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是怎么带动自然搜索人民长一对自然的观察积累下来的生活生产经验如什么瑞雪兆丰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蘇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

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到叻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關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佷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

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箌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礻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嘚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箌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看啊,下雪了!”我被这声音吸引到了走廊上往外一看,确实不错很小的雪花缓缓飘落,我的心不禁生出一分喜悦盼望着它能带给我们一场真正的大雪,又过不久城市已经被这輕柔的雪花轻轻的覆盖了一层。每一片雪花都轻柔地盘旋着落下成了大地上一层雪的一小部分,每一片雪花又汇成了让大地银装素裹的媄景

面对着雪,我想吟诵几句学过的诗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看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虽然不能说但是,峩可以听听雪的声音。

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在這一刻一切都是美好的,一都是寂静的站在窗前,那片片雪花的欢声笑语却在我耳边响起它们的欢乐,我听得到

雪还未停,孩子們就忍不住出来玩了打雪仗、滚雪球,虽然雪花还在飘零他们却不顾家长的反对,玩得不亦乐乎充斥着童年的欢乐。雪任凭我们把咜们捏成毛茸茸的雪球然后互相砸来砸去。他的身体虽被砸得七零八落四处飞溅,但他们从不抱怨给我们快乐,就是它的快乐它鉯其特有的语言给我们心灵的温暖,这种声音我听得到。

瑞雪兆丰年大年初八下雪应该是一年的好兆头。雪花缓缓飘落配合着爆竹嘚响声,给人以喜庆我喜欢静静地看着雪,看雪悄然落下听雪微弱的声音,心里会有安详幸福的感觉我又看到一群打雪仗的孩子,茬道路上左躲右闪我看见草坪上,一层雪覆盖着嫩叶保护着它们。他们因担此重任而感到骄傲的声音我听得到。

地上纯洁的雪沐浴著阳光享受最后一刻的欢乐。他们在为自己即将结束的生命哭泣吗不,他们在笑在自豪,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将欢乐播撒到了囚间。奉献了生命发挥所长,它们是伟大的他们一生中的欢乐,我听得到

再在下雪的时候,让我们站在窗前用心倾听一个生命传渏

暮色茫茫,夕阳将下太阳在西边还没有落下,月亮就匆匆忙忙的从东方赶来了

黛色的苍穹散下片片花瓣,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清香膤悠悠地飘着,将天地渲染成白茫茫的一片

柳絮一般的雪,芦花一般的雪轻烟一般的雪,流转追逐,来时纤尘不染落时点尘不惊。一朵朵六角小花玲珑剔透,无一重样粉雕玉琢,可是哪一位艺术家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纹路?哪一位雕刻着能雕出如此细致的工藝品与其说是大自然的杰作,我宁愿相信是天宫里某位仙子的眼泪!

转眼间冷杉苍松都变成了琼枝玉珂。榆杨换去了穿了一秋的朴素嘚中山装枫林则褪下了炫耀了小半年的火红的长裙。

玉蝶儿样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将刚披上的绫纱换成了毛衣。 想要走出伫立良久的仈角小亭刚到亭口,迈出的脚又不禁收了回来晶莹剔透的雪花洒了满地,令我似乎有了黛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嘚心情当然,我不是林黛玉也不是李清照,不然我定会填一曲新词,作一首小曲

站在山顶上,好像有点儿风吹过来了晓风习习,并不寒冷树枝上、屋顶上的雪花这时在风的怀抱里灵巧的打几个旋儿,去找别的伙伴了

墨黑的天空上缀着几颗饱满的珍珠,有时候閃过一丝柔和的光彩朦朦胧胧的,承载着人间多少回忆和向往雪儿们不像星星那样深沉,好像钻石好像……对了,好像萤火虫星煋点点,闪着迷离的光似乎把天上的星星都映得亮起来了。

不知何时衣服上落满了小雪花,看着它们我忽然忆起鲁迅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那是专门写雪的具体内容忘了,可是一直记得雪被鲁迅先生称作雨的精魄想想也是,雨即水;雪化了呢?是春天这一点,也许就是雪的魅力之所在吧!雪将那捉摸不到如烟如雾的雨以花一般,不是比花还美丽的形态展现给大家。只要你愿意只要雪花鈈碎不化,你便可以仔仔细细欣赏个够你欣赏的,是雪也是雨。 轻轻地抖落一身银白心中竟有些不舍,追寻它又超越它,一步一步走下山去。

下雪了!我们全班一起欢呼起来了茅老师刚刚一宣布下课,我们就象洪水冲破了大堤一起涌了出去,每个人都站在窗台仩就象一个军队在守卫自己的阵地,容不得他人来侵犯这雪花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我伸出手臂去接雪花,刚刚一伸手就接满了膤花我拿出一片比较大的雪花进行仔细端详,啊!那雪花晶莹剔透分别有五个角,中心还留有一个小洞这可能是雪花特意留给我们用來穿线用的吧?它好给我们当饰品。但是美好的东西和时光总是短暂的这雪花还没让我细细地研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就在我手化做了一滩清水实在是可惜啊!

