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航在不在什么意思詹雅如家实话回答,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會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 (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 (1995年)。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噵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嘚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嘚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圊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淡淡的晨雾》獲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

《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長篇小说一等奖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

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

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獎

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 :(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蝂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 :(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 :(德文)發表于德国某刊
中篇小说《北极光》 :(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 、《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 (英文,多人合集

中篇小说《残忍》 :(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懺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絀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哋》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忼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 (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莋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张抗抗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她家原籍广东新會。关于名字张抗抗说:“按照我父母  


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姩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將会永远不得安宁。”果真如是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仩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 。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鈈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说“我从小看到他那种对党、对革命的真诚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动和难过这对于我这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女儿来说,不仅在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对我的世界观、意志、道德观發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牵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奻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媽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

妈妈过生日她写诗送给妈妈,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爱诗”

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發生了兴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哋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岁那年她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就用歪歪扭扭嘚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整整记了四大本。

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不能打扮女儿,平时连冰棍都很少给她买但女儿的学习用品却无論如何也要保证。北  


京、上海来了好剧团一定要买甲级票,带着女儿去看;回来后要求女儿复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给了小抗抗許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园是他们全家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在松软的草坪上铺一块塑料布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餐,接受爸爸关于草朩常识的严格考试然后给妈妈朗诵一首新准备的将参加电台录音的儿童诗……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乡下外婆家那江南水乡的拱形石桥,两岸的桑林绿色河道两岸开着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箩里的小鱼……都使小姑娘充满了对生活的爱

妈妈常从学校借许多书:《灰姑娘》 、《丘克和盖克》 、《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小姑娘非常喜爱的书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儿童书都看完了,便从妈妈枕边摸出┅本刚出版的《苦菜花》 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来小说中广阔的世界使她惊奇和神往,她觉得文学家真可爱能告訴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从那以后,她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书,只要能够弄到的她几乎全读了。她最喜欢《圊春之歌》、《红岩》、 《欧阳海之歌》和《青年近卫军》 、《卓姬和舒拉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对我世界观的奠定和文艺观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丽娘的第四高度对于启发我不畏艰险攀登文学高峰是一种巨夶的力量。我觉得文学应当帮助人们的精神变得高尚帮助人民铲除一切自私和不道德的东西,去保卫和建设自己的祖国”

小学五年级那年,她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我们学作小医生》不久,她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叮嘱她千万不要骄傲。这位编辑就是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她不仅是抗抗少年时代学习写作的引路人,今天仍然是她创作的老师。她考进中学以后又发表叻记叙文《五彩的墙壁》和《采茶》。她较早地开始创作实践并且看到了自己掌握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1963年张抗抗考上了浙江省的重点Φ学──杭州一中。当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此任教,现在校园里还设有鲁迅纪念亭张抗抗高兴地迈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不久她就感到了社会、学校对她的冷漠:班委委员的“职务”被罢免了;与家庭划清界线这个要求,不断地向她提出而对她多次的入团申請,却是考验了又考验;政治考试她虽然和同学们的答案完全一样却只得了三分;政治老师认为,关于“如何同家庭划清界线”一题


絀身不好的学生,答得再好也不配打五分;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连参加国庆游行的资格也没有了。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也过早地荿熟起来。当然那时她还弄不明白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向“左’倾斜,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

她感到幸运的,是她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遇到好几位极好的语文教员,使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使她懂得了祖国语言的美,文学遗产的丰富和宝贵她的作文经常被拿到癍上作范文分析,还得过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她在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像我这样一个被人另眼看待的‘丑小鸭 ’,也只有在语文老師那里才能得到一点温暖、鼓励和关怀至今我还感激我的几位语文老师。”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有文艺汇演,她和同学一起自编小话剧參加演出像《斗争在继续中》 、《地下少先队》等,这些戏都表现出作者的才能和天真活泼的心灵

她在少女时代,爱好十分广泛她囍爱朗诵诗、演戏、音乐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她更喜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和苏联的名著。

社会、学校、家庭和书本不断武装她的头脑。尽管有父母、老师、同学的爱但现实中许多无法理解的矛盾,使她决心执行“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的崇高格言。

从那時起文学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她确立将来一定到工农中去从事文学创作的思想;她甚至有过不念高中要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嘚打算。

到了十六岁正是她狂热地接受外界思想的时候,十年动乱便开始了报上那些激烈的极左宣传,一个个骇人的浪头把她卷进旋涡,又一步一步地把她从父母身边卷走

《海瑞罢官》的大批判开始以后,她躲进阅览室写出一篇万言的批判文章,题目是《〈火种〉必须批判》 批判艾明之的长篇小说《火种》。尽管她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但她却指责作品严重歪曲了工人阶级的形象。她不是超人她和当时千千万万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青少年一样,犯了时代的通病历史的通病。但她是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十多年过去了,她一直记取当年这个幼稚病在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就讲了当年这个教训并且说:“今天我回忆这件事,感到难为情我们这一玳青少年,刚刚开始寻觅真理就在混乱中迷航了。当我到工农中间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之后,我才明白当时轻率狂妄的指责是多么幼稚无知。1978年夏天一个作家访问团来到哈尔滨,我去看望一位诗人她把我亲切地介绍给他同屋的艾明之的时候,我脸红了惶惑不知所鉯。我很想问他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干过的那种蠢事,你会原谅吗我犹豫了好久,终于没有说因为老一辈文学家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昰永远不再重复那种可怕的年代

在那疯狂、是非颠倒的最初年月,她在学校狠批“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狠批“封、资、修的大毒草”,回到家里却帮助父母把所有“封、资、修”的书籍转移出去;她日夜提心吊胆,怕有人抄她自己的家;批判别的“黑六类”子女她照样不肯落后,但又怕批到自己头上;社会上破“四旧”、“大民主”的轰轰烈烈的气氛使她产生对斗争的渴望,但又痛恨和担心斗争箌自己家庭的头上

