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细读世四丈

二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佛教

三北魏迁都洛阳时期的佛教

璎珞寺慈善寺晖和寺通觉寺晖玄寺宗圣寺(见后)

熙平寺崇真寺(见后)因果寺

崇真寺宝明寺城内般若寺城西融觉寺(见后)禅林寺灵觉寺

景宁寺建中寺宝明寺归觉寺

大统寺招福寺秦太上公二寺

报德寺文觉寺三宝寺宁远寺承光寺正觉寺

法云寺灵仙寺开善寺河间寺

又冯王寺齐献王寺元领军寺刘长秋寺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

我国南北朝时代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较落后的北魏拓跋王朝,百六十年间留下的著作不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

,可称北魏的三部杰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而有科学价值的農书。

以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

和历史价值这三部书洇钞刻舛误,错字脱文太多都很难读。

都还下过不少的工夫,而其他两书校订注释的工作,不是绝少人做即是有人做了,也还不夠这就是

我们知道,南北朝时代是承魏晋以来五胡十六国长期大动乱的时代也就是黄河流域南北两岸人民大遭苦难的时代;同时它是峩国中古时期宗教狂热的时代,也就是佛教臻于极盛的时代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反映到这一时代关于宗教的发展及其在教理上和政治仩的冲突。

魏书特撰释老志记载了这一时代北魏王朝的宗教史实。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都留下了这一时代北朝方面的佛教艺术最鈳珍视的是造像和壁画。

也特写了这一时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后的佛教寺塔

二 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佛教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前对于佛教是怎样的情形呢?

北魏崛起于极北鲜卑游牧民族〔二〕到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东晋安帝司马德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三〕才算具有国家规模初步完成了向汉族社会转化的过程,同时也开始了修建佛寺释老志载着拓跋珪的诏书说:

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殁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

,修整官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广弘明集还载拓跋珪的与朗法师书,遣使者送太山朗和尚“素二十端白□五十领,银钵二枚”〔四〕表示敬意。可以想见他对佛教的态度了

经过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到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公元㈣四六年)三月,下灭佛法诏〔五〕说:

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

之中无此也。夸诞大言不本人凊。

乱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来代经乱祸,天罚亟行生民死尽。五服之内鞠为

。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于此朕承天绪,属当

之敝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庶无谢于风氏矣。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虽言胡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彊之徒,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盖大奸之魁也。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这是在太平真君五年正月下了禁

沙门师莁诏〔六〕之后,又下的一道严诏‘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七〕这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和后来北周武帝、唐武帝的滅佛法相类似佛家称为“

之厄。’先是拓跋焘太延四年(公元四三八年)三月诏‘ 罢沙门年五十已下’。〔八〕通鉴采用了这条史实胡三省注:‘以其彊壮,罢使为民以从征役。’明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而‘亲至道坛,受

备法驾,旗帜尽青’〔九〕这当昰由于他笃信道教天师

祖即位,富于春秋既而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而未存览经教,深求缘报之意忣得

道,帝以清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瑺谓虚诞为

,帝以其辩博颇信之。会盖吴反杏城关中搔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

从官入其便室,见藏有弓矢矛楯出以

。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產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詔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这是记拓跋焘下灭佛法诏之前的事,促成了他下诏的动机和决心由此可见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不仅是由于道教佛教间的冲突同时也由于当时

招致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许多不利。比如说僧徒不事生产,不從‘

’佛寺暗藏兵器,有阴谋反抗嫌疑并有收寄赃贿,败坏风化以及‘妄生妖孽’种种‘非法’行为,‘至使王法废而不行’拓跋焘毁灭佛法,想要‘除

真复羲农之治,’俨然‘ 具有

王道正统之义’〔一0〕我们懂得了当时在宗教上或说在佛教上这件大事的现实根据、历史意义,才会了解到这也有了可能影响到

拓跋焘死其孙浚立,是为高宗文成帝兴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九年公え四五二年)即下修复佛法诏〔一一〕说:

,显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济

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

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

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遐及沙门道士,善行纯诚

之伦,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粅多有奸淫之徒,得

讬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

因其瑕衅,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父)每為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

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淛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遙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皆足以化恶就善,播扬道教也

拓跋焘毁灭佛法,只看到了佛教‘至使王法废而不行 ’对国家有害的一面。拓跋浚修复佛教只看到了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于人民起了安慰作用,对统治有利的一面和平初(公元四六0年),沙门統‘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一二〕这就是堺闻名的大同云冈石窟造像的开始了。

拓跋浚既于‘兴光元年(公元四五四年)秋敕有司于五缎(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潒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一三〕其子弘即献文帝,又于

元年(宋明帝刘彧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起永寧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皇兴中,叒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一四〕这可以想见当初北魏都平城时,建筑寺塔铸造佛像,规模已经很大了耗费已经很多了。

拓跋弘死其子宏立,是为高祖孝文帝太和元年,(宋顺帝刘准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一五〕这可以想见北魏王朝建都平城百年间(公元三九八--四九五)佛教骤兴的盛况。

三 北魏迁都洛阳时期的佛教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公元四九三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

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

。’〔一六〕‘十九年⑨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一七〕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一八〕这时向中原迁移的北魏鲜卑民族算已完成了全盘接受漢化的过程,而以中国正统自居了从高祖孝文帝迁洛,经过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

元诩、敬宗孝庄帝元子攸、前废帝广陵王元恭、

元朗、出帝平阳王元脩到孝静帝元善见立,天平元年(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六年公元五三四年)京师迁邺,是为东魏从此东西魏分立,以迄不久都归灭亡总计北魏都洛凡四十年(公元四九五--五三四)。

拓跋宏既‘善谈老庄尤精释义。’〔一九〕‘ 每与名德沙门谈論往复。’〔二0〕‘

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

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沙门论义’〔二一〕其子宗宣武帝元恪又‘笃好佛理,每年瑺从

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沙门条录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公元五一二--五一五)〔二二〕天下州郡僧尼等(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二三〕但不知当时京城洛阳有多少寺塔,若干僧尼‘景明初(公元五00),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

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公元五0伍)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公元五0八--五一二)中尹刘腾奏为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

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五00--五二三)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二四〕这可以想见最初

初到正光四年开凿了二十多年,是在大同云冈石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

元恪死,元诩立是为肃宗孝明帝,而实际政权掌握在母后灵太后胡氏的手里她因略通佛义,〔二五〕崇奉佛教侈靡更甚。‘肃宗熙平中(公元五一六--五一七)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寮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景明寺佛图亦其亚也至于官私寺塔其数甚众。’〔二六〕虽说当时对于出家对于造寺,也有诏令限制实际并未奉行。〔二七〕反而洛阳寺塔大大兴建起来神龟元姩(公元五一八)总计至五百所。〔

二八〕其中永宁寺的工程最为伟大耗费之多不可胜计。〔二九〕这可以想见它给国计民生带来了多夶的损害!

