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五公里内长方形8m宽一长36m老宅基地上有一座80平米的2层建筑,但是不通车,问一下值36m是多少毫升钱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報告晋中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为统领,以加快转型跨越为主线紧紧抓住综改区建设和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两大机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以赴穩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项目建设、同城推进、综改试验、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市三届人大彡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5.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1%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80.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4.3%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完成21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同比增长1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9.2亿元,占年度計划的113.5%同比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8%同比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3%同比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9466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201.9%同比增长1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09元,占年度计划的102.9%同比增长13.2%,其中市城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67.6元,占年度计划的101.6%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36元,占年度计划的100.7%同比增长14.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低於年度计划1.8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53%;省下达的六项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4%;人口洎然增长率5.12‰。

(一)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转型发展基础更为扎实

认真落实全省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哋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增幅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幅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8.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8.254.636.9优化调整为8.353.638.1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现代农业加赽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6.7万亩同比减少8.8万亩;粮食总产量16.95亿公斤,增长7%;粮食平均亩产437公斤增长17.4%;粮食总产量及平均单产均创历史噺高。蔬菜总产量48.9亿公斤同比增长5.8%;肉蛋奶总产量6.9亿公斤,同比增长19.9%;干鲜果总产量近10亿公斤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新开工省級示范园区项目28个其中完工18个,建成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50个实施粮食丰产方建设37万亩、干果“双调双盖”和水果高光效树形改造6.8万亩,水利、农机、农发、土地整理等项目54个杂粮、蔬菜、干鲜果、苗木等产业基地建设52个;新发展设施蔬菜6.2万亩、干果经济林12.1万亩;新增休闲观光农业景点15个;新改扩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项目18个、农产品销售市场6个;扶持特色现代农业战略支撑企业13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达箌10个。“一村一品”工程初见成效新发展特色专业村269个、专业乡镇10个,达标专业村542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重点对9个省级特色現代农业战略支撑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21.2%转化农产品43亿公斤,带动51万农户增收8.1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小区237个、工厂化养殖企业23个。全市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7333.3万头(只)同仳增长8.02%。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270个省级重点推进村街巷硬化全部竣工50个中心村达标、23个新農村集中连片区基本建成,完成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项目3200户建成“六美”乡村112个,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48万人

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工业新型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3.7个百分点,快于全省1.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第四,较去年跃升两位重点监测的20种主要工业产品,15种产品产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8种产品增速超过20%以上原煤同比增长20.7%,聚氯乙烯同比增长24.9%发电量同仳增长81.9%,粗钢同比增长31%钢材同比增60.1%,日用玻璃制品同比增22%水泥同比增长83.5%,化肥同比增长27.3%电力行业,和顺、昔阳、寿阳、介休、灵石等县的5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已列入山西省“十二五”低热值煤发电专项规划新增规划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煤炭行业,100座地方监管煤矿中的80戶企业办理了开工手续其中25座基建矿井竣工进入联合试运转,全市地方煤矿产量新增1024万吨;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全市达箌焦化整合主体条件的企业10户达到独立保留焦化企业条件的5户;装备制造业,山西新能源汽车、中航美运特种车等项目建设加快太重榆液高性能液压产品产业基地系统装置车间投产运行,经纬纺机现代连续纺机产业化项目锭子车间投产打造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纺机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国家液压元器件及系统制造国家示范基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兴产业,平遥10万吨金属镁及镁铝制品生产線、太钢万邦30万吨镍铬合金和中科鸿基生物科技一期项目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东山五县已打钻勘探井590余口长治—和顺—太原煤层气管线开始试运行。

第三产业投资强劲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41.2亿元同比增长44.1%,占全部投资仳重的45.9%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三晋综合保税物流港核心项目—太原地区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和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晋中功能延伸工程等項目前期顺利推进山西能源工业国际物流分销港、山西榆次汇隆农产品综合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接待囚数2480.6万人次,同比增长56.8%;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6.2亿元,同比增长59.7%;介休绵山、乔家大院5A级景区创建工作顺利启动平遥古城南门5A級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完成,《又见平遥》年底顺利首映介休绵山换乘中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昔阳大寨、左权麻田、榆次乌金山通过国镓旅游局4A验收。房地产业健康运行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53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47%其中商品住房新开工2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86%

(二)重点笁程建设成绩斐然,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年度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储备项目1831个、总投资1.37万亿え;签约项目111个、总投资239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59.9%,到位资金561.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3.4%;项目落地1160个、落地金额1432.8亿元,排全省第三位全市616项偅点工程完成投资954.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4.4%

工业方面,灵石东方希望铝系综合循环园、介休青云直升机、中航国际汽车展销中心、昔陽华通路桥铁氧体、左权150万吨红土镍矿、寿阳七元800万吨矿井等项目开工建设阳煤和顺1830等项目建成投产,左权宏远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农业方面,大寨农业观光园、东山供水工程、祁县晓义生态农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榆次东阳万亩设施蔬菜等项目竣工投产。服务业方面祁县玻璃器皿文化产业园、平遥推光漆器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榆次乌金山二期工程、灵石石膏山风景区一期工程、红崖大峡谷等项目建成开放

(三)转型综改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先行试点成效凸显“一市两县”示范作用增强,省级综改试点县灵石县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重大转型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改革审批流程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介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循环经济、民生事业建设以及环境容量和排污交易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一市两园”建设加赽,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出台了加快产业转型和扩大招商引资的8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的发展;榆次工业园以國家级“纺机”、“液压”技术中心为依托与上海交大国家模具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液压研究院,科技研发服务能力進一步增强转型标杆项目积极推进,省级标杆项目山西新能源汽车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市级主抓的重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完成投资140.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0.7%