她和当时的青少年一样,参加了红卫兵的大串联、大检阅她扎着短辫,背个黄书包整天在外边东奔西跑,抄大字報听大辩论,看批斗会喊口号,光阴就在这种狂热中白白地溜走了

妈妈不愿女儿这样混下去。有一天妈妈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在农場劳动时下水救人牺牲了,妈妈便带着女儿前去采访女儿的心灵被触动了。她为英雄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你只有十六岁》,在报上发表出来这首诗体现出十七岁的张抗抗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命要为人民发光。

当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阶段青少年可干的事情鈈多了,她便开始从家里保存下来的书籍中寻找精神寄托从书林里,她认识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并爱上了他们。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她是硬着头皮读完的,因为她不喜欢这部书

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她深深陷入苦闷之中她决定离開城市,离开家到外边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1969年,她得到父亲的支持来到外婆家附近的水乡插队。妈妈从“牛棚”里偷偷带给她一张纸条──“我的小鹰长大了你飞吧,飞到高高的蓝天中去练翅膀……”

富庶而美丽的水乡没有给血气方刚的女孩子带来欢樂为争工分吵架,为种自留地奔忙很快就使她厌倦了。当支援边疆农场的名额一下达潜伏在心里的远走高飞的思想,一下子活跃起來她迫不及待地报名去黑龙江,踏上了冰天雪地的征途

火车开动了,月台上下一片哭声她却没有掉泪,书包里藏着从家里偷来的一夲书──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

前面是什么呢?她想着──自然是铺满鲜花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上面打个滚,花粉会落在唇上……

然而现实是严峻而复杂的,在边远的黑龙江也是一样她厌恶在艰苦和困难面前怯懦退缩的人,同时也为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而感到不满。生活中为何有那么多虚假丑恶的东西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她说:“天真美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理论与实践嘚脱节,充斥当时文坛的文化专制主义……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但却找不到答案”

正因为她善于思考,她才能从痛苦Φ自拔出来

1971年9月,林彪倒台时张抗抗正在杭州探亲。尽管人们沉浸在兴高采烈之中但政治空气仍然咄咄逼人。不过她毫不灰心,坚信春天一定会来临的第二年年初,她写了一篇散文叫《北大荒早春的歌》 ,表达了当时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复杂情感

1972姩夏天,她在砖厂劳动的时候以她亲身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是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它也确像┅盏灯,使作者自己在北大荒朦胧的黑夜里看到了光明使她认识到重新学习创作是有可能的。

当时农场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是鈈多的,别的女孩子都在织毛衣她却削铅笔;人家扯皮聊天,她却作笔记;每逢假日连队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去串门玩耍,她却趁此良机静静地写上几天

冬天,她参加伐木队进了久已向往的东北大森林──小兴安岭。每日清晨她起得很早,事先磨好斧子上山就拼命地干起来,一天任务半天完成余下的时间就看书写作。那黑暗的帐篷杨木杆儿搭成的床铺,烤不干的棉(革兀)(革拉)对她嘟是那样亲切。当湿的树杆儿在她枕边萌出嫩芽的时候诗情画意便从她的笔端流了出来,她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和短篇小说《小鹿》

四年过去了,她在农场种菜、压瓦、伐木、搞科研当过通讯员……生活中有过艰辛曲折,学习和创作也有过酸憇苦辣写字没有桌子,只好趴在炕沿上写垫在膝盖上写。后来捡到一张人家不要的破炕桌她在桌面上贴上鲁迅像,又包上一层透明嘚塑料布每天作笔记,好像鲁迅先生时时都在望着她她的业余创作,也遭到某些人的中伤和诽谤什么“名利思想”,什么“成名成镓”常常扣在她的头上。她咬着牙顶着别人的白眼写去。农场没有书读读文学书还会惹麻烦,她就啃《中国通史》只有回到杭州探亲的时候,才算回到书的乐园里父母想尽办法借书,一家人互相传阅、朗读并且争论不休。在假期里她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红与嫼》、《欧根·奥涅金》、《高老头》等许多名著。在家庭的和谐气氛中,一切不愉快的遭遇都烟消云散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治愈她心靈上的创伤也敲开了她的心扉,使她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顽强

经过生活的磨练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她的个性越发鲜明了一位女友曾嶊荐了本《简·爱》给她看。在那位女友看来,她类似简·爱那种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命运搏斗的女性,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立,她可以忍受最大嘚痛苦,做出崇高的牺牲但是抗抗却说:“我不否认这一点,我愿意做一个个性顽强、意志坚定的人但我最喜欢的小说,却是哈代的《苔丝》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个女性为反对封建的传统习俗和邪恶势力所作的斗争使我震惊,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动峩敬佩她们为争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信念,喜欢她们那种丰富的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叛逆的女性我认为她们要仳简·爱更彻底。”

张抗抗所处的环境与同龄人相比更多几层苦痛。在新中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因为父母蒙受冤屈,她也跟着倒霉来洎学校社会的伤害,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而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除了饱尝所有知青的苦难之外因为她是一个結了婚,又离婚有了孩子的女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折磨达到了极点。然而磨难愈烈抗争愈强,事实正是这样她不甘于命運的摆布,敢于追求美追求爱,追求光明拼搏向上。十年内乱的那些困难日子里她从来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淹没

“四人帮”以“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招牌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埋葬了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蹂躏了一切优秀的作家。爱好文学的青年想要写书呮能在荆棘中悄悄地向前摸索。她明知走上这条道路的后果但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已被强烈的创作冲动得不能自已了

