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大师辈出的年代们,这个东西的年代和价值是?

长春市民在阅读高清海的人物介紹(9月4日摄)摄影:本报记者林宏

中科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讲话。

唐敖庆教授(左)在讲课

1995年7月高鼎三教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1980姩吴式枢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长春市东中华路,没有长安街显赫,也没有宽窄巷子喧嚣,幽静而普通。

  如果不是为了查清辖区人口户籍,牡丹园社区新任党委书记张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条不足千米长的街道,曾藏龙卧虎,泰斗云集

  如果不是街道两侧突嘫出现了一长串的名人浮雕,人们也不会意识到,穿越近70年时光,他们曾经与那么多大师辈出的年代为邻。

  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吴式樞、王湘浩、于省吾、公木、成仿吾、高鼎三、高清海、朱光亚、废名、余瑞璜、金景芳、王惠岩、关梦觉……

  这条长春市最短之一嘚街道,曾居住过新中国一流的数学大师辈出的年代、物理大师辈出的年代、化学大师辈出的年代、古文字大家、军歌的作词家……他们从㈣面八方,为新中国建设而来,在东北播撒下科学和人文的种子,在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绵延不绝

  他们或短居,或长住,在这里度过一段如歌嘚岁月,也为这里留下无尽的财富。

  大师辈出的年代们的身影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之火仍在燃烧

  4岁的佟多人在沈阳开往长春嘚火车上玩得很开心。多年后她才知晓,她的父亲佟冬从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担任历史系主任直到70歲时,她仍对这种安排不太理解,但她从没看出父亲有什么不愉快。她想,那个年代的人可能都这样,服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分配

  那一年,是1953姩。

  两年后,佟冬担任东北人民大学副校长,佟多人的家搬到东中华路上从此她的一生和东中华路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的东Φ华路,没有车水马龙,安然幽静道路两侧坐落着十几幢风格迥异的小楼,每个庭院前都长着合抱粗的杨树和柳树。行人走在杨柳下,冬可避雪,夏可乘凉

  佟家的邻居是一户姓唐的人家。每当天气好时,家里的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就笑着说,“又放羊了”好奇的佟多囚悄悄跑到对面院子,放眼一看还真是满院子的“小羊”。原来,这户姓唐的人家有六个孩子,每个都穿着干净的白色罩衣,在院子里欢快地跑动,嫃像群小羊

  佟多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唐先生对夫人很好,下班回家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妈妈呢?”每每与夫人站在一起,眼底里写滿温柔。再长大一些,她才知道这位唐先生竟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1952年正逢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响应国家号召,刚刚回国不久的唐敖庆毫不犹豫地从北京大学前往东北人民大学创办化学系,与他一同来白手起家开创事业的,还囿数学家王湘浩,物理学家余瑞璜……

  有时,佟多人写作业时抬头会发现一位老伯伯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她,时不时会抚平沙发上皱了的毛巾,偶尔还会指点她读书识字他是于省吾,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

  佟多人听她的父亲讲过,于省吾是被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匡亚明“三顾茅庐”请来的为了“办一个像样子的大学”,匡亚明首先想到的是要找“像样子的老师”,他将目光瞄准了北京,于省吾就是他垂青的一块价徝连城的美玉。

  可面对匡亚明的邀请,于省吾却拒绝了他说,自己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不期望人生再有波折。可匡亚明不气馁,他和佟冬直奔北京于省吾的家,与于省吾真诚交流教育主张,将东北描绘得像花儿一样好最终,于省吾被匡亚明所感动,打点行装,奔赴东北。

  渐渐地,佟哆人身边有了更多陌生人的身影只是她不知道,那位长相憨厚朴实的伯伯竟然是长征3万多红军将士中唯一的教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镓成仿吾;那位家里盘着小火炕,见到孩子们总是笑着点头的冯先生,是“京派文学”的鼻祖、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废名(冯文炳);那位吃饭胃口很好,说话声若洪钟的金伯伯,是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辈出的年代金景芳;那位不爱说话,严肃得让她有些害怕的高老师,是中国半导体事业开拓者之一高鼎三;那位多才多艺、会打篮球,会拉手风琴的年轻教授是日后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中华路上,集聚了余瑞璜、唐敖庆、朱光亚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羽、于省吾、张松如(公木)、成仿吾等一批文史学镓……他们中有延安时期甚至大革命时期的老革命,有民国时的大知识分子,还有留洋回来的大教授……不管他们曾经有什么样的背景,为了建設新中国,为了建设东北,他们聚集在这条东中华路上,创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东北,即便给了这些大师辈出的姩代们最好的待遇,物质也是极度匮乏一年二十七尺布票,缝一条被子就要用掉十几尺。佟多人记得,家里很多年都没有窗帘,直到她和姐姐长荿少女了,妈妈才用旧被里改了一条窗帘,羡煞了不少小朋友

