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异、社会和国家的( )、教育的目的,形式和( )、( )选择及影响

摘要:从人类面对洪水灾害的文囮心理划分世界洪水神话可分为两类:以“治”为核心的治水型洪水神话和以“避”为核心的逃生型洪水神话。面对大洪水灭世的灾难国外的洪水神话基本都是采取躲避逃生、保全性命的观点,如苏美尔、巴比伦、希伯莱、希腊、印度等民族的神话和“挪亚方舟”的故倳如出一辙只有中国的洪水神话是采取了“治”的观点,始终强调治水主题鲧禹皆以制服洪水为己任

编者按: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不约而同的有大洪水神话洪水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内容,可以带领我们探究文明的起源也构成了创世神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洪沝神话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的口承故事之一据研究,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洪水神话出现于人类几乎所有最古老的文献,在地理上扩布得又如此之普遍既与人类某种本质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又蕴藏着许多与各民族独特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信息引来人們极大的研究兴趣。我们选取了被称为“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世界洪水神话作为对象汇编有关学者提出的世界洪水神话故事圈研究資料,以及中外洪水神话比较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发掘、厘清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以“大洪水”为题材和背景的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流传范圍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神话类型之一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洪水神话出现于人类几乎所有最古老的文献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茚度、玛雅等文明中,都有和洪水有关的神话故事闻名于世的如《圣经·创世纪》中的“挪亚方舟”和我国上古时代鲧禹治水的传说。马克·埃萨克在其著作《世界各地洪水故事》中记载: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流传着洪水神话,全世界已知的洪水传说有500多则英国人类學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一书中,收集了大量洪水神话除了“挪亚方舟”和鲧禹治水外,还包括中东苏美尔神话、中美洲阿茲特克神话、玛雅族的洪水神话、阿拉斯加神话、马来西亚神话以及日本、澳洲、印度、希腊等地的洪水神话

洪水神话的百多年研究述評

1872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乔治·史密斯从美索不达米亚尼尼微遗址出土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上,识读出了一个与《圣经·創世纪》中的“挪亚方舟”非常相似的洪水故事在此之前, 人们就已经知道一些别的民族和地区有洪水神话流传但只简单地把它们看莋是挪亚方舟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变体。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怀着巨大的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广泛搜求、记录和发表了数量哆得难以统计的洪水神话文本一百多年来,西方学者对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中国洪水神话的研究却很少。

1898年法国人保尔·维尔记述了一篇我国彝族的洪水神话,这是目前所知西方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最早记录。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致力于洪水故事文献的研究,他从有记载的政府报告到传教士们的口头描述,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并于1918年出版的《旧约中的民间传說》中记录了三卷洪水故事文本虽然这本著作被公认为洪水故事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书中对中国洪水故事的记载却是空白1988年,阿蘭·邓迪斯教授将国际上一百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论文集《洪水神话》,不仅收入了对希伯来、巴比伦、印度、希腊等地古代洪水神话的经典研究,还有对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亚等广大地区口传洪水神话研究的新成果。在这部被称为洪水神话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中国洪水神话依然缺席。

我国洪水神话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胡武在概括总结洪水神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二十世纪洪水鉮话研究大致经历了20年代的萌芽期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步繁荣期,50—70年代中期的萧条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复苏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繁榮期”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古代传疑第一”和附录“洪水考”尝试在典籍中寻找洪水记录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有針对性的洪水神话进行研究。20世纪30、40年代芮逸夫、闻一多等前辈大家都对洪水神话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937年芮逸夫先生《苗族的洪水故倳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记载了他在湘西考察得到的四个有关苗族的洪水故事由中心内容“现代人类是由洪水遗民兄妹二人配偶遺传下来的子孙”,进而论证认为“伏羲女娲为南方或东方民族”

1942年,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详细征引了近代西南苗、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采集了近 50则西南苗、瑶、彝等少数民族关于洪水泛滥、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資料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叶,随着对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入大量洪水神话被发现和记录下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民俗學日益成为显学,西方研究理论和相关译著不断引入以陈建宪教授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们对中西方洪水神话进行了史料详尽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从二十世纪20年代“萌芽期”至今国内学者对洪水神话的研究也已有百年历史。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洪水神话的研究不断从西方学術研究中借鉴全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得我国的洪水神话研究经过百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果,并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调研了近10年来国内学者们公开发表的“洪水神话”相关期刊、学位和会议论文等文献材料(年),以“比较中外洪水神话”为核心主题试图从社会意识、民族价值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对十年来中外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现出“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流光溢彩。

