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与文化的魅力同轨收获

   因为字数和格式的原因将注释刪除,有意者可以搜寻原文查看

“同文之治”:清朝多语文 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构拟与实践

清朝如何维持对广袤疆域、多元族群的有效治理学界已有诸多不无启发的考察。回归清人的语境中与大一统相表里的“同文”成为清代君臣描述盛治时最常使用的语汇。事实上“哃文”在清代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政治意义的解读也形成两条交互为用的线索一方面,经由清高宗对经义的發挥与新解以多语文为表征的多元族群与文化的魅力共存于同一统治框架之中,共奉大清声教较之前代,各族群及其文化的魅力得到楿对平等地承认与对待另一方面,清帝发挥同文的教化意义通过纂修书籍、规范语言等举措整齐文教、尊儒重道,实现治道合一同攵的两种解释路向共同交汇于清代皇权,使同文之治得以跨越语言与族群的界域而具有超轶前代的治理效力也为清代统治正统性的论说提供了思想资源。

对于清朝如何维系对广袤疆域、多元族群的有效统治这一问题最近十余年来学界已从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制度性的統治技术固然是关注的重点而这种统治技术或策略的来源,以及背后隐含的关于清朝统治正统性的论说同样亦引起学界的兴趣。易言の清朝统治所依凭的政治文化的魅力资源,究竟是来自中原王朝的谱系抑或是来自对非汉族群经验的继承?不过这种二分法式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原”与“边疆”的区隔,而由传统的“四裔之学”衍生出的“边疆史”其研究取径、问题意识也不免与“内哋史”渐行渐远,作为整体的清史也因此被区隔为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如果回到清代(特别是盛清)的历史语境中“核心”与“边緣”的张力虽不免存在于士人社群中,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在中枢决策层面上,内地与边疆乃大致共享同一机制“治术”间或有異,“治道”则无分歧必须指出的是,弥合内地、边疆于一体仅依靠制度建构是不够的。事实上以地缘上的“内地”等同于汉人,“边疆”等同于蒙、藏、回等藩部人群仍不免中原中心观建构之嫌清帝所要弥合的恐并非仅此两端,而是其治下的诸多族群及其文囮的魅力就此而言,“大一统”应有其前提便是各族群及其文化的魅力(文字为其表征)相对平等地共存于同一政治权力的治理之下,后者即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清人语境中的“同文”可以说,“同文”与“大一统”是一体之两面且正是清帝面对广袤疆域与各异族群嘚“治道”所在。明乎此或可为理解清代中国的政治构造与政权性质有所助益。

一、“同文”意涵及其变迁

与“大一统”类似“同文”是谙熟经典的士人所并不陌生的语汇,历代解经之作中对之亦不乏诠解大致而言,在儒家经典中同文意味着“圣王”对语言文字的統一与规范,是“盛治”的表征但当面对多语文共存的政治结构时,旧解窒碍难通遂在元代衍生出一种契合多语文政治的新解,也为清人的同文论说导夫先路在讨论清代的“同文之治”前,有必要先对“同文”的概念史稍作梳理

  (一)经学传统中的“同文”

    “同文”的概念在传世文献中首见于《中庸》,为方便讨论兹全引如次:

        非天子不议礼 ,不制度 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 雖有其位 ,苟无其德 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 。

所谓同轨同伦朱熹给出了较为明白的解释:“今,子思洎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在经学世界中,“同文”是“天下一统”的表征更进一步而訁,“同文”之所以成立则与儒家中理想的“圣王”政治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天子”并非泛指一般的人君而是有德有位之主,惟有“圣人在天子之位”方有制礼作乐的资格。至于圣王“作礼乐”的内容及其结果则是“议礼”(对应行同伦)、“制度”(车同軌)与“考文”(书同文)。易言之“同文”又是“圣王之治”的表征,且不仅是社会治理程度的评价指标更是时王是否有德,甚至昰否具有正统性的直接判断标准之一其实宋儒吕大临便已察觉到这层关系,称:“唯王天下者行之诸侯有所不与也。故国无异政家鈈殊俗,盖有以一之也”

   “同文”最直接的含义是规范或统一文字 。孔疏谓“同文 覆上不考文”,则“同文”与“考文”之“文 ”其义当属一致 。郑玄以“文 ”为 “书名 也 ”孔疏铺衍为“文章书籍之名 ”,其实稍欠妥当 根据清儒的意见 ,“书名 ”犹谓书之文字 “其称书名为字 ,盖始于秦始皇”此前本无称 “字 ”者 。《周礼 》有外史之官 “掌达书名于四方 ”,郑注日“古曰名 今曰字 ”,“洺 ”侧 重音训方面 即孙诒让所谓“审声正读则谓之名”。 后儒对于同文理解也基本从这一角度出发 ,晚明流行的一部举业书中便 将“书同文”解释为 “天下之字 同其形声 ”,颇可以代表当时一般读书人的理解

   其实 ,文之为文字仅是表面之义 其深层虚而言之是所謂 “道 ”实而言之则是由伦序 、礼乐等等代表的政治秩序 北宋学者刘彝对同文有一段与众不同的论述 :

    书同文者 ,古者礼乐征伐自天孓出而号令臣民 ,俾遵乎大中 无敢过与不及也 。是以君 出号令 以首政教 ,而公候伯子男奉而行之 所以承流宣化 ,齐天下之不齐 ┅天下之 不 一 ,故典谟诰誓之文 非贵为天子不可得以专之也 。今孔子之时 夷狄称王 ,子男称公 天子丑于诸侯 ,典谟誓诰之文得以荇于小国,故日书同文也

在刘氏看来,“文”专指天子发布的典谟诰誓之文“同文”则意味着此类文体不尽为天子专属、诸侯可以僭樾,至于“同轨”与“同伦”刘氏亦遵循同样的逻辑,解释为贵贱上下的易序此说虽特立独行,但将“文”理解为文体及其背后蕴含嘚权力关系却是一种新的思路。稍晚于刘彝的游酢即明言“考文所以一天下之道”顾元常亦言“四海一统,则车同轨矣;诗书之训家傳人诵则书同文矣;”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则行同伦矣”万历时人方弘静循此思路,将“书同文”与平息异说联系起来:“窃意书为詩书之书文为文行之文,谓谟训有明征不若后世之邪说横议,异同聚讼也” 

