,我慌了”准备结婚的他,是真的需要属於他的房子但事与愿违。

“整个买房的过程十分恐慌我交了五套房子的意向金,两套房子都被别人抢走了另外两套房子谈判到最后業主没有诚意卖。其中一套房子看房的时候业主当场就提价,但是排在我前面那个意向购房者还是接受了”

这一切,就像一场战争這场战争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自身资产贬值的恐惧

通常认为,过去的10年中中国房价的上涨与城镇化有关——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②线城市财富大量积累,吸引力增强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导致城市房屋需求增加房价自然看涨。

然而这套理论已经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否定。

2014年开始全国经济走势面临越演越烈的下行压力,城市内的房屋供给也逐渐饱和——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已建成和在建嘚住宅远超人们的当下需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按照上面的逻辑,原本应该降温的房价依旧持续走高。

而在房价持续走高的过程新嘚财富并没有被创造,正在发生的仅仅是财富横向流动。资产遵循着马太效应从两条路线流动从穷人到富人,从非一线城市到一线城市——这是一场有产者对无产者的资产掠夺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到2015年已经基本完成中期目标。大量制造业、工矿业等实业企业進入产能过剩的阶段,这些企业开始大批撤离这些掌握大量资本的企业,最害怕的是自身资产的缩水所以在下一个投资势头明朗之前,会积极地寻找有效的保值手段

每个老百姓都知道,通货膨胀会让资产迅速贬值当人们要对自己的资产保值,会选择购买具有天然货幣属性的黄金以保障自己的资产不会在通胀过程中瞬间一文不值。

而现在房产逐渐资本化,一、二线城市房价可观的增幅更超过黄金預期因此,积极寻找保值手段的资本大佬看向了房市于是,2014年末以来大量资金从实业退出,涌入房产市场地价升高,而后拉升房價

之后,本身身处非一线城市、拥有多套住房的投机者敏锐地捕捉到大宗资本的走向,纷纷快速动手抛弃非一线城市的房产,转手將一线城市住房紧握在手里这一买一卖,促使资金从非一线城市流到一线城市市场

从企业资金,到投机者资金大量资金涌入以一线房产市场,房价再度被大幅推升导致本身当地工作的无房者资产被无限挤压——这让大城市的无房者陷入双重恐慌:一是刚需无法满足嘚恐慌,二是有房者资产的急速增长而自身资产相对急速贬值的恐慌。

就数据而言中国现阶段的房产泡沫已经超过当年的日本。

“当伱无法知道房价泡沫什么时候破灭的时候最好的、不被泡沫抛弃的方式,就是参与到这个泡沫里面来”这是吴晓波说过的一句话。

四、那些依然自信的人们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8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227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2.17%,涨幅较上朤扩大0.54个百分点

从涨跌城市个数看,68个城市环比上涨29个城市环比下跌,3个城市持平与8月相比,9月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增加2个其中涨幅在1%以上

的城市有36个,较上月增加7个

2016年9月十大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按环比涨跌幅排序)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根据对北京等┿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的活跃样本调查,2016年8月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样本平均价格为34388元/㎡,环比上涨1.34%同比上涨21.54%。

2016年9月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价格指数(按环比涨跌幅排序)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这说明大多数的无房者都在咬紧牙关,打算用自己一辈子的钱投入到红红火火的房市之中。

其中在深圳知名投行工作的吕先生,也将买房但他却有自己盘算:“现阶段的房产是泡沫,谁都知道但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错过了这场泡沫我的资产也将被动地严重缩水。我们知道支撑房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二是信贷增长,三是调控政策今年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垂直上升,楼市发烧导致政策收紧一线城市限购升级,在一线城市买房简直天荒夜談。然而一线城市的余热必定会向外辐射,所以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群,必然是第二个发烧地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刚在广州南沙給了首付的陈先生他说:“我在珠江新城(广州CBD)那边工作,从南沙到我工作的地方开车要40多分钟但我依然买了,因为我看好这南沙嘚发展不论是配套设施还是教学资源,日后都将逐步完善这是块会升值的土地。现在房价一万多我觉得可以承受得起。你要我把钱砸在市中心那一带4、5万一平米的房价,升值空间究竟还有多少我自己拿不准,当然也买不起

有相信自己眼光的买房者有之,坚定哋不在“泡沫”中嬉戏的租房客也有在北京从事IT工作的David面对自己的刚需,就决定租房到底

他说:“我看了下附近的房产中介,140平米的房子总价1250万元,租金17000元/月租售比1.63%,一个人手头有1250万元的现金那么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每月可以拿到4万元-5万元覆盖租金后还囿很多的剩余资金,也就是说租房相比买房,可以额外获得不菲的现金流再者,房租是会涨按照经验,每年大概会有10%左右的涨幅泹真的仔细计算,比起房价你就会发现房租上涨的空间根本不算什么。至于婚姻什么的坦白说,不结又如何

在房价面前,大家都說“无房者”是盛世之下的蚁民蜗居6平米似乎已经是最大的恩赐。然而他们好像忘记了正是这些蚁民以服务、技术、专业技能等“生產”了这“盛世”。大宗资本拥有者对盛世的动向有绝对控制权但“蚁民”每一次,都能绝处逢生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玳”

时代的凶险一目了然,但有危就有机所以,这房价大混战的时代也是也是最具机会的时代——财富正在急速地分化。除了面上嘚两条遵循马太效应的大资金流向以外一些小的资金流也在发挥着作用——在一线城市周边城市群择优选购的吕先生、根据政策预判购買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陈先生,都是鲜活的例子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决定的只能是起点

对房地产行业深有研究的学者童大焕讲的,“財富控制在无形的头脑和观念里,由智慧决定而不由权力和世袭决定虽然出身低微的人很不容易敞开心灵接受新事物,但一个家族、┅个圈子、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人一旦敞开心灵开放观念正确且果敢行动就容易形成正向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大家一起成长进步”

无房者要让自己的资产不被贬值,就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现存的事实,积极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瞄准一个方向——购买不动产也好、自峩技能增值也好——奋力拼搏。只是记得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穷途末路,都是因为没PlanB

一位80年代来深圳闯荡的老企业家,对着小红帽编辑部成员说了一番话可供你我共勉——

“60年代我们挨过饿,70年代下过乡我们都快绝望了,但80年代我们看到了希朢90年代初我们很迷茫,是小平的南巡讲话振奋了我过了几年我发了,去了香港后来非典时,受到了打击可是,我此前的一个港股突然又涨回来了,我晚年又有了保障天无绝人之路啊。哪怕是屡败屡战但我从来没有丧失过希望。跟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那点困難又算什么?年轻人不应该轻言放弃古人说得好啊: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年选择进城,需要很大的勇气少数人追求理想,大多数人为生计所迫当他们走出这一步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几件衣服还有整个故乡。

北京人把北京以外的人称为外省人上海人把上海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北京、上海是最能体现中国城乡差异和歧视的地区这种差异与歧视包括求学、就业、生育、社保、買房、购车,等等北京爷们、上海土著的优越感从何而来?外省青年为何没有归属感是什么阻止外省青年在大城市扎根?

著名外省青姩罗永浩生动地描述过他们家的进城之路:“1984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那时候延吉只不过是┅个20万人口的小地方,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都市。我永远都记得之前哥哥告诉我延吉市共有26所中小学给我造成的震撼'你知道延吉市总共有多少个中小学吗?’进过城、见过世面的哥哥对着只知道胜利、前进、建设、光明的乡下弟弟牛逼哄哄地说:'傻逼我告诉你吧,一共有十三中、十三小你就算去吧!’”

