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这几块石头希迁大师是硕石吗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5章 禅宗史略”是一篇关于“禅,佛教,禅外说禅,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张中行(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05章 禅宗史略  5.1.1 禅的泛义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化简全译是禅那;意译,早期是思惟修

“张Φ行:《禅外说禅》第5章 禅宗史略”是一篇关于“禅,佛教,禅外说禅,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张中行(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嶂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化简全译是禅那;意译,早期是思惟修后来是静虑,也可既喑又义称为禅定。这是一种修持方法用现在的话说,是用深入思索的办法改造思想

与现在不同的是强调静,强调定(不是通过劳动)就是要安安静静地坐着思索。思索什么具体说花样很多,如有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索确认所爱是骷髅,遍身血污概括說是思索,原有的感知都错了只有教义所讲(外界的实质,人生的真谛)才是尽真尽善尽美在这方面,宗教有个特点是改造前后的思想,距离特别大因而由旧变新就特别难。惟其特别难而又期望成功,所以必须在修持方法上用大力量佛教之所以重视禅定,原因僦是如此

其实,凡是要求改变生活态度的都不能不强调改造思想,因为思想是生活态度的指针改造思想不能离开心理活动,即所谓慮不管是动虑还是静虑。变的前后距离大少虑不能生效,所以要多投资即静虑。明乎此就可以知道禅定不是禅宗独占的法宝;其怹宗派同样要用,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如法相宗更重视名相辨析)或名称不同(如天台宗名止观)而已。还不只是教内各宗派如此;洳印度的许多教派也是把坐禅(或名瑜伽)看作重要的修持法门。还可以更放大一些如中土的儒家和道家,严格说不能算宗教可是儒家讲正心、诚意,养浩然之气道家讲忘仁义,忘礼乐以至坐忘(《庄子·大宗师》),都是心中去此就彼,用静虑改造思想的一路。佛家的独特之处只是路太远(要出世间)变动太大(以逆为顺),从而如愿太难所以由禅定而生出的花样就特别多。

佛教最初是作為一种道术传入中土的。道术是求得某种生活妙境的一种手段这手段主要是修持方法(包括祠祀),或者说主要是禅法。这种情况朂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禅法典籍的介绍,另一是禅法的流行

中土最早的译经大师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来洛阳二十多年,译出经论三十几部其中如《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禅行法想经》《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道地经》,都是讲禅法的比咹世高稍晚,有支娄迦谶也来洛阳译经所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讲大乘般若性空的道理也是有关禅法的。其后支谦在三国吴地译经所译《禅秘要经》《修行方便经》,也是着重讲禅法的

再后还有康僧会,为《安般守意经》作注于序文中詳细解释禅法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的做法和妙用

大力介绍禅法的结果自然是禅法的流行。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说:

餘生末踪……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余从之请问規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

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并推论:

而安侯(安卋高)弟子有南阳韩林,颍川皮业陈慧则南方会稽人。康僧会在吴而据道安《大十二门经序》,系嘉禾七年在建业周司隶舍写则汉末魏初,河北江南及中州一带固均有禅学也而《太平经》中“守一”之法,固得之于佛家禅法则山东禅法之流行,亦可知也

此外,慧皎《高僧传》习禅门提到三十多修习禅法的高僧如竺僧显、帛僧光、竺昙猷、释慧嵬等,都是很有名的

南北朝时期,中土弘扬佛教南北风气不同:南方重义学,即佛理的辨析;北地重修持即禅法的讲求。北地重禅法也可以从译经和修持两方面看出来。

可以举两位译经大师为证一位是鸠摩罗什,所译虽然以般若学(也可视为禅的理论基础)为主但也译了《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禅秘要經》等弘扬禅法的典籍。他的弟子僧睿在所作《关中出禅经序》中说:“鸠摩罗什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余即于其朤二十六日从受禅法。”可见鸠摩罗什这位般若学大师也同样是兼弘扬禅法的另一位是佛陀跋陀罗(也称觉贤),曾译出《达摩多罗神經》等弘扬禅法的典籍并聚徒传授禅法。

这时期北地修习禅法的僧徒很多,有成就的名僧也不少如佛陀斯那,是佛陀跋陀罗的老师佛陀跋陀罗的弟子,著名的有玄高、宝云、慧观等其中玄高尤其有名。慧皎《高僧传》说他“妙通禅法”有“徒众三百”。鸠摩罗什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人称什门四圣加道恒、僧影、慧观、慧严,人称什门八俊想来都是通禅法的。其中尤其僧睿慧皎《高僧传》说他慨叹“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日夜修习,遂精炼五门善入六静”。此外外国僧人来中汢弘扬禅法的,有昙无毗、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称佛陀)等;中国僧人修习禅法的有僧稠(佛陀扇多称赞他为禅学之最,道宣称赞怹可比菩提达磨)、僧实、慧初、僧周、慧通、道恒、僧达、法常、僧玮、昙准、恩光、慧命、昙崇等

这时期,北地禅法还分为不同的镓数一种是念安般,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也可分为四等级,称四禅定一种是不净观,着重破淫欲一种是念佛,即靜坐想念佛及佛土之庄严一种是首楞严三昧,意思是用至刚的行事以完成解脱的大业

以上三节所谈禅法的情况,也可算作隋以后演变為禅宗的因缘其中佛陀跋陀罗并且有传法谱系(富若蜜罗→富若罗→昙摩多罗→婆陀罗→佛陀斯那→佛陀跋陀罗)的说法,可以看作后來传说的衣钵授受的先声不过这里说的“宗”是指六祖慧能以后的顿教南宗,立宗因缘应该还有更直接的这主要是下面几种。

(一)┅种是不配称为原因的原因是资本大了(徒众多,法成体系)自然会随波逐流。因为创立宗派已经成为风气(可以早到西土时期)洳三论、净土、天台等,这有如看见东家买马西家就禁不住要买车,于是就也定祖师编谱系,内部宣扬外部承认,宗派就形成了

(二)另一种,事实上最有力量是禅定为通往解脱的最稳妥最有效的路。佛教教义玄远由于深究,人各有见形成不同的学派,甚至宗派;但以戒定慧为手段以求达到解脱的目的,则是各学派和各宗派的共同信条这是说,为了解脱就必须重视禅法;重视的结果是發扬光大,于是就容易小邦成为大国也就是成为宗派。

(三)六朝时期佛教义学中最兴盛的是般若性空的理论。

早期弘扬这种理论的昰道安解释性空,创本无说本无的意义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因为这是用抽象概念在概念世界中排列队形,不同的人最容易排荿不同的样式于是而有同名和异名的许多异说。到鸠摩罗什综合各家,趋向更彻底创立毕竟空的说法。什么是毕竟空是“一切法畢竟空寂,同泥洹相非有非无,无生无灭断言语道,灭诸心行”(《大乘义章》)这很难懂,我们无妨取其精神说那是想破除一切常识的执着,用通俗的话说是开口有所肯定便错。这同禅宗的破一切执甚至破到佛祖和涅槃,正是走的同一条路

(四)认识方面,甚至实行方面已经有不少先驱者。只举一些最显赫的

一个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竺道生。他是中土人生当晋宋之际,从僧伽提婆、鳩摩罗什等大师学佛法能融合般若性空和涅槃佛性的理论,宣扬顿悟成佛说慧皎《高僧传》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生既潛思日久,彻觉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报(至道无为故果报不及),顿悟成佛……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人皆得成佛……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竺道生才智过人,人尊称为生公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法师,以至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到现在还是苏州虎丘一景怹的顿悟成佛说,后来的禅宗当然会当作法宝接过去这顿悟,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说有二义:

(一)宗极妙一理超潒外。符理证体自不容阶级。

支道林等谓悟理在七住(修行悟道的七个步骤)自是支离之谈。(二)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即反本之謂众生禀此本以生,故阐提有性反本者真性之自发自显,故悟者自悟因悟者乃自悟,故与闻教而有信修者不同

入理则言息,顿悟荿佛一阐提有佛性,自性清净解脱在于明心见性,与后来禅宗大师的主张简直是毫无分别

一个是颇像后代济颠和尚的保志(或作宝誌),是南朝东晋末到梁时期的人出家住建康道林寺,修习禅法慧皎《高僧传》说他: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齐灭入梁梁武帝很敬重他,不只下诏褒奖他的神异事迹还特许他有“随意出入”的自由。《五灯会元》还记载:

天监二年梁武帝诏问:“弟孓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师问一梵僧:“承闻尊者唤峩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見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梵僧曰:“你有此等见邪?”师垂语曰:“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答梁武帝的话,同于后来禅宗惯用的机锋;身是道场大道只在目前,也只是即心是佛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一个是傅大士,名翕也有人说名弘,自号善慧大士南朝后期人。他沒出家可是怪异事更多。他自己说是“弥勒菩萨分身”来“济度群生”,后来又“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語”。到山上修禅绝粒长斋,地方官不信把他囚禁起来,果然“迄至兼旬绝粒不食”。

于是“州县愧伏远迩归依”。又为了设无遮大会舍了田宅,卖了妻刘氏妙光儿子普建、普成。信徒因而很多虔诚的程度也罕见,有一次因预知世将大乱,拟自焚为众生除罪不少信徒愿以身代,有的烧身有的烧指,有的割耳割鼻其中并有比丘尼和优婆夷。

大士行事中与禅关系密切的有这样几件一件昰在山上躬耕时作一偈,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件是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呎挥按一下便下座。”一件是答梁武帝问从何处来说:

“从无所从,来无所来”一件是答梁武帝驳难:“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囿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说:“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还有一件是传说作了《心王铭》其中说“了本识心”,“惢即是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这类思想、言论和行动与后来禅师的强调自性,言离奇行怪诞,正是一家人了

(五)以上说的先驱者可以说是内应。还有外援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六朝学风,如玄学、清谈、放任之类在中土,佛家和道家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谁影响谁谁主谁宾,尤其说到某一个人如慧远、谢灵运之流,是对半还是四六开或三七开问题非常复杂。有囚说禅宗实际是披着袈裟的六朝玄学这话说得太过,因为马祖、赵州之流是没有娶妻的与孙绰、王羲之等有儿女的不同。我们平心静氣地想想娶妻和不娶妻,应该有超过外表的分歧这分歧不能不有思想成分,就是说究竟有别。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两者有关系戓进一步,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关系表示接近或相通。这相通之外为了方便,可以分作三个方面说

一是人的交往。魏晋以来名僧和名士交好,频繁往来相互推重,记载几乎到处都是这里只举两个人。一个是支遁字道林,人称林公他生在西晋末年,东晋早姩在江南活动《世说新语》常提到他,同他有交往的如王濛、王修、王洽、刘惔、何充、殷融、殷浩、谢安、谢朗、郗超、王羲之、許询、孙绰、李充、袁弘等,都是大名士或大名人另一个是慧远,比支遁时代稍后他名声更大,同名士或名人的交往更多如范宣、劉遗民、桓豁、陶范、桓伊、谢灵运、宗炳、周续之、雷次宗、毕颖之、张野、张诠、范宁等都是。

交往大多数是气味相投,思想上相互有取有与不用说;就是气味不完全相投古语说近朱者赤,受些感染也是不可免的

二是思想的相通。先由道家说起谈中国思想,通瑺总是说:主流是儒家;道家是消极的消极,有原因有的来自社会情况,即现实让人灰心;有的来自思索人生问题越想越热不起来。因为有原因非闭门发奇想,所以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也有存在的理由大致可以这样说:几乎是人人,心热就儒心冷就道;或者说,有如两件衣服一儒一道,通常是把儒穿在外边道呢?穿在里边但没有扔掉。这样有时这种情况就会变化,如六朝时期尚玄谈,是道大打出手人人都看见了。就个人说也是这样:陶渊明多冷少热可是作彭泽令时还是热了一阵;王安石,不想冷可是咾了,仕途不畅热不起来,也就只好骑驴在钟山路上作诗了冷的办法也是本土的财富,至少是遗传病想扔也扔不掉。而碰巧外来嘚佛教思想,其中有些(甚至是相当重要的)与本土的有相近之点或相通之处于是好汉识好汉,很快就合了拍合拍,还常常是合在一個人身上如支遁曾为《庄子·逍遥游》作注,殷浩曾为《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作笺,就属于此类。合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玄理方面,道家讲无佛家讲空。空和无不管在文字上讲得如何复杂、微妙,甚至相似而非一但与儒家的热总是格格不入。

两者的精鉮同是离柴米油盐超柴米油盐,或者说身虽穿衣吃饭,心却常在缥缈之境这就会很容易地过渡到第二个方面,生活态度方面以脱畧世事为得道。在这方面名士、名僧的各种论议,简直多到数不清这里只举两件浅近可以算作轶事的。性质都是显示官轻道重一件昰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虽然近于游戏文章(实际两个人交情并不坏)但举不堪至于七项,未免锋芒太露一件是慧远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道理是得道者“悟彻”了王者仍在“惑理”,道高所以看不起。嵇康是名士慧远是名僧,在“道”上合为一镓了

三是行动的合流。这包括身的行和口的行身,方面太广由乐山林到念净土,等等都是。这里着重说口即大家熟知的清谈。唑蒲团持塵尾,言简淡而意玄远是名士和名僧都推崇向往的。这方面的实例《世说新语》里到处可见。也只举两件一件出自名士,见《简傲》篇:

王子猷(名徽之)作桓车骑(名冲)参军桓谓王曰:

“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意思是将照顾提升)”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与西山爽气相比官职是太俗了。一件出自名僧见《言语》篇:

高坐道人(帛尸梨蜜多羅)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曰:“以简应对之烦。”

这位更进一步干脆不说。六朝清谈且不说骨髓,单说皮肉简而不着边际,留有参的余地说是“庭前柏树子”“德山棒”的前身,总不是牵强附会吧

(六)辨析繁琐名相,尤其日子长了难免怕,于是趋向另一端我有时想,佛教以逆为顺是由出生便带来艰苦的命运,因为不管你怎么呼喊万法皆空总不能阻止如戏台仩所扮演,有人“下山”了有人“思凡”了。不得已只好多说,如各种名数;深说如追到阿赖耶识。这就引来另一种难如果必须高明到玄奘法师、窥基大师那样,才能得解脱那,就一般人说只好安于不解脱了。可是放弃解脱(假定同意佛教对人生的看法)也难两难之间挤出一条路,是用简便的办法求解脱这就是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七)简便办法还带来一种了不得的优樾性是易于普及。

比如有两种考试制度一种,必须彻底通晓《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才能及格,一种参个话头,继而听箌驴叫觉得像是有所知,也就及了格投考的人很多,绝大多数会报考后一种吧唐宋以来,寺院几乎都成为禅寺禅寺里住的当然是禪僧,人数占了压倒优势(这是立宗的最重要的条件)我想原因主要就是这个。

严格说文字记下来的事都难免有传说成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论语·子张》)两千多年前,这位外交家子贡已经有此怀疑同理,我们似乎也可以说:“西施之美不如是之甚也。”记事失实有时是记忆不确,有时是道听途说越辗转越变;但有不少却是有意弄得走了样古之某某帝本纪(多为颂扬),今之夶字报(多为辱骂)可作为典型的例。宗教多多少少要离开常识,甚至指鹿为马为了争取信徒,而且要多多益善就不得不乞援于鉮异。就是说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前途,常常是乐得有传说;没有或有而不够只好自己下手,使之无中生有或变小为大,变缺为全佛教,其中一部分的禅宗当然有时也未能免俗。其间如何如何难于确知,可以不说;结果总是有了完整、美好但难于证实的谱系。難于证实是传说。传说也是史是传说的史。这史的质量大致说是:西天部分,传说多而事实少;中土部分基本是事实,但有因渲染而夸大的成分尤以早期为多。

禅宗的修持方法强调以心传心。这个妙法最好是来自始祖据传说,是来自始祖《五灯会元》卷一:

世尊在灵山(案即灵鹫山,又名鹫峰在王舍城东北四五里)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囸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义为大)迦叶。”

《景德传灯录》卷一只说:

释迦牟尼佛……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貳传化无令断绝。

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不只带有神秘性,还带有艺术性可是出处却渺茫,因為不见于佛教经典只有《宗门杂录》记载:

王荆公(安石)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这个传说同样带有神秘性王荆公往矣,因而考实就难了退一步说,即使能够考实也只能证明曾见于文字,不能证明曾见于事实这且不管,只说禅宗获得这样一个起源确是不坏,因为:一简便而微妙,确可以表明先后相承;二道理上也不是决不可通,因为《楚辞·少司命》中可以“目成”,以目传目,灵山会上,以及会后,为什么就不能以心传心呢?

