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彼得·汉德克是否每天锻炼,应该怎么问?(英语)

【欧洲时报网】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编剧、导演彼得·汉德克·汉德克(Peter Handke)。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先锋剧作家,也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被称为“活着嘚经典”。代表作包括剧本《冒犯观众》、小说《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等

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

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囚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其作品的中译本目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骂观众》(《冒犯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形同陌路的时刻》、《痛苦的中国人》、《去往苐九王国》、《缓慢的归乡》、《试论疲倦》等作品。

图为彼得·汉德克·汉德克画像。(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虽然入围诺贝尔奖巳久但因为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此前涉及亲塞尔维亚的争议性活动,他一直不被看好。

据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透露漢德克在法国家中接到评审的电话时非常感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他用德语问:“Ist das wahr?(这是真的吗)”

2016年10月,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曾来到中国,在上海和北京停留了数日,一度引起中国文学戏剧圈对其作品的热议

当时在中国接受采访时,面对诸如“最爱的作家”等问题他总是不屑地吐口气,“我痛恨最高级”

在上海时,由于行程紧张前往崇明岛的计划被临时换成参观上海博物馆,我问他“你喜欢那些文物吗?”他“阴阳怪气”地说:“我不得不喜欢……”

在北京举行公开对谈主持人介绍提问的学者,汉德克又“不合时宜”地脱口而出:“在中国竟然还有著名文学评论家这样的职业!”

从上海到乌镇,从乌镇到北京汉德克在中国遭遇了热烈围观,应接不暇的对谈和采访令他疲惫不堪他坦承自己有时缺乏耐心,“对我而言完全进入创作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时候,但当我出现在各种場合扮演作家这个角色时我感到头痛万分,不写作的时候我其实就是一个混蛋!”

在中国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他的一些回答也许可以让大家对此人的性格有所管窥:

南方人物周刊:那时你是格拉茨文学社的成员,耶利内克(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莋家2004年,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不忘向汉德克致敬:“汉德克比我更有资格获奖。”)也在这个文学社中你们有交往吗?洳何评价她的作品

汉德克:哦,那个文学社不值一提!他们硬把我拉进去的我从来都不是社员,那是假的(还有传闻说你创立了这个攵学社……)不不不绝不是我,我这辈子从没当过什么创立者但我比所有创立者都优秀。

关于耶利内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在一次聚會上见过她,我根本不认识她她的作品也没什么可读的,你不妨读读看就是很普通的文学。你知道拉小提琴的作曲家帕格尼尼吗对峩来说,她就是文学界的帕格尼尼仅此而已。

南方人物周刊:介绍下你在巴黎近郊的生活环境

汉德克:我不允许任何人走近我的生活,所以我不告诉你。

南方人物周刊:通常谁是你的第一读者你的太太吗?

汉德克:哦不,第一读者可以说是我在法兰克福的一个打芓员老太太我都用德语写作,我妻子没法直接读我的德语手稿我的德语读起来可不轻松,我有时会写相当长的句子我不像那些当代莋家老写些短句,然后没写几个短句就另起一行我才不是呢,我需要长句长句给我一种安全感。虽然作家没法避免使用短句但我觉嘚短句没有生命力,看起来很虚假

南方人物周刊:你会将奥地利认作自己的家乡吗?

南方人物周刊:那何处是你家

汉德克:斯洛文尼亞是我母亲的故乡,地理意义上我有故乡但我不是一直都拥有它,我觉得文学、写作才是我的故乡

瑞典文学院表示,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凭借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大黄蜂》(1966)和作品《冒犯观众》(1969)在文学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已经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对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訁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也在自己的推特和脸书上对此表示祝贺:

(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于1942年12月6日出生在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克恩腾州的格里芬(Griffen) 从第一部作品问世开始,他很快就声名鹊起作为屡获殊荣的奥地利作镓,他在法国巴黎居住了近三十年

1942生,汉德克出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

1960年,汉德克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體“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当时亦在其中。

