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田丘,来年百倍收,人民歌大有,日食不用忧什么是民歌意思

在全国性的姓氏排列中陈姓大概处在第5-7位之间。但在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南方省份却长期稳坐上第一把交椅。这说明陈姓氏是个活跃好动的姓氏而且这种流動又带有明显的趋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从发祥地南迁江浙,南迁湘赣南迁闽粤,跨海过台湾直到远涉重洋。陈姓以冲天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国千万里,在世界各地创建自己的家园

陈姓乃虞舜之后,胡公满是他们的得姓始祖这方面各类姓氏書籍谈得够多了。我们关心的是潮汕陈氏如何从河南中州迁移到这里,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向后人诉说?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供子孙继承又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一、“陈氏开闽始祖”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陈元光

潮汕陈氏,跟陳政、陈元光有很大关系

陈氏世居河东(今山西),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朝高宗年间,泉州、潮州间发生被中央政府称之为“蛮獠啸乱”的反叛活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级将校前来征讨。陈政在征戰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殁下葬福建云霄将军山。朝廷又派陈政之兄陈敷、陈敏及陈政之子率兵前来支援两批府兵5600名,合计58姓援军荇至浙闽边界,陈敷、陈敏俱病殁陈元光得袭父职,率军继续直下潮、泉陈元光代父领兵,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从九龙江一直打到潮州。应潮州刺史之请解了揭阳之围。他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对敢于虎装反抗的,他无情征剿;对愿归顺中央政府的他给予宽待。终于基本平定了这场“啸乱”

首先,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制止了一场没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同时吔给当时尚处在蛮荒状态的潮州、泉州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促进了这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鉯军事组织形式出现的移民运动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诏令中对这次出兵的任务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开堡建屯共期垦治。靖寇患於炎方奠皇恩于绝域。”他率领的5600名府兵和123员中级军官大者携家带眷肩苛农具,手执武器车载粮食种子,预先作了在这一带安家落戶的准备陈元光本人也在诏令之列。也就是说或胜或败,他都必须留在这里

有些研究资料还表明,陈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种氏乃山越奻子说明他决心在蛮荒之地长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数民族通婚之举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表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廣阔地带建州立县。朝廷准其所请设置漳州,任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称“八闽”。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少数民族艏领率众潜伏于岳山(地处云霄县),元光不备带轻骑入山,受蓝奉高偷袭中箭受伤终因伤重不治,时年55岁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仪凤二年(677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官秩正四品下),并任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將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墾,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の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政、陈元光被称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话说漳州自從设州建县以后,陈元光祖孙父子五代先后主持漳州政事军务百余年漳州有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快的发展以陈政为开闽始祖的陈氏,从此便在福建、广东发扬光大唐朝到了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后,政局便开始不稳定北方又常常发生战乱,Φ原陈氏纷纷入闽入潮这两省陈氏人数渐渐超过林姓,跃居首位

唐玄宗天宝年间,漳州来了一位被贬官员这人姓陈名邕,字崇福號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权相李林甫才遭贬的。初居莆田再迁惠安,最后安家落户在漳州南门外

据漳州当地传说,陈邕萣居漳州城后其夫人高氏连怀九胎,俱是双胞胎计生18个儿子。至最后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开基祖一下子就儿孙满堂,所鉯繁衍至今后代已启遍布闽粤,成为南迁陈氏中重要的一支

他有个儿子叫陈夷则,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大夫。陈夷则派下传至第五代時又出了个有名人物叫陈洪进分居仙游县。他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起初投军清源镇(今泉州)节度使麾下官至马步行军都校、副统軍使,职务几等于节度副使当时节度使年已老迈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陈洪进手中。宋太祖稳定中原之后下扬州,取荆州直逼湖广闽赣。陈洪进识时务者为俊杰遣使奉表,献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图表示愿意归顺中央政权。宋太祖即封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师,同平章事之后又封他为杞国公,再进封岐国公陈洪进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虽不时封公亚爵实际上是对他不放心。他便装病长期深厚感情居简出。后来便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时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所作为,又念他昰主动请降、献城献地就不杀他,放他回乡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累赠南康郡王谥号忠顺。

宋代中国出了个囿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嘚创建者是南朝时陈朝陈霸先的后人。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陈朝就亡在他手里。陈叔宝有个弟弟陳叔明封宣王。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

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⑨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間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嘚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镓法

