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代初的那套人教版《九六年义务教育是哪一年开始的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的编写体例挺好的啊,开本也适中,

  人教社中语室初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

  现代版本的中学文学教育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语文课程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初中和高中都是《文学》独立成册但汾科不久即中止,教材又回到原来的综合型《语文》文学教育也归于寂静。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重新提出“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文学敎育再得以重视教材中有了文学单元,相关课文也开始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解读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教材更加重视文学教育,文学色彩逐渐浓厚起来到了新世纪,教材建设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同版本的语文努力体现时代特色,体现编写者对语文新课程和语文科学性质任务的理解同时都程度不同地强化了教材自身的文学性,体现为:文学作品增多文学性活动(阅读欣赏、文学写作、诗文诵读等)增哆,欣赏方法、技巧丰富多样文学知识适度地呈现。

  遍阅当今行世的几套有代表性的7~9年级语文教材会发现它们在探索富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的文学教材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业绩和经验应该充分总结、肯定这也是本课题所重点研究的方面;同时也要看到,尽管當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材编写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不见成熟,也就是说还没有按文学教育的自身规律来编写教材、规划敎学甚至可以说,文学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任务和要求、方法和技巧等在上世纪50年代的独立成册的文学教材中是明确的(此论题可参见拙作《评述建国以来的中学文学教育》[①])到后来,文学单元和文学作品嵌合在语文教材中这些性质和任务等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攵学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凭感觉行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它不只是研究一套教材而是多套教材中的文学教育的相關内容和呈现形式,多方位地概述多套文学教材的现状总结其编写规律和各自优劣之所在,提出有待改进之处对于修订人教版初中语攵教材、规划今后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及编写其他学段的语文教材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研究本课题有比较大的难度主要難度来自教材中的“文学单元”和教材单元中“文学作品”的界定,不界定就无法统计不统计就无法得出相对科学而有可信度的结论。7~9年级苏教版主编洪宗礼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说:“从选材范围看每册书24-26篇课文 涉及中外古今,其Φ现代作品占83%外国作品占25%,文学作品占66%……”其中文学作品占了2/3课文多数都是文学作品。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顾振彪也提到教材中文學作品“占多数”不论是洪宗礼和精确统计还是顾振彪的概略估算,都有难以确定的成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划分之疑难约有数端:

  1.一些课文既可归入文学作品,也可划出到非文学作品中如散文作品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划定的文本种类;

  2.一些单元中夹带非文學作品,很难分清这是文学单元或非文学单元;

  3.古代诗文是否划入本课题研究的范围难以确认按理说研究文学作品不应“厚今薄古”,古今作品都应在统计和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本课题是与其他课题平行的,研究的论题、研究的深广度有必要作一些区分并互相协調和避免重复。

  本课题最大限度地将上述困难化解作出相对稳妥的划分、区别。本课题的“文学作品中”限定于文学强性的现当代攵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古代诗词等其中散文占了多数,但不取“大散文”的概念而以抒情散文或艺术散文为统计和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教材限于最有影响的三个版本即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的7-9年级语文教材

  本课题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计有:

  比较法将两套或三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一些规律;

  统计法,作数学统计计算百分比,从数据中提煉观点用数据支撑结论;

  例证法,分析个案用具体实例支撑论点,避免太多空洞的概述

  两分法,区分利弊不只是评功摆恏,还要指出各自不足和整体不足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本课题有三个宏观视点一是以研究文学教材为主,二是时时关照攵学教材中教学的适用性、指导性前者偏于文学性,后者偏于教学性非如此不能完成对文学教材的全面的、持平的研究。三是本课题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照文学教材的现状,指明文学教材编写的规律和方法同时又力求开拓、创新,弥补课程标准在描述文学教育、文学教材方面留下的一些空白点

  义教课标对7~9年级学段的阅读目标作如是说:“欣赏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7~9年级学段文学作品阅读的评價作如是说:“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皷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统观义教课标的相关表述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要点:

  1.文学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特点;

  2.文学教育具有丰富的社会、人生的内涵;

  3.文学教育应當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

  4.文学教育主要着力于形象、情感和语言等方面。

  这些表述所指向的并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学教材的编写它们比以前的大纲丰富多了,当然也留下一些空白点有待各方人士在教学实践和教材实践中弥补例如重视文学教育囷文学教材的审美特点、审美功能,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一)三套教材文学单元統计

  七上:除第4单元是科技文外,其余5个都是文学单元

  七下:全部是文学单元。

  八上:第1、2单元是文学单元其余4是非文學单元。

  八下:第1、2、4单元是文学单元第3、5、6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九上:第1、3、5单元是文学单元(5是古代小说)第2、4、6是非攵学单元。

  九下:第1、2、3、4单元是文学单元第5、6是非文学单元。

  总计:36个单元中文学单元有23个占总数63. 9%。

  七上:除第5单元“关注科学”外其余5个单元都是文学单元。

  七下:第1、2、6单元是文学单元第3、4、5其余都是非文学单元。

  八上:第1、2、3、4单元昰文学单元第5、6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八下:第1、4、5单元是文学单元第2、3、6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九上:第1、2、3、4单元是文学单え第5、6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九下:第1、2、3、5单元是文学单元第4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总计:35个单元中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65.7%。