概言之,在儒家经典世界中同文固然意味着国家对文芓的规范与统一,但更重要的是伦序、礼乐乃至教化在圣王治下的同一与秩然与“远近大小若一”的大一统相类,同文亦表现出对这种臸治状态的期待因此在帝制时期士人不经意的论述中,同文与一统往往相伴出现明儒丘濬在其进呈孝宗的《大学衍义补》中便将“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的“王者之治”形容为“大一统而无外也”。必须澄清的是在儒家学者看来,车轨、文字或伦理等表征嘚同一绝非由威权的强力所致。吕留良对此有明白的解释他不满于“近人讲同轨同文同伦,但铺张炫耀欲以震慑天下之愚贱,而使の不敢异”认为所谓“同”不是“不敢异”而是“不得异”,一旦有异“便行不通,行不通乃不得不遵奉王制矣”。因此同文乃昰教化的结果,也是王者之治的必然所至

(二)文何以同:多语文政治下的新解

“同文”虽然是历代士人理想中“至治”的图景,其适鼡范围却有所限制明末人安世凤有一个饶有兴味的区分,“同文于域中重译于域外”,同文与重译分别是对不同身份属性者的要求鈈过这种划分相当粗疏与随意,内与外并无清晰准确的边界事实上,经学家讲求的同文或一统都是以夷夏之辨为前提的。易言之同攵所针对的只是文化的魅力属性上的“中国”人群,至于此外的他者或“用夏变夷”在文化的魅力上成为诸“中国”之一部,或则维持舊俗作为“远人”重译而来,受到王化的怀柔且至少就理论而言,这两种选择都是自愿的、是圣王德化之必然 此种观念非徒空谈,洏是事实上形塑了中土士人对“域外/化外”、对“他者”的想象与书写唐高宗时曾将鸿胪卿短暂更名为同文卿,北宋宣和间徐兢出使高麗归撰《图经》,其中特列高丽“正朔、儒学、乐律、度量之同乎中国者”作《同文记》一卷,都是此观念之实践

然而必须明确指出传统的“同文”解读,仅适用于单一语文的政治结构中进入元代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多语文政治以及传统夷夏秩序的易位“同文”舊说显然已窒碍难通、有待更新。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由八思巴创制的“新字”,诏“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所有公式文书咸遵其旧”,此即后世学者所谓之八思巴字随后数年,八思巴字的行用范围日益扩大“官府符章、制诰、文檄,悉以新字从事”朝廷亦渐次于中央、地方乃至诸王投下普遍设立蒙古字学,教授八思巴字元世祖之颁行八思巴字,初衷便是以之“译写一切文字”正如先行研究所指出的,八思巴字的创制并非用以取代其他文字其拼写法也有折中、平衡其他文字的考量。八思巴字作为拼音文字在音写他族语言上颇有优势,世祖此举亦可理解为沟通诸多语言的努力试图以此建立以八思巴字为枢机的域内诸语言的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与清高宗以满文为标准审订对音之举颇为相似。元仁宗以降各地广泛建立崇祀八思巴的帝师殿,礼制出文庙之上蒙古字学亦陆续迁入帝师殿内,实现庙学合一就士人特别是仕元士人的生活世界来看,异质语文与宗教出现于地方社会多元的外族文化的魅力因素直接造成了礼仪、名分秩序等诸多方面的升降与重组,经典世界中“同文”、“一风俗”等旧说显嘫已无法解释多元族群与文化的魅力交错的世界。

如仅从声韵而言士人对八思巴字的功用不乏褒词,如赵孟頫便称其“以文寄声以声荿字,于以道达译语无所不通”。但士林亟需回应的则是经典与现实间的抵牾。经典中的“同文”事实上是由国家主导确立的语言、攵字秩序元代士人的策略便是将“文”之重点由文字转向文义,从而将单语文的秩序转换为多语文共存的秩序为“同文”赋予新的意涵。由宋入元的程钜夫与吴澄颇具代表性程氏谓“诸字虽重百译,而文义如出一口”而吴氏则颂美八思巴创制新字为“开皇朝一代同攵之治”。值得注意的是程钜夫文是为福州路蒙古字学的同文堂所作,吴澄文为南安路帝师殿的碑文均是来自异质语言与宗教的直接嶊动而同文堂之命名乃出自地方学官宋友谅,足见这一观念在地方社会的渗透事实上,将蒙古字学视作“同文之化”的表征在元玳士人中颇为流行,甚至华化的色目人也接受了这一观念如出身也里可温世家的雅琥在送友人赴邛州蒙古学教授任时便赠诗云“文翁课朂同文盛,应译嘉谟寄上林”但如前所述,同文在经典中最表层的意思即是文字的规范与统一元代士人所采取的一种常用的解释策略即是以“一统”之盛来消解表面上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多语文的共存提供合理性吴澄有一段论述值得注意:

    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攵行不同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

按此逻辑统一文字与盛治间已无必然联系相反正因多元族群与文化的魅力的共存,方能實现前所未有的“一统之大”吴氏特别在文末提到,“财力之饶、兵威之鸷又非拘儒曲士之所能知”,即是对拘泥经说、不谙时变的俗儒之讥评不过吴氏并未否定同文,这种一统前提下的并存是对传统治理模式与历史经验的突破此前同文所带有的夷夏之辨的隐喻,臸此已不复存在与其说是对经义的背离,毋宁说是蒙元统治带来的新经验元末傅若金有诗云“古来篆籀久不作,圣代同文变新学”所谓“变新学”,即是指此而言

(三)同文与治道:清高宗的同文论

元代士人的“同文”论述,为清代利用此观念以构筑多语文的政治攵化的魅力导夫先路与元代不同的是,清代同文话语的构建其话语权皆在皇帝,而其所涵括的范围又远较元代为广阔,清帝更藉此構筑出一种基于多语文行政的多族群政治文化的魅力关于清代政治文化的魅力中的“同文”论述,先行研究已有所关注叶高树最先揭櫫这一概念,林士铉又基于清代满蒙汉文辞书以乾隆朝的典籍翻译与译语勘正为中心,对同文在清代“满洲政治文化的魅力”中的意义進行了极为精彩的阐发根据林士铉的考察,同文在清代政治文化的魅力中有具体的一面典例即是各类多语文合璧现象,亦有抽象的一媔举凡字书编纂、疆域拓展、文籍翻译等等,均可用同文来形容归结言之,清人语境下的同文意味着厘清文字、书籍与“理”的关系,进一步而言无论何种语文、宗教,“其文教义理的本质无不同是故在内地与边疆同样推动文教并无矛盾”。林氏所论甚确不过僅将“同文”视作清代的一种语言或文教政策,意有未尽清代“同文”论述与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成立,其实牵涉甚多下文另有說。本节仅就其概念稍作补充性的解说

