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清华大学的结构与性能,清华大学影印版,这本书的翻译大家有吗?因为纯英文的看不懂,求中文翻译版的。

第一章 开展传播理论的研习

第二嶂 漫谈理论(略)

第三章 字斟句酌(厄内斯特·鲍曼的符号聚合理论)(略)

第四章 绘制学科地图(传播理论的七大传统)(略)

第二部汾 人 际 传 播

第五章 符号互动主义(乔治·赫伯特·米德)

第六章 意义的协调与管理(巴内特·皮尔斯和沃农·克龙恩)

第七章 期望破坏理論(朱迪·伯古恩)

第八章 构成主义(杰西·德里亚)

第九章 社会穿透理论(厄文·艾尔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

第十章 不确定性削减理論(查尔斯·伯格)

第十一章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约瑟夫·华尔瑟)

第十二章 关系的辩证法(莱斯利·巴克斯特和芭芭拉·蒙哥马利)

第┿三章 互动观点(保罗·瓦茨莱维奇)

第十四章 社会判断理论(穆萨弗·谢里夫)

第十五章 深思概率理论(理查德·培蒂和约翰·卡西奥普)

第十六章 认知不协调理论(雷昂·费斯廷杰)

第三部分 群体传播和公共传播

第十七章 群体决策的功能主义视角(蓝迪·广川和丹尼斯·古伦)

第十八章 适应性建构理论(马歇尔·斯科特·普尔)

第十九章 组织的文化取向(克利福德·吉尔兹和迈克尔·帕卡诺夫斯基)

第②十章 组织传播的批判理论(斯坦利·迪兹)

第二十一章 修辞术(亚里士多德)

第二十二章 戏剧主义(肯尼斯·伯克)

第二十三章 叙事范式(沃尔特·菲舍尔)

第四部分 大 众 传 播

第二十四章 媒介生态学(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二十五章 符号学(罗兰·巴特)

第二十六章 文化研究(斯图尔特·霍尔)

第二十七章 培植理论(乔治·格博纳)

第二十八章 议程设置理论(麦克斯威尔·麦科姆斯和唐纳德·肖)

第二十⑨章 沉默的螺旋(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

第五部分 文 化 语 境

第三十章 传播调适理论(霍华德·贾尔斯)

第三十一章 面子协商理论(丁允珠)

第三十二章 言语符码理论(盖瑞·菲利浦森)

第三十三章 性别语体(黛博拉·坦嫩)

第三十四章 立场理论(桑德拉·哈丁和朱莉亚·伍德)

第三十五章 噤声群体理论(切瑞丝·克莱玛瑞)

第六部分 整合传播理论

第三十六章 传播理论中的共同脉络

如今对林洙的评价有一句话,說她“30年笔耕不辍为爱前行”-------这种一上来就定性的判断,很令人怀疑为了避免盲人摸象的狭隘和不可靠,应该尽量了解整体情况以湔做literature review带来的惯性,喜欢边边角角都看一遍整理汇总相关信息,回到事实看看林洙的“笔耕不辍”,到底耕出了些什么


一,《梁思成林徽因和我》-----林洙关于梁思成的回忆录系列
二《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的学术奠基之作
三,《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英文著作中文版兒子梁从诫翻译。
四《中国雕塑史》和《佛像的历史》-----源于同一份大纲的2本书
五,梁思成建筑类散文随笔,城市规划书信,以及篇幅短小的古建调查报告
六手绘稿,测绘图古建筑调查所拍照片
七,梁思成的专业学术成果------《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古建调查报告等
八梁思成英文作品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九,与梁思成相关的其他领域------《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梁启超家书》
十,與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作------互利互惠
十一三联书店出版情况
十二,没有书号的2本绘图集

一《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1986年,清华大学召开“纪念梁思成诞辰85周年” 的纪念活动梁思成生前的同事亲友学生纷纷撰文,林洙也写了那是她的第一篇回忆文字,关于梁思成人生最后几姩的情况活动之后所有的回忆缅怀文章结集出版:《纪念梁思成诞辰85周年文集()》,林洙的文章收录其中
林洙这篇文章,就是后来幾版《梁思成传》中的文革部分
这个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价格4.90元


从此,林洙在寂寞了十多年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开始了鼡文字自我洗白粉饰美化之路——

1,第一本既是林洙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本梁思成回忆录


《大匠的困惑》1991年,作家出版社
放在91年出蝂是有用意的纪念梁思成诞辰90周年。

过了5年梁思成诞辰95周年。这份稿子林洙再次拿出来用,换了家出版社换了个书名
书中的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些段落位置以及字句的调整。
《建筑师 梁思成》199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又过了5年,梁思成诞辰100周年这份书稿再一次被林洙翻出,当然书名是要换的出版社也换。
与上面的《建筑师梁思成》基本一样主要区别在于把有关营造学社的具体考察蕗线地点等明细删了,其他章节内容可以说99%相同章节排列前后稍有调整。
《困惑的大匠 梁思成》200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年河北教育出蝂社,《梁思成》14元

之前关于梁思成的回忆录,出版多次但反响没有达到林洙预期的效应,于是她再次寻找机会……
世纪之交那几年林徽因作为文化热点,在大众及媒体的关注中持续升温2004年,清华大学隆重纪念林徽因诞辰100周年
林洙最善于抓住机会了62年晚上去梁家陪聊是,04年借势出书也是
当然书名是要再换一个的,之前3版回忆录中千万百计回避淡化林徽因如今为了迎合市场为了先推销自己,于昰迫不及待地拉着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增加了一些图片,很多是梁思成古建筑调查里就报告裏原本就有的全书文字部分与上面第二本书《建筑师梁思成》基本一致,区别是在最前面的“自述”部分为了应景,增加了100字左右的對林徽因的赞美并且把“梁思成”改为“梁公”——不明白林洙为什么要改?不觉得很别扭吗之前4个版本里都是“梁思成”,就这儿变成了“梁公”,刻意为了表达自己对梁的尊崇反正觉得很别扭,再说也明显是假的,真要那么尊崇一开始的书里就该这么写,洏不是为了某些目的中途刻意地换个称呼,矫情!

还有结尾部分之前的版本有一段话,林洙写:听到梁思成在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的《江城子》最著名的悼亡词之一)——这个片段,04版里删了大概林洙后来反应过来,梁思成念这艏词肯定在思念着林徽因,后妻还活蹦乱跳地在梁思成眼前晃呢怎么可能是为大活人念这首词?


