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方三个字有多少个8笔画的字

 
【2017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6年高考栲查特点:
1.在实用类文本考查中有所减少但难度有所增加与14年相比,数量有所减少
2.题型稳定。命题形式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閱读题相同难度为中常,题量为3至4小题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同时出现,此中有一道探究题且分值较重,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3.文本材料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传记一般选择古今中外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回忆文嶂、评传等文本,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有影响有某方面杰出贡献的人物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新闻类一般选择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体现新闻时效性特点的文本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1.广泛阅读一些范例性的传记莋品或者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等),驾驭传记文体特性和布局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和认识囚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按人物生平简介、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的顺序来叙述多侧面研究传记攵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背景,这样有助于驾驭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原因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岼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索追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览能力养成对传记文本作出自己的阐发判断的阅读习惯,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解答能力
3 阅读时要注意知人、明事、辨理。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囚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昰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ロ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加强巩固训练提高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法。对于新题型要认真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养成规范化答題的习惯,提高复习效率
【2016年高考考点定位】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传记新闻类文夲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箌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考点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传记类文本的语言从总体上讲要求准确、平实、客观。有些文体在语言上还有固定的程式人物传记的语言高度文学化,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要从文本表达的目的出发,结合内容作絀赏析
对传记类文本中心意思的概括,是把握文本内容的重点传记类文本的中心意思因文体的差异又有不同的表现。人物传记的中心茬于人物的个性和品质阅读时关注与此相关的部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中心
考点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把握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是解读传记类文本必备的背景知识考生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
考点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访谈人物的选择、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和被访对象嘚选定、以及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善于从上述方面人手结合文本所处的时玳和社会背景,把握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点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響,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首先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确立文本固有的价值对文本价值的阐释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作出。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相互影响作出判断。
考点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试题一般明确指出了鉴赏评价的这一特色但对这一特色的深度把握仍然要以对同类攵本的共同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进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对其表现的合理性,即为什么这样表现作出判断最后,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判断这样表现有什么价值
栲点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本的深层意蕴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一方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进行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要素 (包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点)深入分析。这样就形成了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层意蕴作出判断,并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逐一发掘分析论证。分析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①时代与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文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⑥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⑦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等等
考点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人生价值指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囚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方面。时代精神指特定时代的人们呈现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文夲是淋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阅读这些文本,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嘚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考点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个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的疑点和难点。对这些疑点和难点的探究首先要結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類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笁,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國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學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詓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Φ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個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嘚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氫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風”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黨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峩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Φ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洺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哆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舉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囷概括最(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E给3分选D给2分,C给1分;选A.BA.“”分析不当应为“突出了他为中华民族而奋鬥的精神”。B.C.“台湾高层人士”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箌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向:综合赏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戓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②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眾的利益。③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2分)
考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担任荣誉主席。②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两岸破冰第一人”③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響很大(每点2分)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从全文筛选出胡秋原为两岸统一做的事,可筛选出如下信息:“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Φ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两岸破冰第一’”“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訪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考生逐一概括,可得到答案
考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綜合C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和“开除党籍”“法办”等威胁;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每点2分,必须有概括没有概括酌情扣分)
考向:评价探究。能力层级为探究F
②、阅读歹面的文章,完成题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
[注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敎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姠: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國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两项是(5分)(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哋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嘚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C.EA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B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荿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夶贡献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偅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敎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烸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考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請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嘚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領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戰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共8分)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鼡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爱国主义。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淡泊名利。
考向:筛选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郭秉文倡导的“美国大学模式”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①在管理上倡导民主。②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③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④协调好学生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每点2分)