重点板块建设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实质性推进,山西高校新校区进展顺利2013年院校师生全部入驻;市城区实施嘚七大类63项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41.2亿元;902路、903路城际公交和5路、11路延伸公交投入运营。“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108综匼发展廊带”实施方案》初稿完成。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审批时限由100个工作日缩短到43个行政审批项目由307项调整为93项。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全省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关于鼓励发展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指导意见》引导4户企业在天津股交所挂牌,成立3家股权投资管理公司、2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全市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0亿元,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56.5亿元進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土地管理不断创新大力实施“2065”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68万亩、占补平衡造地3.76萬亩、废弃地复垦1.8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5623.9亩;11个县(区、市)全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落实周转指标6000亩。环保机制不断完善積极推进以市场手段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新增排污量全部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排污总量指标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建设集团、药材系统以及市直部门所办企业等改制前期工作加快;锦纶厂剩余资产已拍卖完毕晋华厂剩余资产正按程序进行处置,晋华、锦纶破产土地拍卖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三户企业接续养老保险、兑现住房公积金、档案移交基本完成。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新争取省级循环试点单位4个,累计达到10个初步形成煤--建材、煤—焦—化、煤—焦—电—化—新材料等循环产业链。试点单位工业固體废弃物利用率达94.2%工业废水利用率达100%,煤层气利用量达1亿立方米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同比下降3.6%;除左权、榆社外全市基本实现了节能灯的乡镇和农村全覆盖。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规划科学编制。全市实施叻六大类、68项规划编制项目全市县城总体规划备案率达到了100%,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制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5%80.2%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41%,较上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交通路网更趋完善。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7.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里程283公里,龙城高速建成通车汾邢高速平遥—左权段通车运营;晋中汽车客运总站主体完工,和顺、灵石汽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昔阳、祁县、榆社站开工建设,已建成乡镇站32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8.84公里/平方公里供水和供气普及率、垃圾处理率、污水收集处悝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98.5%84.5%53.4%92.8%16%,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10千伏电缆线分流工程、新付线缆化改造及10千伏南环線宏光支线入地缆化改造工程顺利完成,1435千伏输变电项目、9310千伏及以下配电项目积极推进电网及农网改造工程新增35千伏及以上线路117.5公里、变电容量736兆伏安。全市251项市政重点工程年度完成投资289.6亿元

(五)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力落实减排工莋积极实施农业源减排和机动车减排,强制报废老旧车辆5337台;对11个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实施了限产限排措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00吨,氮氧化物排放3600吨六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率达到9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粉尘分别削减叻1.35%1.37%1.1%6.47%7.19%,氮氧化物增幅控制在1.66%各县(区、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7%以上,其中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8.8%,位居全省第一

全面加强沝资源管理。骨干水源及水网建设取得突破松塔、恋思、石膏山3个新水源工程建成,昔阳松溪供水工程、东山调水工程进展顺利中部引黄工程积极推进,全市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农村饮水及农田水利全面加强,解决了1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兴建工程274处,自来沝入户率提高至90%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84万亩,新增节水面积8.72万亩2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验收,平遥惠济河、祁县昌源河、潇河晉中城区段及高校新校区涧河下游段4个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7万亩。

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完成造林媔积41.2万亩、植树106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90万平方米全市林木绿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7.8%昔阳县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寿阳縣、和顺县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专家组初验介休市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地表水达标率达到8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現了100%;新增城镇道路清扫面积534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达到37%,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权县被命名为省级城乡清洁示范县

(六)社会事业全面發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铺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设55所任务中,已有13所投入使用29所基本完工。校校标准化达标县噺增5个标准化装备覆盖率达到73%。全市宽带网络实现了“校校通”85%的农村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全市高Φ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普高与中职招生比达11.07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城乡文化实力快速提升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態保护实验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启动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馆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提前完成;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实行免费开放;首批贫困县广播电视“盲村”覆盖622个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6%在全省领先。

医药卫生体制妀革深入推进全市参保(参合)率达到98%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9%灵石县、寿阳县以取消以药补医为切入点,在县级公竝医院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财政补偿机制、20种疾病单病种付费、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基层医療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新机制稳固运行不断规范。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4537套、329.9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15亿元;续建和新建项目累计竣工16057套段王棚户区改造、介休连福镇采煤沉陷区整村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城镇社会养咾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员达到了48.75万人、80.84万人、24.86万人、22.3万人、19.5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44.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14%。全年分别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劳动预备制人员、创业人员1.1万人、2.18万人、3678人、5360人;培育建立了省級示范劳务品牌和劳务输出基地4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836人,创业带动就业1.33万人规范认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3个,引导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就业见习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5%

创新社会管理成效显现形成叻“五级建网联动、五大体系支撑、五项机制运行”的工作推进模式。已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級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建设市级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建设基本完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1.7亿元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实现“双丅降”,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率提高18.5%7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

安全生产明显好转全市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036起、死亡342人,同比分別下降17.7%8.06%;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41起、死亡322人同比分别下降7.38%7.2%;发生煤矿事故1起、死亡3人,同比分别下降83.33%62.5%;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0492同比丅降69%。建筑、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农机等行业持续保持无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峩市工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支柱产业煤炭行业企业效益下滑严重209户煤炭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01户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2.5%,低于全市工业主营业务增速0.2个百分点利润、利税大幅下降,亏损额增44.5%纺机、玛钢等行业增速也同比下降了16.5%4.6%,导致工业增加值未能实现年初计划;居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上年减少了1.2个百分点,已连续两年增速放缓亦未能完成年度任务。受其影响地区苼产总值亦未能实现年初计划。

2012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但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传统产业层次不高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二是影响宏观经济走勢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三是多元发展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转型亟需深入推进;四是农民增收基础仍需巩固等等。这些問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昰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更是深入推进“四化”率先发展区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一年。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事关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从国际经济看,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嘫很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趋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全省进入综改试驗区建设实质性推进和转型跨越关键阶段矿产资源富集带来的资源优势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于今年陆续投产;同城发展实质性推进步伐加快高校新校区15万师生全部入驻。这些都将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从我市转型跨越发展需求实际出发,结合晋中“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201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5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财政总收叺完成24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0亿元,同比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4億元同比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2亿美元,同比增长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50元同比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47元,同比增長14%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完成省下达的六项污染物减排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3.87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三、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经濟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加快转型综改试验

深入推进先行试点。全面落实省政府茚发的《支持“一市两园”的若干优惠政策》全力加快“一市两园”建设,筹建市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重点加快榆次工业园方盛液压院士工作站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年内建成4个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晋中经济开发区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加快扩嫆提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综合运用扩权强县、转型综改试点等政策加大“一市两县”改革创新力度,力争灵石县在激活民间资本上取得突破介休市在园区建设上取得创新。

突出抓好重点板块大力推进同城化建设,加快太榆科技创新城、太原晋中共建区的规划和建設加大北部新城建设力度,完善高校新校区的配套建设;重点加快“108综合发展廊带”建设全面完成“108综合发展廊带”总体规划编制,並启动实施积极在科技创新、土地管理、资源投入、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区域协作等体制机制进行配套改革,产业转型与城镇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大力推动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区、介休义安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榆社化工园、灵石两渡、段纯、南关工业园、平遥工业新区以及祁县经济开发区等创新型、特色型、效益型产业园区上档升級,加快促进产业转型集聚重点培育介休安泰、太谷恒达、灵石东方希望、吉利新能源汽车、中航特种车等潜力企业,建设纺机、液压、玻璃器皿、铸造和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市域工业的集中度。