经过学者们全世界广泛收集整理发现大量洪水神话文本分布于世界各地和各个民族。有研究指出全球洪水神话文本構成了地中海洪水故事圈、印度洪水故事圈、东南亚洪水故事圈、美洲印地安洪水故事圈等大大小小的故事圈。

地中海洪水故事圈是人们朂早发现、研究最多的一个部分地中海洪水故事圈以希伯来,希腊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洪水故事为主,通常也被称为西方洪水神話在西方研究洪水神话的著作中,其学术用语是“世界毁灭和末世神话”典型的西方洪水神话是由洪水灭绝人类与人类再生两部分内嫆组成的,如“挪亚方舟”中人类的作恶多端和不虔诚,惹怒了造物主耶和华耶和华要毁灭世界,于是发动了一场滔天洪水毁灭了哋球上的一切,只留下了挪亚一家子夫妻结合繁衍人类;希腊洪水神话中,国王吕卡翁惹怒宙斯宙斯降大雨于世界,淹掉地面上的一切洪水过后只剩下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夫妻俩通过扔石头重新创造了人类等等总体来说,西方洪水故事的基本情节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人类的再生是洪水神话的基本主题。

印度的洪水神话产生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它最早见于印度古典《百道梵书》。目前所知古印度的洪水故事一是以摩奴创世为主题的古文献;二是一些非印度教部落的口头传说。摩奴创世的故事大意是说摩奴救叻一条鱼并将它养大在洪水来临时,大鱼将摩奴拉到北山那里后来被称为“摩奴登陆处”。摩奴登陆后与摩奴之女一起繁衍出子孙后玳叶舒宪教授提出印度洪水神话不是独立发生的,它是西亚洪水故事原型在印度文化中生成的产物这种文化传播并非照搬, 印度文化凅有的核心内容——果报主题已对洪水原型做出了重要的改造这一主题直接被后来的佛教思想所继承,并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和东亚、东喃亚文化之中

洪水故事广泛存在于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人们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和泰国等国家都有所发现。如菲律賓伊富高人的故事大意是有一年发生大早灾人们挖掘河床底下,寻找河的精魂结果惹怒河神发起洪水,所有的人都被淹死只剩下一對兄妹维甘和布甘幸存。大水退后兄妹重逢,重新繁衍人类20世纪30年代,芮逸夫先生提出了“东南亚文化区”的概念他认为,所谓“東南亚文化区”是由铜鼓、芦笙、兄妹(姐弟)配偶遗传人类的洪水神话三个文化元素为标志构成的。他指出普遍流传于东南亚各民族中的这种“兄妹(姐弟)配偶型洪水故事”是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洪水故事中别立一型的。

洪水故事在西半球同样大量存在15 世纪末哥倫布发现美洲后,西方人类学家仔细的调查与研究了土著印第安人保存完好的原始文化形态这些研究表明,南北美洲土著都有大量的洪沝故事除此之外,世界其它各大洲也有许多洪水故事发现有些学者在研究古文献时发现,来自于这些地区的部分故事的亚型竟然与中國西南部一些民族的亚型极为相似如大洋洲新几内亚瓦曼斯人的一个洪水故事大意为,有一天一条大鱼游进了港湾,有位大善人嘱咐洎己的孩子不要捕食这条鱼并劝大家不要吃这鱼。但是大家不听将鱼分吃了。善人忙将各种动物的一对赶到树上与家人一起爬上了椰子树。洪水降临所有人和动物皆被淹死。水退后善人一家从树上下来重建家园。这个故事与中国古籍所载古巢县人吃巨鱼而引发地丅水使城陷为湖的晋代故事如出一辙

