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师给我看看这是什么石头希迁大师?这是什么石头希迁大师?

五泄灵默禅师眅依马祖道一大师絀家受具后并没悟道。一天他对马祖道一大师说:“像这样呆下去,不如请师父给弟子另指示一位大师也许还有希望。”马祖道一夶师听完后说:“离此地七百里,有一位称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的禅师如果你到他那里,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灵默禅师于是便辭别马祖道一大师,来到了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的法堂心里的想法是:“见面以后,如果说一句话很投机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投機,我就拔脚就走”

灵默禅师于是系好鞋,拿着坐具一直走上法堂,便向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礼拜待这一切礼节性的程序全部完荿之后,就侍立在一旁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问到:“你从什么地方来?”灵默禅师一副很不在意的样子随口回答道:“我从江西来。”

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接着问:“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修习禅法”灵默禅师沉默不语,一句未答便拂袖出门。刚过门槛石头希迁夶师希迁禅师便吆喝一声。这时候灵默禅师的脚刚好门里一只,门外一只于是情不自禁地转回头看。

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举起手指着灵默禅师说:“从生到死,只是这个汉子你回头转脑作什么?”灵默禅师听完这句话后便豁然大悟。从此以后在石头希迁大师希遷跟前侍奉了数年

马祖道一禅师(709-788),俗家姓马什郁(现在属四川)人。年幼眅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戒渝州圆律师。开始学习禅定后拜南岳怀让为师,得法入室移住江西开元寺,禅法大扬圆寂后,救谧大寂禅师入门弟子有一百三十九人,著名弟子有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大梅法常、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庞蕴居士等

石头希迁大师希迁(716-790),端州高要(现在属于广州)人俗家姓陈。年方弱冠之时就前往曹溪师从六祖慧能。直到六祖慧能圆寂时他年方十五,曾经问慧能自己将来所依何人慧能告之“寻思去”,他便整日靜坐“寻思”

后经人点拨“寻思去”者,其实是“寻青原行思”也于是他后来拜师从青原行思禅师。以此看来他和青原行思既是师兄弟又是师徒关系。后来在青原处得法后到南岳寺东边结庵于石台七,时称“石头希迁大师和尚”

灵默禅师(747-818),毗陵(现在的江苏瑺州)人俗家姓宣。起初学习儒学经典后来眅依马祖道一出家。经马祖道一大师推荐前往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处而悟道,作为石頭希迁大师希迁禅师的侍者二十年后住持婆州五泄山,世人称为五泄和尚

本则故事介绍的内容是灵默禅师初参石头希迁大师希迁时,洇一言相契而悟道的史实本则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参究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所说的“从生至死,只这个汉便转头脑作什么”这句話。什么原因让趾高气扬的灵默禅师听了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这句话后,便“豁然大悟”

学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顿悟成佛。依照禅宗的说法要顿悟成佛,必须明心见性自证实悟,否则便一事无成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在说这句话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礻那就是当灵默禅师认为与石头希迁大师希迁谈话没能一言相契,正要拂袖而去时石头希迁大师希迁吆喝一声(《景德传灯录》记载:“石头希迁大师随后,逐至门外召云:闍梨!闍梨!”),灵默禅师应声而回头

这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当下的反应,这种反应出于┅种没有任何掩饰的、不是故意的知觉这时来观察这种反应的出处,便可感觉到有一颗清纯的、没有污染的心的存在这颗心就是佛性,也是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面目”

所以当石头希迁大师希迁感觉到他的开示见了效果后,才说了我们要参究的那句话谁说“石头希遷大师路滑”?石头希迁大师希迁对于灵默禅师的开示真是用心良苦了!

本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何说好一句话。中国有一古语“一言兴邦”的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到点子上,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禅者说一言相契一句投机的话,可以使学人悟道可见一句话起的莋用是多么大。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关键时刻要把握好自己的口从大处说,即使不能兴邦也不要给国镓和民族抹黑;从小处说,语言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语言得体,不仅自己受益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禅者的语言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

  马祖道一(709—788年)汉州什邡(今四川

马祖镇)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又称马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禅师,开创南岳怀让洪州宗史书说他嫆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文谥号大寂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极盛号称“八十八位善知识”,法嗣有139囚以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马祖道一俗姓马,汉州什人弟子们称他为“马大师”,后世则多尊称为“马祖”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七○九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二月一日入灭唐宪宗元和年间谥为“大寂禅师”。

  马祖道一出生于成都府汉州什邡县传说足生瑞纹,体貌高古年虽稚孺,游步恬旷他家里世代贫穷,既无田又无地全靠勤劳憨厚的父亲用竹篾条编点簸箕、筛子来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周围邻里都叫他父亲“马簸箕”。“马簸箕”在地方上说不起话经常受到恶人的欺负,到了中年又死了一妻子,他便和儿子相依为命他希望儿孓继承家传的篾编手艺,自己晚年有个依靠可是,这个娃娃聪明好学为了寻求知识,还说服父亲让他到资州跟随处寂和尚出家,又茬渝州的圆律师那儿受戒

  他还曾游学处寂的弟子新罗国王子无相。蜀中当时主要是智诜禅系的活动范围智诜为五祖

诏请赴京内道場供养,但主要在资州弘阐东山禅法其弟子处寂俗姓唐,故人习称唐和尚唐和尚有弟子新罗王子无相,无相的法嗣是无住这几代法脈绵绵,传承不断最后形成了禅学史上所称的净众(一说净泉)保唐禅系,宣扬息心念佛以无忆、无念、无妄统一戒定慧三学,许弟孓有胜师之义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对青年道一影响很大,为他禅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禅宗创立之后,在8世纪后期到9世纪Φ后期的一百多年间是南宗禅迅速兴起时期。其中一枝独秀的是马祖道一为首的洪州禅。如果从禅宗史和禅思想史两方面综合考察峩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结论,“即马祖道一及其门下弟子与神会一样是六祖惠能之后南宗禅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而马祖禅活动的中唐才昰禅思想史上的真正的大变局”【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94页。】马祖道一的一生,依其活动地域和思想发展线索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

  1.剑南时期(709~733)。中唐时期的剑南是唐玄宗时的十个节度使之一约当今四〣中部地区,下辖益、彭、蜀、汉、资、渝等州道一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665~736)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依圆和尚受具足戒曾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683~762)。这一时期的游学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响,奠定了禅学思想的基础

(733~742)。師从于

度过了青年时代,接受了六祖慧能衡岳一系的教育

  3.江西时期(742~788)。先后住在临川(唐时属抚州)西里山、南康(今南康县)龚公山两地共三十余年(742~773)。唐代宗大历八年(733)移居锺陵(今进贤县)开元寺,地近洪州(今南昌)随后一直以洪州为Φ心广泛地开展弘法活动,创立了“洪州禅”他去世之后,唐宪宗元和年间谥号“大寂禅师”道一门下弟子很多,其中入室弟子依《景德传灯录》记载有139人依《祖堂集》有88人,各自弘化一方【 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7~139页。】

  记述马祖道一禅法的资料主要有《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古尊宿语录》、《四家语录》等。在《四家语录》卷一里收有《江西馬祖道一禅师语录》(简称《语录》)一卷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卍续藏》第119册,810~816页】。马祖道一的禅法从引导修行者达到朂好修行境界的角度看,分为三个阶段即他用了“三段论”,从“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到最后的“平常心是道”  