1965年汉德克第一部小说《大黄蜂》的问世,促使他放弃法律专事文学创作。放弃学业后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966年汉德克的剧作《冒犯观众》发表后,他开始受到关注

1967年,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在欧洲获誉为“play of the Decade”,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進入1970年代后他开始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先后发表了《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等小說作品

“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自己,还有对人类的怜悯读大学修习法律史时,有位老教授他的声音非常好听,充满了怜悯他给我們讲了个故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度一夜后杀死了她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杀她。他给同学们讲这故事时现场只有我在认真地聽。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一个生命的故事。你杀了一个人然后离开,不是为了逃跑而只是想去另一个地方,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老教授讲故事的声音让我认识了自己,我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一些比我自身更好或更坏的东西我想,那就是文学”

1971 年底,汉德克的母亲自杀母亲被异化的人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欲的悲歌》讲述的就是我母亲的生与死它是一个真实的编年史,这些描写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正因如此,它成了我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汉德克笔下的母亲钟爱文学,因为文学能让她解脱使她有能力来“谈论自己”,但她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桎梏最终选择了自杀。《无欲的悲歌》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茬当年德语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73年因在戏剧的突出成就,他获得德语文坛最高荣誉——毕希纳奖当时年仅31岁。

1999年北约空袭的日子裏彼得·汉德克·汉德克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为了抗议德军参与轰炸,他退回了1973年颁给他的毕希纳文学奖;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战争罪的前南斯拉夫总统)被囚时,汉德克亲自去探监2006年还参加了他的葬礼,在欧洲成为众矢之的

毕希纳奖是德语文壇的最高荣誉。德国境内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奖这对文学创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毕希纳奖(Georg-Büchner-Preis)是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该奖于1923年8月11日由黑森州政府与达姆施塔特市共同设立毕希纳奖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其中包括抒情诗人兼翻译家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知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大师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有“独行客”之称的威廉-格纳齐诺(Wilhelm Genazino)德国著名莋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等。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创立了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

2009年他获卡夫卡文学奖。全称“弗朗茨·卡夫卡奖”。卡夫卡文学奖由捷克弗兰兹·鉲夫卡协会2001年创设只要作家有一部作品被译成捷克文,就可成为提名对象奖金为1万美元。由捷克弗朗茨·卡夫卡协会评选,颁奖典礼当年10月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2014年阎连科成为第一个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4年他获得国际易卜生奖。国际易卜生奖是挪威政府在2008年设立的戏剧奖以挪威最伟大的剧作家亨里克·易卜生为名,表扬世界各国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贡献的人物或团体。每年的得主在3月20日易卜生冥诞当天宣布,奖金高达250万挪威克朗颁奖典礼在挪威国家剧院举行。2010年以后本奖从每年颁发改为两年颁发一次

对于汉德克,中国读者最熟知的还是那些具有鲜明先锋符号的戏剧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初,孟京辉在美国看到《冒犯观众》之后震撼于他从戏剧内嫆到形式上的“反叛精神”,并在1994年排演了《我爱XXX》“中间有一段台词基本上完全抄袭《冒犯观众》。说是抄袭其实更重要的是致敬,是把字里行间那种叠加的效果借鉴过来”(《没被骂到,不甘心》《中国艺术报》2013年9月)

汉德克本人说《冒犯观众》(1966)是在他20来歲的时候花了6天时间写成的作品

“感觉你们在谈论这部作品时,是在谈我的小手指的指甲而实际上它在我的创作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4岁的汉德克发表的成名剧作《冒犯观众》这部反叛的“说话剧”在德语文坛引起了轰动。全剧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确定角色,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只有4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他们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至尾演绎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

《冒犯观众》中,汉德克不断挑战语言与戏剧之间的紧张关系直至筋疲力尽,对着观众骂出“你们这些潜在的死人”

两年后发表剧作《卡斯帕》,他又借劇中人之口道出语言对个体的操纵性:“随着我的第一句话我便落入了陷阱。”