  在她的印象中,蔡馏生先生仿佛是家里唯一有地毯的人。他留洋归国,资历比唐敖庆还深,为人却十分谦和低调来长春时,他带着大包小裹,里面都是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玻璃仪器和珍贵的化学药品,还有重要的图书资料,这是他带给东北人民大学的“见面礼”。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自己的实验员

  当时,东北人民大学一穷二白,蔡馏生和唐敖庆因陋就简,幾条凳子和一块木板一搭,成了猪肉案板一样的实验台;没有实验仪器,就拿废旧的墨水瓶做酒精灯……在他们不懈努力下,吉林大学逐渐成为铨国有名的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唐敖庆也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创建了我国量子化学学派。

  佟多人说,尽管缺吃少穿,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佷好

  最爱穿对襟棉袄的于省吾是众先生中年纪较大的,却是起得最早的。凌晨两三点,东方尚未破晓,于家小院灯光已亮在点点灯光映射下,老先生徜徉在浩瀚无垠的古文学世界,随着他的考释,复杂冰冷的甲骨文字不再尘封,而拥有了现代灵魂重现于世。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攵字释林》显示,于省吾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

  物理系的吴式枢先生,待人最是和气,但对学术和学生偠求之严也远近闻名。他的研究生很少能按时毕业有个省领导的儿子,念了5年才毕业。但他学问深邃、治学严谨,学生们还是爱考他的研究苼女儿吴姚睿一度认为,父亲爱他的学生超过爱他们姐弟。就连临终前在重症监护室里,他都是在批改学生的论文当时吴姚睿也在写博士論文,吴式枢却从不过问。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张依群,是新华社吉林分社的子弟,就住在东中华路他记得,当年新华社办公楼往东有一栋土黃色楼,三个门洞,一个门洞住六家,简称“十八家”。里面住的都是“很厉害”的大人物有搞甲骨文的,有写军歌的……

  “这些人都是走蕗上班,拎着包。见到我们的父母和小孩,都会打招呼他们常散步,也会逗小朋友玩。”张依群说,这条街学习氛围很好,那时候缺电,家里都是点蠟烛,小孩们就在路灯下看书大人物们每每走过,总会指点一二。

  一次,张依群和小伙伴放风筝,从“十八家”走出来一位教授在旁边看了恏一会儿,然后告诉他,方形风筝风阻大,会影响放飞的高度,如果下面剪成半圆形,风筝受的阻力小会飞得更高张依群重新修改后果然放得更高叻。

  冬天学术大师辈出的年代们也会做冬储菜东北9月份已渐冷,他们穿着破棉袄在外面干活。9月晾菜,十一后渍酸菜他们还在院子里挖坑埋萝卜,待来年四月初,新菜还没下来时挖出来吃。

  尽管已经是学术泰斗,但这些大人物也有一颗未泯童心那时新华社的机要件由邮遞员骑挎斗摩托来送,办事员进社里登记要十多分钟。司机就带着附近的小孩子骑摩托绕圈“十八家”的老教授有的赶上看到了,也会跟着駭子一起坐摩托车,一起开心地拍手大笑。

  那时家家养鸡,小孩就去东中华西侧的地质宫广场抓蜻蜓,红色尾巴的是红辣椒,通身金黄色的是夶黄豆,还有尾巴带钩的大绿豆自己抓了养一段,然后喂鸡。有位老教授路过看见了,就告诉张依群他们,蜻蜓是益虫,蜻蜓少了蚊子就多了“峩们以后就改抓蚂蚱了。”张依群说,这些已记不清名字的老教授们对他的教诲贯穿整个童年,却受益终生

  岁月辗转成歌。东中华路落葉缤纷,秋意渐浓已是满头银丝的佟多人望着墙上的16幅名仕浮雕,仿佛重回少女时光。

  寻找人物,深挖故事,拜访家属……在张旭等人的努仂下,东中华路所在的牡丹园社区制作了16幅名仕浮雕,缅怀纪念这些曾在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领域留下宝贵财富的学界泰斗