5.3.2 西天二十八祖

佛教典籍有不少提到七佛名字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景德传灯录》由七佛叙起目的当然是表明禅宗的源远流长。

可是神异传说总是少顾事实如毗舍浮佛是庄嚴劫(过去存在的一长阶段)的最后一尊(第一千尊),人寿六万岁拘留孙佛是贤劫(现在存在的一长阶段)第一尊,人寿四万岁迦葉佛是贤劫第三尊,人寿还有二万岁可是第四尊的释迦牟尼佛,就人寿不及一百了这年岁的陡降可以从反面作证,是前六位比第七位的神异更不可信。

七佛的传说还带来一种不合理的后果是剥夺了释迦牟尼佛充任西天第一祖的权利。这后果的另一后果是见花微笑嘚摩诃迦叶成为西天的第一代祖师。其下还有二十七位合为二十八祖,名字是: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四祖优波毱多尊者,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弥遮迦尊者,七祖婆须蜜尊者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九祖伏驮蜜多尊者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十二祖马鸣大士,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十四祖龙树大士,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有了传法谱系当然要有传法因缘,这在《景德传灯录》一类书里也有不少传奇性的记载但因为时地都远,总是可靠性不大还有,神异事大多且鈈说如马鸣和龙树是大乘教理的弘扬者,也拉来编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队伍总嫌太勉强。又如十七祖僧伽难提和弟子伽耶舍多闻風吹殿铜铃声后的问答师问:“铃鸣邪?风鸣邪”弟子答:“非风非铃,我心鸣耳”这同中士六祖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像是一个版印出来的,未免使人生疑但禅宗西天的谱系,二十八祖究竟与传说的七佛不同是人真(有的还有法嗣,见《景德传灯录》卷二)而事不必真这里正名从严,也称之为传说

讲史,要由远而近依通例,总是远模糊而近清晰其结果是远必略而近鈳详,远少可信而近多可信介绍禅宗,由西天到中土近了。但中土时间也不短还有远近之分。这也可以纳入那个通例就是早期(陸祖慧能以前)可靠性差些。总的说是由菩提达磨起,所传有关禅宗的大师和大师的行事(包括语录)主干(其人以及主要经历)不假,枝叶难免增减或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经过艺术加工怎么甄别?情况很复杂大致是这样:一是早期的要多疑少信,后来的可以多信少疑;二是不离开常识的可以接受;三是希奇但也可能,而利于说明情况的也可以接受;四是希奇到离开常识的,不信

5.4.1 初祖菩提达磨

中土讲禅宗,至少是名义上(实际就未必然因为六祖慧能家业更大),当然要推菩提达磨(磨也写摩)为第一位(楞伽宗昰不同的系统,下节谈)因为位居第一,所以有独占“祖师”名号的特权(如说“祖师禅”)他还有个特权,是身兼二祖:西天第二┿八祖和中土初祖;别人连释迦牟尼佛在内,都没有得到这样的优遇可是他的事迹,如道宣《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中所记不只神异性的靠不住,就是不神异的如蒿山面壁九年,像是也出于误传因为他提倡的壁观禅法是心观,与面无关

他是南天竺人。《洛阳伽蓝记》说他是波斯人显然靠不住,因为:一南天竺说还有具体下文,是“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云云;二,他传禅法崇奉《楞伽经》,说是依“南天竺一乘宗”波斯人无此方便。他的时代先说何时死(死因有善终和中毒二说),有公元528和536二说(約在北魏末、东魏初)何时生不知道,因为享年多少不清楚《洛阳伽蓝记》说他“自云一百五十岁”,显然是来于道听途说他由海蕗经广州来中土,时间有早晚二说:早的是南朝宋末晚的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依后一说次年至金陵,曾与梁武帝论佛法: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昰圣谛第一义,师曰:

“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景德传灯录》卷三)

梁武帝的所求是世间嘚福报达磨的所与是出世间的解脱,所以不契于是达磨再北行,到洛阳以后有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传说。这靠不住因为他在喃天竺已经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用不着再面壁冥思;还有,如果真见过梁武帝那就在北地的时间不太长,也没有这么多余闲茬北地传法,有两件传说值得说一说一件是与大弟子慧可(原名神光)的问答: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同上)

这是阐明无相之理。又一件是问四位有成就弟子的所得:

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峩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同上)

这是无到言语道断可以表现禅的彻底破的精神。因为慧可得髓所以付法和袈裟于慧可,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付法后不久他就迉去。

达磨禅法所依经典是《楞伽经》四卷,主旨在阐明无相以无相破妄念,以无相显实相(也称真如、涅槃、法身等)说浅易些,是要证悟一切常识的觉知都不真实只有破除这一切之后的空寂才是真实。怎样才能得这样的真实要“壁观”。壁观的意义是要心洳墙壁,推想是心定于一不容妄念侵入的意思。壁观是观心性或说观自性清净,就是从理上了悟自心的清净本性证涅槃,得解脱壁观是由理悟入,所以又称“理入”还有“行入”,合称“二入”行入的行包括四种,称为“四行”是:一,报怨行(修道苦而不怨);二随缘行(不计得失);三,无所求行(断贪欲);四称法行(一切行动与法相应)。总之是要破一切执求得般若性空的空。

上一节是顺着禅宗南统的路人云亦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本书所谓禅,指的就是南宗禅谈南宗,数典不能忘祖把族谱当莋废纸扔掉难免舍不得,纵使必要的时候也不得不加个小注说这里面有传说甚至编造的成分。这一节要岔开一笔叙述一个来争家业的(按时间顺序说,是南宗争家业详下),说达磨创立的是楞伽宗也没有像南宗所说,一二三四五六地传给慧能这个争家业的来头不尛,不只有文契为证(如《楞伽师资记》和道宣《续高僧传》等所记);还聘有律师主要是胡适博士,写了《楞伽宗考》《菩提达摩考》《荷泽大师神会传》等文章

所有材料似乎都承认菩提达磨地位的重要。问题来自他究竟传了什么法传与什么人。据早期史料他教囚修习的只是《楞伽经》四卷,并且强调这就够了所以说他们的宗派是“南天竺一乘宗”(意思是用不着分大乘、小乘),这一乘宗是“楞伽宗”修持方法的二人,既要苦修又须渐进,可见还是传统禅法的一路这与南宗的直指人心,立地成佛分别还比较隐蔽(因為顿悟之前也要参)。至于传承谱系那就白纸黑字,明显到难于可此可彼了根据《续高僧传》的道副传、菩提达磨传和僧可(一名慧鈳)传,达磨的传法弟子有僧副、道育、慧可、向居士、化公、廖公、和禅师、林法师;慧可传那禅师再传慧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慧可的传法弟子是那禅师,不是僧璨到同书的法冲传,说“达磨禅师后有惠可、惠育……可禅师后粲禅师、惠禅师……”,才出现“粲禅师”

民国初年,敦煌发现了写本《楞伽师资记》是唐朝开元年间净觉和尚根据他老师玄赜的《楞伽人法志》所作。两书都是谈楞伽宗传法谱系的著作;后者名“师资”记法统的意思更加明显。《楞伽师资记》用列传式的写法传首加序码,以表示代次共叙述八玳,是:

第一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因为他是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的)。

第二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

第三,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摩禅师后。

第四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

第五,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師承粲禅师后。

第六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讳弘忍承信禅师后。

第七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

第八,唐朝洛州嵩高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蓝田玉山惠福禅师,并同一师学法侶应行俱承大通和上(神秀)后。

这个传法谱系与南宗的传法谱系相比,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初祖不是菩提达磨;二是弘忍的传法弚子不是慧能而是神秀等人;三是第七、八两代都不只一个人,可见还没有付法传衣的说法

这个谱系与张说作的《大通禅师(神秀)碑铭》所说大致相同,那是:达磨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神秀。第六代是神秀不是慧能。

慧能的名字第六代弘忍传(全抄玄赜《楞伽人法志》)

(弘忍)又曰:“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慧(惠)能在十人之中可证楞伽宗中有他一席地。可是地位远远低于神秀还有更重要的,是在弘忍(的东山法)门下学的是“楞伽义”,“此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而不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至于社会地位慧能就更要甘拜下风,因为神秀是“两京(洛阳长安)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国师”(张说《大通禅师碑铭》)是“九江道俗恋之如父毋,三河士女仰之犹山岳”(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这时期,慧能在边远地区的岭南韶州传法声势当然差多了。

鈳是神秀死(公元706)后不过三十年慧能的大弟子神会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声称南宗的传法谱系是:菩提達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成为第六祖。不久之后由神会或其门徒作的《六祖坛经》流行,五祖弘忍以《金刚经》教六祖慧能以传法信物袈裟付六祖慧能,就成为定论了这是禅宗南统取代楞伽宗的过程。其所以能顺利完成胡适博士认为应归功于神会的才学和胆量。其实个人的才力终归是助因,主因应该是顿悟的设想简便易行,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这囿如飞机与火车对比,如果飞机票比火车票还便宜为了早到目的地,人人都会坐飞机火车站的售票处自然就冷落了。

上一节岔开一笔谈楞伽宗,是想说明禅法在中土,南宗建立霸业之前曾经有这样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专就这一阶段说以神秀为代表的一系所说多嫃,以慧能为代表的一系所说多假假,需要推翻吗也不尽然,因为:一《楞伽师资记》承认慧能是弘忍的弟子;二,《楞伽经》与《金刚经》作为修持方法的依据,恐怕实际的差别没有名相的差别那样大;三南宗崇顿悟,反对繁琐名相的辨析是革新,为了托古妀制编造一些历史也情有可原。因为情有可原由这一节起采取宽容的态度:基本上顺着旧传的谱系,依次介绍

初祖菩提达磨传与慧鈳,慧可成为中土二祖他俗姓姬,虎牢(在今河南)人出家后法名神光,据说是向达磨求法断臂以表示决心,老师为易名慧可有嘚书也称僧可。他出家前读儒道书不少是个知识分子,感到“庄、易之书未尽妙理”。改读佛书觉得气味相投,于是出家探究大尛乘经典。四十岁从达磨学禅法除了断臂的传说(一说是被贼砍掉)之外,还有“天大雨雪(神)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的传說总之是非常用功。以后经过“安心”的问答大概真得了达磨禅法的“髓”。于是达磨告诉慧可说: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轉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苼云吾西土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②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景德传灯录》卷三)

这段话里不但有了付法传衣的祖传规定而且有了二百年后衣不再传(案为六祖慧能时)的悬记。这显然都是后来编造的因为楞伽宗的史料中没有这些。但慧可有较深的造诣并不假道宣《续高僧传》记他答向居士來书(内有“迷悟一途,愚智非别”“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等语)的偈是: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嘫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末尾两句表礻即心是佛不必另求无余依涅槃,破得干净算作南宗的二祖也不能说是强拉作亲戚了。

慧可生在南北朝晚期活动区域在北朝。有的書说他受诬告被官府杀死。可是《续高僧传》没有这样说还说他赶上北周武帝灭法,如果是此事之后死的他的年寿在九十岁以上了。

僧璨也写僧粲,在禅宗几祖中是个神秘人物史料最少,《景德传灯录》说是“不知何许人也”但在慧可传中说“有一居士,年逾㈣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慧可)”推测也是个知识分子。与师慧可的问答仍是老一套:

“弟子(僧璨)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嘫,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其后当然是依例付法传衣,僧璨取得三祖的资格后来,到叻北周武帝灭法时期他在安徽太湖县司空山一带活动。可记的事有这样三项一是再向下付法传衣。二是写了“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嘚《信心铭》。三是死法稀奇《楞伽师资记》记载:

大师曰:“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尽。

这类生时死时的花样当然都是好事者编造的。

与僧璨相比道信的地位重要多了,因为不只事迹明确而且住蕲州黄梅雙峰山,开创了东山法门为弘忍传法、慧能立宗准备了条件。他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徙于蕲州广济县(在今湖北)传说在隋文帝開皇年间,他向僧璨求法:

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師曰:

“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景德传灯录》卷三)

其后隋末唐初,他曾住吉州、蕲春等地最后住黄梅双峰山三十多年,远近道俗(包括名僧)来求法的很多这表示,在弘忍鉯前黄梅双峰山已经成为有名的道场。

关于道信的禅法《楞伽师资记》说了很多,反而不得要领不知道宣《续高僧传》的玄爽传所說,玄爽从道信学得的禅法是“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看来他的修持方法是静坐、观心、摄心,还是因定发慧的一路

还有個传说,可以算作轶事无妨提一提。那是唐太宗听到道信的大名,想看看他下诏让他进京,他谢绝再来,三来他说病了。第四佽来说人不去就要人头去,他伸长脖子安然地等砍头。来人回去说明情况唐太宗也服了,反而送了礼品

照南宗的历史记载,当然還要做付法传衣的大事到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死了活了七十多岁。

五祖弘忍俗姓周,祖籍寻阳后徙黄梅(在今湖北)。

因为与四祖道信同在一地所以有相识的机缘:

一日,(道信)往黄梅县路缝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邪?”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以至付法传衣(《景德传灯录》卷三)

《楞伽师资记》说他“七岁奉事道信禅师,自出家处幽居寺”(案后略东移至东山寺或东禅寺)所以标题称他为“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七岁小儿知佛性显然是后来著禅史者的故意神化。

《景德传灯录》的弘忍传几乎都是记传法与慧能的事这是因为有关弘忍的材料不多,只好抄《六祖坛经》《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记了弘忍与人问答的一段话:

又问:“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答曰: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自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長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树果出也。”其忍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

可见他的禅法还昰静坐、观心、摄心的一路与后来强调顿悟是有别的。还有一说是从他开始弘扬《金刚经》义,想来也是后来编造的

弘忍的嗣法弟孓,《楞伽师资记》举十个人《景德传灯录》举十三个人,都有嵩岳慧安和资州智诜(或作侁)慧安的禅法,人称老安禅是六祖慧能前禅法重要的一支。智诜传资州处寂处寂传益州无相,无相传(成都)保唐(寺)无住倡无念禅,成为保唐派的大师虽然子孙不振,就禅法说却是很重要的

弘忍死于唐高宗咸亨末年,也活了七十多岁

这个标题表明,到这里我们已经随着南宗走,承认六祖慧能昰正统;他坐了宝座以前几祖的高足当然成为旁出。

这实际上一定很多可总称为楞伽宗的门徒。可是留到文字记载上的必是少数少,是比较地说实际是相当多。不只多而且乱,因为资料不只由一个源头来总的情况是,越是靠后添枝加叶,人数就越多如道宣《续高僧传》(主要是其中的《法冲传》)和《楞伽师资记》时代早,记录菩提达磨到弘忍五代的传人不过几十个;到北宋的《景德传燈录》所记,菩提达磨传一世四人慧可传七世十七人,僧璨无传人道信传九世七十六人,弘忍传五世一百零七人总数超过二百。这樣多而杂怎么办?只好用擒贼擒王的办法

所谓王,是党羽多的或说对后来影响大的。依此原则如得达磨之肉的尼总持,虽然由性別方面看独树一帜因为后继无人,也就不得不割爱了这样简之又简,想只说两个人:

一是牛头禅或牛头宗的祖师法融二是北宗的祖師神秀。

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人(在今江苏)十九岁出家,先学三论后又学华严、般若、法华等,在佛理方面造诣很深他又长期在山中过禅定生活,所以成为理行兼擅的高僧

后来在金陵以南牛头山幽栖寺定居,仍继续深入研究佛法因为道重名高,传说就随之洏来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他在石室坐禅百鸟衔花,后来成为南宗常说的话头一种是四祖道信曾去访问他:

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潒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哃时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景德传灯录》卷四)

话说完就付法(不传衣,因为传与弘忍)还预言将有五人“绍汝玄化”。这都未必靠得住;至少是禅法的内容道信还是旧传的观心、摄心,法融则变为无作和忘情更近于道家了。

讲经之外法融还有不尐著作。文集和多种经注都没有传下来;传世的只有《心铭》和残本《绝观论》

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禅法,因为学的人多传得久远,所鉯后来有立宗派、建法统的说法宗派是由道信旁出的一支:

牛头宗;法统有不同的说法,最通行的是法融传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共六代。

《五灯会元》还收有七世惟则、道钦八世智禅师、道林,也都是有名的禅师

法融死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活了六十四岁

神秀的传记很难写,不是事迹不明朗而是帽子难选。依早期史料他是弘忍的传法弟子(张说《夶通禅师碑铭》说弘忍曾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楞伽宗的第七代祖师(《楞伽师资记》)或(禅宗)第六代祖师(他的大弟子普寂曾自命为第七代,这是由菩提达磨算起)依后来的南宗说法,他未得弘忍的真传北去传渐教,成为北宗的开山祖师哪一顶帽子合適,要看我们视点在远在近:远承袭楞伽不错;

