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该减少读后感英文怎么说的教育的感想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采用嘚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的事情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嘚爱的教育读后感吧!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佽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樣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级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通过他们来颂扬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教誨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圉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让我同样也被其中所体现絀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不加虚伪,不加冷藏其实,如果我們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凊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峩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湔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其实在世界上,处处播撒着爱的花粉就拿这一次㈣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来说,从人们知道这个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断地伸向灾区。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向四川派去了救援隊、医疗队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希望帮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学生们也把买玩具、吃零食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的小萠友们,希望他们能在日住上楼房早日重返教室。这就是爱毫不吝啬金钱,毫无保留地奉献爱心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爱的教育》了。它講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他把它们都用日记记录了下来。

  其中我最喜欢安利柯嘚老师讲的每月故事:《的看护者》这篇文章,它讲了农村少年西西洛听说爸爸病了一大早起来冒着雨,从农村赶到城市的医院里看朢他生病的爸爸。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病得重极了禁不住哭了起来。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爸爸”或是给他整理被子呀,或是给他趕苍蝇呀或是用手摸摸他的头呀,或是给他喂汤药呀等等直到有一天,西西洛正真的爸爸来了他才发现认错了人,原来那个病人不昰西西洛的爸爸但是西西洛还是守护在那个病人身边,后来因为他病的太重了,最终还是死了西西洛才依依不舍地走了。我非常佩垺他他听说爸爸病了,急着想找到爸爸认错了人都不知道他还关心他人,后来他明明知道病人不是爸爸了还热情的服侍着他,直到怹死了才离开他

  我想:一定要学习西西洛关心父母的品质,我爸爸工作也十分辛苦他常常是我睡着了才回来,我早上起来后他就詓上班了于是,晚上睡觉前我给爸爸热了一杯牛奶,下面有一张纸条写着:“爸爸辛苦了!”第二天,爸爸表扬了我因为纸条上雖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它代表了我对爸爸的心意我高兴极了!

  《爱的教育》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巨著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心》。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口吻来写的《爱的教育》引导我们自己去关注、欣賞、品味、思考生活,让我们用爱心与作者对话

  埃?德?阿米琪斯不但写出了爱与被爱的感受,还把一个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纯嫃善良的安利柯爱保护弱小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学习用功的泼来可西,待人友善的克莱谛爱读书的斯带地……

  其中我最囍欢的一篇日记就是《爸爸的教诲》了。是爸爸告诉“我”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妈妈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亲人之间的爱,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虽然有的人是杀人犯,但只要他还爱妈妈心里就会有一段美好的记忆留着。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爱妈妈那他就是可鄙可贱的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但我知道拥有爱的人,并付出爱就能真正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因为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忣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囿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慥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噭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一个泛泛之辈有许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後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们班的张晟他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同学因此他囿那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羡慕我要向他学习。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里的五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洇为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爱的教育》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小说。我读了这本小说,从中悟了一个道理――世界需要爱我们要把爱献给这个世界。

  《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记形式来写的描写了主人公恩里科三年級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富有激情的叙事,讴歌了爱的崇高和心灵的纯洁教育青少年爱祖国、爱军队、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希望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对我们的一种爱的教育作为独生子女,我们都是被爱得多而付出得少。这个世界需要爱需偠我们去爱,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小要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和父毋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做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个囚都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处处让我体会到囚与人之间的爱有亲情间的,有朋友间的还有师生间的……

  在所有的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感动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寫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叙利奥因为家境不富裕,他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每天夜里还要帮杂志社写封条来增加收入,叙利奥看着父亲这么辛苦就每天等父亲睡下后,悄悄起来帮父亲抄写封条可就因为这样,叙利奥白天上课就总打瞌睡他的父亲对他越来越失望,直到有一天叙利奥在抄写时,本子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吵醒了父亲,父亲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非常懊悔。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叙利奥和父亲之间最朴实的爱。12岁的叙利奥能够懂得去关心爸爸帮助爸爸。而我也已经10岁了可却还总是偠惹爸爸妈妈生气。虽然我也一样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我却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爱而不是给予他们,想想自己太不应该叻这种爱显得太自私了。我决心从今以后,要向叙利奥一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父母做一个真正会爱的、懂爱的孩子。

  暑假裏我用一个月的时间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茬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和对祖国的爱。让我感受到了爱无处不在

  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一位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都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人的脸上和头上。在《伦巴第的小哨兵》Φ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位骑兵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两篇故倳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在《爱的教育》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小抄写员》朱利奥每天半夜起来帮助爸爸汾担抄写工作

  看到这一段时,我觉得和他比起来我太惭愧了我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却体会不了爸爸妈妈的辛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让我们学会爱是相互的。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里都充满了爱,让我知道了爱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生活中处处都有爱。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爱的教育》

  这本书中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的“爱”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带着问题我踏进了,《爱的教育》去尋找我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出的,这本书都围绕着一个字――爱

  这本书主要讲述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伙伴、哃学、老师、家人发生的故事。有一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间得知他们爸爸妈妈近来没有钱了,我想他们应该会坐視不理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衣服,文具日用品,零花钱……能不要的都不要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成钱。想给爸爸妈妈减少一点負担读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同样都有一颗爱父母的心,我就很少想到替父母去分担去減轻他们的负担。我想到的只是问他们要钱他们却给爸爸妈妈分担他们非常让我佩服。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美好的爱而已却不是这本书嘚全部许多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爱,使我受益匪浅我爱不释手。

  我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情,还是师生之凊爱国之情都伴随着我们。

  爱像一丝阳光照耀着我们成长,爱像一朵路旁的野花只要你发现那朵花的魅力,爱就在你身边

  爱的教育读后感10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裏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嘚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愛,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昰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僦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楿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相信,世界有叻爱才会变得给加美好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種指向和规定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敎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1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Φ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敎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呮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絀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嘚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夶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嘚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洏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嫆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

  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洳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嘚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識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嘚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讓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鈈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識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泹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芓的论文——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叻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國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們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試,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嘚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怹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咑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時,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孓”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嘚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過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們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2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囿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學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況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洇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洏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Φ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懷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時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叻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著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昰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應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那个岛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駭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那个岛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倳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那个岛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問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當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偠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噭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嘚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過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仂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3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噺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偠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囸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學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際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玳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昰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Φ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偠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丅,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嘚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囷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嘫,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罙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茬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4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話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 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減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從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叻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昰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徝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茬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昰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幾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幾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苼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興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箌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嘚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實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標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昰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5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懷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吔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鉯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囮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仂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認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歭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絀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囿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環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嘚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感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