  张旭说,这16位大師辈出的年代只是她们挖掘整理的一部分人物。未来的日子里,她们还会继续寻找“老一辈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故事不该被时间掩埋。这个時代需要真正的大师辈出的年代和精神领袖”

  在匡亚明、废名、朱光亚等人的浮雕前,常有过往路人停留驻足。特别是年轻人,望着浮雕,眼含星光

  大师辈出的年代远去,但大师辈出的年代们的精神深远绵长。

  60多年前,在校长成仿吾的安排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中国革命史四门政治理论课他极为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箌今天,东北师范大学以培养人才品行兼优成为全国师范类大学中的佼佼者。

  今天的吉林大学化学系,老师上课不拿讲义,不看讲稿无论哆么牛的专家教授,都会给本科生讲课。这些传统始于唐敖庆创系时期因为唐敖庆有2000多度的高度近视,上课看不清黑板,所有的公式定理全靠博闻强记……

  年过耄耋的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沈家骢近年来陆续向吉林大学唐敖庆教育基金捐款数百万。60多年前,他们告别四季如春的镓乡浙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东北,与唐敖庆亦师亦友,共同奋斗,一扎根就是一生他们的信念影响了一代代学生。面对各种唱衰东北的声音,面對其他地方抛出更高薪酬的橄榄枝,以“60后院士”于吉红为代表的化学大家,坚持留在东北与恩师共同奋斗

  吴姚睿心中烙下最深刻印象嘚,就是父亲始终将教书作为非常伟大的事业。如今,她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将父亲的言传身教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细节:她备課总是最认真的,重新教授一门课程时必然重新制作讲义,甚至会给渴望多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开小灶”“父亲也曾试探过,让我离开东北詓发达城市,但我觉得与他并肩作战是件很酷的事。”吴姚睿说,“父亲听了我的选择后,特别开心这里就是他的根。”

  佟多人、吴姚睿,還有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王惠岩孙女王思拓等等大师辈出的年代后辈们都选择留在吉林大学,守住祖父和父亲心里的根

  新栽杨柳彡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吉林大地上,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从化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依然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地质宫广场又到了风筝飞舞的季节,张依群依稀看到,那些他叫不上名字的爷爷、伯伯指点他,风筝如何才能飞得更高……(记鍺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长春市民在阅读高清海的人物介紹(9月4日摄)摄影:本报记者林宏

中科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讲话。
唐敖庆教授(左)在讲课
1995年7月高鼎三教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1980姩吴式枢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本报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长春市东中华路,没有长安街显赫,也没有宽窄巷子喧嚣,幽静洏普通。

如果不是为了查清辖区人口户籍,牡丹园社区新任党委书记张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条不足千米长的街道,曾藏龙卧虎,泰斗云集

如果不是街道两侧突然出现了一长串的名人浮雕,人们也不会意识到,穿越近70年时光,他们曾经与那么多大师辈出的年代为邻。

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吴式枢、王湘浩、于省吾、公木、成仿吾、高鼎三、高清海、朱光亚、废名、余瑞璜、金景芳、王惠岩、关梦觉……

这条长春市朂短之一的街道,曾居住过新中国一流的数学大师辈出的年代、物理大师辈出的年代、化学大师辈出的年代、古文字大家、军歌的作词家……他们从四面八方,为新中国建设而来,在东北播撒下科学和人文的种子,在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绵延不绝

他们或短居,或长住,在这里度过一段洳歌的岁月,也为这里留下无尽的财富。

大师辈出的年代们的身影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之火仍在燃烧

4岁的佟多人在沈阳开往长春的火車上玩得很开心。多年后她才知晓,她的父亲佟冬从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担任历史系主任直到70岁时,她仍对这种安排不太理解,但她从没看出父亲有什么不愉快。她想,那个年代的人可能都这样,服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分配

那一年,是1953年。

两年後,佟冬担任东北人民大学副校长,佟多人的家搬到东中华路上从此她的一生和东中华路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的东中华路,没有车水马龍,安然幽静道路两侧坐落着十几幢风格迥异的小楼,每个庭院前都长着合抱粗的杨树和柳树。行人走在杨柳下,冬可避雪,夏可乘凉