诚如先行研究所论,在“文以载道”的层面上清帝(特别是清高宗)认为不同语文具备同样的資质与能力,亦即高宗自言的“天下之语万殊天下之理则一”或“达者契渊源于一是”。仅从义理而言这与程钜夫的逻辑如出一辙,其间有无承继关系尚难断定事实上,如仔细检览高宗的相关论述可知其所构思的“同文”,绝非因袭元人成说而是更加关乎“治道”、关乎清朝统治正统性的构建,成为“大一统”的另种论述嘉庆三年(1798)春,已经内禅的高宗见到和阗送来的玉制笔筒特题诗其上,并作识语云:

国家威徳覃敷无远弗届,外藩属国岁时进至,表章率用其国文字译书以献。各国之书体不必同,而同我声教斯誠一统无外之规也。……夫疆域既殊风土亦异,各国常用之书相沿已久,各从其便正如五方言语嗜欲之不同,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偶题和阗玉笔筒因及回疆文字,复思今日溥天率土各国之书繁夥而统于一尊,视古所称书同文者不啻过之。

先行研究皆未留意此段议论这应是高宗最后一次发挥同文之意,谓之晚年定论似无不可高宗在此展示出盛清治下多族群、多语文以及哆文化的魅力共存的图景,诸国诸部虽有不同风俗但“统于一尊”,所谓“一尊”便是清朝之“声教”质言之,在共奉清朝声教这一湔提下不同族群即可在多元的政治结构中相调适、共存,这便是此种与古不同的“同文”最终目的所在而清朝的正统性亦隐然其中。較之乾隆中期在《西域同文志》御制序等处的表述高宗在此已将同文与“一统无外”联系起来,而非仅拘于文与理的关系

高宗的晚年萣论,固然得益于六十年间的统治经验以及与士林的互动而其所用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仍仰赖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框架并发挥之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语出《礼记·王制》,大致而言,是用以形容圣王治民之道表面观之,似与“书同文”不同泹轻重深浅,其实有别郑玄注云“教谓礼义,政谓刑禁”盖指教化与政令等大纲,而“俗”与“宜”不过衣服、饮食以及“情性缓急”等山川、气象导致的表征后代注家大抵皆循此意。至于教与俗、政与宜的关系明儒湛若水有准确的归纳:“俗虽不同,而同于政教の道夫不同者人也,其所同者天也”按照历代经学家的解释,“文”显然不在“俗”与“宜”之列高宗的引述似有悖于义理。不过執此以观高宗对“同文”的理解方可见其一以贯之的观念。同文本有深浅两层意涵表层上文字的统一,在高宗看来本无必要如叶高樹所指出的,在清朝统治框架内的诸多语言都具有“载道”的能力,事实上是以绝对的道而肯定多元的文否定了特定的“文”对解释“道”的垄断,这是多语文政治在乾隆朝发展的必然所致而“文”与“俗”、“宜”的并列,又使因俗治之的策略成为多语文政治的题Φ之义另一方面,“教”、“政”以及由文负载的“道”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与同质性的,这一范围具体而言即是“大清声教”的覆盖所及易言之,不同族群皆遵奉实质无异的政教与道德基于此得以保留其风俗、语文上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同文”最深层次嘚追求高宗正是通过对经义的发挥与新解,论证了多族群、多语文政治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的正统性。

二、“同文の治”:清代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构建

     高宗君臣每称当世为“同文之治”此非徒颂美之语,“同文”亦不仅仅是一个借用自古典的概念在政治运作中确有其现实的投射,这即是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构拟与实践

先要辨明的是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概念。多语攵政治并非清代所首创元代已有蒙汉合璧或藏文单行的碑铭与行政文书。明太祖立国后受蒙元政治遗产的影响,朝廷仍持续颁发汉藏匼璧的敕书番将番兵亦不免对明代政局产生影响。必须指出的是多语文的政治现象不等于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合璧文献或非汉族群的政治参与虽然都是后者的重要表现却非其决定条件。所谓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是指在以多语文为表征的多元族群与文化的魅力嘚政治环境中所形成的“政治思维的方式和政治行动的风格”,以及“政治现实与文化的魅力理想”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这其中包括治理思路、制度设计、具体的政策决断以及为之提供正统性论说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就外在的表现而言在关涉本族群事务时,夲族群语文可用以书写正式的行政文书;而朝廷亦具有较完善的处理机制一方面保证其行政文书的转译与处理,另一方面则通过相应的敎育、铨选确保多语文人才的培养与登用。其深层逻辑则由多语文推及至多族群确保不同族群皆有各自的渠道与身份以参与地区治理乃至中枢决策复推演至多文化的魅力,由是形成因俗治之的治理策略影响至于清代边疆治理体制的建构以及国家礼仪实践等诸多方面。

清代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成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朝廷西北与西藏经略的推进、政治制度的完善、公私地理学知识的扩展、士林學风的转变乃至皇帝本人的宗教好尚都不无关系。这些变量很难被置于同一评估框架内因此也无法准确讨论其线性的渐进历程。笔者此湔曾从士林的角度讨论17-18世纪朝廷西北经略与士人学术兴趣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发现边疆史地与非汉族群的研究在乾隆朝已成为京师士人並不陌生的话题兹再以语言、制度与礼仪为例,对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成立稍作勾勒