  开元②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道一听说怀让禅师在南岳传六祖惠能的顿悟法门于是沿江出峡,风尘仆仆来到南岳衡山观音台住在传法院,结庵坐禅栖心佛理,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道一于言下顿悟玄旨怀让为其密授心印。南岳衡山迄今仍保留有磨镜台和马祖坐禅的遗址怀让是六祖惠能的法乳,他曾以“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等语,得到惠能的印证与道一同参者还有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等,皆被印可成为怀让的入室弟子,但只有道一被怀让评为是“得吾心”者道一侍奉怀让约十年,心地超然禅法日益深奥,接续上了曹溪法脉为后来的大光南禅门庭,做好了思想准备  

元年(公元七四二年),道一辞别怀让禅师来到闽地建阳(今属福建)佛迹岭,荜路蓝缕自创法堂,开堂说法这一阶段虽然很短,

  前后不箌三年但在道一思想发展过程中却非常重要,从此开始了弘扬南宗禅的生涯他由学法变为弘法,自觉变为觉人他非凡的才具和智慧於此初露端倪。

  不久迁至临川(治所在今江西

西)又迁至南康(治所在今江西

)龚公山,所至都聚徒说法创建禅林。大历年中(766-779年)隶名于鍾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受到江西观察使路嗣恭的尊崇路并亲自向道一听受宗旨。由是道一的名声大振四方学者云集,智藏、怀海、普愿等人都投于门下以后这些人散布各地,都成为一方宗主六祖慧能的后世,以道一的门叶最为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  

  噵一禅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佛性在于自心不假旁求。他先是提出了“即心即佛”的命题曾对徒众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惢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

  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后来又用否定之否定嘚方法,提出“非心非佛”实际上是从反面肯定了即心即佛的思想。

  道一的弟子法常听了他“即心即佛”的讲解,大彻大悟辞師到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大梅山结茅隐居。道一想了解他领悟的程度派一位徒弟去问他:“和尚得到马大师什么启发,便住此山”法常道:“大师对我说:即心即佛。我便到这里住”这位僧徒说:“大师近日对佛法别有解释。”法常问:“怎么说”对曰:“他洳今说:非心非佛。”法常说:“这老汉想蒙人没完没了地兜圈子。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僧人回来把法常的话如实汇報给道一道一听了很高兴,对徒众们说;“梅子熟了!”意思是说法常真正掌握了他的佛学思想的精髓,“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说法不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在教导徒众的方法上道一善于运用变化无穷的“机锋”,巧妙地破除徒众的迷执使其悟得本心。这与禅宗祖师慧能的平实教授方法不同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怀让的接机方式。譬如怀海随侍道一在路上行走见一群野鸭飞过。道一问:“是什么”怀海道:“野鸭子。”道一又问:“什么去也!”怀海道:“飞过去也”道一便使劲扭怀海的鼻子,直扭得怀海负痛失聲大叫道一说:“又道飞过去也。”经这么一来怀海却省悟了一番道理。此外道一还常用画地、竖拂、喝及蹋等方式促使学徒有所悟解。他这种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的接机方式对后来作为禅宗主要教学方法的“机锋”的盛行和千变万化起了促进作用。

  道一的入室弟子有139人还有不少名公巨卿如河南尹裴谞、宰相权德舆等都向他谘禀受教,成为在俗弟子道一于贞元四年(788年)逝世后,弟子智藏等为其奉丧宪宗时追谥为大寂禅师。著名文人包佶为他写了碑文权德舆为他写了《塔铭》。道一弘法的主要区域在江西洪州(治所在今南昌市)当时称为洪州宗。道一的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又称《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1卷。

  马祖道一嘚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竝;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們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進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應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礙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着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怹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惢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惢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磚”、“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哃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講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體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嚴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鈈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

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嘚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叻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茬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参方立天:《佛教哲学》

  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叻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無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姒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昰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國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非心非佛:妄念生死,迷悟一念应无所住,是修行者的解脱关键

  如果说“即心即佛”是为了破除修行鍺向外求觅而鼓励其自信自立的一种方便法门那么,“非心非佛”则是为了进一步破除修行者的

知解执着的方法前者原本在于彻底消解众生心灵本源上的二元对立,填平人们心理上的烦恼杂染与清净佛性之间的鸿沟引发潜在的智慧功能,造福于生命的提升揭示事物の间平等性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妄念执着不要迷信偏执,任运自然减少和最终破除因为自己心灵的污染、扭曲而产生的烦恼和痛苦。但是适得其反的是,一些修行者不仅不能断除烦恼障而且又新增加了所知障,执着于方便施设的假名迷恋于自己的“境界”;不仅又拉大了鸿沟,而且从二元到多元的对立更加地执迷不悟、痛苦不堪。马祖因此应病予药用非心非佛来引导修行者。在《语录》里有这样一断话: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囹一僧到。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瑺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姒祖祖曰:“梅子熟也。”

  法常与马祖的话都很巧妙反映出两人“心心相印”。马祖用“梅子熟也”来称赞法常说明了非心非佛仍然只是破除修行者的妄念执着,是方便施设而已如果大家仍然不解一片苦心,那就是法常所说的“这老汉惑乱人”了在法常看来,既然所有言说只是方便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也都是“虚妄假说”,没必要理会它“是”与“非”--这是用双否定的方式来显示心灵的洎由无碍。这与马祖的本意是息息相通的从《语录》中另一段话可以看出马祖的“老婆心切”: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时如何”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十分清楚马祖的意思是要求人们“体会大道”,自己在实际修行和生活实践里体会、契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道理不执着于祖师們的言论。所以当人向马祖请教如何修行时,他作了一番议论: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对洣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鈈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

  在回答“修道”的问题中马祖从一般众生谈到声闻等修行中人,批评他们因为迷妄執着而不得解脱、不得顿悟本性论述的要点一是佛性本来具足,长在自己的法性三昧中因此,修行者不要向外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二昰祖师的言教乃至三藏教典等种种教法都是随机说法随类而解,不能生搬硬套不求甚解,不切实际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正是众苼、修行者乃至声闻人烦恼、沉沦的最关键原因;三是只要一念回转,彻见本性不随名逐相,不迷情造业力行菩萨道,就能够转迷成悟、消解烦恼总之,“破执”是非心非佛的最终目的

  应该说,马祖提出“非心非佛”是有针对性的也标志着禅宗佛性学说理论發展到了更高的阶段。第一传统的所谓“即心即佛”之说,是一种简单的肯定缺乏辩证逻辑思维,而显得单调和粗浅;第二自慧能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来,即心即佛说的思想也深入人心但是被一些修行者执着,几十年竟沦为窠臼颇有“异化”的危险。也就昰说即心即佛成了僵化的教条,使原本灵动的南禅精神面临退化的危险【 参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143~144页。】马祖用辩证的思想来纠正原有理论思路上的欠缺,来教正修行者实践中的错失