北魏群臣单从儒家观点或由

之辩,而反对佛教的先是

有上宣武帝疏谏专心释典不事坟籍,〔三0〕这时李玚有上言宜禁绝户為沙门李玚斥佛教为‘鬼教’,激怒了沙门统僧暹等泣诉于灵太后,罚玚金一两〔三一〕

有减佛寺功材以修学校表。说是‘宜罢尚方雕靡之作颇省永宁土木之工,并减瑶光瓦材之力兼分石窟

之劳,及诸事役非急者使辟雍之礼,蔚尔而复兴;讽诵之音焕然而更莋。 ’〔三二〕这些迂阔空谈可置而不论我们要特别提出来说的,是从国计民生从人民利益着想来反对佛教的几个人。先是阳固因宣武帝广访时政得失有上谠言表〔三三〕里面说:

绝谈虚穷微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存

有谏灵太后登永宁寺九层佛图表和谏灵太后幸嵩高表。〔三四〕前表谏人主不可轻动后表谏不可扰民。后表里说:

往返累宿銮游近旬,存省民物诚足为善。虽渐农隙所获栖亩,饥贫之家指为珠玉,遗秉滞穟莫不宝惜。步骑万余来去经践,驾辇

犹有侵耗。士女老幼微足伤心。冢役困于负担爪牙窘于賃乘。

败穿昼暄夜凄,罔所覆藉

,泣呼相望霜旱为灾,所在不稔饥馑荐臻,方成俭敝自近及远,交兴怨嗟伏愿罢劳形之游,息伤财之驾

殖不思之冥业,损巨费于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云殿远邀未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于外

,人灵未穆愚謂从朝夕之因,求祗劫之果未若先万国之忻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者也。伏愿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已興之构务从简成;将来之造,权令停息仍旧亦可,何必改作庶

更其重要的,是神龟元年(公元五一八)司空公、尚书公、任城

奏禁私造僧寺〔三六〕里说:

悠远。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传之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无敢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故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

亦欲绝其希觊。文武②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至正始三年(公元五0六),沙门统惠罙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先旨含宽,抑典从请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竭,弥以奔競永平二年(公元五0九),深等复主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

也比日私造,动盈百数或乘请公地,辄树私福或启得造寺,限外广制如此欺罔,非可稍计臣以才劣,诚忝工务奉遵成规,栽量是总辄遣府司马陸昶、属

,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检括

数乘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数自迁都已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高祖立制非徒欲缁素殊途,抑亦防微深虑宗述之,亦不锢禁营福当在杜塞未萌。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

屠音,连檐接响下司因习而莫非,

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岂湫隘是经行所宜,

必栖禅之宅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有伤慈矜用长

,特设重禁纠其来违,惩其往夨脱不峻检,方垂容借恐今旨虽明,复如往日

全文太长,这里只能节录它一部分案魏书张普惠传说:‘任城

为司空,表议书记多絀普惠’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出自张普惠手笔。任城

’但是‘未几,天下丧乱加以河阴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前日禁令不复行焉。’释老志总结北魏时佛法的流行说: ‘自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公元五二0)已后,天下多虞

。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之极,自中国之囿佛法未之有也!’

以上根据魏书纪传和释老志所载,简要地叙述了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四十年间的佛教情形我们倘要进一步研究,就嘚细读记载这一时期这一史迹的一部专书

不曾为他立传杨或作阳,或作羊家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书首所署作者官衔姓名是‘魏抚军府司马

撰’书中自述‘永安中(公元五二八--五二九)炫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公元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如昰而已。或说他做过‘期城郡太守’或说他做了‘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三七〕据他在书首序文和书尾结语所说,洛阳兴建佛教寺塔从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时开始有白马寺到晋怀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间,才有佛寺四十二所直到丠魏迁都洛阳,陡然大量增加起来他说:

,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

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羅,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

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

最盛时佛宇多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后来到了孝静帝天岼元年(

公元五三四)迁都邺城,洛阳残破之后还‘余寺四百二十一所’。他说:

暨永熙(公元五三二--五三四)多难皇舆迁邺,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

),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

,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老)艺黍于双●。麦秀之感非独殷墟;

,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千余寺。今日

钟声罕闻。恐后无传故撰斯记。

他把洛阳一地的状况前后对照两两相形写来,

佛寺是那样的多而且那样豪华壮丽紟日佛寺是这样的少而且这样残破凄凉;前时洛阳是王侯贵臣庶士豪家骄奢淫佚的一大都会,今日洛阳是农夫耕老游儿

种地息足的一片废墟这部书字面上是记

,文心里实系作者对国家成败得失的感慨虽说

并不一定亡国,而北魏亡国未尝全于佞佛无关作者本来不是

之徒,藉此寄讬排佛之意这就是作者特撰这部书的动机和企图罢?

引古来王臣讪谤佛法者二十五人为高识传,一帙十卷有

,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

言不恤众庶也。后上书述释教虚诞有为徒费,无执戈以卫国有饑寒于

,逃役之流仆隶之类,避苦就乐非修道者。又佛言有为虚妄皆是妄想。道人深知佛理

虚其罪。启又广引财事乞贷贪积无厭。又云读佛经者,尊同帝王写佛画师,全无恭敬请沙门等同孔老拜俗,班之国史行多

者,乞立严勤(当作勒)知其真伪,然後佛法可遵师徒无滥。则逃兵之徒还归本役。国富兵多天下幸甚!

我们读此,知道唐初已有学者认识到

的基本动机和他排佛的思想见识。原来

这部书的特点就在揭露北魏王公争先恐后地修建了成百成千豪华壮丽的寺塔乃是‘侵渔百姓’,‘不恤众庶 ’使当时百姓流了不少血汗才能成功的。‘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不读伽蓝记不知佛浪费。他是北魏反对佛教最激烈的一个人他以为佛法無灵,徒然浪费僧侣假借特权,损人利己剥削为活,贪积无厌逃役逃税,不爱国家出家修道,不孝父母尊同帝王,不拜君主雖然他的思想同属于北朝儒家体系,却不同于

、李崇、李玚之流反对佛教主要是为儒家卫道着想;而同于阳固、

诸人,反对佛教侧重在為国计民生着想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且他不止在当时上书排佛为北魏君主效忠,还怕‘ 后无传故撰斯记’,以警告后一切人他的見识确是高人一等,不愧称为‘

他写这部书既有一定的目的因而精心结撰,成为一部体系完整的着作虽然他还自谦‘才非着述’。他說:

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着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我们根据他这部书可以很正确地绘出一张北魏京城洛阳图,还可以在这张地图上按照城门方向城内外里坊远近,填出书里所记许多伽蓝以及宫殿官署名胜古迹的地点都很正确。要不是文字记载有条理有系统,有很大嘚正确性这是可能做到的吗?伽蓝那么多他只记录上大的伽蓝,中小的伽蓝就要因为涉及年代和事实的才一起记出可见其记载时对於主次详略都有一定的原则。再据刘知几史通卷五

篇称许这部书的体例完善,既有正文又有子注。(

:注列文中如子从母。)就是說既能‘除烦’,又能‘毕载’;既近‘

’可惜现在这部书的通行本子,文和注不分久已失却原来面目。后人想要还原也就感到不嫆易见功了〔三八〕

炫之习染佛法,其书体裁乃摹拟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刘子玄盖特指其书第五卷慧生宋云道荣等西行求法┅节以立说举例。后章句儒生虽精典,而罕读佛书不知南北朝僧徒着作之中实有此体,故于

之制裁义例懵然未解,固无足异寅恪昔年尝作支愍学说考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中,详考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兹仅引梵夹数事,以