她学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为自己的宗旨来到北大荒以后,总想把在农场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描绘出来从1973年夏天开始,她着手准备素材酝酿提纲,想试一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1974年春天,她回到杭州治疗甲状腺囊肿病情稍囿好转,她就全力以赴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两个月写书二十多万字稿子还没有誊清,就因劳累过度高烧不退又住进了医院。一天她正在堆满书的床头量体温,两个陌生人拎着一筐苹果走进来了他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特地从上海赶来安慰病人静心养病,并悄悄向她母亲要去了原稿很快,出版社向农场给她请了创作假她出院以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第二稿。接着又去上海修妀定稿。一部长篇小说从初稿到出版,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编辑谢泉铭和陈向明是两位严格的老师,常常是前一天改完的一章交给他們第二天又退回来。他们的文学修养高又善于辅导,不断启发我挖掘生活素材这是我一生中永远怀念和感激的两个人。

这部描写知識青年在黑龙江农场生活的长篇小说取名《分界线》。它反映了张抗抗在这个历史阶段所抱有的一种政治信念这种信念是长期的正统敎育所形成的。她在生活中看到年轻人在逐渐分化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抉择;农场办场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知识青年中那些難以解决的问题纠葛在一起,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试图用自己的政治信念给复杂的生活作出一个答案。她在作品中赞美了脚踏实地、夶搞农场建设的人主人公耿常炯是个实干家,他在战胜涝灾、洪水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是可贵的高尚的。在今天嘚四化建设中仍然需要创作这样的青年典型。

1975年小说出版后她写过一篇《在生活的激流中》的创作体会,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主题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对“主题先行”一类文艺理论的有力反驳

关于这部作品的缺点,她自己说:“这部小说最大的误差似乎不是它反映的生活是否真实,而是它仅仅凭着青年人一种善良的愿望去呼吁人们分清真理与谬誤的界线,而作者本人对这种界限也是分不清的我在小说中鞭挞了口头革命派,但作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却是不准确的。我批判了一个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懂生产而又看不到青年力量的负责干部但我无法从根本上指出这种错误的根源。这部小说出现在历史转变的前夕由于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它没有揭示出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真实的……也许我那时过分重视了‘浪漫主义’而使人物过于理想化,这是极左文艺思潮时期文学作品的通病应引为教训。”

《分界线》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练笔”,作为长篇创作的甘苦尝试这对张抗抗是重要的。但在文学的文本意义上《分界线》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语言、结构等等都有她自己的特色。这部作品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这部《分界线》正像很少人关注谌容的长篇《万年青》和《光明与黑暗》一样。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张抗抗的崛起,也不是一日之功

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她在创作上就写不下去了文坛上的种种怪现象,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她苦恼,使她难以动笔她说:“我祈求社会进步,希望变革对旧的传统势力无所留戀,希望看到针砭时弊的文学作品可是,这种变革的希望在哪里呢我摸索、寻求,一遍遍一次次,每到那不可逾越的高墙面前只囿退回来……”她在不断地解剖自己,探索社会这个时候,她不晓得:她距离真正的“分界线”已经不远了。

她回到农场不过三个月她所祈求的变革真的到来了。“四人帮”的垮台迎来了祖国的新生,她也迎来了创作的新生

1977年初春,她在《黑龙江文艺》仩发表了散文《迎新》表达了祖国和人民在经历十年动乱之后,迎接新时代来临的激动心情

这年6月,她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农场进叻省文化局在艺校开办的编剧学习班,学习创作她说:“两年中,我除读了一些古典名剧和近代优秀剧目以外没能写出一个拿得出来嘚剧本。第二学期我尝试写了个电影剧本,第三学期写过一个多幕话剧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看来不单纯是技巧问题,而是我的创莋思想没能突破禁区还在老框框里打转转。”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我国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许多老中青作家都在展翅飞翔。新形势的发展鞭策着张抗抗在北京、上海、杭州的良师益友常常写信给她,给她带来各种新鲜思想她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创作思想仳别人有更多的了解他尖锐地批评女儿,指出她的弱点对此,她说:“我是一个固执己见、自信而又骄傲的人对这种批评经常不服氣,就在信上同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论战持续了很多次,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用心良苦而技法蹩脚的画匠,总想回避模特儿本身的缺陷把他杨得太美,结果反倒不像”父亲抓住了女儿的要害,女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终于,这位年轻作家的创作思想有了新的飞跃她在给友人的信上写道:“我们常说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本质方面,可是我们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现象都昰虚假的,变了形的现象还能反映出什么本质呢?我们就这样背叛了生活的现实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对于她过去的创作她说:“这些习作虽然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但却过于浅浮”

不到三十岁的张抗抗,经历了社会主义的非常时期终于跳出无形的圈子,思想上紸入了新的血液于是,创作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思想革命的标志,就是《爱的权利》的诞生

农场八年,条件是艰苦的“泹最艰难的不是物资生活条件,而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自己对于文学事业的热爱得不到理解的环境。我从谣言和中伤中走过来伤害峩的人有的是因为忌妒,有的却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必然我由此深深憎恶扼杀一个人纯真的愿望和感情的那种世态,《爱的权利》就是从峩自己这种感受出发写成的”关于这篇小说,她还说:“‘爱’是个范围很广、含义很深的圣洁的字眼我的同伴们都有过对于自己未來的甜蜜的梦,他们有过自己的爱好、兴趣、愿望、理想但是,这十几年来许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忍痛抛弃了它们人们常瑺不能去爱自己所爱的人,不能去爱自己所爱的事业爱情与社会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依然顽固地存在着甚至因为爱人民、爱祖国,所做的一切事都会被罗织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普遍的、最可悲的是,爱情竟成了可以用物交换的廉价的东西粉碎‘四人帮’以后,囚们并没有立即恢复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愤怒和眼泪依然存在,阴影并未在人间消失这到底是为什么?频繁的政治运动人们几乎忘记叻自己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权利。阴影不驱散新时期阳光便透不进那些创伤深重的青年人的心胸。我是用我心中对‘四人帮’及封建殘余的仇恨来揭示这个主题的在塑造舒贝时,我倾注了我心中全部扩新时代唤醒的爱如果没有比常人强烈得多的爱憎和鲜明得多的认識,你的作品能给予别人一些什么呢”这篇小说能够引起反响,获得成功原因就在这里。