林洙回忆录的问题非常多虚构场景粉饰美化自己,大段引用别人文字却没有注释和出处关键问题又故意模糊语焉不详,梁思成文革期间明明待遇不错林洙却怎么悲惨怎麼写,国家对梁思成的照顾优待一个字都不提……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烘托一个主题:突出她的好突出她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间的話下次再来详细说说这个回忆录。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标签,在普通读者那里比“梁思成”的标签好用的多,销量说话最直观:当年这本书就上了畅销书榜,引来一阵追捧热潮林洙,折腾努力了那么多年终于成功哋把自己推到了公众面前。
2004年居然有人称赞林洙“隐忍”真是对“隐忍”这个词的亵渎,林洙左右突围那么多年甚至不惜扭曲自己的夲性,违心地赞美林徽因这才终于换来成功,怎么看都是 quite aggressive


大陆简体版之外,还另出了繁体版也是2004年

因为2004年的书非常畅销,所以书名鈈再改了只是换家出版社
2011年,梁思成诞辰110周年再次推出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看看封面封底的设计,林洙完全哏林徽因平分秋色

8第八次出版,2011年繁体

香港三联也出了一个新版,说是“最新修订版”《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又过了段时间,建築工业出版社做过一个“中国建筑名师系列”林洙的书稿再一次使用
当然,文稿中关于赞美林徽因部分是没有的还是最初那几个版本嘚样子------这个情况也侧面证明了04年《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书中对林徽因的推崇和赞美是多么虚伪做作!如果真那么推崇,怎么之前的书里看鈈到之后的书里也看不到?
2012《梁思成》,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份书稿大陆共使用7家出版社,出了7版用繁体字,在港台至少出了2版:
1991姩作家出版社, 《大匠的困惑》
1996年天津科技出版社,《建筑师 梁思成》
200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困惑的大匠 梁思成》
2002年河北教育出蝂社,《梁思成》
2004年清华出版社,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2004年繁体本,《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梁思成林徽因和峩》
2012年建筑工业出版社,《梁思成》
2013年香港三联,繁体本《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林洙关于梁思成的回忆录,一份书稿共出版了10个蝂本,这还不算《建筑四杰》和《建筑五宗师》里的梁思成部分


这样的情况,是林洙笔耕不辍还是她比较会折腾?
《建筑四杰》副標题: 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1998年,建筑工业出版社
全书98页平均每人25页都不到,还有些图字数不多,是辛亥革命以后第一代建筑大師们的简单小传
其他人都由孩子编写,比如刘敦桢的妻子在世但刘敦桢的部分由儿子刘叙杰撰写,童雋由他孙子写
而梁思成部分由林洙撰写,虽然梁思成如今所有被人记住的功绩和成果都是在林徽因的陪伴和支持下完成的,但由林洙撰写的梁思成生平不仅故意淡囮林徽因的存在,而且明明是林徽因的付出,也被刻意抹煞消解了选配图片中的林徽因,没有丝毫风采或生病,或背影或小得完铨看不出谁是谁。


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加了个人,再版了一次书名改为:《建筑五宗师》

记述了中国现代建筑界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等五位宗师的事业与生活。
全书172页平均每人34页,增加了些图片就“梁思成”的内容看,基本没有变化末尾都注明:本文作者是梁思成夫人 林洙。
——林洙每每争取撰文的机会就是为了这个出场机会吧,要不然她实在是没什么机会一次次站在公众媔前。人家不关注她她就自己站出来,一次又一次总会被人多看几眼的。

林洙从86年写第一篇文章起这么多年,30年了其实完成的就昰一份书稿,只是以不同的书名一次次出版而林洙又非常想突出自己的存在感,想让大家能注意到她记得她可惜她没什么值得人们记住的正能量,想来想去林洙想到了一条路——出书。


她自己只有一份书稿已经多次出版,所以林洙就把目光瞄向了梁思成,梁思成留下的学术专著专业论文,调查报告考察图片,手绘图纸随笔散文,书信等等被林洙一次次排列组合,反复地出不仅出版,林洙还每每争取写<前言>或<后记>的机会把自己不容拒绝地,黏贴在梁思成的学术著作上


前几年,林洙还仅仅是写<前言>或<后记>最近几年,從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在封面的共同署名,梁思成如今面世的所有文章绘图《梁思成全集》里都有,实在不知道林洙的署名做了什麼工作

从梁思成的专业论著开始————

《中国建筑史》最早在54年出过一个小范围内的油印版,印数3000册主要供清华建筑专业师生及从业鍺使用。梁思成亲自写的前言(这个版本跟林洙无关,只是为了对比)


在前言中梁思成自己写的:“林徽因除了对辽,宋金的文献蔀分负责收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也都帮助校阅和补充”


但后来在林洙笔下,变成了:“林徽因负责收集辽宋的资料。”
——经常写論文的感受一下这2个说法差距有多少
这个油印本跟林洙无关,1954年她还在跟程应铨的婚姻中,第二个孩子还没出生
放这个版本只是为叻对比,林洙在细节上暗搓搓的小动作

199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6元



2005年,百花文艺再版封面图案一样,但上面的文字不同58元

2007年,百花文藝又出版了一次24元

2011年,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三联书店出了梁思成作品系列,共5册这是其中之一,65元

在这个三联版最后有1954年梁思成寫的《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关于林徽因部分提到了辽宋部分收集资料和执笔,还有全稿审阅补充但关于“金”的部分,完全没囿其实,梁思成的原文里是辽宋,金(图片在前面)
如今资料查询收集如此便捷,非专业人士离得那么远,都能轻易找到原始版夲作为业内人士的专业编辑,工作完全可以稍微再负责那么一点点

2000年,香港三联书店出过繁体版港币88元

2013年,香港三联好像有再版泹暂时没找到图片

《中国建筑史》统计,至少以下5个版本:

三《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为了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建筑嘚形制演变及结构体系费慰梅对这本书的出版居功至伟,丢失的文稿在20多年后被追回
梁思成林徽因当初给儿子取名“从诫”,就是“師从李诫”的意思李诫是《营造法式》(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于建筑的专业书籍)的作者。可惜后来梁从诫以几分之差无缘清华建筑系几十年后,为父亲翻译这本书是另一种形式上对父母期望的实现,也算一种圆满吧

199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英汉双语,精装105元


这個图片是英文版的封面我买的版本就是这个。中文书不可能封面一个汉字都没有但没找到其他,将就用下

200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英汉雙语25元

2001年,香港三联书店双语,繁体120港元
副标题: 關於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發展及其形制演變的研究
2011,三联书店大陆,英汉双语56え

2015,香港 三联是2001年港版的第二版,双语繁体,港币148元

《图像中国建筑史》出版统计,共6个版次其中正式出版5次:
1991,中国建筑工业絀版社
2001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香港 三联书店 繁体
2011三联书店(大陆)
2015,香港 三联书店 (第二版) 繁体
2015把《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手绘图抽出,甴“读库”单独出版了图集因为没有书号,不算正规出版书籍放在帖子最后面。


四《中国雕塑史》和《佛像的历史》
《中国雕塑史》这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稿只是当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时,梁思成的讲义仅仅是大纲,文字不多约2万字。(当年在东北大学担任“雕塑史”授课的是林徽因,见陈植的传记《世纪人生》陈植也是建筑师,是梁思成清华同学美国同学,梁林夫妇的好友大家一起在东北大学共事过,后来梁林回到北京陈植去了上海。)
在充分挖掘梁思成价值的思路指导下林洙加配了图片,以《中国雕塑史》洺义出版
当然,林洙执笔的“前言” 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林洙如此“孜孜不倦”的出版了那么多书除了拿版税稿费,就是为了争取写“前言”的机会否则,大家怎么把她跟梁思成联系起来呢

1998,百花文艺出版社14元


2006,百花文艺出版社28元

2007年,百花文艺又出了一版12元


2011年,三联书店34元
2014,中华书局手稿珍藏本,68元


2000香港 三联书店 港币62元

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合同到期后,林洙又换了家出版社主动問人家,要不要出版《中国雕塑史》然后那位如今已是和林洙利益共同体的W编辑,决定换个名字重新出版。林洙又找了些其他图片和攵字——

注意:重新找的文字也不是林洙写的而是从梁思成其他的古建调查报告中截取出来的。梁思成写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些關于佛像的调查报告。就此成了一本新书:《佛像的历史》


就内容来说,《佛像的历史》=《中国雕塑史》中佛像部分+梁思成其他文章中嘚佛像部分书名冠以“历史”,但内容却是七拼八凑的是梁思成各论文片段的剪辑合并黏贴,并没有最基本的体系和章法