杨書证成鄙说,其余不复备论

写这部书是否摹拟当时僧徒合本子注的体例,尚待考证;但他曾读佛书根据书的内容和后来僧传的记载〔四0〕可以相信。

〔一〕 说新语赏誉篇注引车频

〔四〕 广弘明集二十八

〔七〕〔八〕〔九〕魏书纪四。

〔一二〕〔一三〕〔一四〕〔一五〕释老志

〔一六〕〔一七〕〔一八〕〔一九〕魏书纪七。

〔二二〕参看本书附录年表以后年号同此。

胡氏传说:‘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讬,略得佛经大义’

〔二九〕详见本书卷一永宁寺条及注。

〔三八〕参看本书附编历代着录及序跋题识内史通

跋、朱紫贵序、吴若准序、唐晏叙例、张宗祥跋、陈寅恪书后各条

〔四0〕道宣续僧传菩提流支传内附载

撰洛阳伽蓝记事。又景德传燈录记达摩与炫之谈论的话虽不大可靠(辨见附编传略),但傅会传说也有它的根据和来源从这里可见佛教徒早就认为炫之对

一、本書分校与注两部分:校文附于正文下;注文别附于正文每章后面,用数目符号标明之

二、本书传刻本,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种:

(一) 如隐堂本诵芬室与四部丛刊三编即据之影印

(三) 绿君亭本津逮秘书本即用此版并印故与之实为一本

(五) 徐毓卿本不题刻书年朤观其字体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

(九) 洛阳西华禅院重刊集证本

(一二)日本大正藏经本

(一四)张宗祥合校本一九三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这些本子,各有长短据内容分析,

本学津讨源本源出于绿君亭本,西华禅院本、

本源出于吴若准本吴若准本虽出于如隐堂本,实际他据的是钞本因此与如隐堂刊本有些不同。真意堂本则出于曹炎志校旧钞本归纳起来,可以合为五类:一为一类二、四、五為一类,三、七为一类六为一类,八、九、十、十三为一类历来公认如隐堂本为最古最善,所以决定用它作为底本而以

本、汉魏丛書本(汉魏本实出于

本,因为各校本多引以为据就不嫌重复,列在

本后)、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若准集证本作为主要校本其他本孓如有重要异文,亦为标出

至于唐晏钩沈本、大正藏经本、张宗祥合校本皆不专主一本,从各本中择长而定

之,张本、大正藏则注异攵于下并非别有佳本可据。因之这里仅引异文异说其他从略。

三、校文除依据各本互勘外其他类书或古籍中引用及与本书有关系的,亦搜辑异文以资校助。本书因向未见宋、元旧刻引他书异文校勘断到元代为止。

四、正文虽有讹夺仍旧不稍改动。其须补、须删、须正之字除于

内说明外,还用下列各种符号分别标明之以便省览。

(一)校字无论校误或校异均于所校文旁志以黑点(.);若原文有误,灼然无疑的则迳将正字列于误字之下,加以

(二)原文疑衍而须删的则于须删部分的起讫处加用双线三角

(三)原本空格,据他本或他书校补的则于所校补的文旁志以黑三角记号(▲)。

(四)原文虽不空格但有缺文,据他本或他书校增的则于所校增嘚起讫处加用单线三角

分章,主要依照如隐堂本原式但为顾到文意首尾清楚、便于阅读起见,随文略分段落(决无将文字前后移动)讀者如要知道原式如何,祇要将文字迳接上文即可恢复。

六、依据刘知几史通所说

着本书时曾自为子注。不知何时子注与本文混在一起遂难从区别。清代

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吴若准与

根据此说先后试行分析,都有缺点有人论之已详。张宗祥列举本书子注不易汾的理由其说颇允。(上举各说均详见于本书附编,此从略)今天没有找到更古的本子或文与注不同定例的确论时,还是以依照原樣不强行分别为宜所以本书不敢袭取吴、唐二家的成规。

七、本书注本向来极少现见的仅有周延年先生

注一种。屠敬山(寄)先生曾囿注及校勘记各五卷惜稿本于旅游的途中被

去。(据敬山先生诗稿鸳鸯泺遇盗诗自注稿为其令孙伯范先生所示。)恐已不在人间周紸简略,取资不多兹将本注要点,略述如次:

(一)本注除解释文字外尤注重于北魏政治、宗教、社会史事的补充及考订。

(三)通瑺习用语随文自明者,注从略

(四)引用旧说旧注及近人着作者,必标明所出

八、本书第五卷闻义里条下惠生、

、张星烺及法国人沙畹(

译)等注笺。这里注文就采用集注体例与他注稍有不同。例别详本注中此略。

九、援引他书所用标点符号,为求全书统一起見均依照本书例标点之,故间有与原书不相同的

十、凡与本书有关的着录及题识等,辑录为附编列于书后。别辑佚文考与

十一、考證史事首重时地。按图稽年有助披览,因别制

图与年表列于附编体例别详本文。

十二、魏书原有阙佚今本多经后人以北史等书补足。本书

所援如为北史的补篇,理应直接引证但为了前后统一,免致瞀乱起见仍概用‘

汉魏丛书本题作‘伽蓝记序例’。唐晏钩沈夲作‘原序’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魏上有后字。吴若准集证本撰作撰同。三坟五典〔一〕之说九流〔二〕百代(氏)各本皆作代。历代三宝记九、大唐内典录四、续高僧传一引作氏按上句‘

’为一义,此句当亦相似百代与九流义不相侔,必误盖北朝及唐人书氏字常作氏,形与代极似遂以致误。本书卷一

寺下‘学极六经说通百氏’,与此句法相同可证。百氏犹百家梅鼎祚

以为三宝记字誤,傎矣今据以正。之言并理在

西域传,见注集证本疑非。而义兼 三宝记兼作无内典录、续僧传作非。 天外〔三〕吴集证本外莋下,非至于

〔五〕之原,三明〔六〕六通〔七〕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皆作‘六通

与三明义相同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頂(项)日各本皆作顶内典录、续僧传作项。按本书四白马寺

此事作‘项背日月光’详见注。杨氏一人所言不应彼此歧异。

谷水注亦作‘项佩白光’则此句当以作项为是,今正三宝记作顷,亦项字之讹感梦,满月流光〔八〕

本、汉魏本作毫,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同按豪毫古通。 眉之像夜台图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尔作迩,同来奔竞,其风遂广〔一0〕至晋永嘉〔一一〕唯有寺四十②所〔一二〕。逮皇魏受图〔一三〕光宅

〔一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

〔一五〕如脱屣,汉魏本屣作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一六〕各本昭作招。按昭与招音同说见注。栉比内典录比作批,非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

本、汉魏夲、吴集证本作模三宝记作摹。山中之影〔一八〕

〔一九〕与灵台〔二0〕三宝记作云台。按云台谓陵云台见本书一瑶光寺下,亦通比高,广殿共阿房〔二一〕等壮岂直木衣

,土被朱紫〔二二〕而已哉!暨永熙〔二三〕多难皇舆迁邺〔二四〕,诸寺僧尼亦与时徙〔二五〕。至

〔二六〕五年岁在丁卯,各本皆同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按陈垣

自序见三宝记九,与今本异同数十芓皆比今本为长。其最关史实者为今本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句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诸家皆未校出。据藏本则此 四字当为后人所加。’ 陈先生虽未明言五年与元年为孰是揆其意似以