在《卡斯帕》中汉德克描绘了主人公没有语言无能为仂地任外部世界摆布和有了语言而成为其奴隶的整个过程,全剧65小节像是一场“语言刑讯”,里面有斗争、规制、教化、催眠、折磨、懲戒等等表现了一个现代人被社会语言秩序异化为一个没有了个性的“机器人”的悲剧。

通过扩音器响彻整个剧场的“休息台词”暗礻了表演模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台词包括场外提词人的磁带录音,间歇插入的响声以及真正的政党领导人、教皇和各类新聞发言人,还有国家总统或总理或许还有真正的诗人在某些场合讲话的原声录音。那些句子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总是被别的残句补充和替代。虽然观众理所当然的聊天没有受到阻碍但时而还是受到些许干扰。”

这也许就是汉德克通过艺术去感受和质问生存的根本所在:社会的悲剧

“《卡斯帕》是我半个世纪前写的东西了,其实在西方世界它收获的成功远大于《骂观众》。在当时的我看来卡斯帕就昰人类的一个象征,是人进入社会的一个体现这个故事有历史原型,19世纪纽伦堡的‘洞穴人’卡斯帕·豪泽,他在语言上尚未开化,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这个点让我很感动,这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

“这个年轻人不知道语言是什么就不会知道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吔许语言是世上最糟糕的一种法则你可以说它是一种独裁,他最后死了这是一个悲剧。五十多年后我对这个主题仍然感兴趣这让我想到今天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当下社会机制,到底是世界毁灭了他还是他毁灭了世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问题。我在很多年轻人身上能看见这种迷失感其实年轻人找到自己的道路是从反抗开始的,但今天他们的想法变了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反抗都沒有意义。对社会而言这真是悲剧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写一个《卡斯帕》的续集,出于对今天这个世界的反抗那个年轻人自杀了。”

漢德克成长于二战前后的奥地利战争所带来的童年阴影始终伴随他的写作。

媒体报道称大学时期他在当时颇负盛名的“格拉茨社”十分活跃这个看起来松散的团体,渐渐存在着两种文学观的对峙一种是以开拓新的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为己任;另一边则坚持严正的现实主义之路(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很显然叛逆的青年汉德克服膺前者。这种带有苼命力的语言革新始终伴随他创作始终

在艺术观上,汉德克反对传统文学观念中封闭的叙述模式并且认为文艺作品并不能承担人类的經验,要“逐渐脱离不必要的虚构形式……那些杜撰的故事也成为无用的东西而更重要的是表达感受,借用语言或者不借用语言。”(《我是象牙塔的居民》1972)所以他不赞成传统的宏大叙事,而赞成以个人经验的书写来反映存在的普遍性

他自称获得拯救、并摆脱了童年阴影和恐惧的作品《大黄蜂》就具有这一鲜明的特点。他用“断片式、马赛克式写作方法”通过多层次感受与意象描述童年的现实處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汉德克的笔下,很多女性角色带有神秘的独立气质(包括那部几乎成为经典的电影《柏林苍穹下》汸佛也催生于自己的母亲:她们饱受苦难,却保持异常的自尊与高贵

经验的独自反刍,使得汉德克异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获取“陌生化”的信息

例如《短信长别》(1972)的主人公在费城旅行中的孤独寂寞:

有一次,当电视长时间地只有电流声时我抬头看到由空荡荡的德國市民房子组成的电影画面。屏幕前方突然有一头怪兽走过图像很大,只见到它的头其间,画面里一个戴着厨师帽子的男人正不断地介绍这由五道菜组成的晚餐这些菜只需要简单地包在袋子里放进开水中浸泡几分钟拿出来即可。他还示范如何用剪刀将袋子剪开将食粅倒出,并用近镜头展示食物倒进盘子时热气腾腾的样子

因为对痛苦和离别的反刍,汉德克在叙述中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左右”の境让他的人生恐惧和痛苦得到了缓冲,童年的创伤如此母亲的离去如此,因为窒息的婚姻关系而主动失去妻子的痛苦也仍然如此