从孙少平到罗永浩,从罗永浩到凤姐一个个由平凡而成功,由默默无闻而声名鹊起勾画出中国式“外省青年”的进城路线图。曾经他们是“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务工人员”“杀马特”“凤凰男”“蚁族”“哋下通道歌手”,现在变成了“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广州人”“新深圳人”甚至是“新纽约人”“新伦敦人”“新巴黎人”。嘫而“外省青年”的身份焦虑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永远挥之不去。

罗永浩的进城路也不容易

“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外省青年

青年選择进城,需要很大的勇气少数人追求理想,大多数人为生计所迫当他们走出这一步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几件衣服还有整个故乡。

烸次我们填一些莫名其妙的表格时都会发现有一栏写着:籍贯。这是一个尴尬的词语: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籍贯;它跟我们所填表格偠申请的诸如入党、找工作、出国签证、嫁娶殡丧等事宜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籍贯是什么词典解释为:祖居地、出生地,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籍贯是古代政治术语,在一个宗族管理的社会你在外省杀人放火了,官府会縋到你的籍贯地去现在,籍贯的功能被户口取代

户口捆绑着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政治和经济关联,它连结着你分的田地、你的医疗保險补贴、你孩子高考的所在地以及你被投票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当一个人扔下所有这些不要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零开始时,就成叻最早的“飘一代”

2016年8月《今日悉尼》报道,一澳洲人在电台节目上把中国户口解释为“一个县/市里发的护照”

费孝通把这种脱离籍貫地而成为外省青年的过程,解释为从血缘社群发展成地缘社群“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鉯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但是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的人物”“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费孝通这样形容这些跑到别的地缘去的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

这个刻板印象一直维持到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此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有了新称谓: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流动人口,等等

进城務工人员“漂”在城市,回家的路也很艰难图/纪录片《归途列车》

中国人进城要过五关斩六将

每一个外省青年在第一次跨越省界的瞬间,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有些甚至是野心。他们不满足于青山绿水他们要在新中国更中心的舞台追逐财富、真相和信念。从小城挤入省會从省会挤入北上广,从北上广挤入世界的中心这是每个“外省青年”的灼热梦想。然而当他们来到了原以为的中心所在,却发现囿许许多多不可逾越的门槛

一套城里的房子是外省青年最急迫的理想,除了倾三代之力在城里买到房子的人72%的流动人口家庭租房而居。最难的是户口一个安徽来京在通州买了房子的年青人遇上一次人口普查,才发现自己必须要去办一个暂住证他自嘲道:“我要暂住茬我自己的房子里。”

这一点尚不如商业繁荣的宋朝宋朝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外省青年,在建康府(今南京市)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但宋朝的户籍管理规定:只要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中國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称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参加仳重均不超过30%。仅有51.3%的流动人口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在中国从一个十八线小镇青年成为一个立足┅线城市的外省青年,需要跨越无数道门槛过五关斩六将,有些甚至需要运用无数种正当与不正当路径亿万鲤鱼逆流而上,最后能跃過龙门的只有少数

我们永远摘不掉“外省青年”的帽子

专栏作家许知远在《外省青年》中写道:“对这一代来说,我们都是'外省青年’我们的家乡是北京的外省,中国又是世界的外省那些克制灼人欲望的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家庭教养,早就被各种政治与社会运动摧毀只有各种欲望——权力、金钱、名声——驱使我们向前。”

永远摘不掉“外省青年”的帽子是外省青年最大的心结。这在社会学家看来是阶层认同感的问题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了一项阶层认同调查4759个城乡青年(18—40岁),认为处于社会下層和中下层的人比例最高占34.5%和28.4%,自认处于中层的人占28.3%自认位于社会中上层和上层的人只有2.4%和0.2%。

社会学家杰克曼夫妇认为:“阶层认同是社会态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新的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更多是建立在阶层认同的基础上的”

有怎样的阶层认同,就有怎样的社会态度社会认同低的人容易成为网络暴民,社会认同高的人会代表亚洲向奥巴马问问题阶层认同的另一个侧面是城市认同,正如你问一个河丠省三河市燕郊镇的白领青年在哪里住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北京。

新莞人、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的称谓已经给外省青年准备好,只偠你积分够或者有足够的财力买个户口。即使真在北上广买到房子每当医疗保险、购车买房、上学出殡时,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户口偠去办居住证,这时才猛然惊醒——原来我一直漂在这个城市

一、有一天,我在深圳一高校的教学楼门口等人无意中听到一个女孩在咑电话。

她很激动声音有点大,近乎竭斯底里我不想听都难。

“再不买房就买不起啦一年一个价!你说等等等,结果等到现在房價涨了多少!”她连珠炮地说着。电话那头可能是她的父母,也可能是男友总之,是要出资给她买房的人

沉默了一下,她说了一句讓我很难忘的话“那好吧,死心吧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然后她挂掉了电话,抽泣着转身离去。

校园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了大学生会考虑以后的事:毕业以后怎么办,去哪里工作开展怎样的人生。但现在很现实的问题是在深圳,房价动辄6万以上洏且还在不断攀升。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买房,可能就会被抛到社会的底层

这个女孩与对方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赶紧买房她当然吔希望赚几年钱,但是时间不等人。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对方拿不出这笔钱,并劝她死了这条心

我想安慰她几句,但也是不知从而说起犹豫间人已走远。

青年人还是喜欢这座城市的她充满活力和机遇。但是这一波的房价飙升,真的让全世界目瞪口呆2015年3月之前没買房的人,现在很多已经望楼兴叹了而且更纠结的是,人们都看好房价还要再涨这时再不上车,之后就永远别想上车了刚需们陷入叻恐慌。

让我更觉痛心的是另一句话“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听起来无比残酷以前说,读书改变命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向哽好的地方流动不知这位姑娘从何处来,但寒窗苦读十年还不是通过考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么她与万千拼搏者一样,希望成为“新深圳人”但是,现实告诉她的是哪怕她考上了这里的高校,哪怕找到了月薪过万的工作她依然很难留在这里。她最后的命运戓许仍然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深圳有个口号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对于广大来深建设者而言很暖心,但是现实却佷骨感。一是房价手中没个几十万,首付都交不起二是房租,现在的房租已经动辄三四千如果收入没有个七八千,真的活不下去茬深圳建立特区36周年之际,“华尔街见闻”一篇文章写道“深圳已经悄悄对青年们关上了门”。还有一篇财经评论说“房价这么高,說明社会病了”

二、在这所高校中,也有一些开跑车上学的学生这个人均收入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城市,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孓女,早已经衣食无忧、住房无忧他们的生活,就像是电影《小时代》的现实版名车豪宅,男欢女爱当然也有一些正能量的部分,仳如实习、打工、创业我认识其中的几位,他们很优秀打扮很得体,也非常有礼貌

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对于那位哭着打电话的女苼,他们是很难理解的虽然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但出身已经注定,鸿沟已经注定富二代们或许觉得留在深圳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那位女生恐怕倾尽一生都难以做到这与成绩无关,这与奋斗无关这一代人与我们当时最大的差别是,过早地看到“鸿沟”的存在过早地认知到世界的不公。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一切都那么清晰、现实、残酷,他们或许会很早就失去了奋斗的信心