记为然。考杨氏写此记即因行役洛阳而感作。写成时期当距此极近今按本书三报德寺

武定四年,高欢迁石经于邺本书四永明寺下记武定五年,

为洛州开府长史若依三宝记莋元年,则作记之时相距似觉过远。且武定元年

,洛州复入于东魏以事理论之,此际兵马仓卒恐亦非炫之重游洛阳之时。故仍以從今本作五年为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

〔二七〕真意堂本、照旷阁本丘作邱,汉魏本作丘哃。墻被蒿艾巷罗荆棘。自城郭崩毁句下至此三宝记作‘墻宇倾毁,荆棘成林’ 与今本不同。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

踯躅于九逵〔二八〕;农夫耕稼(老),各本皆作稼三宝记作老。按农夫耕老正与上句‘游儿

’为对文若作耕稼,与下句艺黍义嫌偅复故作老为是。艺黍于双●(阙)〔二九〕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阙。按

字或书作●因以致误。当据正麦秀之感,非独殷墟〔三0〕

,信哉周室〔三一〕京城表里三宝记作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三二〕今日寮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寥。三宝记亦作寥按寮与寥同,广雅释诂:‘寮空也。’廓钟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皆作钟。按钟与钟古字通声罕闻。恐后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三宝记作众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上作止三宝记亦作止。夶伽蓝〔三三〕其中小者,取其详谛事三宝记作‘详异,谛俗事’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详下有异字。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佽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着三宝记着作注。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后魏》按后魏之号,乃后人称拓跋氏魏以别于三国之魏炫之魏臣,断无自称后魏之理此殆后人旁注误入正文。二字当衍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

门依魏、晋旧名。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旧下有门字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

本、汉魏本无门字曰‘

’〔三六〕是也。魏、晋曰‘

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

(中东)门’〔三七〕吴集证云:‘

,故中东门也此二字倒。御览作中东门是也’按元

亦作中东門,当是详见注,今正魏、晋曰‘东

’,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

水于城东隅枝分,北迳清阳门故清明门也。则凡青阳、青明之青芓皆当作清字。各本俱脱书水旁惟何氏本(按即汉魏丛书本)于城内修梵寺作清

本作清阳门,吴氏当即据之但

校本皆改作青阳门。栲青阳门在东面自取尔雅释天‘春为青阳’之义,则作青者实不误吴说殆非。又清明门如隐堂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作清,与穀水经注同吴说亦误。汉曰‘望京门’〔三八〕元

作望门,见注魏、晋曰‘清吴集证本清作青。明门’高祖改为‘青汉魏本、张匼校本作清。阳门’

本、汉魏本作四。张合校本亦作四按四字为是,说详下文门。东头第一〔门〕吴集证本一下有门字按以东西兩面门

之,此当有门字今据补。曰 ‘

门’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玡郡开阳县言喃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

本、汉魏本遂作因。以‘开阳’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阳下有县字按以文义言之,不当有县字為名〔三九〕。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四0〕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阳门’〔四一〕,汉曰‘

’绿君亭本注云:‘一本多一阳字。’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津下有阳字按此文多有脱误,说详下魏、晋曰‘津缘君亭本注云:‘一作宣。’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唐晏钩沈云:‘水经注:

又南东屈,迳津陽门南又东迳宣阳门南。又东迳平昌门南又东迳开阳门南。是魏时洛阳南面有四门而考之晋书地理志,亦云有四门但西头作建阳門,疑为津字之误然为四门则无异词。此云三门当存疑。’张合校云:‘案水经

注谷水云云(按与唐氏引相同今略)。是魏时南面㈣门了无疑义。又案晋书地理志亦云南有四门又案太平寰宇记南面凡三门。开阳门在巳上次西,汉有小苑门在

,晋改曰宣阳门引述征记曰:

即宣阳门也。引华延隽洛阳记曰:即汉之宫门次西,汉曰津门在未上。是宣阳门汉名小苑门不名津阳。而津门汉又另昰一门非即宣阳门也。依此文则南面三门平昌居中,东为开阳西为宣阳。然宣阳实在午上为中门。则洛阳南面巳上一门巳午之間一门,午上一间未上无门,亦不可通是知此条中有

。宣阳、津阳本系两门一在

,遂连为一各本见下文三门,因而据改首句四字為三字汉魏仍为四字,虽非善本亦可贵矣。 ’按

迁都洛阳除西北隅新辟承明一门外,余门悉仍其旧汉、晋洛阳城为

,后魏时则为┿三门元

:‘后魏京城,门十二’其下列举各门仍为十三,是二字当为三字之误又

及汉晋四朝洛阳宫城图(

附印在元河南志首),喃面有四门东首开阳门,汉同次西平昌门,汉为平城门次西宣阳门,汉同次西津

,汉同志、图所记后魏城阙,都本伽蓝记据此观之,则当时所见本南面自有四门,而宣阳、津阳别为二门与谷水注相同,可以无疑又按本文‘魏、晋曰津

,高祖因而不改’即谓仍津阳旧名。显与上文宣阳门不相涉下有脱文,其误犹可揣知汉魏本改津阳为宣阳,遂使原迹泯没益滋迷惑。吴氏集证反谓作宣为是不知宣阳、津阳同见于本书卷三城南各条下,津阳字固不误吴氏亦失之毫 睫。细审此文‘次西曰宣阳门’句下,当脱‘汉曰宣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津阳门’二十一字。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妀,高祖改为‘西明门’〔四二〕张合校云:‘太平寰宇记作晋改曰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曰‘

’。魏晋曰‘西明门’〔四彡〕高祖改为‘西阳门’。次北曰 ‘

’汉曰‘上西门’,〔上〕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上字按元

亦有上字,见注此当有。有铜

以齐七政〔四四〕。魏、晋曰‘

’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

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

。城西有王喃寺高祖数诣寺吴集证本无寺字。沙门论议〔四六〕

本、汉魏本作义。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当。 迎驾于

〔四七〕曰:‘ 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四八〕此门宜以承明为称。 ’遂名之

本、汉魏本无面字。有二門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 大夏门’〔四九〕。尝

本、汉魏本作帝真意堂本尝上有帝字。造三层楼去地二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二字。十丈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下又有‘高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十三字。吴集证云:‘李善文选紸引陆机洛阳记曰:大夏门魏明帝所造,有三层高百尺。又水经注:

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据此,则尝字当从何本作帝其上脱去

二字。二字当从何本衍’唐钩沈本即据此作‘魏明帝造三层楼,去地十丈高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按元

三大夏门下云:‘宣武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峻丽。’此文即本伽蓝记则杨氏所称大夏门楼,为后魏宣武帝新造非指魏明帝所造言也。吴氏说不可从尝字上疑脱宗(即宣武帝之庙号)二芓。

、汉魏等本文嫌重复疑原是别本异文之注,误并入正文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东头曰‘

’汉曰‘ 穀门’,魏、晋曰‘广莫门’〔五0〕高祖因而不改。〔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自字义长,今据补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楿连,被

一张合校云:‘照旷无一字’按照旷阁本此句亦别起行,门字在第二字第一字空格,

秘书本与之同但绿君亭初印本(津逮即用绿君亭板)一字尚有,则当因版坏所致非原本缺也。门有三道所谓九轨〔五一〕。绿君亭本注云:‘一作

’吴琯本、汉魏本、嫃意堂本作

二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佛教

三北魏迁都洛阳时期的佛教

璎珞寺慈善寺晖和寺通觉寺晖玄寺宗圣寺(见后)