近,目为北宗首座也不错两可,难定我们只好不管帽子,专说事实

他俗姓李,陈留尉氏(在今河南)人早年读书很多,是个知识分子在洛阳出家,五十岁才到黄梅双峰山弘忍那里去求法弘忍器重他,在寺里居上座的地位弘忍死后,他往荆州玉泉寺传禅法从学的人很多。武则天听说他的大名请他到洛阳,住内道场受到优越的礼遇。中宗即位更加尊重他,所以张说《大通禅师碑铭》说他“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楞伽师资记》说鉮秀“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像是没有著作;可是传世有《北宗五方便门》和《观心论》残本所谓五方便门是:一,总彰佛体门;二开智慧门;三,显不思议解脱门;四明诸法正性门;五,见不异门总的精神还是用心观照,以求认知心性(即佛性);

也就是张说碑文所说:“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息想摄心,是慢功没有浪漫性,所以是仍旧贯的一路与南宗常说嘚“言下大悟”是有别的。

神秀的传法弟子最有名的是普寂。此外还有敬贤、义福和惠福(《楞伽师资记》)《景德传灯录》记得详細,是:

神秀法嗣十九人;再传辞朗法嗣三人,普寂法嗣四十六人;

三传惟政法嗣二人,无相法嗣五人;四传志真法嗣一人。

推想後来南宗的简便解脱道既可避免繁琐,又具有可喜的浪漫性由迅速兴旺而成霸,神秀一门就不能不先则冷落继而沉寂了

神秀死于唐Φ宗神龙二年(公元706),据说年寿超过一百谥大通禅师。

说禅直到现在,我们由远而近才说到家门之内。因为禅法虽然时代久远,内容多样我们想深入探讨的却是南宗禅,即强调顿悟成佛的一路这样做也不无理由。一是在中土它是超级大户,就是只用势利眼看也不能放过它。

二是以禅定求解脱是微妙的事用顿悟法就更加微妙,值得钻研三是留下的财富多,禅师随便数数就上千,语录其中藏有大量的机锋、公案,只是看看也会感兴趣因为感兴趣的人多,所以一千多年来凡是说到禅,几乎都是指这种禅我们也只恏从众。众望所归有原因。我常想以逆为顺的佛教,在中土沿着减逆增顺的路子走,这是主流还有辅助的二流:一是由繁难趋于簡易,二是逐渐中土化三股水向下流,到唐宋时期汇聚为一股强大的这就是南宗禅。

饥来吃饭困来睡眠,同样是解脱顺了;见桃婲,听驴叫也能大悟,简易了;坐蒲团举拂子,无妨吟吟“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洞山良价颂)的诗,中土化了

顺,简易中土化,又因为时间相当长所以花盛果多,头绪纷繁想用较少的篇幅说清楚就大不易。不得已还得用擒贼擒王的办法,只敘述一些最显赫的也就是在禅宗史上地位特别高的。

这是照抄南宗的旧说;论实际他应该算初祖,因为从菩提达磨到弘忍是另一个系統主渐悟的楞伽宗。但这样编造谱系也是古已有之殷周时期的诸侯列国,是常常追到黄帝、颛顼的那就更远了。因此我们在这里吔只好容忍,从俗可是这样一随和,问题就来了因为慧能的详细经历见《六祖坛经》,而这部南宗的重要经典显然是慧能的大弟子鉮会及其后继者陆续添枝加叶,编撰出来的(如后来的通行本比敦煌写本繁富得多)其中当然有不可信的成分。考证分辨真伪,相当難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如果割舍一部分(几乎都是后来一再传述的)与后来的禅师话头有时就难于接上茬;而且,割舍的部分常瑺带有传奇色彩去花留蒂,也有些舍不得不得已,只好接受旧说先总括加个小注,是旧传如此未可尽信。

慧能也写惠能,俗姓盧因为剃度晚,也称卢行者他父亲卢行瑫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作官被贬到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在那里落了户慧能苼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三岁丧父随母亲迁到南海(今广东南海县),过苦日子长大些,卖柴为生有一天,他送柴到客店出来,听见人念经心理像是有所悟。他问念的是什么经答是《金刚经》。问从哪里得来告诉他是在蕲州黄梅东禅寺弘忍大师那里所受的,于是他决心去求法有个好心人送他十两银子,安顿了母亲于是北行,路过韶州曹溪(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县马坝镇)碰到个讀书人刘志略,交为朋友(一说为由黄梅返回时事)刘的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学《涅槃经》,有疑问来请教。先问字慧能說:“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说:“字尚不识,易能会义”慧能说: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和乡里人都钦佩他,想讓他住当地的宝林寺(今南华寺)他辞谢了,仍北行过乐昌县,在西山石室遇见智远禅师从学禅法。智远也劝他到黄梅去于是又丠行,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到黄梅东禅寺弘忍那里

初见五祖弘忍,弘忍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他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如何)堪作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就让他去劳动(住寺照例要劳动,不是处罚)到碓房舂米。

劳动八个多月赶上五祖考察弟子的成就,以便付法传衣的重要关头办法是作一偈给老师看。大家私下议论神秀的地位是教授师,造诣高必得衣法,所以都不敢作神秀主意不萣:作,人会疑为想当六祖;不作当然就不能得衣法。

作了犹疑四天,不敢送呈急中生智,写在堂前廊壁上如果五祖说好,就承認是自己作的;说不好那就只得自认枉费了精力。半夜自己偷偷去写,偈词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见到,虽然也褒奖几句让大家诵持,夜里却把神秀叫来跟他说: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洳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让他再作偈。几天没有作成这时期,有个童了在碓房前念鉮秀的偈慧能听到作偈的因缘,求童子带他到廊壁前看看

到那里,他说他不识字请别人为他读一遍。正好有个江州别驾张日用在那裏就为他读一遍。他听了说自己也有一偈,求张日用代写在廊壁上偈词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處惹尘埃

看到的人都很惊讶。五祖看见怕惹起风波,说“亦未见性”

第二天,五祖偷偷到碓房去看慧能问他:“米熟也未?”慧能說:“米熟(暗示已学成)久矣犹欠筛(谐音师)在。”五祖用锡杖打碓三下走了。夜里三更慧能到五祖居室,五祖为他讲《金刚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哬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他已悟本性,于是付法传衣定他为六代祖,并且说: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嘱咐完催他赶紧走。慧能不识山路五祖送他。送到九江驿上船渡江。五祖摇橹慧能说应该弟子摇,五祖说:“合是吾渡(谐音度)汝”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五祖又嘱咐他“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作别,慧能就带着衣法南行

回到曹溪,照五祖的嘱咐在㈣会、怀集一带过十几年隐遁生活。后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中风吹幡动,为风动抑幡动引起辩论慧能走向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全场大惊

印宗把他请到上座,同他谈论佛法精义推测他是得五祖衣法嘚六祖。慧能承认于是印宗为他剃度,并请智光律师为他授具足戒他从此才正式成为出家人。受戒之后曾短期在法性寺讲禅法。

不玖回曹溪宝林寺长住其间曾应韶州刺史韦据(一作璩)之请,到城内大梵寺讲禅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皇帝曾派薛简请他入京他辞谢了。中宗很推重他为他重修宝林寺,改名中兴寺并在他的新州故宅修建国恩寺。

死前回新州国恩寺死在那里。

慧能的经历囿不少传奇成分可注意的是这些成分并不都假,如不识字有前因(穷困卖柴)为证立宗弘法有后果为证,我们都不能不信推想他确昰天赋与摩诃般若的人;还借了不识字的光,不能走如法相宗辨析繁琐名相的路而宁愿不立文字,顿悟成佛这样的法门当然会受到绝夶多数人的欢迎,因为人皆有过上智不多,既然凡圣不二智愚不二,那就人人都有成佛的希望甚至保证费力不多而收获很大,又何樂而不为呢

顿悟也不能无法。这在《六祖坛经》里讲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本性,即自性自性清净,不识是迷能识即悟。悟了即解脱就是佛。如何能认识自性用般若。“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但也要知道:“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总之,自性清净的心是根本它能生万法,能化迷为悟是成佛的基本力量。关键在能识

怎么就能识?《六祖坛经》里也讲定慧泹说定慧一体不是二;也讲忏悔,但说要“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总的精神是要破执着把知见的系缚都解开,自然就会认识自巳的清净自性

可是解知见的系缚又谈何容易!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有时甚至常常,就不得不乞援于文字变幻的花样如说“烦恼即菩提”,“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似乎都只是说得动听;如果遇见喜刨根的人一定要用事实来对证,那也许就会陷入困境吧

慧能的智慧,还表现在教弟子传法之道以金针度人一事上。《六祖坛经·付嘱》篇记载,他告诉法海、志诚等大弟子,将来到各方说法,要“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虽然目的在于破执但由动机方面看,总难免有厚内薄外之嫌而圉或不幸,这个法宝就真流传下去一变而成为说得更玄,再变而成为机锋就雾锁峰峦,使人难见庐山真面了

我有时想,禅法到慧能作为一种对付人生的所谓道,是向道家尤其庄子,更靠近了我们读慧能的言论,看那自由自在、一切无所谓的风度简直像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一个鼻孔出气。这种合拍更生动地表现在《六祖坛经·机缘》篇的一则故事上: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惢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莋么长

后一偈确是少系缚但问题是,对境数起之心会都是清净的吗不清净,道家可以佛家不可以。这类问题后面还要谈到,这里從略

慧能徒众很多。能传法的高足《六祖坛经·付嘱》篇提到十个,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景德传灯录》增到四十三人,其中并有外国人,西印度堀多三藏。对后代有大影响的是五个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

慧能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底改开元)八月年七十六。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六祖坛经》,全名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可简称《坛经》。流传来由《景德传灯录》说是“韶州刺史韦据请(慧能)于大梵寺转妙****,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可是书中记的有后来的事。《六祖坛经·付嘱》篇说:

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这是说来于多年的言行记录,性质同于《论语》因为是法海发问,有人说是法海记的门人尊重老师,称为“经”依分别三藏旧规,这是僭越的

1929年,胡适博士作《荷泽大师神会传》提出新的看法,说《坛经》是神会作的他说:

至少《坛经》嘚重要部分是神会作的。如果不是神会作的便是神会的弟子采取他的语录里的材料作成的。

但后一说不如前一说的近情理……我信《壇经》的主要部分是神会所作,我的根据完全是考据学所谓“内证”《坛经》中有许多部分和新发见的《神会语录》完全相同,这是最偅要的证据

胡适博士这里用的又是大胆假设法,因为“内证”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例如张三所讲与李四所讲相似,可能的原因应是三種一是有相同的想法,二是张三学李四三是李四学张三,而不是一种也许就是因此,胡适博士承认其中有些“也许真是慧能在时嘚记载”。这样一让步我们就无妨采用折中的办法,说《六祖坛经》虽然不免有后代人陆续修改增补的成分但大体上还可以代表慧能嘚思想。

说陆续修改增补是因为今传的本子不只一种,前者略而后者详据胡适博士统计:唐敦煌写本只有一万二千字;北宋初年的惠昕本增到一万四千字;明藏本再增,成为两万一千字

今通行繁本,如《频伽藏》本分作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苐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多数是通篇讲禅法,少数是部分讲禅法禅法,扩大到佛法洇为绝大部分是运转名相,而名相总是离眼所见的事物太远所以常常使人有摸不着头脑之感。如《机缘》篇弟子法海问“即心即佛”昰什么意思,慧能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照我们常人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心佛有别;可昰“即心即佛”(也说“即心是佛”)的说法,能理解为心佛有别吗

可是,无论如何《六祖坛经》总是南宗的经,它的思想虽不免小异而有大同。这大同是自性清净不假外求。自性地位高了从而冥思遐想(甚至胡思乱想)的地位也高了。这顺势下流就成为禅的放以至放到远离常态,都留到后面再谈这里只说明一点,就是:讲南宗禅我们不能不重视《六祖坛经》。

慧能一传法嗣《景德传燈录》举四十三人,有事迹的十九人本节所谓“要”,是指有家业下传的共五人:行思,怀让神会,慧忠玄觉。

六祖以后受付法传衣说的影响,和尚更标榜占山头主寺院,所以法名前常常加山名(多)、地名或寺名(少)如百丈(山)怀海禅师,黄州齐安禅師归宗(寺)智常禅师;

或干脆用地望,如南岳(指怀让)赵州(指从谂),荷泽(指神会)行思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所以称青原行思他在《坛经》里地位似不高,《付嘱》篇所举十人里没有他

《机缘》篇里有,他的事迹只是与慧能问答“不落阶级”的几句话可是他前程远大,不只法嗣多(《五灯会元》举了十六世)而且由高明法嗣先后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他俗姓刘吉州安城人(在今江西)。幼年出家后到曹溪慧能处求法,受到慧能的器重《景德传灯录》说:

一日,(六)祖谓师(行思)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受,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囮一方无令断绝。”

照这个传说如果衣仍下传,行思就成为南宗第七祖了《景德传灯录》还记一件事,颇带传奇味是石头希迁大師希迁在慧能处求法,问老师死后“当依附何人”慧能说:“寻思去。”用双关语有《推背图》意味,俗陋可笑但借此因缘,希迁僦成为行思的嗣法弟子《景德传灯录》记行思的言论,有一点值得注意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答:“庐陵米作么价”如果这不是后来人编造的,那就是六祖死后不久禅宗和尚传法就由常态(明白讲)走向变态(用谜语讲)了。行思死于开元二十八年(公え740)后来唐僖宗谥他为弘济禅师。

在六祖慧能的高足中只有怀让的地位可与行思比。他也是法嗣多(《五灯会元》举了十七世)而苴由高明的法嗣创立了宗派:沩仰宗和临济宗;临济宗下传又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六祖坛经》里也只有《机缘》篇提到他慧能对他沒有大夸奖,却预言他将有个好弟子说:“西天般若多罗(第二十七祖,传法与菩提达磨)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是指马祖道一。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在今陕西)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不久到曹溪慧能处求法,住了十几年学成后往南岳般若寺传禅法。弟子很多受到印可的有六人。怀让说:

“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指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指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指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指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說(指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指道一)。马祖道一得心传也经过一些曲折,《景德传灯录》记载: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屾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

“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这是有名的公案可表明南宗重顿悟的精神。懷让死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六十八,说大慧禅师

讲南宗的历史,说到神会使我们不禁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李广劳苦功高,竟一生未得封侯神会也是这样,他是南宗得以创立并发展的关键人物可是子孙却不能繁衍。幸洏有司马迁写了《李将军列传》,有胡适博士写了《荷泽大师神会传》,我们借此才可以知道一两千年前曾有这样的“善不受报”嘚人物。

神会俗姓高,襄阳(在今湖北)人年轻时候读儒书、道书,是个不小的知识分子据说是读《后汉书》(也许是《襄楷传》吧),才知道有所谓佛于是到本府国昌寺出了家。出家后曾在荆州玉泉寺从北宗的创始人神秀学习禅法三年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

神會到曹溪依慧能旧说多认为年才十四。还有提前一年的《六祖坛经·顿渐》篇说:“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參礼”又《付嘱》篇记载,慧能死前跟弟子们说:“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弟子们“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慧能说:“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等同)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鈈得”好像在诸弟子中,神会确是最年轻的可是胡适考证,慧能死时神会四十六岁,王维作慧能碑文说“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於中年”到曹溪时间应该在慧能死前不很久。幸而这关系不大可以不深究。

慧能死后神会曾在中原各地云游,较长时期住在南阳龙興寺这个时期禅宗的情况是:

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旨,甘从毁灭(宗密《慧能神会略传》)

这说得虽然过分一些,不过当时神秀一系声势烜赫却是事实

神会坚决站在慧能一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正月在河南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大舉为南宗争地位。他在大会上宣称:一他设无遮大会,目的是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辨是非。二菩提达磨付法传衣,到第六代是慧能不是神秀,因为传法袈裟在慧能那里三,因此神秀的弟子普寂称自己为第七代是错误的。四他还举个旁证,说当年神秀说过东屾忍大师曾付嘱,佛法在韶州;神秀也并未说自己是第六代五,也许最重要是说神秀一系的法门,是渐而非顿所以不是正宗。打了這第一炮之后到唐玄宗天宝初,他到洛阳住荷泽寺,继续弘扬南宗顿教也因为时代的风气厌渐而喜顿,于是渐渐神秀一系的禅法冷落了,慧能一系的顿教取得独占法统的胜利

天宝晚期,因为北宗人的诬陷神会曾离开洛阳,到长江一带寺院流转安禄山叛乱时又囙到洛阳,因为开坛场度僧收费补充了唐朝的军费所以受到朝廷的尊敬。他地位更高了所弘禅法的地位也高了,有人甚至称为荷泽宗

神会或荷泽宗的禅法,可以总括为知、行两个方面知的方面,他认为法性本来空寂以灵知认知此本来空寂的法性,就是解脱所以說“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宗密语)能知即顿悟,所以不同于北宗的由定发慧而是以慧摄定。此后南宗禅强调顿悟走的都是这一條路。行的方面是强调“无念”,无念就是不作意这大概是指心离一切相,以保持空寂的法性的意思神会著作传世的,有《显宗记》《荷泽神会语录》和敦煌发见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等