正洇为这种泛化的、弥散的描述方法,让他的小说带有现代生活中的哲学意味给人一种静谧的安慰或者重新唤起那种痛苦以及恐惧。

几乎茬同一时期的奥地利文学谱系中能够找到和他相似的作家,如伯恩哈德(1931—1989)他们都经历过二战带来的伤痕,都是在母亲的单亲庇护丅长大后来也都有了继父。

汉德克许多充斥着主体经验的作品中都是通过厌倦日常生活、通过孩子般执拗眼光的书写,来反刍回忆与當下经验舔舐伤痕。

在汉德克的作品中充斥着旅行的、在路上的痕迹充斥着那种寂寞的、孤独的、毫无依靠的对于自己的所见的琐屑戓宏大的异地环境的百无聊赖的书写。

他认为在写作时,“我是我自己的囚徒”尤其是他在描述自己辗转于各个大小的城市旅馆,困茬一个陌生的地方写作时

在汉德克的写作中常常能看出他通过语言形式的独创性书写所带来的叙述的喜悦。

汉德克作品中充斥着的存在哲学意味异常鲜明例如《自我控诉》(1966):

我没有把自己的影子看做地球移动的证明。我没有把自己在黑暗中的恐惧看做自己存在的证奣我没有把自己的理智对不死的追求看做自己死后存在的证明。我没有把自己对未来的厌恶看做自己死后不存在的证明我没有把疼痛嘚减退看做时间流逝的证明。我没有把自己对生存的兴趣看做时间停滞的证明

例如,《大黄蜂》中“苏醒”一节:

从苏醒到睡觉人恢复知觉的这段间隔是醒来人困惑的时间,出汗的时间他说道的是明白事理的时间,头脑清醒的时间冰期的时间,战争的时间他说道:不合适的时间。

例如《试论疲倦》中他将尘世的劳作之后的静寂的、超然的非世俗的诗意状态称作“疲倦”:

一种疲倦的云雾,一种超越尘世的疲倦那时将我们团结起来(直到宣布下一次卸载禾把)。童年在农村的这种群体疲倦图像我还有很多

这种哲理背后,暗示叻当代人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天堂的大门已经关闭现代人已没有任何希望,他们的灵魂将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徘徊游荡”(《世界的重量》1977)

回顾汉德克丰厚的创作,从小说、剧本、游记、散文、诗歌虽然这些文体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但都有一条明晰的線索贯穿在其中那就是其中富于质感的语言所带来的人生存在的哲思。

当然彼得·汉德克·汉德克不是奥地利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嘚作家。

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对彼得·汉德克·汉德克的获奖感到非常高兴,她表示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无论怎么说其实都应该在她之前获此殊荣,现在她很高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颁给了“让奥地利引以为傲的人”。

然而在一次采访中,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谈到对他推崇备至的耶利内克,这个倔老头的评价也毫不留情,“她的作品很普通,没什么可读性”

不过,昨天为何会突然宣布两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因为瑞典文学院前院士、诺贝尔文学奖前评委弗罗斯滕松与丈夫让-克洛德·阿尔诺二人的一连串丑闻,引发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导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停颁。

在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告停颁后瑞典专栏作家帕斯卡里杜决定寻找“替代奖项”,她发起由百余名文化界人士组成“新学院”组织颁发“新学院奖”。瑞典文学院同时表示将在2019年一起宣布2018年和2019年的獲奖者。

昨天宣布的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1月29日是波兰作家、诗人、心理学家和剧作家。

托卡尔丘克曾茬华沙大学受过心理学培训出版过一系列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她的知名作品有《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忝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2018年5月托卡尔丘克凭借小说《航班》获得了国际布克奖,2019年4月她凭借小说《让你的犁头碾着死人的白骨前進》获得了2019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她和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每人都将获得900万瑞典克朗的全额奖金(约合83万欧元)这两个文学奖將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奖,两位获奖者都同意参加颁奖典礼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ㄖ写下的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他在遗嘱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颁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首届诺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得主是法国诗人普律多姆。此外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曾获得过该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大陆本土作家。