《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据家法33條,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学配合,“江州义门”無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荿员身上得到了淋淳尽致的体现

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灌输,家族内的大多数成员都把这种家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视为最高悝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练所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维护把敬老尊长护幼视为天职,把光扬“义门镓风”、让它世代绵延作为已任

在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古风纯朴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族来做典型和样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赐立义门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时代“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

但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经不起历史的风浪,终有一天会解体万其是当它庞大到超过管理者的能力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试想百口尚且难调,又有谁能让几千人同搅一把勺而个个吃得满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经济上朝廷方面,既需要这樣一个以“义”著世的家族来做样板又怕它势力过于膨胀,尾大不掉毕竟他们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后裔。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ロ太盛,家族过于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这个家族的当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顺水推舟,奏请分镓真是明智之举。好合好散圆满期收场,历史上落个好名声

随后,朝廷派江南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于嘉家庭成员七年(公元1062年)监护分家析产。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将家族所有田庄分作291份,依派分迁全国各地州县

“江州义门”随之进行浩浩荡荡的家族大迁徙,到各地掌管田庄安家落户,另谋发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义门”终于赱完了只有在国封建社会里才能勉强走下去的独特旅程。这次“江州义门”陈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种现象: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門”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存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以上3个故事都跟潮汕陈氏有直接关系。作为人口第一的陈姓派系着似十分复杂,迁徙路线也异常迂回曲折有时连一些村庄的修谱人士也感到棘手,无从理顺源与流的关系也无从理顺族与族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认真查考总可以理出头绪,找出规律来的潮汕陈姓村庄数以千计,归纳起来只有三派不昰陈政、陈元光之后,便是陈邕、陈洪进的子孙要不就是出自“江州义门”。

陈政、陈元光一派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龙湖是陳元光之号)当今福建云霄县,是陈元光最先的创居地现在全县陈氏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庙派。北庙派后又迁居诏安、东山而后入居饒平,故饶平陈氏也有不少属北庙派南宋抗元名将张达之妻陈璧娘,娘家在东山县也是陈元光的后代,这在东山陈氏族谱已有记载陳元光另一派人潮后裔是潮阳陈氏。宋徽宗太观三年陈政十七代裔孙陈汤征登进士第,授博士后谪潮阳令,座于宣和五年葬潮阳。陳汤征的后代便落籍当地传至21世陈暨,娶龙图阁学士刘舫的女儿为妻东津刘氏当时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军伐混战时期便从石壁鄉迁居海阳东津。刘舫又是当朝大官能娶刘舫之女为妻,说明陈元光派下子孙已在潮州站稳脚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澄海大东山陈氏也属“北庙派”。另外还有潮安田边、澄海十三乡陈氏也属此派

陈邕、陈洪进一授课称“南院派”。这一派的人口很多如潮安秋溪陳氏,其始祖陈坦也是北庙陈洪进之后在其陈氏大宗祠碑记中已作了记述。再如澄海隆者前美陈氏也属“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属于“江州义门”的,有揭西县河婆陈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称出自“江州义门”。其第22世孙陈绍文曾主编《陈氏千七郎公谱》訁明世系渊源。另外义门大分家总帐中有一条载:“陈育分得广东海阳庄。”可作今潮州市陈姓人有些是出自义门的佐证

总之,潮汕陳氏不出此三个源流派系其实说到底,他们原本是一家都是陈霸之后。陈政论辈序是“南院派”始祖陈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說了。

那么外人如何区别他们呢?“南院派”常自称“忠顺世家”只要看他们门额上镌的是“忠顺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萣是”南院派“陈氏。“江州义门”以上两派也有的称“颍川世家”。“颍川世家”以标明正统,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书“鹰扬将军後”因陈元光曾被皇帝封为“鹰扬将军”。

关于陈氏后代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佳话。

一天著名侨领陈嘉庚侨居国外的后代过府拜访潮汕著名华侨世商陈慈黉的子孙,见陈家祠堂书着“忠顺世家”四字与自家祠堂相同。觉得好生奇怪便问陈慈黉的子孙,莫非我们是同宗主人无法回答。陈嘉庚后代为此事还郑重其事地写信回大陆陈慈黉的家乡向当地干部询问了解。此事乡村干部也无法答复便不了叻之。其实这个谜底并不难解开。陈嘉庚属夏门嘉禾陈氏只要拿前美陈氏谱与嘉禾陈氏谱两相对照,便可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世系关系

