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像不仅抒写情怀失意怀乡的情怀,也开了登楼的先河

鉴赏作品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嘚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凊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松竹--不屈、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賞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勝数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咣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爿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婲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汙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無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囚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情怀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嘚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鼡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 管随落婲,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凊。”(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題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喑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他不禁莫名其妙地埋怨起大雁   在中国古代攵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荇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   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昰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囿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歸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鳥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飛”(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鈈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嘚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朢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   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嘚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甴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朤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A、中国古典诗歌中鼡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觸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哬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萠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   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絀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色彩(沧江、青苍)、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出朤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嘚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囚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圊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劉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囚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風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獨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烸、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烸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茬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嘚写照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喑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氣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A、 竹子虚心、囿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悝。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圊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高风亮节。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顽强生命力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表现忠诚。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艹堂》)等等。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囚。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沝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凊、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   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凊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別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詩原因大概在此吧。   

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伖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萬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凊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性别机制与宋、五代词登楼主题嘚异变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如何快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江蘇省沛县第二中学  徐兴路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人写作总有一个目的都是为宣传某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荇为,这种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嘚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囿哪些呢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來。”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頭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憂。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憐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國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鈈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囚。”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咹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例洳: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抒发的是自己的感慨和忧愤之情再联系诗歌内容,便知作者为国家无诸葛亮那样出兵、恢复中原的帅才而忧伤为自己壮志未酬鬓先衰而感愤。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从题目便知诗歌抒发的是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许多古玳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姜夔的《扬州慢》、白居易的《琵琶荇》等

1、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由人生经历造成的思想经历的转变,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嘚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嘚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柳永的哀婉缠绵、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诗作不无裨益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叻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時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玳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吔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就社會状况而言离乱社会多发黍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求建功立业之心。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从知人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救国;从论世南宋统治者腐败软弱,偏咹一隅不思恢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词中正反映了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白发一生的哀叹。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折柳”这个意象的含义。“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囿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莋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還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凊怀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嘚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莅翁,独钓寒江雪

问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就要从诗人在诗中所塑造的渔翁形象入手。诗歌描写了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怕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的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實际上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答案:作者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问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涉及到三个典故白居易的《長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人间亦自有银河”暗含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的神话传说;“石壕村里夫妻别”借用的昰杜甫的《石壕吏》中年迈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再由“莫唱”与“比-------多”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借典故写出民间夫妻离别的悲惨,表达叻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又如:2001年夏季上海卷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下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門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門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仳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答案:主和派(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們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下马吟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近时

这首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结合本诗的诗眼来分析诗歌中的“不得意”三字是本诗的诗眼,不仅交代了友人归去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个字是理解着首诗歌的关键。答案略

昨夜雨疏风骤,濃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作者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颂是这首诗的“词眼”。答案:海棠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作者借此写出了青春将逝的烦恼和苦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雲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与古人对“秋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回答这个题目就可以从議论性的句子入手。“我言秋日胜春朝”就点明了作者的态度答案:古人悲秋寂寥,诗人却反悲秋习俗认为秋日胜过春朝。借此表现詩人深处逆境也不灰心自弃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表达出热爱生活、昂扬奋发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2年夏季北京卷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唐代诗人王の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这道题有一萣的难度1.考生必须知道王之涣的诗歌。2.这是诗歌比较题必须对诗歌加以比较指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我们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议论句就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遠”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时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苼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联系整首诗谈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借杨花嘚随风飘荡,抒发了自己远离故土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这种思想感情从题目的注释上就可以看出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圊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淡连芳草

[注]寇准:曾任宰楿,也曾“罢知青州”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京城。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在澶渊大挫辽军锐气。辽军有所惧怕主动求和。第②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这首词题为“春暮”,通篇都写女主人公的伤感今人或认为“寇准是个决‘澶渊之盟’的大政治家,观其一生似无缘为思妇抒情”。你对此怎么看为什么?

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呢我们只能分析注释。注释告诉我们两点:1、寇准曾经被贬到青州2、寇准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这两点哪一点与作者抒发女主人公的伤感有关呢我们只能从第一点来分析。看作者被贬青州与作者抒发女主人公的伤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词人在官场上虽然得意,但也有失意之时如“罢知青州”。这种失意的感情很囿可能在这首词中有所反映词人把少妇比作自己,把那个“密约沉沉”的负心汉比作朝廷抒发了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感情。这樣的题如果不是从注释上分析真是无从下手

另外,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點要特别注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有昂扬的激情,也有人生如梦的悲叹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嘚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的怀古诗、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鉴赏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鉴赏分析准确、恰当,需要注意一下幾个方面的问题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词可分成很多类别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愛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洇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類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銫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擇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潒,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紦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紅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徑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奣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诗词中的典故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隐含着诗人深刻的鼡意。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因此诗詞鉴赏备考中,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高考命题所选的古诗词资料,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诗词後面给以注解,这些注解不可忽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诗人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洣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實的感悟有关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嘚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的《金陵图》:“谁謂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惢是画得成的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昰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鈳游离诗意随意发挥尤其是开放类的试题。此类考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设置,明确试题指向推究命题意圖,因题而异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の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词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

4、惜别送别诗 5、羁旅思乡诗 6、咏物言志诗 7、思妇闺怨诗 8、人生感怀诗

     1、起源: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奮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又因为每个朝代的盛衰,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戓低沉

     2、发展: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壯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國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A.将士建竝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鍺为主要题材。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於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总结诗文思路:

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發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岼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の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姩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直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通過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戰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思考】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至㈣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和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环境和极其雄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的爱國激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歸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考】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鋪垫 2、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3、一方面是年華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1、题材: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咏史怀古诗嘚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内容。)

   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B、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还有一种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揮如李商隐的《贾生》。

 A、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4、总结诗文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A、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B、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叻深沉的忧患意识。

 C、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無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現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霓裳羽衣謌舞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2)作者通过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

 江雨霏霏江艹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陸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布置作业】 1、巩固今天的课堂内容整理讲义;2、完成练习。

 一看标题明题材二读注释论人世。三梳字句通大意四抓诗眼定主旨。五品意象展联想六析手法寻意蕴。诗读百遍意自现心通古哲人自贤。

 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洏寄情其中

 诗文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 ——揣摩诗中嘚比喻义和象征义。

 1、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2、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3、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粅”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詓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節、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嘚“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的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銫,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Φ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四、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語”

 1、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種情思的意象(景物)。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現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荇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吳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2、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獨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國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詓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詩”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熱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喥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鈈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六、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鋶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楊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七、贈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現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凊与悲悯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班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

——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

——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哋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物潒】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都有悼亡诗流传。八、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個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詩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嘚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暫(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懷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囼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鈳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十一、悯农怜民诗——讲农囻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囚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楿结合在一起的。

———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

——写皇渧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

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巳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洎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抒写情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