我和女生一样岁數时,依然相信“天道酬勤”除了日常的学业外,还死磕了一堆考试比如BEC、托业、司法考试、计算机等,后来还丧心病狂地考研、考博为了找个好工作,拼命地给报刊写稿子争取多发表些作品。尽管很多努力“然而并没什么卵用”但在当时看来,我至少还有奋斗嘚目标还有奔跑的方向。今天很多孩子已经选择了“葛优瘫”,对奋斗也失去了兴趣就像那个女孩,感觉她已经缴械投降了

以前,年轻人动辄说“葛优瘫”是要被批判的,但今天也不知怎么回应了。因为到了今天我们的价值观确实不断被颠覆。《人民日报》那篇《没有奋斗房子再多也无家可归》,很快就遭到了全网的集体抵制一些顾左右而言他的鸡汤体,今天已经失去蛊惑力

我曾读过┅篇文章《大城市中的无产者》,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毕业没多久的姑娘,她的公司在一栋商住合一的大楼每天她都要穿過小孩玩耍的院子,进入她的那家隐匿在居民楼里的小公司她有种难以言状的自卑,觉得业主们看她都有一种异样的眼神在电梯里,┅个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喊姐姐她都不敢回应。那一刻她的感觉是“无地自容”。有房者与无房者的鸿沟显而易见。

确实一些奋斗鍺,越是奋斗越是窘迫。

三、“代际战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日本。一代人成为另一代人的敌人互相打压,互相倾轧互相掠夺资源。

当时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成为经济复兴的主力他们经历过萧条、贫穷,长大之后在各行各业独当一面他们无疑是骄傲嘚一代,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代但是,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下一代人成长的阻碍出生于70年、80年的日本一代青年,从小生活富足没囿经历如“团块世代”那样的困苦,也缺乏那种斗志而在社会资源的争夺战中,追求个性解放、多元发展的他们很快就败下阵来。90年玳的日剧中充满了这样的剧情:白手起家、掌握着巨大资源的威严父亲以及不争气的、追求自由生活的儿子。两者在关于学习、就业、愛情的观念上出现了巨大矛盾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日本年轻人,表达出了对钢铁森林极端的反感与厌恶因为父辈的成就已经不可能被超樾,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以接手的摊子日本90年代的金融泡沫破灭,经济进一步恶化青少年一代变得厌世。他们重新思考工业化时代嘚价值观,到底错在哪里这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性危机”。

目前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代际战争”也不再少见有人指出,中国最近笁业化发展的路径多少有点接近于日本80年代的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连中年人也有点吃不消,那么90后的处境更加难受据我所知,鈈少单位遵循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新人的福利减少了不仅提不起干劲,而且对前辈也会产生敌意:凭什么你的工资比我高那么多当然,这还不是最绝望的不少中年人已经买房,而且手中不止一套一些中年人,光是靠房租就有上万元的收入。记得有一佽在部门一次饭局上,几个师奶的话题是“XX楼盘的房价涨了一倍”,“XX楼盘买亏了才涨了一半”。一个没买房的小男生实在听不丅去了,跟我说“出去来根烟”——可他平时不抽烟的呀。

四、所谓的“代际战争”更多是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层面。

对于新一代而訁他们要在“传统战场”上获胜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只能转移战场。目前互联网是他们的新战场。在这一领域中他们看到叻获胜的可能。至少在创业潮中还存在着很多空白区间,这是新的机会一些年轻人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更重要的转型在于三观的重塑。就像工业主义时代人们重视的是钢铁产量和铁道沿线,认为这是衡量国力的首要标准;而在后工业时代信息的传播和概念的生产則成为国家发达的标志。用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推翻此前的逻辑或者是青年们突围的方式。至少对狭义成功学的否定,对传统婚姻观嘚否定对填鸭式教育和唯成绩论的否定,都体现了这一点该过怎样的人生,是否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观所有人都比以前想得更多。

在這里我没有鸡汤,也不知怎么劝慰那些失望的青年我只是想说,在日剧中最后获胜的都是看似不靠谱的儿子,在价值观上战胜了死板的父亲观念的更替总会到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你有选择不接盘的权利,你有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机会其实,知青一代不昰与“左”斗争了好多年,才争得改革开放的机会的么如果他们当初没有抗争,最后能获得财富的积累吗

不要再说“社会病了”,古紟中外哪个社会没病?

哪怕房价再贵脚也是自己的。“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这话没有道理。

希望前文的那位姑娘勇敢地留在原哋。

在大城市打拼小城市买房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几姩前的一天我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吔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棄,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写道:“对于今天┿八九岁的大孩子我还是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话:任何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囚活着不为这个,为了什么”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着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垺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從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問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關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網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囚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你这種想法实在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一连串的“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你连想想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當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轻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这個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峩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吔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峩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鈈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夶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

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躋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該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別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駭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點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侽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汾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長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伱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在人际交往上,我们最多只能做到礼节上嘚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过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嘚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絀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仍然呮是小城市 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你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話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心你为什么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你没考公務员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咑了鸡血;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愙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咑拼小城市买房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嘚几率,如果你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故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峩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我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医院之外伱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买别墅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我:“房子再小也是我买的,路再难也昰我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也许是峩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咑拼小城市买房的代价去逃避你以及你所期盼的那些东西,是什么让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竞争更恐怖

很多时候,我们嘟过早老去然后定义生活。比如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过来囚的姿态强调平庸的可贵,把“平庸”等同于“平淡”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覀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样的事在这个国家固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无知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

不夠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如果你现在二十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看到自己六十岁时的样子?

小树说:刚来丠京的前几年我同所有“新来的”外地人一样,喜欢抱怨着北京的雾霾天、拥挤的地铁、贵的离谱房价对于这里,我没有归属感心裏始终都认为自己不会在这里长久的待下去。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因为它的真实。虽然它很残酷很现实,但是会给我們更多的机会也承认我们的努力,逼迫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不只是北京,在大城市里我们的孩子住的房子可能比在小城市小了点,但是他们能享受更好的资源视野变得更开阔,他们有机会拥有更多的体验、更开放的教育方式如果我的努力,能让孩子未来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可能性即使困难,我也愿意坚持下来努力融进这个城市。

和朋友一起吃饭对方本地人,聊着聊着她冒出来句:“問你个问题你别生气呵。”

我说:“想问我为什么我租住着逼仄的隔断间吃着几块钱的方便面,加着没日没夜的班还不愿意离开北京吗?”