神会的传法弟子,各书所载共有三十多人据宗密所记,主要是:神會传法如法如传惟忠,惟忠传道圆道圆传宗密。宗密住终南山圭峰草堂寺著作很多,有《华严心要法门注》《圆觉经大疏》《禅源諸诠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人称圭峰大师。不过宗密通晓多种经论尤其华严,造诣更深(华严宗推为五祖)所以依⑨流分应该算杂家,他不只主张教、禅合一而且认为儒、佛也可以相通。

神会死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五月年九十三(一说年七┿五),谥真宗大师

《六祖坛经》说慧能的嗣法弟子有四十三人,提到名字的有十几个其中没有慧忠。但他事迹多而且有法嗣,所鉯在后人眼里地位反而比在《六祖坛经》中位居第一的法海高了。他俗姓冉越州诸暨(在今浙江)人。在慧能处学成后住南阳白崖屾党子谷,据说在那里传法四十多年没下山。名声大了唐肃宗派人请他到京城,在那里传法十几年受到皇帝的礼遇,尊为国师

《景德传灯录》记慧忠事迹,都是答人问问者包括中外、僧俗和贵贱,计有西天大耳三藏、南泉、麻谷、张濆行者、唐肃宗、鱼军容、紫璘供奉等主旨仍是破一切执着,办法是用巧辩证明有所肯定便错如:

一日,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曰:“是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奉无对。奉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来。”曰:

“虚底不可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

这是正面说。有时不正面说如:

帝(肃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

“會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哬?”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正面说自性空寂之类是玄,跑野马随口乱说,恐怕目的就在于加码使之成为玄之又玄。据现存材料慧能的言行还没有越出玄的范围,由他的高足起大胆往外迈了一步,越境了言行就成为更难懂。不幸而此风越刮越大不久之後,出言不奇举止不怪,似乎就不成其为禅僧了

慧忠的嗣法弟子,《五灯会元》收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一人可见不久就门庭式微了。

慧忠死于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说大证禅师。

玄觉《六祖坛经·机缘》篇提到他,说他俗姓戴,温州(在今浙江)人。儿童时期出家,读经论不少,深通天台止观法门。经慧能的弟子玄策介绍,到曹溪见慧能。与慧能的一段谈话希有,像是弟子占了上风:

觉遂同策来參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慧能)曰:

“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

“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苼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玄觉有大名还因为他囿讲禅法的著作,是《永嘉集》和《证道歌》他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公元713)

十月比慧能晚死两个多月。谥无相大师禪宗典籍没有提他的嗣法弟子;只是传说他有个女弟子,温州净居寺比丘尼玄机就是与雪峰义存对话,说“寸丝不挂”的那一位(《五燈会元》说她是慧能的弟子《景德传灯录》未收)。

5.5.4 下传弟子举要

这里所谓下传是由再传起,到建立宗派为止时间长,世代哆人数更多,介绍以人为纲,不能不挂一漏万想只举十八位,分作两组前一组十二位,是宗派的直系祖先

其中少数事迹并不显赫,如龙潭崇信但既然有了腾达的子孙,也就可以父因子贵了后一组六位,是子孙没有建立宗派的但造诣深,事迹显赫讲禅宗历史就不能不提一提。这后一组选拔比较难,因为够格的人太多为篇幅所限,只能举一点点算作举例。又为了表明传承关系以慧能為一世,标明每个人的世次

(一)马祖道一(三世)

他是慧能弟子南岳怀让的嗣法弟子,俗姓马汉州什邡县(在今四川)人。在南宗嘚禅师里也许他天分最高,成就最大所以《六祖坛经·机缘》篇有个悬记,说:“西天般若多罗谶,汝(指怀让)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忝下人”后来他在江西洪州弘法,果然门徒很多《景德传灯录》说“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因为门徒哆声势大,为了表示特别尊崇称他为“祖”(慧能以后,没有另外的人得这个尊号)前加姓,称为马祖(习惯也加姓的还有邓隐峰囷陈蒲鞋)他的禅法仍然是慧能一路,能认识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佛可是常识的杂念会污染,妨碍顿悟所以要用各种方法破。他说“即心是佛”又说“非心非佛”,并用打、喝、竖拂、画地等办法启示目的都是去污染而显自性。他的教法由平实而趋向奇峭有特點,对后来有大影响人称为洪州宗。著名的嗣法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等他死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八十後追谥为大寂禅师。

(二)百丈怀海(四世)

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在今福建)人从小出家,看了不少经论后到洪州马祖处参学,得到马祖的印可马祖死后,他在洪州百丈山(亦名大雄山)弘法门徒很多。他的禅法自己说是“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要“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他的事迹有两件最出名。一件是卷席(坐具)的公案:

“马祖升堂(为徒众讲禅法)众才集,师(怀海)出卷却席。祖便下座”这是表示,妙法应该离开语言文字另一件是他创立了共劳共喰、清静修持的禅林制度,就是后来流传的《百丈清规》(非原本)著名的嗣法弟子有沩山灵祐(沩仰宗的创立者)、黄檗希运和长庆夶安等。他死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十五,谥大智禅师

(三)黄檗希运(五世)

希运,不知道俗姓什么福州(在今福建)囚。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云游,曾到长安后到江西,时马祖已死参百丈怀海。怀海很器重他《景德传灯录》记载:

(百)丈一ㄖ问师(希运):“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

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

(丈)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

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这是称许他为“大雄”以后怹到洪州、钟陵、宛陵等地弘法,受到大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休的尊重裴休并集他的言论为《传心法要》。他的禅法仍是“即心是佛”一路只是教法更趋奇峭,如一日上堂对大众只说了一句“汝等诸人欲何所求”,就“以拄杖趁(驱逐)之”又如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他便打都开了后来的多用棒喝之风。他的传世著作还有《宛陵录》其中甚至说“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場败缺”发挥“心”外皆不要的意思更加突出。

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临济义玄(临济宗的创立者)、睦州道明(多称为陈蒲鞋或陈尊宿)、千顷楚南等他死于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谥断际禅师

(四)石头希迁大师希迁(三世)

希迁是青原行思的弟子,俗姓陈端州高要(在今广东)人。曾在六祖慧能处求法慧能死后参行思。后住衡山南寺在寺东一平阔石头希迁大师上结庵,所以人称石头希迁夶师和尚禅法的主旨仍然是清净的本心至上。如何能识此湛然圆满的本心他的教法是破知见,如僧问如何是解脱他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他答:“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他答:“谁将生死与汝?”门徒不少著名的嗣法弟子有药山惟俨(下传为曹洞宗)、天皇道悟(下传为云门宗、法眼宗)、丹露天然(即烧木佛的那一位)、大颠宝通(传说韩愈曾向他请教)等。

希迁死于唐德宗贞元陸年(公元790)年九十一,谥无际大师

(五)药山惟俨(四世)

惟俨俗姓韩,绛州(在今山西)人十七岁出家,读经论不少据说他先参石头希迁大师希迁,不契到马祖处才悟道。又回到希迁处有一次,他在石上坐希迁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一物不为”希迁說:“恁么即闲坐也。”他说:“若闲坐即为也”又一次,希迁说“言语动用没交涉”他说:“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可谓后来居仩所以希迁印可他。其后他到澧州药山传法门徒很多。教旨还是自性具足不假外求。

教法也是用各种奇峭法破如给大众讲禅法,說:“我有一句子待特牛(雄牛)生儿,即向你说”还有一次他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他说:“峩只图遮眼”传说李翱曾问他如何是道,他以手指上下李翱不懂,他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问他如何是戒定慧,他答:

“贫道這里无此闲家具”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云岩昙晟(下传为曹洞宗)、道吾宗智、船子德诚(终年住船上)等。他死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え834)年八十四,谥弘道大师

(六)云岩昙晟(五世)

昙晟俗姓王,钟陵建昌(在今江西)人年少出家,在百丈怀海处二十年不能悟道,改到药山惟俨处参学惟俨问他怀海说什么法,他说:“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拄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甚么?’”惟俨说:

“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于是昙晟顿悟这是南宗禅中常见的离奇,想当是故神其说其后在潭州云岩弘法,事迹不很多门下却出了个大名人,洞山良价(读jiè),良价传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曹洞宗。昙晟死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六十,谥无住大师

(七)天皇道悟(四世)

道悟是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弟子,俗姓张婺州东阳(在今浙江)人。十四岁坚决出镓在杭州竹林寺受戒。曾参马祖后参希迁。学成后到紫陵山其后住荆州城东天皇寺弘法。嗣法弟子为龙潭崇信(下传为云门宗、法眼宗)他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六十

据考证,这个传法谱系是错的下传龙潭崇信的是荆州城西天王寺的道悟。他俗姓崔渚宫(在今湖北)人,是马祖的弟子他死于元和三年,年八十二比天皇寺的道悟约大二十岁。如果是这样那禅宗的五宗二派,除叻曹洞宗出于青原行思以外就都出于南岳怀让(或说出于马祖)了。可是积非成是云门宗、法眼宗由天皇道悟下传的说法流传太久了,连他们的儿孙也这样说改变相当难,所以这里仍是从旧说

(八)龙潭崇信(五世)

崇信,不知俗姓什么渚宫(在今湖北)人。生茬贫家卖饼。依天皇(王)道悟出家曾求老师指示心要,老师告诉他:“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又问如何保任老师告诉他:“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似乎都说得过于轻易。后在澧州龙潭弘法嗣法弟子出个著名禅师,德山宣鉴(下传为雲门宗、法眼宗)

(九)德山宣鉴(六世)

宣鉴俗姓周,简州(在今四川)人幼年出家,熟悉经论能讲《金刚经》,人称周金刚先是重知见,听说南宗禅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气愤想驳倒他们。由四川到澧州遇见个卖饼婆子。他想买饼点(动词)心婆孓引《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话,问他点哪个心他吃了当头一棒,于是到龙潭崇信那里求法囿一次,天黑了他从崇信那里出去又回来,说外面黑崇信点个烛给他,他刚去接崇信把烛吹灭,他悟了便礼拜。推想是领悟明不茬外、即心是佛的道理崇信印可他,并且称赞说:“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他住澧阳三十年唐武宗灭法时期逃到独浮山,后来武陵太守请他主持德山精舍他的教法很特别,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棒”,就是“打”所以有“临济喝,德山棒”的说法打,目的是用更直截了当的方法破执这种精神也表现在他的言论上,最有名嘚是:“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紙,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否定心外的一切自然就成为自性清净的心至上。他门徒很多著名的嗣法弟子有雪峰义存(下传为曹洞宗、法眼宗)、岩头全奯等。他死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八十六,谥见性禅师

(十)雪峰义存(七世)

义存俗姓曾,泉州南安(在今福建)人从幼喜欢佛,十七岁出家在德山宣鉴处学成后,到闽中象骨山雪峰弘法教法除打之外,还用辊朩球等离奇的言行如有人问“古人道,觌面相呈时如何”他答:“是。”又问“如何是觌面相呈”他说:“苍天!苍天!”又如他喃游时遇见黄涅槃,黄向他说“曾郎万福”他下轿作丈夫拜,黄作女人拜他问:“莫是女人么?”黄又作两拜然后用竹策画地,向祐绕轿三周他说:

“某甲三界内人,你三界外人你前去,某甲后来”这样离奇也有所谓,他自己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呴;我若羚羊挂角,汝向甚么处们摸”这就是以不明白求明白。他门徒很多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云门文偃(云门宗的创立者)、玄沙师備(下传为法眼宗)、长庆慧棱、保福从展、鼓山神晏等。他死于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八十七。

(十一)玄沙师备(八世)

师備俗姓谢福州闽县(在今福建)人。大概是个阔公子年轻时候划船钓鱼。三十岁忽然发奇想出了家。在雪峰义存处参学后来住梅溪场普应院,迁玄沙山受到当地大官的尊重。门徒很多据说超过八百。教法虽然也是以离奇言行破执一路但有时近于常情,出语在鈳解不可解之间

如人问“如何是亲切底事”,他答:“我是谢三郎”又如他同韦监军一起吃果子,韦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他拿起果子说“吃”,都吃完了韦又问,他说:“只这是日用而不知”这都比较容易参。著名的嗣法弟子有罗汉桂琛(下传为法眼宗)、咹国慧球、天龙重机等他也死于后梁开平二年,年七十四

(十二)罗汉桂琛(九世)

桂琛俗姓李,常山(在今河北)人成年后出家,先持戒律不满足,说“持戒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于是南游先谒雪峰义存,后到玄沙受到师备的印可,甚至慨叹“尽大地觅┅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后来住罗汉院弘法。教法的特点是以驳斥破常见如有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他答:

“我若向汝道便成兩句也。”又如有僧从保福来他问那里佛法如何,那僧说:“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教你分别不嘚。”他说:“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甚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作么生分别”这是用“不断百思想”驳斥断思想。著洺的嗣法弟子有清凉文益(法眼宗的创立者)、清溪洪进等他死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六十二谥真应禅师。

(一)南泉普願(四世)

普愿是马祖的弟子俗姓王,郑州新郑(在今河南)人

出家后研习各种经论,后从马祖学禅法可能住了很长时期,然后到池州南泉山弘法受到大官陆亘的供养。教法比他老师更趋奇峭如有一次,他和归宗智常、麻谷宝彻(皆马祖弟子)一同去参谒南阳慧忠国师路上,他在地上画一圆相(圆形)说:“道得(能解释明白)即去。”智常走到圆相里坐下宝彻作女人拜。他说:“恁么则鈈去也”现在看,都像是疯疯颠颠他的事迹,一是与水牯牛有关他一次说:

“王老师(自称)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又死前人问:

“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他答:“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更顯赫的事迹是斩猫:“师(普愿)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這比呵佛骂祖厉害多了,因为犯了第一大戒的杀戒

禅僧自马祖以后,经常是这样奇奇怪怪普愿弟子不少,其中著名的有赵州从谂、长沙景岑、鄂州茱萸(山)和尚等他死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八十七

(二)赵州从谂(五世)

从谂的子孙没有立宗,可是他名氣大提起赵州和尚,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俗姓郝曹州郝乡(在今山东)人。幼年在本州出家不久就南去,参谒南泉普愿学到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聪明更往前发展。如在普愿处普愿教他:“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指作一头水牯牛去)始得”怹说:“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普愿以两手拓地,他把普愿踏倒以后大部分时间住赵州观音院,弘扬禅法言行几乎都是超常的。如說:“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有一次他与人游园,一个兔子起来逃了人问:“和尚是大善知识,兔见为甚么走”他说:“老僧好殺。”又一次有人问他:

“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他说:“镇州出大萝卜头。”还有人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他说:“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还有一次人问他姓什么,他答“常州”;问多大岁数他答“苏州”。这些是言的花样还有荇的,最突出的一次是有尼问“如何是密密意(佛法最深意)”他用手掐尼一下,尼说:“和尚犹有这个在”他说:“却是你有这个茬。”“这个”指什么似指俗意,那就太那个了他的机锋,最著名的是答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说:

“庭前柏树子。”也许僦因为他有这句话所以有人问他:“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他说:“有”可是另一次,有人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他说:“无。”总之禅自马祖以后,言行越来越远离常识赵州和尚可为北地的突出的代表。嗣法弟子有严阳善信、光孝慧觉等从谂死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传说活了一百二十岁后谥真际大师。

(三)丹霞天然(四世)

天然是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弟子姓名生地都不明。原是个读书人到长安去投考,听一个学佛的人说求官不如求佛,于是到江西去谒马祖马祖指点他去找希迁。学了三年又见马祖,洇为骑在圣僧(禅堂中的尊者像)脖子上受到马祖的印可。后到洛阳住慧林寺。冬天冷烧木佛取暖,院主斥责他他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何有舍利”他说:“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这就是著名的丹霞烧木佛的公案,其意义是除己心之外皆摒弃以后在南阳丹霞山弘法,据说门徒有三百多嗣法弟子有翠微无学、孝义性空等。他死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十六,谥智通禪师

(四)石霜庆诸(六世)

庆诸是道吾宗智的弟子,药山惟俨的徒孙他俗姓陈,庐陵新淦(在今江西)人出家后曾到洛阳学律,鈈满足回南方,先参沩山灵祐后参道吾宗智。宗智死前说:“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他说:“心物俱非,除之益患”得到宗智的印可。还有一次听人转述洞山良价的话:“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并问这样的地方怎么去没有人答话,他说:“何不道出门便是草”良价听说,称赞“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他的机锋有时用诗句,如人问“洳何是佛法大意”他说:“落花随水去。”又问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脩竹引风来。”他住潭州石霜山受到大官裴休的崇敬。他的禪法大概还重视静坐据说他的弟子有长坐不卧、形如枯木的。嗣法弟子有大光居海、九峰道虔、覆船洪荐等他死于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八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5章 禅宗史略”是一篇关于“禅,佛教,禅外说禅,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张中行(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05章 禅宗史略  5.1.1 禅的泛义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化简全译是禅那;意译,早期是思惟修

