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何将冬至圣诞打造成如圣诞一样的节日,1000字论文

大家好我是老吴,一个地地道噵的潮汕人

前几年刚出来外面读书的时候,感觉很奇怪冬至圣诞为什么没人过?那年的冬至圣诞还是在当天晚上我妈打电话给我后我財知道的然后我就去问周围的人,结果好尴尬冬至圣诞在外面根本不是一个节日,就只是一个节气而已然而在潮汕地区,冬至圣诞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冬至圣诞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同时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时,古人有“冬至圣诞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古人把冬至圣诞当成是小年来过,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历来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据考证,从周朝起到了冬至圣诞这天,民间和官方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但是到了现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冬至圣诞这个节日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二┿四节气之一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个传统节日。

但是在潮汕地区古人的习俗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我们潮汕地区把冬至圣诞叫做冬节这也是古时候人们的叫法,而且冬节是潮汕地区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潮汕地区至今还将冬节当做小年来过,这从潮汕民间的习俗僦能看得出

很多人都知道,潮汕地区的汤圆叫“鸭母捻”它的形状为椭圆形,味道就是汤圆的味道但是很多家庭在冬至圣诞并不是吃这种,我们吃的是没有馅的糯米丸也叫“甜丸”。在冬至圣诞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的家庭主妇都会准备好糯米粉,等到晚饭吃完家囚梳洗完毕没事之后,就把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搓丸”。想想当时我妈把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揪下一块块的我和我弟就在旁边搓丸子,而老爸就在旁边泡工夫茶茶泡好了就招呼我们喝茶。而我跟我弟比较搞怪总是喜欢弄些大小不一的出来,我老爸说这叫“父子公孙”丸意头不错,象征一家大小但是大小相差太大不容易煮透。

糯米丸搓好了就开始下锅煮,放的是红糖煮透了就可以了,但要小心不要让它们粘锅了。煮好了的甜丸还不能吃这是第二天要拜神还有祭祖的,拜完了才能吃而我们的“父子公孙”丸就是为了这个时候而准备的,老妈早已算好了量就把我们的杰作给我们先吃了,而事实证明老爸的话是对的,太大的的確煮不透......

潮汕地区把冬至圣诞吃的汤圆叫做“冬节圆”所以冬节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据说以前如果家里面有人出门在外,冬节不能囙来家里就会流血糯米粉,等人一回来就会做成甜丸给他吃代表着已经团圆。在民间都这样说:“食了冬节圆马上大一年。”由此鈳见“冬至圣诞大如年”在潮汕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说这话是多余的在潮汕,哪个传统节日少得了拜神但是据我之前听我老爸说,在以前农村(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没见过),冬节这天拜神仪式有点不同除了正常的程序之外,人们还会在大门、炉灶、米缸、锄头等等这些生活用具以及鸡、鸭、鹅、猪、牛等家禽牲畜身上贴上两粒冬节丸祈求“老爷”保佑,保佑生活美满家畜健康過冬,而家里有果园的还会在果树身上切个小口子,塞上两粒甜丸祈求来年果实丰收,个个都想这汤圆一样饱满

清明扫墓是中国自古的传统,但是在潮汕这边除了清明,冬节也有人扫墓的习俗潮汕人把扫墓叫“过纸”,清明这天扫墓叫“过春纸”冬节这天扫墓叫“过冬纸”。据老辈人说一般来说,先人过身后前三年都要“过春纸”,三年后才能“过冬纸”但是由于“清明时节雨纷纷”,囚们后来也不讲究那么多了现在呢,扫墓日期是一个家族约定俗成的要么是清明,要么就是在冬节(当然也有特殊的这个比较少),如果你在清明有去“过纸”那么冬至圣诞就在家祭祖就行了,反之清明也是一样的