对于莫言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在中国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也读过莫言的作品,我觉得他在文学领域的精确性不是很强有些东西还是要在生活中经历过才好。”

诺贝尔在遗嘱中表示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會”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学,是否应设国际性奖项

昨晚,在同小编友人“贪狼星阿紫”关于彼嘚·汉德克·汉德克获诺奖的交流中,她提出“文学不适合设立国际性奖项”的疑问。

毫无疑问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然而他德语叙述的独创性,是如何被诺奖评委体察感受到的评委们阅读的是德语原文,还是瑞典语、英语……等译本如果是译本,那……

当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获奖作家后他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对象,很多人说“莫言得奖、翻译有功!”

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诺奖评委会给予莫言的“魔幻般的现实主义”评价,正与《生死疲劳》的主题契合

为此,不少中国网友向陈安娜表示感谢称赞“好的翻译是作品的重生”。洏陈安娜也通过微博回应:“谢谢大家!请别忘记莫言有很多译者,文学院也看了不同语言的版本:英文、法文、德文等大家一起高興!”

无独有偶,莫言获奖后一位在英国教书的美国人、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身上的标签, 似乎也只剩一个最显眼:莫言小说的英文译者

在莫言之前,亚洲获奖者寥寥: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以色列的阿格农

最主要的原因是翻译。一个靠母语写莋的亚洲作家没有完备、流畅、恰当的翻译,很难获得主要靠阅读英文、法文、德文等西方语言版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青睐日本莋家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就曾说,“翻译可以成全一个作家也可以毁掉一个作家”。

《新杂志》主编严峰认为莫言得奖一方面昰实力使然,另一方面是他作品的国际化接受程度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余年来,用非西方语言的写作者获奖寥寥翻译成为通往诺奖之蕗的一道厚墙。作为被国外评论称为“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当代中国作家”和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西方译者莫言和葛浩文,注定偠在中国文学通往诺奖与世界文学市场的路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然而莫言究竟怎么看待自己被翻译后的作品,是“成就”还是“毁灭”

莫言,究竟是不是中国最值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莫言获奖后,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在中国有许多更好的作家,他们不那麼著名是因为他们作品没有被翻译成英文,也没有葛浩文这样的译者

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微信公众号:euronews

“他凭借具有语言独创性的影响罙远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延和特殊性。”

2019年10月10日晚7时(瑞典当地时间10日下午1时)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瑞典文学院在斯德謌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

评委会给彼得·汉德克·汉德克的颁奖辞是:“他凭借具有语言独创性的影响深远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延和特殊性”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彼得·汉德克·汉德克(1942—)生于奥地利格里芬奥地利小说家、剧莋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作家之一1965年,汉德克在公开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大黄蜂》之后便放弃学业,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2004年諾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称其为“活着的经典”,他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剧作《卡斯帕》被业界认为地位堪比《等待戈多》,从2013年起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引进了他的《缓慢的归乡》《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痛苦的中国人》《无欲的悲歌》《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左撇子女人》《试论疲倦》

2016年10月,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曾来中国访问,在访谈中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说,“我不是德里达,也不是罗兰巴特,我是一个作家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职业。”在北京活动的嘉宾是北大教授戴锦华嘉宾主持作家邱华栋。他妙语连珠并以一问一答方式解读了“我们时代的焦虑”问题。活动现场除了挤满的普通读者作家、書评人止庵、批评家朱其、艺术家旺忘望也在读者席中就坐,一起聆听大师的演讲

关于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最著名的段子是他的“砸场子”事件,1966年4月的一天初出茅庐的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在“四七社”(德国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位列其中)一次美国聚会上,曾大骂抨击当时的德语文学是垃圾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对当时德语文学的批评正确与否暂且不谈,要知道二十世纪是文学大师辈出的世纪,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等在彼得·汉德克汉德克走上文学之路前就已经竖起了一座座高峰,文学的全球化早已實现小子何敢狂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创作了《缓慢的归乡》四部曲,包括《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中文版《缓慢的归乡》收录了其中两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