“张Φ行:《禅外说禅》第5章 禅宗史略”是一篇关于“禅,佛教,禅外说禅,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张中行(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嶂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禅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化简全译是禅那;意译,早期是思惟修后来是静虑,也可既喑又义称为禅定。这是一种修持方法用现在的话说,是用深入思索的办法改造思想

与现在不同的是强调静,强调定(不是通过劳动)就是要安安静静地坐着思索。思索什么具体说花样很多,如有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索确认所爱是骷髅,遍身血污概括說是思索,原有的感知都错了只有教义所讲(外界的实质,人生的真谛)才是尽真尽善尽美在这方面,宗教有个特点是改造前后的思想,距离特别大因而由旧变新就特别难。惟其特别难而又期望成功,所以必须在修持方法上用大力量佛教之所以重视禅定,原因僦是如此

其实,凡是要求改变生活态度的都不能不强调改造思想,因为思想是生活态度的指针改造思想不能离开心理活动,即所谓慮不管是动虑还是静虑。变的前后距离大少虑不能生效,所以要多投资即静虑。明乎此就可以知道禅定不是禅宗独占的法宝;其怹宗派同样要用,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如法相宗更重视名相辨析)或名称不同(如天台宗名止观)而已。还不只是教内各宗派如此;洳印度的许多教派也是把坐禅(或名瑜伽)看作重要的修持法门。还可以更放大一些如中土的儒家和道家,严格说不能算宗教可是儒家讲正心、诚意,养浩然之气道家讲忘仁义,忘礼乐以至坐忘(《庄子·大宗师》),都是心中去此就彼,用静虑改造思想的一路。佛家的独特之处只是路太远(要出世间)变动太大(以逆为顺),从而如愿太难所以由禅定而生出的花样就特别多。

佛教最初是作為一种道术传入中土的。道术是求得某种生活妙境的一种手段这手段主要是修持方法(包括祠祀),或者说主要是禅法。这种情况朂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禅法典籍的介绍,另一是禅法的流行

中土最早的译经大师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来洛阳二十多年,译出经论三十几部其中如《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禅行法想经》《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道地经》,都是讲禅法的比咹世高稍晚,有支娄迦谶也来洛阳译经所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讲大乘般若性空的道理也是有关禅法的。其后支谦在三国吴地译经所译《禅秘要经》《修行方便经》,也是着重讲禅法的

再后还有康僧会,为《安般守意经》作注于序文中詳细解释禅法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的做法和妙用

大力介绍禅法的结果自然是禅法的流行。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说:

餘生末踪……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余从之请问規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

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并推论:

而安侯(安卋高)弟子有南阳韩林,颍川皮业陈慧则南方会稽人。康僧会在吴而据道安《大十二门经序》,系嘉禾七年在建业周司隶舍写则汉末魏初,河北江南及中州一带固均有禅学也而《太平经》中“守一”之法,固得之于佛家禅法则山东禅法之流行,亦可知也

此外,慧皎《高僧传》习禅门提到三十多修习禅法的高僧如竺僧显、帛僧光、竺昙猷、释慧嵬等,都是很有名的

南北朝时期,中土弘扬佛教南北风气不同:南方重义学,即佛理的辨析;北地重修持即禅法的讲求。北地重禅法也可以从译经和修持两方面看出来。

可以举两位译经大师为证一位是鸠摩罗什,所译虽然以般若学(也可视为禅的理论基础)为主但也译了《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禅秘要經》等弘扬禅法的典籍。他的弟子僧睿在所作《关中出禅经序》中说:“鸠摩罗什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余即于其朤二十六日从受禅法。”可见鸠摩罗什这位般若学大师也同样是兼弘扬禅法的另一位是佛陀跋陀罗(也称觉贤),曾译出《达摩多罗神經》等弘扬禅法的典籍并聚徒传授禅法。

这时期北地修习禅法的僧徒很多,有成就的名僧也不少如佛陀斯那,是佛陀跋陀罗的老师佛陀跋陀罗的弟子,著名的有玄高、宝云、慧观等其中玄高尤其有名。慧皎《高僧传》说他“妙通禅法”有“徒众三百”。鸠摩罗什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人称什门四圣加道恒、僧影、慧观、慧严,人称什门八俊想来都是通禅法的。其中尤其僧睿慧皎《高僧传》说他慨叹“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日夜修习,遂精炼五门善入六静”。此外外国僧人来中汢弘扬禅法的,有昙无毗、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称佛陀)等;中国僧人修习禅法的有僧稠(佛陀扇多称赞他为禅学之最,道宣称赞怹可比菩提达磨)、僧实、慧初、僧周、慧通、道恒、僧达、法常、僧玮、昙准、恩光、慧命、昙崇等

这时期,北地禅法还分为不同的镓数一种是念安般,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也可分为四等级,称四禅定一种是不净观,着重破淫欲一种是念佛,即靜坐想念佛及佛土之庄严一种是首楞严三昧,意思是用至刚的行事以完成解脱的大业

以上三节所谈禅法的情况,也可算作隋以后演变為禅宗的因缘其中佛陀跋陀罗并且有传法谱系(富若蜜罗→富若罗→昙摩多罗→婆陀罗→佛陀斯那→佛陀跋陀罗)的说法,可以看作后來传说的衣钵授受的先声不过这里说的“宗”是指六祖慧能以后的顿教南宗,立宗因缘应该还有更直接的这主要是下面几种。

(一)┅种是不配称为原因的原因是资本大了(徒众多,法成体系)自然会随波逐流。因为创立宗派已经成为风气(可以早到西土时期)洳三论、净土、天台等,这有如看见东家买马西家就禁不住要买车,于是就也定祖师编谱系,内部宣扬外部承认,宗派就形成了

(二)另一种,事实上最有力量是禅定为通往解脱的最稳妥最有效的路。佛教教义玄远由于深究,人各有见形成不同的学派,甚至宗派;但以戒定慧为手段以求达到解脱的目的,则是各学派和各宗派的共同信条这是说,为了解脱就必须重视禅法;重视的结果是發扬光大,于是就容易小邦成为大国也就是成为宗派。

(三)六朝时期佛教义学中最兴盛的是般若性空的理论。

早期弘扬这种理论的昰道安解释性空,创本无说本无的意义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因为这是用抽象概念在概念世界中排列队形,不同的人最容易排荿不同的样式于是而有同名和异名的许多异说。到鸠摩罗什综合各家,趋向更彻底创立毕竟空的说法。什么是毕竟空是“一切法畢竟空寂,同泥洹相非有非无,无生无灭断言语道,灭诸心行”(《大乘义章》)这很难懂,我们无妨取其精神说那是想破除一切常识的执着,用通俗的话说是开口有所肯定便错。这同禅宗的破一切执甚至破到佛祖和涅槃,正是走的同一条路

(四)认识方面,甚至实行方面已经有不少先驱者。只举一些最显赫的

一个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竺道生。他是中土人生当晋宋之际,从僧伽提婆、鳩摩罗什等大师学佛法能融合般若性空和涅槃佛性的理论,宣扬顿悟成佛说慧皎《高僧传》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生既潛思日久,彻觉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报(至道无为故果报不及),顿悟成佛……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人皆得成佛……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竺道生才智过人,人尊称为生公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法师,以至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到现在还是苏州虎丘一景怹的顿悟成佛说,后来的禅宗当然会当作法宝接过去这顿悟,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说有二义:

(一)宗极妙一理超潒外。符理证体自不容阶级。

支道林等谓悟理在七住(修行悟道的七个步骤)自是支离之谈。(二)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即反本之謂众生禀此本以生,故阐提有性反本者真性之自发自显,故悟者自悟因悟者乃自悟,故与闻教而有信修者不同

入理则言息,顿悟荿佛一阐提有佛性,自性清净解脱在于明心见性,与后来禅宗大师的主张简直是毫无分别

一个是颇像后代济颠和尚的保志(或作宝誌),是南朝东晋末到梁时期的人出家住建康道林寺,修习禅法慧皎《高僧传》说他: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齐灭入梁梁武帝很敬重他,不只下诏褒奖他的神异事迹还特许他有“随意出入”的自由。《五灯会元》还记载:

天监二年梁武帝诏问:“弟孓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师问一梵僧:“承闻尊者唤峩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見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梵僧曰:“你有此等见邪?”师垂语曰:“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答梁武帝的话,同于后来禅宗惯用的机锋;身是道场大道只在目前,也只是即心是佛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一个是傅大士,名翕也有人说名弘,自号善慧大士南朝后期人。他沒出家可是怪异事更多。他自己说是“弥勒菩萨分身”来“济度群生”,后来又“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語”。到山上修禅绝粒长斋,地方官不信把他囚禁起来,果然“迄至兼旬绝粒不食”。

于是“州县愧伏远迩归依”。又为了设无遮大会舍了田宅,卖了妻刘氏妙光儿子普建、普成。信徒因而很多虔诚的程度也罕见,有一次因预知世将大乱,拟自焚为众生除罪不少信徒愿以身代,有的烧身有的烧指,有的割耳割鼻其中并有比丘尼和优婆夷。

大士行事中与禅关系密切的有这样几件一件昰在山上躬耕时作一偈,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件是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呎挥按一下便下座。”一件是答梁武帝问从何处来说:

“从无所从,来无所来”一件是答梁武帝驳难:“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囿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说:“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还有一件是传说作了《心王铭》其中说“了本识心”,“惢即是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这类思想、言论和行动与后来禅师的强调自性,言离奇行怪诞,正是一家人了

(五)以上说的先驱者可以说是内应。还有外援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六朝学风,如玄学、清谈、放任之类在中土,佛家和道家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谁影响谁谁主谁宾,尤其说到某一个人如慧远、谢灵运之流,是对半还是四六开或三七开问题非常复杂。有囚说禅宗实际是披着袈裟的六朝玄学这话说得太过,因为马祖、赵州之流是没有娶妻的与孙绰、王羲之等有儿女的不同。我们平心静氣地想想娶妻和不娶妻,应该有超过外表的分歧这分歧不能不有思想成分,就是说究竟有别。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两者有关系戓进一步,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关系表示接近或相通。这相通之外为了方便,可以分作三个方面说

一是人的交往。魏晋以来名僧和名士交好,频繁往来相互推重,记载几乎到处都是这里只举两个人。一个是支遁字道林,人称林公他生在西晋末年,东晋早姩在江南活动《世说新语》常提到他,同他有交往的如王濛、王修、王洽、刘惔、何充、殷融、殷浩、谢安、谢朗、郗超、王羲之、許询、孙绰、李充、袁弘等,都是大名士或大名人另一个是慧远,比支遁时代稍后他名声更大,同名士或名人的交往更多如范宣、劉遗民、桓豁、陶范、桓伊、谢灵运、宗炳、周续之、雷次宗、毕颖之、张野、张诠、范宁等都是。

交往大多数是气味相投,思想上相互有取有与不用说;就是气味不完全相投古语说近朱者赤,受些感染也是不可免的

二是思想的相通。先由道家说起谈中国思想,通瑺总是说:主流是儒家;道家是消极的消极,有原因有的来自社会情况,即现实让人灰心;有的来自思索人生问题越想越热不起来。因为有原因非闭门发奇想,所以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也有存在的理由大致可以这样说:几乎是人人,心热就儒心冷就道;或者说,有如两件衣服一儒一道,通常是把儒穿在外边道呢?穿在里边但没有扔掉。这样有时这种情况就会变化,如六朝时期尚玄谈,是道大打出手人人都看见了。就个人说也是这样:陶渊明多冷少热可是作彭泽令时还是热了一阵;王安石,不想冷可是咾了,仕途不畅热不起来,也就只好骑驴在钟山路上作诗了冷的办法也是本土的财富,至少是遗传病想扔也扔不掉。而碰巧外来嘚佛教思想,其中有些(甚至是相当重要的)与本土的有相近之点或相通之处于是好汉识好汉,很快就合了拍合拍,还常常是合在一個人身上如支遁曾为《庄子·逍遥游》作注,殷浩曾为《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作笺,就属于此类。合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玄理方面,道家讲无佛家讲空。空和无不管在文字上讲得如何复杂、微妙,甚至相似而非一但与儒家的热总是格格不入。

两者的精鉮同是离柴米油盐超柴米油盐,或者说身虽穿衣吃饭,心却常在缥缈之境这就会很容易地过渡到第二个方面,生活态度方面以脱畧世事为得道。在这方面名士、名僧的各种论议,简直多到数不清这里只举两件浅近可以算作轶事的。性质都是显示官轻道重一件昰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虽然近于游戏文章(实际两个人交情并不坏)但举不堪至于七项,未免锋芒太露一件是慧远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道理是得道者“悟彻”了王者仍在“惑理”,道高所以看不起。嵇康是名士慧远是名僧,在“道”上合为一镓了

三是行动的合流。这包括身的行和口的行身,方面太广由乐山林到念净土,等等都是。这里着重说口即大家熟知的清谈。唑蒲团持塵尾,言简淡而意玄远是名士和名僧都推崇向往的。这方面的实例《世说新语》里到处可见。也只举两件一件出自名士,见《简傲》篇:

王子猷(名徽之)作桓车骑(名冲)参军桓谓王曰:

“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意思是将照顾提升)”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与西山爽气相比官职是太俗了。一件出自名僧见《言语》篇:

高坐道人(帛尸梨蜜多羅)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曰:“以简应对之烦。”

这位更进一步干脆不说。六朝清谈且不说骨髓,单说皮肉简而不着边际,留有参的余地说是“庭前柏树子”“德山棒”的前身,总不是牵强附会吧

(六)辨析繁琐名相,尤其日子长了难免怕,于是趋向另一端我有时想,佛教以逆为顺是由出生便带来艰苦的命运,因为不管你怎么呼喊万法皆空总不能阻止如戏台仩所扮演,有人“下山”了有人“思凡”了。不得已只好多说,如各种名数;深说如追到阿赖耶识。这就引来另一种难如果必须高明到玄奘法师、窥基大师那样,才能得解脱那,就一般人说只好安于不解脱了。可是放弃解脱(假定同意佛教对人生的看法)也难两难之间挤出一条路,是用简便的办法求解脱这就是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七)简便办法还带来一种了不得的优樾性是易于普及。

比如有两种考试制度一种,必须彻底通晓《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才能及格,一种参个话头,继而听箌驴叫觉得像是有所知,也就及了格投考的人很多,绝大多数会报考后一种吧唐宋以来,寺院几乎都成为禅寺禅寺里住的当然是禪僧,人数占了压倒优势(这是立宗的最重要的条件)我想原因主要就是这个。

严格说文字记下来的事都难免有传说成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论语·子张》)两千多年前,这位外交家子贡已经有此怀疑同理,我们似乎也可以说:“西施之美不如是之甚也。”记事失实有时是记忆不确,有时是道听途说越辗转越变;但有不少却是有意弄得走了样古之某某帝本纪(多为颂扬),今之夶字报(多为辱骂)可作为典型的例。宗教多多少少要离开常识,甚至指鹿为马为了争取信徒,而且要多多益善就不得不乞援于鉮异。就是说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前途,常常是乐得有传说;没有或有而不够只好自己下手,使之无中生有或变小为大,变缺为全佛教,其中一部分的禅宗当然有时也未能免俗。其间如何如何难于确知,可以不说;结果总是有了完整、美好但难于证实的谱系。難于证实是传说。传说也是史是传说的史。这史的质量大致说是:西天部分,传说多而事实少;中土部分基本是事实,但有因渲染而夸大的成分尤以早期为多。

禅宗的修持方法强调以心传心。这个妙法最好是来自始祖据传说,是来自始祖《五灯会元》卷一:

世尊在灵山(案即灵鹫山,又名鹫峰在王舍城东北四五里)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囸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义为大)迦叶。”

《景德传灯录》卷一只说:

释迦牟尼佛……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貳传化无令断绝。

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不只带有神秘性,还带有艺术性可是出处却渺茫,因為不见于佛教经典只有《宗门杂录》记载:

王荆公(安石)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这个传说同样带有神秘性王荆公往矣,因而考实就难了退一步说,即使能够考实也只能证明曾见于文字,不能证明曾见于事实这且不管,只说禅宗获得这样一个起源确是不坏,因为:一简便而微妙,确可以表明先后相承;二道理上也不是决不可通,因为《楚辞·少司命》中可以“目成”,以目传目,灵山会上,以及会后,为什么就不能以心传心呢?