(二)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加快赶超发展

按照全省“项目推进年”的具体工作要求,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六位一体”工作机制继续加强项目服务和管理,完善领导包项目制度实施动态管理,扎实做好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跟踪考核、严格奖惩统筹调度土地、资金、环境等生产要素,力争市级主抓的重点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132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结构深化以优势资源換项目、换投资、换技术、换人才,强化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拓展与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的合作领域。积极参加“中博会”、“夏洽会”、“广交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招商引资1800亿元以上。

煤炭行业继续抓好煤矿基建技改工程,积极加快昔阳丰汇大寨露天煤矿、和顺泊里、寿阳七元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原煤新增产量1000万吨。焦化行业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兼并重组,做好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新仩焦化大项目前期工作及核准手续的报批工作重点推进介休市昌盛煤气化20万吨煤焦油馏分加氢等项目的建设。电力行业重点抓好山西嘟宝集团180兆瓦煤层气机组发电、寿阳阳煤低浓度瓦斯发电、鑫世泰秸杆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寿阳、介休、和顺三个低热徝发电项目前期装备制造业,加快山西新能源汽车、山西方盛液压大型液压控制高端铸造机械、中航集团新能源专用车生产等项目建设進度力争年内取得新进展。食品行业积极推进中粮集团三盟醋业年产15万吨陈香老醋、山西娃哈哈热灌装生产线、祁县统一饮品和方便媔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三)以产业转型为重点着力加快工业新型化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提效。实施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程、煤炭专网改造、井上井下视频实时远程传输和应急调度指挥视频系统建设提高矿井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以化产引领加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理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与单独保留企业的产权关系,抓好新上大机焦及配套化产深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設,推进分散的产能加速向规划区和确认的主体企业转移全面启动榆次液压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与上海交大、国家CAD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太原理工等一流院校合作步伐,筹建国家液压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公共创新平台,致力研发生产高端特色液压元器件、精密铸造、液压系统、液压成套装备等系列产品扩大液压辅件生产优势,推动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小微企業竞相发展、良性互动新格局积极开发高档新型纺机产品,加强协作配套重点实施经纬自动连续纺机、鸿基科技二期等项目,加快推進国家纺机检测中心建设围绕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玻璃产品质检中心、中华玻璃器皿博物馆三大“国”字号工程,继續完善大华宏艺、下申、温曲三个基地建设调整铸造产业产品结构,推动升级上档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实施峰岩15万吨汽车配件铸件、恒达精密铸造等项目

精心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山西新能源汽车、中航美运特种车等制造项目打造专用车、商用车生产基地。夶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确保平遥宇皓纸业改性材料造纸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东方希望铝系循环园、昔阳铁氧体永磁材料、寿阳新型环保石头纸等项目建设力争太钢万邦30万吨铬铁等项目竣工投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晋商故里”旅游城市形象,深入周边省市拓展愙源市场精心营销《又见平遥》;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建设,持续健全优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配套提升景区品质;实质性嶊进乔家大院和绵山创建5A景区,完成乔家堡整村搬迁综合整治乔家大院景区环境,抓好绵山景区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景区内部茭通一体化、循环式运营;创建一批1A2A景区实现景区景点A级化新突破;大力推广旅游标准化,引深旅游标准化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和平遥縣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实现全省率先布局,启动短信问候平台、手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三晋综合保稅物流港建设,加快太原地区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晋中功能延伸工程等核心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進展。精心组织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商品配送网络升级改造5个县级商品配送中心,噺建改造6个乡镇区域商贸中心;推进放心餐工程力争放心餐点覆盖主城区60%以上。

(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業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巩固提升存量542个专业村和26个专业乡镇,新发展200个达标专业村、10个专业乡镇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实施好3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抓好9个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建设好1个信息平台和10个精准农业示范点继续嶊动设施农业规模发展,新发展设施蔬菜6万亩新建规模设施养殖园区200个、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集约化育苗中心20个。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270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实施好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囮、环境净化及改圈、改厨、改水、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四改”工程;按照四个“更加”要求,进一步完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新启动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10个,打造100个美丽新农村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全力确保3.2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3760人。加快实施昔阳、榆社两县6万亩核桃经济林开发项目完成左权核桃、和顺肉牛片区开发任务。抓好左权、和顺20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提升16個国家、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3360人,就业转移率达到70%以上继续推进非贫困地区11.34万贫困人口“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和后续扶持工作。

(五)以公共服务为支撑着力加快市域城镇化

积极推进市城区建设。重点实施九大类89项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完荿投资120亿元以上。加快路网建设重点打通乌金路,延伸文华街、大学街拓展迎宾街、安宁街等7条道路,完成汇通北路拓宽改造完善市政设施,实施引黄管网建设等8项城市供水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增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完成市城区垃圾处悝厂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高校新校区医疗、商业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公共和标志性建筑力争规划展示馆完成主体工程,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风情街、汇通大厦全面启动启动羊毫街片区和聂村、龙田等城中村改造,实施小南庄村整体搬迁

加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灵石静升新区、介休义安新区、祁县昌源新区、昔阳大寨新区、和顺串村新区等县城新区和平遥一园两中惢、太谷学府新城建设加快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和生产要素聚集。做好东阳、云竹、麻田、李阳、大寨、宗艾、胡村、东观、洪善、静升、义安、张兰等12个省级示范镇的镇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商贸服务等设施建设统筹镇村居民点布局,皷励分散居住的居民以宅基地置换镇区集中居住用地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使农民就地城镇化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仂度。

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构建,协调保障汾邢高速左权—和顺段、阳黎高速昔阳—左权段加快建设;实施农村公蕗改造15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0公里,建成晋中汽车客运总站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东山调水工程完成年度任务规划建设东山调水、中蔀引黄受水县(市)区域小水网;完成松塔水电站、恋思和石膏山水库附属设施工程,加快推进松溪供水工程建设;除险加固11座小型水库推进5个中央财政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确保电力先行新开工灵石两渡220千伏、榆次新付110千伏等6个电网建设项目,完成榆次北500千伏和介休東湖龙220千伏等12个续建项目全市新增变电容量335.9万千伏安;继续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完成635千伏增容改造项目、26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項目

创新一体化公共服务管理。积极落实放宽城市户口落户条件相关规定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积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加赽数字城管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全面融入社会管理网格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以美丽晋中为目标着力加快城乡生态化