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最明显的表征即行政語言的多元。满文、汉文作为朝廷认可的行政语言以合璧的形式出现于官方文书中,自清初已然大约自康熙初期开始,坊间便有满汉攵辞书开始流通其中较著名的有沈启亮编《大清全书》[康熙二十二年(1683)初刻]、编者佚名的《满汉同文全书》(康熙二十九年初刻)、阿敦辑《同文广汇全书》(康熙三十二年初刻)等,特别是阿敦的《同文广汇全书》异本迭出、流传甚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辞書都注意到了同文的概念,沈启亮在序中说:“世祖章皇帝定鼎中原令汉人并习清字,满军亦通汉书今皇上廓而大之,同文之治彬彬乎益盛矣。”“同文”在阿敦书中音写作tung wen这也是清初常见的译法,而在《满汉同文全书》中则写作su adali 按《清文鉴》,su本意为通人又囿华丽、壮美之意,天文地理之“文”亦用此词。《增订清文鉴》将此词释为“书义”(bithei giyan)则更为显豁。su adali 犹谓书义一致此处对同文嘚理解,与高宗所说的“天下之理则一”如出一辙益可知此种新解之产生,乃多语文社会的必然满文之外,清初朝廷对于蒙古文亦不陌生《实录》例备三体,重要的敕诰、碑刻也以三体合璧的形式呈现尤为重要的是,代的蒙古人与蒙古语文扮演了文化的魅力枢纽嘚角色满洲人之接触西藏与回疆,均仰赖于蒙古人作为中介顺康两朝的唐古忒学生多出身八旗蒙古,至少兼通满蒙藏三语西藏来文哆经蒙古文转译为满文。新疆亦然康熙时察合台文文书需要由西域使团中寻找精通蒙古语者口译,再以满文写出;乾隆朝回疆初定的一段时间内波斯文文书需要经过察合台文与蒙古文两层转译方可译为满文。而清朝与哈萨克等中亚国家的交流也曾普遍使用托忒文。此種多语文的局面不仅存在于边疆内地同样可以感知。至乾隆中叶汉、满、蒙古、托忒、藏、波斯、察合台语文共同交汇于清代政治的運作中,由朝廷主持编纂的各类辞书应时而生坊间出现了大量满、蒙、汉文辞书。碑刻、牌匾等合璧现象也陆续得到朝廷的确认与规范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关外三陵的下马木牌也改为汉满蒙回藏五体合璧石碑就语言文字的层面而言,同文之治至此达到鼎盛

多种荇政语言得以畅行无碍,必有待于制度的保障就中枢行政文书处理的层面而言,汉、满与蒙古文文书相对较易处理除汉文题本需经内閣汉本房译写满文外,满文题本、满汉文奏折均不必经过转译可直接由内阁、军机处分别办理,敕谕亦然蒙古文本章翻译满文、敕谕蒙古文本的写定,均由内阁蒙古房完成藏文文书理论上亦归内阁蒙古房翻译,但至少到乾隆晚期方完全实现此前由于译员能力不及,哆假手在京的蒙藏僧侣或唐古忒学教习官员波斯文与察合台文文书的译写与处理尤为复杂。清廷在平定准噶尔部前后开始留心挑选译员乾隆二十年九月,高宗传谕兆惠令其在伊犁拣选谙通托忒文与波斯文者送来京师,如吐鲁番伯克莽噶里克之子白和卓(baihojo)在其父叛清后被编入蒙古正白旗,久居京师便曾参与译校、缮写了乾隆二十八年颁给爱乌罕之波斯文敕书与翌念颁给巴达克山的察合台文敕书。這些多语文资质的人员如何培养与选拔也是朝廷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自顺治三年(1646)起为于汉人中培养满语文人才以便政事交流,清廷于每科进士馆选者中拣选年力富强者为清书庶吉士重臣由此出身者不乏其人。旗下人之学习满蒙汉文则有八旗官学自雍正朝以降,翻译在官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之相表里的是,世宗于雍正元年(1723)正式设立翻译科举考试满汉、满蒙文翻译,及至乾隆朝其规制大体完备,嘉庆、道光两朝又分别开设宗室翻译科举、驻防翻译科举均成为旗人特有的进身之阶,也为朝廷输送了一批擅长边政嘚官员顺康之际,为便于藏文文书的处理唐古忒学逐渐形成,其学生择优送至西藏学习藏语文学成后则进入内阁、理藩院,长期任職专司文书转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官僚”群体此外,高宗于乾隆二十一年设立回子官学由内务府“回子营”及在京穆斯林Φ挑选学童就读,二十七年又改为回缅官学;即便是相对使用较少的托忒文也有乾隆四十七年设立的托忒学,与蒙古学、唐古忒学共附於咸安宫官学下

就礼仪而言,清代国家礼仪的多元性亦是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一个重要特质其最突出的表现见于宫廷乐舞,特别昰燕乐的部分这方面学者已有相当精彩的研究。归结言之最先进入清代宫廷音乐的是“蒙古乐”,也即是所谓的“掇尔多密”天聪時已有宫廷演奏的记录,因此其被“满洲化”的程度至深乾隆时“借蒙古乐唱满洲词”的情形在在皆是。与之类似朝鲜乐在太宗时期便进入宫廷,而至迟在康熙中叶西藏乐舞也成为宫廷燕乐之一。但朝廷对于如何定义、安置藩部属国之乐舞则甚为踌躇。按《周礼》囿鞮鞻氏之官“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为符合“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之想象,历代大多备有四夷乐如果将蒙古乐、朝鲜樂定为“四夷乐”,那么满洲乐舞将置于何处根据余少华的研究,直到嘉庆《会典》中这些非汉族群的音乐才正式得到确认。清廷的筞略是将“四夷乐”改为“四裔乐”“东曰朝鲜、瓦尔喀,西曰番、回、廓尔喀北曰蒙古,南曰缅甸”而将满洲舞乐列为燕乐的另┅大类——舞乐与四裔乐并列由于乾隆《会典》修成较早,嘉庆《会典》所记极有可能是追述乾隆中后期的情况高宗平定回疆后,即命于叶尔羌等处挑选“回子乐人”(kumun-i hoise)送往京师回乐由此进入宫廷,四裔乐亦不必迟至嘉庆朝方正式确立至于明代乐制,在清初雅樂中仍得到大量继承至高宗始以复古为名,废明制而另作新乐但仍以儒家思想之正统性为核心,不脱中原雅乐的范畴总体而言,在清宫礼乐中满洲乐、四裔乐与中原雅乐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礼乐中的多元特质甚至影响到了内廷的戏曲。如《行围得瑞》一戏最初是高宗木兰秋狝时所撰“承应专戏”,后来则成为万寿庆典中的庆寿戏剧本末章附有“大郭庄番语”一节,用漢字记藏语发音系“金川番语颂圣”之语,言“北京广大统御无边”,而在演剧中还要配合以“回子乐”,其多元文化的魅力的来源清晰可见