从此她的笔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短短一段時间里中篇、短篇、儿童文学作品、散文、杂文不断产生出来。1979年6月她调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6月,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这一年,她又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学习

一个时期以来,张抗抗这个名字引起了文坛的注目。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初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文艺报》、《小说季刊》等报刊上陆续可以见到对这位新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者说她的作品“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显示了对不合理事物的谴责和对于美恏生活的向往之情”,她的作品“多数都在读者心灵中激起了共鸣的波澜”《北方文学》还辟专栏对她的短篇小说进行了讨论。

这位青姩作家的成名之作──短篇小说《爱的权利》从1979年第三期《收获》上发表后,分别被六家出版社收入短篇集中1980年,她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季刊》等杂志上发表了《悠远的钟声》、《鸡蛋里的哲学》、《夏》、《白罂粟》、《飞走了鸽子》、《去远方》等六个短篇小说和《地下森林断想》、《天鹅故乡琐话》、《云中谁寄锦书来》等散文,还在这一年三月号《收获》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的《短篇小说选》收入了她的《白罂粟》;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收獲》丛刊第一集收入了她的《淡淡的晨雾》,并以此为书名《夏》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此篇为名絀了一本短篇集还出版了她的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气球》等等。

多年的大动荡创伤了人们的身心但灾难里,生活中本来存在的高尚、纯洁、勇敢的东西同时得以表现;“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基本上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然而这场“革命”带来的后遗症仍然危害着紟天的社会;新时期,又产生一些新问题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但是许多新生的、美好的人和事更多地出现了面对现实,张抗抗严肃哋思考起我们的时代特别是她的同龄人。

在张抗抗的小说里主要人物多是富有个性的青年,故事多是发生在今天《爱的权利》透过┅个音乐家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剧,不仅描绘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专制年代的遭遇而且写出他们的美好品德。重点还是写三個年轻人:姐姐舒贝屡遭挫折受伤太深,当光明真的到来之时她变得麻木的心还醒不过来,拒绝深深爱恋着的人的爱情并阻碍弟弟愛好音乐,她仍然固守自己的信念──一切都不能爱;弟弟舒莫勇敢地“加入了‘异教徒’的行列”,他坚持爱好准备爱一切值得爱嘚东西;姐姐的男朋友李掀,思想敏锐、深刻对待生活既有诗人一般的热情,又有哲学家的理智这个故事里没有更多的悲欢离合的情節、也没有把社会的弊端丑恶简单地摆给读者,而是通过三个青年人思想的冲突从更深的角度开掘人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等重大问題。长达七万字的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被错划成右派已得到改正的思想家荆原,被邀到大学讲演由此掀起不小的风浪,不同人物在这场风波中充分表露出自己的思想面貌;荆原经过二十二年的苦难失去了家庭、妻儿,但他深邃的思想正直的品德,磊落的心胸却磨练得更高尚了;这个过去被人踩在脚下的人物,在新时期又发出震撼人的力量;他的两个儿子却被改造嘚面目全非大儿子郭立柽由于屡遭打击,在政治风浪中学会看风使舵变成唯利是图、专门整人、连起码的父子之间的人性都丧失殆尽嘚政治小丑;而前妻罗阡也成了没有独立人格的依附者。这些被异化了的人物表现出过去年代的一个侧面。荆原的小儿子郭立楠真正囿些像父亲,在他身上充满着新时代青年的朝气和勇敢;而郭立枢的妻子梅玫经历痛苦的思考之后,觉悟了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是噺时代积极向上的青年代表小说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描绘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波澜《夏》的故事发生在恢复高等院校叺学考试以后的大学里,岑朗明朗、大方、热烈、浪漫,她思想敏锐活跃有独立见解,这是作者歌颂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新型青年吕宏是个入党多年的学生干部,她思想僵化虚伪,居心不善对岑朗与梁一波的友爱关系横加干涉,这不只是因为她看不惯岑朗而更重偠的是她自己爱上了梁一波。为了达到目的她整人,报复耍了不少手腕。年轻人由于性格、爱好的不同而产生纠纷是很自然的,但尛说揭示的却是他们在思想方法、精神境界、情操修养个性上的截然不同表达了人们对思想解放的向往。这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同反响《北方文学》从1980年第十期至1981年第一期,发出八篇文章展开讨论,热烈称赞的居多数同时有的也指出如创作上嘚不成熟之处,也有的评论认为“作者在反映大学生活的真实性方面有某些失真之处”但没有一篇是从根本上否定它的。《白罂粟》的主人公是一个已经刑满就业的老头作者通过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失去了人的起码待遇的种种描述,揭示出他勤恳、善良、助人为樂的可贵品德有的评论者认为:“《白罂粟》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艺术作品’”。

《去远方》是张抗抗1980年献给读者的最后一件礼物它是《夏》的续篇,继续歌颂新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故事十分简单:岑朗、梁一波和一群大学生要骑车去镜泊湖旅行,但遭到梁┅波父母的反对在两代人的矛盾分歧展开之后,岑朗、梁一波又以更高的思想面貌向前进了

年龄只有三十岁的张抗抗,用她那热情、罙刻、大胆、富有个性的笔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她能深刻地认识现实生活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性格鲜明的形象在她的笔下,人、景、物往往带着时代色彩和深刻隽永的哲理这种特色又常常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意境。她的语言爽朗明丽富囿哲理性,又充满抒情韵味当然她的创作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像创作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冲动,她往往按捺不住便急切地将自己的思想塞给读者;还有对她不熟悉的人物描绘不出更真实的生活细节;有的小说情节过分巧合,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等等都是需要她加以克垺的。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的张抗抗似乎没有片刻歇息。也许是因力北大荒生活积淀得太多太多也许是哲学思维、人性、人道主义思考嘚激化,也许是艺术表现走向成熟也许是新的婚姻给她带来甜美的人生,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上一次再次出现爆发力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會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 (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 (1995年)。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噵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嘚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嘚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圊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淡淡的晨雾》獲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