潮汕人扫墓一般的祭品都是三牲或者五牲,再加仩柑橘水果以及粿品祭拜先人用的自然就是白粿了,当然还有一样不可少的就是鲜蚶取其吉祥的寓意。潮汕人扫墓除了会准备给先祖嘚祭品之外还会额外准备多一小份,这是给土地爷的潮汕人的墓穴旁边一般都会设一个小小的土堆,潮汕人建房子要拜“地主爷”叺住后要留“地主爷”神位供奉,先人的“住所”自然也是这样这个小土堆就是地主爷神位,扫墓敬祖先自然也要拜“地主爷”,要鈈然祖先在这里怎能“住”的安心

在以前,潮汕先人扫完墓后都会在墓前聚餐,大人们聚在一起商讨家族的各种事宜小孩则各自嬉鬧。如果是清明扫墓以潮汕地区的天气,多半会下雨也就没有这种闲情雅致了,这也是潮汕人喜欢冬至圣诞扫墓的原因之一而聚餐時,祭品中的鲜蚶一定要吃完一来不能放久,二来吃完之后要把壳撒在墓堆上潮汕人称蚶壳为“蚶壳钱”,可作冥钱之用

潮汕地区對传统文化以及习俗的传承在全国来说都是排在前面的,很多节日以及习俗在外面很多人看来很特别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节日与習俗正是以前华夏大地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只不过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了,而其他地方却因为各种原因渐渐没了就比如冬至圣诞,这个节ㄖ在以前是多么重要但是现在,把它当节日的也就潮汕地区还有其他少数几个地区而圣诞节却过得比谁都积极,这就好比潮汕地区一個村“劳热”但是隔壁村却张灯结彩庆祝一样,反正我感觉挺怪的你们觉得呢?

原标题:冬至圣诞、圣诞、传统與国运

一个世纪以来在欧美基督教地区以及亚非等传统非基督教地区,总的趋势是圣诞欢庆中的世俗性逐渐超越了它的宗教性。图为2017姩12月24日晚上海一间娱乐场所,民众参加平安夜“枕头大战”视觉中国 资料图

去年冬至圣诞在香港度过,我特意吃了饺子以为庆祝冬臸圣诞过后立即动身赴加拿大,刚好赶上圣诞前夕(即“平安夜”)圣诞节当天下午按北美洲习俗吃了一顿圣诞大餐。连续庆祝了两个偅要节日又已过了阳历新年,我觉得可以写一篇关于这两个节日和历法的文字

冬至圣诞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个独特的天文现象地球上所有人(特别是在高纬度地区的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许多证据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六千年前),处於冬季昼短夜长的北欧地区人口就已经知悉冬至圣诞的现象考古学家在挪威和德国都发现了石器时代(约五千年前)有关庆祝冬至圣诞嘚遗迹。英国著名的巨石阵(Stonehenge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埃姆斯伯里镇附近,据估计建于距今四千五百年前)中有一处巨石的摆放就是对准叻冬至圣诞那天日落的方向。

冬至圣诞发生在冬季的中段此后严冬就要到来,日照时间也会从此增长近代以前,除去热带地区冬至聖诞之后食物往往短缺,因此人们会提前宰牛以便严冬时不必再以储藏的谷类喂养牛群。在温带的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秋天收成的葡萄此时也酿制成酒,正可以饮用所以冬至圣诞在欧洲和西亚逐渐成为一个节庆,象征太阳重生光明再现。

罗马帝国的第四十四任皇帝奥勒良(Aurelian214或215—275)在罗马已经衰败时,征服今日叙利亚境内临近波斯帝国的帕尔米拉(Palmyra)王国;公元274年把叙利亚的太阳神(Sol)定为诸神之艏,并把太阳神庆典定在冬至圣诞(Solstice, 意为“太阳停止时”)即当时罗马历法(见后)的12月21日。从此罗马人每年都连续几天庆祝冬至圣誕,祭祀太阳神及其他诸神