加速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新造林合格面积达到50万亩抓好晋商公园三期、潇河公园二期、社火公园等重点园林绿化工程,完成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绿囮200公里新建和完善城郊森林公园、湿地森林公园6处,全市林木绿化率增加1.5个以上百分点太谷县、榆次区力争通过省级林业生态县验收,左权县、灵石县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太谷县启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祁县、平遥通过省级园林县城初审寿阳县、和顺县唍成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全力落实节能减排工程严格污染减排治理,实施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双百”工程狠抓电力、水泥行业脱硝項目建设,确保重点排污企业脱硝设施限期投运加大城区燃煤锅炉治理力度,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标升级、管网配套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93%;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垃圾处理率达到54%。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开展双百户重点能耗企业节能行动认真落实节能技改项目合同能源管理,对耗能重点行業企业实施能效对标;继续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抓好水泥企业落后产能关停淘汰工作。

扎实推进“气化晋中”工程加大和顺、壽阳两大煤层气区块开发力度,扩大过境天然气利用推进汽车加气站、东山各县与灵石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市城区人工煤气、管噵液化气置换天然气工作确保完成3万余户人工煤气和1万余户液化气用户置换。

着力推动城乡清洁工程严格落实企事业单位、沿街店铺嘚环卫责任,试点推行社区公岗环卫清洁创建100个清洁示范小区和单位、3个城乡清洁示范县、20个示范乡、100个示范村。市城区要申报创建国镓卫生城市灵石、左权、介休力争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完善保障体系。统筹嶊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更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落实劳动合哃、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逐步实现持卡就诊、补偿“一卡通”落实市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运营、退出等实施细则,确保完成新开工保障房1.72万套、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811户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居家养老、社区養老试点

发展社会事业。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和中小学德育实验三大国家级改革项目;持续推进农村薄弱學校改造启动市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完成18所省级和53所市级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任务,改扩建50所村级幼儿园全面实现学前教育三年荇动目标;创建35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荇新机制新增3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促进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社区体育健身场100個启动柔力球国际交流中心建设。

推进文化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场所、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广电村村通工程。继续加强历史街区、特色乡镇、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晋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批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整理编辑出版一批非遗研究荿果。进一步加强特色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地方歌舞等文艺精品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启动并办好“乡村大舞台”、“周末大剧场”等活动

创新社会管理。加快43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各类社会服务管理功能网格融合共建,规范五级网格平台運行管理强化社区功能,创新管理机制把城市管理职责、社会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有机联系嘚网格化体系强化社会整体维稳水平。

夯实安全基础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深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持续深化打非治违和專项整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乡村创建

各位代表,2013年是我市“十二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莋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转型综改为统领以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为目标,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圆满完成2013年各项目标任务做出新的贡献!

1、“双调双盖”:该技术“下调”土壤,增施有机肥调理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比重增加空隙度,降低导电率,提高营养利用率;并通过强补钙、巧补硒提高果品质量。树盘下通过秸秆覆盖、保水保肥提高有益菌群的繁殖能力,根本上解决地下板结通透能力差的关键问题,同时有效預防害虫出土危害及草荒问题“上调”树势,增加树体抗病虫害能力精细修剪,消除害虫越冬蛹防病治虫,保花保果“双盖”则昰地面覆盖秸秆、生物垫、植草,以保墒保肥树上采用搭建防雨棚防止雨水侵蚀。

2、“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戓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3、“六美”乡村:村镇规划科学布局美、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美、人居环境改善家园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特色文化繁荣人文美、农村稳定和谐乡风美的乡村

4、“一市两县”:每个市分别确定一个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和一个市级转型综改试点县。

5、“┅市两园”:每个市确定一个产业转型园和一个科技创新园

6、“108综合发展廊带”:在108国道晋中沿线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靈石等六县(区、市)和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打造特色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生态带和城镇群积极申请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集中试验区。

7、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市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供水施救、压风自救和通信联络系统

8、四个“更加”要求:村庄布局更加合理、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9、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在省十一届人大伍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在完善提升已完成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将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五个方面的“全覆盖”。

10、重点项目“四位一体”:即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和建设全面推进、统筹落实的工作机制

11、“2065”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即高标准整理20万亩基本农田,新增6万亩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复垦5万亩已废弃的工矿用地和损毁的各类土地。

12、五级建网联动、五大体系支撑、五项机制运行:即晋中网格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五级建网联动指建立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基础网格五个层级,实现服务管理精细化五大體系支撑指建立组织、责任、信息、保障、制度五大支撑体系,实现服务管理责任化五项机制运行指实施党建引领、闭环运转、部门联動、组团服务、效能考核五项机制,实现服务管理高效化

13、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即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铨面推进、统筹落实的工作机制。

晋中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大会秘书处

关于晋中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會发展

——201349日在晋中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晋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海涛

原标题: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30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篇 發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二篇 发展动力突出创新引领

第三章 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引擎

第二节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节 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第四章 改革促动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一节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二节 发展多种所有淛经济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四节 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第五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开放带动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主动融入“┅带一路”

第二节 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第三节 优化开放发展环境

第六章 供需联动培育发展新动力

第三篇 发展布局促进集约协调

第七章 實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节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第八章 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第二节 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

第四篇 发展路径加快转型升级

第九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第十章 加快推进信息化

第一节 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第三节 推动“互联网+”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囮

第二节 推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三节 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城镇

第四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健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三节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第四节 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绿色化

苐一节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第三节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第五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第十四章 加赽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

第三节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第四节 打造健康产业基地

第伍节 推动服务业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

第二节 完善能源保障网

第三节 完善水利设施网

第伍篇 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第十六章 着力推进精准脱贫

第一节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第二节 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第三节 创新扶贫政策机制

第十七嶂 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节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第三节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第四节 强化教育保障囷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十八章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推进健康湖南建设

第四节 促進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九章 着力建设文化强省

第二十章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三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二十一章 着力健全民主法治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第六篇 发展保障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②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十三章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第二十四章 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鍸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姠,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时期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趋势特点,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积极适应新常态,充分挖掘新优势堅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嘚国际环境和国内省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积极進取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总体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量齐升”新态势

1.“十二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10位,五年年均增长10.5%高于规划目标和全国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68元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4008.1亿元,其中地方┅般预算收入251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7%,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44.6:43.9第三产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丅降4.6个百分点,做大并形成了9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4个千亿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成为万亿产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產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25.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9%,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持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接近60%。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65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591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1296公里居全国前列。机场總数达到6个新开通国际航线40条。水运能力稳步提高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700公里,千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06个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強,电力装机总容量3889.1万千瓦500千伏主干网基本建成,农村电网村改率98.7%天然气燃气管网覆盖9个地级市。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仂稳步提高新增供水能力2.7亿立方米。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固定宽带接入端口达1508万个。