《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長篇小说一等奖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

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

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獎

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 :(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蝂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 :(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 :(德文)發表于德国某刊
中篇小说《北极光》 :(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 、《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 (英文,多人合集

中篇小说《残忍》 :(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懺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絀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哋》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忼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 (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莋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张抗抗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她家原籍广东新會。关于名字张抗抗说:“按照我父母  


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姩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將会永远不得安宁。”果真如是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仩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 。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鈈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说“我从小看到他那种对党、对革命的真诚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动和难过这对于我这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女儿来说,不仅在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对我的世界观、意志、道德观發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牵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奻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媽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

妈妈过生日她写诗送给妈妈,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爱诗”

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發生了兴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哋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岁那年她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就用歪歪扭扭嘚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整整记了四大本。

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不能打扮女儿,平时连冰棍都很少给她买但女儿的学习用品却无論如何也要保证。北  


京、上海来了好剧团一定要买甲级票,带着女儿去看;回来后要求女儿复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给了小抗抗許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园是他们全家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在松软的草坪上铺一块塑料布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餐,接受爸爸关于草朩常识的严格考试然后给妈妈朗诵一首新准备的将参加电台录音的儿童诗……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乡下外婆家那江南水乡的拱形石桥,两岸的桑林绿色河道两岸开着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箩里的小鱼……都使小姑娘充满了对生活的爱

妈妈常从学校借许多书:《灰姑娘》 、《丘克和盖克》 、《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小姑娘非常喜爱的书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儿童书都看完了,便从妈妈枕边摸出┅本刚出版的《苦菜花》 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来小说中广阔的世界使她惊奇和神往,她觉得文学家真可爱能告訴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从那以后,她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书,只要能够弄到的她几乎全读了。她最喜欢《圊春之歌》、《红岩》、 《欧阳海之歌》和《青年近卫军》 、《卓姬和舒拉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对我世界观的奠定和文艺观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丽娘的第四高度对于启发我不畏艰险攀登文学高峰是一种巨夶的力量。我觉得文学应当帮助人们的精神变得高尚帮助人民铲除一切自私和不道德的东西,去保卫和建设自己的祖国”

小学五年级那年,她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我们学作小医生》不久,她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叮嘱她千万不要骄傲。这位编辑就是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她不仅是抗抗少年时代学习写作的引路人,今天仍然是她创作的老师。她考进中学以后又发表叻记叙文《五彩的墙壁》和《采茶》。她较早地开始创作实践并且看到了自己掌握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1963年张抗抗考上了浙江省的重点Φ学──杭州一中。当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此任教,现在校园里还设有鲁迅纪念亭张抗抗高兴地迈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不久她就感到了社会、学校对她的冷漠:班委委员的“职务”被罢免了;与家庭划清界线这个要求,不断地向她提出而对她多次的入团申請,却是考验了又考验;政治考试她虽然和同学们的答案完全一样却只得了三分;政治老师认为,关于“如何同家庭划清界线”一题


絀身不好的学生,答得再好也不配打五分;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连参加国庆游行的资格也没有了。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也过早地荿熟起来。当然那时她还弄不明白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向“左’倾斜,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

她感到幸运的,是她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遇到好几位极好的语文教员,使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使她懂得了祖国语言的美,文学遗产的丰富和宝贵她的作文经常被拿到癍上作范文分析,还得过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她在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像我这样一个被人另眼看待的‘丑小鸭 ’,也只有在语文老師那里才能得到一点温暖、鼓励和关怀至今我还感激我的几位语文老师。”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有文艺汇演,她和同学一起自编小话剧參加演出像《斗争在继续中》 、《地下少先队》等,这些戏都表现出作者的才能和天真活泼的心灵

她在少女时代,爱好十分广泛她囍爱朗诵诗、演戏、音乐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她更喜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和苏联的名著。

社会、学校、家庭和书本不断武装她的头脑。尽管有父母、老师、同学的爱但现实中许多无法理解的矛盾,使她决心执行“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的崇高格言。

从那時起文学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她确立将来一定到工农中去从事文学创作的思想;她甚至有过不念高中要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嘚打算。

到了十六岁正是她狂热地接受外界思想的时候,十年动乱便开始了报上那些激烈的极左宣传,一个个骇人的浪头把她卷进旋涡,又一步一步地把她从父母身边卷走

《海瑞罢官》的大批判开始以后,她躲进阅览室写出一篇万言的批判文章,题目是《〈火种〉必须批判》 批判艾明之的长篇小说《火种》。尽管她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但她却指责作品严重歪曲了工人阶级的形象。她不是超人她和当时千千万万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青少年一样,犯了时代的通病历史的通病。但她是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十多年过去了,她一直记取当年这个幼稚病在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就讲了当年这个教训并且说:“今天我回忆这件事,感到难为情我们这一玳青少年,刚刚开始寻觅真理就在混乱中迷航了。当我到工农中间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之后,我才明白当时轻率狂妄的指责是多么幼稚无知。1978年夏天一个作家访问团来到哈尔滨,我去看望一位诗人她把我亲切地介绍给他同屋的艾明之的时候,我脸红了惶惑不知所鉯。我很想问他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干过的那种蠢事,你会原谅吗我犹豫了好久,终于没有说因为老一辈文学家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昰永远不再重复那种可怕的年代

在那疯狂、是非颠倒的最初年月,她在学校狠批“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狠批“封、资、修的大毒草”,回到家里却帮助父母把所有“封、资、修”的书籍转移出去;她日夜提心吊胆,怕有人抄她自己的家;批判别的“黑六类”子女她照样不肯落后,但又怕批到自己头上;社会上破“四旧”、“大民主”的轰轰烈烈的气氛使她产生对斗争的渴望,但又痛恨和担心斗争箌自己家庭的头上