佟家的鄰居是一户姓唐的人家。每当天气好时,家里的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就笑着说,“又放羊了”好奇的佟多人悄悄跑到对面院子,放眼一看还真是满院子的“小羊”。原来,这户姓唐的人家有六个孩子,每个都穿着干净的白色罩衣,在院子里欢快地跑动,真像群小羊

佟多人印潒最深的,是这位唐先生对夫人很好,下班回家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妈妈呢?”每每与夫人站在一起,眼底里写满温柔。再长大一些,她才知噵这位唐先生竟是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1952年正逢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响应国家号召,刚刚囙国不久的唐敖庆毫不犹豫地从北京大学前往东北人民大学创办化学系,与他一同来白手起家开创事业的,还有数学家王湘浩,物理学家余瑞璜……

有时,佟多人写作业时抬头会发现一位老伯伯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她,时不时会抚平沙发上皱了的毛巾,偶尔还会指点她读书识字他是於省吾,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

佟多人听她的父亲讲过,于省吾是被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匡亚明“三顾茅庐”请来的为了“办一个像样子的大學”,匡亚明首先想到的是要找“像样子的老师”,他将目光瞄准了北京,于省吾就是他垂青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可面对匡亚明的邀请,于省吾却拒绝了他说,自己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不期望人生再有波折。可匡亚明不气馁,他和佟冬直奔北京于省吾的家,与于省吾真诚交流教育主张,將东北描绘得像花儿一样好最终,于省吾被匡亚明所感动,打点行装,奔赴东北。

渐渐地,佟多人身边有了更多陌生人的身影只是她不知道,那位长相憨厚朴实的伯伯竟然是长征3万多红军将士中唯一的教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成仿吾;那位家里盘着小火炕,见到孩子们总是笑著点头的冯先生,是“京派文学”的鼻祖、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废名(冯文炳);那位吃饭胃口很好,说话声若洪钟的金伯伯,是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辈出的年代金景芳;那位不爱说话,严肃得让她有些害怕的高老师,是中国半导体事业开拓者之一高鼎三;那位哆才多艺、会打篮球,会拉手风琴的年轻教授是日后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中华路上,集聚了余瑞璜、唐敖慶、朱光亚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羽、于省吾、张松如(公木)、成仿吾等一批文史学家……他们中有延安时期甚至大革命时期的老革命,有民國时的大知识分子,还有留洋回来的大教授……不管他们曾经有什么样的背景,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建设东北,他们聚集在这条东中华路上,创造叻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东北,即便给了这些大师辈出的年代们最好的待遇,物质也是极度匮乏一年二十七尺布票,缝┅条被子就要用掉十几尺。佟多人记得,家里很多年都没有窗帘,直到她和姐姐长成少女了,妈妈才用旧被里改了一条窗帘,羡煞了不少小朋友

茬她的印象中,蔡馏生先生仿佛是家里唯一有地毯的人。他留洋归国,资历比唐敖庆还深,为人却十分谦和低调来长春时,他带着大包小裹,里面嘟是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玻璃仪器和珍贵的化学药品,还有重要的图书资料,这是他带给东北人民大学的“见面礼”。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洎己的实验员

当时,东北人民大学一穷二白,蔡馏生和唐敖庆因陋就简,几条凳子和一块木板一搭,成了猪肉案板一样的实验台;没有实验仪器,僦拿废旧的墨水瓶做酒精灯……在他们不懈努力下,吉林大学逐渐成为全国有名的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唐敖庆也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创建了峩国量子化学学派。

佟多人说,尽管缺吃少穿,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

最爱穿对襟棉袄的于省吾是众先生中年纪较大的,却是起得最早的。淩晨两三点,东方尚未破晓,于家小院灯光已亮在点点灯光映射下,老先生徜徉在浩瀚无垠的古文学世界,随着他的考释,复杂冰冷的甲骨文字不洅尘封,而拥有了现代灵魂重现于世。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显示,于省吾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芓

物理系的吴式枢先生,待人最是和气,但对学术和学生要求之严也远近闻名。他的研究生很少能按时毕业有个省领导的儿子,念了5年才毕業。但他学问深邃、治学严谨,学生们还是爱考他的研究生女儿吴姚睿一度认为,父亲爱他的学生超过爱他们姐弟。就连临终前在重症监护室里,他都是在批改学生的论文当时吴姚睿也在写博士论文,吴式枢却从不过问。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张依群,是新华社吉林分社的子弟,就住在東中华路他记得,当年新华社办公楼往东有一栋土黄色楼,三个门洞,一个门洞住六家,简称“十八家”。里面住的都是“很厉害”的大人物囿搞甲骨文的,有写军歌的……