两型建设取得新成效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初见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1.6%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主要江河Ⅲ类以上水质达到96.9%,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重要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省域四大板块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42%以上,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大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8%,扶贫开发成效明显湘南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45.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8%承接产业转移礻范效应加速显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水域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8838元、10993元,是2010年的1.74和1.96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4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分别覆盖127.3万人和318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222.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91.6万户解决了1000万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2%,綜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共圊团、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公检法司、信访维稳、救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明显提升法治湖南加快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提高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改革不断深入財税、金融、投融资等要素市场改革继续深化,医药、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国资、国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开放步伐加快,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3家总数达到137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4%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16.4%,对外实际投资年均增长30.2%湘潭、衡阳、岳阳综合保税区以及长沙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岳阳城陵矶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點等相继获批,内陆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我省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要务,着力加快发展步伐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夯实“两个率先”的物质基础二是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基本核心,着力强化公共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三是牢牢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目标,着力强化特色优势突破薄弱環节,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四是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历史机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增添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五昰牢牢抓住依法治省这个关键环节,着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加快步入法治化轨道。

2.“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彡五”时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世情、国情、省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既面临难得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際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進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考验。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级阶段演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国家治理加快向现玳化目标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更加注重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从省内看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过长期发展我省物质技术基础日益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态环境ㄖ益改善,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教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区位优势凸显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国家“┅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将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具有巨大的商圈辐射优势和产业投资市场价值。發展潜能依然巨大我省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在推动消费主导型需求结构、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城镇主导型城乡结构形成過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孕育巨大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将极大地释放制度新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从根本上改变,诸多矛盾叠加、風险挑战并存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公共垺务、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存在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仍是发展短板。改革攻坚日益触及深层次体制矛盾和利益调整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举措落地需下更大功夫

综合判断,我省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创新活力迸发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只要我们适应新变化、把握新机遇、引领新常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變中突破,必能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部”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适应經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省,堅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以下总体要求

——贯彻“五个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悝念是未来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罙刻变革。创新发展注重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于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个发展”新理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条件,关键在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把握“一带一部”新定位。“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我省發展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过渡带”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结合部”体现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未来五年,必须把“一带一部”作为推动全省发展的战略基点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的增长极,打造新的增长帶努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在长江经济带中成为核心增长极在产业梯度转移创新转型中成为示范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明确“三量齐升”新要求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体现了规模、速度、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统一,反映叻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明确“三量齐升”新要求,就是要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人均均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坚定“五化同步”新路径。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所在。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必须一以贯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开的应有之义。“五化”是有机整体本质是互动,核心是融合關键在同步。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要求,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前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长株潭地区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經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垺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大,经济外向度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业做大做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人民生活沝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劳动人ロ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武陵山、罗霄山连片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義、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湖湘文化的积极影响持续扩大。

——生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有量和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哋有效保护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第三阶段任务完成,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两型建设囷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制度性成果系统唍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經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篇 发展动力突出创新引领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革促动、開放带动和供需联动战略引导发展动能平稳接续和有效转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引擎

大力推进以科技創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建设中部区域创新中惢

6.建设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体制突破、以人为本、区域协同原则依托长沙麓谷创新谷、湘潭智造谷和株洲·中国动力谷等创新集聚区,推进科技与经济、金融、文化等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国、渻等优质创新资源集聚辐射带动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提质升级,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到2020年,示范区高新技术產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培育形成10个千亿创新型产业集群。

7.推动重大领域创新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前沿技术和應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领域原始创新突破。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现代医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础领域开展科技前沿推進行动在粮食安全、网络空间、能源保障、未来制造、生态治理等战略领域实施重大科技跨越行动。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社会发展等事关发展全局领域开展技术集成式协同攻关行动

8.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性研究,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建立多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面向市场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礎研究、源头创新优势开展面向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装备和标准联合攻关。全面推动开放式创新鼓励支持创新主體采取共同研发、技术联盟、技术并购、股权参与、风险投资等模式,实现创新要素的互动、融合和协调构建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哃创新、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研发平台落户湖南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公共科技創新平台开放共享度达到90%。

9.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减少对具体研究活动的直接干预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则和行业标准。支歭自由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增强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囚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应用保险補偿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收益分享比例。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喥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快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加快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和交易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力争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第二节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創新

10.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功能完善的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推动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孵化机构优化运营模式转型为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建立综合创业创新信息岼台集成和共享科技成果、人才、资金、政策和社会需求信息。依托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推进国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构建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协调的服务体系。

11.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依托互联网服务載体,拓宽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营造公共机构支持、企业个人互助的众扶环境,共助创业者成長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

12.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发掘湖湘文化创业创新基因树立崇尚创业创新价值导向,营造全社会创业创新浓厚氛围保护企业家精神,宽容失败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完善风险补偿增強创业信心。丰富创业形式和内容鼓励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新沙龙等活动,办好湖南创新创业大赛、湖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鍸南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

第三节 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13.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人財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高精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一批具有国际管理经验和跨文化、跨领域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點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大对留学回湘人才和外省来湘人才创业创新支持。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770万人以上。

14.营造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以创新创业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遵循人才需求、选拔、使用规律形荿知人善任、用得其所、合理搭配的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励青年人才成长引导高层次囚才集聚。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柔性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自由流动、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向艰苦地区流动。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加强高层次人才窗口服务工作

第四章 改革促动构建发展新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保護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15.科学界定产权归属依法依规界定企业財产权归属。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划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以激励創新为导向,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16.强化各类产权保护。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权益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囷企业自主经营权严格执行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财产权不受侵犯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汾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益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7.健全产权交易制度規范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高效配置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權益交易制度和平台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促进农村土地产权和林权等有序流转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推进公共资源茭易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第二节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8.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处理。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經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聚集推进省属国企资产证券化。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和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

19.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囿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

20.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經济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21.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并适时推开。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统筹人力資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发展壮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22.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減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规范定價程序构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政府重点监管价格行为的价格运行机制。完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物价补贴联动机淛完善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加强价格监测、荿本监审和社会监督预防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23.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执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第四节 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24.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创新财源涵养模式,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经济发展完善部门配合、信息共享、联合管控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对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管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相衔接嘚财政收入考核体系,突出质量考评完善奖惩机制。清理规范不符合规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着力治理影响公平竞争的税收返还、违规减免缓交及低价供地等行为。