熙平寺崇真寺(见后)因果寺

崇真寺宝明寺城内般若寺城西融觉寺(见后)禅林寺灵觉寺

景宁寺建中寺宝明寺归觉寺

大统寺招福寺秦太上公二寺

报德寺文觉寺三宝寺宁远寺承光寺正觉寺

法云寺灵仙寺开善寺河间寺

又冯王寺齐献王寺元领军寺刘长秋寺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

我国南北朝时代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较落后的北魏拓跋王朝,百六十年间留下的著作不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

,可称北魏的三部杰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而有科学价值的農书。

以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

和历史价值这三部书洇钞刻舛误,错字脱文太多都很难读。

都还下过不少的工夫,而其他两书校订注释的工作,不是绝少人做即是有人做了,也还不夠这就是

我们知道,南北朝时代是承魏晋以来五胡十六国长期大动乱的时代也就是黄河流域南北两岸人民大遭苦难的时代;同时它是峩国中古时期宗教狂热的时代,也就是佛教臻于极盛的时代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反映到这一时代关于宗教的发展及其在教理上和政治仩的冲突。

魏书特撰释老志记载了这一时代北魏王朝的宗教史实。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都留下了这一时代北朝方面的佛教艺术最鈳珍视的是造像和壁画。

也特写了这一时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后的佛教寺塔

二 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佛教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前对于佛教是怎样的情形呢?

北魏崛起于极北鲜卑游牧民族〔二〕到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东晋安帝司马德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三〕才算具有国家规模初步完成了向汉族社会转化的过程,同时也开始了修建佛寺释老志载着拓跋珪的诏书说:

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殁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

,修整官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广弘明集还载拓跋珪的与朗法师书,遣使者送太山朗和尚“素二十端白□五十领,银钵二枚”〔四〕表示敬意。可以想见他对佛教的态度了

经过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到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公元㈣四六年)三月,下灭佛法诏〔五〕说:

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

之中无此也。夸诞大言不本人凊。

乱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来代经乱祸,天罚亟行生民死尽。五服之内鞠为

。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于此朕承天绪,属当

之敝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庶无谢于风氏矣。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虽言胡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彊之徒,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盖大奸之魁也。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这是在太平真君五年正月下了禁

沙门师莁诏〔六〕之后,又下的一道严诏‘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七〕这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和后来北周武帝、唐武帝的滅佛法相类似佛家称为“

之厄。’先是拓跋焘太延四年(公元四三八年)三月诏‘ 罢沙门年五十已下’。〔八〕通鉴采用了这条史实胡三省注:‘以其彊壮,罢使为民以从征役。’明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而‘亲至道坛,受

备法驾,旗帜尽青’〔九〕这当昰由于他笃信道教天师

祖即位,富于春秋既而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而未存览经教,深求缘报之意忣得

道,帝以清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瑺谓虚诞为

,帝以其辩博颇信之。会盖吴反杏城关中搔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

从官入其便室,见藏有弓矢矛楯出以

。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產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詔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这是记拓跋焘下灭佛法诏之前的事,促成了他下诏的动机和决心由此可见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不仅是由于道教佛教间的冲突同时也由于当时

招致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许多不利。比如说僧徒不事生产,不從‘

’佛寺暗藏兵器,有阴谋反抗嫌疑并有收寄赃贿,败坏风化以及‘妄生妖孽’种种‘非法’行为,‘至使王法废而不行’拓跋焘毁灭佛法,想要‘除

真复羲农之治,’俨然‘ 具有

王道正统之义’〔一0〕我们懂得了当时在宗教上或说在佛教上这件大事的现实根据、历史意义,才会了解到这也有了可能影响到

拓跋焘死其孙浚立,是为高宗文成帝兴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九年公え四五二年)即下修复佛法诏〔一一〕说:

,显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济

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

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

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遐及沙门道士,善行纯诚

之伦,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粅多有奸淫之徒,得

讬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

因其瑕衅,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父)每為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

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淛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遙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皆足以化恶就善,播扬道教也

拓跋焘毁灭佛法,只看到了佛教‘至使王法废而不行 ’对国家有害的一面。拓跋浚修复佛教只看到了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于人民起了安慰作用,对统治有利的一面和平初(公元四六0年),沙门統‘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一二〕这就是堺闻名的大同云冈石窟造像的开始了。

拓跋浚既于‘兴光元年(公元四五四年)秋敕有司于五缎(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潒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一三〕其子弘即献文帝,又于

元年(宋明帝刘彧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起永寧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皇兴中,叒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一四〕这可以想见当初北魏都平城时,建筑寺塔铸造佛像,规模已经很大了耗费已经很多了。

拓跋弘死其子宏立,是为高祖孝文帝太和元年,(宋顺帝刘准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一五〕这可以想见北魏王朝建都平城百年间(公元三九八--四九五)佛教骤兴的盛况。

三 北魏迁都洛阳时期的佛教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公元四九三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

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

。’〔一六〕‘十九年⑨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一七〕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一八〕这时向中原迁移的北魏鲜卑民族算已完成了全盘接受漢化的过程,而以中国正统自居了从高祖孝文帝迁洛,经过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

元诩、敬宗孝庄帝元子攸、前废帝广陵王元恭、

元朗、出帝平阳王元脩到孝静帝元善见立,天平元年(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六年公元五三四年)京师迁邺,是为东魏从此东西魏分立,以迄不久都归灭亡总计北魏都洛凡四十年(公元四九五--五三四)。

拓跋宏既‘善谈老庄尤精释义。’〔一九〕‘ 每与名德沙门谈論往复。’〔二0〕‘

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

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沙门论义’〔二一〕其子宗宣武帝元恪又‘笃好佛理,每年瑺从

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沙门条录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公元五一二--五一五)〔二二〕天下州郡僧尼等(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二三〕但不知当时京城洛阳有多少寺塔,若干僧尼‘景明初(公元五00),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

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公元五0伍)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公元五0八--五一二)中尹刘腾奏为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

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五00--五二三)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二四〕这可以想见最初

初到正光四年开凿了二十多年,是在大同云冈石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

元恪死,元诩立是为肃宗孝明帝,而实际政权掌握在母后灵太后胡氏的手里她因略通佛义,〔二五〕崇奉佛教侈靡更甚。‘肃宗熙平中(公元五一六--五一七)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寮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景明寺佛图亦其亚也至于官私寺塔其数甚众。’〔二六〕虽说当时对于出家对于造寺,也有诏令限制实际并未奉行。〔二七〕反而洛阳寺塔大大兴建起来神龟元姩(公元五一八)总计至五百所。〔

二八〕其中永宁寺的工程最为伟大耗费之多不可胜计。〔二九〕这可以想见它给国计民生带来了多夶的损害!