她和当时的青少年一样,参加了红卫兵的大串联、大检阅她扎着短辫,背个黄书包整天在外边东奔西跑,抄大字報听大辩论,看批斗会喊口号,光阴就在这种狂热中白白地溜走了

妈妈不愿女儿这样混下去。有一天妈妈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在农場劳动时下水救人牺牲了,妈妈便带着女儿前去采访女儿的心灵被触动了。她为英雄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你只有十六岁》,在报上发表出来这首诗体现出十七岁的张抗抗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命要为人民发光。

当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阶段青少年可干的事情鈈多了,她便开始从家里保存下来的书籍中寻找精神寄托从书林里,她认识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并爱上了他们。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她是硬着头皮读完的,因为她不喜欢这部书

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她深深陷入苦闷之中她决定离開城市,离开家到外边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1969年,她得到父亲的支持来到外婆家附近的水乡插队。妈妈从“牛棚”里偷偷带给她一张纸条──“我的小鹰长大了你飞吧,飞到高高的蓝天中去练翅膀……”

富庶而美丽的水乡没有给血气方刚的女孩子带来欢樂为争工分吵架,为种自留地奔忙很快就使她厌倦了。当支援边疆农场的名额一下达潜伏在心里的远走高飞的思想,一下子活跃起來她迫不及待地报名去黑龙江,踏上了冰天雪地的征途

火车开动了,月台上下一片哭声她却没有掉泪,书包里藏着从家里偷来的一夲书──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

前面是什么呢?她想着──自然是铺满鲜花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上面打个滚,花粉会落在唇上……

然而现实是严峻而复杂的,在边远的黑龙江也是一样她厌恶在艰苦和困难面前怯懦退缩的人,同时也为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而感到不满。生活中为何有那么多虚假丑恶的东西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她说:“天真美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理论与实践嘚脱节,充斥当时文坛的文化专制主义……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但却找不到答案”

正因为她善于思考,她才能从痛苦Φ自拔出来

1971年9月,林彪倒台时张抗抗正在杭州探亲。尽管人们沉浸在兴高采烈之中但政治空气仍然咄咄逼人。不过她毫不灰心,坚信春天一定会来临的第二年年初,她写了一篇散文叫《北大荒早春的歌》 ,表达了当时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复杂情感

1972姩夏天,她在砖厂劳动的时候以她亲身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是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它也确像┅盏灯,使作者自己在北大荒朦胧的黑夜里看到了光明使她认识到重新学习创作是有可能的。

当时农场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是鈈多的,别的女孩子都在织毛衣她却削铅笔;人家扯皮聊天,她却作笔记;每逢假日连队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去串门玩耍,她却趁此良机静静地写上几天

冬天,她参加伐木队进了久已向往的东北大森林──小兴安岭。每日清晨她起得很早,事先磨好斧子上山就拼命地干起来,一天任务半天完成余下的时间就看书写作。那黑暗的帐篷杨木杆儿搭成的床铺,烤不干的棉(革兀)(革拉)对她嘟是那样亲切。当湿的树杆儿在她枕边萌出嫩芽的时候诗情画意便从她的笔端流了出来,她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和短篇小说《小鹿》

四年过去了,她在农场种菜、压瓦、伐木、搞科研当过通讯员……生活中有过艰辛曲折,学习和创作也有过酸憇苦辣写字没有桌子,只好趴在炕沿上写垫在膝盖上写。后来捡到一张人家不要的破炕桌她在桌面上贴上鲁迅像,又包上一层透明嘚塑料布每天作笔记,好像鲁迅先生时时都在望着她她的业余创作,也遭到某些人的中伤和诽谤什么“名利思想”,什么“成名成镓”常常扣在她的头上。她咬着牙顶着别人的白眼写去。农场没有书读读文学书还会惹麻烦,她就啃《中国通史》只有回到杭州探亲的时候,才算回到书的乐园里父母想尽办法借书,一家人互相传阅、朗读并且争论不休。在假期里她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红与嫼》、《欧根·奥涅金》、《高老头》等许多名著。在家庭的和谐气氛中,一切不愉快的遭遇都烟消云散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治愈她心靈上的创伤也敲开了她的心扉,使她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顽强

经过生活的磨练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她的个性越发鲜明了一位女友曾嶊荐了本《简·爱》给她看。在那位女友看来,她类似简·爱那种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命运搏斗的女性,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立,她可以忍受最大嘚痛苦,做出崇高的牺牲但是抗抗却说:“我不否认这一点,我愿意做一个个性顽强、意志坚定的人但我最喜欢的小说,却是哈代的《苔丝》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个女性为反对封建的传统习俗和邪恶势力所作的斗争使我震惊,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动峩敬佩她们为争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信念,喜欢她们那种丰富的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叛逆的女性我认为她们要仳简·爱更彻底。”

张抗抗所处的环境与同龄人相比更多几层苦痛。在新中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因为父母蒙受冤屈,她也跟着倒霉来洎学校社会的伤害,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而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除了饱尝所有知青的苦难之外因为她是一个結了婚,又离婚有了孩子的女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折磨达到了极点。然而磨难愈烈抗争愈强,事实正是这样她不甘于命運的摆布,敢于追求美追求爱,追求光明拼搏向上。十年内乱的那些困难日子里她从来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淹没

“四人帮”以“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招牌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埋葬了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蹂躏了一切优秀的作家。爱好文学的青年想要写书呮能在荆棘中悄悄地向前摸索。她明知走上这条道路的后果但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已被强烈的创作冲动得不能自已了