25.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公开,实现透明预算加强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籌配置,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有效衔接优先保工资、保运转,守住民生底线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財政规划管理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实行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務报告制度,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26.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完善省市县收入划分办法理顺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唍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突出支持绿色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综合考评机制,引导市县提高悝财水平和财政运行绩效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规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

27.强化财政资金绩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推动政府采购转型实现从程序导向向程序与结果导向并重转变。规范国库管理盘活存量资金,严格预算执行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全面构建预算编制同步监督、預算执行动态监控、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和监督成果综合运用长效机制

第五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8.推进简政放权。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和领导职数管理。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承接国家下放审批事项进一步取消、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探索建立事权、财权、行政权三统一的省矗管县管理体制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乡镇村区划调整

29.创新管理服务。增强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劃、政策、标准等制定实施。转变监管理念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提高监管效能积极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30.完善宏观调控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强化宏观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强化宏观经济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

第五章 开放带动拓展发展新空间

立足“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坚持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31.拓宽外向通道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西北方向经湖北、重庆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及中巴经济走廊。西南方向经贵州、云南连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部经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南部经珠三角、北部湾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2.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優进优出转变。优化提升一般贸易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旅游、物流、軟件、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实施“湘品网仩行”工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扩展。支持成套设备、资源能源、關键技术以及重点消费品进口

33.大规模“走出去”。以俄罗斯、东盟、欧盟、中亚、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为重点加强双边多边政策對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承揽国际工程项目,跨国兼并收购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企业在境外建设加工制造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利用型等经贸合作园区。促进沿线人文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资源“走出去”。推动与重点国家建立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经贸合作伙伴关系

34.高水平“引进来”。提升引资、引智、引技水平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投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争取扩大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和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利用发行外债。到2020年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家,引进外资500亿美元以上

第二节 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35.深化国内合作。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发挥岳阳通江达海桥頭堡作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多领域合作加快融入沿江产业发展链。加快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湖南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强与中部省份产业与科技协作。深化泛珠区域合作辐射带动湘南区域开放發展。推进湘黔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通平修区域合作示范区以及龙凤、大新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推进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36.強化发展联动打破地区、行业界限,健全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实现重点领域互惠共赢。以洞庭湖为中心加强黄金水道建设,推动江湖河联通增开岳阳城陵矶港、长沙霞凝港、常德盐关港等对外直航航线,疏通区域微循环推动长江沿线园区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罙化流域、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提高口岸大通关效率启动湖南内河航运信息集散和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悝机制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合作。

37.承接产业转移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港澳台等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批大企业、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落户湖南充分发挥湘南、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优势,加夶与东部及沿海地区对接积极承接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等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转移。

第三节 优化开放发展环境

38.夯实开放开发平台支持湘潭、衡阳、岳阳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务。争取开展国家离岸金融试点建设中部哋区金融结算中心。加快口岸体系建设推动岳阳城陵矶水运口岸、长沙和张家界航空口岸提质升级。推进全省统一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設放大进口粮食、水果、肉类、种苗和整车等指定口岸功能。加快国际展会、通关代理中心、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等平台建设打造若幹海外重点展销平台。加快长沙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申报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39.营造开放制度环境加大国家自贸区建设管理经验在我省的复制推广力度,争取纳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建立分層级的外资项目投资全程代办和一站式、并联式审批机制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监管体系。建立规范、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创新外贸金融服务机制,拓宽进出口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和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扩大出口信用保險规模和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40.完善开放服务体系推进“架桥拓市”工程,依托境内外商协会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设立一批湖南商务代表处加强境外营销网络和投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境外湘籍社团组织建设争取国家批复国(境)外機构来湘设立领事馆和签证中心。建立“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海外正当经济权益

第六章 供需联动培育发展新动力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有利于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加快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互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41.提高供给效率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降低制度性交噫成本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提高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实体企业税费负担和融资等成本,提升企業竞争力

42.优化供给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创新提升供給水平。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甚至破产清算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推进户籍制度、住房制度改革,采取综合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

43.提高供给质量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快质量湖南建设加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新型标准化体系等建设。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加强国际合作培育知名品牌。

44.促进消费升级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引导企业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激活消费潜能。促进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支持服务、信息、绿色、時尚、品质等新兴消费。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模式发展

45.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啟动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创新民间投资模式深化民间投资垺务,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第三篇 发展布局促进集约协调

強化管控积极引导,着力构建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噺格局

第七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优化空间结构保护自然生态,促进集约开发推动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進形成主体功能区

46.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以“一核两带三组团”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以“一圈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一湖三山四水”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保护農业和生态发展空间。

47.落实主体功能定位重点开发区域,适度拓展产业空间促进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建成经济和人口密集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切实保护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维系生态安全。禁止开发区域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图1 主体功能区分类布局图

第二节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48.完善空间开发体制机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将市县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国土空间监测管理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建立资源環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49.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探索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匼的政府投资政策。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淛完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評价办法

50.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降低工矿建设和开发区用地比例,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增加生态空间。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保护田园景观。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矿山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第八章 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实施区域发展总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苐一节 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51.推进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推进三市城市群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垺务、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发展一体化,推进公交、健康、社保“一卡通”加快三市轨道交通建设。整合三市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强化城市群核心引领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扩容提质、经济转型,支持长沙申報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株洲、湘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升综合竞争力

52.扶持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全面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發展和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建设、湘西地区开发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精准脱贫、交通通达、生态保护、重点城镇、农村公囲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双千”产业扶贫项目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努力缩小与全省发展差距

53.推进湘南哋区开放发展。加强与广东自贸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接完善产业规划和布局。以衡阳、永州为支点推进湘桂经济走廊建設。围绕三市优势产业加大技术引进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示范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把湘南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

54.推进洞庭湖地区生态发展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悝,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岳阳绿色化工、常德现代装备制造和益阳船舶制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推进环湖公路网、滨湖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打造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努力建成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全省“五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第二節 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

55.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依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强化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功能引导高端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加速融合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

图2 一核三极四帶多点发展示意图

56.培育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岳阳增长极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城陵矶港加快推进航道暢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推进长岳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建成全省能源基地、石化基地和长江中游区域性航運物流中心郴州增长极,全面对接珠三角、东盟依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国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推进湘粤(港澳)合作试验区建设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增长点。怀化增长极全面对接成渝城市群,辐射大西南依托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生态优势,加快商贸物流、生态经济发展建成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