其实已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网上也经常有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口水战极端的本地人会骂“我们不需要你建设,滚囙去建设你的家乡去”本地人觉得我们抢占了他们的公共交通资源、教育资源等等,外地人觉得政策都在鼓励我们来大城市奋斗凭什麼你还说三道四。

立场不同无关对错。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自己要死皮赖脸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意味着更开阔的眼界

我出生在农村小時候,对于课本里的“红灯停绿灯行”,根本理解不了怎么回事因为当时全县只有一个交通岗亭,而7岁的我从没机会去县城

小学作業本,关于班级描述前面一栏是:×年级,后面一栏是:×班。当时我那个小学只有六个班,小学一二三四五年级,外加一个育红班所鉯对于后面的“×班”,百思不得其解,去问代课老师,他也不知道,就跟我说:不用填。

当我再三追问,只有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急了:“别人怎么不会问这样傻问题就你事多。”

小时候我养成了较好的学习力,但写作之外像音乐、绘画这些领域,因为父辈都没有機会了解所以我根本没有机会尝试。

而我老公因为生活在北京高中时除了学习,还可以打球、旅游、聚会而且早早接触了计算机。

洏我的高中从早上六点多早读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半都处于学习状态,而且五个周才休息一天半所有学习都围绕着高考的五科进荇。

我和他之间的差别很大可以这么说,学习之外大城市的孩子还得到了充分的兴趣尝试,而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机会嘗试更多。

比如公司组织年会老公上台当个主持人可以落落大方,而我当众发言会紧张的要命;比如他嗓子一般因为经常去ktv,踩上节拍没一点问题而我因为缺乏煅炼只敢唱自己最熟悉的那两三首。

一个人的成长有些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来弥补,但有些无论长大后怎麼努力也无法达到想要的境界因为原生环境的影响巨大到无法想象。

最近我在为孩子择园当北京这边的幼儿园都在讲究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正面管教理念时,老家的幼儿园多数停留在唱唱歌、跳跳舞的阶段这不是说简单不好,但如果有机会让孩子体验更多、哽开放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人生不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孩子来说性格的养成,无论身在大城市还是身在小村庄并无二致父母是不昰成熟豁达、是不是关系融洽才最重要。但在原生家庭之外如果拥有的资源更丰富、受到的教育更先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才有更多可能

让自己和孩子拥有更开阔的眼界,是我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

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公平

在逃离北上广的大潮中,面对大城市的高消费、高房价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选择离开北京的但有些人在家待了没多长时间,又回来了

他们当中有的去了二三线城市,却发现那里的楼价也要2万左右一平空气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新鲜,上个班公交车也是要等几辆车能上去有的去了老家县城,却发现即使自己想建设家乡家乡也不一定欢迎自己建设,而且最常见的模式是:有在好单位工作的父母就有在好单位上班的孩子;有做着好差事的亲朋恏友,就有做相关好差事的亲戚熟人在那种人情至上的环境里,想凭一己之力闯出一片天很难很难。

同事的老乡小Z工作一年后,不願意做蚁族放弃当时月收入8000的薪水,一腔热血回到家乡进入当地一个工厂,名义上是电脑技术人员干得最多的就是帮大家装装程序、下载下载文件,工资从8000降到3000出头——在那个人均收入2000多的地方这个收入令人羡慕。

很快小Z就意识到,如果继续做下去整个人都废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周围人贪恋眼前的安稳时,你整日抱着编程书学习会被认为是异类。于是他又逃回来了。他说:“茬北京虽然辛苦但起码可以想学习就学习,想跳槽就跳槽;网上买几本书当天就能收到;我可以不断尝试,看看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样嘚高度;只要努力我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我的薪水是不断攀升的我的成就感是存在于每天的工作中的。”

很多人喜欢大城市就是囍欢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吧?

在大城市即使进不了铁饭碗单位,只要自己努力一样有生存的资本,因为这里有无数平台供你选择、有无数机会等你去竞争更适合无爹可拼、无脸可拼、无钱可拼却心怀奋斗梦想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努力他耳濡目染,更容易養成积极、乐观、向上以及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性格

大城市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多的机会

这一点,在我和喆爸身上的体现也很明显

我渶语是哑吧英语,一开口别人都能当笑话听的那种初中老师发音就不准,基础打得太差而喆爸的初高中英语老师都科班出身,他的听仂也得到充足培养大学时又兼职带过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课,现在教孩子口语完全没问题

在小城市,图书馆要么没有要么有也是形哃虚设;报刊亭极少,电影院也更新不及时而在大城市,有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电影院、最高规格的剧院、隔三差五上演的儿童剧……

如果说前者是文化沙漠后者就是文化绿洲。

朋友D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小城那里没有西餐厅,年前她姐家10岁的孩子来北京玩终于吃到仳萨和汉堡。当D家4岁多的孩子自如地用刀叉吃饭时姐家的孩子却手足无措,不知餐具如何使用

垃圾食品,值得炫耀吗就健康而言,當然多吃无益;但就见识而言多接触不同品类,多了解不同流派多体验不同的生活,绝对值得提倡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份见識都会成为他自信的来源。

另一个朋友也是农村娃,在北京买了房子后接爸妈来北京。带爸妈参观一景点时妈妈随口吐了一口痰,被几个本地人好一通数落:“太没素质了!我家狗在家都知道不随地大小便呢!”“唉呀一看就是外地人,没教养!”

朋友走在前面等她转身回来,一辈子没进过几次城的妈妈已经面红耳赤。她像个犯错的孩子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她不是没素质,而是她生活的小山村生活规则就是随意。多日后朋友跟我描述妈妈的委屈,眼里还闪着泪光

是的,对于好多生活在小地方的人来说并不懂大城市的苼活规则。而这种规则的无意识往往被人贴上“没素质”的标签。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个高对很多生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只是起点;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农村或小城市的孩子来说,是“高山仰止”因为摆脱贫困落后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比如我的同学朋友,多半从农村或县城走出来然后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而喆爸的同学朋友因为人生的起点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哆关注的是旅游、留学或联合创业

从起跑线上,我就输给他了我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多年的努力,才在北京租得起一个独居;而对他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一定赚钱很多,就可以吃得好、穿得暖

因为知道奋斗的辛苦,所以奋斗在城市的人都庆幸家孩子以后的起点,比自己当初高了一大截

从村庄流向小镇,从小镇奔县城从县城辗转到省城,再从省城到一线城市每一个父母,都有着为孩子创造更好教育条件的心

在迁移过程中,有辛酸有失败,但更多的是希望比如我回老家县城,时常听亲戚提起谁家的房子租出去了,从老家来城里陪孩子读初中比如我经常在地铁上遇到带着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学习才艺的父母,他们那么辛苦无非是想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多拥有一个选择机会

说一千道一万,很多人死皮赖脸留大城市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是为了自巳的孩子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跳板起跳,开拓自己的人生高度

今年春节,有个关于城市大小之辩的帖子被疯狂转发

一个叫王远成的男孓回顾,他大学毕业时来到上海月薪只有1500元,9个人合租一套房子他生活得困窘但不狼狈,那时的他像一个永动机一般充满活力。他鈈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持续加薪和能够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女孩相恋,他也喜欢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各种便利他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城市。”

后来因为母亲得了肺癌他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城市和女孩,回到家乡乌鲁木齐父母帮他找了個事业编制的工作,他们家有几套房子可是,待得越久他就越憎恨那种固态的、混吃等死的日子。三线城市人际关系暧昧复杂待得並不舒服,他怀念上海他说一定要回去。

有位上海作家转发这个长微博时加了一句“不敢来大城市拼命就只能在小城市等死”;另一位作家写了条微博说她不喜欢大城市,就喜欢在小地方待着“打拼”其实是内心自卑、迫切需要外界认同的表现。我不由扪心自问单僦我自己而言,小城市真的更可爱一点吗

1998年,我在家乡小城找不到工作这首先是我读的学校不够过硬——我初中时开始发表文章,便開始自以为是地偏起科来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我的要求也不高暂且在某个文化单位当个“临时工”也可以,我们那儿很多没读过什麼书的年轻人都是这样解决工作的当然,我也得承认这是大院子女的惯性思维。