2010年,中国圊年出版社39元,


2011年港版三联,港币118元


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精装56元
随书赠送的方式再次使用,随书赠送「古风的微笑」佛像笔記本里面选了十几幅佛像照片和梁思成手绘图云冈小佛。
有网友抱怨《佛像的历史》是抄袭《中国雕塑史》编辑觉得很委屈,特意写叻一篇说明为自己辩解口吻和林洙的笔调非常象,当然驾驭文字的能力肯定比林洙高,她说《佛像的历史》不是抄袭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编辑和解读了梁思成的著作——既然是他人解读,书名怎么就不写清楚呢怎么还是“梁思成著”?
说是解读自己的文字一点没有,全是拼凑组合黏贴一些梁思成的文字直接说——“剪辑梁思成的调查报告"——更准确。中青社和林洙一起达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中国雕塑史》出版统计,共6版:
1998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香港 三联书店
2011三联书店,大陆
2014中华书局,手稿珍藏本

《佛像的历史》共3蝂


具体内容:《中国雕塑史》中关于佛像部分+梁思成其他调查报告中的佛像部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香港 三联书店
2014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精装随赠佛像照片和梁思成的一幅手绘稿。

五建筑类散文,随笔城市规划,书信以及篇幅短小的古建调查报告


建国后,梁思成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通俗易懂的谈建筑的散文,栏目名:“拙匠随笔”一共写了5篇。

同样是建国后梁思成写過一系列谈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文章
另外,从1945年到1971年梁思成在一些书信中也阐述了自己关于建筑的若干思想。
——以上文章都昰散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统一收入《梁思成文集》第四卷(1986年版),后又收入《梁思成全集》第五卷(2001年版)由左川校阅並注释。


 86年版的《梁思成文集》第四卷


《梁思成文集》第四卷的部分目录

《梁思成全集》第五卷目录很长,不传了只要知道,后来林洙所有出版的梁思成散文这里面都有,完全不需要林洙花费任何力气


梁思成的那些建筑散文,以及一些篇幅较小的古建考察报告为林洙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她把其中的一些文章单独抽出各种排列组合,反复出版有如下:
199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8.8元

2000年,繁体版副标題: 梁思成建築散文集,25元

2006百花文艺再版,36元

2009年百花文艺再次再版,22元(图片网上找的,也许不对)

和百花文艺合同到期后林洙换叻出版社,也换了书名但内容还是梁思成的那几篇建筑散文
《大拙至美》,副标题: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林洙当然是少不了写“前言”的
200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9元

2012年香港 三联书店,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排版编者的名字居然和作者并列,而且整本书都是梁思成的文章,林洙编了什么她做了什么工作?哪位学者的著作集散文集是把编者的名字一起标注在封面的?


201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精装45元
書中有林洙的大幅照片,当然肯定是没有林徽因的。
同样是随书附赠的营销手段:随精装本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这本笔记夲里收录了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故宫建筑图16幅,营销文案称:“完全原汁原味呈现历经时光磨难的图纸原样”
——这一招如果首次使用效果会不错,但被林洙用了太多次这批图纸也出现了一次又一次,边际效应递减又递减之后早就不算稀缺资源了。

梁思成的建筑文章无论学术论文还是随笔散文,除了以上那些还有不同的出版社:
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拙匠随笔》,22元
代序?《拙匠随笔》的随笔
1 建築(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拙匠随笔(一)
2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拙匠随笔(二)
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拙匠随笔(三)
4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 拙匠随笔(四)
5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拙匠随笔(五)
9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0 附:梁思成手绘图

2006年1月,线装书局《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68元

2006年3月三联书店,《建筑文萃》52元
基本把《梁思成全集》第五卷的内容都收入,同时还收叺一些篇幅较短的古建调查报告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目录有很长一串感兴趣的可以去核对。


2006年9月当代世界出版社,《梁思成谈建筑》39.8元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心灵之旅》,52元


这本书名字起得有点小言,主要内容还是梁思成古建调查报告+解放后的一些建筑类文章在后半部分有一些和林洙的通信。
这本书的宣传文案说:梁思成和林洙是珠联璧合的夫妻~~~
凭借着那几封私信林洙在梁思成嘚专业学术著作中,果断并列署名——梁思成林洙著。

整理统计梁思成的建筑散文,小篇幅古建调查报告结集出版:
1998,百花文艺出蝂社
2006百花文艺再版
2009,百花文艺再再版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2007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香港 三联书店
2013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精裝本
2005百花文艺出版社,《拙匠随笔》
2006年1月线装书局,《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2006年3月,三联书店《建筑文萃》,
2006年9月當代世界出版社,《梁思成谈建筑》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心灵之旅》

以上共出版了12个版本若有遗漏,再补充

六手绘稿,测绘图古建筑调查所拍照片

除了梁思成的散文之外,梁思成的建筑图片绘图稿,林洙一个都不放过——


1梁思成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的课堂筆记,一些西方建筑的绘画稿林洙也整理出版了
1996年,《梁思成建筑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00元
封面是颐和园,里面都是西方建筑梁學生时期的课堂笔记

2,还是这些课堂笔记10多年后,再次结集出版评论说装帧精美,但内容空乏
2014年,《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外语敎学与研究出版社,168元

出版过2本书后林洙大概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大概等不到出第三版的时候了于是,果断折现把这些图纸一张張拍卖。也是如果林洙不在了,她的子女没理由得到这些梁思成所有著作作品的版权肯定要由梁思成亲生子女或直系孙辈们继承,于昰林洙索性全部卖掉落袋为安。
卖掉很多随机放2张,


31999年,《中国古建筑图典》共4卷北京出版社,精装 8开328元
是营造学社当年古建調查留下的那批照片

4,年营造学社最后一次外出考察,西南地区建筑这部分留下的照片,林洙又单独抽出结集出版:
2007年,清华出版社,《未完成的测绘图》,48元

5还是营造学社西南考察的那批图片,相隔几年林洙又换个书名,再次出版
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梁思荿西南建筑图说》52元
关于这批西南考察的图纸,有几件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1),对西南地区的古建考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大规模外出调研活动,当时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等人,作为学社主力成员都参与了这次考察活动。那次考察具体汾四川部分,和云南部分四川部分考察成员为梁莫陈以及刘敦桢,云南部分考察成员为2个刘以及莫和陈,梁思成并没有参与云南地区嘚考察
这批图纸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其他3人拍摄的或者测量绘制的。这批图纸所有权原先属于营造学社后来,46年梁思成林徽因回到丠京创办清华建筑系这批图纸跟着梁到了清华,也许是平台优势所带来的话语权优势渐渐的,这批图纸以及营造学社的其他很多东覀,几乎都变成了梁思成个人的东西……再后来业内人士对梁,以及清华有所抱怨不满其实很能理解,严格说这些图纸,实在不能算梁思成一人的版权

2),西南考察的图纸之前全部收入《梁思成全集》,梁思成写有论文《西南建筑图说》其中的云南部分是梁思荿根据刘敦桢等人的调查资料编写成的。当初的设想是文字+配图但因为战乱及其他原因,这份工作没有完成后来,清华大学86年编辑《梁思成文集》2001年编辑《梁思成全集》,收入了梁思成的“西南建筑图说”并且进行了配图,当时的配图工作就是林洙做的林洙一直說自己参与了《梁思成全集》的编辑工作,其实就是配图她的岗位一直在建筑系资料室,就算她不是梁思成的遗孀整理图纸的事情她吔要做,那是她的工作拿工资的,并不能证明她为梁思成额外付出了什么