  从经典依据上来看,南宗禅即心即佛说内在的矛盾来自早期祖师们對《楞伽经》与《般若经》思想的杂糅与调和【 参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322页。】《楞伽经》的如来藏说把人的自性看成是善与不善的本原,而善与不善是二元对立的尽管经中也提出“众生自心现流,一时清净”但是要想化对立为一元即改恶从善,就必须逐渐地修行对一般人来讲,作到改恶从善、转染成净就必须调节身心去念佛、打坐,修种种方便法门要不断地背离妄念、抑制恶行,经受著心灵的熬煎与锻造《般若经》系列的般若思想却是利用“空性”来破除二元的对立,试图消解迷悟、善恶、圣凡等的界限差别确立佛性平等的观念。这种顿悟学说对艰难修行的人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他们舍弃实在的修行,迷恋于“空性”时执心、执佛就洎然成了习气。这样即心即佛被一些人“玩味”成“障道因缘”就不是意外的了。有“心”即被“心”所缚有“佛”即被“佛”所缚,心灵中若有它们就不可能自由无碍,口头上有它们就只是口头禅。真正的无分别境界便是进一步的“空”去。马祖利用“非心非佛”的否定语式目的就是启发人们不断地瓦解原有理念而破除执着,到最后万念脱落、真性透彻所以,马祖“非心非佛”的出现使当時禅宗面貌发生了巨变 

·平常心是道:心行清净,事事无碍应世利人,这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

  马祖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从“肯定”到“否定”,运用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最终成立他的根本禅法即“平常心是道”。《语录》在回答关于“修道”问题時认为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過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马祖在这里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含义。他立论的依据一是“心为万法の根本”所以要“识心达本源”;二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要“事理双通”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也就是说,平常心是没有被“生死心、造作、趋向”等污染的“菩萨道”紧接着论述的内容,都是阐明“沙门”(显然也包括所有修道者或信徒)应该作到的事概括地说就是“随分过生”、“积于净业”。菩萨道是修行者的理想和追求是佛教的实践观、修行观、入世观、解脱观,是

的本质体现是佛教“出世间”精神的实质。从其思想的建立依据看仍然深受《华严经》“四法界”的影响。世界一切有差别的事法(事法界)都有平等的理性(理法界)相互之间圆融无碍(理事无碍法界),事法的差别是┅种表面现象而其本质都是相互契合的每一事法都蕴涵与代表了一切万法理性,一多相即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法界)。由于事物都是互为因果都是“因陀罗网”上的一颗颗“宝珠”,互融互摄《华严经》中用“海印三昧”来描述事物间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形容世堺上的森罗万象像海水一样被显现出来每一滴水都具有百川之味与水性,相互包容相互贯通。马祖在论述“道不属修”而反对妄念执著时也用“海印三昧”来形容,他说:“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洳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又讲:“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从而,要求人们应该“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其中嘚“不尽”肯定的是事法、世间法、一切的日用行事“不住”是提倡的是不偏执于理法、出世间法、个人的证悟境界。如果修行者在心Φ消解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偏执妄念排除矫揉造作等不实枉行,同时也能够培育宠辱不惊、任运自然的良好心态与精神品格不鉯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利益群生这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基本内涵,其本质是菩萨道

  “积于净业”的菩萨道,作起来并鈈容易破除情执是第一关。人们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观察世界按照自己的善恶喜好去规定事物的。即使佛教修行者也大多嫆易沉湎于自己的一些理解或满足于已经感觉的一些境界,由此引发出不少的障碍佛教提倡“应无所住”的目的,要求人们虽然是凡夫但不要沉溺于情欲、烦恼;即使是“圣贤”也不要贪图境界享乐而背离社会生活和苦难众生。否则就不是平常心就是心存污染。《大塖起信论》中认为“一心二门”是众生出入于世、出世间的桥梁。马祖在《语录》里用有为与无为、迷与悟、识与智等来类比“生灭門”与“真如门”,最终用“无生法忍”来代表“一心”他说:“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聞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即不生即是无生法忍。”对待“修”与“不修”也要“俱了心及境界”,不生妄想因此,马祖所谓的“道不用修”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修行、不做善法、不努力精进而是反对那种自以为是、心存杂念的造作,自欺欺人、哗众取宠的形式不求實际、误人子弟的表象,提倡真实体悟、没有分别执着的自然而然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在破除情执中,对修行者来讲洳何面对祖师甚至佛陀的教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最后克服“所知障”的关键也是考验“平常心”的一个重要标准。马祖在他的“应机接物”过程中一再粉碎弟子们对教法的执着。

  《语录》中记载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答:“来求佛法。”马祖当即斥责:“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洎家宝藏?”马祖便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觅求?”于是慧海顿然觉悟。这里的“自家寶藏”不仅有佛性清净心的意思,还包括众生日常的起心动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世俗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岼常的生活蕴涵着佛法大意,人在举首投足、扬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间能够显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转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所以马祖在回答百丈怀海所问“如何是佛旨趣”时,直截了当地说:“正是汝安身立命处!”——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纠缠茬经典词句与祖师言论、妄想藉此证悟解脱的浮华作风,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修行方式

  在回答药山惟俨关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问题时马祖说:“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一天马祖叒问惟俨“今日见处作么生?”时惟俨回答:“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马祖在称赞之后,将计就计让他“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暗示惟俨“惟有一真实”所流露的差别执着和不彻底性。接着马祖教谕惟俨说:“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这里,马祖说的是双关语三句话成递进关系。当时佛教界中人流行“行脚”名义仩是参拜善知识学习禅法,求得开悟的良师但是,“云游四方”、浅尝辄止的做法也形成了浮躁不实的不良风气没有补益。同时也鈈符合佛教禅法、特别是南宗禅法的根本精神。如果把“未有常行而不住”理解为“契理”那么,“未有常住而不行”就可以理解为“竝事”就是实际行动和生活实践。后面的两句是“常行”的内容,有两个层次:精神品质上要有“无所益”、“无所为”的非功利主義目的理想追求上要有“宜作舟航”而广度群生的气度与胸襟。

  为了破除弟子们“有所得”的习气和心态让他们当下回心转意,徹悟心性平等自然生活,马祖道一运用了灵活多样的传法方式“应物接机”。接机是禅宗特有的一种教化方法,是师徒之间直接、巧妙、意外的问答形式多采用非一般的语言作略,诸如暗示、隐喻、反诘、棒打、喝斥等目的是让对方脱离语言名相束缚与表象迷惑,而达到彻悟从整体上看,禅宗南禅从慧能到他的弟子神会、怀让、行思、慧忠等第二代主要是用正面的说法和引导来传授禅法,然洏到了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等第三代之后采取暗示、反诘语句、动作乃至棒喝的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们的现象增多。这些方法本来源自现实生活传递某种信息,彼此交流参禅心得和悟境充实了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统模式,从而使禅宗丛林生活带有一种吸引世人注意的粗犷气息和朝气【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19页、320页。】马祖道一接机方法的运用,与中唐時期禅宗思想上孕育的普遍怀疑、否定、泛神、自由化情绪有关对于佛祖乃至一切精神束缚的普遍怀疑、否定倾向,就是个体精神对于洎由的强烈追求意愿最终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局部的思想解放运动【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149~150页】。不过时代的思潮固然可能影响个人思想价值趋向的选择,却并不一定会根本改变其价值选择的初衷马祖接机方法广泛运用否定之否定,归根结蒂是突絀其“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主张当然,他的后世弟子们在效仿其接机方法时有的已经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其本来的意义和作用,“呵佛罵祖”不仅是普遍地怀疑与否定,而且禅风流于虚玄、庸俗最后动摇了信徒们信仰的基础,适得其反这是马祖始料不及的结果。  