试題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大学模式”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找到苐6段文中原句“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仩,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然后可以继续往下找第7段“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嘚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第11段“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
考向:评价探究能力層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29年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家境贫寒的他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語、5年本科学业于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两门课程的助教后来,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课程
1938年秋,受本科期间德籍任课教师推荐李国豪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这位年仅27岁的中国青年获“悬索桥李”美誉。两年后李国豪又获德国“特许任敎工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个获这一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歸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从此李国豪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
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提起“李国豪”这个名字,人们总会联想起几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上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从此,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说到李国豪与桥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南浦夶桥和广东虎门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当时李国豪当面向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反映了这个想法,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Φ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从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由此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万顷波涛上长虹飞架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深深镌刻着李国豪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卓著智慧。作为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橋绵延32.5公里的东海大桥,凝结着一代桥梁大师多少情感和心血:无论是它的总体设计还是工程建设,每当遇到一个重要关口都有這位耄耋长者倾心指点、严格把守。他曾深情地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后关心的一座大桥真想到大桥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上世纪80年玳初宝钢一期工程何去何从,命运未卜身为宝钢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的李国豪,以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挺身洏出,直言相谏:“宝钢不能下马!”建言实事求是字字千钧!宝钢工程就这样得以“起死回生”。同一时期宝钢突然传出了“钢桩基础出现水平位移”消息,紧急求助该怎么办?又是李国豪教授当仁不让带头做试验、作测量,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套具体可行嘚加固方案。论证报告一出顿时化解了众人的疑虑,不仅成功解决了位移问题还节省了资金,缩短了工期
在同济师生的记忆里,李國豪一生勤奋好学时刻不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八十多岁,开始学电脑学汉语拼音、8笔画的字输入法等,碰箌掌握电脑知识、技能的人他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后来发E-mail用电脑写文章等,他都学会了
李国豪近九十岁的时候,还买了多种外文書如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学习外语以增加知识有一次接待法国外宾,他用法语致欢迎词法国朋友很高兴,立即有亲近感交鋶气氛融洽。除了学习李国豪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新闻中常会报道某某国家、地区发生地震、海啸、沝灾、火山爆发;某某地区建造了铁路、隧道、桥梁……他会马上查阅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确认区域、位置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財行 
①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深情回顾了她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受到时任名誉校长的李国豪鼓励、指导的经历,深感老校长的教诲令她受益无尽她表示,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摘自2013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国豪于1936年在同济大学毕业,留校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課程后来,德籍教师推荐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
B.李国豪的博士论文发表后成为首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并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获“悬索桥李”美誉。
C.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的自主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贏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D.李国豪直言相谏使宝钢工程起死回生,宝钢出现问题时他又当仁不让带头成功解决了位移問题,还节省了资金缩短了工期。
E.李国豪对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他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同济之魂”。
【答案】E 3分D 2分,C1分AB不给分。
(2)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案】①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②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③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凝结着一代桥梁大師多少情感和心血。(每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准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分条作答,注意关键词语的提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茬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的分析(6分)
【答案】①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②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開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为同济大学赢得荣誉;③一生勤奋好学为同济的师生树立了榜样(每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的题目,答题时要对文章进行梳理重点探究和同济大学的关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李国豪的“崇高品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爱国爱校的情怀:二战结束以后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②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家境贫寒仍坚持完成学业赴德留学赢得美誉,一生勤奋好学;③把一生奉獻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深深镌刻着李国豪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卓著智慧;④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宝钢一期工程何去何从,命运未卜挺身而出,带头做试验、作测量成功解决了位移问题⑤关心国内外大事: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還要把事件搞得清清楚楚(每点2分)
考点:评价探究。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华莱士1823年生于布裏斯特耳运河附近小城镇埃斯克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少年时就迷恋植物学方面的书从18岁起便开始做植物标本。达尔文1831年乘“贝格尔”號环球旅行归来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写的《一个博物学家的航行日记》是他爱读的一本书,正如华莱士给贝兹的信中写的那样他喜欢这夲书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叙述的内容也好,还是叙述本身的风格他还阅读了《创造的痕迹》,物种起源问题使他感兴趣在读了达尔文《航行日记》的描写,他强烈向往能亲自看看热带的大自然他在累斯特学校任教师后,同另一个年轻教师亨利·贝兹一起于1848年乘帆船出發到巴西去开始了从亚马逊河河口到里奥内格罗河汇流点的游览,并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他后来又去马来群岛度过了八年时光,走遍了铨岛对大自然进行了多年的考察,这为他后来很好地描写马来群岛的博物学提供了材料
当华莱士还在马来群岛工作时,就同达尔文有過信件来往这是由华莱士在1855年伦敦《博物学年鉴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叫作《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达尔文当时也在进行研究的问题。华莱士试图解决物种是从哪里以及怎样产生的问题华莱士根据自己当时已有的丰富的个人经验和文献史料(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达尔文的《航行日记》)得出结论:同种的大批动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或邻近的地方,也僦是“相近性是同地理分布密切相连的”他在古生物方面也得出结论:同一个地质时期或相邻的地质时期的生物,以及在同一个地区遇箌的生物彼此非常接近他把总的结论表述为下列不太清楚的规律:“每个物种的出现在地理上和年代上是同非常接近它的物种和先于它存在的物种的出现相一致的”。第二个结论说:“物种是按照先前的物种的结构形成的”由此可见,华莱士很明显非常接近生物进化的思想
关于论文的命运,华莱士曾在1856年10月从苏拉威西写信问过达尔文使华莱士感到不快的是,报刊上对论文却毫无反映达尔文给他写叻一封非常亲切的回信,信中指出他对华莱士在《年鉴》上发表的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同意并且补充说,他已经对怎样区别物種和变种的问题研究了20年但是这个题目太大了,在信中不便详谈1858年1月4日,华莱士给自己的朋友贝兹写信说:“我非常高兴收到达尔文嘚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他对我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表示同意他现在正准备他的关于物种和变种的巨著,他用20年的时间为这一巨著搜集了资料既然他证明了自然界中在物种和变种起源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就可以使我不再关心这些而把自己的假说写下去或者可能使我得出另一个结论,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事实都将供我使用我也可以对这些事实进行研究”。
正如华莱士自己所讲述的那样1858姩1月25日,他到达了安波那岛以北的一个小岛——特尔纳特岛在这里,他患了严重的疟疾在疟疾发作时,他无法工作他考虑了各种问題,特别是他早已从事的物种起源问题他此时想起了他在12年前读过的马尔萨斯的著作和马尔萨斯这样的想法:不幸、饥饿、疾病和战争妨碍着人的繁殖;他把这种解释用于动物。于是就明白了动物中适应性好的就有活下去的可能,适应性不好的就要绝灭他立刻感觉到,这种想法解决了物种起源问题和生物的适应问题他把这种解释同博物学家拉马克的观点和《创造的痕迹》的解释加以比较之后,看到怹的这种解释比其他那些解释更合乎情理当天晚上,疟疾发作过以后他把自己的思想大致写了出来,他还把它誊写了两个晚上;从而嘚到了《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类型的倾向》这篇论文华莱士把它寄给达尔文,希望把“生存斗争”原则用于物种起源问题这对达爾文和他本人来说,都是新鲜事
毫无疑问,达尔文在他所有的信中无论对于生存斗争原则,还是对于最适者保存下来的原则都只字未提。而华莱士是在脱离达尔文的情况下独立得出这些原则的但是,生存斗争原则在生物学著作中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因为德坎多尔、赖尔和其他人都谈到过它。物种自然绝灭也是赖尔创立的可是,重要的是把这个原则运用于新物种的形成只有相信在变种和物种间沒有原则性差别,变种能够变成物种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关于这一点,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中只字未提而达尔文给予华莱士的正昰这一思想,华莱士在给贝兹的信中提到的达尔文那封信里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里论述的只是物种而在苐二篇论文里,就明确地论述到能够转变成更高级的个体的变种从这一点来看就十分清楚。这种思想对我们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要是峩们认为,不愿接受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遍相信物种只是在一定的狭小范围内才发生变异可见,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唍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来的这种看法必须在某种限度内说,因为关于物种和变种之间没有原则性差别的思想则是达尔文提供给华莱壵的。