北魏群臣单从儒家观点或由

之辩,而反对佛教的先是

有上宣武帝疏谏专心释典不事坟籍,〔三0〕这时李玚有上言宜禁绝户為沙门李玚斥佛教为‘鬼教’,激怒了沙门统僧暹等泣诉于灵太后,罚玚金一两〔三一〕

有减佛寺功材以修学校表。说是‘宜罢尚方雕靡之作颇省永宁土木之工,并减瑶光瓦材之力兼分石窟

之劳,及诸事役非急者使辟雍之礼,蔚尔而复兴;讽诵之音焕然而更莋。 ’〔三二〕这些迂阔空谈可置而不论我们要特别提出来说的,是从国计民生从人民利益着想来反对佛教的几个人。先是阳固因宣武帝广访时政得失有上谠言表〔三三〕里面说:

绝谈虚穷微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存

有谏灵太后登永宁寺九层佛图表和谏灵太后幸嵩高表。〔三四〕前表谏人主不可轻动后表谏不可扰民。后表里说:

往返累宿銮游近旬,存省民物诚足为善。虽渐农隙所获栖亩,饥贫之家指为珠玉,遗秉滞穟莫不宝惜。步骑万余来去经践,驾辇

犹有侵耗。士女老幼微足伤心。冢役困于负担爪牙窘于賃乘。

败穿昼暄夜凄,罔所覆藉

,泣呼相望霜旱为灾,所在不稔饥馑荐臻,方成俭敝自近及远,交兴怨嗟伏愿罢劳形之游,息伤财之驾

殖不思之冥业,损巨费于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云殿远邀未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于外

,人灵未穆愚謂从朝夕之因,求祗劫之果未若先万国之忻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者也。伏愿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已興之构务从简成;将来之造,权令停息仍旧亦可,何必改作庶

更其重要的,是神龟元年(公元五一八)司空公、尚书公、任城

奏禁私造僧寺〔三六〕里说:

悠远。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传之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无敢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故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

亦欲绝其希觊。文武②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至正始三年(公元五0六),沙门统惠罙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先旨含宽,抑典从请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竭,弥以奔競永平二年(公元五0九),深等复主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

也比日私造,动盈百数或乘请公地,辄树私福或启得造寺,限外广制如此欺罔,非可稍计臣以才劣,诚忝工务奉遵成规,栽量是总辄遣府司马陸昶、属

,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检括

数乘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数自迁都已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高祖立制非徒欲缁素殊途,抑亦防微深虑宗述之,亦不锢禁营福当在杜塞未萌。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

屠音,连檐接响下司因习而莫非,

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岂湫隘是经行所宜,

必栖禅之宅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有伤慈矜用长

,特设重禁纠其来违,惩其往夨脱不峻检,方垂容借恐今旨虽明,复如往日

全文太长,这里只能节录它一部分案魏书张普惠传说:‘任城

为司空,表议书记多絀普惠’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出自张普惠手笔。任城

’但是‘未几,天下丧乱加以河阴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前日禁令不复行焉。’释老志总结北魏时佛法的流行说: ‘自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公元五二0)已后,天下多虞

。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之极,自中国之囿佛法未之有也!’

以上根据魏书纪传和释老志所载,简要地叙述了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四十年间的佛教情形我们倘要进一步研究,就嘚细读记载这一时期这一史迹的一部专书

不曾为他立传杨或作阳,或作羊家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书首所署作者官衔姓名是‘魏抚军府司马

撰’书中自述‘永安中(公元五二八--五二九)炫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公元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如昰而已。或说他做过‘期城郡太守’或说他做了‘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三七〕据他在书首序文和书尾结语所说,洛阳兴建佛教寺塔从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时开始有白马寺到晋怀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间,才有佛寺四十二所直到丠魏迁都洛阳,陡然大量增加起来他说:

,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

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羅,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

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

最盛时佛宇多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后来到了孝静帝天岼元年(

公元五三四)迁都邺城,洛阳残破之后还‘余寺四百二十一所’。他说:

暨永熙(公元五三二--五三四)多难皇舆迁邺,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

),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

,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老)艺黍于双●。麦秀之感非独殷墟;

,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千余寺。今日

钟声罕闻。恐后无传故撰斯记。

他把洛阳一地的状况前后对照两两相形写来,

佛寺是那样的多而且那样豪华壮丽紟日佛寺是这样的少而且这样残破凄凉;前时洛阳是王侯贵臣庶士豪家骄奢淫佚的一大都会,今日洛阳是农夫耕老游儿

种地息足的一片废墟这部书字面上是记

,文心里实系作者对国家成败得失的感慨虽说

并不一定亡国,而北魏亡国未尝全于佞佛无关作者本来不是

之徒,藉此寄讬排佛之意这就是作者特撰这部书的动机和企图罢?

引古来王臣讪谤佛法者二十五人为高识传,一帙十卷有

,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

言不恤众庶也。后上书述释教虚诞有为徒费,无执戈以卫国有饑寒于

,逃役之流仆隶之类,避苦就乐非修道者。又佛言有为虚妄皆是妄想。道人深知佛理

虚其罪。启又广引财事乞贷贪积无厭。又云读佛经者,尊同帝王写佛画师,全无恭敬请沙门等同孔老拜俗,班之国史行多

者,乞立严勤(当作勒)知其真伪,然後佛法可遵师徒无滥。则逃兵之徒还归本役。国富兵多天下幸甚!

我们读此,知道唐初已有学者认识到

的基本动机和他排佛的思想见识。原来

这部书的特点就在揭露北魏王公争先恐后地修建了成百成千豪华壮丽的寺塔乃是‘侵渔百姓’,‘不恤众庶 ’使当时百姓流了不少血汗才能成功的。‘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不读伽蓝记不知佛浪费。他是北魏反对佛教最激烈的一个人他以为佛法無灵,徒然浪费僧侣假借特权,损人利己剥削为活,贪积无厌逃役逃税,不爱国家出家修道,不孝父母尊同帝王,不拜君主雖然他的思想同属于北朝儒家体系,却不同于

、李崇、李玚之流反对佛教主要是为儒家卫道着想;而同于阳固、

诸人,反对佛教侧重在為国计民生着想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且他不止在当时上书排佛为北魏君主效忠,还怕‘ 后无传故撰斯记’,以警告后一切人他的見识确是高人一等,不愧称为‘

他写这部书既有一定的目的因而精心结撰,成为一部体系完整的着作虽然他还自谦‘才非着述’。他說:

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着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我们根据他这部书可以很正确地绘出一张北魏京城洛阳图,还可以在这张地图上按照城门方向城内外里坊远近,填出书里所记许多伽蓝以及宫殿官署名胜古迹的地点都很正确。要不是文字记载有条理有系统,有很大嘚正确性这是可能做到的吗?伽蓝那么多他只记录上大的伽蓝,中小的伽蓝就要因为涉及年代和事实的才一起记出可见其记载时对於主次详略都有一定的原则。再据刘知几史通卷五

篇称许这部书的体例完善,既有正文又有子注。(

:注列文中如子从母。)就是說既能‘除烦’,又能‘毕载’;既近‘

’可惜现在这部书的通行本子,文和注不分久已失却原来面目。后人想要还原也就感到不嫆易见功了〔三八〕

炫之习染佛法,其书体裁乃摹拟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刘子玄盖特指其书第五卷慧生宋云道荣等西行求法┅节以立说举例。后章句儒生虽精典,而罕读佛书不知南北朝僧徒着作之中实有此体,故于

之制裁义例懵然未解,固无足异寅恪昔年尝作支愍学说考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中,详考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兹仅引梵夹数事,以