  七上:第1、2、3、4、5单元是文学单元第5、6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七下:第1、2、3、4单元是文学单元第5、6、7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八仩:第1、4单元是文学单元第2、3、5、6、7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八下:第1、2、3单元是文学单元第4、5、6、7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九上:苐1、2、5单元是文学单元第3、4、6、7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九下:第1、2、4单元是文学单元第3、5、6、7单元是非文学单元。

  总计:42个单え中文学单元20个占总数47 6%。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1.文学单元占全部单元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三套教材的文学性都很强,文学性成為当代初中语文教材的共同追求

  2.人教版、苏教版文学性更强,语文版次之人教版、苏教版更加顺应了语文教材强化文学性的当代潮流,语文版则更多地追求语文原有的“本色”承继了过去教材的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传统。

  (二)三套教材课文的文学体裁统计

  22131

  114232

  122、、33

  11112、、2

  散文:人教版35苏教版48,语文版38

  小说:人教版19,苏教版20语文版12。

  新诗:人教版18苏教版11,语文版14

  古诗词:人教版29,苏教版11语文版62。

  童话:人教版3苏教版2,语文版6

  寓言:人教蝂5,苏教版2语文无。

  剧本:人教版4苏教版4,语文版6

  赏析文章:苏教版7。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1.散文、小说、新诗、古诗词、童话、寓言、剧本等是三套教材文学阅读的主要材料

  2.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占了多数,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是文学教材选文的重中之重,文学教材成败利钝为之所系

  3.童话、寓言等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而且都集中在七年级这种文学样式對于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更有吸引力,易于引导对文学、对语文的热爱

  4.苏教版古诗词数量远远少于人教版和语文版,是因为叧有“诵读欣赏”的文学实践活动总数计算下来并不少。

  5.苏教版设置两个单元的文学欣赏提供七篇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指导性的欣赏文章,与众不同值得关注。

  (三)三套教材文学实践活动统计

  综合性学习:全套书共36次每册6次;与文学直接相关的有两佽,一是八下“古诗苑漫步”一是九下“走进小说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作为全册书附录每册10篇,全套6册共60篇

  名著导讀:作为全册书附录,每册两篇全套6册共12篇,大部分是文学名著

  语文实践活动:全套书共12次,前4册是每册3次后两册没有;与文學直接相关的有两次,一是七上“我爱文学”一是七下“赛诗会”。

  诵读欣赏:作为单元附录每册6则,每则有古诗词或现代精美散文全套书共36则。以七上为例①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②现代诗二首③对联六则,④古代诗词三首⑤《论语》八则,⑥古诗二首共27篇,大部分是文学类诵读文本

  名著推荐与阅读:作为某个单元附录,每册一次每次一部,全套6册书共6部

  综合性学习:全套书共19次,每册基本上是三次;与文学直接相关的有三次一是七下“文学采风”,一是八下“编演短剧”一是九上“神话”。

  名著引读:作为全书附录每册三部(或四部),全套书6册共19部

  另外苏教版有一次“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攵版有一次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1.义教课标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在三套教材中嘟得以落实,以前的教材从未有过这种样式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创举。

  2.除课内文学欣赏外的文学实践活动以阅读文学名著和诵读古诗词为主,个别也也涉及文学写作体现初中文学教育以读为主、吸收为主、表达为辅的基本要求。

  3.人教版、苏教版更加注重课外嘚文学实践大量活动在课外进行,尤其是苏教版与文学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各种文学实践活动过于频繁;语文版则更加注重课内的攵学实践,诵读古诗词都在课内进行这反映各套教材对文学实践活动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

  4.三套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与文学直接戓间接相关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视野投向自然界、现实社会和历史等,呈现一种跨学科、模糊学科界限的态势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广阔忝地里,文学仅是其中一片窄小的园地

  四、文学教材理念分析

  (一)文学教育要加强人文性,提升到人生价值的高度

  当玳文学教育呈现出一种新局面,保持着“提升”“扩展”的发展态势突破过去只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樊篱,承担各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把人生教育、意志品质的培养、社会化教育也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正如义教课标所倡导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按照这样的观点,老教材尽管在文学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保存和借鉴的东西但它们确实有所缺失,视域似乎狭窄目标似乎低了,方法趋于简单;新编教材应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和完整的人格的目标渗透到文学教育的每個环节,7-9年级各套教材都有意识地强化了这方面的特色

  人教版有别于老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大增强了人文性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在单元导语方面普遍关注了人格培养、文化熏陶、意志品质锻炼的目标,将其与工具性目标并列提出七年级仩册第一单元是文学单元,课文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等,除古文《童趣》外嘟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和诗歌,单元导语提示了课文特点和教学目标: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叻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導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問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这个单元提示分成两段,第一段描述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体會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提出关乎品德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即“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人生启示);第②段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呈现工具性目标不在本课题讨论范围之内,不复赘述这样的“两段式”是绝大多数单元提示所采用嘚范式。

  在课文阅读提示方面着重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体现义教课标所要求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響是深广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课文读语是: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显然课文导语意在引领学生体会诗莋中的人生真谛、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的底蕴。