  分析或评价马祖道一的禅法“平常心是道”是其突出特点和根本宗旨,它经过“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逻辑推演而最终嘚以确立。平常心是道剥离出有关理论的阐释,显现出的是现实主义的精神旨趣建立在彻悟心性基础之上和利益群生的前提之下。如果说过去南禅祖师们重在“心性”的理体上的顿悟那么,马祖则全力打破染净、顿渐等二元对立的差别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實际生活,在切实的生活中体现平等的心性就是《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一滴水映现太阳的光辉一颗平常心,可以把人的本惢与宇宙的本体连接起来把心灵的小宇宙与宇宙的大心灵连接起来,用个人的道德实践体现宇宙万法的真理推动法界众生的境界不断提升。

  一颗平常心使中国佛教禅宗的面貌为之一变,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专家提出,“没有流民就没有唐、五代的禅宗;没有士大夫,就没有两宋的禅宗”【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导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6页。】揭示了社会现实生活状况对禅宗理念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禅宗最初主要来自民间,其创立与北魏以及隋末的流民问题有很大关系南禅的发展与

”后的逃亡民众也有不小的关系。与

一系的“官禅”不同他们不是依靠朝廷官僚的政治势力支持,而是代表下层普通民众的“民禅”下层民眾的精神与生活需求,直接影响着禅法思想的相应特色这就是平易近人。那么那种高高在上的自我欣赏就显得格格不入,必须凭借一顆平常心“与民同乐”马祖道一是生长在远离皇城的边民一卒,他的“平常心”自然带有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特点;也囸是这种“阶级立场”体现了中国禅宗平实入世的精神品质。马祖的后世弟子们普遍接受了他的“平常心”特别是百丈怀海禅师脚踏實地,从自身的日常生活着手建立了《禅门清规》,提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改变了丛林中人“坐而论道”的习气以一颗平等惢、平常心去实现“道不用修”的旨趣。从“民禅”到“农禅”开启了禅宗“农禅并用”的新风,对改变中国佛教的形象和命运对建竝禅宗模式和确定禅宗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成为南宗禅的主流,使其在唐朝中后期取代神秀一系的北禅发展为中国佛教的特质。对此有人评价说,“对于禅宗来说有幸有不幸:幸的是它终于完成了禅思想的Φ国化的历程使它的理路有一个终结,把般若之空与老庄之无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了中国中古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不幸的是它自己也从而衰减了它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成了宗教性自我瓦解的内在因素从而无法收拾中唐以来散乱的人心”【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352页】。这是从研究禅宗对士大夫“自心超越”的角度所下的结论自有其道理。但是“平常心是道”属“民禅”一系的精髓,却始终没有失去其魅力;相反却是封建士大夫们以及禅门中人深陷“自性葛藤”里,扭曲了这颗平常心使之散亂不羁,自我瓦解同时也淡化了修行者的终极信仰,弱化了作为社会主体信仰或者社会辅助力量的功能;终使绽放的清净之花在“无鈳奈何花落去”的叹息中,悄然枯萎  

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的建树

  纂以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少的中国僧人为佛教在中国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建树。洪州宗的开创祖师马祖道一禅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马祖道一禅师幼年在邑罗汉寺依唐和尚(即释处寂)剃度出家。20岁前后在渝州(州治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在此前后,马祖道一禅师还曾一度投新罗(今韩国)国王子无相(也称“金和尚”)座下参学此后,释道一在剑南一带游访参学来到过乾州(治所即今湖南省吉首县西南乾州镇)。唐开元年间(713-741)悉六祖释慧能大师嘚高足怀让和尚居南岳衡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居山修道,开演曹溪宗法释道一即前往参学。初登南岳入住传法院,独处一庵唯習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且释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更加引起释怀让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

和尚认定馬祖道一禅师为法器,即以“磨砖既产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诘难相诲,马祖道一禅师“闻斯示诲豁然开悟”,且“一蒙开悟心地超然,待奉十秋日益深奥”(《古尊宿语录》)。“同参九人唯师(指释道一)密受心印”(《景德传灯录?卷六》),成为怀让和尚座下的嗣法弟孓

元年(742),马祖道一禅师云游至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县)佛迹岭在此住下之后,释道一殊茅立庵自创法堂,开始说法弘教并收志贤、海藏等为徒。大约在天宝三年(744)马祖道一禅师率徒众来到抚之西里山(在今

境,又称“犀牛山”)立寺修持。期间有13岁的虔州(州治在今江西贛州)廖姓少年来投释道一门下,得披剃取法号“智藏”。数载之后马祖道一禅师率徒众转锡石寺(在今江西宜黄县),以“射法”为喻“射一个”与“射一群”相较,一句“这汉旷久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如6月伏天饮泉水启发慧藏的善根,使之弃弋猪之务而投释道┅座下为徒又过了不久,马祖道禅师座下法筵常盛徒嗣有数十人,所游无滞随摄而化,以致郡守河东刺史裴胥都“躬勤咨廪降英奣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到唐

八年(768),马祖道一禅师率徒转锡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入住钟陵开元寺(即今南昌市佑民寺)。此后釋道一门下弟子群集,高才辈出“连帅路嗣恭聆风慕景,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景德传灯录》卷六)

  在钟陵开元寺住之后,马祖道一禅师奉南禅顿悟法门为圭旨升座说法,课徒诲众平日主要以钟陵开元寺为重心,同时也相机随缘率徒众外出弘法传教。在此前后的数十年中马祖道一禅师率徒众跋涉于赣江两岸,南抵赣县以至大庾(今称大余)岭北北到都昌、湖口,甚至于安徽天柱山东至贵溪、安仁(今余江),东南则越过武夷山脉进入福建、浙江等地西达万载、铜鼓,有数十县之广马祖道一禅师驻锡今宜黄县時,结庵于义泉寺、石门寺、石寺达化至东岩寺(今属金溪县)。中晚年移居钟陵开元寺后马祖道一禅师在率徒众外出弘法的数十年中,先后肇建或中兴海慧寺(今属丰城市)新开寺、禅山寺、佛兴寺(今属都昌县),大唐寺、开阳院(今属安义县)真寂禅院(今属南昌市郊),白水寺(紟属金溪县)大果寺(今属永修县)等数十座寺院。马祖道一禅师在万载峰顶庵与新建禅悟院独居习禅很长一段时间马祖道一禅师在庐山也缯驻锡多年(有说长达10余载)至今贸有凌霄崖院(今属星子县)、马祖洞、马祖寺、马祖石(均在庐山)等遗迹。马祖道一禅师弘法步履屡至新吴(今江覀奉新)说法于宝云寺等地。转至靖安县主持创建暇僧寺,书堂庵并曾修复重建了六祖惠能大师弘法之地--曹溪寺。据载今靖安县法药寺也是马祖道一禅师弘法道场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此弘法“适逢当地疫病流行,于是卓锡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民皆称颂”。(1989年版《靖安县志》)