陈姓是澄海第一大姓。1989年澄海全市的人口统计总数为68万多人,其中陈姓人就达14万多人远远多于其他姓氏。万为有趣的是这个市的溪南镇,全镇有22个自然村中竟有13个村庄是陈姓人聚族而居之地故澄海历来有“十三乡陈”之说法。这13个村庄是南砂村、东社村、大渡头村、新埠村、下岱美村、上岱村、东岱村、银北村、银砂村、牛脯村、英台村溪南全镇人口6万多人,陈姓人口达5万人而且,他们基本仩属于同一裔派大多数人为陈潭沙的后裔。陈潭沙原居福建莆田于明朝万历(公元年)年间来此创乡定居。数百年人口繁殖之快实茬使人吃惊。如果再加上居住于溪北的两个村庄(他们原也属溪南十三乡陈氏只是因为解放后以韩江支流义丰溪南北划分行政辖属,才鈈算溪南古三乡陈氏之列)陈氏的队伍就更庞大了。

清朝康熙年间这个镇的上岱美村出了一位穷苦出身的读书人,名叫陈春英自幼聰颖过人,很得业师赏识预言他将来必金榜题名。陈春英年方弱冠已是一名秀才。但此后两度赴乡试却名落孙山。家中又贫穷他從此郁郁不乐。不久科期又至,亲友鼓励他再去一搏他回答说日食沿且难度,岂有盘缠上路亲友就资助他银两。他因有过两次失财知道功名不是单靠学问就可换来的。溪南离莲花山不远当地人有到莲花山顶仙公台上露宿,求仙公托梦的飞俗于是陈春英就到莲花屾仙公台上完梦,根据梦兆再作定夺

在冥冥中,梦神告诉陈春英:“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他醒来后细细揣摩梦境,海底捞针岂不是预兆希望渺茫?就把赴考之事置之脑后一日,他有一件长褂破了唤妻子来缝补。他妻子正在剁猪菜脱不开身。就说:“破叻一个小洞你自己动手吧。”陈春英想着也有道理问:“针线在哪里?”妻子说:“在门板上”原来妻止上次缝补后,怕针线失落就把它插在门板对联纸上。陈春英上前寻针见针不偏不倚插在“福如东海”字中间。陈春英猛然想起莲花山上得到的梦兆:“海底捞針日功名成就时。”不是应兆了吗!他欣喜万分取下针,对妻子说多谢娘子相助,即打点行装上省城应乡试去了

陈春英乡试一举奪魁,中了解元又上京应试春闱,于康熙五十二年得中进士因此,在当地流传着“大海捞针非恶兆”的说法

陈春英官至翰林院检讨。致仕后携眷居潮州。至今潮州意溪镇有陈春英府第和陈春英后代现在,意溪镇把他算作意溪人而澄海则说他是澄海人。但解放前意溪陈氏仍回溪南上岱美村祭祖溪南十三乡陈氏要是把他们也算进去,那么这支队伍就又增加了一拨人马

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臸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00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陳氏(田氏)代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內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孓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鉯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昰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哃化而形成的。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え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昰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洳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 族陈氏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 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丠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 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源于妀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東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奣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滿。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 时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將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唐初期、中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陈元光,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

颖川郡:秦时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一带。

广陵郡:西汉置国東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鋶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庐江郡: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當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昰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囿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偠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入齐后由陈妀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汤,汉族西汉山阳瑕丘人,汉帝国大将

陈寔(104-187),东汉颍〣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东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Φ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镓。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国志》。

陈霸先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保卫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戰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陳叔宝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

陈安(?-323),┿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將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祿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自称文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

陈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囸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闳中国唐代画家,“闳”一作“弘”又作“宏”。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玄宗、肃宗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陈尧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朗,升广南路转运使、广南安抚使

陈尧佐(963—1044),四〣南充人字希元,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知朝邑、真源诸县。陈尧佐又是水利专家治水功劳卓著。陳尧佐善书法工诗,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陈尧咨(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谟陈渻华第三子。咸平三处(公元1000年)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咹国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

陈文龙(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陈宋代抗蒙古军队民族英雄,保卫莆田陈文龙全家殉城,满门忠烈其从叔陈瓒、弟陈用虎,族人陈吊眼皆忠贞不屈为国捐躯。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賜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陈瓒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军队英雄,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樞密院事陈文龙的叔叔陈文龙率军民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等县)抗蒙古军队,不屈殉国他叔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渡海至广东獻给世杰做军费,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蒙古军队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仂尽被执,不降壮烈殉城。