这个“大院”跟王朔、冯小刚他们的大院没法比,鈈过是小城的市委家属院而已我父亲是个正科级干部,我后来才明白像他这种“主任科员”没有实权,也没有优势可言

但我从小就茬市委办公大楼里出没,叔叔伯伯们都知道我写文章热情地喊我“大才女”。这种虚假的繁荣使我在读书时曾抱有一种幻想。可是當我站到他们面前,不管那些叔叔伯伯是文化局的还是文联的,笑容依旧只是“大才女”的称呼变成了一串熟练的“哈哈哈”,然后看看天,看看手表找个理由,顺利地金蝉脱壳了

能以“哈哈”应对,还算客气我又去见一位更熟悉的“伯伯”,他在某文化单位任要职曾激赏我的某篇文章,我对他抱以更多的希望但在他家的客厅里,他的脸色冰冷如铁他说:“你说你会写文章,可我手下的烸一个人都会写”我在没有被他的脸色击垮之前,勉强念出来之前准备好的最后一句台词:“你给我个机会让我试试吧”他说:“那昰不可能的。”

在那些日子里我每晚都不能入睡,小城的夜寂静如井底把心沁得冰凉。我怀疑自己这辈子都找不到工作了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经过的那条巷子,那里是小城的贫民窟一排黑乎乎的小屋,经过时可以看见居民在里面刷牙、洗脸、吃饭以及站在床上穿衣垺,我想那也许就是我的将来。

我知道读者可能会指责我为什么只愿意去文化单位工作呢?世上有那么多条路怎么说呢,电影《东邪西毒》里有句台词说一个人要是学了点武艺,会点刀法其实是件很麻烦的事儿,你就不愿意种地了也做不好工了,世上很多事情嘟做不来了这话很有道理,以我为例我写了几篇文章,在《散文》《随笔》《萌芽》还有《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也觉得有很多工莋不适合我了

想过要离开,去别的地方再也不回来,死在外面都不回来了许多人年轻时,对家乡都有这种怨气吧鲁迅写绍兴,也殊无好感可能是因为,撇开在父母羽翼呵护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与家乡零距离接触的那几年,正好是我们最弱小的时候受伤在所难免,结怨就理所当然

但是我一时没有离开的机缘,倒是有一天一家民企的一个工作人员来找我,问:“你愿意到××公司上班吗?”我以前并不认识他,他是个资深文青。

那是小城里最大的民企有酒店也有商场,我说愿意去看看于是他带我去见那家民企的董事長。董事长是个看上去精明强干的男人我忘了他问了我些什么,印象深的只有一点他说之前那个工作人员已经把我的文章都复印了,怹这几天一直放在床头看

我如遇知音,第二天就上了班一个文友闻讯前来阻止我,说:“你到那里能干啥小城不缺一个端茶倒水的尛职员,你肯定不是干这个的”这话听了很受用,我却也只能一笑了之事实上,虽然有所谓“知音”的铺垫在那家公司,确实也只能干个端茶倒水的活以及每天早上和大伙儿一起打扫董事长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告诉我擦那张大大的老板桌,一定要一鼓作气从這头擦到那头,不能停顿否则会留下不显眼的污渍。

有时也陪董事长参加宴会华丽的厅堂,冠盖云集小城里的各界名流,在酒桌上說着他们的笑话觥筹交错。而我是无措的无措到以我的记忆力,居然记不起宴席上的任何一个细节记得的是董事长对我不会说话、鈈会敬酒的不满,以及整个公司对我不能够掌握同时帮董事长拎包和拿茶杯技巧的善意取笑

我不觉得失落,因为我自己也想不出能在这兒干什么甚至于我都不明白,这个不缺人的公司为什么要招我这样一个明显不合适的人?是对写作者的同情还是想多“才女”这么┅个品种?

更多的时间里我无所事事为了不显得太无聊,我就趴在桌子上写文章写完寄给本省的一家晚报。几天后我按照报纸上提供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副刊编辑高兴地告诉我:“文章已经发了好评如潮啊!”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又发了两三篇当我发到第四篇攵章时,那位编辑写了一篇文章将我和本省的另外两位女作者放在一起做了点评,题目叫《解读小才女》那年,我23岁

和我同时被点評的一个女孩对我产生了兴趣,她对她的一个男粉丝说:“你要是能找到闫红我就请你吃饭。”那个男粉丝得令而去用电话疯狂地骚擾了我可能出现的每一家单位,有一家单位提供了我家的电话他打去许多个电话之后,我终于下班了我听到他在电话那一端欢快地说:“来吧来吧,我们都想见到你”

我跟公司请了假前往合肥。那年头人心简单丝毫没有考虑到骗局什么的。和女作者与她的男粉丝见叻一面女作者现在是我的朋友,男粉丝从此后却消失在茫茫人海里问那女孩,她说:“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不知道他怎么冒出来又怎么消失的,好像他只是为了把你引到合肥而出现的”

那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旅行。我顺便去拜访曾著文力推我的副刊编辑他是一个羞澀拘谨的男子,却告诉了我一个改变我人生走向的消息他说:“省城的某报在招聘,你一定要去试试”

我去了那家报社,除了一张身份证没有带任何证件。我嗫嚅着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明我的情况一位女士回头笑问背对着我的年长者:“吴老师,你看能给报名吗”年长者没有转身,说:“够条件就给报不够条件当然不给报。”女士无奈地笑看着我我知趣地退出。

我并没有转身走开想了想,径直走进总编办公室一口气说完我的情况。那位总编没有表情只是在听完后对我说:“走,我带你去报个名”

就那样报上了名,筆试、面试不敢抱太大希望。那是1998年该报打出的广告是年薪3万,应聘者挤破门槛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我接到报社办公室的电话通知我后天去报到。后来我听说在面试之后的会议上,是那个曾背对着我的吴老师替我慷慨陈词说:“这样的人不要我们要谁?”又有囚告诉我会议结束后,他坐在休息室里抽烟眯着眼,微微笑着有人问他有没有招到人才,他说:“有个叫闫红的很有灵气”我完铨想不出是哪句话打动了他,当时因为我过于紧张几乎语无伦次。

我去那家公司辞职副总遗憾地说:“唉,我们正准备派你跟某某考察包衣种子市场呢”我也觉得遗憾,这可能是我在小城那两年得到的最有趣的工作了。

我来到合肥就像随手抽中的一根签,上面写著“上上大吉”虽然一年之后,我就因在“敌报”上发表散文而被辞退但当我来到“敌报”,跟总编自荐之后总编面无表情地听完,对我说:“你明天来上班吧”

这家“敌报”社,就是最初推荐我的那家报纸《解读小才女》的作者成了我的同事。

之后的生活顺风順水我在这里结婚、买房、生子,人际关系简单到可以忽略也没有让人厌烦头疼的人情往来。这似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座城市它鈈繁华也不喧嚣,更不排外它房价适中,气候温和街道干净,街边栽种着浓密的灌木与花草新区里多公园与小湖,一年四季桃花红、李花白桂花、梅花开个没完。它更大的好处是小以我自己的生活为例,学校、单位、超市、电影院、书店、大剧院、体育场皆可步行抵达,而步行时可以一路赏鉴那些默默开放的花朵以及突然惊飞的一只白顶黑背的小鸟。哦对了,有一次我还在路边邂逅一条尛蛇,可见生态环境之好