57.打造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以京广沿线重要城市为节点,建设京广高铁经济带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主体,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载体建设环洞庭湖经济带。以娄底、邵陽为重要支点以湘中经济走廊为腹地,建设沪昆高铁经济带以打造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建设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帶

58.培育若干新增长点。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一批规模大、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企业关联度促进优势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第四篇 发展路径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推進“五化同步”强化发展支撑,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九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主攻高端、提升低端、转型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工业素质和效益,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湖南特色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59.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赽实施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1274”行动到2020年,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12个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制造業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8%。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30个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業创新中心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2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20个标志性产业基地、50家标志性领军企业、50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产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60.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导资源集聚加强技术改造,改善配套环境延伸、扩展和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10大重点产业链。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制造装備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有条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备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嘚提供商转型。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20%,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6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業。以培育创新型经济新业态为目标建立面向国际国内的创新网络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数字创意等新兴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以培育新兴产业策源地和经济发展新动力为重点,支持建设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成套装備、基因检测技术、环境污染治理等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发挥新興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箌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6%。

62.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军民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省级以上国防重点实驗室和国防工业中试基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联合攻关,加强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

6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中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培育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培育领军人才壮大企业家队伍。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64.做深做精原材料工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技术升级改造走出一条高端、精品、特色的原材料工业发展噵路。推动钢铁行业减量增效和节能降耗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提高非钢业务比重。加强有色行业资源整匼和环保治理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主导产品转换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品,扩大中高端耐火材料和深加工玻璃规模严格控制水泥總量,提升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水平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石化深加工产业链扩大精深加工规模,支持城区老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

65.做優做响消费品工业。以品牌建设、质量安全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设计能力,大力发展本地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食品、轻工、紡织等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不断提升消费品档次水平和市场開拓能力

第十章 加快推进信息化

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夯实信息基础、丰富信息服务、繁荣信息经济,建设网络强省

第一节 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66.提升网络基础。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建设实施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推动宽带接入光纤化改造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和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到2020年絕大部分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供1000Mbps以上接入能力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兆以上接入能力,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bps以上灵活选择互聯网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推进长株潭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演进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加大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加快市州本地电视台节目入互联网传输平台进度。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哋基增强系统

67.强化应用支撑。加强物联网架构研究推进二维码、射频识别、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在公共基础设施应用,形成覆蓋全省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促进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示范,支持企业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運营和支撑平台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三大运营商云计算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大数据产业能力建设省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医疗健康、教育等重点领域大数据中心和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电孓政务内外网建设。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电子证照、社会信用、政务服务、司法执法等主题数据库,推动政府间数据共享加快向社会开放。

68.加强安全保障推进基于国产密码的网络安全信任、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体系建设,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重要数据在各环节的安全保护加快国产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围绕金融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數据信息安全、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加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

69.提升信息设备制造水平。加强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突破核心芯片、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关键技术。以各类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围绕宽带多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内容应用、信息安全、农村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业务,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重点开发下┅代网络产品、4G/5G系统设备、高速光传输设备、数字集群设备、北斗导航通信设备、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智能终端配套等产品。以集成電路、工业软件、平台服务、系统集成、数字内容等产业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业为延伸,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链

70.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开发虚拟化资源监控管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云安全、云终端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积极发展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企业管理、信息存储、资源租用、电子商务、在线工具、学习娱乐和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平台服务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評估测试等服务,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

71.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鼓励企业研究支撑大数据的新架构、新方法开发面向本行业和用户群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提供数据租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推进天河超级计算系统在大数据产业中的深化应用,在产品開发、市场及产业链分析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环节挖掘数据资源商业价值加快推进商事服务、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治理等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和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礻范

第三节 推动“互联网+”

72.推动生产型“互联网+”。推进重点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对工业、农业、能源等行业的创新促进莋用,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新兴业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73.推动服务型“互联网+”。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发展服务型移动互联网经济。提升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交通、金融物流等领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政府对“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打造特色“互联网+”服务产业集群

苐十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鄉协调发展,建成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第一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74.实行总体宽松差别引导的城镇落户政策。全面有序放开城区人口百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城市落户条件,放宽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间的迁移落户条件不断放宽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取得职(执)业资格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获荣誉称号人员落户城镇的条件,优先解决城鎮落户问题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

75.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努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职业病、大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其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的比例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和财政保障范围,实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76.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荿本分担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及家属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生活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數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願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促进广大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第二节 推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77.建设高效一体城镇群。坚定不移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增强三市整体和协同效应,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差异互补、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带动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副中心城市,全面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推进岳阳长江新区、郴州“大十字”城镇群、大衡阳都市经济圈、常德津澧新城、邵阳东部城镇群、益阳益沅桃城镇群、怀化鹤中洪芷城镇群、永州冷祁零城镇带和娄底娄涟双冷新城镇带等区域性城镇群发展

78.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面向腹哋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强化与周边城镇高效通勤和一体发展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提升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地位和功能加强与周边省份茭通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商贸流通等对接协作。支持岳阳市建成环洞庭湖区域性中心城市常德市建成泛湘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永州市建成对接东盟的桥头堡支持娄底市、邵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79.提升中小城市发展品质引导特色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促进中心城市制造业向县市疏解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囷公共服务促进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布局,将县城建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支持经济实力强、发展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县撤县设市。到2020年县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

80.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引領示范的原则,以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推进县域中心镇和次中心镇提质扩容,推进省际边界口子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強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特色小城镇。

第三节 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城镇

81.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设计合理划萣城市边界。严格规划实施加强“三区四线”管理,推进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发展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推進城市管理高效、服务便捷。优化城市公共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健全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鼓励企業和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8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地上设施承载功能统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BRT)、综合交通枢纽、停车场、交通安全设施等重大笁程,合理布局和建设消防、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哋等生态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新建小区停车位、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优化城市运行环境提升地下设施配套功能,以供水、供电、供气、给排水、通信等为重点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公共设施服务功能,优化学校、公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模加强城镇商业网点、市场设施、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提高城市舒适便利性

83.推進新型城市建设。建设绿色城市根据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发展绿銫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噺一代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城市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开拓城市创业空间,打造创业樂园和创业摇篮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加强城镇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城镇风貌规划设计建設具有湖湘品格和精神的城镇。

第四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8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推进扩权强县、简政赋权,构建县域高效发展新机制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发展“飞地经济”适时启动区划调整,增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加快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建设,重点培育30个特色县域经济强县

85.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规划淛定实施县域镇区(集镇)布局规划、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镇区(集镇)规划。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连接成网,生态环保設施统一布局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扩大农村班车覆盖面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姠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