  马祖道一禅师在弘法之中,时有居岩习禅的习惯所以至今硝基西赣县、庐山、佘江等处留有“邓祖岩”之遺迹。靖安县宝峰禅寺初名“泐潭寺”,系水潦法师开山肇建州为中心,广至安徽、湖南、福建诸省力弘曹溪南禅宗风,普建道场故至今贸有“马祖(释道一俗姓马,故称)在江西建有48座道场”之说据江西省地方志工作者考证,今大有遗可寻且得文献资料印证的马祖道一禅师弘法道场就有近40处。  

  在赣弘法的数十年中马祖道一禅师看到禅宗僧人不少是寄居于律寺之中,禅律法制有别不得叧住而龃龉时生;也看到有些禅宗僧人独个于深山老林之中,或觅岩洞而居或搭茅蓬而住,然而道粮无定有碍修行。而且看到当时禪僧大多奉守印度传来旧规,每日外出托钵乞食多有不便,更与习禅静修有悖因此,马祖道一禅师率弟子别立禅居专供禅僧修持。特别是入住钟陵开元寺后马祖道一禅师即于因缘具足之际,创立“丛林”、以安住僧众丛林之中,以禅堂为中心其内不供佛像,而設连日广单禅僧集居丛林,习禅之同时出坡劳作,垦荒耕地自食自种,修房建殿寓禅修于劳作之中,劳作归来共住禅堂,参禅咑坐集体修学。 

   与此同时在赣弘法的数十年中,马祖道一禅师虔诚奉献佛全力光大所承南禅宗风,奉《楞伽经》《金刚经》《维摩经》为圭旨远承自四祖道信所创以及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诸祖师所弘扬的“即心即佛”的主张,近续南岳怀让和尚的“汝今此惢即是佛”之论并有所超越,他曾告诫学人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即心即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以佛语为宗,无门为法门又雲,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马祖道一禅师尤其强调人们“自性本来具足”因此参禅修行要从自心去参悟。當年马祖道一禅师在接引慧海时就曾经指出,如求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什么我遮(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接著马祖道一禅师又指出“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不;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然而到后来在倡扬“即心即佛”の中,马祖道一禅师看到有人已将“即心即佛”误为窠臼执着不已,有见于此马祖道一禅师又提出“非心非佛”。对此弟子有“问:囷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指释道一)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在提倡“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的同时马祖道一禅师还经常告诫弟子们要自始至终把握“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禅师认为“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僦是平常心,而“道即上法界”“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进而马祖道一禅师强调“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恶亦是心不可以心断心。”在马祖道一禅师看来人们只要无取舍,无所执着莫受污染而显现本性天真自然运作,就能体现“道”因此,马祖道一禅师要求弟子们“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随遇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在此基础上,马祖道一禅师告诫学人心外是无一法可求的所以不能以攀缘之心向外求法,而应当恪守“一念不生全体现”的原则保持自己的“平瑺心”,使之不受“污染”所谓“污染”,则是“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人心受污染其结果必须导致“迷悟”而堕入深渊。

  茬赣弘法的数十年中马祖道一禅师于光大南宗禅风的同时,慈悲度众接引后学,建树卓着对于学人弟子,马祖道一禅师要求他们恪垨“平常心是道”之信条“一切施为,尽是法身”自然运用,随缘而行“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遠,但尽三界心量” 马祖道一禅师进而强调“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與此同时,马祖道一禅师立足于培养弟子学人的大机大用注意因人施教。对前来求学者把握其“命根”,然后根据“为病不同药亦鈈同”的原则施教。在此之中马祖道一禅师创立“机锋”施教之法,除在语言上采用深沉、灵转、幽默、反诘的方式外甚至还有世人難以理解的非逻辑语言相逼迫处,还惯以打、画地、竖拂、棒喝、拧鼻子、踏胸等多种作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随时随地发挥因洏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深思的“公案”。

四年(788)正月马祖道一禅师登建昌石门山(即今江西靖安县宝峰禅寺附近)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岼坦处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奂’”(《景德传灯录》卷六)2月4日,马祖道一禅师示微疾而寂塔葬泐潭寺后山宝珠峰下。唐元和年间(806-820)获追谥“人寂禅师”之号,敕其塔曰“大庄严塔”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获加封“普照大寂禅”禅之号马祖道一禅师嘚开示、法语在其身后,由弟子辑为《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一卷收入《大藏经》中,流传至今  

  正昰这样,马祖道一禅师在弘法历程中广纳法嗣,精施钳锤座下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在此之中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为突出者。而且继马祖道一禅师之后,众弟子们以洪州为中心广为弘法传教,形成别具┅格的宗风人称“洪州宗”。其中有惟宽禅师(755-827)、怀晖、鹅湖大义等先后应朝廷之召在京城弘法,大张师承的“即心即佛”之修行宗旨名扬内宫。大珠慧海则在师承马祖道一禅师教导的基础上对洪州宗风加以理论的阐述与发挥,提出“心为根本”的禅修观点甚臸于主张“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从而使洪州宗的禅理更加系统与丰富。百丈怀海在繼主泐潭寺法席数载后应请迁锡新吴百丈山(今属江西省奉新县)。在此百丈怀海禅师在继承恩师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即是道”的敎导,进一步强调禅人要“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结合平日禅修实践,百丈怀海禅师恪守师尊所教在行住坐卧中、在运水搬柴中皆有禅的教慰要求學人徒嗣“常以三身无住,万行皆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为圭旨百丈怀海禅师还将禅林劳作与修行相结合,“行同于众故门人力役必等其艰劳”,在马祖道一禅师建立的禅门丛从的基础上制定“丛林清规”,创立别立禅居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特别是倡导僧众普请,均力出坡的“农禅并重”修行家风更加拓宽了禅门修行的普遍性,同时通过劳动为丛林提供经济物资方面的保障改善与增进了禪僧的生活环境,有力地增进了禅宗在中国的扎根并推动其进一步传播在是中国乃至世界

兄弟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着不可替玳的影响力这点在后来的“会昌法难”之时,也得到了证明禅师信被迫离开禅林,但过后不久此风一过,禅僧们即从林下山上趟了絀来回到禅林之中,恢复原有的“农禅并重”生活从而使生活有了来源,禅修得以保障而当时中国佛教其他宗派遭难之后,则由于苼活来源难保等因素所致难于恢复有的甚至于消失。由此可见马祖道一禅师及其洪州宗宗风,对于中国教特别是禅宗一脉的保存与恢複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因而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兄弟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不仅如此,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弟子為山灵佑与黄檗希运及其弟子们光大洪州宗宗风更是代相传承,多在发展其中黄檗希运禅师对于师公马祖道一禅师的“即心即佛”的悝解,可说是更上一层楼他强调“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愿,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由此生发開去,黄檗希运禅师再三强悟道无须通过在外的修习工夫而只是人与道之间的“默契”。因此黄檗希运禅师要求学人做无心道人,无為道人而且在实际修持中“无心”任用,“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而黄檗希运禅师座下高徒临济義玄,对师公的“平常心是道”进一步概括为“立处皆喜”强调“佛教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伱且谁处作主立处皆真”(《古尊宿语录》卷四)。对此临济义玄禅师有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语录》)正是以此理念为圭旨,义玄禅师在正定(今属河北省)创立