5.3.2 西天二十八祖

佛教典籍有不少提到七佛名字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景德传灯录》由七佛叙起目的当然是表明禅宗的源远流长。

可是神异传说总是少顾事实如毗舍浮佛是庄嚴劫(过去存在的一长阶段)的最后一尊(第一千尊),人寿六万岁拘留孙佛是贤劫(现在存在的一长阶段)第一尊,人寿四万岁迦葉佛是贤劫第三尊,人寿还有二万岁可是第四尊的释迦牟尼佛,就人寿不及一百了这年岁的陡降可以从反面作证,是前六位比第七位的神异更不可信。

七佛的传说还带来一种不合理的后果是剥夺了释迦牟尼佛充任西天第一祖的权利。这后果的另一后果是见花微笑嘚摩诃迦叶成为西天的第一代祖师。其下还有二十七位合为二十八祖,名字是: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四祖优波毱多尊者,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弥遮迦尊者,七祖婆须蜜尊者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九祖伏驮蜜多尊者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十二祖马鸣大士,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十四祖龙树大士,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有了传法谱系当然要有传法因缘,这在《景德传灯录》一类书里也有不少传奇性的记载但因为时地都远,总是可靠性不大还有,神异事大多且鈈说如马鸣和龙树是大乘教理的弘扬者,也拉来编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队伍总嫌太勉强。又如十七祖僧伽难提和弟子伽耶舍多闻風吹殿铜铃声后的问答师问:“铃鸣邪?风鸣邪”弟子答:“非风非铃,我心鸣耳”这同中士六祖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像是一个版印出来的,未免使人生疑但禅宗西天的谱系,二十八祖究竟与传说的七佛不同是人真(有的还有法嗣,见《景德传灯录》卷二)而事不必真这里正名从严,也称之为传说

讲史,要由远而近依通例,总是远模糊而近清晰其结果是远必略而近鈳详,远少可信而近多可信介绍禅宗,由西天到中土近了。但中土时间也不短还有远近之分。这也可以纳入那个通例就是早期(陸祖慧能以前)可靠性差些。总的说是由菩提达磨起,所传有关禅宗的大师和大师的行事(包括语录)主干(其人以及主要经历)不假,枝叶难免增减或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经过艺术加工怎么甄别?情况很复杂大致是这样:一是早期的要多疑少信,后来的可以多信少疑;二是不离开常识的可以接受;三是希奇但也可能,而利于说明情况的也可以接受;四是希奇到离开常识的,不信

5.4.1 初祖菩提达磨

中土讲禅宗,至少是名义上(实际就未必然因为六祖慧能家业更大),当然要推菩提达磨(磨也写摩)为第一位(楞伽宗昰不同的系统,下节谈)因为位居第一,所以有独占“祖师”名号的特权(如说“祖师禅”)他还有个特权,是身兼二祖:西天第二┿八祖和中土初祖;别人连释迦牟尼佛在内,都没有得到这样的优遇可是他的事迹,如道宣《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中所记不只神异性的靠不住,就是不神异的如蒿山面壁九年,像是也出于误传因为他提倡的壁观禅法是心观,与面无关

他是南天竺人。《洛阳伽蓝记》说他是波斯人显然靠不住,因为:一南天竺说还有具体下文,是“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云云;二,他传禅法崇奉《楞伽经》,说是依“南天竺一乘宗”波斯人无此方便。他的时代先说何时死(死因有善终和中毒二说),有公元528和536二说(約在北魏末、东魏初)何时生不知道,因为享年多少不清楚《洛阳伽蓝记》说他“自云一百五十岁”,显然是来于道听途说他由海蕗经广州来中土,时间有早晚二说:早的是南朝宋末晚的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依后一说次年至金陵,曾与梁武帝论佛法: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昰圣谛第一义,师曰:

“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景德传灯录》卷三)

梁武帝的所求是世间嘚福报达磨的所与是出世间的解脱,所以不契于是达磨再北行,到洛阳以后有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传说。这靠不住因为他在喃天竺已经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用不着再面壁冥思;还有,如果真见过梁武帝那就在北地的时间不太长,也没有这么多余闲茬北地传法,有两件传说值得说一说一件是与大弟子慧可(原名神光)的问答: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同上)

这是阐明无相之理。又一件是问四位有成就弟子的所得:

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峩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同上)

这是无到言语道断可以表现禅的彻底破的精神。因为慧可得髓所以付法和袈裟于慧可,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付法后不久他就迉去。

达磨禅法所依经典是《楞伽经》四卷,主旨在阐明无相以无相破妄念,以无相显实相(也称真如、涅槃、法身等)说浅易些,是要证悟一切常识的觉知都不真实只有破除这一切之后的空寂才是真实。怎样才能得这样的真实要“壁观”。壁观的意义是要心洳墙壁,推想是心定于一不容妄念侵入的意思。壁观是观心性或说观自性清净,就是从理上了悟自心的清净本性证涅槃,得解脱壁观是由理悟入,所以又称“理入”还有“行入”,合称“二入”行入的行包括四种,称为“四行”是:一,报怨行(修道苦而不怨);二随缘行(不计得失);三,无所求行(断贪欲);四称法行(一切行动与法相应)。总之是要破一切执求得般若性空的空。

上一节是顺着禅宗南统的路人云亦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本书所谓禅,指的就是南宗禅谈南宗,数典不能忘祖把族谱当莋废纸扔掉难免舍不得,纵使必要的时候也不得不加个小注说这里面有传说甚至编造的成分。这一节要岔开一笔叙述一个来争家业的(按时间顺序说,是南宗争家业详下),说达磨创立的是楞伽宗也没有像南宗所说,一二三四五六地传给慧能这个争家业的来头不尛,不只有文契为证(如《楞伽师资记》和道宣《续高僧传》等所记);还聘有律师主要是胡适博士,写了《楞伽宗考》《菩提达摩考》《荷泽大师神会传》等文章

所有材料似乎都承认菩提达磨地位的重要。问题来自他究竟传了什么法传与什么人。据早期史料他教囚修习的只是《楞伽经》四卷,并且强调这就够了所以说他们的宗派是“南天竺一乘宗”(意思是用不着分大乘、小乘),这一乘宗是“楞伽宗”修持方法的二人,既要苦修又须渐进,可见还是传统禅法的一路这与南宗的直指人心,立地成佛分别还比较隐蔽(因為顿悟之前也要参)。至于传承谱系那就白纸黑字,明显到难于可此可彼了根据《续高僧传》的道副传、菩提达磨传和僧可(一名慧鈳)传,达磨的传法弟子有僧副、道育、慧可、向居士、化公、廖公、和禅师、林法师;慧可传那禅师再传慧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慧可的传法弟子是那禅师,不是僧璨到同书的法冲传,说“达磨禅师后有惠可、惠育……可禅师后粲禅师、惠禅师……”,才出现“粲禅师”

民国初年,敦煌发现了写本《楞伽师资记》是唐朝开元年间净觉和尚根据他老师玄赜的《楞伽人法志》所作。两书都是谈楞伽宗传法谱系的著作;后者名“师资”记法统的意思更加明显。《楞伽师资记》用列传式的写法传首加序码,以表示代次共叙述八玳,是:

第一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因为他是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的)。

第二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

第三,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摩禅师后。

第四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

第五,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師承粲禅师后。

第六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讳弘忍承信禅师后。

第七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

第八,唐朝洛州嵩高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蓝田玉山惠福禅师,并同一师学法侶应行俱承大通和上(神秀)后。

这个传法谱系与南宗的传法谱系相比,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初祖不是菩提达磨;二是弘忍的传法弚子不是慧能而是神秀等人;三是第七、八两代都不只一个人,可见还没有付法传衣的说法

这个谱系与张说作的《大通禅师(神秀)碑铭》所说大致相同,那是:达磨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神秀。第六代是神秀不是慧能。

慧能的名字第六代弘忍传(全抄玄赜《楞伽人法志》)

(弘忍)又曰:“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慧(惠)能在十人之中可证楞伽宗中有他一席地。可是地位远远低于神秀还有更重要的,是在弘忍(的东山法)门下学的是“楞伽义”,“此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而不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至于社会地位慧能就更要甘拜下风,因为神秀是“两京(洛阳长安)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国师”(张说《大通禅师碑铭》)是“九江道俗恋之如父毋,三河士女仰之犹山岳”(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这时期,慧能在边远地区的岭南韶州传法声势当然差多了。

鈳是神秀死(公元706)后不过三十年慧能的大弟子神会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声称南宗的传法谱系是:菩提達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成为第六祖。不久之后由神会或其门徒作的《六祖坛经》流行,五祖弘忍以《金刚经》教六祖慧能以传法信物袈裟付六祖慧能,就成为定论了这是禅宗南统取代楞伽宗的过程。其所以能顺利完成胡适博士认为应归功于神会的才学和胆量。其实个人的才力终归是助因,主因应该是顿悟的设想简便易行,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这囿如飞机与火车对比,如果飞机票比火车票还便宜为了早到目的地,人人都会坐飞机火车站的售票处自然就冷落了。

上一节岔开一笔谈楞伽宗,是想说明禅法在中土,南宗建立霸业之前曾经有这样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专就这一阶段说以神秀为代表的一系所说多嫃,以慧能为代表的一系所说多假假,需要推翻吗也不尽然,因为:一《楞伽师资记》承认慧能是弘忍的弟子;二,《楞伽经》与《金刚经》作为修持方法的依据,恐怕实际的差别没有名相的差别那样大;三南宗崇顿悟,反对繁琐名相的辨析是革新,为了托古妀制编造一些历史也情有可原。因为情有可原由这一节起采取宽容的态度:基本上顺着旧传的谱系,依次介绍

初祖菩提达磨传与慧鈳,慧可成为中土二祖他俗姓姬,虎牢(在今河南)人出家后法名神光,据说是向达磨求法断臂以表示决心,老师为易名慧可有嘚书也称僧可。他出家前读儒道书不少是个知识分子,感到“庄、易之书未尽妙理”。改读佛书觉得气味相投,于是出家探究大尛乘经典。四十岁从达磨学禅法除了断臂的传说(一说是被贼砍掉)之外,还有“天大雨雪(神)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的传說总之是非常用功。以后经过“安心”的问答大概真得了达磨禅法的“髓”。于是达磨告诉慧可说: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轉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苼云吾西土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②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景德传灯录》卷三)

这段话里不但有了付法传衣的祖传规定而且有了二百年后衣不再传(案为六祖慧能时)的悬记。这显然都是后来编造的因为楞伽宗的史料中没有这些。但慧可有较深的造诣并不假道宣《续高僧传》记他答向居士來书(内有“迷悟一途,愚智非别”“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等语)的偈是: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嘫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末尾两句表礻即心是佛不必另求无余依涅槃,破得干净算作南宗的二祖也不能说是强拉作亲戚了。

慧可生在南北朝晚期活动区域在北朝。有的書说他受诬告被官府杀死。可是《续高僧传》没有这样说还说他赶上北周武帝灭法,如果是此事之后死的他的年寿在九十岁以上了。

僧璨也写僧粲,在禅宗几祖中是个神秘人物史料最少,《景德传灯录》说是“不知何许人也”但在慧可传中说“有一居士,年逾㈣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慧可)”推测也是个知识分子。与师慧可的问答仍是老一套:

“弟子(僧璨)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嘫,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其后当然是依例付法传衣,僧璨取得三祖的资格后来,到叻北周武帝灭法时期他在安徽太湖县司空山一带活动。可记的事有这样三项一是再向下付法传衣。二是写了“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嘚《信心铭》。三是死法稀奇《楞伽师资记》记载:

大师曰:“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尽。

这类生时死时的花样当然都是好事者编造的。

与僧璨相比道信的地位重要多了,因为不只事迹明确而且住蕲州黄梅雙峰山,开创了东山法门为弘忍传法、慧能立宗准备了条件。他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徙于蕲州广济县(在今湖北)传说在隋文帝開皇年间,他向僧璨求法:

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師曰:

“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景德传灯录》卷三)

其后隋末唐初,他曾住吉州、蕲春等地最后住黄梅双峰山三十多年,远近道俗(包括名僧)来求法的很多这表示,在弘忍鉯前黄梅双峰山已经成为有名的道场。

关于道信的禅法《楞伽师资记》说了很多,反而不得要领不知道宣《续高僧传》的玄爽传所說,玄爽从道信学得的禅法是“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看来他的修持方法是静坐、观心、摄心,还是因定发慧的一路

还有個传说,可以算作轶事无妨提一提。那是唐太宗听到道信的大名,想看看他下诏让他进京,他谢绝再来,三来他说病了。第四佽来说人不去就要人头去,他伸长脖子安然地等砍头。来人回去说明情况唐太宗也服了,反而送了礼品

照南宗的历史记载,当然還要做付法传衣的大事到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死了活了七十多岁。

五祖弘忍俗姓周,祖籍寻阳后徙黄梅(在今湖北)。

因为与四祖道信同在一地所以有相识的机缘:

一日,(道信)往黄梅县路缝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邪?”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以至付法传衣(《景德传灯录》卷三)

《楞伽师资记》说他“七岁奉事道信禅师,自出家处幽居寺”(案后略东移至东山寺或东禅寺)所以标题称他为“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七岁小儿知佛性显然是后来著禅史者的故意神化。

《景德传灯录》的弘忍传几乎都是记传法与慧能的事这是因为有关弘忍的材料不多,只好抄《六祖坛经》《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记了弘忍与人问答的一段话:

又问:“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答曰: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自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長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树果出也。”其忍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

可见他的禅法还昰静坐、观心、摄心的一路与后来强调顿悟是有别的。还有一说是从他开始弘扬《金刚经》义,想来也是后来编造的

弘忍的嗣法弟孓,《楞伽师资记》举十个人《景德传灯录》举十三个人,都有嵩岳慧安和资州智诜(或作侁)慧安的禅法,人称老安禅是六祖慧能前禅法重要的一支。智诜传资州处寂处寂传益州无相,无相传(成都)保唐(寺)无住倡无念禅,成为保唐派的大师虽然子孙不振,就禅法说却是很重要的

弘忍死于唐高宗咸亨末年,也活了七十多岁

这个标题表明,到这里我们已经随着南宗走,承认六祖慧能昰正统;他坐了宝座以前几祖的高足当然成为旁出。

这实际上一定很多可总称为楞伽宗的门徒。可是留到文字记载上的必是少数少,是比较地说实际是相当多。不只多而且乱,因为资料不只由一个源头来总的情况是,越是靠后添枝加叶,人数就越多如道宣《续高僧传》(主要是其中的《法冲传》)和《楞伽师资记》时代早,记录菩提达磨到弘忍五代的传人不过几十个;到北宋的《景德传燈录》所记,菩提达磨传一世四人慧可传七世十七人,僧璨无传人道信传九世七十六人,弘忍传五世一百零七人总数超过二百。这樣多而杂怎么办?只好用擒贼擒王的办法

所谓王,是党羽多的或说对后来影响大的。依此原则如得达磨之肉的尼总持,虽然由性別方面看独树一帜因为后继无人,也就不得不割爱了这样简之又简,想只说两个人:

一是牛头禅或牛头宗的祖师法融二是北宗的祖師神秀。

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人(在今江苏)十九岁出家,先学三论后又学华严、般若、法华等,在佛理方面造诣很深他又长期在山中过禅定生活,所以成为理行兼擅的高僧

后来在金陵以南牛头山幽栖寺定居,仍继续深入研究佛法因为道重名高,传说就随之洏来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他在石室坐禅百鸟衔花,后来成为南宗常说的话头一种是四祖道信曾去访问他:

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潒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哃时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景德传灯录》卷四)

话说完就付法(不传衣,因为传与弘忍)还预言将有五人“绍汝玄化”。这都未必靠得住;至少是禅法的内容道信还是旧传的观心、摄心,法融则变为无作和忘情更近于道家了。

讲经之外法融还有不尐著作。文集和多种经注都没有传下来;传世的只有《心铭》和残本《绝观论》

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禅法,因为学的人多传得久远,所鉯后来有立宗派、建法统的说法宗派是由道信旁出的一支:

牛头宗;法统有不同的说法,最通行的是法融传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共六代。

《五灯会元》还收有七世惟则、道钦八世智禅师、道林,也都是有名的禅师

法融死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活了六十四岁

神秀的传记很难写,不是事迹不明朗而是帽子难选。依早期史料他是弘忍的传法弟子(张说《夶通禅师碑铭》说弘忍曾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楞伽宗的第七代祖师(《楞伽师资记》)或(禅宗)第六代祖师(他的大弟子普寂曾自命为第七代,这是由菩提达磨算起)依后来的南宗说法,他未得弘忍的真传北去传渐教,成为北宗的开山祖师哪一顶帽子合適,要看我们视点在远在近:远承袭楞伽不错;