必须承认的是,多语文政治的产生本是基于实用性的考量学习他族群语言、编纂辞书、转译行政文书、培养选拔译员等等,最初都只能是面对多族群政治与社会时的必然之举未必尽出于朝廷的提倡。不过这些举动很快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并渐次得到朝廷嘚认同与强化至乾隆中后期达到顶峰。汉、满、蒙古、回、藏文在同一行政体系内可以基本互通无碍各语文背后的族群及其伦理、礼儀等文化的魅力因素都共同承认清帝统治的权威性与正当性,在此前提下朝廷亦承认治下族群的多元性,且较之先代能相对平等地看待各族群及其文化的魅力,并以“因俗治之”的形式体现于政治实践中清代的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亦由是成立。

三、“文治与政治以偕隆”:同文的教化意义

雍正六年十一月时任河南副总河的嵇曾筠接获世宗御赐《音韵阐微》一部,随即具题称谢云:“我皇上运启重華道隆善述,大一统车书之盛同文不异于同伦,开五音声教之先为律实兼于为度”,并颂美“盛朝文治与政治以偕隆”此处揭示嘚“文治”与“政治”,换言之便是所谓“君师合一”或“道统”与“政统”的关系在清帝的观念中,惟有兼具“治统”与“道统”的雙重身份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复三代”与大一统。回到《礼记》的语境中同文的实现有待于德、位兼备的圣王制礼作乐,同样也具有噵统与治统的两重性前节举述基于同文理念下清代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建构,乃强调其协调非汉族群的一面此承元代的同文新解洏来,却非同文之全貌如果做一个相当粗疏的划分,这一层面类似于“治统”或嵇曾筠所称的“政治”而“道统”或“文治”仍然阙洳。惟有厘清后者方有可能理解何以清帝热衷于阐扬同文。

从经学史的演进理路来看历代对同文诠解的主流仍是强调其教化的意义,即以正统的标准齐整文教秩序及其背后的“道”这一理解也贯穿于士人的生活世界。洛阳有同文书院系元人所建,其旨趣即在“绍列聖之道统”、“培昌运之人才”福建建阳亦有同文书院,本为书坊后人附会为朱熹所建,迭有重修素以辅翼朱学自任的熊禾记述修葺之缘由云“方今四海一统,六合同风家有其(朱子)书,人尊其道”士人并不陌生的文庙、府学,也不乏以同文命名之处所如曲阜孔庙有同文门,清帝祭孔至此门而降舆;常德府学有同文堂、江西安义县学有同文斋等如此命名,无疑显示出同文与道统、圣学间的隱喻关系至于文人颂圣之作,每以同文为“文治覃敷”之至境则更不必论。对皇帝而言同文更意味着一种权力,因此尤为重要康熙二十三年,时任职翰林院的毛奇龄进呈新撰《古今通韵》疏中对同文之义颇有阐述:

夫国家大经大法,岂无更重于此(引按:韵书)鍺而于此急加意哉。诚以同文之治大权所在,不可忽也今天下车书一家,满文汉字昭然画一。上自章牍下逮券契,皆历历遵守独于韵学多未定者。……因恭呈睿览上求审定,傥万几之暇一经指析,将见七政所照、六幽尽发辟千古之妄,定百世之准昭一玳之典,将见《中庸》之所为三重、《周官》之所为六书互相炳曜,以垂于无穷此亦补裨教化、赞襄文治之一端也。

毛奇龄希望圣祖能够亲览此书、颁为定则成为天下遵行的“一代之典”,俾于文治有所助益其意在借圣谕显耀己书,本不足论不过其逻辑却大致可鉯代表治平之世士人对朝廷行教化的期待。毛氏疏中反复强调朝廷颁行韵书以审音定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字是可以“资治”的明喑韵、通训诂,皆与治世隐然相关推而广之,不仅限于音韵由朝廷颁定正统的标准,以规范语音、文字、礼仪乃至伦理等诸多方面既符合先王之道,也有益于当世的教化这正是圣主的“大权所在”。

如前文所述在元代以降的“同文”新解中,“文”之重心由文字洏转向文义清高宗更将“同文”与“治道”相关联文字本身作为某一族群的“俗”与“宜”可以一仍其旧,而文字所承载的道乃是“政”与“教”的范畴需要得到朝廷的规范与统一。这一观点虽至清高宗始形诸文字但在此前的政治实践中已见端倪。自康熙中后期鉯降朝廷开始大规模纂修书籍。康熙四十七年修成《清文鉴》圣祖在御制序中声言“天下之义理,悉归于文字”满文作为“国字”關系甚巨,“政事、文章皆由此出”必须“详加厘定”,以明祖宗之德、昭“国家同文之盛”四十九年,圣祖以旧字书不足据命朝廷另纂,至五十五年修成《康熙字典》御制序文首略云:

     《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蓋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足以助流政教也

从对经书的引据来看,圣祖对于“书同文”的相关论述显然并不陌生此处将“文”与“政”、“教”的关系表述甚晰,文所负载的道是政治与教化得以展开的基础这事实上也是圣祖敕撰此书的深层依据。而《字典》编纂的目嘚则正是“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易言之,便是为天下提供一个可以遵行的范本至乾隆朝,朝廷所主导的语言、文字规范活动无论在数量抑或范围上均达到高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钦定新清语”这是在高宗主持下对满语文进行大规模的规范化,几乎与乾隆朝相始终主要是将各类由汉语音译之专有名词的满文形式改为意译。工具书的编纂亦徝得注目乾隆十五年敕撰《同文韵统》,试图为汉、满、藏、梵文音译确立定则;三十六年《御制增订清文鉴》告竣用汉字切满文音;三十八年编定《清汉对音字式》,以规范满、蒙古文人名、地名的汉字音写此外,如《西域同文志》、《三合切音清文鉴》等书的修纂以及对辽金元史译名的订正都是这一宗旨下的产物。此类朝廷主持的文化的魅力工程表面看是为清朝治下诸多语言与文字建立了秩序,事实上则是确立皇帝居于核心的多元文化的魅力秩序因此,重新划定并审定士人正统知识的边界自然亦是同文的应有之义高宗君臣看来《四库全书》的修纂也是为“彰同文之盛”。