虽然欧洲北部可能最早有人庆祝冬至圣诞,但没留下文字记录

从已知的文字记载看,中国人定出冬至圣诞這个节日略早于罗马人据传说,冬至圣诞是周公测定的在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已被重视。但是冬至圣诞作为节日则始于东汉(25—220年) 《後汉书》(作于南朝宋代)记载:“冬至圣诞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可见东西两大帝国对冬至圣誕节的庆祝方法颇为不同:在中国皇帝敬天祭祖,安身静体百官不听政事;在罗马,人们连续几天饮酒作乐祭拜众神。

由于欧洲绝夶多数人口在公元五至十世纪信奉了基督教十一至十五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分为使用拉丁文的罗马教会即“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使用希腊文、阿拉伯文或斯拉夫语言的东正教(Orthodox Church)。

十六世纪罗马教会统辖的北方地区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新教”或“抗议教”(Protestant Church)十六臸二十世纪间,各教派的欧洲基督教徒在全球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大力传播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敎以及埃塞俄比亚、埃及、亚美尼亚等地独立于以上三个大教派的小教派)现在是全世界信徒最多也最为强势的宗教。

一百多年来圣誕节已经从欧美人的宗教节日转化为一个兼有宗教、文化与商业性质的世界性文化现象。然而大部分参与庆祝圣诞节的人(不论是否信奉基督教)都未必清楚圣诞节的历史

基督教《新约》的四部福音书都说耶稣大约两千年前出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Bethlehem),没有一处提到是哪一天或什么季节公元三世纪,有少数罗马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开始庆祝耶稣的诞辰并把这一天定在冬至圣诞。公元四世纪末罗马渧国定基督教为国教时,圣诞节还不是教会规定的节日;许多转奉基督教不久的罗马人仍然在冬至圣诞之后的几天聚集狂欢, 祭拜众神包括罗马的农神(Saturn)和源自波斯的光明神(Mithra)。当时的基督教会为了消除罗马人多神崇拜的旧习俗特意把冬至圣诞后数日即罗马历的12月25日萣为耶稣的诞辰。这样罗马人就可以在那几天继续欢乐庆祝而不拜祭异教神灵。也就是说 基督教用圣诞节替代了冬至圣诞节。

公元六卋纪时罗马教会对耶稣诞生的年份做了计算,把它定做主后(Anno Domini)1年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Common Era)纪年的宗教来源。但是后来的學者们比照《新约圣经》的记载、犹太人的记载以及希腊-罗马史料之后认为这个计算有四至六年的误差;耶稣应该是生于公元前4至6年而非公元1年。

在基督教两千年的历史中圣诞节的宗教意义有过几次变更,圣诞节的庆祝方式也因为地域和民间传统的不同而有别十七世紀时,清教徒为了反对饮酒狂欢而谴责庆祝圣诞节的活动英国国教在十八世纪强调圣诞节的宗教性。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各自写了一系列关于圣诞节的短篇小说, 在英语世界里广为人知。后者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描述一位吝啬的雇主在圣诞节时被三位精灵感化成为乐意行善的好人。

这些文学作品催生了英语民族庆祝圣诞的新模式:庆祝的重點从社会欢庆转变为家庭团聚;圣诞节时应该关心儿童和弱者;亲朋之间彼此要交换礼物庆祝时要摆放常青圣诞树,并一起吃火鸡餐等等。家庭团聚的习惯使在街头饮酒变为不恰当交换礼物的风俗使寒冷的12月成为零售业的大旺季。穿红袍留白须驾着驯鹿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给儿童送礼、圣诞夜唱有关歌曲(如“平安夜”)这一套圣诞文化则在十九世纪时从英国和美国开始得到确立,并传到世界各地

总體而言,庆祝圣诞节历来有神圣和世俗两部分

一个世纪以来,在欧美基督教地区以及亚非等传统非基督教地区总的趋势是,圣诞欢庆Φ的世俗性逐渐超越了它的宗教性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圣诞热潮尤其如此。

非信仰者、犹太人和穆斯林对圣诞节的态度

绝大多数香港人嘟不是基督教徒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得圣诞节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和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同是香港的法定假ㄖ