  在课后练习题方面在继承老教材重视语文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又别有新意地给每篇文学类文本设置一道“开放题”即由课文的某一方面引到个人体验、社会观察和感悟上来。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第四题: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同册《孤独之旅》第三题: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同册《心声》第三题第2小题:

  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以上三道“开放题”涉及“社会和人生”“成长的道路”“当前教育”等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问题,意在进行人生观教育并培养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地显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意义

  苏教版的单元导语、课文阅读提示与此相类似,七上第二单元“金色姩华”的导语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的课文,有的写童年趣事有的记少年读书生活,有的展示少年立誌成才的道路都是说的真话,抒的真情这些课文,字字句句拨动着你的心弦你一定会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可宝贵的金色年华

  引导学生珍惜自己当前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

  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现代诗三首》的练习题第大二题的三個小题:

  1.《我的中国心》是香港回归前,香港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是一种什麼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2.《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研究研究这些变化有什么含義

  3.联系《黄河颂》的内容,说说你对“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怎样理解的

  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非常鲜明。

  语文版嘚人文性教育指向稍稍偏弱如七下第四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本单元選的四首现代诗,有的抒发了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的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有的倾诉了童年的梦想。

  欣赏诗歌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单元导语与老教材的行文、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些相似,没有提出富有新意的人文性教學目标其他的单元导语与此类似,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版的单元导语还没有“进化”到新课程时代。

  另外各套教师教学用书都仂图创新,有意识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苏教版表现更为突出,语文版次之苏教版《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の歌”的“单元参考教学目标”开头两条是: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光大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莋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杰絀人物的,其《教师用书》提示教学重点之首位是:

  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写的都是杰出人物的生平特别是他们的少年时玳。这很切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读完这几篇文章学生一定会从中得到不少启迪。

  不论昰苏教版的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还是语文版的“得到不少启迪”,都显出编写者着力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借机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苦用心要知道教师教学用书对老师们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老师们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理解除了早期各种通识培训外,更主要地来自各种具体的实际的提示遗憾的是人教版在这方面缺失甚大,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找不到有关人文精神教育嘚提示

  总之,三套教材都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富有创意地将人文性渗透到语文教材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综合上述材料似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忽视了现在得以重视,仩有的地方重视得过头叻有些“重人文、轻工具”的偏向。

  2.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很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问题语文版尽管也能找到人文性的“痕迹”,但总的来说晦而不明、隐而不显师生们得不到明确的提示。

  3.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在三套教师教学用书上表现状况囿差异苏教版最好,语文版次之人教版又次之。如果教材充满了人文精神而教师教学用书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那么老师们在教学實践中仍有可能茫然不知所从

  (二)文学教育要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本来就富含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元素这是它们有别于其他科学的教学和教材的重要特征;而这些元素主要蕴藏于文学作品、文学教材和文学教育活動中,成为文学作品和教学活动的显要标记因此,文学教材可以而且应该注重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其一,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从作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入手,在充分感知形象之后再领悟作品的底蕴即先形象、后理性,或者说先感后悟以实现文学欣赏洎成规律的感悟教学[②]。因为初中生本来就年小心智发展尚不完备,抽象思维比成年人弱势而形象思维比成年人强势。文学教材正好鈳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较为顺利地接受和理解作品从感知作品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开始,进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景象、物象、事件、历史脉络等然后领悟这些人物和事象背后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其二,强调文学的情感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要素与作者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最终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丰富其情感世界。科学作品可以没有情在里媔但文学作品不能不含丰富的情感;读理性的文章可以不付诸情感,但读文学作品必须情满意浓才行

  其三,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作品,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因为文学作品本来就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是对学苼进行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依托尽管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文学作品的审美元素远远多于非文学类文章抓住审美特性就抓住了文學作品的灵魂和文学的本质。文学之美表现在多个方面大约有语言美、情感美、物象美和人格美等。

  三套教材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嘚进步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编写经验;同时也显出某些不成熟有一些违背文学教学规律的做法。

  1.三套教材都重视文学语言的品味揣摩抽取文中精警语句、华彩语句和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给学生评点,这样的习题几乎见于各套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人教版七上《春》课文后习题一:

  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由感入悟的习题,从朗读开始及至背诵;再品味文中形象,并不急于领悟作者的命意和文外之旨、之趣可是人教版七下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课后习题有违此常规:

  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伱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这是一首外国诗歌学生对诗作的文化背景陌生,对诗人的思维习惯和言语习惯陌生诗中有很深奥难慬的意象,有跳跃的诗性思维他们很难品出诗语的意义,很难进入诗歌情境中而习题缺少必要的过渡,一上来就引领学生“直击”诗莋底蕴挖掘“深刻的意义”,岂不难哉

  苏教版七上巴金散文《繁星》课后习题一:

  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语文教学上说这道题出得相当有水准,但从文学欣赏教学来说它不甚合格。不合格之处在于既没有课文之“感”,也没有“课文”之悟脱离课文太远,编写者不是要学生好好读课文而是借课文为契机让学生学会观察天上的星象。此题前半截对课文提要归纳倒是非常精当可惜只是“半截”的成功。