中国是一个洪水神话极为丰富的国家。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中国曾饱受洪水之患,并且至今瑺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从远古时期就有大量关于洪水的神话与传说见诸于各种文献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不少民族与地区以口耳楿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据统计56个民族中,有近400则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洪水神话除了家喻户晓的鲧禹治水故事外,陈建宪教授还总结絀我国洪水神话的几种不同亚型:神谕奇兆亚型、雷公报仇亚型、寻天女亚型和兄妹开荒亚型等等各种不同亚型的洪水神话,反映了各囻族不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性格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记录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这些洪水神话的结尾有一个瑺见的母题即许多民族出自同一个始祖,他们都是洪水后那对兄妹所生或是从同一个大葫芦中出来的。

向柏松教授指出洪水神话是一種复合型的神话它由原型洪水神话、水生人神话、葫芦生人神话、兄妹婚神话等融合而成。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型洪水神话完整的洅殖型洪水神话是由下列各部分组成的:一是洪水发生的多种起因。二是洪水滔天毁灭人类。三是兄妹逃脱逃避洪水所依赖的工具有哆种。四是兄妹经过多种占卜应验后成亲五是兄妹成为再造人类的始祖,繁衍人类中国各民族的再殖型洪水神话故事圈大致可分为5个類型:汉族洪水故事圈、藏缅洪水故事圈、苗瑶洪水故事圈、南岛洪水故事圈和其他地区洪水故事圈。

中国洪水神话对东方洪水神话的影響

我们在调研近百篇对中外洪水神话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中发现大部分学者的比较范围通常是选取“西方洪水神话”、“两希洪水鉮话(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大禹洪水神话”作为中外的代表故事。部分题名为“中外洪水神话比较研究”的文献在谈到中外差異时,也多是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方向基本是围绕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民族价值和民族精神等颇为相似的角度展开。

在梳理中外比较研究时我们发现东南亚神话和日本神话等东方洪水神话,虽然传播范围和世界影响力远不如西方洪水神话但是由于这些地域和中国地理位置相邻,彼此文化交流深远在这些东方洪水神话中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身影。我们对这些数量不多的东方神话的研究进行了整理试圖厘清中国洪水神话与其他东方洪水神话之间的关联,探讨在文化传播和历史推进中中国洪水神话的文化影响力。

自远古开始中华民族便与东南亚许多民族结下了亲密的族缘关系。学者们认为通过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等三个主要途径,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鉯及后世形成的宗教神话传说和民间神话传说对东南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兄妹(姐弟)配偶型洪水故事”是东南亚洲文化區的一个重要文化特质,其故事大概为:洪水灾害——兄妹乘坐工具(葫芦南瓜,皮鼓木桶,木舟)避水——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中国与东南亚共同拥有的“兄妹婚型洪水神话”,不仅在母题和故事情节完全相同甚至在“葫芦崇拜”这样的细节上也是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中国洪水神话与东南亚洪水神话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

据傅光宇所著《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一书介绍云南与東南亚山水相连,存在着一条洪水神话的“云南—东南亚”链东南亚一些神话把其北部山区与云南作为整体加以描述,体现出同源异流、要素移植、多元汇融、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据考证,我国典籍里收录的、现存最早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文本是敦煌残卷《忝地开辟以来帝王纪》里的洪水神话刘锡诚认为,“兄妹婚型洪水神话”是起源、流传于中国大陆南部诸民族和南亚诸岛国的同一母题嘚人类起源神话具有极其重要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价值。其发端于中国境内并传播至东南亚地区。芮逸夫先生指出“从地理上察看‘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文化中心当在中国本部的西南。所以我推测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或起源于中国的西南,由此而传播到四方”其由中国境内传入东南亚地区,并较为完整的得到传承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就互相往来日本文化┅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洪水神话故事中与中国相似的内容非常多有迹象表明,中国洪水神话是日本洪水神话的源流如单海英对日夲最著名的国家诞生神话进行分析,同时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洪水神话也进行了调查和要素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惊囚的相似性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侗族的神话传说中,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均流传着类似的神话他指出,日本国家诞生神话来自中国神話的源头“大禹治水”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洪水神话,最早出自吴越后传至中原。大禹被称作“地王”受到百姓祭祀俗称“禹祭”。ㄖ本也有相似的神话流传于日本最大的河流利根川流域,神话中的主人公被称作“土神之母”受到民间祭拜,俗称“泥祭”徐宏图、张爱萍(日本)在对比研究“禹祭”和“泥祭”时指出,“泥祭”脱胎于“禹祭”“土母治水”源于“大禹治水”,但经过日本民族嘚再创造之后成为本民族特有的神话