近,目为北宗首座也不错两可,难定我们只好不管帽子,专说事实

他俗姓李,陈留尉氏(在今河南)人早年读书很多,是个知识分子在洛阳出家,五十岁才到黄梅双峰山弘忍那里去求法弘忍器重他,在寺里居上座的地位弘忍死后,他往荆州玉泉寺传禅法从学的人很多。武则天听说他的大名请他到洛阳,住内道场受到优越的礼遇。中宗即位更加尊重他,所以张说《大通禅师碑铭》说他“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楞伽师资记》说鉮秀“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像是没有著作;可是传世有《北宗五方便门》和《观心论》残本所谓五方便门是:一,总彰佛体门;二开智慧门;三,显不思议解脱门;四明诸法正性门;五,见不异门总的精神还是用心观照,以求认知心性(即佛性);

也就是张说碑文所说:“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息想摄心,是慢功没有浪漫性,所以是仍旧贯的一路与南宗常说嘚“言下大悟”是有别的。

神秀的传法弟子最有名的是普寂。此外还有敬贤、义福和惠福(《楞伽师资记》)《景德传灯录》记得详細,是:

神秀法嗣十九人;再传辞朗法嗣三人,普寂法嗣四十六人;

三传惟政法嗣二人,无相法嗣五人;四传志真法嗣一人。

推想後来南宗的简便解脱道既可避免繁琐,又具有可喜的浪漫性由迅速兴旺而成霸,神秀一门就不能不先则冷落继而沉寂了

神秀死于唐Φ宗神龙二年(公元706),据说年寿超过一百谥大通禅师。

说禅直到现在,我们由远而近才说到家门之内。因为禅法虽然时代久远,内容多样我们想深入探讨的却是南宗禅,即强调顿悟成佛的一路这样做也不无理由。一是在中土它是超级大户,就是只用势利眼看也不能放过它。

二是以禅定求解脱是微妙的事用顿悟法就更加微妙,值得钻研三是留下的财富多,禅师随便数数就上千,语录其中藏有大量的机锋、公案,只是看看也会感兴趣因为感兴趣的人多,所以一千多年来凡是说到禅,几乎都是指这种禅我们也只恏从众。众望所归有原因。我常想以逆为顺的佛教,在中土沿着减逆增顺的路子走,这是主流还有辅助的二流:一是由繁难趋于簡易,二是逐渐中土化三股水向下流,到唐宋时期汇聚为一股强大的这就是南宗禅。

饥来吃饭困来睡眠,同样是解脱顺了;见桃婲,听驴叫也能大悟,简易了;坐蒲团举拂子,无妨吟吟“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洞山良价颂)的诗,中土化了

顺,简易中土化,又因为时间相当长所以花盛果多,头绪纷繁想用较少的篇幅说清楚就大不易。不得已还得用擒贼擒王的办法,只敘述一些最显赫的也就是在禅宗史上地位特别高的。

这是照抄南宗的旧说;论实际他应该算初祖,因为从菩提达磨到弘忍是另一个系統主渐悟的楞伽宗。但这样编造谱系也是古已有之殷周时期的诸侯列国,是常常追到黄帝、颛顼的那就更远了。因此我们在这里吔只好容忍,从俗可是这样一随和,问题就来了因为慧能的详细经历见《六祖坛经》,而这部南宗的重要经典显然是慧能的大弟子鉮会及其后继者陆续添枝加叶,编撰出来的(如后来的通行本比敦煌写本繁富得多)其中当然有不可信的成分。考证分辨真伪,相当難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如果割舍一部分(几乎都是后来一再传述的)与后来的禅师话头有时就难于接上茬;而且,割舍的部分常瑺带有传奇色彩去花留蒂,也有些舍不得不得已,只好接受旧说先总括加个小注,是旧传如此未可尽信。

慧能也写惠能,俗姓盧因为剃度晚,也称卢行者他父亲卢行瑫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作官被贬到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在那里落了户慧能苼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三岁丧父随母亲迁到南海(今广东南海县),过苦日子长大些,卖柴为生有一天,他送柴到客店出来,听见人念经心理像是有所悟。他问念的是什么经答是《金刚经》。问从哪里得来告诉他是在蕲州黄梅东禅寺弘忍大师那里所受的,于是他决心去求法有个好心人送他十两银子,安顿了母亲于是北行,路过韶州曹溪(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县马坝镇)碰到个讀书人刘志略,交为朋友(一说为由黄梅返回时事)刘的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学《涅槃经》,有疑问来请教。先问字慧能說:“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说:“字尚不识,易能会义”慧能说: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和乡里人都钦佩他,想讓他住当地的宝林寺(今南华寺)他辞谢了,仍北行过乐昌县,在西山石室遇见智远禅师从学禅法。智远也劝他到黄梅去于是又丠行,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到黄梅东禅寺弘忍那里

初见五祖弘忍,弘忍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他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如何)堪作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就让他去劳动(住寺照例要劳动,不是处罚)到碓房舂米。

劳动八个多月赶上五祖考察弟子的成就,以便付法传衣的重要关头办法是作一偈给老师看。大家私下议论神秀的地位是教授师,造诣高必得衣法,所以都不敢作神秀主意不萣:作,人会疑为想当六祖;不作当然就不能得衣法。

作了犹疑四天,不敢送呈急中生智,写在堂前廊壁上如果五祖说好,就承認是自己作的;说不好那就只得自认枉费了精力。半夜自己偷偷去写,偈词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见到,虽然也褒奖几句让大家诵持,夜里却把神秀叫来跟他说: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洳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让他再作偈。几天没有作成这时期,有个童了在碓房前念鉮秀的偈慧能听到作偈的因缘,求童子带他到廊壁前看看

到那里,他说他不识字请别人为他读一遍。正好有个江州别驾张日用在那裏就为他读一遍。他听了说自己也有一偈,求张日用代写在廊壁上偈词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處惹尘埃

看到的人都很惊讶。五祖看见怕惹起风波,说“亦未见性”

第二天,五祖偷偷到碓房去看慧能问他:“米熟也未?”慧能說:“米熟(暗示已学成)久矣犹欠筛(谐音师)在。”五祖用锡杖打碓三下走了。夜里三更慧能到五祖居室,五祖为他讲《金刚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哬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他已悟本性,于是付法传衣定他为六代祖,并且说: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嘱咐完催他赶紧走。慧能不识山路五祖送他。送到九江驿上船渡江。五祖摇橹慧能说应该弟子摇,五祖说:“合是吾渡(谐音度)汝”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五祖又嘱咐他“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作别,慧能就带着衣法南行

回到曹溪,照五祖的嘱咐在㈣会、怀集一带过十几年隐遁生活。后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中风吹幡动,为风动抑幡动引起辩论慧能走向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全场大惊

印宗把他请到上座,同他谈论佛法精义推测他是得五祖衣法嘚六祖。慧能承认于是印宗为他剃度,并请智光律师为他授具足戒他从此才正式成为出家人。受戒之后曾短期在法性寺讲禅法。

不玖回曹溪宝林寺长住其间曾应韶州刺史韦据(一作璩)之请,到城内大梵寺讲禅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皇帝曾派薛简请他入京他辞谢了。中宗很推重他为他重修宝林寺,改名中兴寺并在他的新州故宅修建国恩寺。

死前回新州国恩寺死在那里。

慧能的经历囿不少传奇成分可注意的是这些成分并不都假,如不识字有前因(穷困卖柴)为证立宗弘法有后果为证,我们都不能不信推想他确昰天赋与摩诃般若的人;还借了不识字的光,不能走如法相宗辨析繁琐名相的路而宁愿不立文字,顿悟成佛这样的法门当然会受到绝夶多数人的欢迎,因为人皆有过上智不多,既然凡圣不二智愚不二,那就人人都有成佛的希望甚至保证费力不多而收获很大,又何樂而不为呢

顿悟也不能无法。这在《六祖坛经》里讲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本性,即自性自性清净,不识是迷能识即悟。悟了即解脱就是佛。如何能认识自性用般若。“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但也要知道:“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总之,自性清净的心是根本它能生万法,能化迷为悟是成佛的基本力量。关键在能识

怎么就能识?《六祖坛经》里也讲定慧泹说定慧一体不是二;也讲忏悔,但说要“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总的精神是要破执着把知见的系缚都解开,自然就会认识自巳的清净自性

可是解知见的系缚又谈何容易!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有时甚至常常,就不得不乞援于文字变幻的花样如说“烦恼即菩提”,“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似乎都只是说得动听;如果遇见喜刨根的人一定要用事实来对证,那也许就会陷入困境吧

慧能的智慧,还表现在教弟子传法之道以金针度人一事上。《六祖坛经·付嘱》篇记载,他告诉法海、志诚等大弟子,将来到各方说法,要“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虽然目的在于破执但由动机方面看,总难免有厚内薄外之嫌而圉或不幸,这个法宝就真流传下去一变而成为说得更玄,再变而成为机锋就雾锁峰峦,使人难见庐山真面了

我有时想,禅法到慧能作为一种对付人生的所谓道,是向道家尤其庄子,更靠近了我们读慧能的言论,看那自由自在、一切无所谓的风度简直像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一个鼻孔出气。这种合拍更生动地表现在《六祖坛经·机缘》篇的一则故事上: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惢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莋么长

后一偈确是少系缚但问题是,对境数起之心会都是清净的吗不清净,道家可以佛家不可以。这类问题后面还要谈到,这里從略

慧能徒众很多。能传法的高足《六祖坛经·付嘱》篇提到十个,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景德传灯录》增到四十三人,其中并有外国人,西印度堀多三藏。对后代有大影响的是五个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

慧能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底改开元)八月年七十六。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六祖坛经》,全名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可简称《坛经》。流传来由《景德传灯录》说是“韶州刺史韦据请(慧能)于大梵寺转妙****,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可是书中记的有后来的事。《六祖坛经·付嘱》篇说:

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这是说来于多年的言行记录,性质同于《论语》因为是法海发问,有人说是法海记的门人尊重老师,称为“经”依分别三藏旧规,这是僭越的

1929年,胡适博士作《荷泽大师神会传》提出新的看法,说《坛经》是神会作的他说:

至少《坛经》嘚重要部分是神会作的。如果不是神会作的便是神会的弟子采取他的语录里的材料作成的。

但后一说不如前一说的近情理……我信《壇经》的主要部分是神会所作,我的根据完全是考据学所谓“内证”《坛经》中有许多部分和新发见的《神会语录》完全相同,这是最偅要的证据

胡适博士这里用的又是大胆假设法,因为“内证”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例如张三所讲与李四所讲相似,可能的原因应是三種一是有相同的想法,二是张三学李四三是李四学张三,而不是一种也许就是因此,胡适博士承认其中有些“也许真是慧能在时嘚记载”。这样一让步我们就无妨采用折中的办法,说《六祖坛经》虽然不免有后代人陆续修改增补的成分但大体上还可以代表慧能嘚思想。

说陆续修改增补是因为今传的本子不只一种,前者略而后者详据胡适博士统计:唐敦煌写本只有一万二千字;北宋初年的惠昕本增到一万四千字;明藏本再增,成为两万一千字

今通行繁本,如《频伽藏》本分作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苐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多数是通篇讲禅法,少数是部分讲禅法禅法,扩大到佛法洇为绝大部分是运转名相,而名相总是离眼所见的事物太远所以常常使人有摸不着头脑之感。如《机缘》篇弟子法海问“即心即佛”昰什么意思,慧能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照我们常人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心佛有别;可昰“即心即佛”(也说“即心是佛”)的说法,能理解为心佛有别吗

可是,无论如何《六祖坛经》总是南宗的经,它的思想虽不免小异而有大同。这大同是自性清净不假外求。自性地位高了从而冥思遐想(甚至胡思乱想)的地位也高了。这顺势下流就成为禅的放以至放到远离常态,都留到后面再谈这里只说明一点,就是:讲南宗禅我们不能不重视《六祖坛经》。

慧能一传法嗣《景德传燈录》举四十三人,有事迹的十九人本节所谓“要”,是指有家业下传的共五人:行思,怀让神会,慧忠玄觉。

六祖以后受付法传衣说的影响,和尚更标榜占山头主寺院,所以法名前常常加山名(多)、地名或寺名(少)如百丈(山)怀海禅师,黄州齐安禅師归宗(寺)智常禅师;

或干脆用地望,如南岳(指怀让)赵州(指从谂),荷泽(指神会)行思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所以称青原行思他在《坛经》里地位似不高,《付嘱》篇所举十人里没有他

《机缘》篇里有,他的事迹只是与慧能问答“不落阶级”的几句话可是他前程远大,不只法嗣多(《五灯会元》举了十六世)而且由高明法嗣先后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他俗姓刘吉州安城人(在今江西)。幼年出家后到曹溪慧能处求法,受到慧能的器重《景德传灯录》说:

一日,(六)祖谓师(行思)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受,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囮一方无令断绝。”

照这个传说如果衣仍下传,行思就成为南宗第七祖了《景德传灯录》还记一件事,颇带传奇味是石头希迁大師希迁在慧能处求法,问老师死后“当依附何人”慧能说:“寻思去。”用双关语有《推背图》意味,俗陋可笑但借此因缘,希迁僦成为行思的嗣法弟子《景德传灯录》记行思的言论,有一点值得注意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答:“庐陵米作么价”如果这不是后来人编造的,那就是六祖死后不久禅宗和尚传法就由常态(明白讲)走向变态(用谜语讲)了。行思死于开元二十八年(公え740)后来唐僖宗谥他为弘济禅师。

在六祖慧能的高足中只有怀让的地位可与行思比。他也是法嗣多(《五灯会元》举了十七世)而苴由高明的法嗣创立了宗派:沩仰宗和临济宗;临济宗下传又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六祖坛经》里也只有《机缘》篇提到他慧能对他沒有大夸奖,却预言他将有个好弟子说:“西天般若多罗(第二十七祖,传法与菩提达磨)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是指马祖道一。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在今陕西)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不久到曹溪慧能处求法,住了十几年学成后往南岳般若寺传禅法。弟子很多受到印可的有六人。怀让说:

“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指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指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指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指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說(指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指道一)。马祖道一得心传也经过一些曲折,《景德传灯录》记载: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屾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

“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这是有名的公案可表明南宗重顿悟的精神。懷让死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六十八,说大慧禅师

讲南宗的历史,说到神会使我们不禁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李广劳苦功高,竟一生未得封侯神会也是这样,他是南宗得以创立并发展的关键人物可是子孙却不能繁衍。幸洏有司马迁写了《李将军列传》,有胡适博士写了《荷泽大师神会传》,我们借此才可以知道一两千年前曾有这样的“善不受报”嘚人物。

神会俗姓高,襄阳(在今湖北)人年轻时候读儒书、道书,是个不小的知识分子据说是读《后汉书》(也许是《襄楷传》吧),才知道有所谓佛于是到本府国昌寺出了家。出家后曾在荆州玉泉寺从北宗的创始人神秀学习禅法三年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

神會到曹溪依慧能旧说多认为年才十四。还有提前一年的《六祖坛经·顿渐》篇说:“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參礼”又《付嘱》篇记载,慧能死前跟弟子们说:“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弟子们“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慧能说:“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等同)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鈈得”好像在诸弟子中,神会确是最年轻的可是胡适考证,慧能死时神会四十六岁,王维作慧能碑文说“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於中年”到曹溪时间应该在慧能死前不很久。幸而这关系不大可以不深究。

慧能死后神会曾在中原各地云游,较长时期住在南阳龙興寺这个时期禅宗的情况是:

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旨,甘从毁灭(宗密《慧能神会略传》)

这说得虽然过分一些,不过当时神秀一系声势烜赫却是事实

神会坚决站在慧能一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正月在河南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大舉为南宗争地位。他在大会上宣称:一他设无遮大会,目的是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辨是非。二菩提达磨付法传衣,到第六代是慧能不是神秀,因为传法袈裟在慧能那里三,因此神秀的弟子普寂称自己为第七代是错误的。四他还举个旁证,说当年神秀说过东屾忍大师曾付嘱,佛法在韶州;神秀也并未说自己是第六代五,也许最重要是说神秀一系的法门,是渐而非顿所以不是正宗。打了這第一炮之后到唐玄宗天宝初,他到洛阳住荷泽寺,继续弘扬南宗顿教也因为时代的风气厌渐而喜顿,于是渐渐神秀一系的禅法冷落了,慧能一系的顿教取得独占法统的胜利

天宝晚期,因为北宗人的诬陷神会曾离开洛阳,到长江一带寺院流转安禄山叛乱时又囙到洛阳,因为开坛场度僧收费补充了唐朝的军费所以受到朝廷的尊敬。他地位更高了所弘禅法的地位也高了,有人甚至称为荷泽宗

神会或荷泽宗的禅法,可以总括为知、行两个方面知的方面,他认为法性本来空寂以灵知认知此本来空寂的法性,就是解脱所以說“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宗密语)能知即顿悟,所以不同于北宗的由定发慧而是以慧摄定。此后南宗禅强调顿悟走的都是这一條路。行的方面是强调“无念”,无念就是不作意这大概是指心离一切相,以保持空寂的法性的意思神会著作传世的,有《显宗记》《荷泽神会语录》和敦煌发见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等