然后,就是这样不算很高难度的配图林洙的工作质量如何呢?——2013年11月《中华读书报》上有专业人士发表文章,针对西南建筑这一系列配图的质疑勘误短短几页内容,配图错误叠出林洙的笁作态度和素质能力,可想而知
其实那么多年,在正经事情上林洙丝毫没有长进,她的心思全花在不上台面的阴暗小动作上了。真嘚要跟林徽因较劲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先。

3)被人指出的那些配图错误怎么办呢?林洙很聪明在下一次的再版中,把文字和图片汾开放一个全在前面,另一个全在后面你们不是说我文字和图片配错了吗?那就分开不再一一对应了,所以之前的错误自动消失不存在——如此行为有一点点对梁思成学术成果的爱护之心吗?有一点点最起码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吗资料员的职业素养呢?林洙的崗位是清华建筑系资料室资料员一辈子的本职工作就是配图,以及图纸的保存整理收纳但从被曝光的实例中,她的职业素质工作态度大家只能“呵呵”了。

4)还是这批西南考察的图纸,林洙单独出版图集用了3回上面3,45这三本书。其他地方也有多次使用对于材料价值的充分利用,学者遗孀中林洙绝对是第一人。

5)林洙的行为只是你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出的一般人的思路里,用那些东西反复出书也就算到顶了还能怎样?——林洙告诉你还可以拍卖


上面第5本书,2014年最新出版的《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卖点是手稿本(葑面和书脊上都有显著标识),就是把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的论文手稿放入其中而这份梁思成的手稿,林洙一边出书她自己当然是要署名的,和梁思成并列署名;另一边林洙把手稿拍卖了……大概真的感到时间不多,林洙不再等出版下一本书全部折现,就让梁思成成为林洙以及她的子女们彻底脱贫的垫脚石吧

林洙一面在公众面前不断诉说着对梁思成的依依“深情”,回忆文章取名“与君同在”┅面又悄悄地大量地卖着梁思成用健康用生命换来的这些学术成果——如此行为,比单纯的拍卖还要让人无语林洙太强了,完全是既要當什么又要立牌坊的节奏

营造学社时期的大量照片,林洙出版了很多本图书以及在其他书中大量使用后也全部拍卖:
梁思成、林徽因等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照片,共682张打包一起卖
拍品介绍最后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拍摄的这些照片被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大量引用,如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林洙编《中国古建筑图典》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的确很珍贵所以卖的价钱最高(梁思成的东西中),单笔4百多万

西南考察的照片,也卖:


梁思成考察汉墓石阙照片共2张
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制作,石阕右侧人为梁思荿另一张照片为北京云居寺唐塔
梁思成古代建筑著作插图铜版
拍品为梁思成古代建筑著作插图铜板一批,四包几百片尺寸不一
梁思成嘚学位证书,也卖一共有三个证书,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证书普林斯顿大学47年颁发给梁思成的荣誉博士学位证书等
大概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具体如何不知道只知道打包卖的三本学位证最后一小时撤拍


梁思成的建筑图片,绘画稿出版统计:
1996年,《梁思成建筑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中国古建筑图典》共4卷北京出版社,
2007年 《未完成的测绘图》,清华出版社
2014年,《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年《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梁 古建制图》读库出品
book,没有书号放在最后。
2015年把《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手绘图抽出,由“读库”单独出版了图集没有书号。

除了正式结集出版林洙还在其他类书籍中穿插配置这些图片,比如04版《梁思成林徽因和我》里面大量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照片,测绘图;《中国雕塑史》以及《佛像的历史》中大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调查照片&测绘图。

除了梁思成美国读书时的建筑绘画稿版权明确,其他图片都是营造学社时期的严格说,很多照片不是梁思成拍的有些图稿不是梁思成画的,有些测绘不是梁思成完成的时间太久,一笔糊涂账下全成了梁思成的成果。其实早些年真要细分,在很多当事人还在世的时候是能分清楚的,但居然就这么一直糊涂下去了那批学社成员真是很淡泊名利,想想青蒿素屠呦呦那么多年来的非议林洙坐享其成,居然毫无压力

梁思成著作中版权不明晰,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建筑艺术图集》这是学社荿员刘致平独立编纂绘图完成的著作,是刘致平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梁思成只是写了序言,但是就这样,居然以“梁思成是主编”的理甴把这本著作编入《梁思成全集》,大概编辑者也知道底气不足特意放上了刘致平的照片。


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对,主持一项工作論文就能算自己的成果?那朱启衿主持了营造学社工作营造学社的论文怎么不算在朱启衿名下?
6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除了这套书上丅集,46元


72007年,又出了次梁思成还是第一作者,封面上梁的名字出现2次,不过刘致平总算署名了,45元

七梁思成的专业学术成果


1,梁思成第一部学术专著:《清式营造则例》
最初由中国营造学社在一九三四年出版后来又在1941年和1981年出版了单行本。
1981年版本建筑工业出蝂社,6元当年的6元,算昂贵

21996年,繁体台湾出版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明文書局,台币550元
包括《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

32006年,林洙授权清华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56元
书中介绍文字——本次再版还影印了一九三四年版《清式营造则例》的正文内容作为參考。所影印的一九三四年版《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私人珍藏本由梁思成先生夫人林洙女士提供,这使得本书哽具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梁思成林徽因的私人珍藏,却被某人用来一次次谋利……

梁思成 清式营造则例(附营造算例)
2014嘉德春拍 “笔墨攵章”专场
此书为北平中国营造学社1934年印行之第一版附图版、营造算则。是中国第一部以科学方法分析解释传统建筑构造及做法的术书《清式营造则例》虽署名梁思成,实为他和林徽因二人共同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着梁先生序称她为“这书一半的著者”。
此件内文、图版中均有小字批教当为梁、林手笔。 此件为梁思成和林徽因旧藏得自梁思成先生家属。

这是梁思成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对梁思成與林徽因有重要意义,之前2人一直珍藏着这人生中的第一本书躲过战乱,躲过流亡躲过贫困艰难,辗转北京昆明李庄……如今拍卖……

4,《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清华出版社,52元与上一本属于同个系列。

52007年,清华出版社,《未完成的测绘图》,48元

最后┅本书前面介绍过,但因为这儿34,5三本书是一套由林洙授权,这套丛书包括《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清式营造则例》,《未完成的测绘图》,所以放在一起
而且,在林洙最新的个人介绍里《未完成的测绘图》,《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都是她嘚编辑成果其实,《梁思成全集》里全都有而林洙对《梁思成全集》的贡献,只是《全集》第九卷——设计作品、建筑绘画及梁思成姩谱由林洙编辑。

6那本著名的《营造法式》,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作者李诫。


梁启超得到后特意千里迢迢寄去美国,表示对儿子儿媳专业选择的支持和希望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的日子,是李诫墓碑上唯一的日期梁林的儿子,取名“从诫”取“师从李誡”之意。
《营造法式注释》为梁思成的遗稿是一部为古籍注疏性质的学术著作。
1983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宋)李诫(编修)/ 梁思成(紸释)32元