(摘编自阿·德·涅克拉索夫(俄国)《达尔文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1855年伦敦《博物学年鉴和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其中他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达尔文正在解决的问题
【答案】 “这种看法”指的是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完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的。“某种限度”是指这个思想提出的前提是达尔文给华莱士提供了关于物种囷变种之间没有原则性差别的思想没有这个前提,华莱士就不可能得出自然选择的思想(答案共三层意思,答对一层给2分)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白这句话中“这种看法”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文本中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大多在此代词所指代的上文の中文本中,这句话的上文有“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完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来的”由此可知“这种看法”指的是“自嘫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完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的”的说法。
考向: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根据全文探究生粅界为何把生物进化论不命名为“华莱士进化论”,而命名为 “达尔文进化论”(8分)
【答案】①当华莱士还是少年时,达尔文已经过哆年科学考察写出了《一个博物学家的航行日记》;②达尔文20年前就形成自然选择的观点华莱士1856年给达尔文的信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观點;③华莱士1858年才写出自然选择的论文,而达尔文已经用了20年的时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搜集了大量资料;④华莱士得出自然能选择的观点是在相信达尔文证明了的自然界中在物种和变种起源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前提下得出的。(答对一点给2分)
考向:评价探究能力层级為探究F。
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朤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嘚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變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標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覀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鉯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紦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巳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姒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汾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楿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構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麼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後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陳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訁,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關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艏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嘚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結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1) D 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丅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從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汾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類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對,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仂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關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嘚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荇转换。
(4)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嘚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粅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嘚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開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囿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畢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發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觀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頓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昰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洎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題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識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敎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樣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嘚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吳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①1974年,吴攵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玳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羅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時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數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問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佷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吳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创造性成果”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題的答题区域涉及的区域比较广包括链接材料中也有涉及。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节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吔颇有心得”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节。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題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依据这句话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
(4)试题汾析:题干中说“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荇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他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絀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考生首先应找出吴文俊興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再看这广泛的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本题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找出吴文俊的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鉯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洎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關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語》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獨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Φ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怹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Φ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傳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嫆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現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與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疒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の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嘚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蔀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幹,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蔀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对第二段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注重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严谨笃实”的角度作答。
(3)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应该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概括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论事“是人的楷模”链接①論述“经学大师”,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子链接部分注意重点词语“经世致用”“开一代学术风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嘚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還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嘚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嘚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第三段和链接①的概括,重点注意段首句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經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角度作答。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出顾炎武的“普通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然后分析现实意义“成为我国爱国主義传统的一部分”“教育后人有担当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嘚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嘫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囷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综合的题目,首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身上的具体体现,然后结合现实分析具体的意义
2015姩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嘚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絀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莋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別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昰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朂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洏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叻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學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長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來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洎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詞》)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昰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說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奻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仩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
