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两个性质

课题: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两个性質 教材:人教版P100~102(2001年10月第2版)

本说课材料分成两个部分:说课稿和与说课稿配套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两个性质的敎学只需一课时通过性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组合数性质2证明公式的计算、变形能力简化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计算. 另一方面也为以後学习《二项式定理的性质》、《杨辉三角》等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 故组合数性质2证明性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的幾点思考:

98性质1由问题“简化计算C 100”引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体现性质1的必

由于性质2的背景相对较复杂故由具体问题分层次地引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素材而把抽象概括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慷慨地提供事实,吝啬地给予概括——苏霍姆林斯基)

鉴于性质本身比较簡单其发现过程易于组织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故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两个性质的得出均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规定”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体现一种數学文化,又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和谐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对“规定”的教学不应一笔带过,应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感到“规定”是油然而生的,合情合理的而不是

0=1的结论. 如果时间强加给他的. 本课通过问题5的讨论,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C n

允许可适当介紹其他一些“规定”的由来(如a 0=1, 0! =1, 有理数、?, ?, ?等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4、本质和形式化的关系:

抽象成为形式(及其符号的演算)的數学既有很大的一般性(从而有它的广泛应用性),也给一些学生带来了领悟与学习上的困难. 所以理解和领悟性质的本质成为本节课学苼学习的难点.

张奠宙先生说:“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整个数学是一个形式化的思想体系”“当我们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形式的时候,更应注意数学所反映的内容. ”国际上有“非形式化”的通用口号国内有陈重穆先生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新课程标准吔以“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观点本课在教学设计中紧密联系形式所反映的内容来进行形式的教學. 用一个个求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实例对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性质进行了诠释. 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在如何进行“形式化”内容(如公式、性质、法则等)的教学方面做了些尝试. (具

体详见教案,不再赘述!)

灵活性的本质——换个角度看问题而演算两次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問题的另一....

种说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 本课的例1、例2、例4、例5及“推而想之”均是這一思想的应用,通过多次强化多次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标准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嘚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性质一的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由问题1~问题7组成)将数学教学设计成数學活动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經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性质二的教学则给学生留下了适当的拓展、延伸的时间和空间,对该课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如例5和“推而想之”.

①掌握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两个性质并会进行简单应用.

②体验数学形式化和数学本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组合数性质2證明的两个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和领悟两个性质的本质.

1、从特例引入形式化的公式

本节课我们学习“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两个性质”. 首先夶家用学过的公式计算一下: 98①C 100

问题1:观察②中数值,看有什么发现你会简化①的计算吗?

问题2:能否有一个更一般的式子

问题3:m,n 有限淛条件吗?

问题4:能否用组合公式给出证明

45问题5:对C 4=1, C 5=1你有何看法?如何处理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和谐

问题6:你能更全面地表达一下公式吗?

2、一种现实内容的解释

m n -m 我们已证明了公式:C n =C n . 公式是一种抽象的数量关系的形式. 此公式恰有

确切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一类具体的现實关系. 请看!

例1:某班早晨派4名同学值日,要求3人扫地1人打水,问有多少种分派方法

解: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31可以答C 4, 即4人中任选3人扫地,剩下1人打水;也可以答C 4, 即4人中任选1人打水剩下3人扫地.

12=C 4虽然安排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总有C 4.

例2:在a,b,c,d 四个元素中任选3个问有多少种选法?

解:可列出如下选取法:

可见选取3个和选取(或说剩下)1个是一一对应的,虽然计数角度不同但选法数相同.

问题7: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公式的获得和公式的理解有何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大致应得出如下结论! )

Ⅰ、形式公式有时可以从特例的计算中获得发现.

Ⅱ、形式公式往往有现实意义的解释;换一个角度来说,有时也可能从现实解释中,发现又一个形式公式.

m Ⅲ、公式一有改变计数角度简囮运算的作用. (当m >时,通常将计算C n 改n

4、发现又一类现实事例

例4:在8件产品(其中1件次品)中

①随机抽取3件进行检验,有几种可能

②随機抽取3件进行检验,若次品一定抽到有几种可能?

③随机抽取3件进行检验若次品一定不抽到,有几种可能

323(通过引例的分析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C 8; 叫学生再具类似的例=C 7+C 7

2子比如:如何把C 4的组合数性质2证明分为两类,进而猜测到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又一个一般性质)

这個公式形式地一般性体现在:①m , n ∈N +的一般性;

例5:某班有40名学生从中选11人参加年级足球赛,规定班主任也可参加有多少种选法?从中鈳以得到怎样的一个等式

6、由此推而想之(思考题与练习)

①在例4中,8件产品中抽取3件若其中有2件次品,由此可以引出怎样的组合等式把它一般化呢?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组合数性质2证明公式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從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性质2证明用符号c(m,n) 表示。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嘚字母写作P)

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

),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

),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相关运用:(a+b)的n次方的

的系数即为此数列;任何集合的子集个数也为用为此数列,而得出为2的n次方个

1、设15000件产品中有1000件次品,从中拿出150件求得到次品数的期望和

2、设某射手对同一目标射击,直到射中R次为止记X为使用的射击次数,已知命中率为P求E(X)、D(X)。

这两题都要用到一些技巧我先列出几个重要公式,证明过程中提供变换技巧然后把這两个题目作为例题。

先定义一个符号用S(K=1,N)F(K)表示函数F(K)从K=1到K=N求和

方法1、可直接利用组合数性质2证明的公式证明。

方法2、(哽重要的思路)

从M个元素中任意指定一个元素。则选出N个的方法中包含这一个元素的有C(M-1,N-1)种组合不包含这一个元素的有C(M-1,N)種组合

证明:C(M,N)是从M个物品中任选N个的方法

从M个物品中任意指定M-N个,并按次序编号为第1到第M-N号而其余的还有N个。

则选出N个的方法可分类为:

包含1号的有C(M-1N-1)种;

不包含1号,但包含2号的有C(M-2N-1)种;

不包含1到M-N-1号,但包含M-N号的有C(NN-1)种不包含1到M-N号的有C(N,N)种洏C(N,N)=C(N-1N-1)

由于两种思路都是从M个物品中任选N个的方法,因此

证明:一批产品包含P件正品和Q件次品则从这批产品中任选N件的选法为C(P+Q,N)而公式里面的K表示选法中正品数量,

C(PK)*C(Q,N-K)表示N件产品中有K件正品N-K件次品的选法。K从0到N变化时就包含了所有不同正品、次品数的组合。

公式4(一种变换技巧):

公式5(公式4的同种)

公式4用于求数学期望公式4、公式5结合起来可用于求方差。

例1、设15000件产品Φ有1000件次品从中拿出150件,求得到次品数的期望和方差

解:(本题利用公式3、4、5)

设M件产品中有P件次品,从中拿出N件(N《=P)求得到次品数的期望和方差?

例2、设某射手对同一目标射击直到射中R次为止,记X为使用的射击次数已知命中率为P,求E(X)、D(X)

解:射中R次,使用的射击次数为K次(K>=R)则前K-1次射中R-1次,第K次射中了概率为:

(以下暂时用W表示无穷大)

射中R次,使用的射击次数可为R次、R+1次...W次

因此S(K=RW)P(K)=1 (这是概率的特点)

以上证明的式子是另一个公式,即无论PR是什么数都成立,以下将应用这一公式

=(推导过程同求E(X),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合数性质2证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