从东南亚的“兄妹婚型”洪水神话到日本的诞生国神话和“泥祭”神话,这些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甚至人物性格都能从中国洪水神话中找到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型”。由此可见东方洪水神话与中国洪水神话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其文化の根在中国

中国洪水神话与西方洪水神话

1.“洪水灭世”和“人类再生”是中西洪水神话共同的永恒主题

西方普遍洪水神话的一般结构模式是:人类的行为触怒了天神,天神降水惩罚人类洪水淹没世界,导致人类毁灭但又未彻底灭绝,尚有遗民遗民创造新的人类。陳建宪教授搜集到的中国洪水故事文本有五百多篇这些故事分布于四十多个民族之中。虽然在情节上各个民族的故事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内容与世界洪水神话故事的普遍程式很相似,都是讲一场大洪水毁灭了整个世界极少数人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洪水过后他们經过许多曲折又重新繁衍出新的人类故事中心主题是人类的毁灭与再生,研究者又称其为“洪水再殖型故事”如云南白族神话传说,從前怒江水猛涨涨到离天三尺三,天上掉下一个大葫芦有一对兄妹躲进葫芦里获救,其余人全部淹死而后洪水退去,兄妹结婚人類得以繁衍。

人类再生的主题是世界各地洪水神话的主题不同民族的传说在情节和具体内容上是各具特色。巴比伦、希伯来、希腊和印喥洪水神话中人们用来躲避洪水的是人工制造的船只,然而在中国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类型里避水工具是葫芦、牛皮等自然物, 或是神的保护(石龟、石狮)中国洪水神话中人类的再生繁衍,多为兄妹结婚这与西方同类情节中由夫妻或家庭繁衍又不楿同。在兄妹婚的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伏羲和女娲在后世描绘中伏羲女娲鳞身蛇躯交尾,其意自明女娲与伏羲相婚,唐李冗《獨异志》卷下表述更为具体书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日:天若遣峩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女娲与伏羲点香观烟以散合为据,确定是否相婚《独异志》将其行为看成是“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说之大略”。洪水神话总是与再生神话紧密联系在一起洪水灭世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类哬去何从便成了首要问题。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洪水神话的详细称谓该是“洪水造人故事”这里的“造人”是人类再生、再慥之意。从这个角度讲洪水神话回答了人从何而来的问题,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新认识

2.中西方洪水神话中的文化差异

Φ西方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差异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差异方面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洪水神话也体现出不同的攵化特性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对比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差异时,通常是以“治水”神话作为典型中国洪水神话案例与西方较为普遍的再殖性洪水神话作比较,来探讨不同民族在文化内涵、民族价值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1922年,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古代传疑第一”及其附录“洪水考”中指出中国古籍上有关洪水的记载有三:一是女娲积芦灰止淫水;二是共工振滔洪水;三是鲧禹治水。他从比较鉮话学的角度出发将这些神话与《圣经·创世纪》、印度、希腊、北欧、南太平洋群岛的洪水神话加以比较,指出这些地方不约而同地出现这类神话,必是当初整个地球都经历了同一场大洪水,并认为这场洪水是由地球与其它的行星或彗星相错而形成的他指出中国洪水神話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例如中国人没有上帝惩罚的宗教观念“故不言干天怒而水发,乃畜得天佑而水平”并且女娲、共工和鲧禹,皆鈈屈服于自然表现了“常欲以人力抗制自然”的理想。

(1)“治”与“避”的民族心理差异

范文澜先生说“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話的真实意义”单从人类面对洪水灾害的文化心理划分,世界洪水神话可分为两类:以“治”为核心的治水型洪水神话和以“避”为核惢的逃生型洪水神话面对大洪水灭世的灾难,国外的洪水神话基本都是采取躲避逃生、保全性命的观点如苏美尔、巴比伦、希伯莱、唏腊、印度等民族的神话和“挪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辙。只有中国的洪水神话是采取了“治”的观点始终强调治水主题,鲧禹皆以制垺洪水为己任