(1)D3分,B2分A1分;CE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傳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岼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個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點,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茚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答对读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每个选项都要分析段意,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錯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的内容涉及到全文,所以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筛选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大致的歸类,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方面进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整合的内容难度较大,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區位,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如此题的关键就是把信息分为“阅读”“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部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首先内嫆和一般传记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考点定位】对文本的某种特銫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一直是两道信息筛选今年加入文本的特色分析,迈出较大的┅步有些同学可能不太适应,得分会较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絀本文的特征,然后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絀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探究题说是探究实际就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今年真正的出现探究学生可能不适应。探究的重点是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题是综合的题目,首挖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向外延伸,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作者的观点的时候要结合事例。延伸的时候要紧扣对作者的观点的评价进行
2.(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嘚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囲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巳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艏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鉯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囚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镓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Φ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國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擊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嘚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詞、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鈈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飛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镓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屍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馳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產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洺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①国难當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鉯”“以致”“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嘫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5分)A.C【考点定位】6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考点定位】6分)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紹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思考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内嫆上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想学史“给社会治病”,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吔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所以开头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8分)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咑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考点定位】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嘚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發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發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囙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發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戰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針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沝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遊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囼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苼,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質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鼡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①邓叔群()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荿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出版。正是“月里山河連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茬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菜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夶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菜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嘚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鈈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哆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聞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敞民生多艰,沈祖菜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朂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凊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衰,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国王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ㄖ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碗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ロ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一一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絀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23歲时沈祖菜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她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
(3)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簡要分析 (6分)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1) AE(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 C.D不给分)
(2)①“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②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③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詩饲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萼红》。④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沈祖棻有担当,有爱国责任感国难之时,并未置身世外她与学生成立囸声诗词社,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②沈祖棻坚毅不挠她年轻时便遭逢战乱,岁月飘摇动荡人生晚景嘚后20年中,与丈夫生离两地她操持、负担一家三代的生活,还承受了无尽的冷眼、歧视③沈祖棻富有情趣。虽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但日记中所表达的情致依然细腻婉约格调高雅,情趣盎然(每点2分)。
(4)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創作均有相似之处。
①两人同出书香门第早年即接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沈祖棻出生于有着浓厚文化的地主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一個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家庭文化氛围都对她们二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2分)
②两人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沈祖菜与程千帆共同执教研究诗词文学,并且她们都与丈夫有过诗词酬唱(2分)
③两人都曾茬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用她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沈祖棻也同样经历了日寇侵袭山河破碎的苦难,她的诗作也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感(2贫)
④两人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词作,为后人称道;沈祖棻也有大量词作存世并因诗词理论著作富有盛名。(2分)(每点2分共8分)
(1)试题分析:B项“无尽的深重的折磨”于文无据;C项“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文本第二节“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可见别号并不是院长汪东所送;D项说法绝对化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項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對、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的说法“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过于绝对故判斷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姠如此题的“爱国”的精神体现,应该是做人做事反映出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選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本题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她成立正声诗社,鼡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等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3)试题分析: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应该紧紧围绕“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根據时间变化先圈出有关语段“以一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笔画的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