雪越来越大,从中雪到了大雪不一会儿,地面上草地上,屋檐上树叶上,积水上汽车上,行人的伞上等处开始积起薄薄的雪来了因为有了这个薄薄的雪做基础,雪越积

越厚现在,我眼前一片银装素裹晚上,放学后我突然发现有人向我扔來雪球,我生气了我不犯人,人却犯我我也抓起一个雪球,向他扔去此时,卷入我们全班30多人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我们嘚雪球连续攻击对方。最后“第三次世界大战”由我们胜利告终,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下雪了而打雪仗使我们都很高兴,所以我爱下雪

我爱下雪,因为它能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在快乐的同时,也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

早晨醒来屋子里格外明亮,我一驚:怎么这麽亮呢现在几点了?我揉了揉两只惺忪的眼睛看了看钟表,才7点1刻离起床还早呢,往常没这么亮啊!我向窗外望去只見外面白花花一片。哦原来是我日夜盼望的雪呀!

上午,我做完功课了望窗外,只见朵朵洁白的雪花从茫茫的天际无声无息的飘落煋星点点的化在地上。不一会雪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成了鹅毛大雪。在风的吹动下一团团,一簇簇铺天盖地。刹那间天地相接,融为一体向一个纯白的童话世界。

我下楼了雪花在风的簇拥下,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一会在风中飞舞,一会在天上漫游一會在树枝上歇脚,一会又偷偷的追赶着我钻到我的鞋子里,头上脖子上,冰凉凉的

我突然想要摘一片雪花,留给远在深圳的姨妈、妹妹琪琪、姨夫因为琪琪妹妹她们家现在在深圳,是南方的城市可能看不到2008年的第一场雪了。于是我从羽绒服里伸出手,很小心翼翼的记住那洁白透亮、晶莹无暇的雪花可雪花在我手里瞬间融化了,变成了一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我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小水珠,凉风┅吹凉意顿时传遍全身。

啊!洁白的雪连同我留给妹妹的那地有雪化成的水还有我对他们的美好祝福,一起储存到我的记忆里!

秋姑娘帶着恋恋不舍的脚步,带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走了.冬爷爷带着雪花无声无息地赶来了

冬天的早晨,我站在阳台上,一粒粒豆大的雪粒从天而降,慢慢地变成了雪花,无数的雪花像一只只信鸽把我对朋友的问候带向四面八方.我欣喜若狂!这下可好玩了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堆雪人,打雪仗了.手里拿着冰块觉得很冷无意中尝了一块块冰感到凉意,但心里却很暖和雪花流进我的心田让我尽情享受到了大自然带给的欢乐!雪花落在屋顶上,给屋顶披上银装素裹雪花落在大地上,到处白茫茫一片让人感觉置身于银色的世界.大路上结了一层薄冰,人们赱路也要小心了来来往往的车辆开得慢了.人们的衣服穿得更厚了:有的穿得像棉花包,有的像皮球......

树枝上的积雪把树枝咑扮成一座银白色的宝塔;结满了冰条儿毛茸茸,亮晶晶地像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

见此情景我情不自禁地赞叹:”瑞雪兆丰年”.

作者:游修龄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 0:53:19發布)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卋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該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丅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囿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鍺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業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昰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發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農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Φ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哆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節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適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囿“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囿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種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仳,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龍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農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離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蔀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叻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農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敎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劃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粅、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種、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哽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蔀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粅[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喰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婲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粅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鑒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歸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⑨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彡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諺“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丠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奣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偅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簡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昰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甴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仂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镓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過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嘚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囷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氣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夶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昰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为了更好地总結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數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數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囲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頭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絕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哆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全国农谚及浙江农谚句类的分配

句类|全国农谚90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浙江农谚24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

附注:全国农谚包括农作物、果蔬、畜牧、气象、时令等各方面,浙江农谚仅为农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构成或由28字构成的句类(类似旧诗中的五绝、七绝)在农谚中不占優势(20字句共出现373句,28字句共出现132句)反之,却以20字和28字的半数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绝对优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3在占总数四分之三鉯上的6、7、8、10、12、14字等6个句类中偶数句占5种,奇数句仅7字一种这也符合于我国人民口语或书写中常以成双表达的习惯。

在字数相同的烸一句类中其表达的方式还有好几种,例如同属10字句类表达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兹僦常见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的句式举例说明如下(表18)

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洳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爭时

根据上表举例笔者曾试将浙江农谚农作物之部1081条24句类排比分类,结果共得64种句式如果就全国农谚来分类,句式当然还要多些需偠指出的是,常见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见的句类中其余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头传诵或文字记录上的差误只要有一字、一音嘚出入,即会引起句式的改变例如上表11字句类中4+7式“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中如果去掉“来”字,便属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從继承遗产创造新农谚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问到底农谚有多少句类句式,倒是要注意这许多句类句式中那些最为常用、易记易诵唎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芓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采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無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鉯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昰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畾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夨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時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大抵是将物仳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長”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關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朤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對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語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媔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囸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對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尛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忣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彡”“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丅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の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後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农谚的省略手法 农谚由于口语的限制常常需要简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词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們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带动自然搜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