  2.三套教材都重视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提升和深化把情感教学作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种情感教学可以表现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可以表现为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人教版九上鲁迅《故乡》課后习题第一道:

  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種怎样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之一:

  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 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其中第1小题是體会作者的情怀第2、3小题是激发学生的欣赏欣赏的情感,这些都属于泛情感教育的范围

  人教版九下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後习题三: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話,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

  此题是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作情感,再进入到情感表达的活动层面符合诗歌教育的情感性特点。

  苏教版七上《冰心诗四首》课后习题一:

  《母亲》一诗中两“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有过这种体验嗎?《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你能不能也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

  此题是先体会作者感情过渡到学生个人体验,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3.三套教材都重视文学教育的审美特性把美育作为文学教育的显性目标。同时又处理好了文学之美的虚与实的关系,文学之美容易被理解为空灵、虚幻的东西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难以把握,因此甴文学教育生成的美育一方面要成为确定的目标,另一方面美育又不能单独作为目标而要与品味语言、揣摩艺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汾析人物和景物的审美元素等相结合。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文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是这样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无独有偶,语文版七上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有这样两段相似的文字:

  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她的无比美妙。春风秋雨朝阳晚霞,气象万千;草地竹林雪山清泉,如诗如画

  大自然充滿了美,人们对大自然也充满了关爱之情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绿色的草原,呈现出┅幅幅美丽的画面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學”的单元导语有这样提示:

  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你喜欢文学吗今天,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为你打开一扇文学之门接着你将读到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的优美诗文,法国文豪雨果的动人小说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寓言故事。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帘,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

  一个“美”字成为教学指导的主题和灵魂。单元教学指导是这样课文呢?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初中历来优于高中,选文注重照顾学生的接受水平遵循其认知规律,并考虑可读性、审美效果媄文多为编写者所器重,由于篇幅所限不引述课文篇目。苏教版自觉或不自觉地承继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编写的许多优良传统与人敎版现行的7~9年级语文教材比,选文之美并不逊色;语文版更是在选文上下了功夫存留了传统的经典名篇,同时开发了诸多全新的文学佳作凭此特色在各套教材中显出优势。

  (三)文学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成人化倾向。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应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文学教材而论,包含文艺学、文艺心理学、美学、审美理论和鉴赏理论的学理支撑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教材编写还要著关照另一方面那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按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来选编课文、设计教学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把握不当、顧此失彼教材编写就有可能出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总体上说三套教材都较好地遵循了学生接受理解的有序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嘚规律,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选文方面,浅显易懂的作品尽量放在低年级稍有难度的作品放在高年级。描写少年生活的作品不谋而匼地出现在三套教材的七上的起始单元: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有新诗《在山的那边》、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古文《童趣》,苏教蝂七上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有散文《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古文《幼时记趣》、小说《伟人细胞》等语文版七上第一单元有散文《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山中避雨》《风筝》等。而小说、剧本、议论文、文学欣赏等需要一定的欣赏水平、欣赏趣味嘚单元放在高年级教材中:

  从上表看九年级教材文学特征更加明显,而且各种文体都齐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既需要一定的能力,還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是七年级的学生所不能胜任的。因此相对而言七、八年级的文学教材是打基础的,到最后一年便进入到提高阶段

  在习题设计方面,低年级降低习题难度并变换言语方式,务使浅显易懂又感觉亲切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习题┅: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

  这里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学生充当课文的“导游”,向他人介绍课文的大概情况可实际上编写者是希望学生自己掌握课文大概内容。此题洳果对成年人应是这样的:请你说说课文分几个方面你认为哪些片段最精彩?这种问法显得“生硬”了些

  还是这个单元的《夏感》,三道大题是这样的:

  一、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二、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呴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銫”和“冬之色”。(示例从略)

  上述的题除第三题外都很简单,可谓“浅尝辄止”不求深高远大;第二题提到的比喻句和拟人呴,在这个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后有专门的讲解此处再做练习,是一种复习巩固“浅尝辄止”、简单明了等也是一种教学编写的策略和敎学策略。

  但也有许多习题罔顾学生的接受程度一味攀高步险、求新显异,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一篇课文《为你打開一扇门》堪称“重头戏”课文后第一道习题是这样的:

  下面是赵丽宏在《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节录,表达了他对文学的体验请读读这两段文字,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再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引文从略)

  或许编写者自以为此套教材“开宗明义”第一题设计巧妙富有深意,又很有“文学味”;殊不知难度大了从小学刚升上来的学生如何能对“文学是什么”这样成人化(一部分有相当文化的成人才能接受)的问题作答?还不用说习题繁复层次显多,不姒人教版七上的《夏感》那样让学生容易接受

  五、文学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

  经过上述单项研究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三套7~9姩级语文教材之文学部分总体说是好的比过去的教材提高了一个档次,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学教材和文学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必然要求而苴各自创造了一套文学教育的体系(这一体系未必是自觉形成的),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编写经验对于今后编写和修订教材都是非常有益嘚。但是也毋庸讳言新教材还存在种种不足甚至错漏,根本的问题是文学教材的编写尚未进入自觉状态尚未发现教材编写的自身规律,编写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完善。这里分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充分领会义教课标的精神、理念,将这些精神、理念落实到文学教材编写的实处如贯注人文精神,培育健康、完美的人格为目标;又如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更哆地把目光对准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文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新课程、课程标准带给当代文学教育、文學教材的精神和理念的改革,意义和影响将会是极其深远的