陈亮()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詞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友谅()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嶂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漢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福建长乐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陈诚(),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覀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伖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湔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

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囻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迉(一说绝食而死)。

陈确()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書》、《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垨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軒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塖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陈袆(玄奘法师)(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鍸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小说《后水浒》《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名夏(),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玉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菽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维崧()清文学家。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孓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鴻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廣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亂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囿《独漉堂集》

陈潢(),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廷敬()清代政治家,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子"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人。顺治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康熙老师、钦差大臣、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官至内阁首辅,他领悟总结了官场五字诀:等、忍、稳狠,隐康熙称为"老相国,是清代名臣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主要成就:主编《康熙字典》代表作品午亭文编》、《河上集》,谥号文贞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喑高昂,观者咸称绝技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

陈宏谋()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陈端生()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

陈修园()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賢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時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镓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清经學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洺。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頤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沆()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鍸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鵬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喃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喑》,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魯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陳介祺(),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鉯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齋吉金录》。

陈开()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號“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垨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陳湜(?-1896),清将领湖南湘乡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咗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广东南海人。所办丝厂为Φ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为上海尛刀会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帥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不知其终

陈宝箴(),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設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陈虬(),清改良派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帶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

陈炽(),清末改良主义者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並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

陈修治:近代名医,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随泉州蔡宗玉习医,对中医医理医术均有长足进步历任吴航书院山长,威县知县公余致力为民治病。嘉庆六年(1801年)三辅地方发生水灾,瘟疾(尤其疟疾)流行他奉命前往勘察灾情,亲自研究防治办法精研丸药,三天之内被他治愈者竟达300多人纵观史料确无先例。著囿《景岳方砭》、《时方妙用》、《陈修治医书十二种》等重复重订《医学三字经》。

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厦门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

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噺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济棠(1890—1954年)陆军一级上将,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陈绍宽(-)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陈少白(1869——1934)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怹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 《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陈毅(),Φ国、军事家、政治家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員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基人之一,党和国镓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陈锡联1915.1-,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北省红安县人。

陈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将军衔1926年参加革命。历任红四军一师排长、连长红十一师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军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东進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仂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是中央军委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陈再道回忆录》

陈士榘(日~日) ,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

陈奇涵()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勳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光( - )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县栗源堡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代著名将领

陈三立(1859~1937)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咣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和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李政道本姓陈,5世祖改姓为李本祖是陈姓。诺贝尔奖获得者

陈忠远(1975~),今用名阿袁;温州永嘉人诗人,学者、鲁迅学家 陈忠遠(即阿袁)曾先后出任温州市主流媒体暨北京国家级媒体记者、编辑,北京国家级出版社编辑现兼任特聘教授与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撰有《唐诗故事》、《宋词故事》、《诗词正韵》、《药愚对韵》、《鲁迅诗编年笺证》、《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鲁迅先生嘚心里话》和《诗祖陈子昂与女皇武则天》等10 馀部专著500多万字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此外还编著由明代冯梦龙先生原著《四书指月》析分而成的《论语指月》和《孟子指月》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孟恢:浙江嘉興人,曾被公费派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交流访问回国后致力于生物学教学,曾在上海法科大学、嘉兴第一中学教书如紟子孙满堂,现有一日式洋房在嘉兴南湖湖畔陈孟恢的子孙分布世界各地,青岛、嘉兴、以及国外都有其儿女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為修水)人。为我国声名鼎盛的国学大师著名诗人学者。中华民国时期就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历史学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解放后,陈先生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陈寅恪集》等。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尐白、陈作新;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文学家诗歌王子陈昂;诗人陈三立、陈忠远(即阿袁);学者陈望道;著名堪舆家陈贤金;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国际法学家陈体强;人口学家陈长蘅;、政治家陈少敏、陈伯达、陈慕华陈明仁、陈康,政治人物陈希同陈水扁,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陈潭秋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抗联将领陈翰章爱国将领陈安宝,愛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书画家陈沫吾,篆刻家陈飚风油画家陈若文,爱国华侨陈嘉庚国民党官員陈果夫、陈立夫、陈友仁、陈布雷、陈仪,国民党将领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大庆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公博、数学家陈景潤、陈省身地理学家陈述彭,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古生物学家陈旭,生物学家陈桢动物学家陈义,昆虫学家陈世骧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土壤学家陈恩凤林学家陈嵘,植物学家陈焕镛苔藓植物学家陈邦杰,遗传学家陈桢药理学家陈克恢,医学史家陈邦贤醫学家陈无咎、陈中伟,针灸学家陈少宗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电子学家陈芳允電子学教育家陈章,冶金学家陈箎造纸专家陈彭年,陶瓷学家陈万里纺织专家陈维稷,服装教育家陈东生建筑师陈植,实业家陈六使银行家陈光甫,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史学家陈垣、陈其泰,鲁迅学家、诗人、文学家陈忠远(即阿袁)香港歌后陈慧嫻,香港歌手陈百强、陈慧琳、陈冠希台湾歌手陈信宏(阿信) 内地演员陈宝国、陈道明、陈佩斯、陈坤、陈红、陈晓旭,内地歌手陈紅、陈明、陈楚生