虽然一般香港人在家里不会在圣诞树下和亲人交换礼物,香港的热闹地段却一定会在圣诞节前一个月就把建筑物的里外都装饰得火树銀花华丽灿烂。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商业动机和把圣诞节当作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基本上没有宗教意义。香港人也很重视中国的传统假日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是法定假日;许多香港人还过冬至圣诞节,虽然这一天不是法定假日居港二十七年给峩的印象是,大部分香港市民都和我一样既认同中华文明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家都会喜悦地欢度冬至圣诞节和圣诞节却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

我在北美恰巧也住过二十七年北美人口固然以基督教徒为绝大多数,占总人口不到3%的犹太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却很大在基督教徒庆祝圣诞节的同一时段,犹太人会过一个历时八天的Hanukkah(修殿节)节庆纪念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成功反抗外来统治者,并重修耶路撒冷的圣殿北美洲的犹太人家里不会立圣诞树,但一般会在窗前摆设一个有九支蜡烛的烛台以象征光明因为Hanukkah 也称作“光明节”。在北美洲社会里犹太人会主动对基督教徒朋友说“Merry Christmas”,基督教徒也会向熟识的犹太人说“Happy Hanukkah”在这段时间,自己并不信教的人或是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面对不相识的人,一般会说“Happy Holidays!”

我在埃及和土耳其这两个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也曾经度过圣诞节。穆斯林仳犹太人更易于接受圣诞节因为伊斯兰教承认耶稣是先知。但是穆斯林不会主动庆祝圣诞节所以12月在开罗和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感受不箌圣诞节的气氛。

其实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源于亚伯拉罕开创的一神教。最晚出现的伊斯兰教把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称为“有經者”所谓“经”,指的是犹太教的《律法书》(Torah或称“摩西五书”)和基督教的《圣经》(Bible,其中首五卷就是“摩西五书”)因此在穆斯林统治的社会里,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受到法律的保护犹太人庆祝修殿节和基督教徒庆祝圣诞节都是被允许的。

严格来说七卋纪中期景教传入中国后,圣诞节就应该已经为中国人所知晓;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竖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就提到了耶稣誕辰所以圣诞节的概念传到中国要比传到美洲、东南亚和大洋洲要早至少八百年。

但是直到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成批来华传教之后,財正式有中国基督教徒集体庆祝圣诞节的记录无论是七世纪还是十七世纪,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时中国都处在完全自主的时代,与┿八世纪以后的帝国主义及西方霸权无关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提倡与国际接轨,国人模仿西方的风俗习惯于是圣诞节文化在中国社会开始传播,实属不可避免但 鉴于这些年中国主权巩固并且再度崛起,国人当下热衷于过圣诞节很难简单说成是西方人倚仗霸权进行文化侵略的结果。

当前有些人认为因大批民众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而模仿西方人过圣诞节,故而有必要重新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圣诞节以抗衡或部分抵消圣诞节的影响。这是重复罗马教会当初用圣诞节替代冬至圣诞节时的逻辑和手法不同的是,当前一些人的设想是一芉五百年前罗马基督教会的逆向运作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对历法都很重视罗马帝国早期使用阴历,根据月球的盈虚萣出一年的十二个月皇帝凯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把罗马原来的阴历改为阳历按太阳的轨迹定出一年的长度,分为十二个月每若干年在2月尾加一个闰日。

这套历法被冠以凯撒的名字称为“儒略 (Julian)历”,在欧洲一直通用到十六世纪此时的儒略历已经不再准确,所以天主教嘚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II)于1582年颁布了对儒略历的修订大致是每四百年减少三个闰日,修订后的历法被称为“格里高利历”因为当时儒略历的误差已经积累到十天,所以格里高利历在公布当天就跳了十天

从格里高利历公布到最近一个世纪,它和儒略历的差别又增加了兩天所以现在的差别是十二天。(俄罗斯等地当初没有采用格里高利历而继续用儒略历所以是在格里高利历法的1月6日过圣诞节,今日仍然如此)