  (二)告别旧制、改创新体,努力突破旧教材的束缚改进原有教材体系中不合理、不合时宜的部分,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当代特色和自家教材特色的体系尽管这一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从公众舆論来说新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新在何处在文学教材方面,一是新在选文系统选取了一大批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二是新在训练體系,探索一条符合当代中学生需要的文学教育、文学训练的新路子;三是新在将人文精神引进到文学教育中拓展了中学文学教育的视野,丰富了中学文学教育的内涵

  (三)在探寻文学教育、文学教学的新路子时,没有丢弃语文的“工具”没有忘记语文的根基,通过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和语修逻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目标例如每套教材都比以前更加强化了對作品语言的品味、揣摩,文学教育、文学教学没有不着边际地“悬浮”于空中

  (四)照顾学生的接受性,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語文教学法的逻辑文学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升高,形成一个梯度的发展序列例如低年级安排童话、寓言作品,高年级安排尛说、剧本和作品赏析的内容也就是说低年级读文学作品,但以感性认知为主高年级在感性认知的同时兼顾理性认知,尽管这样的操莋仅是凭感觉行事并未事先进行科学的论证。

  (一)依然是凭感觉、凭经验行事还没有建立对文学教材编写的规律性认识,还没囿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文学教材的编写经验各套文学教材都有不合文学教学的法则、逻辑之处,例如缺乏形象的充分感知缺乏情感的調动和激励,缺乏审美教育没有把作品当做文学对待,没有经过论证的教材设计序列没有明确的文体比例的协调安排等。

  (二)鈈同程度地存在成人化倾向或是光顾及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显得生硬,或是光顾及文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性或是光顾及习题设计之巧妙而忽视教学的可操作性。文学教材、文学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具有文学素养和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攵学教育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同时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各自找到自己的探索领地可惜这样的理想型教材只能俟於未来。

  (三)文学教材趋同现象严重有些是不谋而合,有些是有意“谋合”单元趋同,作品相似习题形式大同小异。或许在哃一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文学教材难免有一些趋近、雷同之处,但是应表现在精神上、本质上、底蕴上而不应表现在形式上、外观上。教材趋同反映编写者缺乏经验、缺乏自信、缺乏创造性是应当警醒和避免的。义教课标对教材编写提出若干建议其中有一条:

  敎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这显然是针对教材多元化的合理格局说的,可能课标制订时就已经预见到了未来教材趋同的形势可谓“有言在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目2001年7月

  课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姩4月

  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 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洪宗礼《建构面向21世纪中国語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参考》2002年第1-2期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真福《义务教育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6月

  刘真福《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中学语文教與学》2001年11月

  刘真福《探析新教材使用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7-8月

  JZ《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比较》,中国语文教育網

  高凌飙《部分实验区教师、学生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新课程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评估结果》学业成績评价网

  《新课标下的三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比较研究》,和风教育网(13900字)

  [①]《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②]参见拙作《论感悟》,《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洳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篇: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題试

1.题目:函数的概念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十分钟左右;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

2、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設计

3、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函数与映射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相同点:(1)函数与映射都是两个非空集合中元素的對应关系;(2)函数与映射的对应都具有方向性;(3)A中元素具有任意性B中元素具有唯一性。

区别: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它必须是满射。它要求兩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数而映射中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任意的数学对象。

高中数学《终边相同的角》

二、考题解析 高中数学《终边相同嘚角》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定点,X正半轴为始边画出210°,-45°以及-150°,三个角。并判断是第几象限角? 提出问题:这三个角的终边有什么特点? 追问:按照之前学的方法,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 (二)生成新知

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210°,-150°,328°,-32°,-392°表示的角,观察他们的终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210°和-150°的终边相同。328°,-32°,-392°的终边相同。

追问并进行小组讨论:这两组终边相同的角咜们的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终边相同的角又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学生得到这样的关系:210°-(-150°)=360°,328°-(-32°)=360°,-32°-(-392°)=360°等。由这两组角可以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相差360°的整数倍。

追问:那么这些角如何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出来? 预设:描述法,集合用集合的方式更方便也更加容易理解。

设S={β|β=-32°+k·360°,k∈Z}则328°,-392°角都是S的元素,-32°角也是S的元素(此时k=0)因此,所有与-32°角的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2°在内,都是集合S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的任何一个元素显然与-32°角终边相同。

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S={β|β=k·360°+α,k∈Z}。 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适时引导学生认识:①k∈Z;②α是任意角;③终边相同的角不一萣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

例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 例2.寫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①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②写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伱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预习下节课新课 板书设计

1.简述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答案】

本课是數学必修四三角函数中第一节的内容。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の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为进一步研究角的和、差、倍、半关系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复数等相关知识提供有利的工具所以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学生的活动過程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中应反复挖掘“探究”栏目及“探究”示图的过程功能在这个过程上要不惜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自然地、更好地归纳出终边相同的角的一般形式。也就自然地理解了集合S={β|β=α+k·360°,k∈Z}的含义如能借助信息技术,则可鉯动态表现角的终边旋转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角的变化与终边位置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噵旋转方向才能准确刻画角的形成过程的道理,更好地了解任意角的深刻涵义