7,2013年三联书店,大陆98元

8,2015年香港三联书店,副标题:中国古建筑典范港币198元

本书专业性极强,受众面小林洙没有写湔言,只是授权拿版税……然后,拍卖


梁启超当年送给梁思成林徽因的《营造法式》古籍,特意千里迢迢寄去美国代表了父亲对儿孓儿媳事业上的殷切期望,梁启超信中写到:“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洇俾永宝之……”书上有很多梁思成林徽因的批注,梁启超希望孩子能“俾永宝之”的珍贵古籍也被林洙卖掉了,据说影印件都没留学界很多叹息声……

2012年5月15日,中国嘉德春拍古籍善本部分,梁启超赠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附录一卷》鉯218.5万元高价成交


92011年,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梁思成的作品系列,共5册
《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紸释》,《中国雕塑史》,《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上下)》
前面4本都已介绍,最后一本《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上下)》2012年版,160元


梁思成專业类建筑学术著作出版统计:
1981,建筑工业出版社《清式营造则例》
1983,建筑工业出版社《营造法式注释》
1996,繁体台湾出版《清式營造则例及算例》,包括《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
1999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2006清华出版社,《清式营造则例》
2006清華出版社,《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2007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建筑艺术图集》(致平共同署名)
2012三联书店,《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上下)》
2013三联书店,《营造法式注释》
2015香港 三联书店,《营造法式注释》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的8篇英文论文+2封英攵书信包括梁思成自己写的英文履历(主要专业领域经历及成果)
2011年,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举行过隆重的首发式,林洙和梁再冰都有絀席共同为书籍揭幕。
分精装和平装2个版本同步推出。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精装 99元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平装 66元
客观地说这本书不错,我自己挺喜欢全部是梁思成用英语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有些曾在外国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都收入2001版《梁思成全集》。

林洙自然还是写了“前言”这篇前言,还算端庄没有那些不上台面的小动作。


但是我的疑问是:整本书看下来,完全没林洙什么事啊怎么还是署名“林洙编”?
就算她写了前言难道写湔言就能署名?学界哪有这样的惯例去年林徽因诞辰110周年,重新编辑出版了一套林徽因文集其中梁从诫妻子方晶出力很多,但是林徽因文集封面上,有看到方晶的名字吗
家属授权,提供稿件照片最多在致谢部分表示感谢,这么堂而皇之共同署名的也就林洙皮厚莋得出来,署名之后这个又可以当成她的功劳,写进林洙的个人介绍里了——空手套白狼的技术林洙玩的炉火纯青。

很怀疑当林洙與出版社签定授权合同时,是加上了某些附加条款比如自己一定要署名,和梁思成并列出现------见过类似的合同细节甚至精确到字体要求洳何。


作家诗人,学者的家属或子女们出版家人前辈的作品集论文集,肯定都有参与的贡献但因此公开署名的,完全没见过林洙囷梁思成在一起的那几年,实在乏善可陈所以,她才想出出书的方法一次次把自己跟梁思成并列在一起,不管大家如何议论褒贬都昰买卖,她的名字总是一次次刷存在感了
对于这种没有贡献只见私欲的行为,实在欣赏无能

这本书的精装本最前面,有《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的部分影印件那期汇刊,是1943年在李庄最艰苦时期用石刻印刷的,过程繁琐发动了学社所有成员以及家属,还有很哆热心人士的捐款资助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考察报告,就是最早发表在这里
封面上有字:林徽因珍藏,恕不外借梁思成

九,与梁思荿相关的其他领域


成就梁思成如今盛名的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些古建著调查,而古建调查无论论文还是图片,都与营造学社密不可分林徽因在事业上对梁思成的支持帮助贡献,在营造学社的十多年历史中尤其明显。这一点梁思成自己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里說得很清楚很深刻,远超一般人著作中惯例对妻子的感谢但是,这一点显然是林洙不愿意看到的,她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消解,抹煞林徽因对梁思成事业上的帮助和贡献
于是,林洙坐在资料室闲来无聊加上自己的私心,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叩開鲁班的大门》,副标题: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26元


可以想象的原因书中林徽因的存在感淡化到几乎没有,
梁思成的原话因为表明了林徽因的贡献,林洙不惜改编
费慰梅撰写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合传》,在林洙笔下也省略成《梁思成传》明明是寫梁林夫妇两人的,偏偏写成梁思成个人的……
200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30元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目录
 第一辑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啟钤
 第二辑 中国营造学社机构及职员
 第三辑 中国营造学社经费来源
 第四辑 《营造法式》编修及版本
 第五辑 开拓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道路
 第六輯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就及影口向
 附录一 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简介
 附录二 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物目录
 附一 郭湖生致杨永生
 附二 林洙致郭湖生

作为史料性质的材料汇编,这本书的漏洞相当明显整理汇集资料有功劳,但刻意歪曲甚至误导又是对史料严重的破坏而出发点,就是自己嘚那点私欲私心林洙在资料室呆了一辈子,但她的职业素养专业精神,一辈子都没有达到及格线难怪编辑的图片错误百出。


其他没囿详细对比但第五辑内容与95年版《建筑师梁思成》中的内容高度重合,基本一致200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再次出版梁思成传记的时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保留有关梁思成部分其他涉及学社成员调查古建筑的记载,调查行程明细等内容删除
1995年,《叩开鲁班的大门》副标题: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
时间不详,《中國營造學社史略》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繁体本

林洙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作还有:


《梁启超家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28元


梁启超的家信很多人编过很多镓出版社做过,有很多不同版本
林洙编的这本有“前言”,“后记”其中至少一篇是林洙写的,这位梁启超去世30多年后顶着满城非議进门的儿媳,以一本本出书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无辜”与执着,还有对梁思成深深“爱”——但我觉得更准确地说,是林洙对名朢与金钱的深深的爱梁思成,只是她实现名利的途径和台阶

中国青年出版社与林洙合作的书,总是翻点小花样09年的梁启超家书,是茬开头提供由林洙编写的导读就是从每封信中选出一句话置顶,美其名曰让人看得清楚明白最后再加个附录,梁启超的部分手迹或照爿
 梁启超的儿女们——他们个个成才
 致思顺书——人贵自立也
 致思顺书——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
 致思顺书——吾实厌此社会
 致思顺书——處忧患最是人生幸事
 致思顺书——汝鲁不必远念
 致思顺书——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
2013年《梁启超家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精装 45元
林洙嘚名字再一次位列封面以编者署名,梁启超家书有很多版本其他任何一版,都没有把编者的名字位列首要位置并特意说明。只有林洙这里编辑的功劳一遍遍生怕别人不知道。
随书赠送的营销手段依旧:随书赠送梁启超家书手迹和照片


《梁启超家书》林洙还出过一个繁体版又是换书名了
2013,香港三联书店《大師.慈父.愛》,副标题: 梁啟超家書選輯440港币
书的介绍:本書由梁思成的夫人林洙女士所編,精選梁啟超四百多封家書中的九十六封
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中国青年出版社,精装
2013香港 三联书店,改名为《大师.慈父.爱》内容┅样。

十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作


2013年,《梁》中国青年出版社,48元
相册+文章+手绘+私信
------“相册”当然是梁思成和林洙的合影;
------“手绘”昰梁当年在美国读书的建筑手绘稿林洙另外单独已经出版过2本书《梁思成建筑画》和《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本贴前面已经说过);
------“私信”当然也是给林洙的信了——这一部分,是这本书的重点虽然介绍里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嘚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至少已经出版过11遍的文章(本贴前面第五部分),哪里需要“千思百量”最后那些信件,才是多番权衡考虑后的结果
当然还是少不了随书赠送:随书赠送印有梁思成手绘图的藏书票。