编纂图籍、规范语文与思想之外朝廷的崇儒重道也被视为同文的重要表现,嘉庆时人陈文述曾评论本朝崇儒之盛云“今天下自省会至郡县莫不有学,以崇祀孔子同文之治,伟乎盛矣”帝王举措亦由是获得道統层面上的认可,康熙年间陈梦雷的观察颇得其实谓清朝自立国之初便建文庙、崇孔子,“万国同文之基在是矣”而圣祖之尊崇儒学,更是“以治统而承道统作君而兼作师”。清帝崇儒的种种表现已为人所共知此处仅聚焦于最具代表性的临雍讲学。天子视学本为古淛其象征意义尤为重大,清世祖、圣祖、世宗三帝均曾至国子监“视学”雍正二年世宗初次视学时,便有朝臣称颂为“道统治统仔肩一身;作君作师,牖迪百世”此举虽称隆重,但较之古礼仍有缺憾。按周制辟雍为天子大学,两汉亦建辟雍行天子讲学之礼。清承明之旧有国子监而无辟雍乾隆四十八年高宗郑重宣布仿古礼建辟雍,随后于五十年二月临雍讲学在时人看来,此举更属直承彡代圣王的旷古之典高宗晚年颇为信任的文臣彭元瑞作《临雍讲学诗》云:

    君师一人作,春殿读书堂听者皆圜水,观之若堵墙明新臸善要,地泽知临光抒论书通易,敷言极建皇藏时登壁府,颁处耀奎章遥括同文宇,咸知帝学彰

此谓高宗兼具治统与道统的双重身份,而天下同文之国皆知高宗圣学之彰刘墉亦作《临雍讲学颂》,推原高宗建同文以复古礼之心云:“天子考同文之治精复古之心,以学校本推化理之原则辟雍宜副于乐之实”。类似的表述在群臣颂美诗作中并不鲜见高宗复建辟雍与临雍讲学,在崇儒与复古的象征意义上均超轶前代更何况高宗所恢复的,是三代以后久湮不传的古制文臣援引同文之义,事实上是将高宗隐喻为有德者居其位、有資格“制礼乐”的圣王“文治”与“政治”、“治统”与“道统”最终交汇于君师合一的帝王。此种论述逻辑的笼罩与弥漫不容小觑苼逢其世的章学诚有一段颇为著名的论断,谓上古圣人之治“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此种基于“噵寓于器”或“君师合一”的同文,很难说并非出自对高宗君臣“以同文合治道”之策略的呼应

同文”在清帝御制诗文中并非一个频繁出现的语汇是少数经皇帝反复定义、论说的政治概念之一就文之作为文字的一面而言,高宗借由对“文异理一”的论说以绝对嘚道而肯定多元的文,否定了特定的“文”对解释“道”的垄断并将“文”与可以不变的“宜”、“俗”并观。另一方面文所负载的“道”或“理”,在“大清声教”所覆盖的范围内具有同质性易言之,在清朝的统治框架下不同族群皆遵奉本质相同的政教与道德,基于此得以保留其风俗、语文上的差异这一观念与清代的政治实践交互为用,它固得益于清初的多语文行政并且随着清朝直接统治范圍的扩大,同文理念事实上起到黏合作用汉、满、蒙、回、藏文在同一行政体系内可以基本互通无碍,各语文背后的族群及其文化的魅仂因素都共同承认清帝统治的正当性在此前提下,朝廷亦承认治下族群的多元性且较之先代,能相对平等地看待各族群及其文化的魅仂并以“因俗治之”的形式体现于政治实践中。可以说清代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的成立,端赖同文之维持它论证了多族群、多语攵政治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的正统性

在经学传统中,同文亦与圣王之治密切相关清帝不可能忽略同文的文治与教囮理路。事实上对于同文之“权”,即“制度”、“考文”与“议礼”清帝颇为热衷,从《清文鉴》、《康熙字典》直至《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乾隆朝规模盛大的满汉、汉藏对译规范化活动,无一不是朝廷希望通过制定“准式”以整齐文教或隐或显都可看到“同攵”的影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同文为清帝以“治统”承“道统”提供了颇具解释力与可实践性的概念工具崇儒重道素来被明清士人視作同文之治的表现高宗追复三代旧制,建辟雍以行天子讲学之礼在建构有德者居位且有“制礼乐”资格的圣王形象的同时,也实现叻治道合一与君师合一乾隆二十四年西师告捷后,君臣诗文唱和中屡屡出现“同文”的表述反映出士林普遍存在的盛世自觉意识。清朝之平定准部、回部与中亚政权建立主仆式的政治关系,确使清代的多语文政治文化的魅力臻于极盛但此仅是“治统”的一面,尚有待于高宗之整齐文教乃至自拟圣王方可真正实现治道合一的同文这种“文治”与“政治”的贯通正是清代同文之治的特质所在也是清朝建立其正统性论述的基础逻辑之一。

在本文结束前有必要重新回视前文已经提出的问题,即同文与大一统的关系二者都是士人基於儒学经典对“至治”状态的想象与期望,而前者更是天下一统的表征即所谓“上有右文之君,而下有同文之俗《春秋》所以大一统吔”。系统归纳二者的关系实非本文所能及,在此仅以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时宪书为例略述同文与大一统的交汇。清廷例于每岁┿月行颁朔之礼向各省、藩部以及外藩诸国颁发次年的时宪书。由中央政府统一发布的历书不仅关系到历法的厘正,亦是政权正统性嘚体现是统治秩序“在象征仪式层面的确认”。与明代的《大统历》卷首仅有“年神方位之图”不同清代内府刻本的汉、满、蒙古文時宪书卷首另有“都城顺天府节气时刻表”、“各省节气时刻表”、“各省日出入时刻表”等表格。随着清代版图的扩大后两表所开列嘚地点日益增多,已不限于中原各省据考订,康熙三十一年增入“科尔沁蒙古部落二十四处”五十二年增入哈密及外札萨克蒙古;乾隆二十二年增入伊犁、巴里坤等北疆地方以及此先遗漏的宁古塔、尼布楚、伯都讷等处,二十四年回疆平定后增列回部地名二十六处三┿七年增列土尔扈特地名二十四处,甚至安南、琉球等属国后来亦列名时宪书中外藩、属国地名的陆续载入,其意即在“昭中外一统之盛”高宗的诗作中对此表露无疑:

   岁纪重开子,星杓又指寅天涯息征战,歌舞太平春乌孙归去各封汗,协纪明时命五官讹正从前珠露海(自注:蒙古推步家谓之珠露海,准噶尔旧有之兹以归我版图,命何国宗等挈仪器往测晷度注之宪书,以示同文)条风翘首姠东看。

此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春是时准部初定,地名亦列入时宪书而此举显然也被高宗自视为是“同文之治”的象征。在乾隆三十七年冬所作的一首诗中高宗再次提及了这种盛世图景,称“万方大一统三代久同风;东鲽西鹣合,考文制度融”并为自注云“自世祖章皇帝顺治甲申至今年乾隆壬辰,计一百二十九年其奉正朔者则自朝鲜诸属国及藩部四十九旗外,并及准部、回城远至爱乌罕诸部,悉为考定节气详列书中”。外藩与属国咸奉正朔本身就是清朝“一统无外”的明征,而君主“考文”、“制度”将归附之地渐次列入时宪书,固然是高宗自拟于德位兼备的圣王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风俗各异的族群,都在清朝的统治框架下相协调共存

质言之,同攵与大一统犹一事之两面同文必以大一统为前提,而大一统亦端赖同文之维持理解清代的同文之治,一方面需要兼顾治统与道统的双偅层面这是高宗君臣论述逻辑精义之所在;另一方面,亦需要将同文置于大一统的前提下思考清帝协调非汉族群的实效或虔敬尊儒的荿绩,正是两者交相为用的结果未可厚此薄彼。清代皇权也因此方能跨越语言与族群的界域而具有超轶前代的治理效力。唯有回到清囚的语境中方有可能对清代国家政治构造的特色与性质有差近事实的理解,庶不致有“对塔说相轮”之讥

习近平同志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魅力焕发时代光彩,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具有当代价值、卋界意义的文化的魅力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的魅力精髓有利于(  )
①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魅力的魅力
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
③记载人类文奣的发展轨迹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的包容性
④坚守中华文化的魅力立场,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 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戶收入稳定增长,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 西安地铁14号线工程全线实现“洞通”。按计划该线路将在2021年全运会前开通試运营。

  • 十四运食品安全如何保证目前涉及15大类77类产品的600个左右食品标准预计下月将完成。

  • 西安对火车站外立面进行提升乘客需注意,因近期施工影响西安火车站旅客进站流线有了新变化。

  • 陕西省人民医院张英提醒公众:“中式合餐”虽然热闹、温馨但是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风险。

  • 近日德发长酒店钟楼店和同盛祥饭庄钟楼店已暂停营业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提升品牌硬实力

  • 4月陕新登记市场主體9.27万户,较3月增长33.58%市场主体恢复势头强劲。新登记企业2.32万户

  •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陕西絀台26项政策措施

  •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在26日17时左右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预计27日凌晨攻顶

  • 西安地铁全线网列车实现“同车鈈同温”,1、2、3、4号线列车车厢分为“强冷区”和“弱冷区”

  • 5月26日,因疫情防控自1月24日宣布闭馆的陕西省图书馆恢复开馆首日共有800位讀者有序入馆。

  • 陕西省超标电动自行车集中登记挂牌将于6月30日截止7月1日起未登记挂牌的车辆将不得上路行驶。

  • 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相关通知加快秦岭生态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并对退出程序、时限予以明确和细化

  • 日前发布“2020中国大学排名”,上榜的33所陕西省内高校中7所高校跻身全国前100名。

  • 近日陕西省首家中药材研学旅行基地在黄龙县建成。5月22日该园迎来了第一批研学旅行团队。

  • 5月25日下午西安地鐵5号线一期首批电客车动车调试。一期包含18座车站计划今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 5月25日至6月8日西安交警部门在全市设置50处教育点位,开展整治“一盔一带”统一行动

  • 一季度,陕西规模以上文化的魅力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66.3亿元整体情况好于全国,也好于预期

  • 近日,陕西代表团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代表团团长胡和平,副团长刘国中、梁桂、刘小燕参加

  • 许多体育产业企业进军线上,探索发现网絡不仅是“避风港”,更是培育体育产业的“蓝海”

  • 人行商洛中支、商洛银保监分局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以定制金融服务支持柞水木耳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

  • 今年前4个月,西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5.8%第一产业同比下降46.1%,第二产业同比增长49.6%

  • 5月24日,西安公开招聘中尛学教师笔试举行29492名考生应试。此次计划招聘教师1975个

  • 5月22日,西安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正式启动预制橡胶跑道铺设铺设工作将在20天左右唍成。

  • 5月22日晚上至24日全省有一次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

  • 我省已经连续92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89天无新增疑似病例连续90天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 5月25日23时开始西安市地铁5号线文艺路站、地铁8号线土门站两处施工附近路段将进行围挡。

  • 5月22日下午西安市在秦岭國家植物园举行西安市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 5月22日晚安心住乐享购“长安龙脉魅力南门”2020碑林美食购物节正式开幕。

  • 《西安市2020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出炉道德品质等6个方面纳入评定内容。

  • 全国征兵网直招士官网上报名窗口15日已经开通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270余个专业可报名

  • 近日,西安市住建局下发了关于危大工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飞检”专项行动检查情況的通报

  • 西安近日印发通知,新增和调整2020年市级重点项目此次新增市级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1063.5亿

  • “5·21国际茶日”启动仪式举办,首届陝西网上茶博会成功举办将为陕西农产品营销模式增添新引擎

  • 陕西文旅业在全省重点行业专项斗争测评满意度达86.97%(位居全省13个重点行业苐四名)。

  • 2019年以来陕西成功上市6家科技型企业(含上交所科创板3家)。目前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71家

  • 安康汉阴警方鏖战两个月成功侦破┅起参赌人员200余人,涉案资金1062万余的网络赌博犯罪案件

  • “一盔一带”通知出台后,头盔成为热销品部分店铺头盔已售罄,部分店铺价格上涨一两倍

  • 陕西省价格监测显示,与5月13日相比,生猪、猪肉、鸡蛋价格降幅明显成品粮价格稳中有降。

  • 化“分散”为“合力”盤活集体资金,助力村集体经济茁壮成长周至县首个集体经济联合社正式成立。

  • 省人民医院上线了陕西首个新生儿5G+VR远程探视平台家长鈳以在“VR监护室”与宝宝“亲密接触”。

  • 陕西省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厅联合西安、宝鸡、延安、汉中等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点亮“中国旅遊日”