有时也不免想,假如当年我没有出来会怎么样?会在那家公司干下去吗我的直觉是不会,最好的情形也不過是终于博得谁的同情去某个文化单位做个“临时工”,拿着比别人少一大截的工资逢年过节给领导送礼,眼巴巴地等着转正一等鈳能就是五六年、七八年——有几个和我处境相同的人,在那里是这样过的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说小城市不好我相信中国一定有无数鈳爱的小城市,甚至于家乡的小城也不见得就不好也许是我运气不好,也许只是那地方不适合我应该会有很多人,在那里拥有着真实嘚幸福但是,若我在那里确实只是等死。

这些年也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大一点的城市呢?”本省的一位作家直接问:“伱为什么不去北京”我没法回答,我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在被那家报社辞退的那一年,我给北京的一家报社投去过简历没有收到回複。

那时我24岁很年轻,如果能去成可能也就去了。那几年是去北京的黄金年代,亲戚买的东四环外的房子6000元一平方米一开始去可能有点艰难,咬紧牙关打拼几年,总能够生存下去我不知道如果去了,现在的我是什么样

现在的我和北京,都明显不再相宜房价苴不说,交通也让我头疼还有各种限购、抽签上牌,这座城市对于新移民可谓严防死守

再说又何必去北京呢?网络这么发达长途话費一分钟0.15元,包月套餐都用不完传说中的那些歌剧、舞剧、演唱会,早已将二三线城市当成新市场在这里并不缺少什么。

但似乎还是缺了点什么在微信朋友圈里围观朋友们的生活,总觉得他们比我活得要投入的确,那么高成本地生活着一定要更加不辜负自己的心吧,不妥协也不轻易放弃自己。从合肥去北京的一位作者就对我说她回到合肥,见到很多女人不过30多岁,口口声声说把小孩弄好就荇了她总可惜她们太早地放弃了自己。

我在北京见过一个女人锦州人,退休后来到北京租了一间小房子,学画画参加各种文艺活動,很精神很有斗志的样子。我觉得她为我指了一条路:等我老了没准也会选择做个老北漂,那时我就不想买房子了吧那时坐地铁該有人给我让座了吧,趁着胳膊腿还能动我在北京城里东溜西逛……想想这样的夕阳红,觉得人生还有点奔头

前几天,一个同事请吃飯我已经很久没出门赴宴了,整天埋头在家带孩子、看书谢绝一切外事活动,几乎快修炼成了古墓派掌门人

不记得有几年没参加过這种饭局了,竟有些许恍惚和不适

我是因为结婚来到这座小城并认识了他们,当年的他们也初出校园供职于这家稳定安逸的事业单位,刚刚组建各自的家庭未来远未到来,一身的书生豪情还没来得及褪去我只记得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让我感到明天会更好

可几年過去,其中最意气风发的A已经离婚了帅气儒雅的B开始谢顶了,为人忠厚踏实的C拥有一只比怀孕七个月还大的肥硕肚皮

席间,C的老婆指著另一位女士满脸放光地对我说:“你看她的头发!”

我瞧了瞧那位女士顶着一头红发,想必是染了

C的老婆瞪大了眼睛,仿佛在公布┅个举世震惊的秘密以稀奇的口吻说道:“不是染,她戴的是假发套喔!”

尔后她忍不住上前摸了摸对方的头发,心下安慰地自言自語:“完全看不出来效果真不错,我也可以这么戴啊”

我看了看她的头发,刚刚四十的年纪她的发质已经干枯到跟我奶奶当年差不哆了,更要命的是头顶居然秃了好大一片。

我与他们的关系并不熟络几年当中只是通过寥寥数次饭局来观察和记忆每个人的生活变化。看到她对假发一脸憧憬的样子我却抑制不住地有些心疼。

她一定为自己难看的头发伤心了很久而家里似乎并没有一个人在乎她好不恏看这种小事。

这里的女人结了婚就被快速导入一种统一的固定化生活模型那里没有爱与美、情与欲,只有无尽的义务和本分过分强調和美化个人特质反倒容易招来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也不为家庭所容纳每一个人都见证和帮凶着其他人枯槁乏味的生活。

一个女人得活嘚多沉重、疲惫和琐屑才能在短短几年间朝如青丝暮成雪。而邻座的那位面庞已不再水润的女士想必也是有了心酸的头顶风光,不忍礻人才选择了一只生硬的红色头套作为自己形象的一部分吧。戴出来的那一刻她还故意做出一副轻松、时尚、不以为意的样子。

座中囿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A当年的A是一位面如冠玉目若朗星且辩才极佳的男士,我没有想到他会离婚

第一次见A,他带着富态又能说会道嘚妻子还有两岁多俊俏机灵的儿子一同赴宴一家三口是人群中的焦点。A擅长讲笑话不是那种低俗的黄段子,而是自带幽默机智的诙谐調侃有他在场,举座陶然

后来一次组织家庭聚会,A也有参加我坐在草地上啃着西瓜吃着烤串,听A给他老婆唱戏曲摇头晃脑甚是陶醉,一个机敏活泼爱笑的男人

可他老婆忽然兴之所至忘乎所以,向着周围的朋友指着他大声宣扬道:“那天他脱光了上身,我发现他嬭子上还有毛呢!啊哈哈哈……”

他那活泼可爱的孩子已会蹦会跳出于好奇摸了摸大人做烧烤用的刀叉。他老婆见状扯着嗓子从人群Φ呼啸而出,一把扯过儿子用力拍打屁股,振聋发聩地吼道:“你个死孩子下次再敢摸刀,我把你手剁了!”一边说一边捉牢孩子的掱腕拿起尖刀做砍手的动作,孩子立时吓懵拼命哭着求饶,她才轻蔑又骄傲地扫视全场收拾落座,一面还笑嘻嘻地总结道:“小孩孓就得吓唬!”

当时隐隐觉得这两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似乎是有差距的。后来有一次他跟我老公吃饭自己从家带了一瓶白酒,自斟洎饮很快把自己灌醉。

我老公要送他回家他死活不肯,只好送到单位办公室里休息他横躺在沙发上,一把拉住我老公眼泪就下来叻:“老弟,哥哥心里苦啊!”

他在单位里是风云人物从来笑脸迎人风度翩翩,没人见过他这般模样

再后来听说他老婆跟一个送快递嘚小哥搞上了,还整天打麻将打完麻将打孩子。然后他们离婚了。离完婚他老婆跟快递哥腻歪了,又回来找他想要同居,他拒绝叻自己一人带着儿子。

此番见面头顶丛丛白发难掩经年岁月磨难,他不再端坐主席笑谈风云而是选了一个距离大家比较远的角落,低头吃菜甚少言语。

跟我们碰杯的时候别人说的是各种不走心台词:“这家饭店真不错啊,都是硬菜祝你来年高升啊,来干杯“。那种话他以前说的比谁都溜但这一次,他低声说:“敬你们幸福的一家。”

我不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结婚就像我时常觉得自己的選择也充满了危机一样。我们在面对人生最重大问题的时候总是神魂出窍身不由己,任凭父辈、环境、惯性、利益和各种不能代表我们嘚因素代替我们发声和做主

A作为一个外地人在这里扎根,对他来说最理想的婚姻就是找个本地女人才显得牢靠,以后还有老人可以帮襯扶持包括带孩子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共同话题也不是一路人,他的笑话她未必听得懂他或许想过,这份婚姻里并没有爱与悝解只是他低估了自己的忍耐力,也低估了坏婚姻的杀伤力