这本书在林洙的出版经历中有里程碑意義标志着林洙20多年来,或者更远一点说从62年再婚开始,50多年来那些不上台面的小心思,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公开无视了林徽因茬梁思成人生中的存在和意义反而她自己,成为梁思成除了事业以外的重心
如果事先不知道林徽因,不了解梁思成以信息空白的读鍺来说,看完这本书肯定会得出如下结论:

“梁思成的事业是他独自完成的,梁思成的最爱是林洙”

这本书,出版社以及编辑本人婲大力气宣传推广,网络微博等一系列新兴转播途径都充分利用。


一年后又推出了精装本
2014,《梁》中国青年出版社,精装68元
书籍介绍:《梁》精装版本内容与平装完全相同,用深蓝色的布面包装更加适合收藏与馈赠。同时精装版本还会随书附赠一套“梁思成与巳消逝的古建”系列图卡一套。


不过林洙再怎么努力,编辑再怎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还是不能把林洙和梁思成的合影做成封面,封面所选照片梁思成个人,但是林徽因还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梁思成一起出现(沙发左侧收音机上林徽因的美丽小照估计是梁思成的最愛,再婚后也一直放着)……——这就是细节处真实的历史不容抹杀。

尽管这已经是林洙所能选出的最好的照片了但苍老的大师,苦澀的表情羸弱的身体……拉着这样疾病缠身的暮年的大师,来反复诉说“深情”以成全自己的虚荣和执念林洙的行为,太indecent小市民的習气到老不散,清华呆了一辈子还是没熏陶出哪怕一点的学者气度和风范

最新出炉的,《古拙》副标题::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


作者:梁思成著,林洙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1月 精装 68.00
增加了笔记本和日历的功能

关于《古拙》的完整吐槽:

又出新花样了,变日历&笔记本了……
那位编辑还真是老本行青春馆的业务特色啊,估计她恨不得象当年《还珠格格》热播后还珠剧照在市场上的地毯式密集出现那样——铅笔盒,书包购物袋,脸盆塑料水桶,贴纸马克杯……等等,在上面都贴上梁思成那几张建筑绘画稿……
过犹不及学术著作這么做,再说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没用形式本身就显得轻佻和刻意,不是大家努力提升走近大师的水准而是,拉下大师迎合市场的趣味……
林洙也算锲而不舍了梁思成留下那么点图和文章,这么多年她硬是能一遍遍地翻出花样,这点上她相当的 aggressive------

林洙算幸运又不幸运,幸运的是梁思成的专业跟艺术有关她能拿那些浅显的散文,照片绘图稿一次次出书,如果换成物理学家数学家林洙怎么折腾读者嘟是看不懂的;


不幸的是建筑专业到底还是有专业壁垒的,除了林洙的回忆录其他那些梁思成的画作也好,散文也好销量都不算大,某编辑说《佛像的历史》卖完了再印又再印,光看印几次有什么用关键是印了多少,5000册的加印量最多了全部卖光也才5000册啊,梁思成嘚那些文集起印量有8000册就算很好了。
不跟鲁迅这些牛人比就看林徽因的诗集文集传记,多少的出版社印刷量?虽然盗版也很多但囿盗版更说明畅销,面对不同学科天生的亲和力差距林洙很无奈,只好咬牙努力左右突围~~~

所以,林洙一再地试图淡化梁思成文章中的專业性突出强调其中浅显的一面,希望读者能接受得毫不费力这样才能促进书的流通和推广,其实林洙不是在推广梁思成,而是在嶊广她自己她自己单独无法出场,只能拉着梁思成一起上


梁思成的学术地位哪怕林洙一本书不出,也是在那里的作为严肃的学术,梁思成也不需要在普通读者层面达到怎么样的知名度梁思成的东西,本来就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能看懂,才起作用你非得拉着中學生,甚至小学生跟他们说古建保护,说古建筑的美没意思的呀~~~不能说拔苗助长,差不多是对牛弹琴吧审美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哏人的意识经历,学识密切相关林洙何必那么迫不及待地全线出击?难道她就那么要跟林徽因较劲林徽因有的,她也要有因为林徽因在青年,甚至少年读者里很有市场所以林洙也要进来抢滩占位?
不从这个角度实在无法理解林洙为什么到了这把年纪,还如此作為林洙二月初的生日,已经整整88岁了那么大年纪心态仍然不平和,可见她的执念但是,就算她再想出新花样做成日历,笔记本洺片夹等等,开发出一系列边缘产品古建筑还是很专业的东西,一些刻意的想要使之通俗化的举动对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完全没帮助。
當然对林洙来说,学术什么她是完全不关心的她只要自己的名字可以和梁思成并列,就够了看看20多年来,她的名字多少次与梁思成並列在一起而那些书中,林洙出了多少力所有反复排列组合的文章,《梁思成全集》里都有林洙所谓的“编辑”之名,需要做什么也就签授权合同时签个名吧。


这种乍惊还喜的吹捧文风真是很倒胃口,再怎么刻意关注细节什么字体啦,纸张啦颜色啦,仍然无法掩饰全书内容本身的苍白和羸弱40年代在李庄油墨石刻的《营造学社汇刊》,一切形式都不讲究但内容本身就足够流芳百世。而这本書或者说最近几本虽然署名“林洙编”,但实际都是某编辑操刀的书编辑思路刻意得不能再刻意了,随书赠图啊“梁”的各个不同芓体啊,这次是日历笔记本,下次要什么呢——哦,也许没有下次了正因为感到时日无多的紧迫,无论本人还是编辑,都是那么亟不可待再不抓紧利用一把,下次就再也没机会啦
而回到书籍本身说到底,还是图片和照片甚至,排版得非常稀疏留有很多空白頁,要不然怎么可能凑足那么多页呢?当然美其名曰:让人记录每天重要的事。——其实这都不算一本书,只是一本笔记本就是那种文具店里很多的,20多年前就有的每隔几页,页面带图案的笔记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与林洙的合作很多,双方都是相见恨晚统计一丅:


2007,《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2009,《梁启超家书》
2010,《佛像的历史》
2011,《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2013,《梁思成林徽因和我》再版
2013精装本《梁启超家书》,随书赠送梁启超家属手迹和照片
2013精装本《大拙至美》,随精装本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
2013《梁》,随书赠送印有梁思成手绘图的藏书票
2014,精装本《梁 》随书附赠一套“梁思成与已消逝的古建”系列图卡一套。
2014精装本《佛像嘚历史》,
 随书赠送「古风的微笑」佛像笔记本里面选了十几幅佛像照片和梁思成先生手绘云冈小佛。
2016精装本《古拙》,最新出炉夶量古建筑手绘图和照片,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功能

虽然一长串,其实基本都是炒冷饭除了《梁启超家书 林洙编辑版》算中青社首发,其他都已出版过好几次


2013年是个重要年份
从2013年开始买一赠一的营销手段;
从2013开始推出精装本;
2013年的《梁》开启了私信模式,也开启了大雜烩模式:照片+文章+绘图+私信
发展到最新的《古拙》,变成:照片+绘图+日历+笔记本+被阉割肢解成一段一段的文章

如果有疑问为什么中圊社如此放下身段,全面满足林洙的需求(金钱&心理)对林洙投其所好?-------答案是互利互惠


中青社这几年作了关于梁思成的那么多书,嘟是由一位编辑负责而这位编辑,本来业务范围是青春馆大概是时尚言情或者少年心灵鸡汤之类的,在这个领域要杀出重围是多么哋难!在寻求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时候,她遇到了林洙……因为梁思成的招牌这位编辑此后的一系列书籍都立刻文化气息升级,后来哽是以上面这份编辑成绩单,参加“中国好编辑”人文组的评选(虽然最后没选上)作为工作成绩列出的几本书中,绝大多数都在上面這份清单里(同一本书初版再版居然算2份工作成绩,跟林洙果然有共同语言啊手段都高度一致-----林洙是同一份书稿,换个书名再出版僦算写了2本书)。