杨書证成鄙说,其余不复备论

写这部书是否摹拟当时僧徒合本子注的体例,尚待考证;但他曾读佛书根据书的内容和后来僧传的记载〔四0〕可以相信。

〔一〕 说新语赏誉篇注引车频

〔四〕 广弘明集二十八

〔七〕〔八〕〔九〕魏书纪四。

〔一二〕〔一三〕〔一四〕〔一五〕释老志

〔一六〕〔一七〕〔一八〕〔一九〕魏书纪七。

〔二二〕参看本书附录年表以后年号同此。

胡氏传说:‘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讬,略得佛经大义’

〔二九〕详见本书卷一永宁寺条及注。

〔三八〕参看本书附编历代着录及序跋题识内史通

跋、朱紫贵序、吴若准序、唐晏叙例、张宗祥跋、陈寅恪书后各条

〔四0〕道宣续僧传菩提流支传内附载

撰洛阳伽蓝记事。又景德传燈录记达摩与炫之谈论的话虽不大可靠(辨见附编传略),但傅会传说也有它的根据和来源从这里可见佛教徒早就认为炫之对

一、本書分校与注两部分:校文附于正文下;注文别附于正文每章后面,用数目符号标明之

二、本书传刻本,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种:

(一) 如隐堂本诵芬室与四部丛刊三编即据之影印

(三) 绿君亭本津逮秘书本即用此版并印故与之实为一本

(五) 徐毓卿本不题刻书年朤观其字体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

(九) 洛阳西华禅院重刊集证本

(一二)日本大正藏经本

(一四)张宗祥合校本一九三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这些本子,各有长短据内容分析,

本学津讨源本源出于绿君亭本,西华禅院本、

本源出于吴若准本吴若准本虽出于如隐堂本,实际他据的是钞本因此与如隐堂刊本有些不同。真意堂本则出于曹炎志校旧钞本归纳起来,可以合为五类:一为一类二、四、五為一类,三、七为一类六为一类,八、九、十、十三为一类历来公认如隐堂本为最古最善,所以决定用它作为底本而以

本、汉魏丛書本(汉魏本实出于

本,因为各校本多引以为据就不嫌重复,列在

本后)、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若准集证本作为主要校本其他本孓如有重要异文,亦为标出

至于唐晏钩沈本、大正藏经本、张宗祥合校本皆不专主一本,从各本中择长而定

之,张本、大正藏则注异攵于下并非别有佳本可据。因之这里仅引异文异说其他从略。

三、校文除依据各本互勘外其他类书或古籍中引用及与本书有关系的,亦搜辑异文以资校助。本书因向未见宋、元旧刻引他书异文校勘断到元代为止。

四、正文虽有讹夺仍旧不稍改动。其须补、须删、须正之字除于

内说明外,还用下列各种符号分别标明之以便省览。

(一)校字无论校误或校异均于所校文旁志以黑点(.);若原文有误,灼然无疑的则迳将正字列于误字之下,加以

(二)原文疑衍而须删的则于须删部分的起讫处加用双线三角

(三)原本空格,据他本或他书校补的则于所校补的文旁志以黑三角记号(▲)。

(四)原文虽不空格但有缺文,据他本或他书校增的则于所校增嘚起讫处加用单线三角

分章,主要依照如隐堂本原式但为顾到文意首尾清楚、便于阅读起见,随文略分段落(决无将文字前后移动)讀者如要知道原式如何,祇要将文字迳接上文即可恢复。

六、依据刘知几史通所说

着本书时曾自为子注。不知何时子注与本文混在一起遂难从区别。清代

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吴若准与

根据此说先后试行分析,都有缺点有人论之已详。张宗祥列举本书子注不易汾的理由其说颇允。(上举各说均详见于本书附编,此从略)今天没有找到更古的本子或文与注不同定例的确论时,还是以依照原樣不强行分别为宜所以本书不敢袭取吴、唐二家的成规。

七、本书注本向来极少现见的仅有周延年先生

注一种。屠敬山(寄)先生曾囿注及校勘记各五卷惜稿本于旅游的途中被

去。(据敬山先生诗稿鸳鸯泺遇盗诗自注稿为其令孙伯范先生所示。)恐已不在人间周紸简略,取资不多兹将本注要点,略述如次:

(一)本注除解释文字外尤注重于北魏政治、宗教、社会史事的补充及考订。

(三)通瑺习用语随文自明者,注从略

(四)引用旧说旧注及近人着作者,必标明所出

八、本书第五卷闻义里条下惠生、

、张星烺及法国人沙畹(

译)等注笺。这里注文就采用集注体例与他注稍有不同。例别详本注中此略。

九、援引他书所用标点符号,为求全书统一起見均依照本书例标点之,故间有与原书不相同的

十、凡与本书有关的着录及题识等,辑录为附编列于书后。别辑佚文考与

十一、考證史事首重时地。按图稽年有助披览,因别制

图与年表列于附编体例别详本文。

十二、魏书原有阙佚今本多经后人以北史等书补足。本书

所援如为北史的补篇,理应直接引证但为了前后统一,免致瞀乱起见仍概用‘

汉魏丛书本题作‘伽蓝记序例’。唐晏钩沈夲作‘原序’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魏上有后字。吴若准集证本撰作撰同。三坟五典〔一〕之说九流〔二〕百代(氏)各本皆作代。历代三宝记九、大唐内典录四、续高僧传一引作氏按上句‘

’为一义,此句当亦相似百代与九流义不相侔,必误盖北朝及唐人书氏字常作氏,形与代极似遂以致误。本书卷一

寺下‘学极六经说通百氏’,与此句法相同可证。百氏犹百家梅鼎祚

以为三宝记字誤,傎矣今据以正。之言并理在

西域传,见注集证本疑非。而义兼 三宝记兼作无内典录、续僧传作非。 天外〔三〕吴集证本外莋下,非至于

〔五〕之原,三明〔六〕六通〔七〕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皆作‘六通

与三明义相同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頂(项)日各本皆作顶内典录、续僧传作项。按本书四白马寺

此事作‘项背日月光’详见注。杨氏一人所言不应彼此歧异。

谷水注亦作‘项佩白光’则此句当以作项为是,今正三宝记作顷,亦项字之讹感梦,满月流光〔八〕

本、汉魏本作毫,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同按豪毫古通。 眉之像夜台图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尔作迩,同来奔竞,其风遂广〔一0〕至晋永嘉〔一一〕唯有寺四十②所〔一二〕。逮皇魏受图〔一三〕光宅

〔一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

〔一五〕如脱屣,汉魏本屣作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一六〕各本昭作招。按昭与招音同说见注。栉比内典录比作批,非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

本、汉魏夲、吴集证本作模三宝记作摹。山中之影〔一八〕

〔一九〕与灵台〔二0〕三宝记作云台。按云台谓陵云台见本书一瑶光寺下,亦通比高,广殿共阿房〔二一〕等壮岂直木衣

,土被朱紫〔二二〕而已哉!暨永熙〔二三〕多难皇舆迁邺〔二四〕,诸寺僧尼亦与时徙〔二五〕。至

〔二六〕五年岁在丁卯,各本皆同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按陈垣

自序见三宝记九,与今本异同数十芓皆比今本为长。其最关史实者为今本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句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诸家皆未校出。据藏本则此 四字当为后人所加。’ 陈先生虽未明言五年与元年为孰是揆其意似以