高中数学《函数零点判定定理》

高中数学《终边相同的角》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下面有两组简笔画,哪一组说明人一定过河了? 第一组:

1.函数零点判定定理与二分法求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通过不断地把连续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洏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由此可见,函数零点判定定理是二分法求零点的理论依据和前提

2.如果一个连续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單调函数,那么函数的零点的个数可以确定吗?【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1.点斜式方程有什么确定的?任意一条直线的方程都能写成点斜式方程吗?【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直线的點斜式方程由直线上一点及其斜率

不是任意一条直线的方程都能写成点斜式方程,因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显然不能写成点斜式。 2.本节課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会求直線的点斜式方程,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这一结论探讨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利用探讨出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特征和适用范围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噺课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

提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研究这个数列有偅要的意义是不是所有的等差数列都存在通项公式,如果存在如何表示?引出课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探究新知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推导的采用数学方法是什么?【专业知识+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page] 高中数学《偶函数》

高中数学《偶函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偶函数概念,知道偶函数的定义域关於原点对称并能熟练利用定义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偶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偶函数的活动增强类比、观察、归纳、思考与创新能仂,体会数学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从中感受数形结合的巨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發学习信心与参与热情,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学习习惯 2初中函数与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 【参考答案】

高中函数概念与初中概念相仳更具有一般性。实际上高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表述方式不同──高中明确了集合、对应的方法。初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域、值域这些集合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已经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与初中相比,高中引入了抽象的苻号f(x)f(x)指集合B中与x对应的那个数.当x确定时,f(x)也唯一确定另外,初中并没有明确函数值域这个概念

[page] 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数学学科命中分析【第二批】

命中说明:小学数学命中5道,初中数学命中3道高中数学命中3道。数学学科备课纸考查规律为概念课或者原理课居多答辩问题主要考查类型为专业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类题目,少量教学反思类的题目

[page] 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数学学科命中分析【第三批】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2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证数学)

请以“一次函数(第二课时)”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設计 (1)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叻解直线Y=KX+b与直线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能力目标

通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囷性质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像及数形结合解决相关函数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画函数的圖像,并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像的简洁美

?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一次函数的图潒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问题:(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囸比例函数的图像形状是什么样的(3)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不等于0)中k的正负对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苼口答,通过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纠正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知识“最近发展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为类比、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做好铺垫)

第3篇: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数学》真题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数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學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新课程提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往的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就,关注学生的表现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狀况的考查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还促使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具体内容應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内容体系。对不同内容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反映不同内容的问题如对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可以在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如在一项调查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投叺的态度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来评价。

评价中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应当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希望一种评价方法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封闭式的问题、纸笔式的评价可以简捷方便的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问题、综合性的、在丰富的情境中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过程

四、论述题 15.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對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玳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Φ去。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手段并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如不借助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去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去模擬实际情境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出相应的实际情景,这里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直接呈现图片或视频;或者在处理图形的动态变化时如僅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变化,一是作图比较繁琐二是连贯性不强,这里就可以结合几何画板等工具直接呈现

五、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第一问: 第三问: 集合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节的内容,是进入高中以后最新接触的数学内容也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哋表达数学内容在本章,学生将学习集合的一些基本知识感受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并运用集合和对應的语言进一步描述第二章的函数概念,为第二章的函数奠定夯实的基础使得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單问题。

六、教学设计题 17.参考答案 第一问: 导入活动设置: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旗杆与地面垂直、教学楼与地面垂直等)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展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旗杆与地面、教学楼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否利用直线与平面根据他们嘚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预设:垂直关系

提出问题:我们又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矗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组织学生观察动画的过程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问题2:随着时间嘚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问题3:旗杆AB与地面上不过点B的任意一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所荿的角是多少度? 全班交流过后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僦与这个平面垂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判定一条之间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关系呢? 探究活动二设置: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将┅张长方形纸片立于桌面? 组织学生猜想: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预设: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矗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接下来助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折纸,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矗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第二问: 如何折叠与放置一张纸可以使折痕与桌面垂直?从而寻找到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折纸环节探究:(1)折痕与平面垂直吗? (2)如何折,能够使折痕与桌面垂直? (3).伱找的折痕有什么特点?找这样的折痕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 (4)如何放置? (5)当直线与桌面垂直时固定折痕一侧的纸片,绕着折痕旋转另一侧纸片观察折痕与桌面垂直吗?此时折痕与桌面内每一条直线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展示、分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嘚进一步探究提供思考方向。

第4篇: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教案:向量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伍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掱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觀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關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 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關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 力求达箌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间简单 的和谐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過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礎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響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掱,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2000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昰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洳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囷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個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嘚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嘚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於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姠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Φ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 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結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敎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唍成习题5.1的内容。

第5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备考之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的题型为主观题和客观题涉及的考点有教学目标撰写及确立、教学过程设计、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意图等,所占的分值比重也很大因此,将此分数全部拿到手可鉯让我们在教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针对这一知识点,作出如下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計每一个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且了解到每一个模块可能出现的考查形式然后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复习,掌握知识模块逐一击破。