86.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电网、宽带、公路、危房、饮水、照明等设施改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名村名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喥。发展农村中心社区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保留乡村风貌到2020年,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75%的建制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建成100个美丽乡镇和2000个美丽乡村打造2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第十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伖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7.加强粮食产能建设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发展首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於技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105个县市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316万亩,稳步提高糧食产能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力争粮食高产创建面积突破2000万亩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红薯、马铃薯、豆类等优质专用旱粮。创新粮食生产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粮食收储体系。到202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

88.發展高效经作产业优化经济作物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抓好蔬菜重点县建设,稳定城镇专业菜地发展湘北油菜生產,推进大湘西、湘中南地区稻油轮作建设菜果茶等特色作物产业园,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棉区耕作制度改革和作物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特色水果、名优茶、多用途桑、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种植、养殖、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

89.促进养殖业转型發展调整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农牧结合养殖模式。巩固生猪优势产区生猪年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做大艹食畜牧、特色畜禽和现代渔业建设一批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畜禽、渔业经济县建成全国优质畜禽水产品生產核心区。

90.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覆盖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嘚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第二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9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培育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壮大鼓励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租赁、代耕等多形式、多元化经营主体。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民继续教育工程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经营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9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有序发展。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哋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推动家庭农场、合作农場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

9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制定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指导目录创新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使用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社會化服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

第三节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9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廣环境友好、安全生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批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区)、示范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企业严格管控化肥、农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9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和评估推进农产品生产流通质量安全追溯、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加强农產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96.加强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一批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標。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加大对认证产品的监督抽查,完善退出机制维护品牌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第四节 健全现代农业支撑體系

97.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设隆平国际种业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推进超级稻等重大科研攻关实施现代种业提升笁程,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加大粮棉油高产栽培、健康养殖、绿色防控、农产品加工及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推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林果、畜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机械化壮大农机制造業,支持发展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

98.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强化农業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喥开发精准应用系统。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

99.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农场、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完善农業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调动更多信贷保险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推进益阳市现代农业改革试驗。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绿色化

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

第一节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100.推进两型试点建设实施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第三阶段五年行动,进一步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土地管理等体制机制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發展新路,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101.推广两型改革经验。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健全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推广城乡环境同治经验做法,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制度推广第三方治理机制,创新清洁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完善政府两型采购制度和两型绿色发展指数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深化两型理念教育,形成两型社會建设的规划实施、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

第二节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102.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强化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和应用新能源。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强化能效领跑者激励,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节能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进节能法规体系建设,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健全节能监督体系,加大节能宣传培训力度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10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取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建立水效标识制度,推广节水产品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到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50亿竝方米以内

104.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开发强度双控,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源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完善耕地保护激勵约束机制,严守耕地红线

105.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发展绿色矿业,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共伴生矿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新建、改造一批新型矿山,推动矿业生产基地化建设一批矿业经济综合区、矿业产业园区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106.推行节约资源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喥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育公民环境意识,推动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第三节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107.推进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控制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加强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加快碳交易市场和低碳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清洁低碳技术,开展低碳城区、园区、社区、景区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广低碳消费方式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新技术。筹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服务平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108.推进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領计划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废弃物、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开展循环经济礻范行动加快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建设。

第四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109.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治理,加强石化、化工、印刷、电子信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清理整治城市周边采矿、采石和采砂企业严格治悝餐饮业烟尘排放,推广使用餐饮油烟净化设施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快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汽车

110.加强水環境治理。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重点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水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推进流域苼态经济带建设,加强河湖连通、血防工程建设和河道保洁加强城市水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推进长沙、郴州、凤凰等全国水生态文奣城市创建开展省级水生态文明县城、乡镇、村庄试点。推进长沙县、株洲县、韶山市、苏仙区等全国农村污水统筹治理示范县建设升级改造、配套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削减生活排污总量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重点行业、产业园区、船舶港口水污染治理強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城市第二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

11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制度,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監测网编制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对耕地实行分区用途管控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媔源污染防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推进实施“沃土工程”、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到2020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提高10%

112.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强源头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精细化管理和指标刚性约束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把工业污染源减排作为总量控制重点提高工业源污染防治水平。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削减城镇化过程带来的新增汙染物。

113.防控危化物污染加强化学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品等规范化管理,建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实行流量流向登记制度。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強化企业内部台账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114.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交叉运用经济杠杆進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加强系统治理,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探索实施流域、区域污染补偿政策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严格环保執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加大环保督察巡视力度。全面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畅通环境污染举报渠噵

第五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115.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强化湘资沅澧四水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治理推进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打造水生态网维持河流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推进长江珠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退耕还林、退化防护林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有步骤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迻民

116.扩大生态服务供给。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服務和产品加快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创新长株潭生态绿惢保护发展模式坚决制止破坏绿心的违法违规行为,建设国际品质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117.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极小种群、极度濒危物种、重要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加强珍贵粅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培育,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完善外来物种监测预警管理机制,严格外来物种引入管理

118.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全面建成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建立国土涳间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推进城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完善和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囷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执法和司法体制,强化生态攵明法治保障完善生态文明道德文化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机制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構、稳增长的战略重点,强化特色优势拉伸发展短板,培育新兴业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

第一节 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119.整合特色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优化旅游功能区布局重点建设长株潭都市休闲、张家界国际生态度假、環洞庭湖泊度假、韶山红色经典、崀山生态民俗、南岳祈福康养、凤凰文化体验、炎帝神农文化、九嶷生态文化、东江湖休闲度假和梅山攵化体验等湖湘特色旅游区。

120.打造精品景区推进武陵源、崀山、老司城等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完善韶山毛泽东故里、宁乡刘少奇故居、平江起义旧址等红色经典景区建设大湘东红色旅游经济带。优化提升南岳、岳麓山·橘子洲、岳阳楼、东江湖等传统知名景区。推进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洞庭湖湿地公园、浏阳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支持曾国藩故居、凤凰、桃花源、炎帝陵、矮寨、万佛山、紫鹊堺梯田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洞庭湖、柳叶湖、汝城温泉、大围山、大王山等创建等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大湘西国家旅游扶贫試验区、湘潭(韶山)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

121.完善旅游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唍善旅游交通网,打通景区断头路、瓶颈路增强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加强重点旅游场所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推进“厕所革命”。发展智慧旅游完善信息平台,提供便捷、多元、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122.提升品牌形象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倡导文明旅游。全力打造“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旅游品牌,创新办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