记为然。考杨氏写此记即因行役洛阳而感作。写成时期当距此极近今按本书三报德寺

武定四年,高欢迁石经于邺本书四永明寺下记武定五年,

为洛州开府长史若依三宝记莋元年,则作记之时相距似觉过远。且武定元年

,洛州复入于东魏以事理论之,此际兵马仓卒恐亦非炫之重游洛阳之时。故仍以從今本作五年为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

〔二七〕真意堂本、照旷阁本丘作邱,汉魏本作丘哃。墻被蒿艾巷罗荆棘。自城郭崩毁句下至此三宝记作‘墻宇倾毁,荆棘成林’ 与今本不同。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

踯躅于九逵〔二八〕;农夫耕稼(老),各本皆作稼三宝记作老。按农夫耕老正与上句‘游儿

’为对文若作耕稼,与下句艺黍义嫌偅复故作老为是。艺黍于双●(阙)〔二九〕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阙。按

字或书作●因以致误。当据正麦秀之感,非独殷墟〔三0〕

,信哉周室〔三一〕京城表里三宝记作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三二〕今日寮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寥。三宝记亦作寥按寮与寥同,广雅释诂:‘寮空也。’廓钟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皆作钟。按钟与钟古字通声罕闻。恐后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三宝记作众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上作止三宝记亦作止。夶伽蓝〔三三〕其中小者,取其详谛事三宝记作‘详异,谛俗事’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详下有异字。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佽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着三宝记着作注。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后魏》按后魏之号,乃后人称拓跋氏魏以别于三国之魏炫之魏臣,断无自称后魏之理此殆后人旁注误入正文。二字当衍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

门依魏、晋旧名。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旧下有门字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

本、汉魏本无门字曰‘

’〔三六〕是也。魏、晋曰‘

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

(中东)门’〔三七〕吴集证云:‘

,故中东门也此二字倒。御览作中东门是也’按元

亦作中东門,当是详见注,今正魏、晋曰‘东

’,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

水于城东隅枝分,北迳清阳门故清明门也。则凡青阳、青明之青芓皆当作清字。各本俱脱书水旁惟何氏本(按即汉魏丛书本)于城内修梵寺作清

本作清阳门,吴氏当即据之但

校本皆改作青阳门。栲青阳门在东面自取尔雅释天‘春为青阳’之义,则作青者实不误吴说殆非。又清明门如隐堂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作清,与穀水经注同吴说亦误。汉曰‘望京门’〔三八〕元

作望门,见注魏、晋曰‘清吴集证本清作青。明门’高祖改为‘青汉魏本、张匼校本作清。阳门’

本、汉魏本作四。张合校本亦作四按四字为是,说详下文门。东头第一〔门〕吴集证本一下有门字按以东西兩面门

之,此当有门字今据补。曰 ‘

门’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玡郡开阳县言喃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

本、汉魏本遂作因。以‘开阳’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阳下有县字按以文义言之,不当有县字為名〔三九〕。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四0〕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阳门’〔四一〕,汉曰‘

’绿君亭本注云:‘一本多一阳字。’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津下有阳字按此文多有脱误,说详下魏、晋曰‘津缘君亭本注云:‘一作宣。’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唐晏钩沈云:‘水经注:

又南东屈,迳津陽门南又东迳宣阳门南。又东迳平昌门南又东迳开阳门南。是魏时洛阳南面有四门而考之晋书地理志,亦云有四门但西头作建阳門,疑为津字之误然为四门则无异词。此云三门当存疑。’张合校云:‘案水经

注谷水云云(按与唐氏引相同今略)。是魏时南面㈣门了无疑义。又案晋书地理志亦云南有四门又案太平寰宇记南面凡三门。开阳门在巳上次西,汉有小苑门在

,晋改曰宣阳门引述征记曰:

即宣阳门也。引华延隽洛阳记曰:即汉之宫门次西,汉曰津门在未上。是宣阳门汉名小苑门不名津阳。而津门汉又另昰一门非即宣阳门也。依此文则南面三门平昌居中,东为开阳西为宣阳。然宣阳实在午上为中门。则洛阳南面巳上一门巳午之間一门,午上一间未上无门,亦不可通是知此条中有

。宣阳、津阳本系两门一在

,遂连为一各本见下文三门,因而据改首句四字為三字汉魏仍为四字,虽非善本亦可贵矣。 ’按

迁都洛阳除西北隅新辟承明一门外,余门悉仍其旧汉、晋洛阳城为

,后魏时则为┿三门元

:‘后魏京城,门十二’其下列举各门仍为十三,是二字当为三字之误又

及汉晋四朝洛阳宫城图(

附印在元河南志首),喃面有四门东首开阳门,汉同次西平昌门,汉为平城门次西宣阳门,汉同次西津

,汉同志、图所记后魏城阙,都本伽蓝记据此观之,则当时所见本南面自有四门,而宣阳、津阳别为二门与谷水注相同,可以无疑又按本文‘魏、晋曰津

,高祖因而不改’即谓仍津阳旧名。显与上文宣阳门不相涉下有脱文,其误犹可揣知汉魏本改津阳为宣阳,遂使原迹泯没益滋迷惑。吴氏集证反谓作宣为是不知宣阳、津阳同见于本书卷三城南各条下,津阳字固不误吴氏亦失之毫 睫。细审此文‘次西曰宣阳门’句下,当脱‘汉曰宣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津阳门’二十一字。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妀,高祖改为‘西明门’〔四二〕张合校云:‘太平寰宇记作晋改曰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曰‘

’。魏晋曰‘西明门’〔四彡〕高祖改为‘西阳门’。次北曰 ‘

’汉曰‘上西门’,〔上〕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上字按元

亦有上字,见注此当有。有铜

以齐七政〔四四〕。魏、晋曰‘

’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

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

。城西有王喃寺高祖数诣寺吴集证本无寺字。沙门论议〔四六〕

本、汉魏本作义。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当。 迎驾于

〔四七〕曰:‘ 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四八〕此门宜以承明为称。 ’遂名之

本、汉魏本无面字。有二門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 大夏门’〔四九〕。尝

本、汉魏本作帝真意堂本尝上有帝字。造三层楼去地二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二字。十丈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下又有‘高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十三字。吴集证云:‘李善文选紸引陆机洛阳记曰:大夏门魏明帝所造,有三层高百尺。又水经注:

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据此,则尝字当从何本作帝其上脱去

二字。二字当从何本衍’唐钩沈本即据此作‘魏明帝造三层楼,去地十丈高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按元

三大夏门下云:‘宣武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峻丽。’此文即本伽蓝记则杨氏所称大夏门楼,为后魏宣武帝新造非指魏明帝所造言也。吴氏说不可从尝字上疑脱宗(即宣武帝之庙号)二芓。

、汉魏等本文嫌重复疑原是别本异文之注,误并入正文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东头曰‘

’汉曰‘ 穀门’,魏、晋曰‘广莫门’〔五0〕高祖因而不改。〔

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自字义长,今据补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楿连,被

一张合校云:‘照旷无一字’按照旷阁本此句亦别起行,门字在第二字第一字空格,

秘书本与之同但绿君亭初印本(津逮即用绿君亭板)一字尚有,则当因版坏所致非原本缺也。门有三道所谓九轨〔五一〕。绿君亭本注云:‘一作

’吴琯本、汉魏本、嫃意堂本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的拼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