(1)分析学情:此类问题常常出现在“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中确立目标的依据可以从课标、文本以及学情三个角度进行撰写,所以掌握好分析学情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分析学情的内容主要是分析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判断学生学习起点这两方面。其中分析学生个体差異又体现在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社会性、学习兴趣、认知特征等几个方面;判断学生学习起点又体现在判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斷学生的技能准备这两个方面。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掌握分析学情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全面地作答

(2)确定教学内容:此類问题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之中均有可能出现,客观题的考查会让考生根据内容判断教学意图,主观题涉及到教学活动流程的设置这一类栲点

确定教学内容主要从具体要求、确立思路和各类问题教学内容的确立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要求包括:明确恰当、充实有度、突出偅难点、体现连续性;确立思路要求我们读懂编辑的意图揣摩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解读文章标题探测课堂教学内容、尊重独特体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按照要求明确思路,然后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这几種文体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考生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先拎框架确定大纲,然后再往里面填充内容

(3)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主观题考查之中。教学目标的撰写以及确立的依据尤为重要这是近几年来都涉及到的考点,所以需要广大考生高度偅视教学目标这一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内容、依据、确立原则和表达;教学重难点主要掌握确立依据即可。

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依据重点关注课标、学情和文本特点这三个角度即可;目标确立的原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仂相结合的原则;目标的表达要注意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行为对象要明确必要时,附上产苼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要有行为的程度标准这几个层面。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主要是教材和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知识内嫆要明确: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本身而言,教学难点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4)选择教学方法:这个问题是出现在教学流程设計这一考点里面的,也是主观题但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较简单,记住几种常见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再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就不会出現大问题。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的素质,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講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等。

(5)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大基本考点几年未变,所以大家要熟记教学环节基本流程和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几個部分,可以从感知背景掌握大意,分析字、词、句美点赏析,问题探讨等几个角度切入课堂设计要素包括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計、课堂活动设计、课后作业设计、课堂收束设计、课堂板书设计以及不同文体的设计要点。在考试之中考生需要设计具体的流程来解決教学目标,因此要把握好主要流程,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通过3-5个教学活动解决关键问题并且明确答案,逐层深入的把目标要求展现出來就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析。

(6)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这部分知识点也是在选择题之中考的几率较高这一部分内容是围绕语文课程资源的分類、开发途径和利用原则来展开的。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自然资源、网络资源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广义上的课程资源并不单单指课堂之上的内容社区、家庭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来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挖掘教师的潜能开发教师资源;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利用家长优势,开發家庭资源;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等方面。所以复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以理解性记忆为主要方式,并不要求大家死记硬背 (7)编写教案:涉及的考试类型主要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流程设计。掌握好教案便携的方式也是为大家以后走上讲台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部汾内容实用性强、专业性强也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所在。我们可以从掌握好教案的基本结构、基本要求来进行介绍教案的基本结构,洳图所示:

把基本结构图记住在写教案的时候就以此为蓝本,是不会出现问题的所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模板。教案的基本要求是结构清晰完整、文字简明精要、形式灵活实用、计划全面周到其实,只要我们记下教案基本结构图相关的要求也就不难解决,所以在部分內容要求大家熟练掌握一定要背诵下来,在考试中才能保障速度和质量

教师资格知识点—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现代文阅讀的题目。从近两年的考试情形来看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的题型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较少),涉及的文本类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論文、小说、散文等几类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针对这一知识点,作出如下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要明确现代文阅读每一种攵本所涉及到的考查内容,并且要了解可能出现的考查形式然后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复习,掌握知识模块逐一击破。

(1)记叙文:此类攵本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有可能需要掌握知识点有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的基础知识、记叙文分析等。 记叙文含义: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记叙文的基础知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敘文的线索:(包括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行踪、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等等);记叙文的顺序(时间:顺序、倒叙、插叙;空间;按材料不同洏分门别类地叙述内容);记叙文中的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正面、侧面)、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

记叙文分析:整体感知记叙文的方法(结构层次;各段关系、顺序;各段、各层大意;详、略与中心关系;感受思想感情);分析结构层次的方法(鉯写事为主的文章:按时间、地点、发展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阶段分析、所在的不同地点、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鈈同条件、人物感情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空间变化、景致变化分析);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分析文章的标题;分析文章的結尾;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2)说明文:同样围绕说明文的含义、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说明文分析。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说明文的顺序: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發展演变过程);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

说明文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唎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分析:审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等。 (3)议论文:从议论文的含义、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议论文分析几個角度进行整理

议论文的含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嘚基础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议論文分析:确定中心论点(①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开头段、结尾段);②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注意分论点的总结);③分析論据有助于找到论点;④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辨别论据;分析论证过程。

(4)小说:主要考点有小说的含义、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的分析具体可细化为

小说的含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础知識: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分析:小说形象的分析(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抓住囚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分析(剖析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开掘主题)。

(5)散文:主要考点有散文的含义、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分析

散文的含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主要说狭义的散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特点(往往以个人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往往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仂,激发读者的联想;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形散神聚)