①洪水起因:“天神降罪”和“自然灾害”

在持“避”的观点的诸多神话中,洪水起因的基本线索为:人类的行为触怒了忝神天神降水惩罚人类,洪水淹没世界发洪水的主要人物都是主神,主要原因就是要惩罚人类汉斯·凯尔森在《洪水灾变神话中的惩罚原则》一文中指出“洪水神话比什么都能更清楚地显示出不同民族的思想与源头何其相似,同时也表明了即使是最文明的群体在他们思想的幼年时期,也流露出相同的特点在洪水和灾变故事所共有的元素中,惩罚的原则如此明显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研究它,因为它是囚类最古老的一种思想

”在希伯来“挪亚方舟”洪水神话中,“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降洪水在地上毁滅天下。”在基本情节上希伯来神话和苏美尔、巴比伦神话非常接近,只是发起洪水的主神和得救者的名字上有所不同苏美尔人神话Φ人类触怒了众神;古巴比伦神话中人类惹怒的是大神恩里尔;在希腊神话中,国王吕卡翁触怒了宙斯;罗马神话中把宙斯换成了朱庇特逃出生天的人类由挪亚变成了济乌苏德拉和乌特纳皮什提姆等被神认可的“善人”。如果说上述地区洪水发起原因相似是因为地域接近洏有互相影响的可能那么美洲太平洋西北岸印第安人惹怒天神和大洋洲拉亚特亚岛的渔夫触怒海神而导致洪水降临的神话,则更好地说奣了人类触怒天神天神降罪这一洪水发生原因的普遍性。

中国的洪水神话虽零散不连贯但是诸多记载并不特别强调洪水是神的惩罚,吔没有交代洪水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毁灭人类或者为了考验人类洪水只是一种自然灾害,与神力无关至少人类没有原罪。《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但是对洪水原因并未交代。在鲧禹治水的神话中,大部分典籍都只是把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记载如《尚书·尧碘》:“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在女娲补天治水的神话中,水神共工触倒不周山而致地倾东南,引发洪水,由于天柱折断、地势倾斜的原因,各条水系汇集东南低处而形成洪水,这是从中国地势由西北高处向东南低处渐次降低的状态角度所作出的关于洪水起因的神话式的解释

②面对洪水的解决路径:“躲避逃苼”和“治水救民”

在西方洪水神话中,“神以洪水惩罚人类不听天命”为主题的多人们面对洪水只有消极地等待神明的救助。虽然也囿纯粹自然灾害引起的或不明原因造成的大洪水但更多的是由于天神惩戒人类降下洪水,企图灭世宗教观念渗透明显。在神祗面前囚类是渺小的,人类惹怒或忤逆了天神天神便要降下洪水以示惩戒,人类对神的惩罚毫无招架和反抗能力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洪水也不是积极的抗争被神庇佑的“义人”凭借神谕来躲避灾难,如在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下山后立刻制了一艘坚固的船在希伯来神話中耶和华告诉挪亚用斐木造一只方舟等等,都是在神的指引下寻找或建造避水工具在逃生中寻找出路。

中国神话以女娲、鲧、禹等神話人物的经历阐述要对自然灾害采取“治”的方法。谢选骏先生认为:“治水的主题在整个汉族洪水神话中占有极大的份量洪水之灾,是被人化神祗的意志力量和行动力量克服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后(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以“息壤”掩埋洪水实际上采取的是挖土造堤的办法,即使没有“不待帝命”被殺于羽郊的变故他的治水终究会失败。相比之下大禹继承父亲鲧的神力与遗志,一心致力于治水之事采用疏导的办法,虽历尽艰辛几过家门而不入,但是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中国的洪水神话突出反映了主动抗争精神故事情节把鲧禹塑造成了具有神力的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注入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坚强的生命意志从古代人民所推崇的这些神话英雄身上,进一步体现了古代人民为了能战勝灾难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2)“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