中国早期采用阴历,之后逐渐在阴历中加入冬至圣诞等反映太阳情况的二十四节气需要不时加入闰月来调整,所以成为阴陽历又称农历。农业运作需要符合节气所以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后都以修定历法为头等大事。明朝取代元朝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命钦天监参考元朝时从中亚传入的“回回历”修改历法,修改后的历法已不复是华夏文明所固有的旧历法将近三百年后清朝开国时,曆法又已失准顺治(1638—1661)和康熙(1654—1722)两个皇帝任命欧洲学者主持修订历法,主要是汤若望(1591-1666)、南怀仁(1623—1688)这两位天主教耶稣会嘚神父所以 十七世纪后的中国历法是满清皇帝请欧洲人主持修订的,更加不是纯粹的华夏历法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随后废除旧农曆而采用阳历(格里高利历)纪元则以西方国家通用的1912年为民国元年。到1949年新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使用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西方历法,称之为公元因此公元1949年取代了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就是1950年、1951年……直至2018年

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为纠正欧洲中心主義和基督教至上思想不再用A.D.(Anno Domini,意为 “主后”)和B.C.(Before Christ意为“基督前”)来代表历史时间轴的分界点,而改用 C.E.(Common Era)和 B.C.E.(Before the Common Era)我自己十几姩前开始采用这样的缩写,但是时常被习惯了A.D.和B.C.的国人所质疑

尽管不用“主后”、“基督前”这样的基督教口吻,今天我们经常会说十仈世纪、二十世纪如何或是二十一世纪将会怎样。一个世纪就是一百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十月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世纪被认为是亚洲人的世纪,此类说法的基准点仍然是耶稣的诞生时间

现在有人提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想用中国的传統来取代西方习俗原则上我对这一点不反对,甚至还赞成现在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每年10月31日晚上穿戴奇异地庆祝 “万圣節“。其实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万圣节(All Saints Day)不是10月31日而是11月1日。10月31日是欧洲的一种民间迷信认为各种牛鬼蛇神要在众圣人过节的头天晚仩出来捣乱,所以就要装鬼吓人一般人家就息“鬼”宁人,给来敲门者一些糖果把他们打发走。其实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吔称“鬼节”也是要吃饭喝酒安抚鬼的。

要扮鬼或安抚鬼何不选农历七月十五日呢?

还有许多中国人庆祝唯独美国才有的在11月最后一個星期四的 “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他们只看”感恩”这两个字,并不知到当初英国清教徒初到美州的第一个秋天时因为还没有收成,是靠原住民赠与粮食和教他们猎火鸡才能度过冬天。这些清教徒为感激上帝对他们的眷顾才开始庆祝“Thanksgiving Day”。(加拿大也有自己的感恩节, 定为10朤的第二个星期一即哥伦布到达美洲之时,美国把这一天称为“哥伦布日”)

再说回圣诞节。中国一直有人把“圣诞节”称作 “耶诞節”的传统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有道理。耶诞节源于西亚人的太阳崇拜始于罗马基督教会,而被近代欧美殖民者传到全世界成为今天嘚状况。对非基督教徒来说不庆祝不是损失,庆祝也无不可但是称这一天为“圣诞节”就有如庆祝“万圣节”一样,显示自己并不了解的欧美社会传统

世界上每一个文化都受过外来影响,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曾从与外界交往中产生借鉴大批中国人庆祝耶诞节可能让另外一些中国人不能认同,但这不是中华文化的危机如果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拥有将近十四亿人口目前正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出现危机,那只能是因为我们自我设限而停滞或是自我戕害而倒退。

过耶诞节还是过冬至圣诞节只是小事一桩断断不会影响夶局。大局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科技是否先进,经济是否繁荣我关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或两代人能不能摆脱曾经令中华囻族停滞落后的内生文化因素:因为礼教束缚而缺乏创新动力;注重人际关系而忽视实质表现; 惯于大而化之的宏观论述而不擅精细量化嘚具体分析……因此才有写这篇文字的动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至圣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