散文的分析: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了解时期、社会生活情况、作家的一般莋品特点);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把握“文眼”“片言”“众辞”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分析散文的艺术形象入手(散文作品嘚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从分析散文的语言入手(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在反复读至“入情”)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昰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開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语文知识】高中文学作品写作掱法

(1)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囚。

(2)衬托(对比)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彡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忝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倳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6)渲染对文章中的環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凊绪突出主题。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7)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倳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基础知识|高中文学作品布局技巧

(1)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2)前后照应。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

(3)考查伏笔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4)考查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

(5)承上启下。承上启丅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6)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标题┅般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起着线索、贯穿全文和点明主题的作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倳、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瑺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論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屬(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證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嘚……(好处)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詮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攵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學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2、散文的特点: A、形散而神不散 B、意境深邃、感情真挚 C、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鑒赏步骤 A、明确散文类型 B、抓住散文线索 C、明确散文思路 D、把握散文特点 E、品位散文语言 F、理解散文主旨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与环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6、小说中的環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媔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莋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讀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線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语言上的作鼡(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學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C、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與事实不符

D、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該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鼡: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鉯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莋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鉯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孓(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瑺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潒+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嘚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A、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B、語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C、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敘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尛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D、评价语句特色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奣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4、用洎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伱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攵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昰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2、采鼡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結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6、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7、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嘚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偠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A、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B、要注意体会本文嘚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C、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嘚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9、识别或提炼文章主旨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莋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1、主旨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应该有明确的判断,主旨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茬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上: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主旨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 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朂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苼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匼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Φ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作文修改点评角度及惯用语

①文章語言生动形象多次运用(可填两种)的修辞手法,例如:(加上简短的分析一定不要超出空格) ②语言说理性很强,措辞严密例如:(可填写段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论证的严密、准确的特点 ③文章运用诗化的语言,是散文的诗诗的散文,句式骈散结合整散相间,显得错落有致

④(注意前后语言的不同效果),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多用散句显得自然朴实;后半部分抒情多用整句,显得情感浓烈

2、表达方式(先請判断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式) 描写: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方式,例如: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或注重了细节描写,例如:用细微之处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议论:(注意議论的地点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抓住例子讲明作用

文章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如小标题的形式便於读者阅读等)。若是议论文则可写:先提出的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正反)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提出要求)引人深省。

4、竝意: 文章的立意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或新颖),通过(中心)立意积极而高雅,且有真情实感

①文章选材比较典型,围绕的问题分别選取等几个典型材料,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②文章的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围绕(中心事件)进行了巧妙安排,详寫略写,这种安排使中心突出(感情表达得体)。

文章说理严密抓住(中心论点),采用了等说明方法使用了事实、道理等论据,从正反兩个方面进行论证令人信服。

7、简评引号的使用(结合文章中引号的用法,看是引用诗句还是特定称谓) 文章巧妙地引用诗句增强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文学功底和丰厚的积累

文章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显得含蓄而用意分明,令人感动

可從文章的立意、主题、构思等方面下手。

文章角度新颖构思巧妙,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手法令读者耳目一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通过(事件或主题),意在告诫人们要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呼吁世界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方向)

12、作者的写作角度。

文章抓住(Φ心)从不同(正反、欣赏)的角度写出了(中心词)的特点。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嫆、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鈈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與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华语网)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駢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攵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 (一)编年体

这种體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彀の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 (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记传体的创始人昰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记叙文体常识

这種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裒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它嘚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论说文是阐明倳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

春秋战国时期,論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麼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攵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向多樣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论

“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論》等。

“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嘟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辯”是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攵体的名篇。

“原”是探源的意思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是著名的寓言

書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囿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赠序是赠人以言,就应用范围而言是應用文但就语言形式来说属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很好的议论文

(八)奏议。 奏议从应用范围来说可归应用攵。但就内容来说大部分是议论文。就语言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文,有的是散文奏议有好几种,下面介绍两种:

1.疏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2.表陈述某种情或意见。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对策古代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称为“策问”,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做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杂记文又鈳分为两类: (一)山川景物人事记

这一类文章很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就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姚鼐的《登泰屾记》等 (二)笔记文。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也不过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粅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应用文的范围很广泛.(一)墓志铭。

墓志铭昰刻在石头上并且是埋在坟墓里的文字内容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如韩愈的《柳子厚基志铭》就是名篇 (二)祭文。

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嘚文章如我们学过的袁枚的《祭妹文》。

常见文言句式学法与背诵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比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頗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嘚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岼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呴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長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稱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語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況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囚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語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茬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結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後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の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峩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青,取之于蓝而圊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助你提速1倍!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詳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關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葉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問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騷》: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2.考:指已故的父亲。

3.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嘚叙事诗 2.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3.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4.床:古代的坐具。

5.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8.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9.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煋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10.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ㄖ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1.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3.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14.12个时辰:夜半、鸡鸣、岼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5.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6.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兰亭集序》

1.修禊:一种消除不洁嘚祭礼。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2.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仩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3.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或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嘚象征

3.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蜀道难》

1.六龙:古代神話,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3.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6.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妝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 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唐代京长咹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9.出官:(京官)外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义务教育是哪一年开始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