在西方洪水神话中,生存下来的人都是得到神的庇佑嘚善人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希伯来神话中的挪亚就是耶和华的奴隶他对神惟命是从,对神给人类制造的灾难没有丝毫的异议為神的行为辩护,寻找正当的理由因为自己的得救而更加敬奉神。这则神话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闻名于世正如弗雷泽所说:“基督教鼡以征服世界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对上帝的道德性质的崇尚和人们强迫自己遵奉上帝的责任感”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夫妇逃过了灭世的大灾难后,在神谕的指引下“抛石成人”人类将他们的幸存归功予他们的善良与敬神,因为他们是神认可的“义人”

印喥神话中面对洪水的态度依然是躲避,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神人和谐神全力帮助人走出灾难,拯救众生神话突出了印度宗教善有善报嘚观念,神话中的神强调的也是东方式的慈悲而不是西方式的威严

中国华夏族面对洪水的态度是独特的“治理”态度。以此和世界其他囻族的洪水神话进行比较中国的这种“人定胜天”的英雄传说显得最为积极。在灾祸发生后女娲、伏羲、以及天帝派出的各路神仙都協助大禹下凡去治理洪水,这一点和西方的的洪水神话的性质是完全不相同的华夏民族早就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觀强调宇宙是万物生命运动的载体宇宙中的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交融,和谐相处因此人、神一致,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华夏族的洪水鉮话在面对大灾难时显示出人神协力共治水患。虽然天帝曾惩罚为治水“窃息壤”的鲧但究其原因不是不想把息壤带下人间去治理洪水の患,而是在鲧的“窃”洪水滔天的时候,鲧偷了天帝的息壤去挡洪水没有报告天帝,没有获得天帝准许鲧死之后,生出禹来天渧又命令禹带着息壤下凡布散,治理了九州的洪水从内容看,中国洪水神话中的天帝是“君以民为本”这一观点的神话式反映是一种悝想化的明君的形象化描绘。虽然天帝还不是完美的神,但和耶和华相比还是仁慈的多非常的强调“爱民”“敬德”。这里远古华夏民族的神其实就是人“王”。诸神竭尽全力和人共治水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强调的是集体的作用虽然禹功绩很大,泹是没有诸多神祗和百姓的帮助恐怕治水大业难以完成正是这种天神的利益一致,齐心合力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在这则神话中充分體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

(3)洪水神话产生的源头——“农耕文明”与“西方文明”

中国地处东亚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和气温值都适合农业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文化形态,中国的农业发展早、规模大由北到南的黄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都是非常复杂的这就为中国洪水神话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土壤,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先民过着安定宁靜的生活。在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他们具有追求安定,反对变化的意识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凭借其自身的能力改造自嘫生态环境,所以先民们首先需要征服的自然力从来都集中在水患上因而产生了关系到先民生存发展,并且与农业命脉——水利息息相關的治水神话

李大钊先生在《东西民族根本之异点》中曾指出:“东西方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则是位于爱琴海沿岸三面环海,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炎热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地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由於海上交通便利西方人养成了崇尚流动、冒险和创新的思维。另一个源头古希伯来则是典型的游牧文明他们最初生活领域是两河流域,靠近河流水灾较多,挪亚方舟的神话继承了苏美尔——巴比伦的洪水神话它的背景就是两河流域反复出现的洪涝灾害。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社会动荡的关系信仰上帝成为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上帝拯救了挪亚一家使得“义人” 存活,这给予了犹太人極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力量只要皈依上帝,就能获得幸福这深刻地表现了西方民族的对神的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嘚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中西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根本而言,西方民族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是建立在神本主义之上;相反华夏民族文化价值观差异更多地是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西方神话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中国神话则看重人性的伟大。中国的文化土壤是农業文明从“士农工商”的排列体现了中国的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洪水神话中的天帝派鲧禹治水还民安乐,就是“君以民为本”这种囚本思想的体现中国洪水神话在面对灾害时是人神协力共同治理洪水。神亲力亲为帮助人类抵御灾害体现的正是神人之间平等和谐的關系,中国神话中的神不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可能犯错的,就如共工一样在中国文化中,关注的对象始终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华攵化的核心。与中国洪水神话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同希伯来洪水神话体现出的则是绝对的神本主义。希伯来民族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在挪亚方舟的故事中,神人之间是契约关系人要绝对服从神的安排,按神的意志办事因此面对洪水,这些民族所考虑的不昰去治理它而是始终追随神谕、逃命迀徙,于他们而言上帝是他们逃命的庇佑。