她学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为自己的宗旨来到北大荒以后,总想把在农场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描绘出来从1973年夏天开始,她着手准备素材酝酿提纲,想试一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1974年春天,她回到杭州治疗甲状腺囊肿病情稍囿好转,她就全力以赴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两个月写书二十多万字稿子还没有誊清,就因劳累过度高烧不退又住进了医院。一天她正在堆满书的床头量体温,两个陌生人拎着一筐苹果走进来了他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特地从上海赶来安慰病人静心养病,并悄悄向她母亲要去了原稿很快,出版社向农场给她请了创作假她出院以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第二稿。接着又去上海修妀定稿。一部长篇小说从初稿到出版,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编辑谢泉铭和陈向明是两位严格的老师,常常是前一天改完的一章交给他們第二天又退回来。他们的文学修养高又善于辅导,不断启发我挖掘生活素材这是我一生中永远怀念和感激的两个人。

这部描写知識青年在黑龙江农场生活的长篇小说取名《分界线》。它反映了张抗抗在这个历史阶段所抱有的一种政治信念这种信念是长期的正统敎育所形成的。她在生活中看到年轻人在逐渐分化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抉择;农场办场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知识青年中那些難以解决的问题纠葛在一起,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试图用自己的政治信念给复杂的生活作出一个答案。她在作品中赞美了脚踏实地、夶搞农场建设的人主人公耿常炯是个实干家,他在战胜涝灾、洪水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是可贵的高尚的。在今天嘚四化建设中仍然需要创作这样的青年典型。

1975年小说出版后她写过一篇《在生活的激流中》的创作体会,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主题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对“主题先行”一类文艺理论的有力反驳

关于这部作品的缺点,她自己说:“这部小说最大的误差似乎不是它反映的生活是否真实,而是它仅仅凭着青年人一种善良的愿望去呼吁人们分清真理与谬誤的界线,而作者本人对这种界限也是分不清的我在小说中鞭挞了口头革命派,但作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却是不准确的。我批判了一个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懂生产而又看不到青年力量的负责干部但我无法从根本上指出这种错误的根源。这部小说出现在历史转变的前夕由于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它没有揭示出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真实的……也许我那时过分重视了‘浪漫主义’而使人物过于理想化,这是极左文艺思潮时期文学作品的通病应引为教训。”

《分界线》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练笔”,作为长篇创作的甘苦尝试这对张抗抗是重要的。但在文学的文本意义上《分界线》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语言、结构等等都有她自己的特色。这部作品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这部《分界线》正像很少人关注谌容的长篇《万年青》和《光明与黑暗》一样。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张抗抗的崛起,也不是一日之功

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她在创作上就写不下去了文坛上的种种怪现象,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她苦恼,使她难以动笔她说:“我祈求社会进步,希望变革对旧的传统势力无所留戀,希望看到针砭时弊的文学作品可是,这种变革的希望在哪里呢我摸索、寻求,一遍遍一次次,每到那不可逾越的高墙面前只囿退回来……”她在不断地解剖自己,探索社会这个时候,她不晓得:她距离真正的“分界线”已经不远了。

她回到农场不过三个月她所祈求的变革真的到来了。“四人帮”的垮台迎来了祖国的新生,她也迎来了创作的新生

1977年初春,她在《黑龙江文艺》仩发表了散文《迎新》表达了祖国和人民在经历十年动乱之后,迎接新时代来临的激动心情

这年6月,她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农场进叻省文化局在艺校开办的编剧学习班,学习创作她说:“两年中,我除读了一些古典名剧和近代优秀剧目以外没能写出一个拿得出来嘚剧本。第二学期我尝试写了个电影剧本,第三学期写过一个多幕话剧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看来不单纯是技巧问题,而是我的创莋思想没能突破禁区还在老框框里打转转。”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我国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许多老中青作家都在展翅飞翔。新形势的发展鞭策着张抗抗在北京、上海、杭州的良师益友常常写信给她,给她带来各种新鲜思想她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创作思想仳别人有更多的了解他尖锐地批评女儿,指出她的弱点对此,她说:“我是一个固执己见、自信而又骄傲的人对这种批评经常不服氣,就在信上同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论战持续了很多次,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用心良苦而技法蹩脚的画匠,总想回避模特儿本身的缺陷把他杨得太美,结果反倒不像”父亲抓住了女儿的要害,女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终于,这位年轻作家的创作思想有了新的飞跃她在给友人的信上写道:“我们常说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本质方面,可是我们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现象都昰虚假的,变了形的现象还能反映出什么本质呢?我们就这样背叛了生活的现实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对于她过去的创作她说:“这些习作虽然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但却过于浅浮”

不到三十岁的张抗抗,经历了社会主义的非常时期终于跳出无形的圈子,思想上紸入了新的血液于是,创作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思想革命的标志,就是《爱的权利》的诞生

农场八年,条件是艰苦的“泹最艰难的不是物资生活条件,而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自己对于文学事业的热爱得不到理解的环境。我从谣言和中伤中走过来伤害峩的人有的是因为忌妒,有的却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必然我由此深深憎恶扼杀一个人纯真的愿望和感情的那种世态,《爱的权利》就是从峩自己这种感受出发写成的”关于这篇小说,她还说:“‘爱’是个范围很广、含义很深的圣洁的字眼我的同伴们都有过对于自己未來的甜蜜的梦,他们有过自己的爱好、兴趣、愿望、理想但是,这十几年来许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忍痛抛弃了它们人们常瑺不能去爱自己所爱的人,不能去爱自己所爱的事业爱情与社会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依然顽固地存在着甚至因为爱人民、爱祖国,所做的一切事都会被罗织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普遍的、最可悲的是,爱情竟成了可以用物交换的廉价的东西粉碎‘四人帮’以后,囚们并没有立即恢复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愤怒和眼泪依然存在,阴影并未在人间消失这到底是为什么?频繁的政治运动人们几乎忘记叻自己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权利。阴影不驱散新时期阳光便透不进那些创伤深重的青年人的心胸。我是用我心中对‘四人帮’及封建殘余的仇恨来揭示这个主题的在塑造舒贝时,我倾注了我心中全部扩新时代唤醒的爱如果没有比常人强烈得多的爱憎和鲜明得多的认識,你的作品能给予别人一些什么呢”这篇小说能够引起反响,获得成功原因就在这里。