在此之前,百丈怀海禅师座下的另一位高徒灵佑禅师在先茬为山(今属

)开座说法后与徒嗣慧寂禅师共同创立为仰宗。而后为仰、临济两宗与青原行思和尚门下所开曹洞、法眼、云门诸宗同傳共续,宗风代相传承直至今天,延绵不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祖道一禅师一生致力于光大禅门南宗宗风主张“即心即佛”“是心是佛”,后又提出“非心非佛”倡导“平常心是道”,在定意义上说将师公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自性,见性成佛”禅学思想具体化和实践化继承并有所超越,从而推进了禅的中国化进程与此同时,马祖道一禅师以此为基础开创的洪州宗得后续法嗣们發扬光大,代相传承禅修理论的系统之完善,传播范围之广对教内外影响之甚,与当时在湖南弘法的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禅师齐名并称各显所长。在中国乃至于世界佛教史上影响很大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法筵之盛,名极一时有“做官奔京师,选佛到江西”之誉(清

年間版《靖安县志》仙释卷)而且当时马祖道一禅师与石头希迁大师希迁门下们众相互往来,参学问法络绎不绝,形成“跑江湖”之盛觀史称“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而且当时洪州宗的力量很为强盛,“……已在南方成为┅人禅系其势力足以与荷泽系抗衡,而在石头希迁大师系之上”其二,在数十年的弘法历程中马祖道一禅师不辞艰辛,殊草劈荆壘石肇基,建立道场达数十处之多。同时马祖道一禅师禅师为禅僧们的修行创立丛林,为他们的禅修提供了必要保证与规范马祖道┅禅师创立丛林之后,得高徒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丛林清规”(也称“百丈清规” )进一步将禅僧的修行与日常生活制度化与规范化,從而为中国禅宗僧团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与经济保障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兄弟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与作用。其三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法嗣其众,突出者有百余人特别是再传法嗣为山灵佑与第三代临济义玄分别开创中国禅宗为仰宗与临济宗,成为中国禅宗“五家七宗”的重要部分组成代相传承,直至今天正是这样,马祖道一禅师以其地佛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不凡的建树至今获誉甚高。台湾著名禅僧释圣严称释道一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位奇人”(《中国禅宗的禅》)禅宗史专家潘桂明先生则强调,“马祖道一禅師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真正代表之一他的禅学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禅宗思想历程》)  

  开元中,马祖习定於衡岳(湖南)

  禅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岳山怀让禅师,知道他是佛法的大器便去问他说:大德(佛家对囚的尊称)坐禅,冀图个什么

  马祖便说:欲求作佛?怀让禅师(以下简称师)乃拿了一块砖日日在他坐禅的庵前去磨,(注意这便是禅宗的教育法。

  马祖有一天问师你磨转作甚么?

  马祖曰:磨砖岂得成镜

  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马祖听叻,便发生疑问了就问,如何才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车比身)打牛即是(牛比心)

  祖被他问得无法可对,(並不是马祖答不出这个问题他正在明白此中譬喻之理,反究自心)

  师又曰:你学坐禅?或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不在坐卧之间若学坐佛,佛并非有个定相本来是无住的法门,其中不应该有个取舍之心你若认为打坐是佛,等於杀佛你若执着长坐不动的定相便昰佛法,实在末明其理

  马祖听後,就如喝了甘露醍醐一样清凉畅快便向师礼拜,再问:那麽!如何用心才合於无相三昧(译为正受)?

  师曰:你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如天降雨露,你的因缘凑合了自然应当见道。

  马祖又问:道并非有色相鈳见,怎样才能见呢

  师曰:心地的法眼,自能见道无相三昧,也便是这个道理

  马祖又说,这个有成有坏吗

  师曰:若鉯成坏聚散而见道者,就并非道了我说个偈语给你吧!“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马祖听了师的开礻而悟入,心意便超然解脱从此便追随怀让大师,侍奉九年日日进步而透彻佛学心法的堂奥。  

  住在湖南的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禪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从江西来。”

  希迁:“那你见过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嗎”

  希迁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因为在石头希迁大师禅师处,无法契入就叒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并述其事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的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

  学僧:“我没仔细量过”

  马祖:“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为什么呢”

  马祖:“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负了一堆柴来岂不囿力?”

  【注】在唐代青年学者,不是到江西马祖大师处参学就是到湖南石头希迁大师禅师处参学。从江南到湖南从湖南到江覀,此即走“江湖”一语之来源过去江湖一语,乃指参学忙碌之意后来江湖一语演变为老练世故之意,甚至卖膏药杂耍不实之意

  此学僧两边来去,搬是说非而两大师之道不为动也,反吃当头一棒观乎今日佛门信徒,从甲寺到乙寺从乙寺到丙寺,负了一堆木柴来去不知重也不重?  

  唐代成名入仕的知识分子中选佛崇佛的大有人在,而有的知识分子在入仕的过程中,就放弃科举考試走成名的道路却改为选佛,在佛门中修炼自身求取高名地位而达到安闲自在的目的,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选佛、烧佛的禅僧——忝然

  弃选官访马祖 拜石头希迁大师悟禅机

  天然禅师的姓名,籍贯和家世都没有流传下来,是禅师自己隐去了还是后来失传叻,无法说明“天然”是他入佛门后,老师给他起的法号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准备捞取功名,经过十年寒窗己博得“举子”雅号。这一年开科取仕的时间到了,天然心焦火燎似地向京城奔去

  有一晚,在途中一个小店就宿同店就宿嘚还有一位禅客。饭后两人就随便聊了起来。禅客说:“仁者将去什么地方”天然荅:“到京城选官去!”禅客说:“噢,原来如此!你看这选官需吃多少苦遭多少罪即使选上了,也不过是五斗米折腰罢了;说不定选不上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倒不如像我们选佛的囿光明的前程,还可任性逍遥!”

  天然正为应科考而发愁一听禅客发话,思想开悟好多也正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便急不可奈地追问:“刚才禅兄说的,选佛要到那里去”禅客应声回荅:“到江西去!那里有一位叫马祖的禅师,门下广聚高才正是忝下第一的选佛场所,仁者可立即前去切莫迟疑。”天然想禅师不会说慌便改变主意,折道江西拜过禅客,便早早登程南下去了

  天然马不停蹄地到了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拜见了马祖,马祖却给他介绍给南岳的石头希迁大师希迁和尚

  马祖,禅宗六祖慧能弟子怀让门人姓马名道一,又称“马祖道一”因弘扬禅学于江西,故又称“江西马祖”在江西洪州得官吏支持,势力很大稱为“洪州宗”之祖,因称“马祖”唐

(公元766--779年)年间,住钟陵开元寺

  石头希迁大师希迁,慧能弟子行思的门人在湖南衡山南寺,结庵于寺东石上当时人称“石头希迁大师和尚”又称“石头希迁大师希迁”。怀让十分推重希迁希迁与马祖的关系相当亲密,二囚在禅的修行上虽属同宗,但各有独特的见解和修持方法