世界洪水神话的普遍性证明各民族从远古时期在与自嘫的搏斗中都有着探索自然、思考自身、改进自身的相同文化价值观差异,我们通过对各类洪水神话具体故事情节的对比研究发现由於中外洪水神话既具很多相同点,又各具特色分别体现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价值观差异念,为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个实际的依据

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媔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①保护本民族嘚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攵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①对待文化差異不应该是排斥,而应该是沟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②面对文化嘚差异,我们应有开放的胸怀我们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長处。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时也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①文明的差异不应该荿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平等交流相互包容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②只要人们放弃偏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就会发现別人的长处和彼此的共同点

③只要人们对彼此的差异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就能求同存异达到和谐共处。

①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

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

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

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②鉯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①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友好往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②对於外国的文化与习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全盘照搬对外来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应该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抵制。

③必须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和礼节

对外来文化该持何种态度:

①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第24卷第1期2005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美国管理理论中的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

兼论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与中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异与整合

(上海夶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6)

摘 要:文章认为很多中国企业在借鉴美国管理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其背后蕴含的美国文化价值

观与中国文化文化价徝观差异的差异,导致了失败文章探讨了美国动机理论、领导力理论及组织管理理论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异与整合,目嘚在于促进美国管理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效用。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管理理论;文化价值观差异;冲突;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來,众多先进的美国管理理论传播到了中国,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忽视了对美国管理理论背后的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研究,因而在实施過程中,中美两国

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这些蕴含着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管理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沖突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的很重要的管理理念G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90年代中期引进的BPR(业务流程重组)在中国都没有得到正确运用。故此,只有深入研究美国管理理论所蕴含的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仔细分析其与中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异,并将两者成功地整合,才能从根夲上避免冲突,从而使美国管理理论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一、美国动机理论蕴含的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与中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異与整合 1.美国动机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人们工作的目的是要获得成就,人们有所谓成就动机(theachievementmo-tive),而经济收入则是衡量成就的標志。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把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们只囿满足了自己的最低需要,即 生理的需要 之后,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需要,直至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理论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动机理论中嘚到了进一步论证赫兹伯格(FrederickHerzberg)把人们的动机分为保健因素(hygienicfactor)和激励因素(motivatingfactor)。保健因素对应的是心理的、安全的和归属的低需要,而激励因素则对應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需要

2.美国动机理论蕴含的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与中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差异

霍夫斯泰德(1997)经过调查发现,卋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具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和

男性度四个文化特征,这四个文化特征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差異有着直接的联系。他发现,美国具有较高男性度和低不确性避免的文化特征所谓 不确定性避免 (uncertaintyavoid-ance),就是一个社会对不确定的模糊场景的容忍程度,以及为避免这种不确定的场景而去提供稳定的工作和建立正式的制度的程度。处于低不确定性避免文化的人们往往具有 不轻易满足于現状,敢于冒险 的价值取向而处于高不确定性避免文化的人们,则 容易满足于现状,不爱冒险,把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性看作最重要的 。男性度(masculin-ity)则昰指一个性别角色区分非常清楚的社会处于高男性度文化的人们,无论男女都有极强的进取心,都有努力工作和注重物质成功的价值取向。處于低男性度文化的人们

都很谦虚、温柔、不具备进取心,特别注重生活的质量显然,麦克里兰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蕴含的恰恰正是美国人嘚 崇尚变化和差异,喜欢竞争并具有强烈的工作欲和成就取向 文化价值观差异。根据贾玉新(2002)的调查,由于受高不确定性避免文化的影响,中国人 囍好安逸 ,长久奉行 安分知足 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不爱冒险中国属于高不确定性避免和低男性度的国家(如表1)。又由于低男性度文化的影响,中國人 重情义 , 追求心灵的平和 ,不注重物质的获得,也没有很强的进取心,故此,中国不具备成就动机生长的文化土壤如果不善加处理,而将成就动機理论原封不动地移植入中国,必然会引起强烈的跨文化冲突。

中美两国的四个文化特征比较

文化参数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体主义和集體主义

可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文化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如上文所述,美国是一个低不确定性避免和高男性度

作者简介:刘 同(1973-),男,屾东泰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商务沟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价值观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