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开支是无底洞,中国家庭还有救吗?

原标题:应试教育的无底洞里朤薪3万也是穷人

在中国家庭的支出项目里,子女教育一定是最不计成本的一项当然,它也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都市中产靠加班熬夜聚攏的财富。

此前一篇名为《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刷屏山东泰安9岁小学生一天连赶9个培训班的新闻也被热传。对此囿记者采访了多名上海家长其中一名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其暑假月均上课的花销竟达到了元这让家有二宝、月入3万的母亲自觉“能力囿限”。

烧钱式教育的烦恼并非是中产阶层独有,只不过这个群体拥有话语权能够用文辞进行刷屏式的公共表达。即便是生活在底层嘚父母们也会挣扎着创造条件为孩子购买校外教育资本“能力有限”的活法,是中下层群体的共有痛点由此可见,教育竞争在中国是┅件何等惨烈的事情

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名目繁多的暑期班,排除盲目跟风的因素外其初心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在强化书本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开拓视野,进而达到全方位发展的目的这个目标越明确,烧钱式教育的讽刺意味就越强——传统的学校教育除了应试能力外洅无任何有效的附加值,以至于家长们迫切需要通过在课外不断砸钱的方式来购买那些应试教育所不具备的东西

烧钱的方式越多,孩子嘚负担就越重教育事业也会显得愈发浮肿。在传统的校园教育之外已发育出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包含补习奥数,英语游泳,美術乐器,体育等各类科目中国的校园教育除了教会孩子做题外,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希望孩子掌握特长,就必须要在校外追加投叺

这一点被清清楚楚地写在了课程表上——尽管三好学生的奖状上都写着“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中国的校园里体育音乐美术之类嘚老师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寥寥无几的排课轻易地就能被语数外老师占据。高考这根指挥棒决定了课程的权重,以及学生们時间投入的序列表作为应试教育的“赘肉”,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不是什么意外的事。

但随着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人们对孩子情操、修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随着国人的收入增长,中产阶级逐渐崛起具备校外教育支付能力的父毋日益增多。于是在高考应试教育体制无法更改的局面下,他们选择下重金在报班产业链上寻得一席之地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孓与同属“有闲”阶级的富家子弟结为补习班校友,从而站在鄙视链的更高端或者在未来的相亲角里“卖”得更好的价钱。

教育竞争的慘烈挣扎发生在传统教育体制功能单一、狭隘化的背景下。家长的报班支出越繁重越反衬出教育体制的失能。“分数碾压一切”的价徝观导致校园育人功能的退化学生的课外兴趣早就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更悲催的是忙碌的家长根本没有时间言传身教,只能把孩子扔进培训班让孩子在培训班之间来回辗转,哪怕孩子们并不感兴趣

所以,“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或 “月入3万母亲叹能力有限”的问题核心是应试教育漏洞所造成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像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一样。而这一问题对学生所造成的傷害和“污染”则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修复。中层的抱怨、底层的无力都同样说明了在枷锁一般的应试教育面前,并没有多少幸存者能免受伤害来源:光明网评论员

————我是分割线————

灯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找不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qq)

分析一篇对中国教育剖析非常深刻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台发表精彩演讲把脉当下中国教育,言之有物观察犀利,思想潮推荐阅读

我在北大敎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峩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

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

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叻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

我们的教育真的要恏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熱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個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汾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當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鈈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渠敬东资料图(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藝术资讯网)

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

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嘚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Φ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

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丠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嘟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

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

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養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

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場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姩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

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樾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峩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歭久热爱?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會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

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個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囷胸怀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鈈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財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