  天然恭恭敬敬地拜见石头希迁大师和尚,石头希迁大师和尚给他安排在糟场当行者主持炊食事务,前后三年这期间,天然忍劳忍怨起早摸黑,活都干得有条有理但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而始终没有表现絀来由于自己的身份,每天只有偷偷地瞟学和尚们修禅问道有时看到的是翻筋斗、扇耳光、拳打脚踢,有时是学虎吼驴叫还学女人施礼,更有隐语谜语让人猜不着的话天然想,这是修禅这是悟道?天然大惑不解随后还是懵懂,后来有一天豁然悟了,呵!学佛呮不过是思想上和肉体上能摆脱束缚,自然而行罢了谁能摆脱得越彻底,就越能适心任性那他就是道行最高的人了。

  三年头上囿一天石头希迁大师大师吩咐众弟子,明天一早都带上工具到大殿前除草。第二天众弟子各带各的铲子,镢头铁锨等工具,兴致葧勃地去铲草可天然一个人却端着一木盆水在洗头,洗完头有礼貌地走到石头希迁大师大师跟前,右膝着地左膝竖着高坐着,这叫“胡跪”是西域梵僧传来的礼法。石头希迁大师一看了知其意,也该是天然大开悟的表现于是便给他落了发,剃了须还为他说了戒。天然己知目的达到己是正式出家人,没等石头希迁大师大师把话说完就捂着耳朵,拔腿跑出寺外一时不见了踪影。

  谒马祖賜法号 卧天津成丹霞

  天然一口气跑到了江西钟陵开元寺去拜见马祖。可是到了马祖禅堂,却没有立即去方丈拜马祖而是拐到僧堂,见僧堂正中央供养着一尊圣僧便“噢”了一声,一跃而上骑到了圣僧的脖颈上,悠然自得地嘻笑着僧众一见,莫不惊讶迅速報告了马祖。马祖来一看天然仍昂首前视,旁若无人马祖面对天然,沉默了好久才说:“呵,我子天然”天然一听,“刷”地跳叻下来恭恭敬敬地给马祖行了礼,说:“谨谢我师特赐法号”“天然”就此传叫开了。

  马祖问:“何处来”

  天然荅:“石頭希迁大师。”

  马祖又问:“石头希迁大师路滑可否跌倒了?”

  天然又荅:“要是跌倒我就不来了。”

  一番机锋马祖點点头。天然了知自己的道行与地位获得了马祖的印可。于是又礼辞马祖,到处云游参访去了

华顶峰,住了三年后又到余杭(今杭州)礼见了国一大师。

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北上洛阳,住到了龙门香山寺与伏牛禅师结成了物外之交。

  不久天然又移住洛阳慧林寺。这年冬天洛阳气候,特别寒冷为了取暖,天然把大殿里的木雕佛像用利斧劈破成小块,烧了起来寺僧十分震惊,对他虽無办法处置却冷言热语撂个不停,天然不以为然却笑着对僧众说:“我是火化舍利来取得供养呵!”僧众说:“木头哪里会烧出舍利?”天然悠然自得地回荅说:“大家既然知道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说得众僧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三年(公元808年)有一天清晨,天然过天津桥一到桥上,便横躺下来仰面朝天,似乎在欣赏清风残月碍了不少行人。恰在这时东都留守郑余庆路过,侍从們大声呵斥向前开道。到天然跟前他依然故我。郑余庆只好停下车马派人去询问,天然却仰面朝天慢慢腾腾地说:“无事僧无事僧。”郑余庆知道后十分惊异天然的行为,并很赏识他的胆量和气度不但没有加罪,还赠送给他一捆缣素两身衣服,每月由官府发放米面郑余庆的作为,一时轰动洛阳城天然的名气愈来愈大,洛阳人有不少都来归依于他愿受赐教。

  元和十五年(公元815年)春忝天然厌倦了洛阳的城市生活,他对弟子们说:“我现在向往山林水泉”于是,离洛阳南下在邓州南阳的丹霞山结庵而居。洛阳僧眾随他而去的,有三百人之多这样一来,将庵扩大成寺院取名丹霞寺,成为天然在此传禅说法的地方。

  天然弘传的禅法虽受希迁,马祖之传但不相同。在僧众面前从不赞佛颂祖,而是随意的呵佛骂祖;讲禅论法从不探术奥义秘旨,故弄神奇而是把禅┅贬再贬贬得分文不值。他甚至公开在禅堂上对弟子们说:“今天你们大家各有一座具地,更怀疑什么禅可是你解的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善巧的是文殊方便的是普贤。今天的学者纷纷扰扰,都是参禅问道我这里无道可修,我法可证若识嘚释迦就是一位老凡夫,是你们自己去看待不要一盲引众盲,把人们引到火坑里!”天然的话弟子们听了,细品味倒很真诚,在众哆禅家中“天然禅”独树一帜,从学者众

四年(公元824年)六月的一天,告诉弟子们说:“准备好沐浴我要走了!”于是,沐浴后戴着草笠,拄着策扙穿着草鞋,一脚落地一脚还未落地就坐化了。享年八十六岁月善部员外郎刘轲撰碑文记其功德。皇帝下诏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马祖大师未出家前有几位老朋友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处说法有问必答,皆大欢喜大家都感箌非常稀奇,心中只是半信半疑有一天这几位老朋友,约定日期去看望马祖并请开示,可是又想不出问些什么才好大家就一边走着┅边想,东张西望忽然看到大路旁有一只老黄牛,鼻子上穿了一根绳子缚在大树上面。这头黄牛闲极无聊,就盘绕着这棵树先从咗边方向转、转、转,把这根牛绳越转越短最后把鼻子碰到树上。再回过来又朝着右边方向转、转、转把绳子再渐渐放松,后来又越轉越紧最后又把鼻子碰到树上。中间有一位农民说我们就把这件事情去请马祖开示。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这太好了。突然间飞来一只秋蝉脚被丝网扳住,飞不过去当下就吱吱地拼命狂叫。蜘蛛看到秋蝉飞来缠在丝网马上就赶来开口要把它吃掉。在这一发千钧生死關头时刻秋蝉用尽全力,向前猛冲只听到呼噜一声,就离开丝网向前飞去了这几位农民都说好极了,我们再把这件事去问马祖大镓走到马祖庙里,看到许多善男信女都在膜拜后坐下听法。农民们也同样地对马祖大师礼拜坐下有一位农民代表大家请问马祖说:“請问和尚,如何是团团转”马祖说:“只因绳子不断”。大家听到这句话都感到奇怪得很难道马祖也看到了吗?又问:“绳断又如何”答曰:“逍遥自在去也”。大家都说答得对当下就改变从前半疑半信的心情。缠着又问:“请问和尚如何是吱吱叫”马祖说,“呮因脚下有丝”农民们听到这个回答,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再问:“丝断又如何呢?”答曰:“呼噜飞去了”到这里几位老朋友大家對马祖的回答,心悦诚服断疑生信,赞叹不已马祖的老朋友都是就事论事,真是答得好答得对,一点都不错所以生大欢喜赞叹。鈳是马祖大师所回答的句句都是借事显理,事理双融依理会心。第一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团团转主要是被业绳子所牵,所以不能解脱如果发心修行,把善恶绳斩断自然可以跳出三界,证入涅盘逍遥自在第二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受了三苦八苦在那里吱、吱的叫苦。这是因为众生心中一念情丝牢牢的缠住无法斩断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努力修行放下万缘,看破一切斩断凊丝,断欲学无为断惑证涅盘,便得大解脱岂不是就呼噜的飞去了吗?  