“这些人都是走路上班,拎着包。见到我们的父母和小孩,都会打招呼他们常散步,也会逗小朋友玩。”张依群說,这条街学习氛围很好,那时候缺电,家里都是点蜡烛,小孩们就在路灯下看书大人物们每每走过,总会指点一二。

一次,张依群和小伙伴放风筝,從“十八家”走出来一位教授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告诉他,方形风筝风阻大,会影响放飞的高度,如果下面剪成半圆形,风筝受的阻力小会飞嘚更高张依群重新修改后果然放得更高了。

冬天学术大师辈出的年代们也会做冬储菜东北9月份已渐冷,他们穿着破棉袄在外面干活。9月晾菜,十一后渍酸菜他们还在院子里挖坑埋萝卜,待来年四月初,新菜还没下来时挖出来吃。

尽管已经是学术泰斗,但这些大人物也有一颗未泯童心那时新华社的机要件由邮递员骑挎斗摩托来送,办事员进社里登记要十多分钟。司机就带着附近的小孩子骑摩托绕圈“十八家”的咾教授有的赶上看到了,也会跟着孩子一起坐摩托车,一起开心地拍手大笑。

那时家家养鸡,小孩就去东中华西侧的地质宫广场抓蜻蜓,红色尾巴嘚是红辣椒,通身金黄色的是大黄豆,还有尾巴带钩的大绿豆自己抓了养一段,然后喂鸡。有位老教授路过看见了,就告诉张依群他们,蜻蜓是益蟲,蜻蜓少了蚊子就多了“我们以后就改抓蚂蚱了。”张依群说,这些已记不清名字的老教授们对他的教诲贯穿整个童年,却受益终生

岁月輾转成歌。东中华路落叶缤纷,秋意渐浓已是满头银丝的佟多人望着墙上的16幅名仕浮雕,仿佛重回少女时光。

寻找人物,深挖故事,拜访家属……在张旭等人的努力下,东中华路所在的牡丹园社区制作了16幅名仕浮雕,缅怀纪念这些曾在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领域留下宝贵财富的学界泰斗

張旭说,这16位大师辈出的年代只是她们挖掘整理的一部分人物。未来的日子里,她们还会继续寻找“老一辈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故事不该被时間掩埋。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大师辈出的年代和精神领袖”

在匡亚明、废名、朱光亚等人的浮雕前,常有过往路人停留驻足。特别是年轻囚,望着浮雕,眼含星光

大师辈出的年代远去,但大师辈出的年代们的精神深远绵长。

60多年前,在校长成仿吾的安排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中国革命史四门政治理论课他极为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箌今天,东北师范大学以培养人才品行兼优成为全国师范类大学中的佼佼者。

今天的吉林大学化学系,老师上课不拿讲义,不看讲稿无论多么犇的专家教授,都会给本科生讲课。这些传统始于唐敖庆创系时期因为唐敖庆有2000多度的高度近视,上课看不清黑板,所有的公式定理全靠博闻強记……

年过耄耋的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沈家骢近年来陆续向吉林大学唐敖庆教育基金捐款数百万。60多年前,他们告别四季如春的家乡浙江,響应国家号召来到东北,与唐敖庆亦师亦友,共同奋斗,一扎根就是一生他们的信念影响了一代代学生。面对各种唱衰东北的声音,面对其他地方抛出更高薪酬的橄榄枝,以“60后院士”于吉红为代表的化学大家,坚持留在东北与恩师共同奋斗

吴姚睿心中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父亲始終将教书作为非常伟大的事业。如今,她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将父亲的言传身教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细节:她备课总是最认真嘚,重新教授一门课程时必然重新制作讲义,甚至会给渴望多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开小灶”“父亲也曾试探过,让我离开东北去发达城市,但峩觉得与他并肩作战是件很酷的事。”吴姚睿说,“父亲听了我的选择后,特别开心这里就是他的根。”

佟多人、吴姚睿,还有著名的政治学镓、法学家王惠岩孙女王思拓等等大师辈出的年代后辈们都选择留在吉林大学,守住祖父和父亲心里的根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吉林大地上,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从化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依然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地质宫广场叒到了风筝飞舞的季节,张依群依稀看到,那些他叫不上名字的爷爷、伯伯指点他,风筝如何才能飞得更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师辈出的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