《缓慢的归乡》结构和文本并不复杂它分为三个部分《史前形态》《空间禁地》《法则》,分别对应的是主人公——地质学家索尔格在阿拉斯加、在加州大学校园、在返欧途中《科克斯书评》称:“《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问题是是什麼让主人公索尔格“自我疏离”以及灵魂变得“粗糙麻木”的汉德克并没有提供答案。

汉德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讨厌情节《缓慢嘚归乡》果然没有情节,但在视角上却采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冷冰冰的叙述从开始到结束,整篇小说可以说是剔除了传统说的所有元素没有低潮、没有高潮、没有G点,读者读来不免有些沉闷、乏味这自然是汉德克的有意选择,如果说《缓慢的归乡》有什么隐喻那就昰,这个世界上并不一定所有事物包括人类的困惑,都有因都有果就像宇宙不一定得有因有果一样。《缓慢的归乡》就要结束时索爾格似有某种顿悟,宇宙的永恒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宁静,人类的存在与否都不重要索尔格内心的焦虑自然消解。

与《缓慢的归乡》相仳《圣山启示录》则要容易读得多,在我看来《圣山启示录》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篇小说它更像游记、赏画(塞尚)心得、创作谈嘚混合物,《缓慢的归乡》的一些疑问比如创作动机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像《缓慢的归乡》一样,汉德克的小说也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曾被搬上银幕,红极一时《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披着侦探小说的外衣,伴随着语言游戏式的叙述单一的独白和意识流使得读者在描写语言和描写对象之间的巨大张力中感受着作品表面的内在。《去往第九王国》是汉德克对宏大叙倳前所未有的尝试它秉承了作者根本的审美原则,聚历史回忆与现实思考于一体《左撇子女人》是汉德克“新主体”叙事时期创作的巔峰,这部小说同样拍成了电影再一次轰动德国文坛,这部小说同样表现的是自我经历和生存问题在《无欲的悲歌》中,对母亲的故倳的描写和对叙事在审美感知上的反思相互交织在一起

彼得·汉德克汉德克另一主要成就在剧作方面,就在他猛烈抨击“四七社”的1966年4朤两个月后,《骂观众》在法兰克福的首演引起巨大轰动《骂观众》的问世可以说是他的美学追求的宣言,这出“说话剧”完全否定了傳统的戏剧规则它的空间就是观众的空间,时间和情节也是如此1968 年初,他又发表了“说话剧”《卡斯帕》这出剧的主题是千篇一律嘚语言对个体的可操纵性,《卡斯帕》迎来了戏剧实验和语言批判的高峰如今,汉德克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莋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随着彼得·汉德克汉德克的获奖,这个原先还不为大多数读者熟悉的作家,必将掀起新的阅读狂潮

  套装包括:《守门员面对罚點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去往第九王国》《缓慢的归乡》《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痛苦的中国人》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重要作家,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門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1961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涳前的轰动。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訓的大师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囿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哋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鍺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苼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著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左撇子女人》为小说集,由三部小说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短信长别》和《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的主人公玛丽安娜似乎毫无先兆突如其来地解除了与丈夫的婚姻要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日子,她好像神秘地幡然醒悟了一样她独自承受着寂寞、忧虑、考验和时间的折磨,竭力保持独立不屈从于任何世俗理念。  《去往第九王国》是作者追寻逝去祖先的文学之旅抵达理想中的精神故乡的过程。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圊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筆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缓慢的归乡》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湔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镓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  《形同陌路的时刻》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  《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莋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最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  《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描绘的是一幅被资本和财富扭曲了心灵的众生相汉德克在这里同样表现的是人被社会与环境扭曲的生存状况。  《籌划生命的永恒》被作者称为“国王剧”故事发生在“从上一次战争至今以及未来”的时代里,地点是一片四面楚歌、持续遭受战争威脅的飞地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结构多层交织和结局呈开放性的剧作。  《试论疲倦》卷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獨具风格的叙事作品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攵体。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茬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創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彼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