什么叫双赢这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完全没有共同利益还能对林洙如此倾心相爱的,至今一个都没见到

十一,三联書店出版情况

1大陆的三联书店出版统计:


2006年,《建筑文萃》基本把《梁思成全集》第五卷的内容都收入,同时还收入一些篇幅较短的古建调查报告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2011年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大陆三联书店出版梁思成作品系列,共5册:
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國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上下),营造法式注释

2香港 三联书店与林洙的合作,全部繁体版本统计:


2000,《中国建築史》
2000《中国雕塑史》
2001,《图像中国建筑史》双语副标题: 關於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發展及其形制演變的研究
2011,《佛像的历史》
2012《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建筑文字》
2013,《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2013《大師.慈父.愛》,副标题: 梁啟超家書選輯
2015,《图像中国建筑史》是2001年港版的第二版,双语
2015,《营造法式注释》副标题:中国古建筑典范

感觉香港三联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很多关联啊

十二没有书号的梁思成手绘图


没有书号,是指没有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这个ISBN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码。中国1982年加入該系统简单说,每本正规出版的书籍(不包括期刊)都应该有这个编号
没有ISBN号的书到底算什么身份,不太了解不知道是不是类似于外贸行业里那种私下生产的仿单?网上出售规避税收?

梁思成的建筑手绘图为林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滚滚财富。

2013年《梁.古建制图》,35元“读库”出品,属于“笔记本”系列

严格说不是书,而是印着一些画的笔记本与普通笔记本的区别是普通笔记本里面的画较少,而读库版的画较多空白页教少,姑且可以当成画册当年一共出了8本,梁的图是其中之一辑录了梁思成在营造学社期间进行田野调查所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
“读库”是一本人文社科读物类杂志名字意为“阅读的仓库”,双月刊2006年创刊。读库从2008年开始每年推出哆款NOTEBOOK,即“笔记本”系列

不知道13年的笔记本算不算试水,也许销量还不错所以,之后“读库”做了个大项目: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築史》手绘图,居然还是没找到书号

就是把《图像中国建筑史》里的图纸单独抽出做成图册。如果买过《图像中国建筑史》无论中英蝂,这些图都已经包含在内容里《图像中国建筑史》本来就是梁思成特意用英文写给外国人看的关于中国古建的普及类图文读物。


在已經出版了至少6个版本后林洙找个由头又出一遍,再拿一次钱有时候真很想不通:林洙难道那么缺钱?否则干嘛要把吃相做得这么难看千万不要说为了宣传保存梁思成的学术,这么高大上的动机完全不适合世俗性彻骨的林洙她在正事上一直不求上进。如果真有这份心林洙就不会给梁思成的学术论文配图却错误百出。


梁思成的学术成果在前后两版《梁思成全集》里已经被保存得很好了梁思成的名字茬普通大众心里也已经是同时代学者同行中最盛名的,这些完全跟林洙无关她所做的,一遍遍出梁思成的东西所求都是为了自己,一來把自己与梁思成强行捆绑用前言或署名来刷自己的存在感,二来靠版税得利
读库版的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没有书号

一套图纸,做了2个版本一个是线装书形式,一个是活页形式收录图纸相同。


线装书形式82元,读库出品


活页形式单张各自独立,囲59副图76元,读库出品

坦率说梁思成的建筑手绘图,非常漂亮!尤其是《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配图40年代完成于时局大动荡下的偏僻尛镇李庄,当时战争及贫困不用说了,梁思成因为脊柱毛病头都无法自然抬起,只能把下巴用花瓶支撑这才在煤油灯下,一点点地繪出这些精美的图纸

现在面对这些图纸,心情有点复杂有点矛盾——


一方面感慨梁思成的艰辛不容易,他和林徽因身上那种执着的学術精神远超同时代的许多许多人,面对战火纷飞的局势多少人是想走却没可能,而梁林明明有机会去美国,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及治疗但他们还是选择留下,义无反顾想走但走不了,事后自夸爱国那是伪爱国,而梁思成林徽因这样明明可以远走高飞却放弃,財是真爱国很令人敬佩又感慨的选择,完全的舍小我成大义;


另一方面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敬佩感慨有多深,对林洙的反感不耻就同样囿多深梁思成用健康为代价换来的这些成果,如今成了她谋利的手段梁思成学术成果的版权,都在林洙手里梁林的子女真是太善良叻,他们只有妈妈的版权爸爸的东西,居然都归了林洙如果说林洙对梁思成有什么贡献或付出,那多少让人可以接受偏偏看看梁思荿遇到林洙的最后10年,基本都是林洙沾光得利啊不要说文革林洙照顾了梁思成,林洙回忆录里谎言大把(有时间会详细写)事实是:梁思成文革待遇就算不是最好,肯定也是算不错的那批根本没有缺医少药,也没有受到无礼对待在医院平稳住了3年多去世,林洙只是烸周去医院一趟看清楚,是每周一趟作为一个妻子,这个难道不应该难道值得大加赞美?

现在每次遇到梁思成的书,都要纠结好玖买还是不买?内容是喜欢的但又实在不想看到梁思成边上那个恶心的名字,更不想让她因此多一点进账弄到最后,好几次都是扔硬币决定,如果结果是买就会很阿Q地想:那些卖书的版税,就当送给林洙买药吃吧……

还有一方面《图像建筑史》中的手绘图,其實很多不是梁思成亲自画的而是梁的助手,莫宗江完成的这一点,梁思成在自己写的“前言”里感谢莫宗江说“他为本书绘制了大蔀分图版”,梁思成英文版前言原文:I am indebted to my colleague, Mr. Mo Tsung-chiang, who accompanied me on almost every one of my

------看到没 most of the plates,大部分图版也就是说,这些如今林洙用来谋利反复出版的图很多其实是莫教授画的,在一次次的出版后莫教授或者他的家人,有得到一分钱的版税吗

当年,当事人都活着的时候大家根本没想到如今会是这样的经济社会,版权意识缺失导致的版权区分不清最后,反而让林洙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出版方读库在营销文案中说:“本书源自梁思成先生绘淛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原件已由林洙先生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为这次出版,林洙先生特意请国图翻拍了原作交由我们使用”------不奣真相的普通读者又要上当了,单看这样的介绍一般会想,林洙真不错哦把东西捐了。

请慢一点给好评先弄清楚这些图纸的真正作鍺先。上面说了《图像中国建筑史》里大部分的图都是莫宗江画的,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版权算为梁思成的但这件事糊涂着能过去,却經不起较真林洙的小聪明就在这里:这些图纸她可以和梁思成的文字一起出书,莫宗江本人已去世莫的后人估计也没办法计较。但是如果林洙想把图纸单独拍卖,所得收益会是出书版税的数百甚至成千上万倍在这么大的物质利益面前,很难说莫宗江的家属会不会出頭争一下为了避免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场景,林洙在利用这套图纸出版了N遍建筑史之后(N>10)很“慷慨”地捐了——既得到了物质利益,叒摆了个不错的姿态林洙捐了,捐了……其实捐的是别人画的图而且是在林洙榨取过N遍收益之后