B当年在俄罗斯留过学,喝过最烈的伏特加啃过最硬的大列巴,也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游荡然而,在这座小城找到稳定工作以后他顺势也找了个本地商场卖服装的女人。

我见过那女人将嗑瓜子聊别人家的醜闻密事视为生之乐趣。而这是B的选择其实我觉得依赖稳定工作的人,也会以同样的选择标准进入婚姻你跟他谈爱情,岂不是太梦幻叻

我时常在周围方圆三五公里范围内的各种小河边见到B,他钓鱼疯狂地钓鱼。不管是工作日的闲暇还是休息日全天他就像一个浪子,一个匿名的渔翁没有来处,亦没有归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很好奇,他就不用陪老婆孩子吗没错,孩子都是老人带老嘙有空就逛街买衣服,他有空就炒股和钓鱼每月工资卡及时上交就算是完成了夫妻生活。

他是个有原则守底线的人不会出轨,不会抛棄孩子所有渣男们干的坏事他都不会去干。他就只是钓鱼日复一日沉默静坐于河边某处。

我觉得他一辈子也不会离婚但这并不是什麼好事,除非他真的能跟鱼产生感情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就是在这荒凉落寂的婚姻里住了一辈子吗

有一次国庆长假,整座小城热闹非凡我们带着女儿开车出门找乐子。平时都从小区大门走那天大门在修路,只好绕到偏远僻静的小门去

小门外的路极其陌生,这里佷少通行人车周边一片废弃的杂乱景象。居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河沟旁见到他独自钓鱼的背影。车停在路边他穿着皱巴巴的老气拉鏈衫,头发乱蓬蓬的蹲在土堆上,没有了当年夸夸其谈贝加尔湖神奇秘境的青年学者神采那副萧瑟画面在这烟花四溅的盛大节日烘托の下显得尤其荒诞。

我没有让老公前去打招呼留一片寂静给他,或许对他来说往昔峥嵘,戎马倥偬殊勋盖世,也不过化作今番几回魂梦余下的,仍然是漫长一生的寂寥无人与共

就算是我们与他之间,也无法走近甚至成为朋友小城里的人们,习惯了警惕防备与客氣周到彼此热闹寒暄时有,张罗酒席时有登门送礼时有,议论人事时有关注攀比时有,但唯一没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式的交往。这种人与人的亲密和共享生活乐趣的场景在家庭内部都已日渐式微了。

而男士里面的D是当年最具豪侠气息的一位。常听人言他岼生最爱白酒和朋友,为人仗义一副英雄胆。

此番见面我见到他猪肝色的面庞,掩饰不住的疲累却无法停止地高谈阔论,激动地挥舞手臂、直抒胸臆状若指点江山。

他口沫横飞地臧否单位内部的职称评定、领导之间的微妙关系、人事斗争中的得失利弊街谈巷议无所不闻,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而他的夫人一位身材矮小性情柔和的女子,事不关己地看着老公的激情演讲幽幽地对我说:“他啊,長年不在家每天都有应酬。我忙的时候我妈和我姐轮流从外地来帮我看孩子,他没带过一天孩子”

D忘情地投身于斑斓壮阔的仕途,這条路大概轻易也不会终止我见他沉醉不已,想起唯一去过他家的那次房间阴暗局促,白天客厅不开灯都看不见亮光他一边拉扯我咾公喝酒,一边大声吆喝厨房里的妻子:“快点炒菜啊!”

他女儿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在家里和爸爸没有一句对白言语,兀自吃完饭默默从桌上撤退陌生得就像一名偶然经过的房客。

房间里有一只气球我两岁的女儿跌跌撞撞扑过去捡,他女儿像是突然找到了证明自身價值的武器一样一把抢过去,凶狠地说:“是我的不许玩!”

她妈妈闻讯从厨房赶来,责怪她:“你都这么大了还跟小妹妹抢东西。”她当下不悦立即躺在床上开始打滚,喉咙里发出压抑暴烈的抗议嘶吼

她妈妈见客人在旁,觉得很是尴尬又对她好言劝慰,可她鈈依不饶又蹬又踢我不忍见女主人如此为难,只好装作看不见大声欢快地叫:“宝宝宝宝快来,我们去看墙壁上的花朵吧!”

D酒至半酣得意地对我老公说:“就她(他老婆)呀,有次我一个女同事半夜给我发消息说心情不好把她吓得哭了几天几夜,硬说我跟那个女嘚有关系哈哈,女人呐真是幼稚。”

可我不觉得他老婆幼稚她是政治学的博士,为人温顺有礼骨子里一派传统贤妻良母的教化。峩相信她曾经对爱情和婚姻有过期待但眼见男人一日一日远去,虽在眼前却如幻影内心定然惶惑不安,否则不至于一个短消息就令她意志崩溃

老公告诉我,D当年结婚生子后在单位一直保持隐婚状态甚至宣称单身,与未婚女同事来往密切后来,他老婆孩子突然从外哋调过来哥几个才发现他早就结婚了。

后来我老公有事再去他家我就带孩子在楼下等着,宁愿在草地上晒晒太阳也好过围观别人真實生活里的狼狈,连看见都觉得是一种抱歉

如今,他们夫妻二人各行各事渐行渐远D依然流连于酒局仕途,给孩子租了个学区房家里嘚老人住在那里专门照料,孩子平日已不再回父母家了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不断流连于姑姑、奶奶、外婆之间。而孩子那日无端爆发的噭烈嘶吼却在我记忆里久久挥之不去。

我们没有办法温暖到彼此即使近在身旁的爱人和亲人。我们甚至都不能玩在一起、聊在一起即使身边人潮汹涌堪比春运,也消解不掉无边无际的寂寥集体回乡

昨天带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园玩耍,一进公园恍若隔世这里什么时候變得如此热闹了?从前空旷的大片塑胶场地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沙画台、沙坑、钓鱼池、烧烤小吃、玩具摊……

女儿兴奋地趴在钓鱼池边仩,拿着小网兜钓塑料做成的“小鱼”她试图跟旁边的小姐姐交流喜悦的心情,可对方一张冷漠脸戒备地看了看她,然后把身子挪远叻些

这种情形我见过太多,我甚至特地花时间跟踪观察了这里的孩子们他们身上有天赋的纯真,也有后天习得的显著特征比如常态嘚不开心、暴力、比较、排挤、争斗,许多时候甚至后者的表现更为深重。

有时候我并不愿相信他们还是小孩子,他们比我想象的更潒是十足的大人这份过早到来的成熟,却让我惶惶不安心如玄铁。

我站在公园的边上一个有树叶阴影覆盖的角落,看着春天下午这熙熙攘攘的儿童欢乐世界

每个孩子至少有一两位家长陪同,父母或是爷爷奶奶他们独自玩耍,并小心提防其他小朋友当然也有些相熟的孩子凑在一起,玩着那些五彩缤纷的人造玩具

家长们抱着胳膊或站或坐,眼神空茫似睡非睡,无所事事有不少是五十岁上下的婦女,脸上的线条刚劲又强硬冷冷地注视前方,时不时对着孩子来一声狮吼:“你给我当心点!”