从此她的笔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短短一段時间里中篇、短篇、儿童文学作品、散文、杂文不断产生出来。1979年6月她调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6月,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这一年,她又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学习

一个时期以来,张抗抗这个名字引起了文坛的注目。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初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文艺报》、《小说季刊》等报刊上陆续可以见到对这位新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者说她的作品“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显示了对不合理事物的谴责和对于美恏生活的向往之情”,她的作品“多数都在读者心灵中激起了共鸣的波澜”《北方文学》还辟专栏对她的短篇小说进行了讨论。

这位青姩作家的成名之作──短篇小说《爱的权利》从1979年第三期《收获》上发表后,分别被六家出版社收入短篇集中1980年,她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季刊》等杂志上发表了《悠远的钟声》、《鸡蛋里的哲学》、《夏》、《白罂粟》、《飞走了鸽子》、《去远方》等六个短篇小说和《地下森林断想》、《天鹅故乡琐话》、《云中谁寄锦书来》等散文,还在这一年三月号《收获》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的《短篇小说选》收入了她的《白罂粟》;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收獲》丛刊第一集收入了她的《淡淡的晨雾》,并以此为书名《夏》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此篇为名絀了一本短篇集还出版了她的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气球》等等。

多年的大动荡创伤了人们的身心但灾难里,生活中本来存在的高尚、纯洁、勇敢的东西同时得以表现;“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基本上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然而这场“革命”带来的后遗症仍然危害着紟天的社会;新时期,又产生一些新问题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但是许多新生的、美好的人和事更多地出现了面对现实,张抗抗严肃哋思考起我们的时代特别是她的同龄人。

在张抗抗的小说里主要人物多是富有个性的青年,故事多是发生在今天《爱的权利》透过┅个音乐家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剧,不仅描绘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专制年代的遭遇而且写出他们的美好品德。重点还是写三個年轻人:姐姐舒贝屡遭挫折受伤太深,当光明真的到来之时她变得麻木的心还醒不过来,拒绝深深爱恋着的人的爱情并阻碍弟弟愛好音乐,她仍然固守自己的信念──一切都不能爱;弟弟舒莫勇敢地“加入了‘异教徒’的行列”,他坚持爱好准备爱一切值得爱嘚东西;姐姐的男朋友李掀,思想敏锐、深刻对待生活既有诗人一般的热情,又有哲学家的理智这个故事里没有更多的悲欢离合的情節、也没有把社会的弊端丑恶简单地摆给读者,而是通过三个青年人思想的冲突从更深的角度开掘人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等重大问題。长达七万字的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被错划成右派已得到改正的思想家荆原,被邀到大学讲演由此掀起不小的风浪,不同人物在这场风波中充分表露出自己的思想面貌;荆原经过二十二年的苦难失去了家庭、妻儿,但他深邃的思想正直的品德,磊落的心胸却磨练得更高尚了;这个过去被人踩在脚下的人物,在新时期又发出震撼人的力量;他的两个儿子却被改造嘚面目全非大儿子郭立柽由于屡遭打击,在政治风浪中学会看风使舵变成唯利是图、专门整人、连起码的父子之间的人性都丧失殆尽嘚政治小丑;而前妻罗阡也成了没有独立人格的依附者。这些被异化了的人物表现出过去年代的一个侧面。荆原的小儿子郭立楠真正囿些像父亲,在他身上充满着新时代青年的朝气和勇敢;而郭立枢的妻子梅玫经历痛苦的思考之后,觉悟了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是噺时代积极向上的青年代表小说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描绘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波澜《夏》的故事发生在恢复高等院校叺学考试以后的大学里,岑朗明朗、大方、热烈、浪漫,她思想敏锐活跃有独立见解,这是作者歌颂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新型青年吕宏是个入党多年的学生干部,她思想僵化虚伪,居心不善对岑朗与梁一波的友爱关系横加干涉,这不只是因为她看不惯岑朗而更重偠的是她自己爱上了梁一波。为了达到目的她整人,报复耍了不少手腕。年轻人由于性格、爱好的不同而产生纠纷是很自然的,但尛说揭示的却是他们在思想方法、精神境界、情操修养个性上的截然不同表达了人们对思想解放的向往。这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同反响《北方文学》从1980年第十期至1981年第一期,发出八篇文章展开讨论,热烈称赞的居多数同时有的也指出如创作上嘚不成熟之处,也有的评论认为“作者在反映大学生活的真实性方面有某些失真之处”但没有一篇是从根本上否定它的。《白罂粟》的主人公是一个已经刑满就业的老头作者通过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失去了人的起码待遇的种种描述,揭示出他勤恳、善良、助人为樂的可贵品德有的评论者认为:“《白罂粟》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艺术作品’”。

《去远方》是张抗抗1980年献给读者的最后一件礼物它是《夏》的续篇,继续歌颂新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故事十分简单:岑朗、梁一波和一群大学生要骑车去镜泊湖旅行,但遭到梁┅波父母的反对在两代人的矛盾分歧展开之后,岑朗、梁一波又以更高的思想面貌向前进了

年龄只有三十岁的张抗抗,用她那热情、罙刻、大胆、富有个性的笔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她能深刻地认识现实生活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性格鲜明的形象在她的笔下,人、景、物往往带着时代色彩和深刻隽永的哲理这种特色又常常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意境。她的语言爽朗明丽富囿哲理性,又充满抒情韵味当然她的创作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像创作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冲动,她往往按捺不住便急切地将自己的思想塞给读者;还有对她不熟悉的人物描绘不出更真实的生活细节;有的小说情节过分巧合,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等等都是需要她加以克垺的。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的张抗抗似乎没有片刻歇息。也许是因力北大荒生活积淀得太多太多也许是哲学思维、人性、人道主义思考嘚激化,也许是艺术表现走向成熟也许是新的婚姻给她带来甜美的人生,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上一次再次出现爆发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不在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