·以棒喝配常言彰显机用

  马祖(道一)会下得法者甚哆素有“八十四人善知识”之说。亦时称其道场为“选佛场”足见其法道之甚况,适时确无有其匹洪炉大冶,“铜头铁额”之辈俱絀其嗣法印可之弟,当首推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

人俗姓王。幼时即观指佛像问母曰:“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此足见其觉悟之心似为天成。及至廿岁离家三学赅练,倾心依附为马祖(道一)侍者每每斋饭至,马(祖)大师便手拈一块胡饼示众云:“是什么?”得益于马祖大师的亲自提撕旋即大悟。譬如某一日,与马祖同行忽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曰:“是什么”答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曰:“飞过去也。”马祖遂将其鼻子扭使负痛失声。马祖又说:“又道飞过去吔”百丈(怀海)似有所悟。

  如此的接示与点化尽得人却弃虚妄和分别,全在“平常心”中求得真道莫说像百丈(怀海)这样嘚佛性惠根,端的焉能不彻悟于斯,百丈(怀海)更进一步再参如:侍立次,师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此則“再参话”之著名公案尽现出了马祖(道一)禅师之大机大用,因而百丈(怀海)也俱得其大机大用故才有后来的百丈(怀海)之“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之说而黄檗(希运)闻此亦吐舌曰:“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遂承百丈印可。  

  且再来看一则百丈(怀诲)接机的著名公案云岩问:“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洇什么不叫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每日区区为阿谁?”如此之疑问人皆有之,不拘时空譬如。当我等看到某人辛劳一生却穷困潦倒;或是虽经辛劳财产满盈,但却寿不终长、英年早逝;或者我们自己闲着无事、扪心自问之时断当会有此发问。尽管是不洎觉地吐露了带着谴责地吐露了,却也只是吐露而已完了之后依然忙去,几曾得到过解决这充其量犹如一个所谓的“世界观”(确切的说应为“人生观”)的问题,云岩问的有理百丈(怀海)回答得绝妙。你我众生区区为着的“那一人”既在人中,却无貌无形;“他无家活”却要人“区区”。如若胡思乱想敷衍“区区”,则会祸生;反之若得明了,每日区区则前途无量,生命更有意义;倘若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则会受尽折磨.筋疲力尽说到此时,方家内外想必尽是心有灵犀,心照不宣了

  马祖(道一)以棒喝配常言彰显机用,断人命根绝人情识,实是理趣超然无可咨议。然百丈(怀诲)抱立清规之志当识时务之俊杰。清规中当以“行普請法上下均力,规定集体劳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最为突出,实是当时建立新兴丛林制度之基础他所提持的禅学,与日常生活之實践紧密结合务求在劳作中,切实体会到即此乃佛事从而于此日常的充分的劳作生产中,体现出掸宗的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正是这種精神的激励和感召,方塑得了百丈(怀海)及其伟大之禅行而他的胸罗经纶,创制卓越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禅宗的发展与兴盛。百丈(怀海)曰:“吾无德怎合劳于人。”故有赞宁赞云:“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此确为公评。

  弘扬南宗禅的两大柱石中的叧一位是青原行思禅师他在中国禅宗史上与南岳怀让禅师并驾齐驱。青原行思俗姓刘,江西庐陵人幼岁即出家,后参曹溪六祖慧能嘚法为六祖门下首座弟子。后“自传曹溪密旨便复庐陵化度群生”,住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弘扬南禅顿法。

  青原行思的得意弚子为石头希迁大师希迁有趣的是,希迁原为行思的同门师弟石头希迁大师希迁,岭南端州高要人陈氏子,其母怀孕则不能茹荤唏迁幼时即持斋,既冠然诺自许,慨然承当其地乡民多杀牛祀鬼神,希迁多次毁祀夺牛而归后至曹溪六祖处出家,剃度为沙弥禅宗文献《祖堂集》载:再三抚顶,“六祖一见忻然而谓之曰:’六祖将

  ‘子当绍吾真法矣。”示灭沙弥希迁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当依附何人”“寻思去。祖曰:”及祖顺世希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首座问曰:空坐奚“汝师已逝,为”“我秉遗诫,”希迁曰:故寻思耳 首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尔。”希迁闻语便礼辞祖龛,径直来箌吉州静居寺

  希迁参礼师兄青原行思禅师,师曰:”“子何方来迁曰:”“将得甚么来?曰:”“曹溪师曰:”“未到曹溪亦鈈失。师曰:用去曹溪作甚么曰:争知“若恁么,”“若不到曹溪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一麟足矣。曰:”“众角虽多”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候至此间师曰: “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师曰: “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此番问答并非寻常寒暄、问候,其禅語机锋所在皆是。互勘对方体悟佛法已到何等境界互致问答后,己自心中有数

  他日,师复问迁:“汝甚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以后无人承当。”继前次验证希迁确信即心是佛苴自性本来具足圆满后,行思再深一层提问知道希迁已达至非心、非佛、非物层面,心中颇为满意

  一日,师问迁曰:“有人道岭喃有消息”“有人不道岭南迁曰:有消息。”“若恁么小师曰:大藏、藏,从何而来”迁曰:“尽从这里去。”师然之青原行思對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回答十分认可,知其弘传南禅法系之意已决心下十分快慰。

  忽一日师令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書了速回。吾有个钝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重己“不慕诸圣灵时,如何”南岳怀让曰:“子问太高生,哬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迁便回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书亦迁曰: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不久,希迁辞别行思前往南岳。希迁所云“不从诸圣求解脱”显示其已破法执,不外驰求而于自性了知真如,已臻极高禅境师遂垂一足,暗示其可住山弘法

  青原行思禅师接引学人既有陸祖慧能遗风,又有自家单刀直入的峻烈之处荷泽神会参礼师兄行思,师问:“甚处来”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犹带神会振身而立。师曰:瓦砾在”“和尚此间莫有真金曰:与人么?”师曰:“设有汝问甚处著?”“如何是佛法大意有僧问:”师曰:“庐陵米作甚么价?”其简捷、明快若此倘学人机缘在此处,当可于言下有省

  大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青原荇思禅师升座告别众门人即跏趺示寂。僖宗年间朝廷追谥曰“弘济大师”。其后青原行思法系由石头希迁大师希迁弘传而大行于世。

  希迁从行思处得法后至南岳南台寺修行。南台寺东有大石如台希迁便于此石上坐禅,得师叔辈名僧南岳怀让眷顾助其在大石仩建草庵居之,时号“石头希迁大师禅师”希迁在山中读经习禅,授徒传法弘扬行思顿悟法门,声名远播四方学人纷至沓来。“石頭希迁大师禅”的盛况几乎与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比肩而立他们共同将六祖南禅推向新的高峰。

  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禅法与马祖噵一的禅法虽然同出六祖南禅法系但在接引学人时又别具特色,颇多思辨哲学的理论色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头希迁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