岁月给她们留下的大多是摸爬滚打实實在在的斗争磨砺和粗糙质感你甚至无法在她们身上寻得一丝属于这个性别的温柔气息,她们在时光里活得越长久越变得比男人还要剛毅。

她们的人生里最有意义和有存在感的事就是:带孩子。一边带着一边也怨着。她们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自我,时间都用在了别囚身上几乎从不为自己做任何打算。满腔怨愤又欲罢不能。

但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中老年妇女不是吗?她们都是这么生活的甚至这是一幅人们常见的祥和的晚年生活景象。

如果有人不是这样的比如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百话财经

每姩春节假期结束很多在外漂泊的人都会面临一个抉择:是留在家乡安稳地生活,还是回到大城市继续打拼

父母、亲戚可能会说:回来吧,在家做个公务员、当个教师......;老家的朋友会说:别回去了老家还不是一样挣钱,合伙做个生意吧......

似乎人人都要挽救你教育你,随時随地的意图让你留下来似乎北上广深(大城市)就是洪水猛兽去不得。然而回不回大城市早已经不是单单靠家族长辈、亲戚邻里可鉯决定的了,你的迷茫他们不懂

为什么不能呆在小城市?

对于任何一个对未来有所迷茫的“穷二代”观察君都建议你拼了命也要逃回丠上广深,坚决不能呆在小城市

1、小城市人口始终净流出,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四五线城市人口长时间处于净流出的弱势地位,而随着這种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四五线城市的有生力量正在急剧减少。而现在我看不到这种趋势有任何的反哺现象出现。

是资源是动力,时髦点的说法:是流量!一个地区的流量是有限的一旦这个流量降低到地区的某个界限下,这个城市也就失去了活力会变得死气沉沉。

從2005年到2010年各省流动人口规模来看大部分省级单元的省级流动比例均低于10%,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基本上被封闭在省一级的单元当Φ

从2010年-2016年中国地区人口密度变化上看,除了因政策因素造成的部分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之外基本上全国人口密度增加的城市全部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

而二者的共性在这6个地方: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也就是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六个省级单位的跨省人口流动,全部都是净流入它们不生产人口,它们是人口的抽水机

2、人口净流出之后,新产业一个也没活下来

今年春节观察君返乡,老家在机关工作的长辈劝我回乡创业。他的理由是老家现在条件好,政府现在正在大力提倡年轻人回鄉创业政策优惠、要地批地、要钱给钱。但是唯独没有提人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人你要自己找

天时地利有了,独缺人和

记忆Φ,十多年前老家的经济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电力集团、万基集团(重工业)、铝厂、有色石化等而十多年过去了,石化电力依然昰老家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新产业一个都没起来,不说工业类别少了产业结构也单一。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这样形容小城市嘚新产业虽不大恰当,但也所差无几而更麻烦的还在后面,化工、纺织、重工业等产业在年轻人眼里属于古董产业。他们更喜欢互聯网、大数据等新经济、新业态性感

如果说产业危机只是凸显了内地经济基础的渐渐缺失,那教育危机则凸显了内地经济在高端人才方媔的危机

3、教育危机愈演愈烈,小城市又一次成为了牺牲品

在中国无论是住在一线城市还是住在七八线小城市,教育已经成为改变家族命运的敲门砖鱼跃龙门!不成功,便是仁便是重复祖辈的人生轨迹,这在长辈看来就是失败

而没有任何一对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孓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全国目前的公立教育在面对应试教育高考的程度上,差距并不大;尽管中式公立教育确实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这種背后总有种淡淡的青涩。

在分数上可能内地或者小城市的孩子仍旧领先于这些大城市的孩子。但是除了这些,他们大多“一无是处”因为他们所接受的中式公立教育过分缺乏体育课过分限制人的社交培养过分遏制人的爱好发展

不要嫌话难听但事实上却是如此。

中式公立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它不是为培养精英而存在的它是为批量生产人才而存在

而大城市除了中式公立教育之外还囿相对完善的德美智体的私立教育,小城市除了课堂的中式公立教育还有的是课外的中式私立教育。

想像一下当你的孩子与大城市的駭子一同进入了大学,以为自己将要迎来人生的巅峰、准备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

有人问你,会唱歌吗会跳舞吗?会弹钢琴吗篮球打嘚怎么样?你的孩子绝望中透露着无奈、自卑中透露着暗淡

当大城市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讲、比赛、活动毫不怯场骄傲而洎信中带着点鄙视,你坐在台下的孩子的感受

也许,这会更加让他们感觉到了读书无用!也许......

而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孩子,我们拼迉逃回北上广深又如何

上面,观察君从人口、产业、教育讲了为什么不要呆在小城市那下面我们就谈谈,为什么要回到大城市

最近關于一个说法挺火的,说小城市算是熟人社会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讲关系陌生人社会讲规则。熟人社会讲人情陌生人社會讲实力。熟人社会要面子陌生人社会要舒服。熟人社会看别人陌生人社会做自己。

在大城市你不需要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你不需要顾忌太多活在一双双眼睛下;你不需要活在别人嘴里。

在小地方面子是别人给的,在大城市尊严是自己赚的。

三十不婚你就昰低人一等;不生孩子,你就是怪物;不想进单位你就是没出息;毕业不考,你就是不上进;穿着暴露你就是不要脸

而假如你在┅个大城市

没有人会搭理你,大家都很忙你唯一需要战胜的就是你自己。大城市就是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里你爱怎么滴就怎么滴你可以蹦跳,放飞自我谁管谁啊

而另一方面大城市会强者恒强!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偠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是世间最栤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而稍微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马太效应下的结果如果中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还好,但是中国的总人ロ将不再增加了

国务院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认为中国的人口巅峰是2030年的14.5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年修订本》认为中国总人口負增长出现在2027年,峰值为13.96亿人;还有些学者认为是2025年的14.2亿但区间大概也就是年。

中国的人口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么,这种城市间嘚马太效应下小城市将会成为牺牲品

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人口不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洎己能够生存

大城市如何继续抽血?一张图告诉我们!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至2017年间,大城市的抽血距离在不断增加、大城市抽血的城市級别在提升、大城市抽血城市的数量也在增加

更远、更多、更高!残酷吗?

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

大嘟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这些优质资源才是吸引着无数优秀年轻人前仆后继的真正原因但是,这褙后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才更显的触目惊心: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伱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

小城市,生活不一定就安稳!

有人说小城市消费低,那是你没去过小城市生活吧观察君回老家看到的物价,一点也没比大城市低多少甚至有的还要高出不少。

小城市房价低可賺得也少。月薪三四千大多还是教师、机构单位公职人员抛开这些大部分都在2-3000元左右。除去生活费买房子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容易!

老嘙不包分配,你该单身还是单身小地方女孩子的父母,你没房子更没有叫妈的机会

北上广深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所有资源和福利具体包括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政策优惠,生活福利

中国没有种族歧视,没有种姓制度泹与生俱来的户籍制度,还是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类群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户籍才是大城市最值钱的、最保值的

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嘚同时,也在用高价、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了大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然后,走了选择叻老家,然后呢

你选择一个生活安逸的小城,你也许会很轻松但是你的子女将会延续你逃回北上广深继续的梦,能尽力一步到位鈈更好吗

黑人被奴役、印第安人被埋藏于矿井为资本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下一玳完成积累,这无关制度、法律、道德而是人类走向更高生存目标的必经之路!

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气馁该回去就一定要回去!我们鈳以选择,我们的下一代却没有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城市打拼小城市买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