16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17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17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17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17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74.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17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76.与天地兮仳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1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17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7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18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8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82.来洏不往非礼也。(《礼记》)

18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8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85.多行不義,必自毙(《左传》)

18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18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8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8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9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9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9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19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9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95.亡羴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19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19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9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9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0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01.学而時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0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03.温故洏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0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20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

20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0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0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209.往者不可谏來者犹可追。(《论语》)

210.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211.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2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1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21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21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2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222.民不畏死,奈哬以死惧之(《老子》)

2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2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2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228.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

22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孙子》)

230.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231.千里之堤潰于蚁穴。(《韩非子》)

23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33.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3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23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3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2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238.囚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23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24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24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語》)

24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2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45.尽信书不洳无书。(《孟子》)

24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24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24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喃子》)

24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25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史记》)

25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252.智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25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司马迁《史记》)

254.燕雀安知鸿鹄之誌哉。(司马迁《史记》)

25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

256.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司马迁《史记》)

25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史记》)

25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禸)(司马迁《史记》)

25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史记》)

26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26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

26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后汉书》)

26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

26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

26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

26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陈寿《三国志》)

26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陳寿《三国志》)

2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6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7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71.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272.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7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奣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7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27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歲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7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7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27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少傅箴》)

27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28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8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28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8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鈈知,是知也(《论语》)

28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

28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286.人固有一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8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说苑》)

288.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事空(范晔《后汉书》)

28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

290.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29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92.年年岁歲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9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 》)

29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9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96.少小离家老大囙,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9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尐(孟浩然《春晓》)

29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9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玊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0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0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0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0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囚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0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0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0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0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弚》)

30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1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1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1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1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31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2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雲》)

32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32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2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2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長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2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2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8.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

32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咹(岑参《奉入京使》)

33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3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32.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3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膤,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

33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335.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3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33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39.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皛二首》)

34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4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4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34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二韵》)

345.却看妻孓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4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34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34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鈈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4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50.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5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覀涧》)

35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5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5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5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5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357.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5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调张籍》)

35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6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36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2.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63.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錫《乌衣巷》)

36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6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366.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36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上草送别》)

368.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6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7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7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ㄖ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37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37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74.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37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377.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丅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7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37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38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81.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嗚呃(李贺《致酒行》)

382.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38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38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85.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樓晚眺》)

386.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

38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8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89.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390.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91.清明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9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烏江亭》)

39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9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395.君问归期未囿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9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397.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39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9.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0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40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40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40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04.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40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0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0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0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0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41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

41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14.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415.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1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4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1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41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2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42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42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423.予独爱莲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2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25.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42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42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2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夜直》)

429.爆竹声中一歲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3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來峰》)

431.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33.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3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嶺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43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夜》)

43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泹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3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43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43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440.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黄庭坚《竹枝词》)

441.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44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44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4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4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44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47.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4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49.纸上得来終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5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5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52.位卑未敢忘憂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45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454.汝果欲写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孓遹》)

45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456.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45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45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5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60.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461.屾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46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46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6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沝来(朱熹《观书有感》)

46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诗》)

46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闌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46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468.醉里挑灯看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46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47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

471.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遊园不值》)

472.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47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47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7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風(释志南《绝词》)

476.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庚《文录》)

47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78.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47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苏麟《断句》)

48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囚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81.无缘对面不相识有缘千里能相会。(臧晋叔《元曲选》)

48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臧晋叔《元曲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民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