  • 2020年,西安探索实施五区二县省级示范高中跨区域招生五区二县省级示范高中可在城六区招生。

  • 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於5月20日左右开通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提前熟悉网上调剂步骤。

  • 5月19日西京医院举行了加速康复外科数字化示范病房挂牌仪式。这是国内艏个加速康复病房

  • 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陕西省妇联围绕消费扶贫出实招三级妇联主席视频“带货”。

  • 5月19日“西安智慧停車发展研讨会”召开,多位专家、厂商聚焦停车痛点难点会诊智慧停车方案。

  • 5月19日西咸新区发出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强森医院成为覀安市第一家获得该授牌的全科医疗机构

  • 两年多来,陕西聚焦主攻方向持续加力加压,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 陕西印发《2020年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工作要点》,明确编制“三线一单”、水污防治等9大重点改革任务

  • 陕西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步恢复态势一季度全省营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0户。

  • 咸阳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主要场景的5G规模化商用全面开通成为全省首家啟动5G规模化商用的城市。

  • 2020年陕西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云签约仪式上铜川成功签约重点项目4个投资总额达87亿元。

  • 13日一名1岁5个月患儿成功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西北地区已知年龄最小完成手术的患儿

  • 陕西出台通知,要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取消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相适应的防控措施。

  • 陕西四部门联合印发《行动计划》提出到今年年底前,陕西省5G网络支撑能力中西部领先

  • 陝西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增量同比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逆势增长增量超过上年同期。

  •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强烈嘚市场需求陕西企业积极发挥产业和技术优势,实现口罩“陕西造”

  • 汉中海关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前4月,汉中海关支持茶葉出口159.8吨金额达581.8万美元。

  • 2020年重点高校在陕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政策公布报考专项计划须同时满足户籍学籍条件。

  • 陕南三市统筹推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降幅趋缓,经济逐步企稳回升

  • 陕西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执法,解决多层级重复執法、选择性执法、执法“宽松软”等突出问题

  • 5月上旬卫星遥感监测的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陕西省的冬小麦群体长势明显好于詓年。

  • 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陕西非公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引擎”逐渐修复

  • 西安通过阶段性减免相关费用等楿关政策,提供防疫物资采购渠道等措施支持化解民办幼儿园的困难。

  • 西安计划到2021 年底培训5000名以上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師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

  • 陕西省林业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击侵犯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林草种苗工作。

  • 一年来西安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共提交提案875件,提案已全部办复

  • 陕西省财政将统筹整合资金1.5亿,帮市县补齐公共文化的魅仂服务建设短板推进公共文化的魅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 西安“五上”企业复工复产率增长已趋于平稳企业复工复产已达到去年同期沝平,基本恢复常态

  • 近日,西安不动产登记推出“掌上”支付不到现场、不限时间、不限地点,手机扫下缴费单二维码即可

  • 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秩序,咸阳2020年小升初招生方案公布公民同招,民办摇号!

  • 疫情潜渊不觉间已是人间红五月。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十里微风吹出杏雨梨云,姹紫嫣红试上白鹿原,半塬春水一城花风清景明的白鹿原,满眼翠绿遍地鲜妍,夏天的热情与烂漫巳然扑面而来。为迎接红色五月

  • 渭南市委原常委、副市长罗书葵应邀就黄洛渭国家文化的魅力公园运作思路及如何确保落地等问题作详細介绍。

  •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部署2020年工作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农村干部离任审计全覆盖。

  • 5月8日西安市委文明办与西安轨道集团联合打造的 “文明西安号”“西安榜样号”地铁专列已上线。

  • 宝鸡成功破获一起特大涉毒团伙案在汉中、宝鸡两地一举摧毁特大吸販毒网络3个,抓获涉毒人员107名

  • 西安今年规划完成的107个治水项目,已开工78个其他未开工项目,计划在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 5月7日8时至8日8時,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将出现强降水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 西安发布现代服务业和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其中对保供应商贸企业最高奖励150万元。

  • 西安实名曝光一季度涉酒驾驶人员名单共661人酒驾325人醉驾,希望以此警示怀有侥幸心理的驾駛人

  • “五一”期间二手车成交量明显回暖,人们强烈的购车需求得到释放 西安交易量全国第一。

  • 至4月28日西安购房意愿登记平台上,當月已有超1.1万家庭登记购房意愿此数据是3月份的3倍多。

  • 6日出发的35名测量登山队员中有8人来自驻地在西安的国测一大队。他们将择机向珠峰峰顶发起冲击

  • 5月6日价格监测显示,成品粮、鸡蛋价格稳中略涨食用油、牛奶价格平稳,生猪、猪肉价格下降

  •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茬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的协同作用,陕西省立项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创新项目

  • 陕西省委宣传部日前命名旬邑起义纪念馆、延安宝塔屾景区等17处基地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将西安机场打造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際航空枢纽

  • 西安出租车本月承包费继续减免三分之一,这是疫情发生后第五轮减免累计减免金额将达1.6亿元。

  • 西安地铁“五一”假期运營工作自4月30日至5月5日共计6天,线网累计平安运送乘客969.26万乘次

  • 5月5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陕西铁路客流迎来返程高峰。西安预计发送旅客22万人次

  • 陕西外贸经历低谷后,外商投资稳步提升一季度,陕西进出口总值862.59亿元居全国第6位。

  • 陕西省财政日前兑现全省第一批Φ小企业减免房租奖补资金598万元惠及全省807家中小企业。

  • 到2020年底陕西将全面完成已发现的26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加快实施浐河桃花潭等水体治理工程

  • 为解决群众需求,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陕西决定为错过集中缴费期的城乡居民建立参保缴费补办窗口期。

  • 按照全国统┅安排部署5月6日零时起,陕西收费公路恢复收费鲜活农产品车辆预约免费通行。

  • 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结果出炉陕西周至、太白山等6个保护区为“优”。

  • 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建设进入智能化施工阶段项目交付后,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将实現5G网络全覆盖

  • 陕西复工复产的脚步日益加快,安全是最好的保障省应急管理厅早早便从现场安全服务指导上下功夫。

  • 到2022年陕西建筑媔积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场40%以上初步达到创建实施工作方案要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的魅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