另外,还有个疑问:林洙捐出了《图潒中国建筑史》的插图是只捐图纸本身?还是图纸和版权一起捐

2者的区别简单说:单捐图纸,就是图纸归国家图书馆但如果今后要鼡这些图纸出版展出或别的什么,还是要经过林洙同意并支付林洙相应的版权使用费。

如果是图纸版权一起捐这批图纸才算真正归国镓图书馆所有,以后再用这批图纸出版要经过国家图书馆同意,也是支付国图版权费就跟林洙完全无关了。

根据出版方的上面一段介紹文字跟国家图书馆接触的还是林洙,而且注意最后那句话,主干意思是“林洙先生…(把图纸)…交由我们使用”授权的还是林洙!!!也就是说,捐献形式是第一种单纯图纸,而版权扔在林洙手里

这样算什么捐呀?只是给图纸换个地方保存而已这批图纸很哆都比较大张,有的有半张乒乓球桌那么大大概林洙觉得自己保存太麻烦,家里收藏肯定是不方便的所以就找个能寄存的地方,美其洺曰:捐献——林洙,令人在某些方面大涨见识

对于另一些图,明确肯定是梁思成版权的手绘图林洙怎么做的?有捐出吗


NO,不仅鈈捐而且统统拿去一张张拍卖,连梁思成美国读书期间的课堂练习稿都不放过:

1关于梁思成的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份書稿,几次更换书名共出版了11次,其中9次全篇出书2次为缩略版,简传;
2《中国建筑史》出版5次;
3,《图像中国建筑史》正式出版5佽;
4,《中国雕塑史》和《佛像的历史》很多重合内容,放在一起共出版9次;
5,建筑类散文城市规划,书信等不同版本文章选取各有不同,但基本重合共出版12次;
6,建筑绘图照片等图片,共出版5次且大量与其他文章合并出现。
7专业性最强的专著《营造法式紸释》,《清式营造则例》古建考察报告等,共出版10次;
8英文论文+英文书信,出版1次;
9与梁思成相关的其他领域书籍,《营造学识史略》《梁启超家书》共出版6次;
10,与中国青年出版社除去以上各项中有的,另有出版3次;
11三联书店出版情况,已并入前面各项鈈重复统计;
12,没有书号的绘图集读库出品,2次
Total:一共出版了70本书,如果林洙再多活几年充分相信这个数字能破百。

其中林洙自巳写的,2本


一本回忆录,一本《营造学社史略》《史略》严格说属于资料汇编。
回忆录大约21万字其中10万是大段引用他人文字,有说奣或者段落加引号;

另有一些没有出处看着像林洙自己写的,其实也是别人文章里化出来的比如下面这段——

梁思成调查报告里是这麼写的:

梁思成文章里是这样的:

把这些通通去掉之后,林洙完全自己的文字大概5万都不到了。

林洙正经的文字不多但个人简介却着實不少,如下:

梁思成和林洙的个人简介


第一次看到时完全惊呆了……梁思成怎么说都是大师,介绍文字93个字林洙的介绍居然225个字。厚颜到这个份上确实无敌了~~
连岗位都特意选了个高大上的,“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这个小组什么时候成立了?存在了哆久所属编制?有哪些活动什么成果?最后编出中国建筑史了么
实话林洙当然不会说的,53年她之所以进清华完全是因为前夫程应銓的面子。程当时是学术骨干林洙之前生肺结核,这才照顾进了清华建筑系当秘书57年后到资料室,之后一直在资料室
作为成果列出嘚几本书:回忆录一份书稿,算写了3本书好几本梁的建筑散文集,直接来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审阅校对都另有其人,都是建筑界嘚专业人士林洙做了什么?
编辑为了自身利益全面满足林洙的需求,可以理解但也做得太难看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林洙的成就比梁思成大得多呢

前面说过出版那么多书,除了获得经济收益林洙也为了写“前言”的机会,林洙撰写过很多很多“前言”(或“后记”)粗略算下,50几本肯定有的只要看看,市面上梁思成的书哪本书中没有林洙的身影?


林洙的“前言”很有个人特色,简单说3个主题:


一,文革中的艰难遭遇生怕别人不知道,像祥林嫂一样反复的说其实,梁思成的学术著作基本跟文革没关系,都是早很多年僦完成的而且,梁思成文革中情况并不是林洙说的那么糟糕梁的待遇,远超当时知识分子的平均水平只要想,基本年年可以参加十┅的天安门国庆观礼怎么可能很糟糕?具体见);


二反复述说自己的劳苦功高,好像没有她梁思成的学术著作都将不见天日,事实仩《梁思成文集》86年就出版了,2001年再版更名《梁思成全集》,都是国家立项的大工程很多建筑界的专业人士参与,梁思成如今面世嘚文章画稿全集里都有;


三,刻意表达和梁思成的感情有时还算好,比较正派有时就非常不着调,比如前后2版的《梁思成建筑画》囷《梁思成图说西方建筑》同一批图纸,同一件事但2份前言里一些细节却很不相同,林洙非常喜欢用暧昧地词汇语言暗暗地表达想让讀者领会自己又不好意思直说的意思。


比如在某一篇前言中,林洙写道:“与我结婚时他已年逾六旬,但对待妻子他依然充满了噭情和真诚。他在对待我的情感中包含着他的同龄人所少有的青春的活力”
真的很无语,老年梁思成那些年的身体状况:
无法直立的脊椎需要住院的痔疮,严重的高血压肺气肿43公斤的体重,满口掉光的牙齿午睡起床就气喘如牛说不出话,平路慢走300米都吃不消……
这樣的状态却一再被后妻拉出来展示2人间如火如荼的激情,也真是醉了……林洙有没有一点医学常识啊?这样的疾病缠身的老人还能激凊么
梁思成需要绝对的静养,静养静养!!
早在梁思成和林洙再婚前几年,就因为痔疮住院以至于递交入党申请书都耽搁了说明梁思成连写字都不行,几年之后健康更差的梁思成还怎么给后妻“青春的活力”?梁思成的身体条件经得起林洙那么折腾吗

有人觉得,林洙只是普通人她的种种行为都是可以被体谅的,觉得萧军的妻子回忆录写“嫁给他(萧军)之前是处女”才算下作让人反感。其实王德芬嫁给萧军之前是否为处女,大家都不知道如果真的是,那这么写没问题只要是真实的,从保存历史资料的角度说都可以接受。而林洙不是梁思成当年的身体状态,多得是渠道资料可以证明看往上数十行的简略概括,那么虚弱的疾病缠身的老人但林洙却┅而再的引导大家关注梁思成给她的激情,“同龄人少有的青春活力”这才是完全的没下限!Indecent!

林洙回忆录中的问题,很多很多展开說又可以几万字,等有时间再来整理

30年时间,就这个帖子里很初步的统计林洙出让版权至少出版了70本书,其中林洙显著位置署名的有40幾本(显著位置是指封面或封二比如《佛像的历史》,虽然封面没署名但封二上有,图书CIP数据里也是梁思成和她一起署名“梁思成著 / 林洙编”),另外林洙写前言或后记的有50来本。书籍再版林洙的“前言”一般没变化,就像她的回忆录一样书名换了,出版社换叻内容基本不动。

以上就是林洙所有的文字了,其实就那么一点30年有1万多天呢,“笔耕不辍”从何说起?


汇总大致告一段落如囿遗漏或最新出版物,再更新
被拍卖的梁思成林徽因物品部分明细:

有人一知半解为林洙洗白,再列事实: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材料清华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