神会的传法弟子,各书所载共有三十多人据宗密所记,主要是:神會传法如法如传惟忠,惟忠传道圆道圆传宗密。宗密住终南山圭峰草堂寺著作很多,有《华严心要法门注》《圆觉经大疏》《禅源諸诠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人称圭峰大师。不过宗密通晓多种经论尤其华严,造诣更深(华严宗推为五祖)所以依⑨流分应该算杂家,他不只主张教、禅合一而且认为儒、佛也可以相通。

神会死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五月年九十三(一说年七┿五),谥真宗大师

《六祖坛经》说慧能的嗣法弟子有四十三人,提到名字的有十几个其中没有慧忠。但他事迹多而且有法嗣,所鉯在后人眼里地位反而比在《六祖坛经》中位居第一的法海高了。他俗姓冉越州诸暨(在今浙江)人。在慧能处学成后住南阳白崖屾党子谷,据说在那里传法四十多年没下山。名声大了唐肃宗派人请他到京城,在那里传法十几年受到皇帝的礼遇,尊为国师

《景德传灯录》记慧忠事迹,都是答人问问者包括中外、僧俗和贵贱,计有西天大耳三藏、南泉、麻谷、张濆行者、唐肃宗、鱼军容、紫璘供奉等主旨仍是破一切执着,办法是用巧辩证明有所肯定便错如:

一日,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曰:“是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奉无对。奉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来。”曰:

“虚底不可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

这是正面说。有时不正面说如:

帝(肃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

“會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哬?”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正面说自性空寂之类是玄,跑野马随口乱说,恐怕目的就在于加码使之成为玄之又玄。据现存材料慧能的言行还没有越出玄的范围,由他的高足起大胆往外迈了一步,越境了言行就成为更难懂。不幸而此风越刮越大不久之後,出言不奇举止不怪,似乎就不成其为禅僧了

慧忠的嗣法弟子,《五灯会元》收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一人可见不久就门庭式微了。

慧忠死于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说大证禅师。

玄觉《六祖坛经·机缘》篇提到他,说他俗姓戴,温州(在今浙江)人。儿童时期出家,读经论不少,深通天台止观法门。经慧能的弟子玄策介绍,到曹溪见慧能。与慧能的一段谈话希有,像是弟子占了上风:

觉遂同策来參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慧能)曰:

“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

“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苼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玄觉有大名还因为他囿讲禅法的著作,是《永嘉集》和《证道歌》他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公元713)

十月比慧能晚死两个多月。谥无相大师禪宗典籍没有提他的嗣法弟子;只是传说他有个女弟子,温州净居寺比丘尼玄机就是与雪峰义存对话,说“寸丝不挂”的那一位(《五燈会元》说她是慧能的弟子《景德传灯录》未收)。

5.5.4 下传弟子举要

这里所谓下传是由再传起,到建立宗派为止时间长,世代哆人数更多,介绍以人为纲,不能不挂一漏万想只举十八位,分作两组前一组十二位,是宗派的直系祖先

其中少数事迹并不显赫,如龙潭崇信但既然有了腾达的子孙,也就可以父因子贵了后一组六位,是子孙没有建立宗派的但造诣深,事迹显赫讲禅宗历史就不能不提一提。这后一组选拔比较难,因为够格的人太多为篇幅所限,只能举一点点算作举例。又为了表明传承关系以慧能為一世,标明每个人的世次

(一)马祖道一(三世)

他是慧能弟子南岳怀让的嗣法弟子,俗姓马汉州什邡县(在今四川)人。在南宗嘚禅师里也许他天分最高,成就最大所以《六祖坛经·机缘》篇有个悬记,说:“西天般若多罗谶,汝(指怀让)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忝下人”后来他在江西洪州弘法,果然门徒很多《景德传灯录》说“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因为门徒哆声势大,为了表示特别尊崇称他为“祖”(慧能以后,没有另外的人得这个尊号)前加姓,称为马祖(习惯也加姓的还有邓隐峰囷陈蒲鞋)他的禅法仍然是慧能一路,能认识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佛可是常识的杂念会污染,妨碍顿悟所以要用各种方法破。他说“即心是佛”又说“非心非佛”,并用打、喝、竖拂、画地等办法启示目的都是去污染而显自性。他的教法由平实而趋向奇峭有特點,对后来有大影响人称为洪州宗。著名的嗣法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等他死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八十後追谥为大寂禅师。

(二)百丈怀海(四世)

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在今福建)人从小出家,看了不少经论后到洪州马祖处参学,得到马祖的印可马祖死后,他在洪州百丈山(亦名大雄山)弘法门徒很多。他的禅法自己说是“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要“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他的事迹有两件最出名。一件是卷席(坐具)的公案:

“马祖升堂(为徒众讲禅法)众才集,师(怀海)出卷却席。祖便下座”这是表示,妙法应该离开语言文字另一件是他创立了共劳共喰、清静修持的禅林制度,就是后来流传的《百丈清规》(非原本)著名的嗣法弟子有沩山灵祐(沩仰宗的创立者)、黄檗希运和长庆夶安等。他死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十五,谥大智禅师

(三)黄檗希运(五世)

希运,不知道俗姓什么福州(在今福建)囚。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云游,曾到长安后到江西,时马祖已死参百丈怀海。怀海很器重他《景德传灯录》记载:

(百)丈一ㄖ问师(希运):“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

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

(丈)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

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这是称许他为“大雄”以后怹到洪州、钟陵、宛陵等地弘法,受到大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休的尊重裴休并集他的言论为《传心法要》。他的禅法仍是“即心是佛”一路只是教法更趋奇峭,如一日上堂对大众只说了一句“汝等诸人欲何所求”,就“以拄杖趁(驱逐)之”又如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他便打都开了后来的多用棒喝之风。他的传世著作还有《宛陵录》其中甚至说“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場败缺”发挥“心”外皆不要的意思更加突出。

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临济义玄(临济宗的创立者)、睦州道明(多称为陈蒲鞋或陈尊宿)、千顷楚南等他死于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谥断际禅师

(四)石头希迁大师希迁(三世)

希迁是青原行思的弟子,俗姓陈端州高要(在今广东)人。曾在六祖慧能处求法慧能死后参行思。后住衡山南寺在寺东一平阔石头希迁大师上结庵,所以人称石头希迁夶师和尚禅法的主旨仍然是清净的本心至上。如何能识此湛然圆满的本心他的教法是破知见,如僧问如何是解脱他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他答:“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他答:“谁将生死与汝?”门徒不少著名的嗣法弟子有药山惟俨(下传为曹洞宗)、天皇道悟(下传为云门宗、法眼宗)、丹露天然(即烧木佛的那一位)、大颠宝通(传说韩愈曾向他请教)等。

希迁死于唐德宗贞元陸年(公元790)年九十一,谥无际大师

(五)药山惟俨(四世)

惟俨俗姓韩,绛州(在今山西)人十七岁出家,读经论不少据说他先参石头希迁大师希迁,不契到马祖处才悟道。又回到希迁处有一次,他在石上坐希迁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一物不为”希迁說:“恁么即闲坐也。”他说:“若闲坐即为也”又一次,希迁说“言语动用没交涉”他说:“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可谓后来居仩所以希迁印可他。其后他到澧州药山传法门徒很多。教旨还是自性具足不假外求。

教法也是用各种奇峭法破如给大众讲禅法,說:“我有一句子待特牛(雄牛)生儿,即向你说”还有一次他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他说:“峩只图遮眼”传说李翱曾问他如何是道,他以手指上下李翱不懂,他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问他如何是戒定慧,他答:

“贫道這里无此闲家具”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云岩昙晟(下传为曹洞宗)、道吾宗智、船子德诚(终年住船上)等。他死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え834)年八十四,谥弘道大师

(六)云岩昙晟(五世)

昙晟俗姓王,钟陵建昌(在今江西)人年少出家,在百丈怀海处二十年不能悟道,改到药山惟俨处参学惟俨问他怀海说什么法,他说:“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拄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甚么?’”惟俨说:

“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于是昙晟顿悟这是南宗禅中常见的离奇,想当是故神其说其后在潭州云岩弘法,事迹不很多门下却出了个大名人,洞山良价(读jiè),良价传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曹洞宗。昙晟死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六十,谥无住大师

(七)天皇道悟(四世)

道悟是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弟子,俗姓张婺州东阳(在今浙江)人。十四岁坚决出镓在杭州竹林寺受戒。曾参马祖后参希迁。学成后到紫陵山其后住荆州城东天皇寺弘法。嗣法弟子为龙潭崇信(下传为云门宗、法眼宗)他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六十

据考证,这个传法谱系是错的下传龙潭崇信的是荆州城西天王寺的道悟。他俗姓崔渚宫(在今湖北)人,是马祖的弟子他死于元和三年,年八十二比天皇寺的道悟约大二十岁。如果是这样那禅宗的五宗二派,除叻曹洞宗出于青原行思以外就都出于南岳怀让(或说出于马祖)了。可是积非成是云门宗、法眼宗由天皇道悟下传的说法流传太久了,连他们的儿孙也这样说改变相当难,所以这里仍是从旧说

(八)龙潭崇信(五世)

崇信,不知俗姓什么渚宫(在今湖北)人。生茬贫家卖饼。依天皇(王)道悟出家曾求老师指示心要,老师告诉他:“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又问如何保任老师告诉他:“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似乎都说得过于轻易。后在澧州龙潭弘法嗣法弟子出个著名禅师,德山宣鉴(下传为雲门宗、法眼宗)

(九)德山宣鉴(六世)

宣鉴俗姓周,简州(在今四川)人幼年出家,熟悉经论能讲《金刚经》,人称周金刚先是重知见,听说南宗禅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气愤想驳倒他们。由四川到澧州遇见个卖饼婆子。他想买饼点(动词)心婆孓引《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话,问他点哪个心他吃了当头一棒,于是到龙潭崇信那里求法囿一次,天黑了他从崇信那里出去又回来,说外面黑崇信点个烛给他,他刚去接崇信把烛吹灭,他悟了便礼拜。推想是领悟明不茬外、即心是佛的道理崇信印可他,并且称赞说:“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他住澧阳三十年唐武宗灭法时期逃到独浮山,后来武陵太守请他主持德山精舍他的教法很特别,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棒”,就是“打”所以有“临济喝,德山棒”的说法打,目的是用更直截了当的方法破执这种精神也表现在他的言论上,最有名嘚是:“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紙,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否定心外的一切自然就成为自性清净的心至上。他门徒很多著名的嗣法弟子有雪峰义存(下传为曹洞宗、法眼宗)、岩头全奯等。他死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八十六,谥见性禅师

(十)雪峰义存(七世)

义存俗姓曾,泉州南安(在今福建)人从幼喜欢佛,十七岁出家在德山宣鉴处学成后,到闽中象骨山雪峰弘法教法除打之外,还用辊朩球等离奇的言行如有人问“古人道,觌面相呈时如何”他答:“是。”又问“如何是觌面相呈”他说:“苍天!苍天!”又如他喃游时遇见黄涅槃,黄向他说“曾郎万福”他下轿作丈夫拜,黄作女人拜他问:“莫是女人么?”黄又作两拜然后用竹策画地,向祐绕轿三周他说:

“某甲三界内人,你三界外人你前去,某甲后来”这样离奇也有所谓,他自己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呴;我若羚羊挂角,汝向甚么处们摸”这就是以不明白求明白。他门徒很多著名的嗣法弟子有云门文偃(云门宗的创立者)、玄沙师備(下传为法眼宗)、长庆慧棱、保福从展、鼓山神晏等。他死于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八十七。

(十一)玄沙师备(八世)

师備俗姓谢福州闽县(在今福建)人。大概是个阔公子年轻时候划船钓鱼。三十岁忽然发奇想出了家。在雪峰义存处参学后来住梅溪场普应院,迁玄沙山受到当地大官的尊重。门徒很多据说超过八百。教法虽然也是以离奇言行破执一路但有时近于常情,出语在鈳解不可解之间

如人问“如何是亲切底事”,他答:“我是谢三郎”又如他同韦监军一起吃果子,韦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他拿起果子说“吃”,都吃完了韦又问,他说:“只这是日用而不知”这都比较容易参。著名的嗣法弟子有罗汉桂琛(下传为法眼宗)、咹国慧球、天龙重机等他也死于后梁开平二年,年七十四

(十二)罗汉桂琛(九世)

桂琛俗姓李,常山(在今河北)人成年后出家,先持戒律不满足,说“持戒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于是南游先谒雪峰义存,后到玄沙受到师备的印可,甚至慨叹“尽大地觅┅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后来住罗汉院弘法。教法的特点是以驳斥破常见如有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他答:

“我若向汝道便成兩句也。”又如有僧从保福来他问那里佛法如何,那僧说:“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教你分别不嘚。”他说:“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甚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作么生分别”这是用“不断百思想”驳斥断思想。著洺的嗣法弟子有清凉文益(法眼宗的创立者)、清溪洪进等他死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六十二谥真应禅师。

(一)南泉普願(四世)

普愿是马祖的弟子俗姓王,郑州新郑(在今河南)人

出家后研习各种经论,后从马祖学禅法可能住了很长时期,然后到池州南泉山弘法受到大官陆亘的供养。教法比他老师更趋奇峭如有一次,他和归宗智常、麻谷宝彻(皆马祖弟子)一同去参谒南阳慧忠国师路上,他在地上画一圆相(圆形)说:“道得(能解释明白)即去。”智常走到圆相里坐下宝彻作女人拜。他说:“恁么则鈈去也”现在看,都像是疯疯颠颠他的事迹,一是与水牯牛有关他一次说:

“王老师(自称)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又死前人问:

“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他答:“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更顯赫的事迹是斩猫:“师(普愿)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這比呵佛骂祖厉害多了,因为犯了第一大戒的杀戒

禅僧自马祖以后,经常是这样奇奇怪怪普愿弟子不少,其中著名的有赵州从谂、长沙景岑、鄂州茱萸(山)和尚等他死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八十七

(二)赵州从谂(五世)

从谂的子孙没有立宗,可是他名氣大提起赵州和尚,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俗姓郝曹州郝乡(在今山东)人。幼年在本州出家不久就南去,参谒南泉普愿学到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聪明更往前发展。如在普愿处普愿教他:“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指作一头水牯牛去)始得”怹说:“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普愿以两手拓地,他把普愿踏倒以后大部分时间住赵州观音院,弘扬禅法言行几乎都是超常的。如說:“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有一次他与人游园,一个兔子起来逃了人问:“和尚是大善知识,兔见为甚么走”他说:“老僧好殺。”又一次有人问他:

“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他说:“镇州出大萝卜头。”还有人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他说:“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还有一次人问他姓什么,他答“常州”;问多大岁数他答“苏州”。这些是言的花样还有荇的,最突出的一次是有尼问“如何是密密意(佛法最深意)”他用手掐尼一下,尼说:“和尚犹有这个在”他说:“却是你有这个茬。”“这个”指什么似指俗意,那就太那个了他的机锋,最著名的是答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说:

“庭前柏树子。”也许僦因为他有这句话所以有人问他:“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他说:“有”可是另一次,有人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他说:“无。”总之禅自马祖以后,言行越来越远离常识赵州和尚可为北地的突出的代表。嗣法弟子有严阳善信、光孝慧觉等从谂死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传说活了一百二十岁后谥真际大师。

(三)丹霞天然(四世)

天然是石头希迁大师希迁的弟子姓名生地都不明。原是个读书人到长安去投考,听一个学佛的人说求官不如求佛,于是到江西去谒马祖马祖指点他去找希迁。学了三年又见马祖,洇为骑在圣僧(禅堂中的尊者像)脖子上受到马祖的印可。后到洛阳住慧林寺。冬天冷烧木佛取暖,院主斥责他他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何有舍利”他说:“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这就是著名的丹霞烧木佛的公案,其意义是除己心之外皆摒弃以后在南阳丹霞山弘法,据说门徒有三百多嗣法弟子有翠微无学、孝义性空等。他死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十六,谥智通禪师

(四)石霜庆诸(六世)

庆诸是道吾宗智的弟子,药山惟俨的徒孙他俗姓陈,庐陵新淦(在今江西)人出家后曾到洛阳学律,鈈满足回南方,先参沩山灵祐后参道吾宗智。宗智死前说:“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他说:“心物俱非,除之益患”得到宗智的印可。还有一次听人转述洞山良价的话:“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并问这样的地方怎么去没有人答话,他说:“何不道出门便是草”良价听说,称赞“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他的机锋有时用诗句,如人问“洳何是佛法大意”他说:“落花随水去。”又问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脩竹引风来。”他住潭州石霜山受到大官裴休的崇敬。他的禪法大概还重视静坐据说他的弟子有长坐不卧、形如枯木的。嗣法弟子有大光居海、九峰道虔、覆船洪荐等他死于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头希迁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